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10-09 01:32:30| 人氣7,58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3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寒露閱讀:高杉尚孝《麥肯錫問題分析與解決技巧》

 

寒露閱讀:高杉尚孝《麥肯錫問題分析與解決技巧》
書名
:《麥肯錫問題分析與解決技巧:為什麼他們問完問題,答案就跟著出現了?》

作者:高杉尚孝
高杉尚孝事務所代表,筑波大學研究所客座教授。
慶應義塾大學經濟學系畢業,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MBA。
曾任職於美孚(Mobil)、麥肯錫(McKinsey)、JP摩根(JPMorgan)等大企業的紐約、東京分公司,協助美日跨國企業與金融機構,擬定經營策略及併購計畫。並在美商資訊顧問公司,擔任常務董事。

1997年成立高杉尚孝事務所,目前在邏輯思考、寫作、問題解決、交涉、情境分析、財務理論等領域,從事企業研習、訓練及執筆寫作,且擔任日經商學院的講師。
著作有《麥肯錫寫作技術與邏輯思考》(大是文化)、《你一定用得上的交涉術》、《解決問題的理論》、《壓力管理的實踐理論》、《邏輯思考與交涉技術》等。

譯者:鄭舜瓏 
輔仁大學日文系、台灣大學日文所畢。曾擔任台灣戲曲學院日文導覽人員、版權代理公司日文版權業務。
譯作有《寫封與工作無關的信,給部屬》、《真高興我有了點年紀》、《成功,你只要「多做一點什麼」》、《別教貓坐下》、《麥肯錫寫作技術與邏輯思考》、《老闆要的是:你對未知的處理能力》、《到別人的地盤當老大》(以上皆為大是文化出版)等。

內容介紹:
《麥肯錫寫作技術與邏輯思考》在台暢銷破50000冊,
作者高杉尚孝又一力作。
上次他教你──寫完的同時也想清楚了。
這一次要讓你更厲害──問完問題,答案就出來了。
作者高杉尚孝曾在全球管理顧問業龍頭麥肯錫公司,擔任諮詢顧問多年,幫助許多美國和日本的企業解決問題。他指出,市面上談論「解決問題」的書籍,多半只說明發現問題和設定課題的重要性,很少提供具體的「分析與解決問題的技巧」——「然而,這才是麥肯錫專家們的強項!」高杉尚孝說。

許多人誤以為只要學會邏輯樹、金字塔結構、MECE,就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但事實上並非如此。
麥肯錫的強項是,從「目的」和「時間」這兩個角度來問問題,在麥肯錫,他們是這樣處理的(你不需要先背誦什麼邏輯原則、金字塔結構、彼此獨立絕無遺漏……。看完本書,你解決問題的邏輯步驟會自然浮現):
一、發現問題時,先分類,而非究責
問題發生後第一要務不是究責,而是判斷它是「恢復原狀型」、「防止潛在型」還是「追求理想型」?
.恢復原狀型:業績下降了,怎樣回復?(利用差異分析找出相異之處)
.防止潛在型:電腦硬碟裡儲存了大量重要資料,會出現什麼潛在風險?(要「同時備妥」預防策略和因應策略)
.追求理想型:希望明年的營業額可以成長7%,如何實現?(你得鎖定「可行的」目標)

二、將問題轉化成具體課題:
問題和課題哪裡不一樣?「問題」是現狀與期望之間的落差,「課題」則是追求答案的提問。多數人陷在問題裡打轉,沒想過課題是什麼。
你可以利用 S-C-Q-A(Situation, Complication, Question, Answer Analysis)問題接近法,藉由描述當事者的心理狀況,一邊發現問題,一邊以疑問句找出課題。
例如:電腦硬碟裡儲存大量重要資料,會出現什麼潛在風險?可能會發生硬碟損壞的問題,失去重要資料(具體課題)。也就是說,重要資料消失,是問題背後要解決的課題。

三、找出能解決課題的各種替代方案:
強化員工的電腦技能以防止人為疏失、安裝最新的防毒軟體、安裝不斷電系統、將硬碟資料備份等,都是替代方案,但千萬不能只有一個。
四、接下來運用情境分析,評價替代方案:
情境分析,就是「說未來的故事」,包括預測型環境分析、複數腳本情境分析。最常用的分析工具就是3C或5力。
.情境1:在硬碟沒有壞之前,第三步驟中的哪個方案比較好。
.情境2:在硬碟壞掉之後,「修復損壞的硬碟」這個方案又如何?

五、選出「最適合」(未必最佳)的解決策略,並採取行動。(貫徹執行力)
像這樣,問完問題,解決的邏輯也自動浮現出來了,厲害吧?
麥肯錫的專家們經驗豐富,因此工作上遇到的問題:不論是策略、產業、組織、行銷、價值鏈、消費行為、公關危機,從個人職涯到公司成長,多半已經有現成的分析架構,可供你思考解決方案時套用。本書一一列舉這些符合MECE系統思考架構的捷徑,包括:
1.思考事業策略的3個C
2.用5力來分析競爭策略
3.分析組織策略的7個S
4.擬訂行銷策略時的4個P
5.歸納出購買決策過程的「AIDMA模型」
6.研究企業併購時的「企業價值創造矩陣」
有邏輯的分析問題,有系統的思考課題,平常觀察環境、發展多套劇本做情境分析,讓你不論面對任何難題,都可以在問完問題的同時,答案就出來了——像麥肯錫的專家們一樣,愈來愈高強。

http://www.books.com.tw/exep/assp.php/Johnsonkuo/products/0010577867?utm_source=Johnsonkuo&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utm_campaign=ap-201310

 

目錄:
前言  讓分析與解決成為你的強項
Part I從發現問題到想出解決策略
第1章  如何掌握問題
問題的本質就是「有了落差」/問題分成三種類型/
哪個問題先解決?決定優先順序

第2章  如何解決恢復原狀型問題
恢復原狀型問題有兩大課題/還可以用差異分析找原因/
真的是這原因嗎?如何確定因果關係

第3章如何解決防杜潛在型問題
防杜潛在型問題的兩大課題/由下而上法/由上而下法/
危機管理是防杜潛在問題,不是緊急處置

第4章如何解決追求理想型問題
追求理想型問題的課題:最終目標要明確/
實踐理想:如何解決規畫性課題/你能選定一個「明確」的理想嗎?

第5章如何以「分析」發現問題
「發現問題」是很重要的能力/SCQA分析,幫你發現問題、設定課題/
自己找問題,實踐SCQA分析/向客戶做提案時的應用竅門

第6章  如何掌握問題的本質,訂出替代方案
問題背後的問題:課題的本質是什麼?/
如何理性評價各種替代方案/萬一只有一個解決提案,怎麼辦?/
用於執行的行動計畫

Part II 情境分析,提升決策品質
第1章情境分析反應快,篤定預測風險高
篤定的預測──總遇上不願面對的真相/
情境分析──預想幾種最可能發生的故事

第2章說未來的故事:製作環境腳本
從「結構」來掌握環境因素/掌握各類風險因素的重要度/
製作環境腳本/殼牌公司的情境分析事例

第3章  結合腳本和替代方案
用環境腳本評價各替代方案/製作腳本∕行動矩陣/
評價企業的投資,用淨現值來分析/

第4章解決策略的選擇順序
剔除超出容許範圍的解決策略/思考環境腳本各狀況的發生機率/
考慮風險和報酬,再選擇行動

Part III麥肯錫的強項:分析
第1章  分析要合乎邏輯,其實很簡單
分析與解決的基礎:邏輯思考/邏輯不憑感覺,而是有具體主張和論述/
以對方的立場檢視自己的邏輯

第2章「分析」的本質
以MECE的概念分析/活用現成的架構,進行分析
第3章如何分析策略、產業、組織、行銷
思考事業戰略的「3C」/適用於業界分析的「5力」/
思考組織策略的「7S」/擬訂行銷策略的「4P」/
將推廣策略用MECE分解

第4章如何分析價值鏈、消費行為、公關危機
顯示獲利模式的「商業系統」/
分析消費決策流程的「AIDMA」模型/
保全品牌名聲的「道歉啟事」架構/

第5章矩陣分析:從個人職涯到公司成長
分析事業組合的「PPM矩陣」/用「產品/市場矩陣」思考成長策略/
檢討企業併購的「企業價值創造矩陣」/協助職涯規畫的「職涯矩陣」/

第6章解決問題的心理素質
三種想法,會害你無法「平常心」/「死腦筋思考」的問題點/
用「期望思考」找回正面心態/
後記解決問題的能力,決定你的待遇

http://www.books.com.tw/exep/assp.php/Johnsonkuo/products/0010577867?utm_source=Johnsonkuo&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utm_campaign=ap-201310

 

前言:讓分析與解決成為你的強項
這是一本專為商務人士設計,以提升分析與解決問題能力的指南。
無論你是一般職員或是高層管理職,無論你在組織中擔任什麼職務,分析與解決問題的技術已是置身商場不可或缺的核心技術之一。本書在邏輯思考的基礎之上,建構出一套體系,從理論和實務兩方面來說明解決問題的技巧,以及在背後支撐它的分析技術。

本書的舉例範圍廣泛,從日常生活中的大小事到企業策略都包含在內。我希望從「學得問題解決的本質」這個觀點起步,然後擴大應用範圍。撰寫本書的目的,是希望初學者看了簡明易懂,高手看了很有收獲。

本書提出的解決問題手法,分為五個步驟:
1發現問題,並將問題分類。
2將問題轉化成具體的課題。
3找出解決課題的替代方案。
4運用適當的基準,評估每項替代方案。
5選出最適切的解決方案,並採取行動。
由於所採取的行動將波及未來,而且解決方案的效果很容易受到環境變化所影響,因此特別提出「情境分析」這種評估解決方案的手法,以強化第四個步驟。

發現問題最為關鍵
步驟本身很簡單,但解決問題的路途卻很遙遠
。特別是發現問題以及設定課題的過程非常重要,其原因在於,如果我們連問題的存在都沒發現,等於尚未站在思考解決策略的起跑線上,在發現問題的同時,我們還要確實掌握問題的類型,才能夠確定解決問題時的核心課題領域。設定課題以及限定分析領域的結果,決定了我們所界定的解決策略範圍。簡單講就是,能否順利解決問題,取決於課題設定的優劣。

在實務上,我們要處理的課題多半是已被決定的具體課題。但有時候,這個課題不一定值得我們撥出寶貴時間去解決。還有另一種情況是,我們在沒有獲得客觀事實的狀況下,便被要求要主動發現問題。無論是面對課題時囫圇吞棗、只顧拚命找出解答,或是在被交付課題之前完全不採取任何行動,採取這兩種態度的人都稱不上是明智的問題解決者。

在本書的前半段,我將根據這五個步驟,解說問題的本質、分類、解決過程,幫助你掌握「問題解決技術」的全貌。在後半段,我將說明「情境分析」的技術,希望藉此提升解決問題的質量。最後,由於分析力對於解決問題很重要,因此我將介紹能增強分析力的架構。我將從「解決問題不僅是一種技巧,同時也是思考事物的方法」這個觀點,進行歸納,介紹能培育出分析與解決問題能力的正確心態。

本書能夠順利完成,最重要的養分來自我在麥肯錫公司從事管理顧問工作的經驗。透過分析發現問題,進而解決問題,向來是麥肯錫公司的強項。我有幸能和東京與紐約辦公室的同仁共事,這段歷練是我極為貴重的資產。

在資訊顧問公司擔任危機管理顧問所累積的經驗,也幫助我完成本書。當然,在華頓商學院取得MBA,在阿爾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研究機構接受的心理治療訓練,以及在石油公司與投資銀行從事的業務,都是本書的重要參考依據。此外,我在經營事務所和眾多企業研修上的實際經驗,也是撰寫本書的材料。

雖然篇幅有限,但是我希望能透過本書將這套技巧分享給讀者。讀完本書後,一定能夠大幅提升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最後,我要向日本經濟新聞社的堀江憲一先生和其他職員致謝,他們對於本書的執筆及出版,幫助甚多。

http://www.books.com.tw/exep/assp.php/Johnsonkuo/products/0010577867?utm_source=Johnsonkuo&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utm_campaign=ap-201310

 

書摘:●「問題」就是「必須被解決的課題」
儘管事情的重要性與緊急性有所不同,但我們身邊隨時都存在著無數的問題。例如:
「如何開發出暢銷商品?」
「明天的會議要請誰主持?」
「如何搶回失去的市場?」
「怎樣才能減少流通成本?」
「如何讓經營團隊批准投資提案?」
然而,「問題」到底是什麼?它可以是莎士比亞名劇《哈姆雷特》中出現的艱難疑問:「是生?是死?這就是問題所在」,也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今天午餐吃什麼?」
在無數的「問題」當中,有一個共通點:我們必須決定如何擬訂解決策略並付諸實施。換句話說,「問題」都包含了一個面向:存在單一或複數的課題(Question),必須擬訂解決策略並付諸實施去解決。

以哈姆雷特為例,他「必須擬訂解決策略並付諸實施去解決的課題」,就是「是生還是死?」這個二選一的提問。因此,他的解決策略要在決定了是生還是死之後,才能夠實施。至於「午餐吃什麼」的問題,解決策略是先衡量自己的荷包,並從菜單中選擇自己喜歡的食物。在這種情況下,問題將在做決定的階段之前,就被去除或是解決。

儘管這兩種問題的分量不同,但它們都是必須擬訂解決策略並付諸實施去解決的課題。而你在生活中碰到的問題,是否不斷地要求你必須找出解決策略並付諸實施?
●「解決」的意思是:做了決定便難以撤回
通常,我們實施一項解決策略時,常會伴隨著無法輕易撤回的必然結果。哈姆雷特一旦死了,就難以復生。午餐的問題也一樣,吃了牛肉蓋飯後,才後悔應該點拉麵,為時已晚。

另外,假如某家公司為了擴大營業額,增設生產線,然而在別家公司也隨著增產之後,該公司營業額的增加便不如預期。如此一來,該公司雖然增加了生產線,卻面臨不得不降低運轉率的窘境。增設產生線的花費不是一筆小數目,大額投資意味挹注了大筆現金。即使生產過多而賣不完,也很難撤掉生產線。我想大家都很清楚,持有閒置資產對企業是多麼大的負擔。正因為做出決定就難以撤回,所以必須尋求正確的解決策略。

●問題的本質是期望與現狀的落差
然而,「問題的本質」到底是什麼?
對哈姆雷特而言,他的課題是「是生還是死?」,也就是被迫從這種相互排斥的選項中做出決定。因此,我覺得「問題的本質為何?」的答案,就在他的台詞中。
是存在還是消亡,問題的所在;
要不要衷心去接受猖狂的命運,
橫施矢石,更顯得心情高貴呢,
還是面向洶湧的困擾去搏鬪,
用對抗把它們了結?
看來,哈姆雷特期望的生存之道是能夠「更顯得心情高貴」。於是,他的現狀與期待之間有了乖離和落差。而消除這段落差的解決方案,就是「是生還是死?」這個課題(提問)。

●午餐問題的本質也在於「落差」
回到午餐問題,主角在白天時覺得肚子餓,為了解決空腹這個現狀,希望讓肚子恢復適度的飽足感。在這種情況下,「適度飽足狀態」的期待與「空腹狀態」的現狀之間出現落差。然而,更可以解釋為,主角希望達到一舉兩得的理想目標,也就是既然要吃,還不如從菜單中選出一個滿足度最高的選項。

因此,就本質而言,問題是指期待的狀況與現狀之間的落差。舉例來說,某家公司在業務上出現一個問題:A產品的形象越來越差。這表示公司憂心,對A產品所期待的形象與現狀之間產生落差。再舉個例子,以度假飯店來說,當空房率居高不下被視為一個問題時,這意味著飯店所期待的空房率與現狀之間有落差。請問各位,你們的問題是與什麼樣的期待狀況產生了落差?

問題具有兩面性
順著這個方向思考下去會逐漸發現,原來問題具有Problem和Question兩面性。
所謂「問題」,除了現狀與期待之間的落差:Problem之外,還有另一個面向,就是Problem所延伸出來的課題:Question。因此,解決問題的作業流程應該是:先發現與期待產生落差的Problem,然後選定做為具體課題的Question,並找出做為解答的Answer。

因此,在本書中,我用「問題」來表示期待的狀況與現狀之間的落差,用「課題」來表示追求答案的提問。附帶說明,「課題」翻譯成英文時,一般比較常用Issue而非Question。

問題分成三類,課題各有不同
我先說結論。問題可分為三種類型:「恢復原狀型」、「防杜潛在型」、「追求理想型」。這些都只是原型,當我們實際處理問題時,大多數的情況都混和了這三種類型。
另外,在課題領域中,包含「掌握現狀」、「分析原因」、「預防策略」、「發生時的因應策略」、「防止復發策略」、「選定理想」等等。如果你問我哪一種課題領域最重要,我會說因問題的類型而異。另外,在這些課題領域裡,時時都要設定更具體的課題。

從目的區分:恢復原狀型和追求理想型
一般而言,問題可以區分為兩種類型:
以恢復原狀為目標,以及以提升現狀達成理想為目標。這種分類方法是用目的來區分問題類型。「恢復原狀型」是指恢復成原本的狀態,遇到這種類型的問題時,要將原本的狀況視為期待的狀況。恢復原狀型問題的思考方式是,現狀與過去的狀況之間出現落差,要從落差中找出問題。例如:
「市占率與去年同期相比少了五%」
「手錶電池沒電,因此不動了。」
「管銷費用在最近幾個月逐漸攀升。」
「因憂鬱症而長期停職的員工人數,比去年多出一倍。」
「自行車的輪胎破了。」
如果這些狀況被視為問題,說出狀況的人便是發現了恢復原狀型的問題。因為,我們可以推測,他們將惡化之前的狀況假定為期待的狀況。因此,解決這種問題時,必須將現狀恢復成以前的水準,也就是恢復原狀。
以上述的例子來說,手錶沒電了,就去鐘錶行換電池。想修好自行車的破胎,只要去自行車行拜託老闆修理即可。但是,其他的問題就沒那麼簡單。如果以為恢復原狀是比較容易解決的問題,很可能會吃到苦頭,因為形成問題的原因很複雜,其中包含了自己無法掌控的複雜因素,例如環境的結構性變化等等。

追求理想型的目標在於提升現狀
追求理想型問題之所以發生,是因為現在的狀況未達期待。
因此,追求理想型問題的思考方式是,雖然目前沒有重大損害,但由於現狀未達期待的狀況,於是把它視為問題。例如:
「明年度的目標是,希望營業額可以成長七%。」
「我想住更高樓層的房子。」
「我希望能擠進學生最想進入的前五大企業工作。」
「在處理事務性工作上,我希望能再減少三個小時。」
「我希望能在近期內購買新型的車子。」
上的例子都是目前沒有立即的損害,但是這些想法都認為現狀不如理想,並將其視為問題。這些例子將理想與現狀的落差視為問題,屬於追求理想型問題。
這個類型的困難之處在於,你的理想狀況設定在哪個位置。設定得太高,有些人可能還沒開始努力就放棄了。反過來說,設定得太低,則無法激發出挑戰的幹勁。

用顯在或潛在的觀念來區分問題
此外,還可以將「顯在或潛在」這種時間上的觀點,當做分類問題時的切入點。
顯在型問題是指眼可見其形、或大或小、已發生不良狀態的問題。如果我們現今觀察到的問題,例如「營業額減少」、「成本攀升」、「離職率上升」等,出乎原先的預料之外,那麼這些已發生不良狀態的問題都稱作顯在型問題。

而潛在型問題則是指現階段並未發生損害,但未來可能顯在化的問題。舉例來說,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日本的銀行業在戰後有很長一段時間,將相關規定和業務領域界定得很明確。都市銀行、長期信用銀行、信託銀行、地方銀行,還有其他與地方緊緊相依中小金融機構等,全都嚴守規定,在各自的領域中經營。對於置身業界的企業而言,回顧歷史可以發現,金融自由化所造成的藩籬撤除,以及全球化所引發的激烈競爭,都是過去的潛在型問題在現今顯在化了。

潛在型問題未必都會像上述的例子一樣,影響整個業界。舉例來說,某家公司打算在室外舉辦創業紀念派對,當天可能會發生諸多潛在型問題,例如主賓突然無法出席、下雨、出席者過多(或過少)等等。

結合目的和時間,將問題類型化
我們可以根據問題的目的和發生時間,將問題區分成三種綜合類型:
恢復原狀型、防杜潛在型、追求理想型。
①恢復原狀型問題:在大多數的情況裡,不良狀態已全部顯在化,因此恢復原狀型問題可說是等於顯在型問題。
②防杜潛在型問題:因為是目前並無大礙、但將來會發生不良狀態的問題,所以若以目的做區分,可視為恢復(維持)原狀型問題。
③追求理想型問題:其目標在於提升現狀以達到理想狀況,因此從現狀並無大礙」的觀點來看,它與以時間軸做區分的防杜潛在型問題相同。不過,它與防杜潛在型問題不同的是,即使置之不理,將來也未必會發生重大不良狀態。

釐清問題類型,便能設定課題方向
根據目的和時間的類型所構成的組合,問題大致上可區分成三種類型。
當然,隨著問題的範圍大小不同,同一個問題也可能包含複數的類型。比方說,你當初以為某個問題只是單純的恢復原狀型,最後卻變成追求理想型。

舉例來說,平常用於通勤的自用小客車時常引擎熄火。熄火本身屬於恢復原狀型問題。另外,即使解決了熄火的問題,車子本身會越來越老舊,往後還可能發生其他的故障,因此未來有可能發生防杜潛在型問題。考慮到這一點,問題的發展或許會演變成是否乾脆換一台新的高檔車?如此一來,追求理想型問題也跟著出現了。

為什麼確定眼前面臨的問題類型很重要?因為問題類型可以為課題設定找到方向。關於這一點,我將在後面的章節深入說明。
●根據緊急性和重要性決定優先順序
如果我們鎖定的問題很多,該從哪一個問題開始著手呢?
其實,「總之哪一個都行,先做比較重要」的想法效率最差。首先要決定優先順序,然後開始解決問題。
一般而言,在分辨事情的優先順序時,比較有效的方法是從「緊急性」和「重要性」這兩項基準下手。若從結論來說,就是優先處理高重要性且高緊急性的問題。相反地,影響小且不緊急的問題可以最後處理。不過,在有待解決的問題當中,要是有能輕易解決的問題,最好盡快處理。

其實,這個手法也可以應用於日常生活中。舉例來說,做菜時,假如鍋中的油突然起火,我們會立刻將火撲滅,因為放置不管就會釀成火災。所以,以鍋中著火的油來說,為了繼續做菜,它屬於恢復原狀型問題;另外,若放置不管會釀成火災,於是它也屬於防杜潛在型問題。同樣地,我們假日在家自己動手做木工時,如果手指不小心被電鋸切斷,應該會立刻跑去醫院(這時候,別忘了先冰鎮斷掉的手指,一起拿去醫院)。這些問題一定是優先於「替不動的手錶更換電池」。

不緊急但重要性高的問題,最容易忽略
如果遇到上述的緊急狀況,只要不是陷入恐慌,大概沒有人會弄錯問題的優先順序。
另外,這時候,我們可以直覺地判斷,眼前最優先處理的課題並非分析原因,而是緊急處置。

但是,我們所碰到的問題通常不容易判斷出性質。因此,要從緊急性和重要性來判斷問題的優先順序。
以「選擇結婚對象」這個問題為例。就重要性來說,這個問題絕對可以排進人生大事的前幾名,但一般而言,它並非需要立刻做決定的高緊急性問題。在這種情況下,你或許會優先處理另一個問題:修理壞掉的廁所門。可是,如果不注意,很可能就一直延後處理「選擇結婚對象」的問題。

這就是高重要性、低緊急性問題的最大特徵:存在著一拖再拖的危險。由於這種問題不需要立刻做決定或是採取行動,因此你雖然一直將它放在心上,但總是被一些低重要性且高緊急性問題纏身,結果就忽略了處理高重要性且低緊急性問題。

以個人的層面來說,這種問題包括了前面提到的選擇結婚對象,或是留學、考執照等等,而全家出遊或許也是其中之一。以企業來說,在既有的事業蒸蒸日上之際,容易忽略了開發新事業、拓展新市場、研發新商品。然而,當發覺這些事情的重要性時,很可能為時已晚,因此一定要留心。
http://www.books.com.tw/exep/assp.php/Johnsonkuo/products/0010577867?utm_source=Johnsonkuo&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utm_campaign=ap-201310

 

台長: 讀.冊.人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