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12-27 16:10:24| 人氣2,15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還好,我們生了兩個孩子》-汪培珽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在看《還好,我們生了兩個孩子》一書的當下,我已是兩個孩子的媽
按道理,我不用再看這鼓吹叫人生小孩的書,現階段想要關心的問題是「同儕的相處之道」
倒不是她們兩人無法相處,只不過常是為了小問題爭執,有時候她們吵吵,一下子又像是沒事人的又聊起天來
也許這就是孩子世界的溝通方式
她們有她們的生活軌跡,但她們不知,她們怕吵且多慮的媽媽快要神經病了!
尤其是職業婦女的我,在面對忙碌的一天後,總希望有段安靜的「空」
能夠靜下心來做些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但「心」已滿溢,已找不到「空」

在書本裡找答案、找方法,嘗試著改變氛圍,亦或選擇離開氛圍,學學作者,讓孩子自己選擇需不需要「裁判」。
和JOJO 聊著,和他分享該書,也請看一看書中的一個章節「如何兄弟不鬩牆?」,讓我們做父母的教養方法可以同步,亦或者他看了之後有些不同的想法,可以相互分享,讓我們同心協力的經營家的氛圍。


還好,我們生了兩個孩子



《還好,我們生了兩個孩子》-汪培珽

以下是重點整理,書中摘錄:

*人生最重要的事,絕不是快速地跑到終點,而是在這段旅途上,我們經歷了什麼風景。生養孩子,當然是父母的大風景。如果您是糊里糊塗就生了兩個孩子的父母,很好,請繼續糊塗下去。

*我們沒有另一半,就覺得孤獨寂寞。既然如此,為什麼孩子可以手足呢?一對父母,兩個孩子,想再熱鬧些,找朋友;不想,四個人,是個雙數,也是怡然自得、不寂寞。生養孩子,原本就是甘苦與共,但短暫的辛苦,將換來長久的美味果實。

*因為孩子太小,父母很容易就誤會人一件事──以為孩子有父母的陪伴就足夠。

*孩子愈來愈大,我就愈來愈發現到,姊弟倆在生活中的互相依賴性,或是說互相需要性有多麼高!甚至高到超乎大人的想像很多、很多。多年的前某天傍晚,全家晚飯後台大校園散步,看著姊弟倆在前面殷切對話的小小背影,不習於表露情感的中國爸爸,竟然用一種像是差點被捷運門夾到,才在最後半秒內衝進車廂的「好險」心態,呼了一口氣,說道:「還好,我們生了兩個孩子」

*不要說您是為了老大而生老二,這樣的理由太沈重。這是為了您自己的幸福,不光是為了孩子。
*生一個也是累。五年,只是撐過五年,一切否極泰來。當我熬過了艱苦期,等到孩子可以互相作伴時,不論他們是一起玩、還是一起吵架,都叫「作伴」。

*兩個孩子,可以玩出什麼花樣?當孩子大了點,知道如何讓同伴來增加生活樂趣,手足的真正「功能」就會逐漸彰顯,並與日俱增。

*兒子邊跟姊姊敘述同學的不禮貌,還邊自我安慰。孩子的受傷,自不在話下。不過,生活中的眼淚,成長必經的過程。太傷心的事,不要告訴媽媽。但是,告訴姊姊,沒關係。

*手足之間不求回報的慷慨,是人格中感性部分的萌芽。

*「人多好辦事」這句話不見得成立;但是人少,事情肯定更沈重。我可能必須再說得明白些,才能讓您體會事情的嚴重性。如果您只生一個孩子,有一天,您老了、病了,需要人輪流請假、輪番上陣照顧時…….啊哈──沒有人。

*上課前就把老師要教的都先學了〈這是很多人認為的「贏在起跑點」〉,上課時怎麼專心得起來呢?
歐美國家有個觀念,我很贊同──「不要預習」。這對中國父母而言,簡直是天打雷劈的說法。看電影前,您會想先知道劇情嗎?學習就是探索,少了驚奇,就少了樂趣

*現在的生活環境太狹隘,孩子最缺乏的是空間和同伴,封閉的環境常常逼得父母與孩子針鋒相對,誰也不肯退讓。別以為這只會發生在孩子的青少年反抗期,現在有些家庭在孩子還未入學的五、六歲階段,就開始看得出這樣的蛛絲馬跡。當然,多生孩子並不能保證這些問題不存在,但至少,多些孩子能分散父母的注意力。有時候,注意力就是壓力

*孩子拒絕學習、拒絕讀書,原因都不會是單一的。天生就不是讀書的料,和父母有沒有從小培養孩子對「書本」的興趣,都有著勢均力敵的影響力。即使孩子的興趣真的不在讀書,可是父母又知道孩子的興趣和專長嗎?父母又是否能不在意孩子不會讀書,而給予他們在為人處世上肯定的支持呢

*其實,有誰可以終生依靠呢?沒有人,除了自己。
現代人都應該要有獨立自主的觀念,「求人不如求己」,即使是全職的家庭主婦也一樣。家庭主婦是依賴先生而活著嗎?絕不要這麼想,大家是分工合作,沒有誰比較強勢、誰比較弱勢的區別。只要有一方不能幸福地活著,另一方也是幸福不起來的。讓孩子有個手足,除了是小時候的最好玩伴或陪伴,它,在什麼時候,會發生什麼作用,是上帝都不知道的事。

*孩子最需要的是什麼?父母都很清楚。孩子是最有能力適應環境的動物,他們根本不在乎我們住什麼樣的房子、吃什麼樣的晚餐。事實上,不論父母給孩子什麼環境,孩子都能照單全收。
當我們只習慣用物質來餵養孩子而不給愛時,孩子可能不吵不鬧地活著;等到有一天我們準備充分了,要來好好愛孩子時──他們已經不要了。

*千萬不要為了孩子的相爭不讓而沮喪。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總是如此相親相愛?記住,您看到的不是全部,您也看不到全部。父母必須視兄弟姊妹之間的吵架為常態,打打鬧鬧也是生活情趣

*不動氣──這是父母唯一的目標,當孩子開始不相親相愛時。很難,我知道。我也只能做到一半。但是,當狀況真的來臨時,我能做到百分之五十的「不動氣」,或是只動「百分之五十的氣」──我就覺得,我是神。

*對孩子說道理時,是以大方向為原則,不拘細節的

*如果是在學校,有人打你,踢你呢?我是這麼跟孩子說的:馬上去報告老師,請老師處理。除非是逃不開,必須自衛才回手。

*「君子動口不動手」,不是只有孩子需要遵守,父母呢?孩子生氣的時候,可不可以打人?所以囉,為什麼父母生氣的時候,卻可以打孩子呢?不要孩子做的事,父母也得遵守。希望孩子「口服心服」,父母就要以身做則。

*「孩子吵架,你不管哪?」孩子既然遵守媽媽「不動手」的原則,又沒要媽媽仲裁,我為什麼要管?這是媽媽生存之道的必修課程之一。
而且,孩子可不可以吵架?孩子可不可以生氣?可是父母往往看不得孩子生氣,不是壓抑就是忽視。大人經過社會化的結果,會對生氣的事隱忍,而孩子是最天真的動物。我認為手足之間的吵架爭執,與長大之後的感情好不好,並沒有絕對的關係,父母不必「未雨綢繆」地憂心忡忡。倒是父母處理手足相爭的態度,才是事情的關鍵點。大人吵架傷感情,孩子不會。因為他們是小孩,不是大人。
*手足之間吵架,有時候,他們爭的不是氣頭上您看到的那個東西或那件事。他們爭的是:父母站在誰這邊。甚至,連孩子都不知道,自己是在爭這個看不見也摸不著的東西。然而,做父母的責任,就是要對孩子這方面心理需求有所警惕──哪一邊也別站。不管長幼、男女、顏面,只管事情的對錯。不然,就是做了「兄弟鬩牆」的幫手而不自知。

*父母的尊重,才是孩子事後能發自內心自我反省的源頭。當場孩子有沒有「口服」不重要,事後有沒有「心服」,才是我該關心的事

*父母最不可以做的一件事,別拿兄弟姊妹當武器來批評孩子。在挑撥下長大的孩子,感情要好,只能靠老天幫忙。

*從懷了第二個孩子開始,我就開始唸一些有關迎接小嬰兒的故事書給老大聽。特意買很多嗎?唸完故事再衍生一番精神談話?我沒有。這其實心理戰。您以為孩子笨到不知道父母在想什麼嗎?什麼叫做愈描愈黑?

*有兩個(或以上)孩子的父母都有這樣的經驗:小的總是亳無理由地崇拜大的,幾乎可以說是到了「放的屁都是香的」的地步。反過來說,手足之間,通常剛開始都是:大的嫌棄小的;而偏偏小的又喜歡死纏著大的。所以這時候如果父母處理不當,就會慢慢埋下日後手足不睦的種子。

*老大選了A故事書,老二就非A不看;老大選了B玩具,老二就非B不玩。媽媽眼見大戰即將爆發,可能自己也會波及,趁著雙方還未開火之際,趕快用一副無奈到極點的語氣,故意自言自語在旁邊大聲喊:「唉!弟弟最喜歡姊姊了,姊姊選的書—就是好看。唉!他就是喜歡看姊姊的書,沒—辦—法啊!」結果令人意外,他們竟口同聲說我太吵了,還一同派起媽媽片刻寧靜,怎麼樣都無所謂啦。其實這也是心理戰當你被別人喜歡、被別人需要時,原本厭煩的態度就會軟化。雖不能說完全消失,但你的確能感覺到,那敵對的態度馬上少了一半

*「被人需要」只是感覺,但是它無往不利、戰無不勝。這個道理甚至可以從手足衍伸應用到整個人生──讓太太覺得被先生需要、讓老師覺得被學生需要、讓員工覺得被老闆需要…..是維縏雙方感情的最好媒介

*把握機會幫孩子做做公關,就像我說的,舉手之勞而已。
「弟弟好喜歡跟姊姊一起看故事書啊!」
「弟弟好喜歡跟姊姊一起看玩玩具哪!」
「弟弟好喜歡和姊姊一起手牽手哦!」
「弟弟好喜歡看姊姊畫圖哦!」

*聽說,在西方社會,細心一點的客人,會在上門恭喜新生兒回家的同時,特意買上另一份禮物送給老大,而且進門時會記得先跟老人打招呼,再不動聲色地去看小嬰兒。三姑六婆別進門,小小孩是分不清真話和笑話的,大人不識相的話,拜託,就從我們開始不要再說了。

*其實,孩子最在意的是:父母處理事情公不公平。如果只是一面倒地認為「大的讓小的」天經地義,久而久之,老大就不會心甘情願地讓老二。「只要讓我逮到機會,我一定要報仇。」這就是人性。

*其實,姊姊說的話,弟弟很多時候都是聽的、信服的,只是他有所選擇。媽媽的教養態度,讓他知道,他與姊姊是處在平等的地位;所以,一旦他選擇了聽姊姊的話,就是發自內心的相信,半點強迫也沒有。強迫而來的友愛,只是假象,只有暫時安慰父母的功能而已。

*老大更需要愛,千萬不要因為小的孩子太可愛,就忘了──你原來還有另一個孩子。

*下次孩子爭吵時,父母別著急處理,先在心裡想一下,孩子爭的到底是什麼?這個動作對當下可能沒有什麼幫助。但,可能有助於您「治本而不治標」。蛋糕,有形,解決一次,還有下一次。其他,無形,才是教養孩子的核心所在。

*從此,這就成為我處理手足紛爭的最高原則──能閃則閃。不管姊弟倆吵得有多凶,吵翻了天也一樣,只要不找我當裁判,我都盡量充耳不聞。前提是:我知道他們不會動手。我知道他們勢均力敵,沒有人因為年紀而吃虧或佔便宜。

*但是,在剛「練習」的初期,一方很容易就來找媽媽當裁判,而我的處理原則就是──順其自然。我把道理說出來,通常就代表一方有錯;如果不服,可以馬上「上訴」,媽媽會根據「陳情」再做出判斷。

*在學校與同學相處時,也不是每次都能找老師來裁決的。練習「處理紛爭」,或是練習「靠內在力量化解難過」,是通往快樂人生的必經之路。有時,父母的干預,不只於事無補,還可能愈幫愈忙。

*對於孩子,許多時候,我們只能看著、聽著。不能插手。彷彿父母是不存在的。這是意境,有時只能意會,不能言傳。

*當孩子需要幫忙時,父母願意花時間傾聽,並且告訴孩子每件事的道理,也是手足可以相親所不容或缺的支持力量

*不患寡而患不均,父母的不明事理、沒有耐心,隨意妥協於「會吵的孩子有糖吃」,才叫真正的不公平。父母的公平,就是孩子一輩子心平氣和和走完人生路的最大支持力量

*「好動、不喜歡穿裙子」,妳不怕女兒太男性化嗎?我的想法是:孩子的天性,不是父母該在意的地方,如果天性就是如此,我就該接受它。勉強的改變,只是迎合世俗的眼光,對孩子人生的影響一定是好的嗎?男女教養都同調,孩子有他們自己的發展軌跡,父母最應該做的,就是給予支持

 

 

台長: jean
人氣(2,15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勵志.教養閱讀筆記 |
此分類下一篇:《媽媽是最初的老師》 蔡穎卿
此分類上一篇:《父母的保存期限,只有10年》-汪培珽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