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8-07 15:30:35| 人氣2,67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生活力-培養自立負責好小孩- 親子天下2010/6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99.7.16)生活力-培養自立負責好小孩-親子天下2010/6月(13期)
孩子能在生活上能自立負責,大概是做職業婦女媽媽們的期待,其實Q&A在生活上大致上不用我太操心,只要做媽媽的學習不要「高標準」去要求,慢慢的,她們一次做的會比一次更好。外出時她們也會自己去準備自己要帶的,兩個自己也能玩的自得其樂,雖然她們也會有小爭執,但無傷大雅也隨她們,畢竟這也是生活的一部份,我們在一旁觀察著即可。
只是家事的分擔觀念建立,還要更加油,爸媽工作辛勞,家事要大家一起分勞,孩子有時會計較誰做的多誰做的少,為了避免莫須有的紛爭,要更進階的教育她們同理心的觀念;還有學習自己分配時間,讀書的時間、遊戲、看電視的時間,要學習掌握自己安排。
對未來,要學習對自己負責,如同蔡穎卿說的「一人前」的態度,「擔當一人份的責任」,教養這條路,未來還有很長要學習、累積著。

 

 (圖片出處博客來網路書局)

以下是重點整理,書中摘錄: 

用心,決定成敗的關鍵2010/06/03 洪蘭
一位老師跟我抱怨現在的孩子不是不用功,而是不用心。叫他做的都會按照吩咐去做,只是不用心去想中間的關係,以致辛苦讀進去的資料沒有放對地方,變成白讀。另一位老師說,不只孩子不用心,連大人也不用心,她跟朋友約在高鐵車站見面,朋友臨時有事不能來接她,請別人代勞,但竟然沒有把見面地點的細節告訴來接的人,害她在車站多等了半個多小時。她生氣的說:「換人接沒關係,但要講清楚,怎麼可以這麼不用心,丟下一句『去幫我接』就不管了。」
在心理學上有個墨菲定律(Murphy’s law):假如事情有可能出錯,就會出錯(If anything can go wrong, it will.)。很多意外就是這樣發生的,說話者沒有用心想一下聽話者的背景知識,陰錯陽差,悲劇就發生了。
哈佛有位教授在上課時問學生:「下課前,有時間聽我講個故事嗎?」學生都看看手錶說:「當然有。」他再問學生:「現在是幾點?」結果剛剛看過手錶的學生又再看一次錶才能回答。我們納悶:「不是才看過時間嗎?怎麼不知道現在幾點?」他說:「學生第一次看手錶時,不是看時間,而是在看離下課還有幾分鐘,夠不夠讓老師講故事,所以就不知道時間是幾點,必須再看一遍。」
其實我們看東西不是用眼在看,是用心在看,你只看得見你預期看見的東西(All that we see are our visualization, we see not with the eye, but with the soul.)。我們從小學會在特定情境中尋找特定東西,心中所預期要找的東西,會使我們忽略了不在預期中的環境物件,因此就視而不見了。
這種只看一件東西的標準答案教育方式,對創造力非常不利,因為創造力的定義就是「在每個人都看到的東西中,看到別人沒看到的」。孩子必須能從不同的角度去看事情,才會產生創意。在還有八天才出生的小貓大腦攝影上,我們看到牠大腦神經元有密密麻麻的神經連結。但等牠變老時,同一個神經元的神經連結已不像小時候那麼茂密。用進廢退,只剩下常用的變得很粗大,不用的已被修剪掉了。神經連結得愈密,愈容易觸類旁通,所以小孩的創造力常比大人好,他們常看到大人沒看到的東西。
凡事用心是成功的必要條件。在科學上,一個問題界定得好,答案就出來了一半,誠如大家熟知的「季諾的弔詭」(Zeno’s Paradox):如果每次都朝目標前進一半的距離,將永遠無法到達目標,也就是說,如果每次朝家門走一半的距離,將永遠進不了家門。但是如果把這個詭論倒過來,每次只朝目的地走一小步,不論這一步有多小,總有一天可以到達目的地。所以應該鼓勵孩子去做,即使做得慢,也總有一天會達到目標。
「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人生的任何問題都在於我們如何去界定它,登高自卑,行遠自邇,不要怕孩子學得慢,只要用心,一定會成功。

引導孩子做自然觀察2010/06/07 李偉文
最近立法院一讀通過環境教育法,其中規定包括所有政府部門及各級學校,每個人每年要接受四小時的環境教育課程,未達時數的機構會被處罰。
這種強制性的讓每個人了解人與環境的關係,當然是為了因應現在全球環境變遷對人類文明的威脅。但若不考慮這個議題,單從孩子的學習領域切入,包括想像力、創造力的培養,以及探索世界的好奇心,都可從引導孩子接近大自然著手。
《寂靜的春天》作者、世界環保運動啟蒙者瑞秋‧卡森女士曾說:「假如我能向好心仙女祈求一個願望,我希望她讓全世界孩子都能有感受神奇事物的能力,而且終生保有這種探索的好奇心。」
可惜許多父母太著急,包括帶孩子進入大自然時,都急著讓孩子「學點什麼」,不斷灌輸各種動植物或昆蟲的名稱,當做生物課一般。這種「功利」心態,反而會讓孩子失去興趣與主動探索的熱情。
父母的角色最好只是陪伴、只是傾聽,最積極的作為頂多是鼓勵與引導
父母或老師陪伴孩子做自然觀察,最好在住家附近或校園裡,選擇一塊目標區,以輕鬆的態度,定期觀察記錄目標區因四季自然變化、人為干擾……所產生的改變;而且除了事實描述,最好也記錄觀察者與其相對應的心情。因此,它不會是一份科學紀錄,也不全然是個人日記,在這兩者之間,它有著很多可能的面貌。
當然也可堅守純然客觀的態度,保持絕對的理性;但我們也鼓勵孩子將自己化身為觀察目標,融入自然。不過必須提醒孩子,抓一隻小蟲、摘一朵小花,看似無關緊要,也要不時自問:「有必要嗎?」記住!我們面對的是有「生命」的個體,我們介入愈多,產生的干擾也愈多。
找到觀察點之後,比如是一座小公園,可以從畫公園平面圖開始,圖裡畫著:這一區有幾棵樹?那一區有幾叢花?哪裡是路徑?哪裡有椅子……。再帶著圖鑑來對照,認識園裡的一草一木,在辨識過程中,也順便記錄此地出現的動物。
等資料蒐集得差不多,就進入第二步驟─聚焦的角度。若是觀察植物:注意它何時開花?何時結果?果實落地後的發展?哪些動物常來拜訪?若是觀察動物:牠是誰?數量多少?什麼時間在哪裡出現?做些什麼?不要忘了,人也是動物的一種,觀察動物的行為,是件有趣的事。
累積一段時間後,進入第三步驟─連結的角度。觀察目標本身和其他生物間的關係,注意牠們如何互動?譬如白頭翁出現的時間?有沒有其他鳥類同時出現或飛走?牠跟蝴蝶出現的數目有沒有關係?
觀察的方式,因人因地而異;觀察的時間、頻率和以上三個步驟各為多久?都要自己去摸索,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方式。最重要的是,要保持活潑的心情,而不是一項不得不做的功課。

高EQ家庭的祕密  作者:江美滿  出處:親子天下
為什麼有些孩子情緒比較穩定?除了愛與支持,家長的心態應該如何調整?
楊俐容分享祖孫三代的教養絕招。
「我覺得它中間鼓鼓的,好像烏龜」一位嬌小的女同學在箱子裡摸了半天後說;換男同學上場,他很有把握,「粗粗長長的腳,一定是大象」;輪到高瘦的女生,「是老鼠吧?兩個圓圓的耳朵。」大夥兒聽到三人三個答案,忍不住大笑,更好奇箱子裡到底是什麼東西。
這是楊俐容的「情緒教育」訓練課程。這群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的同學將於今年暑假遠赴雅加達華文學校帶領「情緒教育營隊」。楊俐容親身示範教學,教導學生如何帶課,同時也讓學生上了一門精采的情緒教育課程。
十年來,類似的「情緒教育」課程,楊俐容已在北台灣為教師和家長講授過近千場,並於近四十所小學推展EQ教育課程活動,受惠學童超過五萬名。
台大心理學研究所畢業的楊俐容,從事EQ推廣教育已經十五年,從學術專業走入社區服務,以民間的力量,與勇源教育發展基金會合作完成了整套的情緒教育課程,出版了四本書,成為台灣最重要的兒童情緒教育推手。
楊俐容希望透過「驚奇箱」讓學生體會,人很容易以偏概全。她認為教育就是要引發孩子的驚奇,讓他產生問號,再和孩子一起探索,發出驚歎號。「在問號和驚歎號中,教育就會成功」楊俐容十分篤定。
楊俐容曾隨擔任教職的先生遠赴日本京都及英國愛丁堡研究,客居異國期間,她看到社區營造的重要,因而萌生投入社區工作的想法。1995年,她和先生及幾位好友成立「台北市八頭里仁協會」,成功的搶救了破敗的北投溫泉公共浴場,將它打造成北投溫泉博物館。
創辦協會的楊俐容認為除了硬體的營造之外,「一個美好的社區,必須能支持每一個成員生命成長所需。」因此,相對弱勢的兒童、青少年及婦女,成為她最先關照的對象。透過帶讀書會、諮商團體,與培訓媽媽志工,楊俐容走出學術圈,一步一腳印的推動家庭親職與EQ教育。許多人好奇為什麼楊俐容沒有選擇學術而走向實踐,楊俐容認為,她的母親讓她看到家庭教育的可能性與影響,也讓她願意將心理學的專業,轉化為得以幫助更多人的親職教育志業。
心理學碩士的楊俐容,形容她的母親才是她心理學的啟蒙老師。「媽媽影響我很大,常常製造許多驚奇」楊俐容說。楊媽媽曾是南部廣播界名人,雖非心理系出身,卻對「兒童發展」有高度的興趣。
楊俐容記得母親非常愛看書,更因製作主持節目需要,蒐集許多資料,經常對他們三兄妹做心理測驗,解釋他們的選擇呈現的個性,同時讓他們領會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特質。
楊媽媽還製作「家庭記事本」,留下孩子的掌印、腳印,以及成長紀事。有一回小楊俐容因為好奇弄壞了爸爸的鋼筆,在「家庭記事本」上留下懺悔的字句,楊媽媽回應:「俐容就是這麼可愛,勇於認錯也是一項美德。爸媽不會生氣的,因為你不是故意的。」
楊俐容認為媽媽的做法,呼應了心理分析大師溫尼考特(D. W. Winnicott)定義中的好母親,其中很重要的就是「讓孩子免除罪惡感的負擔」。
醫生世家出身的楊俐容,大學順理成章上了台大藥學系。大二時,有次和同學在實驗室等待自製的「阿斯匹靈」出爐,她發現同學兩眼發亮、充滿期待,而自己完全無動於衷。她知道自己的熱情在「人」,而非「物」,所以決定從藥學系降轉當時並非顯學的心理系。雖然父親寫了封信給她,擔心她的決定「將會毀了自己一生」,但楊媽媽卻給予她完全的信任與支持,因為「只要肯投入,就不怕沒出路」。
態度決定教養
媽媽對楊俐容的信任,讓楊俐容對女兒也能寬容以待。楊俐容有兩個寶貝女兒,個性南轅北轍。大女兒從小活動量適中、規律性高,該睡就睡、該醒即醒,帶起來非常順手;有過動傾向的小女兒卻像顆永備電池,不管多累,充一下電就生龍活虎。為了消耗小女兒驚人的體力,他們一家經常造訪桃園國際機場。爸爸會陪著小女兒從出境大廳這頭走到那頭,再走回來。至於大女兒就由楊俐容陪伴,在機場書店度過親子共讀的美好時光。這樣的成長歷程讓兩位女兒各自發展出獨特鮮明的特質,歡歡喜喜做自己,也能欣賞別人和自己的不同。
在機場書店和媽媽共讀的大女兒品臻,如今克紹箕裘,成為媽媽的學妹,今年九月也要就讀台大心理研究所。

楊俐容也用身教營造EQ家庭。大女兒品臻舉例:「我和妹妹吵架,除非很嚴重,她不會罵人,也不會判斷孰是孰非。她會安撫我們的情緒,並且要我們自己去面對問題。」
楊媽媽很會營造家庭氛圍,曾帶著楊俐容做甜甜圈;成為媽媽的楊俐容因為小女兒品諭熱愛《紅樓夢》與烹調,也曾陪她到市場找尋食材,煮出美味的「油炸螃蟹小餃子」。
楊媽媽年輕時,經常吆喝全家去爬山野餐。如今在楊俐容家,只要有人喊一聲,上山走走,全家人就會上陽明山踏青,誰也捨不得落單呢!
業餘心理學家楊媽媽,以孩子為中心的教養方式,讓楊俐容深刻體會教養孩子最重要的是「態度」,而不是「技術」。
品臻印證了楊俐容的教養態度,「她尊重我們的選擇,而且完全支持和信任,卻沒忘記在我們碰到困難時,陪伴我們。」品臻也推崇媽媽的教養方式,「她讓我們知道她很愛我們,愛的感覺很抽象,很難講,也不是一個星期給你多少錢,或什麼,而是一種態度,很humanistic(人性的)。」

楊俐容強調,「真正的人本,是站在『孩子怎麼長大的歷程』來看。大人一方面要放手,讓孩子去跌去撞;另一方面要陪伴孩子,幫他度過難關。對孩子來說,這樣的經驗絕對是最珍貴的養分。」
親子教養大難題:挫折忍受力偏低

ps. 查借【EQ家庭】-楊俐容
克紹箕裘】ㄎㄜˋ ㄕㄠˋ ㄐ| ㄑ|ㄡˊ
紹,繼承。「克紹箕裘」比喻能繼承父業。
語本《禮記.學記》。後亦用「克紹箕裘」比喻能繼承師業


做家事,培養四大好能力
能力一:增加感受力,培養自我監控力
做家事是一種替對方著想的行為。習慣幫忙家務的孩子,對事務感受力較佳,在學校的適應能力也比較強;善於關注周遭動態,也容易培養出預測因果關係的後設認知能力。如果要完成任務該做些什麼?步驟為何?這都有助於發展出一套自我監控的學習策略。

能力二:培養責任感,強化自我約束力
固定分擔家務的孩子,自我管理和約束的能力較強,責任感也在無形中獲得強化。例如:當孩子分配倒垃圾的工作時,必須學著對自己有所要求,在特定時間內暫時放下想做的事,先去完成該做的事。藉由完成目標,孩子可累積貢獻一己之力的成就感,以及身為家族一員的歸屬感。
能力三:強化挫折忍耐度,提升問題解決力
父母在學著放手、讓孩子自行處理生活事務的過程中,也提供了「錯誤中摸索」的珍貴機會。在面對種種無可預期的困難時,孩子必須學會堅持下去,主動思考如何化解問題,無形中可強化挫折忍耐度。此外,做家事也能提升思考判斷,以及區分優先順序的能力。如兩個小時內必須辦妥三件事,應先從哪件事做起才好?怎樣的流程步驟最有效率?遇到問題時,該找誰協助?都是最佳的練習機會。

能力四:活化前額皮質,開發大腦功能
看似繁瑣無益的家事,可訓練大腦的工作記憶,是屬於高層次的智能活動。因此,多幫忙家事,可以讓孩子在和家人互動的同時,活化掌管情緒、判斷和推測能力的前額皮層。


在生活中展現「一人前」的精神-蔡穎卿
*教養這件事,我認為只有一個概念:「總有一天,孩子要長大」。日文有句話叫做「一人前」,用在點菜上是指「點一人份的食物」,但放在人生意義中,則是指「擔當一人份的責任」。我很喜歡這句話,更高興Abby回到台灣後,看到她把「一人前」的精神展現在生活中。
*家事教養的過程中,若父母的角色是「支配者」或「監督者」,其實不容易成功。
*就是大家會一起工作。好比一頓飯,媽媽準備菜,我們擺設碗盤,飯後整理就大家一起來。這樣的好處是,長大後跟其他人相處,會特別關心其他人在做什麼自己貢獻什麼。我想可能因此,跟人相處比較沒有衝突。
*或許是我們家的特質,認為「盡情享受,不一定會快樂」。就像她喜歡看歷史劇,也覺得一天只能看一個小時,而且那一小時還要燙衣服,不可以閒閒散散的過。我從我母親身上看到的是:能夠守紀律的孩子比較幸福。
這句話對認為「紀律=被約束」的年輕父母,或許很難接受,可是我覺得我們家人都是紀律者,是因為盡情放縱不會讓我們感受到真正的快樂。我自己喜歡過我認為有價值的生活,我自然而然對孩子產生影響,而不是大人過自己的生活,卻希望孩子過大人眼裡「更標準的人生」。
*要提供機會,讓孩子好好體會一次「完整,從頭做到尾」的過程。大人常出現一種「這樣就好」的態度,如「菜刀拿過就好、會了就好、這味道嘗過就好」,但事實,上在成為「一人前」之前,中間需要反覆練習

四觀念四步驟,打造自立小英雄
觀念一、鼓勵參與,多一點

掌握孩子的發展階段,順勢而為,是讓放手得以站在「借力使力」起點的重要關鍵。
觀念二、具體與正向,多一點
觀念三、幽默與裝懶,多一點
觀念四、適性適齡,標準低一點
步驟一、規則-事前清楚說明
步驟二、見習-大人示範,孩子觀看
步驟三、實習-孩子領導,大人觀察
步驟四、試做-交給孩子,大人驗收

 

台長: jean
人氣(2,67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勵志.教養閱讀筆記 |
此分類下一篇:親子樂遊六大幸福提案-親子天下2010/7月
此分類上一篇:《讓錢和孩子一起長大》-許旋峰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