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6-03-18 14:58:20| 人氣2,03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創客講座》為愛吃天涯-焦桐

推薦 5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105.3.16) 創客講座》為愛吃天涯-焦桐
分享臺灣平民小吃,伴隨著成長,金門貢糖和高梁酒渡過當兵情傷
大學、愛情、婚姻、為人父一路陪伴
食亦纏綿,已故嬌妻,留下鶼鰈情深的記憶
雖然妻子病重時,沒有胃口,他仍每天煮些她可以吃的
他說吃什麼最健康?
吃好吃的最健康!心情愉快,腦內分泌,身體自然好
跟自己心愛的人一起吃,最幸福!
因為愛、因為陪伴,食物好味道串起這一段段珍貴的回憶~
從不知飲食可以如此溫柔,如此文學,如此的細膩
但言語中透著憂愁~
文人是多愁善感的,如何在心靈和現實中取得平衡?
焦桐回答我的疑問,他說也還沒找到,
不過「書寫」可以紓解情緒,試著平衡它
他的友人也建議他一直「書寫」下去~
會後亦和老師分享一顆撫平他軍中歲月的金門貢糖!
三月,杜鵑花開,濛濛細雨春日,萬物將要初冒頭
天氣驟變的季節,空氣仍是冷冽
街頭,望著焦桐老師離去的背影,祝福他繼續為心靈書寫
一場充滿愛的講座,暖了心,柔和了午後的思緒~
焦桐在END,輕唸詩
〈夢回客家庄〉-焦桐
陪你回中壢,牽手再走
彎來彎去的鄉村路,溝渠如霧
擁抱著魚塭,稻田,紅磚農舍。
陪我散步任教的校園,
百花川如煙,偎著
圖書館,教室,松樹,湖光,
日光的裙角閃過草場,
歲月的柔焦鏡。
陪我圓桌板凳吃飯,喝茶,閒談團圓
和美的客家虥鹹湯圓,飽滿著
雞高湯,香菇,油蔥酥,深情般
纏綿的韻味,綿密
指揮呼吸。回憶
糯黏如剛出蒸籠的菜包─
我聞到桔醬溫柔了
岐異,那酸楚藏匿
玻璃罐,被甜蜜反覆愛撫,
好像靈魂裡奏起了音樂─
好像薑絲炒大腸,薑辛
脂香和瘋狂的嗆酸一起熱烈
交纏,百年的回味。像
密封在瓶子裡的福菜激動
欲訴,親愛的語言,
親切的召喚,像一起捶搗
栥耙,凝聚力的隱喻,又
年華般易老………
梅干菜年華般逐漸
熟成,一生都珍惜著
流離復遷徙,
無法翻譯的集體滋味。
陪你回到客家庄,曬穀埕
陽光擁吻蘿蔔乾,克勤
克儉的緞帶和勳章。在尋常大地
蘊釀不尋常的氣味,儲存
共度的夏日時光。
*****************************
(喜獲焦桐親簽書,記錄150道台灣小吃的百科全書)
《味道福爾摩莎》焦桐  
臺灣小吃聖經 飲食書寫里程碑
  首刷甫上市立即銷售一空!
  飲食文學教父成就臺灣小吃聖經,創立無法超越的飲食書寫標竿
  二十年歲月淘選,成就三十萬字給臺灣特色美食的情書……
小吃文化最完美的文學演出;要懂臺灣小吃的美,不得不讀的經典之作!
二十年歲月,三十萬字,僅寫一個主題,僅回答一個問題:「什麼是臺灣味道?」
  有關臺灣的飲食書寫,張曉風曾言:「關於美食寫作其實有一點要特別強調的,那就是,二十年前、三十年前、四十年前乃至五十年前,早就有人在寫了,早期的美食寫作重點是懷鄉,美食文學到逯耀東而一變,至焦桐而二變,逯氏把地區懷念擴充為歷史懷念,美食終於走進歷史的大殿堂,而焦桐卻把食物加以詩的桂冠,讓它接近宗教的高度。」
  《味道福爾摩莎》完整收錄華文世界飲食書寫第一人──焦桐,二十餘年來的研究心血,將臺灣各地飲食文化的精華,收藏於此重量級文學經典,獻給天下每一副挑嘴的脾胃、每一顆渴求知識與文學餵養的心靈。
  「福爾摩莎」(Formosa)即為美,而要談及「美」,又豈能遺漏這座島上最繁盛的飲食文化?焦桐早在二十年前便意識到以這個角度去研究、書寫、記錄臺灣文化的重要性,於中時副刊任職時即開始推廣飲食文學。年輕時便以詩成名的焦桐,寫就《完全壯陽食譜》後便「誤入歧途」,竟傾二十餘年之心力奉獻於臺灣飲食文學書寫;精湛筆力被稱為「舌尖上的詩人」。而後陸續寫成《臺灣味道》、《臺灣肚皮》、《臺灣舌頭》等【臺灣味道三部曲】,把你我記憶中滋味化做文字,深受讀者歡迎。而後焦桐更創立華文世界第一本飲食文學雜誌《飲食》,並持續八年不綴耕耘年度《飲食文選》,允為臺灣飲食文學教父。這本《味道福爾摩莎》,正是在【臺灣味道三部曲】及他二十年研究心血架構之上發展,更細膩地分項闡述、修補、增訂,完整紮實成冊。
  除了細心考究文化脈絡,焦桐對食物,是用盡全身心力去愛恨。也因此,才能以一名亡命天涯撐破肚皮的暴食之徒身分、卻依然滿懷愛意耕耘二十餘年,成就一本曠世臺灣小吃經典,也是為福爾摩莎島民向多少美麗的小吃攤,獻上這三十萬字的情書。
 
  這是時代的共同記憶,也是揉合詩人生命情感、溫度的極美之作。
 
  除了滋味的美、文化的深刻,《味道福爾摩莎》更透過飲食教育和食品安全等宏闊觀點,思索飲食生態。在這食安危機頻拉警報的時代、品味教育稍嫌匱乏的時代、在這以「貪食」為罪名遠播國際的福爾摩莎小島上,我們渴求一本精確、美好的飲食聖經,獻給更理想的生活。
 
作者簡介:焦桐
  1956年生於高雄市,曾習戲劇,編、導過舞臺劇於臺北公演,已出版著作包括詩集《焦桐詩集:1980~1993》、《完全壯陽食譜》、《青春標本》,散文《在世界邊緣》、《暴食江湖》、《臺灣味道》、《臺灣肚皮》、《臺灣舌頭》、《滇味到龍岡》等等三十餘種,編有年度飲食文選、年度詩選、年度小說選、年度散文選及各種主題文選五十餘種。
序  舌頭的臺灣探險──序焦桐《味道福爾摩莎》 陳芳明
  焦桐展現他的美食品味,始於他的詩集《完全壯陽食譜》。那本詩集無論就詩行而言,或就食譜而言,都是上乘的演出。食與補,一直是漢人生活中的關懷與關鍵。以他的文字功力來撰寫食譜,或者來描述美食經驗,絕對是綽綽有餘。在臺灣散文研究中,終於開出一個「飲食散文」的分類,焦桐應該是居功厥偉者之一。從世紀末到世紀初,他陸續寫了《臺灣味道》、《臺灣肚皮》、《臺灣舌頭》的三部曲,彷彿是臺灣踏查筆記,相當周全地走過臺灣的城市與鄉鎮。他嘗試從食物的味道,點出地方文化的特色。這種細緻的勘查旅行,為的是要精確掌握臺灣本地人的飲食習慣。
  日本人在十九世紀末期取得殖民地臺灣時,就已經派遣人類學家伊能嘉矩去調查臺灣的人種。他以實地觀察,把各個不同族群的生活方式記錄下來。伊能嘉矩在一八九七年終於完成《臺灣踏查日記》,為日本帝國提供了相當關鍵的資訊。統治者還更了解被統治者的生活習慣,這是經營殖民地的祕訣。在短短一年之內,伊能嘉矩就已經把整個中央山脈全部走過一次。伊能嘉矩探險的經驗,給我們一個很大的啟示,那就是殖民者永遠比在地的臺灣人,還更熟悉臺灣。那是一種實地考察的方式,以眼睛、以觀察去了解原住民的生活習慣。清朝統治臺灣兩百餘年,對於原住民生活的了解永遠停留在《番俗六考》的初階,直到割讓臺灣給日本之後,北京對臺灣的了解就永恆地停留在那裡。
  要了解臺灣這塊土地,並不必然要像殖民者跋涉整個中央山脈。身為現代的臺灣人,可以從不同的入口去認識這個豐富的海島。無論是顏色、香氣、味道的各個層面,都暗藏許多機關,讓我們可以感覺真實的臺灣。尤其是臺灣社會底層,都擁有非常精采的文化,不僅誠實,而且徹底。島上百姓的純樸性格,往往是透過他們的味覺來呈現自己。往往在小鎮街頭的夜晚,可以看見一盞暗黃的燈,明滅在蕭索的街道,那是臺灣最尋常的沏仔麵。尤其在寒冬之際,遠遠就可以看見熱氣蒸騰,不禁使人感覺溫暖。隨風傳送過來的,是肉臊的香氣,往往觸動脆弱的心靈。黑夜的燈光,冬夜的香氣,往往使小鎮的陌生旅人意志動搖,終於情不自禁,坐在麵攤前長長的木條椅上。流亡多年以後,我坐在一個麵攤享用沏仔麵,整個感情都融入了那素樸的風景,最後不禁淚下。那是故鄉接納我的一個重要儀式,經過那樣的洗禮,我確知已經回到臺灣。
  回到臺灣,我就知道自己是一個小市民,遊走在城市大樓陰影下的大街小巷。因為是小市民,走在路上沒有人認識,坐在路邊攤也相當自在。因為是小市民,所以能夠品嚐各種民間的小吃,尤其是臺灣的鄉土食物。夾雜在人群裡,可以在各種特殊風味裡,重新建立童年時的記憶。在暗夜的巷口,與尋常百姓坐在小板凳上,與他們剖腹相見,享受著社會底層的臺灣人情。我曾經涉入政治領域,深深察覺那是最不自由的地方,不僅沒有言論自由,也沒有行動自由。政黨輪替時,曾經被邀請入閣,我立即拒絕。因為進入公部門以後,小市民的身分就立刻喪失。失去的不僅是言論自由、行動自由,連帶也要失去品嚐臺灣小吃的自由。
  捧讀焦桐的這本《味道福爾摩莎》,許多童年的記憶剎那間轟然回來。我的故鄉是高雄左營,直到十八歲考上大學那年才離開,生命中最初的記憶都完整保留在那寧靜、樸素的小鎮。左營菜市場裡面的小吃,從炒米粉、擔仔麵、扁食、肉粽、肉圓,都形成我最初的人生滋味。記憶容器是一個奇異的空間,許多人、事、物的感覺,常常在無意之間湧現而出。回憶時,不必然是依賴文字或影像,有時某種顏色、溫度、味道所勾起的思念,往往是雷霆萬鈞。童年時期曾經在寒冷的冬夜,坐在巷口的福州意麵攤前,享用一碗熱騰騰的湯汁,整個身體立即溫暖起來。那是我永恆的印象,遠在海外漂泊時期,那碗具有嚼勁的麵條,以及伴隨而來的芹菜味道,彷彿是一種親情的召喚。
  故鄉食物所夾帶的感情,總是像湯麵那樣煨燒著寂寞的心靈。回到臺灣之後,第一次訝異發現,所有的臺灣小吃已經在豪華餐廳供應。那時還是黑名單的身分,被邀請去青葉餐廳宵夜,才發現上桌的菜脯蛋、番薯粥、燒酒螺都搖身變成高貴的菜餚。那時心情頗受震撼,這不就是小時候我們蹲在後院所吃的尋常食物嗎?看到餐廳的定價,完全不敢置信,但是看到圍坐餐桌的朋友那麼勇敢而自信地吃下去時,心裡不得不承認,臺灣發了。鄉土小吃升格為宴客料理,不也證明臺灣本土的口味,開始受到敬重。
  焦桐把臺灣的小吃分成飯之屬、粥之屬、麵之屬、粉之屬、羹之屬,林林總總,都在鄉下的市場或攤販可以嚐到。在我的偏見裡,焦桐可能是認識的朋友中,最具敏銳舌頭的人。能吃便是福,但我以為能吃出味道的才是福。焦桐是這麼有福氣的人,凡是談到臺灣小吃,他總是能夠旁徵博引,而且對每個城市的吃,也都深入品嚐過。他不僅是飲食文學的典範,而且也是城市導覽的指引。例如談到鱔魚意麵,他就說:這是南臺灣的風味小吃。緊接著他便為我們介紹:外地人來臺南,要品嚐古早味,若無把握,不妨按「阿」字輩尋索,像「阿美飯店」、「阿霞飯店」;連小吃也是,諸如開元路的「阿銘鱔魚意麵」、公園路的「阿輝炒鱔魚」、西門路的「阿鐵鱔魚意麵」、民族路的「阿江鱔魚擔」。
  《味道福爾摩莎》簡直就是臺灣小吃的雷達站,彷彿是翻閱字典那樣,應有盡有。他帶著自己的舌頭,探索整個臺灣的風味。在措詞用字之際,從未疏忽文字之美的營造。即使是介紹豬血糕,他就說得如此令人信服:「簡單,是豬血糕的美感特徵,也是生活的藝術,不矯飾,不包裝,不過度加工,透露一種質樸憨厚的美學手段,可當點心,可作菜餚,又可取代主食,是藍領美食的典型之一。因此吃豬血糕少了正經八百的身段,一支豬血糕在手,可以享受邊走邊吃的快感。」捧讀這冊美食介紹之餘,我更加慶幸自己是一個小市民,可以嚐遍臺灣民間的各種小吃,穿梭在各地小鎮具有特色的餐館,那種幸福感,簡直不是任何權力可以輕易換取。如果享有這些民間美食,我相信不會有人選擇入閣。
二○一五年五月八日 政大臺文所
(105.3.16) 創客講座》為愛吃天涯-焦桐
分享臺灣平民小吃,伴隨著成長,金門貢糖和高梁酒渡過當兵情傷
大學、愛情、婚姻、為人父一路陪伴
食亦纏綿,已故嬌妻,留下鶼鰈情深的記憶

雖然妻子病重時,沒有胃口,他仍每天煮些她可以吃的
他說吃什麼最健康?
吃好吃的最健康!心情愉快,腦內分泌,身體自然好
跟自己心愛的人一起吃,最幸福!
因為愛、因為陪伴,食物好味道串起這一段段珍貴的回憶~

從不知飲食可以如此溫柔,如此文學,如此的細膩
但言語中透著憂愁~
文人是多愁善感的,如何在心靈和現實中取得平衡?
焦桐回答我的疑問,他說也還沒找到,
不過「書寫」可以紓解情緒,試著平衡它
他的友人也建議他一直「書寫」下去~
會後亦和老師分享一顆撫平他軍中歲月的金門貢糖!

三月,杜鵑花開,濛濛細雨春日,萬物將要初冒頭
天氣驟變的季節,空氣仍是冷冽
街頭,望著焦桐老師離去的背影,祝福他繼續為心靈書寫
一場充滿愛的講座,暖了心,柔和了午後的思緒~

焦桐在END,輕唸詩

〈夢回客家庄〉-焦桐
陪你回中壢,牽手再走
彎來彎去的鄉村路,溝渠如霧
擁抱著魚塭,稻田,紅磚農舍。
陪我散步任教的校園,
百花川如煙,偎著
圖書館,教室,松樹,湖光,
日光的裙角閃過草場,
歲月的柔焦鏡。

陪我圓桌板凳吃飯,喝茶,閒談團圓
和美的客家虥鹹湯圓,飽滿著
雞高湯,香菇,油蔥酥,深情般
纏綿的韻味,綿密
指揮呼吸。回憶
糯黏如剛出蒸籠的菜包─
我聞到桔醬溫柔了
岐異,那酸楚藏匿
玻璃罐,被甜蜜反覆愛撫,
好像靈魂裡奏起了音樂─

好像薑絲炒大腸,薑辛
脂香和瘋狂的嗆酸一起熱烈
交纏,百年的回味。像

密封在瓶子裡的福菜激動
欲訴,親愛的語言,
親切的召喚,像一起捶搗
栥耙,凝聚力的隱喻,又
年華般易老………
梅干菜年華般逐漸
熟成,一生都珍惜著
流離復遷徙,
無法翻譯的集體滋味。

陪你回到客家庄,曬穀埕
陽光擁吻蘿蔔乾,克勤
克儉的緞帶和勳章。在尋常大地
蘊釀不尋常的氣味,儲存
共度的夏日時光。

  



 
(喜獲焦桐親簽書,記錄150道台灣小吃的百科全書)

《味道福爾摩莎》焦桐  

臺灣小吃聖經 飲食書寫里程碑

  首刷甫上市立即銷售一空!
  飲食文學教父成就臺灣小吃聖經,創立無法超越的飲食書寫標竿
  二十年歲月淘選,成就三十萬字給臺灣特色美食的情書……
小吃文化最完美的文學演出;要懂臺灣小吃的美,不得不讀的經典之作!
二十年歲月,三十萬字,僅寫一個主題,僅回答一個問題:「什麼是臺灣味道?」

  有關臺灣的飲食書寫,張曉風曾言:「關於美食寫作其實有一點要特別強調的,那就是,二十年前、三十年前、四十年前乃至五十年前,早就有人在寫了,早期的美食寫作重點是懷鄉,美食文學到逯耀東而一變,至焦桐而二變,逯氏把地區懷念擴充為歷史懷念,美食終於走進歷史的大殿堂,而焦桐卻把食物加以詩的桂冠,讓它接近宗教的高度。」

  《味道福爾摩莎》完整收錄華文世界飲食書寫第一人──焦桐,二十餘年來的研究心血,將臺灣各地飲食文化的精華,收藏於此重量級文學經典,獻給天下每一副挑嘴的脾胃、每一顆渴求知識與文學餵養的心靈。

  「福爾摩莎」(Formosa)即為美,而要談及「美」,又豈能遺漏這座島上最繁盛的飲食文化?焦桐早在二十年前便意識到以這個角度去研究、書寫、記錄臺灣文化的重要性,於中時副刊任職時即開始推廣飲食文學。年輕時便以詩成名的焦桐,寫就《完全壯陽食譜》後便「誤入歧途」,竟傾二十餘年之心力奉獻於臺灣飲食文學書寫;精湛筆力被稱為「舌尖上的詩人」。而後陸續寫成《臺灣味道》、《臺灣肚皮》、《臺灣舌頭》等【臺灣味道三部曲】,把你我記憶中滋味化做文字,深受讀者歡迎。而後焦桐更創立華文世界第一本飲食文學雜誌《飲食》,並持續八年不綴耕耘年度《飲食文選》,允為臺灣飲食文學教父。這本《味道福爾摩莎》,正是在【臺灣味道三部曲】及他二十年研究心血架構之上發展,更細膩地分項闡述、修補、增訂,完整紮實成冊。

  除了細心考究文化脈絡,焦桐對食物,是用盡全身心力去愛恨。也因此,才能以一名亡命天涯撐破肚皮的暴食之徒身分、卻依然滿懷愛意耕耘二十餘年,成就一本曠世臺灣小吃經典,也是為福爾摩莎島民向多少美麗的小吃攤,獻上這三十萬字的情書。
 
  這是時代的共同記憶,也是揉合詩人生命情感、溫度的極美之作。
 
  除了滋味的美、文化的深刻,《味道福爾摩莎》更透過飲食教育和食品安全等宏闊觀點,思索飲食生態。在這食安危機頻拉警報的時代、品味教育稍嫌匱乏的時代、在這以「貪食」為罪名遠播國際的福爾摩莎小島上,我們渴求一本精確、美好的飲食聖經,獻給更理想的生活。
 
作者簡介:焦桐

  1956年生於高雄市,曾習戲劇,編、導過舞臺劇於臺北公演,已出版著作包括詩集《焦桐詩集:1980~1993》、《完全壯陽食譜》、《青春標本》,散文《在世界邊緣》、《暴食江湖》、《臺灣味道》、《臺灣肚皮》、《臺灣舌頭》、《滇味到龍岡》等等三十餘種,編有年度飲食文選、年度詩選、年度小說選、年度散文選及各種主題文選五十餘種。

序  舌頭的臺灣探險──序焦桐《味道福爾摩莎》 陳芳明

  焦桐展現他的美食品味,始於他的詩集《完全壯陽食譜》。那本詩集無論就詩行而言,或就食譜而言,都是上乘的演出。食與補,一直是漢人生活中的關懷與關鍵。以他的文字功力來撰寫食譜,或者來描述美食經驗,絕對是綽綽有餘。在臺灣散文研究中,終於開出一個「飲食散文」的分類,焦桐應該是居功厥偉者之一。從世紀末到世紀初,他陸續寫了《臺灣味道》、《臺灣肚皮》、《臺灣舌頭》的三部曲,彷彿是臺灣踏查筆記,相當周全地走過臺灣的城市與鄉鎮。他嘗試從食物的味道,點出地方文化的特色。這種細緻的勘查旅行,為的是要精確掌握臺灣本地人的飲食習慣。

  日本人在十九世紀末期取得殖民地臺灣時,就已經派遣人類學家伊能嘉矩去調查臺灣的人種。他以實地觀察,把各個不同族群的生活方式記錄下來。伊能嘉矩在一八九七年終於完成《臺灣踏查日記》,為日本帝國提供了相當關鍵的資訊。統治者還更了解被統治者的生活習慣,這是經營殖民地的祕訣。在短短一年之內,伊能嘉矩就已經把整個中央山脈全部走過一次。伊能嘉矩探險的經驗,給我們一個很大的啟示,那就是殖民者永遠比在地的臺灣人,還更熟悉臺灣。那是一種實地考察的方式,以眼睛、以觀察去了解原住民的生活習慣。清朝統治臺灣兩百餘年,對於原住民生活的了解永遠停留在《番俗六考》的初階,直到割讓臺灣給日本之後,北京對臺灣的了解就永恆地停留在那裡。

  要了解臺灣這塊土地,並不必然要像殖民者跋涉整個中央山脈。身為現代的臺灣人,可以從不同的入口去認識這個豐富的海島。無論是顏色、香氣、味道的各個層面,都暗藏許多機關,讓我們可以感覺真實的臺灣。尤其是臺灣社會底層,都擁有非常精采的文化,不僅誠實,而且徹底。島上百姓的純樸性格,往往是透過他們的味覺來呈現自己。往往在小鎮街頭的夜晚,可以看見一盞暗黃的燈,明滅在蕭索的街道,那是臺灣最尋常的沏仔麵。尤其在寒冬之際,遠遠就可以看見熱氣蒸騰,不禁使人感覺溫暖。隨風傳送過來的,是肉臊的香氣,往往觸動脆弱的心靈。黑夜的燈光,冬夜的香氣,往往使小鎮的陌生旅人意志動搖,終於情不自禁,坐在麵攤前長長的木條椅上。流亡多年以後,我坐在一個麵攤享用沏仔麵,整個感情都融入了那素樸的風景,最後不禁淚下。那是故鄉接納我的一個重要儀式,經過那樣的洗禮,我確知已經回到臺灣。

  回到臺灣,我就知道自己是一個小市民,遊走在城市大樓陰影下的大街小巷。因為是小市民,走在路上沒有人認識,坐在路邊攤也相當自在。因為是小市民,所以能夠品嚐各種民間的小吃,尤其是臺灣的鄉土食物。夾雜在人群裡,可以在各種特殊風味裡,重新建立童年時的記憶。在暗夜的巷口,與尋常百姓坐在小板凳上,與他們剖腹相見,享受著社會底層的臺灣人情。我曾經涉入政治領域,深深察覺那是最不自由的地方,不僅沒有言論自由,也沒有行動自由。政黨輪替時,曾經被邀請入閣,我立即拒絕。因為進入公部門以後,小市民的身分就立刻喪失。失去的不僅是言論自由、行動自由,連帶也要失去品嚐臺灣小吃的自由。

  捧讀焦桐的這本《味道福爾摩莎》,許多童年的記憶剎那間轟然回來。我的故鄉是高雄左營,直到十八歲考上大學那年才離開,生命中最初的記憶都完整保留在那寧靜、樸素的小鎮。左營菜市場裡面的小吃,從炒米粉、擔仔麵、扁食、肉粽、肉圓,都形成我最初的人生滋味。記憶容器是一個奇異的空間,許多人、事、物的感覺,常常在無意之間湧現而出。回憶時,不必然是依賴文字或影像,有時某種顏色、溫度、味道所勾起的思念,往往是雷霆萬鈞。童年時期曾經在寒冷的冬夜,坐在巷口的福州意麵攤前,享用一碗熱騰騰的湯汁,整個身體立即溫暖起來。那是我永恆的印象,遠在海外漂泊時期,那碗具有嚼勁的麵條,以及伴隨而來的芹菜味道,彷彿是一種親情的召喚。

  故鄉食物所夾帶的感情,總是像湯麵那樣煨燒著寂寞的心靈。回到臺灣之後,第一次訝異發現,所有的臺灣小吃已經在豪華餐廳供應。那時還是黑名單的身分,被邀請去青葉餐廳宵夜,才發現上桌的菜脯蛋、番薯粥、燒酒螺都搖身變成高貴的菜餚。那時心情頗受震撼,這不就是小時候我們蹲在後院所吃的尋常食物嗎?看到餐廳的定價,完全不敢置信,但是看到圍坐餐桌的朋友那麼勇敢而自信地吃下去時,心裡不得不承認,臺灣發了。鄉土小吃升格為宴客料理,不也證明臺灣本土的口味,開始受到敬重。

  焦桐把臺灣的小吃分成飯之屬、粥之屬、麵之屬、粉之屬、羹之屬,林林總總,都在鄉下的市場或攤販可以嚐到。在我的偏見裡,焦桐可能是認識的朋友中,最具敏銳舌頭的人。能吃便是福,但我以為能吃出味道的才是福。焦桐是這麼有福氣的人,凡是談到臺灣小吃,他總是能夠旁徵博引,而且對每個城市的吃,也都深入品嚐過。他不僅是飲食文學的典範,而且也是城市導覽的指引。例如談到鱔魚意麵,他就說:這是南臺灣的風味小吃。緊接著他便為我們介紹:外地人來臺南,要品嚐古早味,若無把握,不妨按「阿」字輩尋索,像「阿美飯店」、「阿霞飯店」;連小吃也是,諸如開元路的「阿銘鱔魚意麵」、公園路的「阿輝炒鱔魚」、西門路的「阿鐵鱔魚意麵」、民族路的「阿江鱔魚擔」。

  《味道福爾摩莎》簡直就是臺灣小吃的雷達站,彷彿是翻閱字典那樣,應有盡有。他帶著自己的舌頭,探索整個臺灣的風味。在措詞用字之際,從未疏忽文字之美的營造。即使是介紹豬血糕,他就說得如此令人信服:「簡單,是豬血糕的美感特徵,也是生活的藝術,不矯飾,不包裝,不過度加工,透露一種質樸憨厚的美學手段,可當點心,可作菜餚,又可取代主食,是藍領美食的典型之一。因此吃豬血糕少了正經八百的身段,一支豬血糕在手,可以享受邊走邊吃的快感。」捧讀這冊美食介紹之餘,我更加慶幸自己是一個小市民,可以嚐遍臺灣民間的各種小吃,穿梭在各地小鎮具有特色的餐館,那種幸福感,簡直不是任何權力可以輕易換取。如果享有這些民間美食,我相信不會有人選擇入閣。

二○一五年五月八日 政大臺文所

台長: jean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