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5-10 13:45:43| 人氣4,584|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教出男孩的潛力.女孩的自信-親子天下2009-12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99.5.6)「13-22歲是尋找自我的黃金關鍵期」,這期期刊針對男女生從生理、心理層面,給予不同教育的建議,給予不同的思考的方向,我特別記錄女生部份的教育,做予教養女兒們的參考~
  孩子的國文不差,也許是閱讀習慣的建立,她們也從中累積了基礎;數學是女兒們最不擅長的科目,安親班總是不斷要求要寫考卷、複習,哈….只是考出來的成績總是差強人意,但我會看了錯誤的內容,總是因為粗心大意而錯誤,我的心中總有疑問,數學到底需不需要不斷的演算?會不會孩子都算到疲乏而反到隨便算算呢?這仍是我心中的疑問。但我仍是鼓勵著她們,不問考的分數,只要求認真看懂題目,再做答(應用題每個字都很重要,要看懂),數理是基礎的一部分,要把學生的本分做好。
  轉骨的目的是強化骨骼,並不在於強調長高是「轉大人」最根本的功能,現在的我了解它的意義。才在研究,想要為正值青春期的Q,準備適宜的輔助補品,但不知什麼方式是最適合的,這期刊也給了建議,很適用,參考著。

(圖片出處博客來網路書局)
以下是重點整理,書中摘錄:

望子成龍還是揠苗助長?-周美青2009/12/10 
    前陣子有一則新聞引起大眾關注。一些望子成龍的父母,為激發下一代的潛能達到資優程度,半年花費數十萬元,把六到十幾歲的孩子送到號稱可以開發心智的補習班,訓練孩子吞火、劈木板、走碎玻璃,對於未能符合規定的孩子,則施以體罰,聲稱可藉此鍛練孩子的膽識、培養自信心及改善學習態度。
    這則新聞最讓人訝異的是,那些家長多為醫生、老師等受過高等教育的社會精英。這些本身極為優異的父母,也許深信孩子遺傳了自己的優良基因,也更期望「孩子,我要你比我強」,若孩子的表現未如預期,一定是有些潛能尚未開發,唯恐孩子稍有鬆懈,埋沒了原有的天分,不惜花費重金,要以魔鬼訓練營的方式開發孩子的心智潛能。
    老實說,現在的父母真是難為,深怕自己有所懈怠而誤了孩子的一生,所以努力提供給孩子最好的,也要求孩子做到最好,既怕寵溺過度,又怕呵護不周。「三歲定一生」,要做一個盡職的父母,就絕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點,所以孩子二、三歲就送去上幼幼班,五、六歲就遊走於各種才藝班,學齡前的孩子忙著學認字、學英文、學音樂,好像若沒有及早啟發,孩子將來就只能靠打零工度日。特別是高學歷、社經地位較高的父母,多以教養出學業成績名列前茅、精通各項才藝、文武雙全的資優兒為己任。這些父母也許認為自己已依照專家的說法,盡可能的培養孩子,提供孩子多元、豐富的學習環境,因而對孩子的各種表現,往往賦予過高的期待,結果無論對父母或孩子,都造成太大的壓力,甚至影響到親子關係。
    父母自己的成就愈高,往往對孩子的期望就愈高。許多父母都希望孩子是資優兒,社經地位較高的父母更認為自己有能力把兒女打造成資優兒,所以從小就用各種學習課程把孩子的時間塞滿,也誤認為透過潛能開發,可以讓孩子的學習過程更順利、所向無敵,殊不知反而使孩子的身心健康都受到影響。
    孩子是不是資優生並不重要,他或許能為父母帶來短暫的驕傲,但並不能保證終生的成就。重要的是孩子學習的過程、持續學習的熱忱、解決問題的能力、人格的正常發展、比爭取高分或名校更寬廣的視野、更正確的價值觀以及親密和諧的親子關係。錯誤的潛能開發、過多的才藝課程並不能使孩子出人頭地,恐怕只會增加孩子的焦慮,甚至影響到正常的學習,做父母的不可不慎


別忘記重要的做人禮貌-洪蘭2009/12/10 
    一位記者寄她的採訪大綱給我,開頭第一句話便是「你外子任教育部長時……」,我看了很驚訝,「外子」是對別人謙稱自己先生的詞彙,只有太太可以用,別人是不行的。文字是記者吃飯的工具,怎麼連這個都不懂呢?後來又看到一個笑話。有個男生在麵館看到想追的女生,同學慫恿他前去搭訕,他鼓起勇氣轉過頭對那女生說:「喂,你叫什麼?」女生驚訝地回答:「我叫牛肉麵。」雖是笑話卻很令人感慨,因為打招呼、稱呼別人是人際溝通的第一步,想不到現代人連這個基本禮貌都不會了。
    古人教孩子是先教應對進退,《三字經》中就說「為學者,必有初,小學終,至四書」,古人是六歲進學,先學灑掃、應對、進退,學好了,才開始學認字。古人都是先從應對來看一個人的教養。在我小時候,父母說:「跟長輩說話一定要站起來,老人家沒有坐,你不能坐,沒有小孩大剌剌的坐在椅子上而長輩站著的道理。」這個禮儀學會了,讓座根本不是問題,公車上何須還得貼「請讓座給老弱婦孺」的標語呢?
    衣著整潔也是一個基本的禮儀,最近碩士班甄試竟有學生穿著T恤、短褲、夾腳拖鞋前來口試,這不僅是對老師的不尊重,也是對自己的不尊重。如果你都不尊重自己,別人怎麼會尊重你呢?有些人甚至已經是別人的老師,也不知道這個禮儀。有個大學的助理教授要升等,到院教評會去報告他的案子,居然穿著無領T恤、破洞牛仔褲、涼鞋就上台了。他如此不尊重自己,當然別人也不會尊重他,他的升等就沒過了。
    這種待人接物的禮貌其實就是品格,古人說:「童蒙養正」,孩子啟蒙時就要先教「正知正見」,以後就不會偏差了。難怪北歐國家的父母如果願意留在家裡自己帶小孩,政府會給父母零用錢,因為家教太重要了,影響孩子的一生
    啟蒙的重要性在於大腦掌管記憶的海馬迴到四歲左右才成熟,但是四歲之前我們已學會很多東西,那時的學習機制主要是模仿。研究者已在人類大腦中發現鏡像神經元,找到模仿的神經機制,所以父母的身教非常重要。這也是罵人「沒有家教」會引起打架的原因,這句話把父母也罵了進去,隱含了連父母也沒有教養,因為如果父母有教養,孩子耳濡目染,自然也有教養。
    現在政府在推品德教育,從學理上來看,它必須從家庭做起,父母帶頭有品德,孩子才會有品德。如果連古人都知道「小學終,至四書」,禮貌學好了才教《四書》,我們要怎麼反其道而行,沒有先教應對進退,就塞一堆植樹問題、排比、映襯……這些出社會後用不到的知識給孩子,而把最重要的做人的禮貌給忘了呢?


表達與傾聽是關鍵-李偉文2009/12/10 
    台灣近年已經是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地區,台灣家長恐怕也是全世界最焦慮的父母,從許多人逼著孩子去吞火、好開發潛能就可窺見一斑。
    辛苦的家長到處尋訪名師祕方,無非希望孩子學會十八般武藝,好贏過別人,有較好的安身立命之處。但是,當孩子把所有時間、精力都花在註定過時的知識與未來或許用不到的技能時(畢竟幾十年後,社會上會存在什麼工作、需要什麼技術或工具,現在根本還沒出現),會不會排擠了讓孩子養成真正有用素養的時間?
    未來的就業環境,是一種專業工作型態的社會,也就是我們必須在很短的時間內與一群陌生的人合作一個案子,短則幾天、幾星期,長則幾個月,專案結束再與另一群人合作新的專案。換句話說,像我們父母親那一輩,進公司與同一群人在同一間辦公室做同樣事情直到退休,那樣的時代早已經消逝了。
    因此,孩子有沒有能力很快的認識與了解一個人,並且有效率的彼此合作,遠比專業知識重要。在這個全球化高度競爭的時代,要找到任何說得出來的專業與技術,滿街都是,隨時有人可取代;反而是團隊合作、溝通協調這種表面上看不出來的素養,是確保孩子在不斷轉換工作內涵與場域的年代中,得以存活的關鍵能力
    團隊合作的基本條件是表達與傾聽,也就是領導與被領導能力的基礎。我們要帶領一群人,最起碼得把自己的想法講清楚吧;同樣的,我們要完成上級交付的任務,也必須聽得懂長官真正的意思吧?
    表達能力分為口語表達與書寫表達,也就是作文的訓練。家長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儘量找機會讓孩子去「辦事情」,給他們與不同領域的陌生人溝通的機會,同時鼓勵他們在課餘與假日參加社團活動,讓孩子從小在真實的情境裡與別人一起合作完成任務。所謂素養,就是在生活中養成的習慣與態度,像是本能般反應出的價值選擇,所以不太能用「教」的,只能在真實的場域中一次又一次的體會
    書寫表達比較容易關起門來訓練,不過坊間大部分作文班的操作模式,並不能達到寫作的真正目的。因為寫作除了技巧,應該要有觀點,才能顯現個人風格與對世界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作文不該說空洞的話,要說自己相信的話,並且讓孩子體會到,作文的真正目的是讓人與人產生連結。若孩子能體會,原來透過寫作可以將自己模糊的思緒具象化,發現自己的想法,從而建立看待宇宙萬物的參考架構,那就是寫作可以給孩子最棒的影響了。 
    傾聽的訓練若真要關起門來培養的話,我是利用與孩子一起看影片,之後與他們討論,看他們是否能聽出劇中人物對話的真正意思,甚至弦外之音。因為看影片很愉快,這樣的討論不會像上課,反而是一種非常好的親子互動,也是令人回味的家庭溫馨時刻!


五招擺脫「數學恐懼症」
作者:李佩芬   出處:親子天下
數學不好,就立刻送補習班多寫評量卷?
數學考不好,就代表數學「能力」不好、缺乏數學細胞?
且慢!或許孩子確有數學天分,只不過尚待伯樂發掘。
孩子數學考卷分數不好看,就論斷孩子「缺乏數學細胞」?在美國長期投入中小學數學教育,並曾獲數學教育貢獻獎的瑪瑞琳‧伯恩斯(Marilyn Burns),可不認為如此!
她指出,算術算得快的數字奇葩,是數學天分的一種,卻不是唯一的一種。如有的人對空間圖形特別拿手,不必動用剪刀、不用動手摺疊,憑目視就能折成立方體;有的人玩五子棋或○╳遊戲時特別厲害,很容易「綜觀全局」搶先連成一線;也有小朋友喜歡慢慢想,而且會好奇相同的問題是否有其他解法,「這些都是不同的數學天分類型,並不代表數學天分高低,」一手打造兒童數學經典《魔數小子》系列的她鼓勵孩子,「給自己一次機會,或許你比自己想像的更有數學天分」。
或者,你的孩子雖然數學成績還可以,卻覺得數學課簡直無聊、討厭到爆?事實上,這樣的孩子在國內並非少數。
二○○七年,國際教育成就調查委員會(簡稱IEA)針對國小四年級與八年級(國二)學生進行「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簡稱TIMSS),就明顯說明國內學子對數學科目的矛盾心境。
在這份調查中,台灣國二生的數學表現全球第一,但喜歡數學的程度是全球倒數第十,信心指數為倒數第四。小四學生落差更嚴重,雖然數學表現全球第二,但對數學自信心為全球倒數第二,喜歡數學的程度,在全球受測國家中更是敬陪末座。
信心是興趣的基礎,而興趣則是激發主動學習的動力。當孩子得了「數學恐懼症」甚至「厭惡症」,爸媽能幫上什麼忙?專家提供五招撇步,讓孩子擺脫數學厄夢。
害怕數學?從陪玩開始
新竹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教授林碧珍主張,當孩子已沒有勇氣克服數學時,從「陪孩子玩數學」的過程,是逐步拾回孩子數學好感的橋樑。「就如同路都還走不穩時,爸媽應先牽著手走上一段,」林碧珍形容,當對「獨立解決數學問題」已缺乏信心,提供「沒有壓力的陪玩環境」變得很重要。「玩的過程中,家長要採低姿態,孩子會的部分就讓他表現,不會的再跳出來幫忙,千萬別罵孩子笨」林碧珍叮囑在日常生活中陪玩要訣。

從日常生活中引導,可讓孩子了解「數學」並不等於「數學考卷題目」。如孩子吵著要到速食店,點個鬆餅之餘,不妨來個「切三刀」的均分遊戲刺激思考:
想想看
1. 如何只能切三刀,就把圓形鬆餅分成大小相同的六塊?
2. 腦筋轉個彎,如何只能切三刀,讓圓形鬆餅分成大小相同的八塊?
曾是數學輔導團教師成員,任教於新竹市頂埔國小的陳姿靜建議,外出用餐、商店特價,或逛大賣場時,也是讓孩子展現「算術」或「估算」能力的好時機。
如付款前請孩子計算花了多少錢,從打折後價格算原價,或估算這次放入購物車內的物品「大約」有多少、估計排哪一列可以比較快結完帳等,都不需花太多額外心力,又能培養孩子數學思考習慣的時機。
引導孩子進入數學式思維的過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助理教授簡清華觀察,最經濟有效的方式往往是:從孩子原本就愛玩的遊戲出發,引導他們用數學的方式去思考。
自己兩個小孩都讀小學的簡清華舉例,像電腦裡的踩地雷、俄羅斯方塊等遊戲,他就會引導孩子思考「機率」問題:「這個方格是地雷的可能性大不大」、「下次出現這種形狀的比例高不高」,透過這些提問,讓孩子習慣用數學的思維方法解決問題,而非僅靠瞎猜、碰運氣破關。
陪玩最主要的目的,是在生活中培養「習慣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每道數學問題就像是一道謎題,解題就像解謎的過程,「類似『東一片、西一片,到老不相見』的文字猜謎遊戲(耳朵),就是很好的思考訓練起步,」康園文化數學教師徐任宏指出,從小讓孩子覺得「打贏謎題」很有成就,在成就感中累積自信心的孩子,長大後自然會比較樂於動腦思考。
出過好幾本「生活數學」書籍的徐任宏,也不斷從中西數學史取材,透過「學校沒教的數學問題」,把思考寓於遊戲之中。從河內塔、魔方陣、河圖洛書、費氏數列、拉丁方陣、四色定理等,都成為他擴展孩子數學視野的題材。
學數學的重點,不在答案,而在過程。「擺脫只重視學校成績的小用,才能更著眼對孩子未來人生的大用,」徐任宏如此認為
玩玩就好?從玩中找規律
1
9 x 9+7=88
9 x 98+6=888
9 x 987+5=8888
?=?(接下去會如何呢?)
2
1 x 8+1=9
12 x 8+2=98
12 x 8+3=987
?=?(接下去會如何呢?)
來看看數字算式的神奇魅力吧!
你和孩子,應該都不難接下去寫出算式的後續發展吧!
「數學,其實就是一門尋找規律的學問
」多位受訪數學專家均不約而同提及:模式與關係,是數學最美的部分!

林碧珍以「大不壓小,用最少步驟將木片搬運到另一根柱子」的河內塔遊戲為例,一開始孩子並不會留意自己到底花了幾步完成;但在破關成功後,可讓孩子重新回頭記錄所花的步驟數目,讓孩子從「兩片要搬三次,三片搬七次,四片要搬運十五次」的實際操作與記錄中,詢問「你有沒有發現到~~」,讓他有機會思索剛剛自己的分解步驟,嘗試找出搬運的規律。
滿街的車牌號碼,也是很好用的素材。徐任宏舉例,如看到「1423」的車牌,家長不妨先點出「1+4=2+3」的「巧合」,讓孩子也找找還有沒有類似的數列(如5436);看到「1234」的車牌,由於「12」剛好是後面兩個數字「3 *4」的乘積,類似的數列其實也不勝枚舉(如1535、3666、2438等)。
看似平凡的數字小遊戲,其實背後往往蘊含規律性、整理資料、一般化的能力。
林碧珍鼓勵家長,在孩子成功破解謎題後,除掌聲鼓勵之外,若能夠協助他們發現謎題背後的規律性,孩子將能朝數學世界更邁進一步。
只愛文科?以數學科普切入
無法否認,現實中有許多熱愛語文科,卻打從心裡討厭數學的孩子。沒關係,「討厭」也是個切入點!

今年拿下教學卓越金質獎的石牌國中數學團隊,兩年前就開始在學校推科普閱讀。石牌國中數學科領域召集人蘇進發指出,從同理心出發,引介「故事主角也很討厭數學」的數學科普書籍,效果往往出乎意料得好。他們曾引介一本《數學大騷動》,內容描述「教育局長認為有計算機就好,所以打算廢除全市數學課」,結果很能引發學生共鳴。
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教授洪萬生,對推動數學科普閱讀一直不遺餘力。在他主導建置的「台灣數學博物館」網站科普特區中,就羅列了許多數學繪本與數學小說的書評與介紹。若孩子原本就喜愛閱讀課外故事,洪萬生建議,家長不妨多引介的科普類小說或繪本,除可改善「重文輕理」的閱讀偏食現象,也能順勢引導孩子認識長久以來懸而未決的數學謎團,體會數學的迷人與有趣。
如從故事橫跨兩千年的《鸚鵡定理》認識數學發展階段,從《博士熱愛的算式》認識質數、友誼數甚至體會愛情,日本江戶時代傳奇兼勵志故事《算法少女》等等,「這些故事,談的雖然是數學,但卻不糾纏在數學問題本身,」洪萬生說,都是開啟數學科普視野的敲門磚。
閱讀後的討論,是促動思考的最佳良方。林碧珍也指出,當走過「陪孩子玩數學」階段,孩子不再那麼懼怕數學後,接下來就應進入「和孩子談數學,讓孩子說數學」階段,聽聽他們對故事情節與數學之謎的想法,日積月累,數學將不再只是考卷上無聊的題目而已。
好為人師?注意指導語
徐薇文教機構執行長江正明是留美電機博士,孩子的數學從小就是自己教。「家長是光,但孩子得自己找路,」江正明提醒,家長陪孩子寫數學作業時,絕對不要逐步做給孩子看,而應扮演「提示」的角色,這樣才會達到「讓孩子思考」的效果

他回憶自己在教兒子數學時,最常說的話是:「你現在列出的式子,代表什麼意義?」「你現在想要算的東西是什麼?」「你有沒有把題目的敘述,轉變成為數學式子?」「圖有畫出來了嗎?」「式子列出來了嗎?」「題目還有哪些線索?」這些引導過程雖然耗時,但給時間,讓孩子歷經「被卡住→自己想方法」的階段,卻正是鍛鍊思考不可或缺的過程。這種訓練,對於考題從不會出自參考書的國中基測,特別重要。
此外,在指導孩子文字應用題時,許多師長以為「看不懂文字題」等同於「語文能力不佳」。但林碧珍從與第一線教師合作,實際觀察教學情境則發現,背後原因其實並非如此單純。「看不懂數學文字題,不能全歸咎於語文能力不好;語文能力不好,也不代表數學沒救,」她指出,「許多時候,原因是出在不了解文字敘述的『數學涵義』代表什麼。」
以孩子很容易卡住的「分數問題」為例,「妹妹吃了一盒月餅的四分之三」與「妹妹吃了四分之三盒月餅」的陳述,孩子的了解程度就有差異。她解釋,當題目陳述為「四分之三盒」時,孩子可從分數後面緊接的單位「盒」,清楚知道有「部分/整體」的觀念;但若碰到「一盒月餅的四分之三」這種陳述時,許多孩子很難立刻了解這同樣也是「四分之三盒」的意思。她認為,這種情況不能說孩子讀不懂題目,而是缺乏「一盒的四分之三」就是「四分之三盒」的舊經驗連結。
她提醒師長,若能掌握中間的「轉換」機制,協助孩子習慣從「一般語言」進入到「數學語言」,將有助於孩子面對數學文字題
老是粗心?提醒需具體得法
「早告訴你做題目要小心,怎麼又粗心?」看到孩子考卷,你是否經常如此碎碎念?曾在國小任教十餘年的簡清華,戲稱自己是「三腳貓教練」,但他讓孩子戒除「積習」的方式,則發人深省。

簡清華曾指導一位羽球選手。這位選手每次揮拍後,會習慣的把手放下,因而影響揮拍速度。簡清華訓練的方式是,找同學在場邊當「觀察員」,只要一看到他出現想把手放下的慣性動作,就要同學大聲提醒「把手提起來」,這樣訓練了兩年,終於拿下佳績,跌破一竿子老師的眼鏡。
積習總是難改。與其不斷數落「跟你說過多少次,怎麼都聽不懂」,不如直接挑明要改進的地方
例如,孩子很容易「抄錯數字」,那就要孩子在檢查時,特別針對「自己的算式與題目的數字」加以比對;若總是計算錯誤,那就觀察究竟是加減乘除哪個部分出錯?若問題出在乘法表不熟,那就進一步釐清究竟是乘法表的哪個區塊是「罩門」,針對易錯處加強練習即可,而不是從二到九全部要求重背。
此外,家長也應釐清「粗心」的背後因素。簡清華提醒,考試有時間限制,若某些題型是孩子首次遇見,孩子得花相當的時間,一步步思考來解答,檢查時間自然受到影響。若因此怪罪孩子粗心,就不甚公平。
苗栗縣數學輔導團教師陳智康提醒家長,千萬不要僅以孩子的數學成績來判斷孩子的數學能力,「畢竟,一個偶爾出錯但會思考的孩子,比每次考一百分的考試機器來得好!」
ps.查《魔數小子》《生活數學》《數學大騷動》《鸚鵡定理》《博士熱愛的算式》


轉骨方真的有效嗎
作者:朱芷君   出處:親子天下
「轉骨方」真的是神奇特效藥,可以讓孩子高人一等?
轉骨方究竟有何功效?該如何服用?
父母應該特別注意哪些事情?
 雖然科學研究顯示人的身高與遺傳密切相關,可說是「七分天註定」,不少家長仍期待能靠後天努力,增加孩子高人一等的機會。看準父母的苦心,訴求「轉骨增高」的產品紛紛出籠,強調祖傳祕方、保證見效,令人心動。
然而「轉骨」的原理是什麼?轉骨方真如廣告所說,可以幫助孩子突破基因的限制,擁有傲人的身高嗎?
轉骨的目的是強化骨骼,並不在於強調長高」莊雅惠中醫診所院長莊雅惠釐清,所謂轉骨是在成長快速的青春期,針對體質提供所需的骨本和營養,助孩子一臂之力。轉骨能為他們的發育打好基礎,儲存骨本,卻不保證一定能長高多少,「身高還是有不能預測的變數,」她直言,正統的醫生絕不會過度誇大轉骨方的功效
亂補小心揠苗助長
既然轉骨是為了幫助發育,一年四季都可以進行,「並非只有秋冬使用轉骨方才會更好,」莊雅惠表示,中醫認為人體像個小宇宙,依循著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在生長快速的春夏來調理體質,更容易看到成果。
運用轉骨調理身體,雖有助成長發育,但坊間的轉骨方,大多是成分固定的「成方」,並非適合每個人,誤用還可能使身體過於燥熱、傷害陰涼體液,反而導致口乾舌燥、長痘痘、經血不停等副作用,不可不慎。「其實沒有什麼特別神奇的轉骨方。還是要配合醫囑,不要擅自服用,」莊雅惠提醒,父母應尋求合格的好中醫,依據孩子體質量身訂做陰陽平衡的轉骨方,才能達到最佳功效。
使用轉骨方的時機,為女生初經來潮時(約十一 十三足歲)、男生長出喉結開始變聲時(約十二 十四足歲),至少服用一 二年,較能看出效果。若錯過上述年紀,可先到西醫檢查骨生長板閉合的狀況,再請中醫調理。即使長高的空間有限,「適合的轉骨方還是能幫助孩子存好骨本,更有本錢面對老化後的骨質流失,」莊雅惠肯定。
此外,當孩子性激素過早分泌導致性早熟,會讓骨骼生長速度加快,骨提前閉合,成年後反而比一般人矮小。如果男生在十歲之前、女生在八歲之前出現青春期的性徵,以及長高速度過快(一年超過六公分)時,應及早診治,先進行抗早熟的調理,再以轉骨方強化骨質,延長長高時期。而油炸食品、蜂王乳、雞精、雞睪丸等燥熱食物,會刺激性荷爾蒙提早分泌,應避免孩子食用;也不宜自行服用鹿茸等補腎藥物,以免藥毒造成性早熟的副作用。
轉骨方不是萬靈丹,孩子的成長需要多方配合才能事半功倍,莊雅惠建議:
*孩子的飲食要優質均衡,避免常吃會傷害骨骼發育、影響消化吸收的寒涼食物,如冰冷飲料、鳳梨、竹筍、香蕉、橘子、糯米類等
* 生活保持規律,儘量早睡早起,避免熬夜,讓生長激素發揮功效
*適度戶外運動以促進骨骼成長,增加孩子儲存骨本的原動力
*屬於燥熱體質的人,青春期會容易長粉刺、青春痘,最好少吃高脂肪的油膩食物。服用轉骨方時,可請中醫師開退火除痘的處方同時服用,才不會讓滋補的轉骨藥膳加重皮膚困擾。
*當罹患急性感染發炎或特殊疾病,如上呼吸道發炎、急性腸胃炎、尿道炎、瘡瘍腫毒等時,應暫時停止食用轉骨藥膳,等疾病穩定後再繼續食用。
*女生每逢生理期時宜停食藥膳,以免影響經血排泄。
*轉骨藥膳服用約十劑後,應詢問醫師是否停止服用,或根據當時狀況修改處方後再服用。
轉骨藥膳食譜
以下男女孩轉骨方,為適用於一般人的陰陽平衡方,第一次服用前最好詢問家庭醫師,根據個人體質修改處方,才能發揮最佳療效。但如未經醫師指導,切勿任人隨意修改劑量或藥方,以免產生副作用。

轉骨雞湯
功效

益氣補血、調理陰陽、促進骨骼生長。
中藥
男性 杜仲3錢、芡實3錢、淮山1兩、三七2錢、牡蠣5錢、連須2錢、金英子2錢、桃仁3錢、龍骨5錢、苡仁5錢、遠志1錢半、石斛5錢、甘草1錢、茯神2錢、西洋參2錢、含殼草5錢、赤芍3錢、牛乳埔5錢、九層塔根3錢、狗尾草3錢、小公雞1隻或大骨頭1斤

女性 當歸3錢、白芍3錢、蜜黃精5錢、川七2錢、川芎1錢半、刺五加5錢、牛乳浦5錢、天冬5錢、杜仲2錢、金不換2半、續斷2錢、紅棗3錢、含殼草5錢、九層塔根3半、狗尾草3錢、小母雞1隻或大骨頭1斤
調味料
米酒2湯匙、麻油1湯匙、薑片5片
做法
全部中藥放入藥袋中。先以麻油微微炒香薑片,放入雞肉或大骨頭、米酒,再加入適量水(約2000㏄)及藥袋,大火煮滾後轉小火熬煮約1小時,取出藥袋即可。湯品需飲用,肉可不食,儘量於5~7天內食用完畢,此算1劑,共需服10劑。休息約2週後,可再繼續服用。
特別配方
虛寒體質者可加黃耆3錢;燥熱體質者則加麥冬1兩。

Ps.Q可用

給媽媽一個從容的早晨-作者:陳念怡   出處:親子天下
只要把握五大黃金守則,適度運用組織管理技巧,媽媽就可以給自己一個從容的開始,孩子也能踏實展開每一天的生活。
守則一:完善的事前準備
「最讓我感到疲倦的原因,是自己沒有為生活做好足夠的準備。」蔡穎卿在《我的工作是母親》一書強調在照料一家人時,做母親的心會因為提前的準備而安定下來。
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祕書長凌爾祥很重視孩子的早餐,充分的準備讓她的早晨有著從容不迫的餘裕。前晚她會用大同電鍋煮好五穀飯,隔早不消兩分鐘就能捏出飯糰。「前晚先想好早餐要吃什麼並做好準備,可減少出錯的機會。」任職於貿易進口公司的楊玟莉會事先切好水果放進冰箱,隔天起床馬上就能現打新鮮果汁。
不同年齡的孩子,能做的事也不一樣。了解孩子能做好哪些準備工作,譬如挑選隔天要穿的衣服,或準備該帶的物品。製作一份檢查清單,列出書包、課本、餐袋、作業簿等項目,並讓助孩子養成睡前確認的習慣。
專家建議,在玄關處放張小桌子、椅子或收納櫃,規劃一處「發射台」,要求孩子前一晚將隔天上學所需的物品,統一放置在該處。出門「拿了就走」,就不會丟三落四。
守則二:把起床責任交還給孩子
不停催促孩子「快點」的媽媽,只會讓自己筋疲力盡,孩子也無從培養自理能力。「經驗是最好的老師,」某私立女中老師張心怡(化名)指出,孩子都不喜歡遲到的感覺,與其使出「媽媽牌鬧鐘」,不如讓孩子明白「起床是自己的責任」。她跟小六的兒子約定:如果鬧鐘響了,你沒起床,媽媽只叫你一次;要是繼續賴床,就得自己承受遲到的後果。
「孩子終究是孩子,有時就是會失序,重要的是,要找到把孩子拉回來的方法。」張心怡會跟兒子分析:「如果你一直要人催,我只好提前半小時叫你,這樣算起來,你反而少睡了半小時。」孩子覺得有道理,隔天就能調回正常狀態。
實施獎勵制度,也有助於養成早睡的習慣。家有兩個小學生的楊玟莉會準備月曆,讓孩子每天記錄自己睡覺和起床時間,發零用錢時順便檢討,很快就能看出成效。
如果孩子的起床問題仍沒改善,應設法找出原因:是否太晚睡?睡眠量夠不夠?每個人所需的睡眠時間不同,除了滿足孩子的睡眠需求,父母也要先以身作則,養成規律的作息。
守則三:建立標準化的出門流程
「有些孩子不是不肯做,而是需要大人幫忙建立一套流程,」楊玟莉分享,她小三的女兒是個「需要軌道的孩子」,經常搞不清楚狀況。為了減輕工作日的負擔,楊玟莉利用週末將孩子上學前該做的事,規劃出一套有效的流程,透過遊戲活動,和女兒一同練習。漸漸地,女兒就能知道自己接下來該進行哪個步驟。如果孩子漏了某步驟,媽媽只需心平氣和請她去補,不必在孩子後面趕鴨子,也免去親子間的拉鋸戰。久而久之,孩子也從規律的流程中,建立對生活的掌握感和信心。
為了能準時出門,拿捏孩子的起床時間更是成敗的關鍵:先設定出門的時間,並問孩子需要多少時間跑完整個流程,往前推時要多留十五分鐘的緩衝時間。如果孩子動作溫吞,建議孩子把起床時間再調前一些。
動線的安排也不能輕忽。楊玟莉回憶,以前小孩總是出門前一刻才上樓找襪子,爬上爬下很耗時,而且往往跑到二樓又忘了自己要做什麼。後來她把孩子的襪子改放在樓下房間,孩子起床下樓,先穿妥襪子再吃早餐,可減少出門前的混亂。
守則四:早餐力求營養,但從簡
早餐,開啟一天的能量。中央大學研究員周育如專研兒童發展,深諳早餐對兒童生理和腦部發展的重要。在一切從簡的堅持下,周育如將早餐模式化,分成主食、飲品、水果三類,各選定幾種食物換來搭去,兼顧營養和效率。以主食為例,前晚多煮些白飯,早上微波一下,用冰淇淋挖勺挖兩球,灑些香鬆即可;或請孩子幫忙在土司上加肉鬆、玉米粒,放片起司放入烤箱烤,幾分鐘就可搞定;或把蛋加點水攪拌放進電鍋蒸,再淋點日式醬油做成蒸蛋。
有時,混搭也是種方便的選擇。先篩選幾項有健康概念的外食,搭配自己做的早餐,可減輕準備上的負擔。凌爾祥會用五穀米粥搭配7-11的茶葉蛋,或現打生鮮果汁配全麥麵包。即使材料再少,媽媽依然可發揮「窮則變,變則通」的創意本領。有回凌爾祥突發奇想,在五穀飯糰裡包入碎餅乾增加口感,竟讓女兒讚不絕口。
排定優先順序有助於提升效率。凌爾祥建議媽媽,衡量每件事所需的時間並善用零碎時間,做有效的排序,可簡化早餐的準備程序。
守則五:比孩子早起
楊玟莉回憶,每當和孩子一起睡過頭,全家就會陷入兵荒馬亂的局面。後來,她提前十五分鐘起床,先完成份內的事,等孩子起床,就能把重心放在確認出門的進度上。
日本人氣專欄作家成田奈緒子,也是兒童精神科醫師。她說,每天比小五的女兒早起一小時享受獨處的寧靜,是她忙碌生活的能量來源
媽媽的工作既多又雜,如果不先照顧好自己,就沒有足夠的能量照顧家人。生活忙碌的媽媽不妨逆向操作,嘗試早起,先泡杯熱茶煮個咖啡提振心神,把早起當做給自己的一份禮物,從容迎接一天的挑戰。媽媽的正向能量,也有助於穩定孩子早晨的情緒波動,贏得孩子的合作。
不過,媽媽也是人,有時睡過頭,慌亂總難免。此時,媽媽無須懊惱自責,而應適度降低標準,做出取捨。凌爾祥分享,在必須快速出門的情形下,又不希望女兒早餐吃得狼吞虎嚥,她的折衷做法是:現打果汁要馬上喝掉,其他的輕便早餐就趁上學的車程中,在車內慢慢享用。
光是媽媽的努力還不夠,爸爸的參與也是媽媽得以從容的關鍵。從事藝術授權的林育如說,為了搞定兩個不滿四歲的小孩,讓全家人準時出門,夫妻分工早已是兩人共同的默契。由於老公不擅長幫小朋友整理衣著,就負責烤麵包、微波牛奶等例行工作,她則專心打點孩子。兩人各司其職,省時有效率。


男孩女孩「腦」不同?
*女生的「語言腦」比男生活躍;男孩需要透過視覺來學習-女生的語言學習能力主要由聽覺區域掌控,處理拼音、押韻等訊息。男生的語言學習能力主要由視覺區域掌控,處理拼音、押韻等訊息。
*男生的空間能力較具優勢-右腦被認為是掌控空間能力的主要區域,研究發現,三~六個月的男孩,右腦的反應比女孩多。女生則在知覺速度,與物件與照片的配對有關上,稍具優勢。
*女生較善於表達情感;男生的情緒表達發展,慢了女生兩年。
*男女生處理壓力的方式不一樣,男孩需要獨處,女孩需要同伴。
*男生比女生容易衝動,對衝突有立即直接的反應。
*男女聽力有別,對男生說話要大聲些。
*男女生視覺系統不一樣;男生看到「動作」,女生看到「顏色」。

養女孩篇-讓女兒自信美麗做自己
關鍵一:父母要對自己有「覺知」,要隨時檢視自己在語言、態度上是否一致。

關鍵二:栽培女兒的獨特性,讓她知道自己跟別人不同。
*女兒怎樣看待自己,就是她的「自尊」,其實在青春期前早已開始發展。自尊心有兩個來源:在自己認為重要的領域中,評估自身的表現;以及自己認為別人(父母、老師或同輩)對她的看法。
*要協助女兒發展並維持正向的自尊心,就是儘量提高她對自己的正面評價。幫助並支持她找到與生俱來的天賦、興趣和能力。強調持之以恆、不輕易放棄,但也容許她去探索和發現新的事物。
*女孩的自信,來自於她自己能做好某件事。也許她需要冒一點風險,父母則需要接受她可能有的憂慮,告訴她失敗沒關係。父母只要從旁鼓勵,因為失敗也是青春期的重要經歷之一
關鍵三:傾聽女兒的感覺,但不要說道理,不要下判斷,不要急於解決問題。
年幼的孩子可能會需要父母的保護和介入,但是青少女通常只需要傾聽與了解她們的感覺。
*「道理安慰不了人,非講道理不可的態度本身就矮化孩子的認知」她分析。*孩子跟在父母身邊十幾年,做人處世的道理應該在小學階段就完成了,孩子此刻需要的是安慰和支持。
*女孩特別在意人際關係。「陪伴,就是每天聽她講一點跟同學之間的愛恨情愁。她已經在你的陪伴中,學會如何解決問題。把生活自主交給孩子,但是她並不孤單。
關鍵四:幫助女孩從「一團人」的關係中學習。
*學習分享和原諒。
*友誼互動的練習。
*在孩子有新的自主行為時,父母要讓她知道,「我相信你可以」。信任是父母送給青春期女兒最好的禮物。到國二左右,父母要練習有智慧的把女兒推開,不是不愛她,而是給適當的拒絶和挫折,給她空間做自己。

女兒的自信,關鍵在父親
女兒怎麼看待自己,跟爸爸的正向鼓勵緊密相關。
專職家庭、婚姻諮商的牧師黃國倫表示,女兒長大,自信關鍵在和爸爸的關係。父女互動好,就能協助女兒學習與異性互動,建立健康的兩性關係。他認為爸爸的角色,孩子愈來愈重要。爸爸能對女兒外型給正面、健康的肯定;建立女兒的自信,她就不需要依賴男友或其他異性的肯定。
爸爸可以積極正面影響女兒的方法很多,大部分都是從花時間相處開始。培養共同嗜好、分享興趣和活動,都是最好的交流方法。儘量參與金女兒的活動,只要一兩次,就會給女兒很特別的自我價值感。
爸爸也是「女兒的第一個男人」。爸爸對待女兒的方式,等於為女兒的方式,等於為女兒建立一個身教的架構,最重要的是尊重女性。
言行一致的覺知,也可落實在日常生活小節。「如果爸爸在生活上幫媽媽的忙,其實就是在向女兒示範性別平等」。女兒看到在家裡的兩性互動,就會體驗到男女關係是均等的。認知裡有這樣的圖像,面對異性朋友時,就會尋找爸爸示範的那種典型。
對爸爸來說,和女兒保持親密互動,需要一點刻意的承諾與堅持。但是,了解自己對女兒非常重要的爸爸會知道,這種堅持絶對值得。

ps.查《數學少女》《算法少女》
網站:數學店月刊.信昌爸工作坊.邱建偉網站


 

台長: jean
人氣(4,584)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勵志.教養閱讀筆記 |
此分類下一篇:《小和尚的白粥館2》 釋戒嗔
此分類上一篇:「玩出大能力」 親子天下

(悄悄話)
2011-12-09 09:47:28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