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5-08-10 09:28:02| 人氣4,07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閱讀蒙田,是為了生活》

推薦 4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104.2.7-6.18)一本早已讀完,卻捨不得放下的書《閱讀蒙田是為了生活》

裡頭一段段的文字,總觸發共鳴而反覆咀嚼

忍不住如隨筆般,記錄下一段段生活

『生活本身就是目標,生活本身就是目的』

十六世紀的態度仍啟發二十一世紀的現在

 

 

 

閱讀的註記

『』是蒙田寫的正楷文,慢慢註記,隨著註記,再回味一次


*「別擔心死亡」,「活在當下」最根本只要做一件事「活著」

 

*每個人都可以從自己身上學到東西,前提是他能仔細地審視自己

『追尋心靈遊蕩的腳步,穿透內心最深處的雜陳意念,拾取那些攪擾心神的刺激之源並予以固定,是一件難艱無比的工作,而且原比想像辛苦許多』

『並非只是浮光掠影地描述它,而是要測量它的深度』

學習如何死亡,學習如何放手,學習生活,就是學習把握人生

蒙田把自己當成河流一樣書寫自己的經驗,開始觀察內在的文學傳統

 

*『如果我的心靈可以獲得一個穩固的立足點,我就不會隨筆了,我會做出各種決定;然而事實上,心靈總是像一名學徒,不斷跌跌撞撞嘗試錯誤』

蒙田他要我們「感受」他內心世界的推移遞嬗。「我不描寫存在」「我描寫的是流逝的過程,不是一個時代流逝到另一個時代….而是每日的變遷,每分的經過」

 

*『生命不會大張旗鼓地提醒你它流逝得有多快,而是靜悄悄地移動著….結果會是什麼?當你全神貫注的時候,生命正急速逝去。當死亡來臨時,你已經喪失擁有生命的機會』

 

*『當我一個人走在這座美麗的果園時,如果我的思緒在某段時間已經飄到與此地無關的事物上,那麼我會在另一段時間將思緒重新拉回散步這件事上,回到果園,回到這孤獨的美好,回到我身上』

「我試著增加生命的重量,試著加快捕捉的速度,以趕上生命飛翔的速度」

 

*學習不一定需要書籍,想學跳舞就實際去跳舞;思考也是一樣,生活更是如此。

每一次學習,就是一個經驗。

*『如果其他人跟我一樣聚精會神地檢視自己,他們同樣會發現自己充滿空洞而愚蠢的言行。想擺脫這些弱點,我就必須擺脫自己。我們每個人都深陷在這些弱點之中,沒有人能置身事外;但是,能察覺自己的弱點畢竟還是比全然無知好些─不過我不確定是否真是如此。』

 

年輕人的習性容易被改變,蒙田說,不管再怎麼努力,你都無法改變本性,你可以引導它或訓練它,但無法擺脫它

「只要願意聆聽自己的聲音,任何人都可以發現自己有一套習性,一種與生俱來的性格,它會頑強地抗拒教育」

 

P99「大量閱讀,然後把所學拋諸腦後,讓自己遲鈍一點」,不管學習什麼,都必須「和緩而自由,不需要過於嚴謹拘束

蒙田閱讀的原則是從奧維德那裡學來的:讀書是為了追求樂趣

「如果我遇到艱難懂的書籍,我不會繼續苦思下去;我的做法就是放下這本書。我不做沒有樂趣的事」

 

*記憶力差的保護色,蒙田也刻意利用遲鈍當成掩護,隱藏一些大膽的觀念和個人的想法,外表看似駑鈍,實際上他得到比機智更重要的周延判斷能力。在自由思想的引導下生活,亦即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拉博埃西死後, 蒙田收起叛逆的性格,他將拉博埃西的藏書搬進書房,從自己最珍貴的財產中,挪出一塊空間給他的朋友

經歷愛與失去,蒙田寫下拉博埃西的一切,並將其遺言傳諸於世,這想法促使蒙田完成了《隨筆集》

16歲的拉博埃西,完成《論自願為奴》(談歷史上的暴君何以能輕鬆支配群眾,美國改名《反獨裁者》現革命者會用它當宣傳言論)

 

*如何面對死亡?如何鼓起勇氣?如何在艱難的道德下堅持善行?如何讓生命充實?當蒙田面臨悲傷與恐懼,他往往求助這實用主義派哲學,最著名「斯多噶主義」、「伊比鳩魯主義」(與蒙田想法較多契合)、「懷疑論」,三學派目標相同「幸福」、「快樂」、「富足」還要品德高尚

他們認為二大弱點無法享受人生的能力,無法控制情感.鮮少專注當前的事物,所以學習「控制」、「專注」

假設今日是最後一日,準備面對死亡?你感受是什麼?你有遺憾?

如果可以重來,有什麼是你想改變的?

*專注是所有訣竅的根本,它要求傾聽內在世界─因此能看清外在的世界,因為失控的情感會扭曲現實,如同淚水會模糊你的視線,塞內卡說,凡是能看清世事.洞澈世界真實面貌的人,他的人生絶不會感到厭煩。

 

*『痛苦的念頭一直縈繞在我的腦海;我發現,換個想法要比壓抑想法來得有效。我可以換個完全相反的念頭,如果沒辦法這麼做,我就想一個完全不同的東西。換個想法總能撫慰,消除與驅散煩悶。若我無法對抗它,我就逃避它:我會躲藏起來,我會耍點伎倆。』

伊比鳩魯主義,傾向避開恐怖的事物,將心思專注正面的事物上

ps.面對痛苦的回憶,轉移比壓抑來得有效

 

*蒙田的懷疑論使他讚頌不完美,他認為擺脫不完美是不可能的,理由顯而易見,沒有人能超越脫人性

「存而不論」這個技巧可以讓你發笑且心情愉快,因為你可以省去為各種問題尋找確定答案的麻煩

*愛爾蘭詩人托馬斯.摩爾,寫道『駛離錯誤的浪頭,終於航抵你平靜的港口,真是愜意,船隻在起伏的懷疑中搖曳,我笑著迎接與世無爭的海風!』

*『他不想讓自己麻木不仁;他希望成為活生生的,能思索推論的,可以享受一切自然愉悅與舒適,能施展運用自己身體與精神能力的人』

*『我們與我們判斷,連同世間一切生命短暫之物,不斷流逝,永不止息。因此,我們無法用一件事來確切衡量另一件事,因為判斷與被判斷的都處於永恆的變遷與運動之中。』

ps.皮隆的懷疑論(塞克斯圖斯《皮隆主義哲學概要》)

笛卡兒  我思,故我在

 

*『我由衷感激地接受大自然為我做的一切,我對自己感到滿意,也自豪自己能這麼想。我們若拒絶、否定,乃至於扭曲饋贈者的禮物,就等於冤枉了偉大而無所不能的饋贈者』

『能了解如何正確地享受我們的人生,我們就實現了絶對完美與神聖。我們尋求其他的可能,因為我們不了解自己生命的用處;我們往外尋求,因為我們不了解自己的內在。然而,就算我們踩上高蹺也亳無意義,因為即便踩上了,我們還是要運用自己的雙腿。』

*《隨筆集》爭議不斷,最後以書中具有反宗教的危險,列為禁書近兩百年,直到1954.5.27才解禁,這是一段漫長的流放,該書的全盛影響力在17世紀晚期

*在談隱退的隨筆中蒙田說:『可能的話,我們應該擁有妻子,子女,財富,以及最重要的健康;但我們不能過於執著這些事物,以免幸福完全受到它們主宰。我們必須在在店鋪後頭保留一個完全屬於自己的小房間,使我們可以在這裡享有真正的自由,並做主要的隱遁與獨處之所。在這裡,我們的日常對話只存在自己的內心,它的內容極為私密,以致完全不需要外在的連繫或溝通;在這裡,我們談笑風生,彷彿自己沒有妻兒,沒有家當,也沒有僕役隨從。一旦未來真的失去了這些事物,我們也不會不捨』

想隱退和遠離失去親人的痛苦之外「在店鋪後頭的人房間」,寓意「真正的自由」以及思考與內省所需的空間

*尼采在《人性,太人性的》中『在微小多到不可勝數卻予人深刻印象的事物中,有一種智慧應賦予的關注該比偉人而罕有的事物來得多,那就是善意。我指的是人與人之間互動時表達的友善,眼神流露的微笑,握手,一舉一動中表的和藹可親。….善意.友好與敦厚有禮….要比著名的驅力,我們稱為憐憫、慈善與自我犠牲,能對文化做出更多貢獻』

*蒙田反對狩獵和拷問,他所秉的理由,是他發自內心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

「單一而相同的本性主宰了生命的進程」即使動物與人類不那麼類似,我們還是有責任同情牠們

『人性中具有某種面向與一般性的責任,不僅使我們喜愛具有生命與情感的動物,甚至也使我們喜愛樹木與植物。我們要正義待人,對於其他具有感受的生物要施予憐憫與仁慈。其他生物與我們之間存在某種關係,某種相互的義務』

*我們生活在一個與人密切相關的世界,我們可以跳脫自己的觀點,去了解其他人的想法,哪怕只是短暫的時間。這種「與人自在地相處」能力正是通往文明最大希望。

*「習慣」使一切事物變得淡而無味,令人昏昏欲睡

「換個視角」是喚醒精神重振的方式

*知道其他地方擁有不同的風俗,有助於我們打破偏見,哪怕只是片刻的靈光也好。『這個廣大的世界有如一面鏡子,我們必須看著這面鏡子,從適當的角度認識自己』

*盧梭的作品中引用《隨筆集》最多的是《愛彌兒》這是一本極為成功的教育小說,它改變了一整個世代的孩童教育,使父母改採「自然的」養育方法,蒙田建議,父母與老師應該溫和地教育孩子,讓他們憑藉著自己的好奇心來認識這個世,界並且藉由旅行.對話與經驗來開闊孩子的視野,同時也要接受艱苦的體能訓練

盧梭自傳《懺悔錄》也深受《隨筆集》影響

*「從習慣中覺醒」最初是溫和叛逆與開放心靈的形式,來回應如何好好生活的問題,而後卻逐漸蛻變成某種更具煽動性、乃至鼓吹革命的形式。經過浪漫主義的渲染後,我們很難再將蒙田看成是冷靜溫和的希臘化智慧根源。隨著讀者的加溫,蒙田變得亦益狂野

P280文藝復興時代的讀者沈迷於各種極端,戰爭時要狂暴,戀愛時要狂熱,寫詩時要出神忘我。在這三件事上蒙田似乎擁有一只內建的恆溫器,只要溫度升到某一點就會自動斷電,他說「超越常理的性格總是讓我感到恐懼」

適切生活才是「偉大而輝煌的傑作」這般華麗的語言,用來描述的卻是一點也不華麗的特質

*對人類心理的探討,在同一個心靈中可以同時存在不同的衝突與慾望,自我性格上的矛盾,喜愛蒙田在任何時刻不加思索地說出腦子裡的念頭或心理的感受,從不停頓下來加以組織整理

*蒙田莊園,子孫住這至1811年以來未被打擾,當浪漫主義訪客匯聚時,將原改放倉庫和雞籠的塔樓,重恢復蒙田昔日工作室

*天底下最美好與最合乎道理的事,就是良好而適切地扮演人這個角色,天底下最難獲得的知識,就是如何好好地生活,以及如何順乎自然地生活,最野蠻的病症,則莫過於輕視自己的存在』

*法國內戰,造成的過度與極端,讓全體人類淪為非人的狀態,法國第三次「動亂」結束1570/8月之後維持2年的和平,這期間蒙田在莊園裡開始撰寫《隨筆集》,作品尚未完成和平又中止,再次陷入人性黑暗面

*『只要有人自然之母的偉大造化當成一幅畫,只要有人在她的臉龐上發現萬物的千變萬化,只要有人能在畫中找到自己,而且不只找到自己,還發現了一整個王國的在畫中不過是極為纖細的畫筆繪上的小點,這個人就能根據這個真實比例來評價事物』蒙田以古老的斯多噶訓示提醒當時的人,避免讓自己的情感陷入困難處境,試著用不同角度看世界,無論事情再糟,日子還是要過

*在末世無人聆聽蒙田讚賞尋常生活與平凡, 戰爭令人紛紛投入宗教的慰藉,對社會並非採隨心所欲的態度,他認為要解決世界的分崩離析,每個人應要團結,相互尊重,學習「如何生活」第一就要腳踏實地,你不能只是夢想著天堂與宗教的超驗境界,而拒絕面對真實的歷史世界

*在政治上蒙田是保守主義者,卻是名文學革命家,他寫作方式違背常理,不遵普遍範式,而是自然帶出談話韻律,省略連結,論理步驟,我最常做的就是從一般人想沒想過的點來看事情

*1570年代是蒙田寫作初試啼聲的十年,80年則晉升名作家,其《隨筆集》也增加一倍,他離開寧靜的吉衍鄉下,前往瑞士.日耳曼與義大利長期旅行,名聲使他到各地都受到熱烈款待,也成為波爾多的市長,旅行使他在文學上更有發展,但也損壞健康和精力

 

*蒙田最喜歡的旅行方式,就是隨遇而安,不想按計畫進行,在期間仍持續閱讀與寫作,但也是感到興味盎然才做。旅行不過是生活樂趣的延伸,看見新事物總讓他目不轉睛,不錯過精采的事,他秘書負責為他記錄「旅行日誌」

他不喜歡太早起程,賴床使得隨從得以悠閒享用早餐

旅行他只吃當地做法的當地食物,主動和陌生人攀談,探索當地風俗民情,增添旅行的樂趣~

ps.旅行不要沈默不與人溝通, 主動和陌生人攀談,才能認識各地風俗民情

在此刻忽然電影「丈量世界」,是要透過旅歷探索這世界的,還要如天才數學高斯,孤獨,甚至高傲的在自的象牙塔成就自己

在看到蒙田旅歷的過程,在旅程中探索,但也不忘初衷拉回,沈澱,記錄,思考

重要的不是目的地,而是過程

*1800年霍諾里亞為女性讀者量身訂作《蒙田隨筆選集》刪除令女性害羞的內容,並為他增添腳註,她說蒙田是名極為誠實且值尊敬的人「他希望自己的哲學不只是空想,也要求自己依照哲學的戒律立身處世,不僅在他老年如此,終其一生都是如此」

*蒙田很少哲學家自稱,就算有,他也說那完全出於偶然,他用很多篇幅進行思想漫遊,不可避免地誤闖了某個偉大的古典理論。但生活的實用哲學才是他感興趣的部分,而這與真正的哲學是兩碼子事

不斷書寫,永不停歇,蒙田沒有地圖,沒有計畫。他不知道自己的終點在哪,也從不知道到了終點要做什麼

P400《隨筆集》伴隨他成長了20年,每一篇隨筆都原封不動地存在著,而蒙田也樂於維持它們原有的樣貌,他拒絶後悔,但這並未阻止他重新閱讀自己的作品,並頻繁地進行增補只要他還活著,他必寫作

人們的質疑聲浪總不斷,會不會太離題?太私人?

蒙田堅信,自由是唯一的原則,而離題是唯一的路徑

*學習生活,就是學習與不完美共處,甚至擁抱不完美。比較好的做法是穩健.適度,與帶點模糊。其餘的事,就交給上天來安排吧

普通而私人生活的樣子,這也是你所能想像最富足的生活

*『我已經安於這段痛苦的日子。我從中找到了安慰與希望的食糧』蒙田也從年老的過程獲得類似的啟悟。不是說年老就能得到智慧,反而易患虛妄的毛病,也易犯錯,他們有著「愚蠢而老耄的自尊,說起來冗長枯燥,幽默感只用來挖苦人,迷信,對於財富有著異於常人的執著」這是人性的扭曲,我們必須確立老年的價值,才能改正這些缺點,最終來說,學習生活就是學習與不完美共處,甚至擁抱不完美

*蒙田真正的遺產,必須從《隨筆集》顛沛流離的命運中去找尋。那是他永無止盡不斷演變的第二自我

『生活本身就是目標,生活本身就是目的』

頓悟是用自己的身體學到的東西,藉由親身體驗的方式來獲得,有異曲同工之妙

*二十一世紀可以從蒙田的生活態度得到不少啟示,而且世界已經歷了許多重大苦難,正需要蒙水風格的政治觀點。人們亦可學習他的穩健,對人際關係的重視與謙恭有禮,他的存而不,論他在對峙與衝突中觀察到的微妙心理作用,人們需要他的信念,亦即世上沒有天堂,沒有想像的末日,也沒有完美的幻想,這些都比不上真實世界裡最微小的個人來得重要。

 

 

 

 

《閱讀蒙田,是為了生活》

How to Live: Or A Life of Montaigne in One Question and Twenty Attempts at an Answer 作者: 莎拉.貝克威爾

原文作者:Sarah Bakewell

譯者:黃煜文

 

內容簡介

  美國國家書評獎傳記類首獎

  英國柯斯達傳記獎入圍、庫伯獎首獎等多座大獎肯定

  14國版權售出,英美亞馬遜傳記類Top 3、社科類Top 10,好評連連

 

  一場跨世紀的愉快對話,前所未見的傳記風格

  一個人生大哉問,二十個率性回答,重新發掘法國人文主義先鋒蒙田的一生

 

  如何找回生命的熱情?如何與人愉快相處?如何對抗暴力?如何平撫傷痛?

  ……該如何生活?從蒙田身上,你將看到靈感,與答案。

 

  他曾是十六世紀最著名的文人,他的《隨筆集》影響後世千萬人,

  培根、莎士比亞、拜倫、愛默生、赫胥黎都以他為師;

 

  今日,他依然是許多人「交往過最好的朋友」,讓人不禁大嘆「他怎麼這麼了解我?」

 

  我們想問蒙田:該怎麼生活?他說,多讀書,然後忘掉你讀的那些,把自己變得笨一點。

 

  他說,凡事存疑,但要與人自在相處,並守住你的人性。他說,把工作做好,但不用做得太好

 

  他的誠實、自由與懶散,破除了偉大人物的偶像迷思;

  他的一生,就是一本處世哲學!

 

  身為一位貴族及地方官,米歇爾.蒙田好奇心盛、勤於探問,卻說自己的腦袋就像一只漏水的瓶子,健忘得要命。他長袖善舞、懂得交際,卻不願在眾人面前做作演戲,對最崇敬的人反而稱讚最少。他具有同情心、同胞愛,但畏懼責任,寧可「淡定」。他熱愛命運,卻又充滿懷疑。蒙田集所有矛盾與不合理於一身,但他說,這就是人性,「如果我必須再活一次,我也會照原來的方式再過一遍」。

 

  四百多年來,蒙田的誠實、才智與魅力,不曾為人遺忘。他有永不停歇的豐沛思緒,化而為文字,行雲流水般展現於其《隨筆集》裡。蒙田的《隨筆集》將人生的所思所想、體驗感觸信筆記下,不加潤飾,純屬閒話家常;引先哲懿言,反芻自身之舉。然而反反覆覆、離題萬里的書寫格調,卻惹得後人大發牢騷。奇妙的是,一代代讀者仍被《隨筆集》深深吸引,從那裡找到了共鳴、智慧,以及消遣;最重要的是,找到了自己。

 

  在這本與眾不同的傳記裡,貝克威爾要追尋蒙田離奇的成長經歷、青年生涯、性的冒險、各地遊歷,以及與摯友拉博埃西、養女古爾內的真情交遊。為何當有人稱讚蒙田是一名治學認真的學者,他就會發火?為何蒙田在十七世紀是騙子、十八世紀卻成了高貴的野蠻人、十九世紀又變成懦夫?沒有拉博埃西這位「傾訴的對象」,就沒有《隨筆集》的誕生,蒙田與他有著什麼樣不可告人的關係?在十六世紀,旅行可說是一項極限運動,比決鬥還危險,蒙田卻為何執意要到瑞士、德國、義大利等地遊玩?什麼事情讓蒙田從政治舞台上萌生退意,並大嘆為責任而活,不如為自己而活?古爾內的出現,給晚年的蒙田及《隨筆集》帶來了什麼改變?何以終其一生,她都受到民眾的揶揄?《隨筆集》足足被查禁了近兩百年的時間,這又是為何?貝克威爾要告訴我們這些問號背後的真實人生。

 

  福樓拜曾言,閱讀蒙田,是為了生活。這本傳記將帶你看見這位最具人性的作家,如何以幽默、寬容與冷靜,看待人平凡且不完美的一生。你或許會和巴斯卡、盧梭一樣,對蒙田既愛又恨;又或許會和愛默生、尼采一樣,盛讚其人其書。無論如何,蒙田都會是你交往過最難忘的朋友。

 

  從蒙田身上,你將看到的是有關「如何生活」的靈感,與答案。

 

作者簡介:莎拉.貝克威爾(Sarah Bakewell)

  1963年生於英國伯恩茅斯(Bournemouth),大部分的童年時光都在澳洲雪梨度過。大學時期就讀英國艾賽克斯大學(University of Essex),主修哲學。畢業後服務於倫敦衛爾康姆圖書館(Wellcome Library),擔任古籍管理員長達10年。2002年展開全職寫作生涯,著有《偷天換日:魯德夫人與不幸的柏露兄弟》(The Smart: The True Story of Margaret Caroline Rudd and the Unfortunate Perreau Brothers)、《探險家卓根森的一生:從冰島國王到塔斯馬尼亞的囚徒》》(The English Dane: From King of Iceland to Tasmanian Convict)等作品。

 

  莎拉目前任教於倫敦城市大學(City University London)、公開大學(Open University)等校,教導創意寫作。

 

譯者簡介:黃煜文

 

  台大歷史所碩士,專職譯者,譯作包括《我們最幸福:北韓人民的真實生活》、《氣候變遷政治學》、《鴨子中了大樂透》、《為什麼是凱因斯?》、《歷史的歷史: 史學家和他們的歷史時代》、《最近比較煩:一個哲學思考》等多部作品。

 

目錄

問題:如何生活?

向蒙田提出一個問題,與二十個嘗試的回答

 

第一章  我們問:如何生活? 蒙田說:別擔心死亡

懸於他的唇尖上

 

第二章  我們問:如何生活? 蒙田說:活在當下

開始寫作意識流

 

第三章  我們問:如何生活? 蒙田說:呱呱墜地就是福

米修實驗

 

第四章  我們問:如何生活? 蒙田說:大量閱讀,然後把所學拋諸腦後,讓自己遲鈍一點

閱讀遲緩而健忘的蒙田動亂下的年輕蒙田

 

第五章  我們問:如何生活? 蒙田說:經歷愛與失去

拉博埃西:愛情與暴政拉博埃西:死亡與哀悼

 

第六章  我們問:如何生活? 蒙田說:略施小技

小訣竅與生活的藝術被奴役的蒙田

 

第七章  我們問:如何生活? 蒙田說:凡事存疑

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無所知,甚至連這點我也不確定。動物與惡魔巨大的誘惑機器

 

第八章  我們問:如何生活? 蒙田說:在店鋪後頭保留一個私人房間

勉為其難地做愛實際的責任

 

第九章  我們問:如何生活? 蒙田說:與人自在地相處

歡愉而善於交際的智慧坦率、憐憫與殘酷

 

第十章  我們問:如何生活? 蒙田說:從習慣中覺醒

一切全看你怎麼想高貴的野蠻人

 

第十一章  我們問:如何生活? 蒙田說:溫和穩健

保持心靈的平靜

 

第十二章  我們問:如何生活? 蒙田說:守住你的人性

恐怖英雄

 

第十三章  我們問:如何生活? 蒙田說:做沒有人做過的事

巴洛克暢銷作家

 

第十四章  我們問:如何生活? 蒙田說:看看這個世界

旅行

 

第十五章  我們問:如何生活? 蒙田說:把工作做好,但不要做得太好

市長道德瑕疵任務與暗殺

 

第十六章  我們問:如何生活? 蒙田說:偶然探究哲理就好

十五名英格蘭人與一名愛爾蘭人

 

第十七章  我們問:如何生活? 蒙田說:時時回顧,但從不後悔

我從不後悔

 

第十八章  我們問:如何生活? 蒙田說:懂得放手

女兒與弟子編輯戰爭重新混合與深受吸引的蒙田

 

第十九章  我們問:如何生活? 蒙田說:當個普通人與不完美的人

當個普通人當個不完美的人

 

第二十章  我們問:如何生活? 蒙田說:生活會給你答案

並非尾聲

 

推薦序  蒙田與人生哲學∕阮若缺

 

  Essayer 這個動詞在法文中是「嘗試」、「試探」,而 Essais 這個名詞則可翻譯為「試驗作品」,再可衍義為「漫談」、「隨筆」、「短評」……它是蒙田所創的新文類、新名詞,也讓文學範疇中多了散文這一項。

 

  讀者在閱讀蒙田《隨筆集》時,可從中尋獲日常小故事的樂趣,短短的幾句話即充滿啟發,且可對當代歷史產生另類理解,或帶來純屬個人生活領域的體會;它對「人」與「自我」等概念進行多面向且充滿人性的思考。總之人們可從中各取所需,而蒙田成了最佳的對話者、陪伴者,這是他作品的迷人之處。

 

  寫作對蒙田而言,是最佳的療癒劑,因為他經歷了個人瀕死經驗,喪親(父、弟、女兒)、喪友(拉博埃西)之痛,還有戰亂;在身心俱疲的情況下,欲脫離波爾多政治圈而渴望過憩靜的日子,這些因素都誘使他選擇新的生活方式,思索人生。蒙田最喜愛且長時間待著的地方便是他的書房,那裡象徵著心靈的自由解放,也不禁令人想到伍爾夫(Virginia Woolf)的《自己的房間》(A Room of One's Own)。

 

  蒙田的中心思想其來有自,它源自古希臘最著名的三種思想體系:斯多噶主義(Stoicism)、伊比鳩魯主義(Epicurism)和懷疑論(Scepticism)。其實這三派追求的目標一致,都想實現「幸福」、「快樂」或「富足」(eudaimonia)的境界,而通往它的最佳途徑是「冷靜」、「免於焦慮」(ataraxia),這即為蒙田晚年藉寫作修身養性、學習控制自己情緒的正果。斯多噶主義和伊比鳩魯主義教人如何面對困難、使你精神專注、養成勤於思考的習慣,進而運用技巧說服自己勿鑽牛角尖。懷疑主義關心的範圍則較狹窄,只專注在知識問題。蒙田承襲蘇格拉底「一無所知」的態度,凡事均質疑,他「存而不論」的座右銘即是:「我知道什麼?」(Que sais-je?)法國知識分子或文學家受其影響甚深,尤其在獨立思考及議題批判上。

 

  首先,從書本目錄上即顯見莎拉.貝克威爾(Sarah Bakewell)的意圖。作者向蒙田提出「如何生活」、以及進一步「如何熱愛生活」的問題,結果尋獲二十種妙不可言的回答 。

 

  「如何生活」這個實際問題,可衍生出無數實用性問題。蒙田和眾人一般,在生活中亦曾茫然和疑惑,他僅就個人經驗,以實用哲學的方式與人們分享,毫無說教意味,卻帶給我們莫大的開釋。例如:如何面對死亡的恐懼?如何克服喪子之痛或好友逝去的悲傷?如何平心靜氣接受失敗?如何充分運用時間,不致虛擲人生?除了上述人生的大哉問外,蒙田甚至對令人煩心的日常瑣事也有不同視角的解讀:如何避免與妻子或僕人發生無謂的爭吵?如何讓自認遭女巫下詛咒的朋友安心?如何令難過的鄰居破涕為笑?如何保衛家園?若被盜匪劫持,最後辦法為何?如果發現兒女家教教導有誤,是否應當面糾正?如何面對蠻不講理者?假使你和寵物意見不一時,如何對牠說?這些看來天馬行空、雞毛蒜皮的小事,很難有個標準答案,不過蒙田往往採正面思考,其間不乏寶貴的處世哲學。再者,他對細節的描述足以讓人們感同身受,且覺得他平易近人,就像一位年長的老友,娓娓訴說著他的雜感,進而與他產生心靈的交流。從他意識流式的《隨筆集》當中,讀者將發現作者的私密習性,這又有些像他的小傳;也許有人會以盧梭的《懺悔錄》(Confessions)作為自傳體的始祖,吾人則認為應追溯到蒙田。譬如他唯一喜歡的水果是瓜類;他喜歡躺著做愛,不喜歡站著做愛;他不會唱歌;他喜歡活潑的朋友;坦承自己健忘、懶散、膽小和愛慕虛榮;想過平靜、閒適的生活。不過蒙田的冷靜與節制,也是他人少有的優點。閱畢其大作,曾不只一位讀者發出如獲知音的讚嘆:「他怎麼這麼了解我?」巴斯卡(Blaise Pascal)、維吉妮亞.伍爾夫、伯納.列文(Bernard Levin)亦若是。

 

  《閱讀蒙田,是為了生活》

 

  有別於當下許多學者,用理論套理論來分析經典文學的作者,莎拉.貝克威爾寧願以歷史研究的角度,爬梳蒙田的人生哲學思想,實屬難得。以下幾段,吾人特感興趣。

 

  〈論友誼〉是蒙田《隨筆集》中情感投入最多的篇章,其中一段即足以表達他與外表並不出眾的拉博埃西之間的情誼:「你也知道,愛這種東西就是這麼一回事:你看到有男人愛上一個獨眼的女人,你問那名男子為什麼愛上那個醜女人,你以為對方真的願意告訴你嗎?事情的真相只存在於他們兩人之間。正是這種說不出來的東西,使我愛他,使他愛我。」蒙田也曾感性地說 :「因為是他,因為是我。」(parce que c’est lui, parce que c’est moi.)或許有人揣測他與拉博埃西可能有同性戀關係,但在當時一小撮高知識分子中,知音難覓,對重感情的蒙田而言,兩人的心靈交流是必然存在的。

 

  此外,蒙田最喜歡以動物故事來針砭人類的自負心態,它們不僅具趣味性,同時也帶有嚴肅的寓意。例如動物的分工合作:有鸚嘴魚吃了漁夫的餌,其他同伴會過來咬斷魚線讓牠逃脫。再者,動物與人類同樣是感性的:大象會因一時情緒失控而殺死照顧牠的人,結果牠因悲傷絕望而將自己活活餓死;還有雌翠鳥會忠實地以肩膀背負受傷的伴侶,至死方休。這些都足以證明人類在道德上不比動物們優越。另外,蒙田與貓之間的互動,亦為《隨筆集》裡吸引人的小段落,這些都體現了他崇尚自然、尊重生物的特性,但當時衛道人士卻不以為然,認為人獸有別。十七世紀放蕩主義者拉封丹(Jean de la Fontaine)的寓言故事則以動物的聰明與愚蠢為主題,因此較見容於世,不過仍對人類的唯我獨尊造成挑戰。他們的共通性在於:動物與人類相去無幾。

 

  蒙田還喜歡檢視世界各地南轅北轍的風俗習慣,以寬容、好奇的心接納百川。在他兩篇隨筆〈論習慣〉和〈說說古人的習慣〉中,介紹了許多國家的風俗民情:有的地方女性站著小便,男性則蹲著小便;有的地方認為孩子生下來第一天就吃奶會有生命危險,有的地方小孩卻直到十二歲仍在吃奶;有的地方父親到了一定歲數,兒女就得殺死他;有的地方人們將前面頭髮留長,而把後面頭髮剪短……每個文化皆有其特殊性,知道各地的奇風異俗有助我們打破成見,以較寬容的態度以待之。列維.斯特勞斯(Claude Levi-Strauss)等考古人類學家在研究少數民族文化之際,所秉持的尊重各民族文化與文明的態度和蒙田不謀而合,足見他的影響力是跨越時空的。

 

  附帶一提,蒙田出生時,正值發現新大陸之際。歐洲從美洲帶回不少寶物,如金銀礦產。辣胡椒、巧克力、蕃茄、馬鈴薯等食物,也大大改變了歐洲人的飲食文化;當然梅毒也是上蒼附贈的「禮物」。蒙田除了嚮往新大陸,同時也懷念原始的生活方式,最令他感興趣的是單純的圖皮族人生活。特別的是,他不以肯定句表述,而是以一連串否定句來讚揚他們:「在這個國家……沒有買賣,不識文字,不懂算術,不設官長,無蓄奴之風,無貧富之別,不訂契約,無財產繼承,亦無財物分配,無工作職業……愛無等差……無衣裳,不務農,不用金屬,不飲酒也不食小麥。找不到詞彙來表示說謊、背叛、虛偽、貪婪、嫉妒、輕視與饒恕。」這就是蒙田的快樂谷、烏托邦,它並非勉強大家認同他的想法,而以「虛無」做為嚮往的目標,這與東方哲學的許多想法頗為契合。

 

  英吉利海峽對岸的共鳴

 

  莎拉.貝克威爾從十七世紀末的「蒙田風」開始講起,認為有這麼多英格蘭讀者能自由閱讀蒙田的作品,宗教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閱讀蒙田的作品令英格蘭新教徒覺得自己比天主教徒高人一等,而且能念法國人念不到的書,更是有滿足感、虛榮感。法國人未能賞識自己國內的優秀作家,因而被譏為有眼無珠,這種微妙的精神角力,令旁觀者不禁莞爾。

 

  她接著剖析英格蘭讀者喜歡《隨筆集》的書寫風格及其內容:「蒙田喜愛細節甚於抽象,這一點頗合英格蘭人的口味;他對學者的不信任,對穩健與舒適的看重,以及私人空間的追求,也深受英格蘭人青睞。另一方面,英格蘭人也跟蒙田一樣喜愛旅行與欣賞異國事物。蒙田沉浸於安詳的保守主義中,但有時也會猝不及防地表現出激進的立場;英格蘭人也是如此。……」這非要徹底了解英格蘭民族特性,並對蒙田研究入裡,才能做此有趣的評比,也有助於讀者一窺深層細微的西方文化基底。

 

  在浪漫主義時代,蒙田坦率表達自己的做法,受到了讀者喜愛,尤其吸引英吉利海峽對岸的讀者。英國評論家馬克.帕提森(Mark Pattison)曾寫道:「在人們眼中,蒙田的自我中心使他的形象躍然於紙上,如同小說人物一般。」貝爾.聖約翰(Bayle St. John)評論道,所有真正的「蒙田愛好者」都喜歡他的「廢話連篇」,因為那使他的性格看起來真實,也使讀者從他身上找到了自己。蘇格蘭評論者約翰.斯特林(John Sterling)把蒙田描寫自己的方式拿來與社會普遍接受的公眾人物回憶錄做對比,後者只記述令人厭煩的「喧鬧應酬」這類外在事件,蒙田則給予我們「人物本身」:他的「核心本質」。在《隨筆集》中,其內心世界清晰可見。由此我們不難發現,著重自我感受的浪漫主義者,以蒙田為師,應不足奇。

 

  蒙田 vs. 莎士比亞

 

  本書還提到十八世紀末曾掀起一陣尋章摘句的熱潮,有人在莎翁劇作中找到與蒙田作品類似的描述,這項對比令人拍案叫絕。若當時他們有幸相識、相遇,兩位大師對話,不知會迸出什麼火花!

 

  莎翁筆下的完美社會是這樣的:

 

  在這個國家,我要施行

  完全相反的制度,我要禁止

  所有的買賣交易;不設官員;

  不習文字;富有、貧窮,

  與僕役,全都廢止;契約、繼承、

  疆界、領域、耕作、葡萄園,無一存在;

  不使用金屬、玉米、酒或油;

  沒有職業,所有人閒散無事,毫無例外。

 

  上述詩句與蒙田對圖皮族人的描述極為類似。讀畢這部分,我們不禁讚嘆兩者想法的相似度幾乎達到百分百,難道是因文藝復興晚期社會動盪,才有感而發,產生不如歸去、反璞歸真的思緒?而十八世紀正是啟蒙運動時代,工業革命及法國大革命造成整個歐洲社會的大變動,相信當時蒙田這部淡泊名利的作品,確實可撫慰眾人浮躁般的情緒。

 

結語

 

  本書部分章節講述了蒙田一生的心路歷程,並勾勒出當時的政治、社會與宗教氛圍,其中又穿插了各時代文人、哲人對他的讚譽及批評。其中主軸如下:

 

  笛卡兒和巴斯卡兩人對蒙田的懷疑論,以及他抹除人類與其他動物界線的說法,一方面表示不滿,另一方面又深受吸引;

 

  十七世紀放蕩主義者喜愛蒙田,他們認為蒙田是大膽的自由思想家;

 

  十八世紀啟蒙哲學家受蒙田懷疑論的吸引,而蒙田對新世界文化的喜愛與他們對異國風情的偏好不謀而合;

 

  浪漫主義者一方面欣賞蒙田的「自我中心」,另一方面又覺得他太「冷漠」,應更熱情。

 

  歷經政治活動與戰爭者,將蒙田視為英雄或夥伴;

  英格蘭讀者發現蒙田頗合乎他們的口味,這也讓「蒙田學」再紅回法國;

 

  編輯、抄寫者或重新增刪內容者,依其偏好,又將蒙田塑造成不同面貌,呈現給世人。

 

  或許蒙田《隨筆集》的架構鬆散,有時會離題,但它自然不造作,寬容開放,且內容包羅萬象,思考高妙,又愛好自然,崇尚理性,足以代表文藝復興人文主義思想的典型,它也是法蘭西人愛智的最高境界。蒙田的慢活方式與博雅學習,更是現代人嚮往及願意師法的方向。總的來說,不論眾人的褒貶如何,相信蒙田仍會堅持做自己,過自己的生活。套句福樓拜的話:「讀讀蒙田吧……他能讓你冷靜下來。」其實人世間所有的爭吵擾攘都是枉然,把《隨筆集》當成枕邊書,是不錯的選擇。

 

(本文作者為政大歐語學程專任教授兼外語學院副院長)

 

 

問題:如何生活?(節錄)

 

二十一世紀到處可見不吝於表現自我的人。如果你上網瀏覽部落格、推特、YouTube、臉書與一些個人網頁,你會發現在這片網路大海裡可以捕撈到數千名有趣的人物,他們使出千奇百怪的手法,只為了吸引瀏覽者的注意。這些人持之以恆地談論自己;他們每天貼文,在網上聊天,把自己做的每件事拍照上傳。他們一方面展現出無拘無束、活潑外向的性格,另一方面也顯現出少見的反思與內省。

 

以文字描述自己可以創造出一面鏡子,旁人可以藉由這面鏡子看出自己的人性,這種想法的產生並非理所當然,它是被創造出來的,且可以追溯到某個人身上,那就是米歇爾.艾坎.德.蒙田。蒙田是貴族、政府官員與葡萄莊園園主,生於一五三三年,卒於一五九二年,他一直生活在法國西南部的佩里戈爾地區。他平安度過混亂時代,管理自己的家產,以法官身分審理法院案件,曾治理過波爾多,並且成為該市有史以來最隨和的市長。

 

蒙田總共寫了一百零七篇隨筆,有些只有一兩頁的篇幅,有些則屬長篇。這些隨筆很少解釋或教導任何事物。蒙田把自己呈現成一個腦子裡想到什麼就匆匆記下的人,隨時振筆疾書,不斷捕捉心靈的感受與狀態。他以這些經驗做為向自己提問的根據,特別是某個讓他深感興趣、同時是當時人們關注的大問題,我們可以用幾個簡單的字來表達這個問題:「如何生活?」

 

這個問題不同於「應該如何生活」這類倫理問題。蒙田固然對道德兩難的問題感興趣,但他關心的不是人應該做什麼,而是人實際上做了什麼。

 

他描述了一切足以讓我們感同身受的細節,有時還遠超過我們需要的程度。蒙田無來由地告訴我們:他唯一喜歡的水果是瓜類;他喜歡躺著做愛,不喜歡站著做愛;他不會唱歌;他喜歡活潑的朋友,機智的問答總能讓他雀躍不已。但蒙田也描述了一些言語難以形容、甚至難以察覺的感覺:懶惰、勇氣或猶豫不決是什麼感覺;愛慕虛榮、想改掉過於膽小的毛病又是什麼感覺。他甚至描述了單純活著是什麼感覺。

 

蒙田花了二十多年的時間探索這些現象,他不斷質問自己,並且建立自我的形象──這是一幅不斷變動的自畫像,讀者感受到的是一個活生生的蒙田,彷彿他就坐在你身旁,注視著你的一舉一動。他能說出令人驚奇的話語。蒙田出生的時間距今已近五百年,在這漫長的歲月裡,許多事物改變了,無論風俗還是信仰恐怕都已難以辨識;然而閱讀蒙田的作品卻能讓人經歷一連串熟悉的震撼,二十一世紀的讀者將驚覺蒙田與他們之間幾乎不存在任何隔閡。

 

無論是蒙田的時代還是我們的時代,這種從他人身上看到自己的感覺總會讓人興奮不已。十六世紀蒙田的崇拜者阿寇德曾說,凡是讀過蒙田《隨筆集》的人都會產生一種錯覺,以為這些文章是他們自己寫的。二十世紀小說家紀德說:「我幾乎要把蒙田的傑作當成自己的作品了,他簡直就是另一個我。」斯蒂芬.褚威格這名奧國作家在二次大戰期間被迫流亡,曾一度瀕臨自殺邊緣,他發現蒙田是他唯一真正的朋友:「這裡的『你』反映出我的『我』,此刻一切距離都泯除了。」書頁上的鉛字漸漸模糊,換得活生生的人走入房內。「四百年就像輕煙般消散無蹤。」

 

這些感想的產生有跡可循,因為《隨筆集》並不宣揚偉大的意義,也沒有核心的本旨,更沒有需要發展的論點。《隨筆集》並未要求讀者該如何閱讀它:你愛怎麼讀就怎麼讀。蒙田盡情傾洩自己的想法,從不擔心自己在某頁說了某事,到了下頁乃至於下一句又說出完全相反的觀點。蒙田應該會把惠特曼這幾行詩當成自己的座右銘:

 

我自相矛盾嗎?

很好,那麼我就是自相矛盾,

(我心胸寬大,能夠包容各種不同的說法。)

 

本書是一部談論蒙田這個人與這名作者的作品。本書也討論蒙田舉辦的這場漫長宴會──四百三十年來不斷累積的共同與私人對話。這趟旅程將是古怪而顛簸的,因為蒙田的作品在每個時代的遭遇並不平順。我的故事將隨著這些潮流行進,它也將「昏昏沉沉、跌跌撞撞」,經常地轉變航向。

 

絕大多數閱讀《隨筆集》的讀者總想從中得到一些收穫。他們也許在尋找樂子,或尋求啟發,或歷史的理解,或某種純屬個人的啟悟。小說家福樓拜的朋友對於該如何閱讀蒙田感到苦惱,而他的建議是:

 

不要像孩子一樣想從中得到樂趣,也不要像野心家一樣想從中得到指示。你閱讀他的目的只有一個:「為了生活」。

 

這個問題將貫串全書,章節將採取二十種解答的形式來表現,每個解答都是想像蒙田可能給予的答案。這裡將不會出現漂亮工整的解答,但這二十篇回應的「隨筆」將可讓我們一窺這段漫長對話的部分片斷,並且充分享受蒙田本人的陪伴。他將是最和藹可親的對話者與東道主。

我們問:如何生活?蒙田說:做沒有人做過的事(節錄)

 

一五七○年代交錯上演著和平與戰爭的插曲。蒙田的生活沒變,寫作也持續不輟。這十年絕大多數的時間,他一直從事寫作與修改最初完成的幾篇隨筆,然後於一五八○年交由波爾多當地的出版商西蒙‧米朗吉出版。

 

縱然是首次出版,《隨筆集》卻已獨特不群,不過還是能夠巧妙地排入書市既有的分類之中,譬如古典文集與大眾作品。《隨筆集》完美結合了兩種商業利基:令人驚奇的原創性與易於分類。

 

蒙田作品最早出現的版本,與現在我們閱讀的有很大的差異。它分為兩卷,絕大多數的篇章都輕薄短小。這些作品已經帶有蒙田好奇、多疑與求變的性格,提到了各種令人困惑與怪誕的人類行為。當時的讀者對於特殊的書籍很感興趣,蒙田的《隨筆集》馬上就找到了熱情的知音。

 

米朗吉第一次出版的印量不多,大概只有五、六百冊,而且很快就賣完了。兩年後,他出版了第二版,並做了一些改變。五年後,在一五八七年,《隨筆集》再次改版,並且交由巴黎的尚‧里榭出版。此時,《隨筆集》已成為法國貴族流行的讀物。蒙田自己也說《隨筆集》受歡迎的程度遠超過他的預期,它成了咖啡桌上供人翻覽的精裝書,廣受貴婦們的喜愛。

 

《隨筆集》的讚賞者中甚至包括了亨利三世。一五八○年底,蒙田前往巴黎,依照慣例向國王獻上他的作品。亨利告訴他,他喜歡這本書,而據說蒙田這麼回答:「想必陛下也會喜歡我這個人。」

 

照理來說,蒙田這種風格應該會成為他成功的障礙。如此公開寫下每日的觀察與內心想法,等於是觸犯了禁忌。你不應該在書裡抒寫自己,就算想寫,也只能記錄你的偉大事蹟。聖奧古斯丁曾經寫過自己,但目的是為了鍛鍊靈魂與記錄對上帝的探索,而不是為了讚頌自己能成為奧古斯丁的奇妙歷程。

 

蒙田確實曾讚頌自己能成為蒙田,這讓一些讀者感到不安。古典學者斯卡里傑尤其對蒙田在一五八八年版的坦率言論感到惱火,蒙田在書中說自己喜歡白酒甚於紅酒。(其實斯卡里傑說得太簡略,蒙田是告訴我們說他從喝紅酒改成喝白酒,然後又改成喝紅酒,接著又改成喝白酒。)另一名學者杜普伊則問道:「誰想知道他喜歡什麼?」這種作風也惹惱了巴斯卡與馬爾布朗許,馬爾布朗許說蒙田「厚顏無恥」,巴斯卡認為他應該適可而止。

 

唯有在浪漫主義來臨之時,蒙田坦率表達自己的做法才不只受到欣賞,還受到喜愛。蒙田尤其吸引了英吉利海峽對岸的讀者。英國評論家帕提森在一八五六年寫道,在人們眼中,蒙田的自我中心使他的形象躍然紙上,如同小說人物一般。而聖約翰評論道,所有真正的「蒙田愛好者」都喜愛他的「連篇廢話」,因為那使他的性格看起來真實,也使讀者從他身上找到了自己。

 

早在一五八○年的版本,蒙田就以他的內心世界吸引了讀者目光。以下這段話不是出自日後充滿冒險的篇章,而是來自他的第一版:

 

我把目光轉而向內,聚精會神地注視著。每個人都看向自己眼前的事物;至於我,則看向自己的內心。我持續觀察自己,打量自己……在自己的內心打滾。

 

蒙田不斷地轉身朝向自己,層層疊疊地增厚與加深描述,結果形成一種巴洛克式的摺綴衣紋,布滿洶湧狂暴的波浪紋飾。無怪乎蒙田有時被稱為首開先河的巴洛克時代作家,儘管他的生存年代比巴洛克時代早得多。蒙田形容他的《隨筆集》是「荒誕不經的」,如同「怪物的軀體」。

 

在政治上蒙田是個保守主義者,但他卻從一開始就成為一名文學革命家。他寫作的方式違背常軌,不遵循普遍的範式,而是自然地帶出談話的韻律。他省略了連結,跳過論理的步驟,只是引用材料而不做任何處理。

 

蒙田《隨筆集》起初呈現出傳統作品的風貌,從偉大古典作家的花園裡採集了一束花,加上對外交與戰場倫理的全新思考。然而,一旦打開書本,這束花馬上就像奧維德的生物一樣變形成畸形的怪物,並且只靠一樣事物將牠們結合在一起,那就是蒙田。幾乎沒有人比他更能如此全面地違反傳統。這本書不僅醜怪,原本應該謙虛地隱沒在背景的事物,居然凸顯為本書的主軸。

 

一五七○年代是蒙田寫作初試啼聲的十年,一五八○年代則是他晉身名作家的十年。第二個十年使《隨筆集》的篇幅足足增加了一倍,也使蒙田從無名小卒變成了明星。此外,一五八○年代也使他離開了寧靜的吉衍鄉下,前往瑞士、日耳曼與義大利長期旅行。聲名鵲起的他在各地受到熱烈款待,他之後也成為了波爾多的市長。旅行使蒙田在文學上更有發展,使他成為公眾人物。旅行也損壞了蒙田的健康,耗盡他的精力,使他成為受人緬懷的人物。

台長: jean
人氣(4,070) | 回應(0)| 推薦 (4)|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閱讀心得註記 |
此分類下一篇:《巷弄裡的那家書店》(原創小說)
此分類上一篇:〈書店裡的影像詩〉紀錄片 &《小清新書時光》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