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4-06-12 09:37:25| 人氣4,28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錫蘭式的邂逅:我在創意之都矽谷的近距離觀察》─鄭志凱

推薦 5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103.6.5)斯里蘭卡(Sri Lanka)古稱錫蘭,傳說中錫蘭國王有三個兒子,國王延請了全國最有智慧的學者,傳授兒子最好的學問
讓三個王子去遊訪世界,不僅體驗人生,也增加歷練,
三位王子運用所學幫助他人,沿途有不少意外的發現,他們的遊歷被寫成一本傳說故事
《錫蘭三王子歷險記》(The Three Princes of Serendip)。

十八世紀中,故事傳到英國,被一個喜歡寫信的英國貴族借用,創造了一個新的英文單字──serendipity。
serendipity 錫蘭式的邂逅,指無預期、意外的發現,巧遇、邂逅的含意,我們或可稱它為「偶發力」

被《錫蘭三王子歷險記》故事吸引,引領進入《錫蘭式的邂逅》一書
偶發力要如何訓練?
「跟靈感比較,偶發力比較容易訓練。加強偶發力有兩個主軸方向,一是增加邂逅新鮮事物的機會;其次要培養一雙慧眼,在眼花撩亂的眾多新鮮事物中,必須能在第一時間洞察出獨特的訊息,即時掌握。」

不同的領域,不同的廣度和深度
以為是深澀專業知識,卻暗藏著對世界、對生活的態度
亦或是對現象的觀察,讀來心有戚戚焉
也許有時讀來不甚了解,再回過頭細讀,思索著個中隱意

閱讀《錫蘭式的邂逅》從小葉橄仁樹換了新嫩衣,而今已是一片墨綠,如同李偉文引薦的,這一本兼具人文與科技工具書,一本必須慢慢看,慢慢思考的書~

 

沒有簡單答案的創新之道 《錫蘭式的邂逅》讀後-李偉文

這不只是一本企管書,雖然在出版發行的定位上被歸屬於企業上的實戰智慧,而且在書封上也以管理學中常見的決策力、思考力、趨勢力、文創力來明顯標示,甚至書名的副標題很明確地以「我在創意之都矽谷的近距離觀察」,顯然編輯們認為這本書可以當做近年來臺灣不斷強調與投入資源的文創產業一本有用的參考指南。
這種企圖當然不能算錯,但是我認為不僅止於此,我覺得這本書是一個關心世界的知識份子,在全世界競爭最劇烈的商業現場裏,不斷地親身參與,但又不斷抽身以更全面的角度來觀察與思索的心得紀錄,文章所牽涉到的主題乍看之下好像很龐雜,從創意與創業,科技與產業發展,管理與決策,時代趨勢,一直談到人文思想,個人成長,社
會行為到永續的世界……等等,但是這些似乎難以歸類的面向,卻是現代人必須面對的真實世界,換句話說,在這個複雜且彼此息息相關的時代裏,我們在做任何選擇時,這些重要議題都是我們必須同時考慮到的,作者也以非常清晰的思路,剝絲抽繭地為我們理清這些複雜甚至彼此互相矛盾的現象,因此這不是一本眾多資料堆疊整理所成的書,因為其中有作者本人一貫的理念與思惟。
這也是我心有戚戚焉以及對作者最佩服的地方。
我自己雖然是學醫,開了個小小的診所,基本上沒有什麼需要動用到管理學的理論,但是二十多年來,我花了很多時間參與非營利組織的發展和管理,所以除了《天下雜誌》從創刊訂閱至今外,近年來《商業周刊》等刊物也幾乎是篇篇文章都看,而且市面上只要出版較知名或較暢銷的企業書籍,大概都不會錯過,但在看了這麼多成功秘笈
後,不管那些大師們講得如何頭頭是道,內心總是懷疑:「真的是這樣做就會成功嗎?」
這些似乎言之成理的成功之道會不會同樣都犯了「存活者迷思」?大師們說要創新、要藍海、要專注(或要多角化經營),要搞怪(或要有紀律)……然後舉出一大堆遵循此原則而成功的企業,但是我相信更有無以計數的企業照做卻失敗的,那該怎麼說?
就像有人航海遇到暴風雨卻倖存下來,他們說這全都歸功於虔誠的祈禱,都是神的加持;可是我相信有更多同樣非常虔誠祈禱卻滅頂的人,他們卻不會活著來跟你說:「這都是祈禱的結果。」
我認為作者之所以能夠跳脫大部分企管專家會陷入的迷思,或許是來自於他看到太多失敗,因為作者鄭志凱總經理是聯訊創投公司創辦人兼總經理,由於工作的關係,他長期旅居世界創意與創業的核心之都矽谷,接觸來自全世界的傑出人才,並且協助這些有頭腦、有創意人才的創業,因此他不只可以參與並且近距離觀察產業的更迭,趨勢的潮起潮落,更重要的是真實體會到創業的艱辛,或許這就是他之所以能夠很謙虛地看待成功的原因,知道哪些是我們可以處理的,哪些是我們無法掌握的,因此作者說,成功不但沒有公式,也沒有絕對的尺度,他雖然不會故意去反對主流的觀點,卻更願意站在主流對面,去觀察與思考。
另外,這本《錫蘭式的邂逅》,令人驚艷的提出「偶發力」作為創意發想的來源。英國小說家華爾波在1754 年發明了這個詞「serendipity」,有人翻成「錫蘭式邂逅」,作者稱它為「偶發力」,在這個18 世紀時暢銷英國的童話故事中,錫蘭的三位王子遊訪世界,雖然找不到原本想找的寶物,但在遊歷尋訪過程中卻一直發現原本意想不到的東西,也幫助了許多人,因此這個名詞,也就是本書的書名,意思是沒有預期,意料之外的發現,但是這個意外的發現,作者特別強調,並不是瞎貓碰到死老鼠,或者是醉漢半夜在街口的隨機漫步,它是一個機靈的心
智,經過刻意的尋覓,偶然撞到原本毫無預期,一無所知的新發現。
作者引述很多科學發展史來說明,絕大部分改變世界,造福人群的新發現、新發明都是來自於偶發力,不過偶發力與運氣不同,與凌虛而降的靈感也不同,作者提出訓練偶發力的方法,一個是增加邂逅新鮮事物的機率,另外就是要培養一雙慧眼,在眼花撩亂的眾多新鮮事物中,能在第一時間洞察出獨特的訊息。同時作者也點出偶發力的天
敵是來自於過度目標導向,過於清楚的行動準則。偶發機會敲門的時候,你必須願意放下手邊的工作走向門口,然後敞開大門。
我非常認同作者如此的洞見,其實我們常講創意的產生往往來自於跨界交流,異花授粉。我們為什麼要花大錢到世界知名的大學去就讀?那些課程在網路上也看得到,也可以自己找書來讀啊?原因大概來自於你真的來到大學裏,在課堂上,在宿舍,在餐廳,在校園,可以真實碰觸到許多來自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領域的人才,從人與
人面對面的交往,這種情境與氛圍,較容易產生影響我們生命的體悟與改變。
作者與一般企業大師或創投業者最大的不同,也令我最感佩的是,他認為培養創意雖然有技巧與脈胳可尋,但真正的能量來自於生活態度與人生哲學,也就是要尊重多元的價值,重視過程而非結果,因為若是注意力聚焦在結果,就會限制創意可能探索的方向。
最後他強調,動機決定創意最終的價值,也就是能否將動機從利己轉向利他。
的確,動機是否良善在創業初期似乎沒有太大差異,但是企業能否可大可久,是否可以持續吸引傑出人才的投入,利他動機就非常重要,對於一個創業者來說,他所追求的應該不是成功的野心,整天掛念股票、市值有多少,而是為著在宇宙間留下痕跡這種利他的偉大夢想而努力。
換句話說,真正的創意不是搞怪,不是標新立異,而是來自於對現況的改革,也就是那股想改善世界的熱情。作者特別用了十篇以上的文章,超過五分之一的篇幅分享這個新管理時代,也就是從個人出發,然後思索與企業的關係,再到社會公民的角色,介紹社會創業這樣的概念,認為社會創新這種以新穎的方法解決某項問題,並且兼顧效
率,公平與永續,這種創新模式是未來社會的希望。
這種社會企業與以往的非營利組織不同,因為傳統的非營利機構多半以彌補社會現有的不足或缺陷為使命,提供金錢、人力等等的服務來幫助別人,但是社會企業是以創新的方式改造現有系統的缺點,也就是針對現有社會結構的缺陷,從根本的改革來幫助需要的人。換句話說,社會企業家給予企業新的視野與高度,對象不再是公司,而是
整個社會,把社會當做企業進行有效的經營,這是全新的思惟與模式,也是人類的物質文明與經濟發展能維繫永續與否的關鍵,這也是作者又另外花了五分之一的篇幅介紹綠色經濟、潔淨科技的原因吧?
企業或趨勢的書總是讓人非常關注,我想因為這是個令人焦慮的時代吧?世界變化太快了,大家都不知道何去何從?於是希望能夠從大師的言談裏窺見時代發展的趨向。
作者在書裏提到一個很有趣的故事:「有一回在跨越太平洋的飛機上,我身旁坐著一位意氣風發、年輕有為的企業主管,他很得意地告訴我,他快要完成一個預測景氣循環的經濟模型。於是我問了他一個問題:「你可相信命定?」充滿自信的年輕人當然不相信人類命運早已命定,於是我再問:「如果有一個數學模型能夠準確預測未來,是否代表未來早已被決定?」
誠如作者隨後的分析,大部分的創業家都是預言家,除了過去的假設條件之外,未來主要建立在信心上,不過對於未來是否能夠準確預測的難題在於,我們真的是否能以「已知」推測「未知」?其實我們也知道在已知之外還有一大片的「已知未知」以及超乎我們心智想像的「未知未知」,更何況真實的人類歷史總是被少數意外事件改寫,既然是意外,就是沒有人事先可以知道,那麼又如何能事先預測呢?
這個瞭解或許也是作者能以較謙虛客觀的角度來觀察與思考社會現象的原因吧?所以我們雖然還是必須預測或想像未來,因為它提供了基本參考線,但是不應該過於執著於預測,因為那會喪失對黑天鵝那種重大意外事件的承受能力,最後作者還是樂觀的表示,客觀環境雖然形成各種邊際條件,但是我們個人的主觀意志和作為,還是可能塑造
未來,超越邊際條件,使預測終成事實。
這是一本必須慢慢看,慢慢思考的書,然後配合自己的觀察與實際經驗,接著再重新看第二次第三次的書。

 

(博客來)

《錫蘭式的邂逅:我在創意之都矽谷的近距離觀察》─鄭志凱

內容簡介
  在科技與創意共舞的時代,你需要洞悉的智慧,前瞻的眼光!

  「錫蘭式的邂逅」指的是無預期、偶然巧得的新發現,也就是「偶發力」。
  作者身為矽谷創投公司負責人,得以近距離觀察產業趨勢的潮湧,
  以美國+台海兩岸的三重視野,創意+科技的新穎論述,
  領導+管理的多元智慧,匯聚成深具啟發且饒富趣味的思考。
  一種人文管理新風格,帶來真正的矽谷精神,啟動全方位的知識、見識和膽識。

  擁有二十餘年矽谷經驗的資深專業投資家鄭志凱,從個人思維的管理,到全球視野的運籌,以及身為創投者所具備對科技與社會趨勢的敏銳度,凝聚成「創意引擎」、「決策密碼」、「新管理時代」、「網路後現代」、「綠色領航」本書的五大主題。

  「提出一個好問題,遠比提供正確的答案重要。」以現代人經常關注的議題勾勒筆墨,不追逐附和,亦不作夸夸之言,沒有商場上的硝煙氣味,更多的是胸中思路的坦然抒發。

  此書是一位創投者與管理人的思想高度,是瞬息萬變時代中的定心籌碼,是知識經濟中的灼然力量,也是與讀者激盪心靈的一場美麗邂逅。

  五大主題,探討時下最注目的趨勢、構解最深刻的思維

  創意引擎
  在知識稀釋智慧、轉述淹沒原創的資訊時代,唯有與眾不同的創意,才是真正推動知識經濟的原動力。

  決策密碼
  無論學習新知或解讀資訊,目的都在改善決策的品質。信任、錯誤、恐懼、預測、變革……從不同角度透視決策的各個向面。

  新管理時代
  未來社會勢將日趨多元、老齡、全球化,二十一世紀的現代人面對的挑戰與上個世紀大相逕庭,唯有做足準備,才能洞察先機。

  網路後現代
  網路入侵人類生活方興未艾,加速並深化社會的變遷。,我們樂見這創意滋生的平台,也要警惕於不誤住全球化的山村。

  綠色領航
  思維人與環境、人與物種、人與人間的關係,人看似位於中心,其實只是萬物之網中的一絡短絲,絲絲相互牽動,你我豈能置身事外?

作者簡介:鄭志凱

  台灣清華大學物理系、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畢業。

  聯訊創投公司(Harbinger Venture)共同創辦人及美國總經理,曾擔任美國聯強國際(Synnex,財星500大企業)及台灣神達電腦機構各項高階管理職務。2007年擔任美西玉山科技協會理事長。

  旅居美國矽谷二十餘年,因創投業務廣泛接觸美國、台灣、中國大陸各地傑出科技人才,得以近距離觀察產業的更迭,趨勢的潮起潮落,以及創業的艱辛與收穫。

  為文旁徵博引,筆觸精練流暢,兼具深情與理性。目前定期在《天下雜誌》撰寫「創新學院」專欄。
  
目錄
推薦序 尋幽取靜,後現代社會的視野∕劉兆玄
推薦序 投資「豁達人生、美好社會」的未來∕史欽泰
來自各方的真誠推薦
自序 你的抉擇,終將成為你的印記
(邊看邊做筆記)
第一部 創意引擎  發動你的靈感,帶好奇冒險,與成功邂逅。

創意──從何而來,向哪裡去?
佳句『與其論而不作,不如起而行之』
書《不凡的天才》縱觀他們的人生歷程,勇於嘗試,屢戰屢敗,不比常人少,飽嚐寂寞,雖千萬吾往矣的時刻只有更多
源源不絶的創意在於「認識每個人存在的價值」「收成在過程,而非結果」「動機決定創意的最終價值」
你的搞怪指數有多高?
搞怪,是變革的暖房。有效的變革來自於誘導,而不是推動。
由上向下推動變革必然事倍半,如能創造一個鼓勵變革的環境,星星之火可能燎原。
敏銳分寸感,接近「中庸」,太過與不及之間,希望找到平衡點,然而中庸是在一元價值的尺度上,扣其兩端而取其平均值,一元,仍然是一種簡約。
赤子之心還在嗎?
赤子,幼態的延續,同樣直接訴求直覺和情感,不預設立場,結果海闊天空,創意無限
赤子之心的人永遠帶著嬉戲的心情和好奇的眼神
創造力的決勝起跑線?
兒童創造力最為旺盛,但開發腦力潛能來彌補年齡造成退化,更何況創造力的來源一部份是聯想、知識,以及人生閱歷這些條件隨著年增加更為豐富。創造力是一場自己跟自己的競賽
錫蘭式的邂逅
與命運一搏∕一博
永不放棄
文創,不僅需要掌聲
文創的三大艱難:
1.從個人品味到產品風格,需獨特而有底蘊
2.創意沒有經濟規模
3.追求永恆便難以掌握時代脈動,永恆和短暫成分調配
業餘主義,專業之外的新活力
專業是「安身」社會的基礎,橫向的涉獵是保有獨立思考與判斷的自覺,也是現代人「立命」之所在

第二部 決策密碼  解開心智的幽微密碼,深化領導者的思維。

學習的陷阱
聽聞、思維和實踐,資訊爆炸易只依賴聽聞,且受制情感認知判斷
知識進而思維到實踐才能轉化成自己的智慧
決策的理性與感性
達人,他們的判斷往往來自潛意識下的直覺反應,靠的就是深入研究、反覆練習、潛移默化,最後進入潛意識,面對突發狀況時,才能及時產生敏銳正確的決斷。
不談錯誤,哪來準確?
存而不論,論而不斷
當機率遇見恐懼
我們心裡長住個看盡世道黑暗陷阱的媽媽,也希望住著一位勇敢迎向廣大世界的兒子
恐懼是心理情緒的反應,機率是理性層面的計算,兩者若是發生衝突,感性永遠戰勝理性。
暗室摸象
我們透過各種知識或感官經驗去了解這個現象界,往往像暗室摸象,既不見大象,也不知是否為象
別怕,跳下來,我接你
信任是人與人相處的基礎,也是對一個人基本價值的肯定,在後信任時代,社會的「信任存底」更形重要。
如果你是那位父親,你會教你的兒子不可以相信任何人,還是教他如何做個正直的人,贏得他人的信任?
白天鵝、黑天鵝、紅天鵝
歷史的常軌發展(白天鵝知識)提供穩定性,脫軌發展(黑天鵝事件)創造可能性。預測當然有其必要,但過於執著預測,將會喪失對黑天鵝事件的承受力。主觀意志和作為絕對可能塑造未來,憧憬一下紅天鵝有何不可?
變法、革心與交心
「改變想法」是領導變法的最重要的工作,無論是他人或自己的心意
再來是互信交心。誠實.正直.公平是領導人必備的基本條件,
更需要開放的胸襟,允許自己也可以被他人說服
願為帝王或帝王師?
古哲曾說:「太上有立德,其次立功,其次有立言」能夠立言得靠天生的才具,想要立功難脫機運的造化,唯有立德,幾乎百分百操之在我。我們周圍的每個人,都可能成為明日的思想家、科學家、政治家、藝術家,我們的言行成為這些人的助力或障礙,全在一念之間

第三部 新管理時代  個人、企業、社會公民,建立你的多元視界。

容忍──容量與極限
自然的問題容易解答,人與人之間的紛爭難了,其間因果錯綜複雜,與其尋求解答,不如容忍,尋求與問題和平共存之道。
這世界需要多些容忍的原因,正是每個人的「大是大非」都大不相同
用對話取代對立,用體諒融解敵意。容忍,就從接觸開始!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若一個人常認為他過去擁有的,未來應該持續擁有或得到某種權利
這想法多少墜入應享權利的陷阱,世界在改變,結果不一定如你所想
社會創業,用創新屯墾新疆域
社會創業與商業創業都需要市場、資金、團隊,還有一種因素,就是創意。歐巴馬的「社會創新基金」卡麥隆的「大社會銀行」等都具顛覆性原創性,有利敞開服務的大門,其價值由社會全員共享,而非由少數獨占。
計義也要計利
義是上乘,只是資本社會裡,利究竟是普世共同語言。要能釋放社會創新的能量,應當檢討合宜的社會組織形式,畢竟社會企業要長久,計算利益是必然。
競爭與合作,利己與利他
只有合作沒有競爭,必然阻礙創新與突破
只有競爭沒有合作,恐將導致混亂和資源浪費
只知利他不知利己,難免無法持久
只知利己不知利他,人與人之間將缺乏互信
冷眼看IP
智慧財產權,必須在保護與放任之間找到適當的平衡點
保護,使創新者有足夠的經濟誘因,鼓勵持續創作或發明;
放任,容許新知識快速擴張,激發更多的創新
在安全、利益、競爭力的名義下智慧產權終究是一個法律經濟的議題
厚積社會存底
社會存底靠公共財,安全、穩定、愛心、尊重、信任
洋芋、番薯與土豆
久居美國的人才視野寬廣,們缺乏資源和實戰經驗;
台灣人才務實可靠,可惜有時格局有限
中國大陸人才膽大、企圖心強,卻常是眼高手低
洋芋、番薯與土豆相互觀摩,彼此借鏡
老齡社會新課題──退休
放手、傳承

第四部 網路後現代  在網路與數位的澎湃浪潮中,穩馭你的方向。

名片的故事
換張名片其實沒多大用處,當你寫封電郵過去,對方不但清楚記得你,還樂意回敬你一封電郵,那才算關係真正的開始
日文的「粹」,是一種世故而溫情、老練又開明、多才卻不招搖的素養。這樣的「粹」,在職場也頗為需要,在名片上印著大把頭銜的人,也許可以多想想自己如何才能擁有如是之「粹」
不可承受之虛擬
虛擬世界當然有讓人暫時忘卻現實世界傾軋的妙用,但這妙用終究受制於邊際遞減,而且絲毫不能解決現實世界中的問題
如果網路是一個國度
梅卡非與人際網路
人際網路和機網路最大的不同點,在於節點的價值,就是自己的實力
厚本培元,深植實力,人際網路才有可能錦上添花
一個人大概也只需要七個真正推心置腹的好朋友
資訊的不對稱性
資訊的傳遞需要時間,必須花費成本才能取得,
資訊擁有者必然用盡手段,保留關鍵資訊,取得交易優勢
這使得供需雙方往往處於「資訊不對稱」的常態
互聯網確實可以強勢的資訊不對稱衝破一個缺口。然而在一般狀況下,
大量的資訊造成資訊接受者無法承受的負擔,即使想要處理,資訊量大,雜訊自然高,信號/雜訊比低,反而難以得到有價值的資訊。
為互聯網許個未來
地球村,還是全球化山村?
人與人之間的隔閡,總是由物理距離和知識的差異所造成,結果這兩個瓶頸被現代科技解決了之後,才發現原來後面還有更難跨越的瓶頸,那就是人類的認知能力。若不能開放心靈,哪能有地球村呢?不過是無計其數喧鬧卻遺世獨立的山村罷了。

第五部 綠色領航  綠色經濟、潔淨科技,與地球永續同步行。

公民工程師與公司工程師
每一個工程師所掌握的其實是整個地球資源的運用,他們工作品質帶來的影響既深又遠。
當焦點從「公司利潤極大化」轉移到「全球資源運用極佳化」後,全球性的標準更容易設定,客戶不再成為禁臠,自然能獲得更多的方便。
消費主義的代價
過多的選擇難免造成資源的浪費,在當前環保意識日益抬頭的時代
試著減少必須要做「極優選擇」的決定,甚至自願減少決定,或者減少選項。要做決定時,不只考慮機會成本,還得考慮機會成本的機會成本

《只想買條牛仔褲:選擇的弔詭》有對消費心理學的分析

氣候變遷的易時易地觀
易時易地的爭論的無解,盼世界公民除了繳稅,也要為自己製造的二氧化碳納捐
藍色的搖籃
簡樸生活、資源分類、調整消費活動、生產原料改變
也許曲高和寡,但終為地球這藍色的搖籃做努力
要潔淨,先要透明
滅蚊說
種子的希望與憂慮
2010上海世博,英國「種子聖殿」6萬根7.5米長透明壓克力棒向外展延,白天隨風搖曳,又可以導光,晚上晶晶閃閃,每根棒在室內的一端,則密封實幾顆種子。走在館內沒有繁複的裝飾,無圖案文字,概念簡單卻意涵豐富。
自然繁殖的種子的知識權,究竟屬於全人類、出產國還是農民
傳統雜交方法培育,現代科技改造基因創新
種子戰爭,不僅是商業利益和國家正義,對生態鏈的衝擊亦是難估計
抗老與敬老
23與我們
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
   
推薦序  尋幽取靜,後現代社會的視野-劉兆玄(中華文化總會會長)

  欣聞志凱兄新書《錫蘭式的邂逅》即將出版,有幸先睹為快,實一樂事。

  創投家原本對科技及潮流具有敏銳的觀察,志凱兄加之以多年處世任事的經驗,筆下亦敘亦論,遍及各項當代議題,尋幽取靜,既不追逐附和,亦不作夸夸之言,全書顯現出一位經營管理者對知識經濟的觀點,以及一位知識分子對後現代社會的體認。

  在〈文創,不僅需要掌聲〉一文中,志凱兄提到「文化的高度與文創的廣度之間的關係有如金字塔,不追求高度,不會有廣度」的論述,於我心有戚戚焉。其實,文化也需要掌聲。人類創造的文化裡最尖端的一塊,如數學、理論科學,如前衛文學藝術,其創作者怎會不需要掌聲?但他們只能滿足在真正能懂得欣賞的極少數掌聲中,那是陽春白雪的宿命。

  「文化創意」並不等於「文創產業」,能把菁英的「文化創意」轉化為普羅大眾喜歡的產品,本身又是一種創意,也才能夠形成一條產業鏈,透過商品化來維繫營運,再持續支持文創作品的創作與開發,形成良性循環。如志凱兄在文中所說:亞洲長於效率創新,美國長於科技創新,歐洲長於形式創新。台灣擁有亞洲的效率,又有不輸給歐洲文化底蘊的大中華經濟、文化圈,會不會是發展文創產業的最佳選擇?

  近年來,政府大力推動文化創意產業,中華文化總會也協調民間及政府資源,推出網上《中華語文知識庫》,打造未來華人文化和文創事業的基礎平台。台灣承襲悠久的中華文化,擁有厚實的資訊和通訊硬體基礎,加上民主開放、充滿人情味的社會風氣,的確具備發展科技文創的良好條件。只不過,誠如志凱兄所言,文創的艱難之一是,這條從個人品味到產品風格到社會大眾趨之若鶩的時尚之路,其間曲折無人能夠掌控,終點也沒人可以預見。不過只要有了開始,方向正確,成事畢竟在人。

  志凱兄從事創投產業多年,見識到許多產業的起伏興衰,近五年來公務之餘尚勤於筆耕。在這本書中,我們看到了作者宏觀的視野、精闢的論理及動人的文采,提供讀者跨領域、全方位的知識饗宴,字裡行間所反映的人文關懷,尤其引人深思。相信他的用心與努力,能為台灣的整體軟實力產生加分的效果。

 

自序   你的抉擇,終將成為你的印記

  二十世紀初名滿歐洲的經濟學才子熊彼得對馬克思的經濟理論向無好評,但卻對他推崇備至,尊為不世出的經濟學家,因為馬克思問的都是好問題。依熊彼得的看法,提出一個好問題,遠比提供正確的答案重要。

  本書寫作跨越時間長達五年,同時個人關注的議題廣泛,從創業、科技到人文思想,自個人成長、社會行為到永續經營地球,內容看似蕪雜而難以歸類(所謂genre-breaking),但是縱觀四十餘篇文章,自有其一貫的思路和理念。

  我不敢奢言這些文章提出了好問題,但應該都是現代人經常關注的重要議題。這些議題全世界無數一流的學者專家曾經付出畢生心智,出版的書籍和研究論文成篇累牘,我的區區短文只能大題小作,舉重若輕,一則受制於文字長度,二則個人才識有限,何況寫文章本來不過心有所感,拋出的議題若能引發讀者的關注,對作者已是極大的滿足。既然提出議題,不免牽涉個人觀點,字裡行間流露的一己之言,請讀者千萬明辨慎思。重要的議題都是複雜的問題,沒有簡單答案。

  本書分為五部,由個人、組織,向人類社會、地球的未來依序開展。在知識稀釋智慧、轉述淹沒原創的資訊時代,唯有與眾不同的創意,才是真正推動知識經濟的原動力,這是第一部「創意引擎」的主軸。無論學習新知或解讀資訊,目的都在改善決策的品質,因此第二部「決策密碼」從不同角度透視決策的各個向面。未來社會勢將日趨多元、老齡、全球化,網路入侵人類生活也還方興未艾,社會變遷和網路兩大趨勢交相激盪,二十一世紀的現代人面對的挑戰自然與上個世紀大相逕庭,第三部「新管理時代」及第四部「網路後現代」所能探討者不過百中一二。最後,第五部「綠色領航」思維人與環境、人與物種、人與人間的關係,人看似位於中心,其實只是萬物之網中的一絡短絲,絲絲相連,彼此相互牽動。

  每一個人既被領導,也在特定的時空中扮演某項領導者的角色。亞馬遜書店的創辦人貝佐斯在2010年普林斯頓大學畢業典禮致辭時說:「我即我的抉擇(We are our choices)。」領導者每時每分所做的抉擇,不只攸關成敗,也反映個人的人格和行事風格,更直接或間接形塑了組織的文化風格。無論擔任公司一位小主管或高階領導,在社會團體內負責一個小項目或一宗大計畫,或者在家庭中扮演父母尊長的角色,每一個人做一項抉擇時,其實需要動員全方位的知識、見識和膽識。本書整體主題看似發散,但也反應了現代知識經濟中一位領導者平日經常遭遇的議題。做為一位領導者,無論地位高低,你對這些議題的見解與立場,決定了事到臨頭時如何做出關鍵的抉擇,而你的抉擇,終將成為你的印記。

  我有幸過去二十餘年身處全球科技創新之都──矽谷,最近十餘年從事創投工作,往來多是兩岸三地第一流的人才。我有機會近距離觀察產業的更迭,趨勢的潮起潮落,以及創業的艱辛與收穫。我既參與創業者的成功,也常分擔他們的失敗。歷經數十回合後,發現成功不但沒有公式,也沒有絕對的尺度,有的創業者「成功」後,投資人不屑再度與其共事,有人「失敗」,卻與投資人從此結為好友。成與敗,好與壞,功與過,經常需要綑綁打包,概括承受。這可能是這四十餘篇文章所持的基本態度──不當啦啦隊,不搖旗吶喊,雖不反對主流觀點,卻更願意站在主流對面,觀察思考,進行一場成年人與成年人的對話。

誌謝

  這本集子收錄了過去五年在資策會《創新發現誌》和美西玉山科技協會《玉山通訊》發表的文章。從職場到玉山,從寫專欄到出書,整個過程是一個美好的錫蘭式邂逅。一路走來,我受到無數朋友的鼓勵和支持。美西玉山科技協會秘書朱麗芝是我第一位編輯,她的鼓勵是我塵封多年一隻鏽筆的第一滴潤滑劑。資策會《創新發現誌》先後兩位編輯許立佳與胡秀珠,提供我每月從思想到文字所需要的能量;在籌劃本書的過程中,游重光爬梳四十餘篇稜稜角角的文章,整軍編伍,是本書能有今天風貌的原型設計師;主編金麗萍對我的包容和肯定,讓我這難以歸類的專欄作者居然存活,堪稱為異數的創造者。他們幾位的專業素養和對理念的堅持,常讓我想起喬布斯所說的「傻勁難得」(Stay foolish)。

  在與出版社洽談的過程中,經國科會舊金山科技組前組長楊啟航博士推介,結識遠流出版公司王榮文董事長。承蒙曾文娟總編輯厚愛,組織了夢幻編輯團隊,主編鄭祥琳、美編楊雅棠不僅專業經驗豐富,他們的溫柔敦厚,更充分體現文娟所主張的「編輯的本分是成人(作者)之美」,我能與他們共事,深感與有榮焉。

  藉此特別感謝中華文化總會劉兆玄會長和資策會史欽泰董事長抽空為本書撰寫引言。1973年我在清華大學還是大一學生,課外參加思言社,劉會長擔任指導老師。1983年我服務於隸屬於工研院的創新技術移轉公司,史董事長時任工研院電子所副所長。2007年我擔任美西玉山科技協會理事長,史董事長正好負責台灣玉山,隔年劉會長榮任全球玉山科技協會名譽理事長。結識兩位先進時間雖早,但因台美路迢,比較密切的聯繫還是從共同為玉山協會服務後開始,此次能藉著這本集子與兩位前輩再度結緣,感到格外珍貴與感謝。

  五年裡,我從英文語法逐漸回歸中文本位,從手寫草稿到直接中文輸入,從注音到漢語拼音,這是窮則變的自然轉換過程。我不能忘記還在手書筆耕的頭兩年,妹妹鄭惠汶及外甥女鍾定安、定瑜耐心辨認我那倉促潦草的字跡,然後一字一字地敲進電腦。我更要特別感謝我家太座雷叔雲,她既是第一位讀者,也是最嚴苛的讀者,她對文字的敏感,常讓我辭窮。

  其他還有許多令我心存感恩的親朋好友,過去五年中直接間接給我許多啟發或靈感,在此無法一一列舉,容我默念你們的名字,感謝你們。

錫蘭式的邂逅

今天的斯里蘭卡(Sri Lanka)從前叫錫蘭,古時候阿拉伯世界稱它為Serendip。傳說中錫蘭國王有三個兒子,聰明正直,國王延請了全國最有智慧的學者,傳授兒子最好的學問,然後吩咐三個王子遊訪世界,體驗人生,增加歷練。三位王子本來志不在尋找寶物,卻用他們的知識和機智,沿途有不少意外的發現,也幫助了許多人。他們的遊歷被寫成一本傳說故事《錫蘭三王子歷險記》(The Three Princes of Serendip)。十八世紀中,故事傳到英國,被一個喜歡寫信的英國貴族借用,創造了一個新的英文單字──serendipity

Serendipity不只找不到一個相對應的中文辭彙,在英語世界裡,也是一個很難對付的單字。有一位學者為了它,寫了一本傳記,從來源談到流變;它的最初一百年無人知曉,一百年後,知道它的人從文學界逐漸擴散到科學界,甚至於商業界,到今天知識分子用它炫耀自己的學問淵博;縱然如此流行,在2004年,它還是被選為最難翻譯的十個英文單字之一。

Serendipity一詞主要的意思是沒預期、意外的發現,在中文裡有巧遇、邂逅的含意。但這個意外發現,並不是瞎貓碰到死老鼠,或者是醉漢半夜在街口的隨機漫步;它是一個機靈的心智(一如三位錫蘭王子既聰明又博學),經過刻意的尋覓,偶然撞到原本毫無預期、一無所知的新發現。這種「錫蘭式邂逅」的經驗,對我們其實並不陌生,無聊時拿著遙控器胡亂轉台的電視迷、沒事愛逛百貨公司的時髦女性、老愛上書店的愛書人及流連在舊貨攤間的收藏家,都在體驗serendipity的魅力。

偶發力=運氣或靈感?

在知識經濟時代,創意掛帥,serendipity的含意從現象的描述,擴充為能力的培養,更成為個人或組織開發創意的一個來源,因此有人把它翻譯成「偶發力」。這個字眼跟原文serendipity一樣,完全無法令人望文生義,不過為了行文方便,在此姑且權用。

科學發展史上,若缺少偶發力,不知有多少歷史需要改寫!牛頓要不是常常坐在蘋果樹下,或是蘋果始終沒從樹上掉下來,不知道他後來會不會悟出萬有引力?英國生物家佛萊明(Alexander Fleming)若沒出去度假,或是沒忘記把培養皿蓋上,發現盤尼西林的人可能不是他;一九四五年美國工程師史賓塞(Percy L. Spencer)站在一台雷達的磁電管旁,居然發現口袋裡的巧克力化了,隔兩年,他便發明了全世界第一台微波爐。類似意外的發明或發現,足夠寫好幾本書。

然而偶發力和純粹的運氣究竟不同,多少人曾經被樹上落下的蘋果打到頭,卻沒人想到地心引力,你我若是口袋的巧克力化了,必然趕緊就把它吃進肚裡。運氣,總是對有備而來者青睞有加(Chance favors the prepared minds)。

偶發力跟凌虛而降的靈感也略有不同。「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國破家殘的傷慟,春天的花鳥也為之感哀,這是心與境的對白,有偶發力的作用;「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澆愁愁更愁」,這種靈感渾然天成,多是心靈的冥想,不像偶發力,靠外境的刺激而生。科學史上,偶發力的例證多半發生在化學、醫藥、生物,其次是物理,最少的是數學。歸納來說,以實驗為研究方法、具象的、跟人接觸的,偶發力往往舉足輕重;研究理論、抽象的、一個人可以完成的,則更需要靈感。

跟靈感相較,偶發力比較容易訓練。加強偶發力的方法有兩個主軸方向,一是增加邂逅新鮮事物的機率;其次,要培養一雙慧眼,在眼花撩亂的眾多新鮮事物中,必須能在第一時間洞察出獨特的訊息,即時掌握。

邂逅不會自動上門

增加巧遇的機率,得先勇於嘗試新鮮事物,相反地,如果專注在熟悉的事物,則能得到更高的效率,兩者之間難免需要取捨。打個譬喻,待在家裡最舒適,但要見識世界,只有花錢花時間出門旅行。決定出門後,可以選擇跟著旅行團,一切不必花腦筋,吃、住、車程全安排妥當;也可以自助旅行,行前不但費神費事,旅途中還可能提心吊膽。即使是自助旅行,也有人緊守行程,不容任何更動;有的人卻隨興所至,走到哪玩到哪。形式越自由,目的地越不清楚,遭逢奇遇的機率越高,關鍵在每個人容忍不確定性的門檻高度大不相同。

谷歌(Google)允許每一位員工,花20%的時間在與工作沒有直接關係的創新想法,它也鼓勵各部門把自己遇到的棘手問題,公開有獎徵答。據說有一回,某個財務部門提出束手無策的問題,幾個工程師雖然對財務一無所知,卻只用一個週末時間便找出解決方法。跨界聯手或異類結合,是開發偶發力的一個重要方法。學第二種外國語言,培養業餘的興趣,換一家公司或部門工作,交幾個其他行業的朋友,都能增加偶發力。

碰撞才有機會,刺激才有火花。要增加偶發力,除了增加碰撞的機率,碰撞的品質更為重要。矽谷傑出的創業環境,提供了無數高品質的碰撞機會;多少新創公司的創辦人,在飛機上碰到第一位投資人;無數商業計畫書的第一份草稿,寫在餐巾紙上;餐廳、酒吧、咖啡店、各種展覽會、高峰論壇、研討會,各路英雄摩肩擦踵,彼此交換名片和最新訊息,處處迸發著高品質的偶發力。

機會留給有緣人

有一位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發給受測者一人一份報紙,要他們數一數報紙上有多少張相片,每一個受測者在幾分鐘內很快地回答出正確的答案。接下來,他又要受測者留意報紙上有什麼特殊的訊息,大家才發現,原來在報紙的第二頁,清清楚楚地寫著:「本份報紙共有四十三張相片。」不僅如此,另一頁上還寫著:「見此消息,可向主試者領取二百五十美元。」每一個人都太專注於完成任務,卻無人擁有領取這二百五十美元的運氣。

偶發力的天敵,就是過度的目標導向,過於清楚的行動準則,和不打折扣照表操課的執行能力(換到談專注的場合,這些可都是美德)。偶發機會敲門的時候,一個人得先聽到,願意放下手邊工作走向門口,然後敞開大門。

研究知識經濟的學者,主張現代人除了顯性的專業知識外,還必須具備深厚的「潛知識」(Tacit knowledge),長期浸淫後養成的敏銳直覺,加上難以言傳的判斷能力,使人得以聽到敲門的聲音;涵養一份輕鬆開放的態度,不斤斤計較,接受不確定性和種種可能,才能吸引人走向門口;最後敢於面對未知,不處處惦念成敗,終於讓一個人勇敢地打開大門。

王國維所樂道的人生第三境界:「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那人是誰?在尋他之前就知道?還是找到之後,才恍然大悟原來正是此人?每一個人有各自的追求,不知他是誰,卻仍樂在眾裡尋「他」千百度的人,可能是偶發力最忠誠的信徒了。


 

台長: jean
人氣(4,285) | 回應(0)| 推薦 (5)|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閱讀心得註記 |
此分類下一篇:《畫架上的進行式》─ 張淑芬
此分類上一篇:《此生:肉身覺醒 》 蔣勳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