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4-15 14:34:15| 人氣20,645|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18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一行禪師:《正念的奇蹟》

書名:正念的奇蹟
 
作者:一行禪師 Thich Nhat Hanh
1926年生於越南中部,十六歲時在慈孝寺當見習憎,後來赴美研究並教學。
越戰期間返國從事和平運動,對於越南的年輕僧眾起了重大啟發,戰爭結束代表參加巴黎和談。越南赤化後,一行禪師被放逐海外,在2005年第一次回返越南,2007年2月至5月也再次回到越南。
1967年美國黑人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恩提名他角逐諾貝爾和平獎。
1982年他在法國南部建立了「梅村」禪修道場。
1995年曾到台灣弘法並主持禪七法會。
一行禪師是當今國際社會中最具宗教影響力的僧人之一,以禪師、詩人、人道主義者聞名於世。著作超過一百本,都是教導人們在生活中實踐佛法,已在台灣出版的有:《生生基督世世佛》《步步安樂行》《橘子禪》《與生命相約》《你可以不生氣》《你可以不怕死》《正念的奇蹟》《觀照的奇蹟》《見佛殺佛》《你可以,愛》《祈禱的力量》《一心走路》《生命真正的力量》《建設淨土》《接觸大地》等。
 
譯者:何定照
台大社會學系學士,英國約克大學婦女研究碩士。現任聯合報文化記者。
譯有《液態之愛:論人際紐帶的脆弱》(與高瑟濡合譯)、《像女孩那樣丟球:論女性身體經驗》、《西藏正念書》、《正念的奇蹟》,著有青少女讀物《惡女背 / 被棄手冊》。
曾獲中央日報小說獎、兩岸新聞報導獎、社會光明面新聞報導獎、吳舜文新聞獎等。
 
內容介紹:
正念,就是當下覺照:吃飯就是吃飯,上廁所就是上廁所。
但,我們就是喜歡吃飯聊天、上廁所看報紙。
於是,我們錯過了正念的奇蹟……
 
這是一行禪師最不可錯過的一本經典,寫給每一個不想渾渾噩噩過日子的人,告訴你,禪修不在他方的深山裡,而是在你每天的生活中。
 
什麼是正念?正念就是保持覺照,清清楚楚地覺察當下的存在狀態,也就是走路時,走路就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你覺知自己在走路;剝橘子時,剝橘子就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你覺知自己在剝橘子;洗碗時,洗碗就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你覺知自己在洗碗。
 
這聽起來有些愚蠢,但你知道你真的做到了以後,有什麼不可思議的事會發生嗎?你真的不想好好地活生命的每一分鐘嗎?
 
所謂的正念,就是一行禪師的禪修方法,也是禪修目的。因為正念不只是禪修時才練習,而是從發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舉一動開始。一行禪師告訴我們從「呼吸」開始練習,一直練習到覺知到自己的每一「呼吸」,每一瞬間的移動,每一絲意念與感覺,每一件與我們有關的事物,我們就能在一瞬間招回渙散的心思,整合成一個奇蹟。如此,我們才能真正好好地活生命中的每一分鐘。
 
此時,當我們在正念中向大地踏出每一步,感知自己正走在這不可思議的地球上時,這樣的時刻,存在本身就是個絕妙的奇蹟;而沒有正念的我們,卻一直沒有認知到這個奇蹟。
 
一行禪師做到了,他從呼吸開始保持正念,在一九六○年代被美軍密集轟炸的越南中,每一個和他在一起的人,都從他身上經驗了另一種可能性:用愛來克服恨的可能性。中斷人類歷史上似乎永無止盡的暴力連鎖反應是可能的,這所有的可能,都在一行禪師的這本書中。
 
◎生命只在念念分明的此時此刻
一行禪師以他最單純的心境,把觀呼吸和四念處的法義,透過簡潔易懂的文字,讓我們能在日常生活中運用自如。如果我們懂得在每一個當下提起正念、念念分明,我們就不會有煩惱,而且可以安住當下,內心中流洩出平靜的自在和喜樂。
 
很多人把修行和生活分開,修行的時候坐在靜室裡,不讓旁人打擾,生活的時候又攪在煩惱痛苦之中,如此硬生生地將修行和生活切成兩半,這是完全不懂得修行的法要。一行禪師明白地告訴我們,生命只在念念分明的此時此刻,心念離開當下就是拖死屍的人、離開覺性也等於是夢中人。陳琴富(「水月蘭若」禪修中心主持人)
 
◎ 日常生活是通往奇蹟的入手處
在他的字裡行間,學派傳統不被提及,有的只是經典名稱,也沒有太多的佛學專有術語。讓人讀來貼切感動的是他溫厚直接的觀察,沒有價值判斷、道德訓示,而是對現象的可改進處提供一套細膩貼切的方法。這種禪風呼應出嚴峻禪門中的溫厚慈悲,但卻沒有落入任何形式。相反地,修行是每個人的日常生活:洗碗、喝茶、走路,陪太太孩子及和別人談話。禪修可以無所不在,出禪堂、下坐後,正是用功的好時機。藉由正念禪,日常生活的點滴不再是瑣碎無意義的細節枝末,而是通往「奇蹟」的入手處。自鼐法師(香光尼眾佛學院講師)
 
目錄:
【推薦序】生活即是禪修        陳琴富
【英譯序】這本書本身就是奇蹟     摩比.侯
【緣起】一行禪師--以慈悲之眼觀照  詹姆斯.佛斯特
【導論】持續靈光一閃的頓悟      釋自鼐
第一章 日常生活中的正念
 
1.有了無限的時間
 2.洗碗就是洗碗
 3.你手中的杯子
 4.吃橘子
 5.日常的叮嚀
 
第二章 在大地上行走就是奇蹟
 
1.每一步都是無上驚奇
 2.靜坐
 3.看好呼吸
 4.數呼吸與隨順呼吸
 5.平靜的呼吸
 6.數呼吸
 7.一舉一動都是儀式
 
第三章 正念日
 
1.今天是你的
 2.在正念中甦醒
 3.在正念中入睡
 
第四章 鵝卵石
 
1.做一顆鵝卵口
 2.觀心
 3.心如何觀心?
 
第五章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五蘊
 
1.有「自我」嗎?
 2.從受苦中解脫
 3.騎在生死的浪頭上
 
第六章 你前院的杏樹
 
1.你真的看到前院的杏樹了嗎?
 2.漲潮的聲音
 3.禪修:揭露實相與療癒
 4.水更清,草更綠
 
第七章 三個絕妙答案
 
1.皇帝的三個問題
 2.為誰服務?
 
第八章 32個正念的練習
 
1.早晨醒來時,輕輕地微笑
 2.閒暇時,輕輕地微笑
 3.聽音樂時,輕輕地微笑
 4.發怒時,輕輕地微笑
 5.平躺,全身放鬆
 6.坐姿放鬆
 7.深呼吸
 8.用腳步測量呼吸
 9.數呼吸
 10.聽音樂時,隨順你的呼吸
 11.談話時,隨順你的呼吸
 12.隨順你的呼吸
 13.運用呼吸,靜定身心以知喜
 14.對身體的姿勢保持正念
 15.泡茶時,保持正念
 16.在正念中洗碗
 17.在正念中洗衣服
 18.全神貫注地打掃房子
 19.慢動作洗個澡
 20.想像自己是一顆鵝卵石
 21.正念日,做自己的主人
 22.觀照組成自己的五蘊
 23.觀照自己與宇宙
 24.觀照自己的骸骨
 25.尋找你出生前的本來面目
 26.觀照一位逝去的摯愛
 27.了悟五蘊皆空
 2 8.慈悲地觀照你最恨的人
 29.觀照他人的痛苦,生起慈悲
 30.以「無住行」的精神工作
 31.以緣起觀來觀照人生的成就
 32.不受限於緣起法,也不背離它
 
【附錄】佛經選讀
 
1.正念的基礎:《大念處經》
 2.正念的呼吸:《入出息念經》
 3.觀心念:《學處集要》
 4.不住無為:《維摩詰所說經》
 5.般若之心:《心經》
 
推薦序:生活即是禪修
陳琴富 《中時晚報》執行副總編輯)
學僧有源問大珠慧海禪師:「和尚最近怎麼用功?」大珠答道:「飢來吃飯睏來眠。」「平常人不也吃飯睡覺?這也叫修行?」大珠禪師說:「平常人吃飯時千般計較,不肯吃飯;睡覺時百般思索,不肯睡覺。」悟道的禪師和凡人一樣要吃飯睡覺,只是他「吃飯的時候吃飯,睡覺的時候睡覺」,這就是禪CD真正的活在當下。

如何由白日夢中醒來 
一般人平日生活忙碌,心除了隨著境團團轉之外,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覺性」何在。回想昨天白天所過的日子和夜晚所做的夢有何差別?都是如夢如幻,無二無別,所以一般人所過的生活無異於白日夢;一個沒有「覺性」的人,就像是拖著死屍的夢中人。 

我們應該怎樣在白日夢中醒過來,成為一個「覺者」呢?這就要靠佛陀教導的「安那般那念」以及「四念處」,也就是一行禪師所說的「正念」。正念不僅能讓我們從醉生夢死的輪迴中警醒,也能讓我們在行住坐臥之間充滿喜樂。這就是「正念的奇蹟」。 

一行禪師在一九九五年春天到台灣來弘法,我有幸親炙他的法教,他教導我們先要如何掌握自己的呼吸,把它運用在行住坐臥之間,讓日常生活與修行融合為一,透過觀照呼吸提起我們的覺性,在一動一靜之間都能夠念念分明。更深入的可以透過覺性的增強,觀照到覺受、心念乃至於諸法,進入四念處CD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通達人生與宇宙的實相。 

佛陀在涅槃之前,弟子奔走呼號,最後阿難尊者收起眼淚代替大眾問法:「佛陀入滅後,我們將以何為師?」佛陀說:「以戒為師。」阿難又問:「佛陀入滅後,我們將依何而住?」佛陀說:「依四念處而住。」可以知道四念處在佛陀心目中的重要性。南傳佛教幾乎是以四念處作為修行的法要。 

佛陀在《大念處經》的開場白即說:「比丘們,只有一條道路可以使眾生清淨、克服愁嘆、滅除苦憂、獲得正道、體證涅槃,這條道路就是四念處。」依「安念般那念」修習「四念處」可以具足四禪八定住、可以具足慈悲喜捨住、可以得六種神通力、證阿羅漢果。這雖然是簡單的方法,也是通達究竟的方法。簡單卻究竟的方法 

一行禪師以他最單純的心境,把觀呼吸和四念處的法義,透過簡潔易懂的文字,讓我們能在日常生活中運用自如。如果我們懂得在每一個當下提起正念、念念分明,我們就不會有煩惱,而且可以安住當下,內心中流洩出平靜的自在和喜樂。 

很多人把修行和生活分開,修行的時候坐在靜室裡,不讓旁人打擾,生活的時候又攪在煩惱痛苦之中,如此硬生生地將修行和生活切成兩半,這是完全不懂得修行的法要。一行禪師明白地告訴我們,生命只在念念分明的此時此刻,心念離開當下就是拖死屍的人、離開覺性也等於是夢中人。 

在本書中,一行禪師不厭其煩的教導我們在行住坐臥間禪修的方法,如何從觀照一草一木中回到當下、如何在喝茶洗碗間提起覺性,如果能深化這樣的修行,在每一個當下當具足正念,這就是大珠和尚「吃飯時吃飯,睡覺時睡覺」的境界了。願有緣讀到此書者能活在當下、身心自在。
 
緣起:以慈悲之眼觀照的一行禪師
詹姆斯‧佛斯特(James Forest)
一九六八年,我和一行禪師跟著調停委員會(Fellowship of Reconciliation)旅行,我們沿途與教會、學生團體、參議員、新聞記者、教授、企業人士和(謝天謝地,終於可以休息一下)一些詩人會談。這位穿著棕色僧袍的越南僧侶(看起來比多年前他還四十多歲時還要年輕)幾乎在每個地方都很快就讓所有見到他的人信服。 

一行禪師的溫文儒雅和明智聰慧,幾乎讓每個遇到他的人都拋棄了「越南人該像什麼樣子」的刻板印象。他所說的故事、所做的開示,滿溢著越南人和佛教徒浩瀚的寶藏。他對基督教的興趣,甚至懷有宗教熱忱,感召了基督教徒也開始包容一行禪師所代表的佛教傳統。他促使數以千計的美國人以不同角度看待越戰,透過在竹林樹叢環繞的傳統農莊中耕作維生並撫育子孫的農民的眼睛來看這場戰爭。當他描述村中風箏工匠的手藝,以及這些看似脆弱的飛船一旦直上雲霄就能迎風呼嘯時,成人心中隱藏的孩童莫不被喚醒。 

只要和他在一起一個小時,人們莫不震懾於越南的美,並對美國介入越南人民在政治和文化的苦難一事,充滿憤怒。人們將不再對戰爭中的兩造任何一方的意識型態死忠擁護,對戰爭的種種感到恐懼,因為戰爭帶來的是:轟炸機掃過天際、房屋和人們被燒成灰燼、孩子們得獨自面對父母祖輩的疼愛永遠缺席的生命。 

然而有個晚上,有一個美國人不但無法理解一行禪師的震耳明鐘,還因而燃起巨大怒火。當時一行禪師正在美國聖路易郊區一座華貴的基督教教堂演講,像往常一樣,他強調美國人必須停止在越南的轟炸和殺戮。一個高大的男士站起來,苛刻地嘲諷道:「這位一行先生所認為的慈悲……」,他的話引發了一連串的質疑和答覆。 

「如果你這麼關心你的同胞,一行先生,你為什麼在這兒?如果你這麼關心那些受傷的人,你為什麼不把時間花在他們身上?」在提筆的此刻,回憶起當時,那位男士讓我不知所措的盛怒,都還壓過我對他話語的記憶。 

當那位男士說完之後,我困惑地看向一行禪師,心想他或其他任何人會說些什麼?剎那間,戰爭的幽靈充滿室內,令人透不過氣來。 

滿室寂靜。然後,一行禪師開始說話了,他那種極具穿透力的安詳寧謐,明顯地懷著對那剛剛才咒罵他的男人的關照。他的話就像大火中的甘霖。 

「如果你希望樹生長,」他說,「把水澆在葉子上是徒勞無功的。你必須灌溉的是樹根。而這場戰爭的大多數根源都在這兒,在你的國家。要幫助那些被轟炸的人,要試著保護他們不再受苦,我必須來這兒。」 < BR>
室內的氣氛改變了。在這男人的怒焰中,我們經驗了我們自己的憤怒;我們是透過一個被轟炸的半島來看這世界的。 

然而,在一行禪師的答覆中,我們經驗了另一種可能性︰用慈愛來克服瞋恨的可能性(由一個佛教徒帶給我們這些基督徒;由一個美國人的「敵人」,帶給我們這些美國人),中斷人類歷史上似乎永無止盡的暴力連鎖反應的可能性。
但在做完回應後,一行禪師對主席低聲說了些什麼,就快步離開講廳。我覺得有些不對勁,就跟著他走出去。那一夜冷冽清朗。一行禪師站在教堂停車場旁邊的人行道,就快喘不過氣來CD就像一個潛入深水而無法浮到水面上換氣的人。過了幾分鐘後,我才敢問他怎麼了,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一行禪師解釋說,那位男士的說法讓他極度心煩意亂。他也想以憤怒反擊,所以他必須儘可能緩緩地深深吸一口氣,好讓自己冷靜下來,好包容地回應。但那口呼吸太緩也太深了。 

「為什麼你不對他生氣?」我問。「就算是反戰人士也有權利生氣。」 
「假如這只是我個人的事,我是可以生氣。但我在這裡是為了越南農民講話。我必須讓這裡的人看到我們怎樣做才好。」 

那是我生命中一個重要的時刻,一個從那時起讓我一次又一次反覆思索的時刻。我第一次了解到人的呼吸方式和他對周遭世界的回應方式之間,有著某種關聯。 

直到最近,一行禪師才試著教導西方人禪修的方法,也就是他通常稱之為「正念」的方法。這還只是去年的事,先是在巴黎與一些西方朋友幫助越南佛教和平代表團時,以及稍後與某個城市的社團在當地的基督教貴格會1國際中心,才開始教授禪修方法。現在他終於寫下這個禪修主題的小書《正念的奇蹟》,一本用來禪修的手冊。 

一行禪師是位詩人、禪師,也是調停委員會的聯合主席。在越南,他積極參與推動「入世佛教」,這是一個根植於慈悲與服務且意義深遠的宗教改革,規畫過無數幫助戰爭受難者並以非暴力反戰的計畫。為了這個工作,數千佛教徒包括尼師、比丘與在家居士因而被射殺或囚禁。
 
他在越南的工作,催生了社會服務青年學校、萬行大學(Van Hanh University)、一座非暴力運動初期基地的小寺院、一份反戰的地下刊物(由他的同伴高玉芳〔Cao Ngoc Phuong〕主辦),以及致力文化宗教改革的主要媒介CD錦囊出版社(the La Boi Press)。

他的詩成為許多當代越南最受歡迎的歌曲的歌詞,都是在悲傷中仍然吟詠希望的歌。 
即使在被放逐時,他也在海外代表越南統一佛教團(Unified Buddhist Church of Vietnam),繼續做為非暴力與支持越南停戰的一股力量,並統籌來自其他國家的支持援助。(他與馬丁‧路德‧金恩〔Martin Luther King〕的友誼,是金恩博士決定不理同僚與支持者反對「混淆黑人民權和反越戰訴求議題」的建議,並加入反對越戰的因素之一。就在金恩博士被刺殺前,他提名一行禪師為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
他的書在越南境外出版的只有少數幾本(編按:這是一九七六年的狀況,現在一行禪師的英文出版品數量頗豐,中文出版品也將陸續出版)︰《火海之蓮》(Lotus in a Sea of Fire)、《越南的吶喊》(The Cry of Vietnam)、《步步安樂行》(The Path of Return Continues the Journey)、《禪之心鑰》(Zen Keys)以及《渡筏非彼岸》(The Raft Is Not the Shore)。 

在越南佛教和平代表團在巴黎的處所,我與一行禪師和他的同伴談到,這麼多美國和平運動中,都缺少禪修這個面向。禪修面向的缺席解釋了為什麼這麼多「和平」運動(或最好稱為美國撤軍運動)都對佛教徒非暴力的反戰活動興趣缺缺。手無寸鐵的佛教徒不被看做真正的「政治」行為,而僅僅被視為宗教運動︰是很值得敬佩,跟其他宗教運動比起來也可說相當勇敢,但究竟只是不重要的邊緣運動。 

美國和平運動者可以從越南弟兄身上學到的是,和平運動必須納入更多的禪修面向,否則我們對真實的感知(以及進一步得以幫助人們理解事件並改變事情的能力)將會嚴重偏差。不管我們的宗教或非宗教的背景為何,不管我們說什麼語言,我們都會忽略一些事,而這些事情卻像呼吸一樣,對我們的生活和工作都極為關鍵重要。 

就是呼吸本身。呼吸。簡單如專注呼吸之事,乃是禪修和祈禱的關鍵,但對許多人來說就像個驚人的訊息。它就像是懸疑小說家將鑽石藏在金魚缸裡的點子一樣,太明顯以致沒有人注意到。但是自從這個訊息成功地超越了我個人的懷疑主張,我就從此確信不疑了,而之所以如此確信主要是根據我的經驗。 

禪修的問題與生活太過密切。
就像一行禪師指出的,禪修的機會處處都是︰在浴缸裡、在廚房水槽、在砧板上、在人行道或小徑上、在上下樓階梯上、在示威抗議隊伍中、在打字機前……可說是無所不在。有寂靜無聲的時刻地點,當然最好最有益,但那並非不可或缺。 

禪修生活並不需要像待在溫室中一樣隱居。它確實需要一些特定的時刻,甚至得是一星期中的某一天,好在特別的關注培育下變得更正念分明。基督教徒和猶太教徒對這樣的安息日2應不陌生。) 

對懷疑論者來說,一行禪師的建議可能相當荒謬不可行,只不過是歷史終結時的一個爛笑話,是鬼扯「神秘學」這副舊牌所洗出的最後一次牌。但和平主義者選擇在這殘酷的世界繼續養成生命,並且「手無寸鐵地(非暴力)」過活的這種信念,不也讓許多人震驚,那種荒謬不可行感並不亞於一行禪師的主張。 

禪修的方法,只是將「解除個人武裝」這個我們已經跨出的一大步踩得更深一點CD不僅在面對政府、團體及解放軍時堅持非暴力,更要以非暴力面對真實本身。 

一行禪師曾在別處提及了解一個簡單真理的方法︰「缺乏慈悲的人,看不見那些須以慈悲之眼觀看的事物。」 那更具涵攝性的視野,區別了「絕望」與「希望」之間微小但關鍵的差異。

詹姆斯.佛斯特寫於一九七六年

注釋:
1貴格會(Quaker):又稱公誼會。基督教新教的一個派別。十七世紀中葉興起於英格蘭和美洲殖民地。該教派主張不依靠信經、神職人員和其他教會組織形式,而直接在內心認識上帝,代表十七世紀英格蘭清教派運動的極左翼。其創立者福克斯(George Fox,1624~1691)強調三點教義︰人可以直接獲得基督的教誨和引導;因此不需要特別設立建築物和專職教牧人員;人們應當基督的教導運用於全部人生。

2安息日:猶太教徒或一些基督教派認為星期六,也就是一週的第七日為安息日,除禮拜外,不做一事;但大多數的基督教
書摘:一、日常生活中的正念
 
1. 有了無限的時間 
天,亞倫帶著他的兒子喬伊來拜訪我。喬伊長得真快!他已經七歲了,講得一口流利的英語跟法語,甚至夾雜著一些他從街上學來的俚語。 

在法國養育小孩的方式和我們家鄉越南是非常不一樣的。這裡,父母相信「自由對於孩子的發展是必要的」。在我和亞倫談話的兩個小時裡,亞倫必須時時注意著喬伊。喬伊一下子嬉鬧、一下子喋喋不休,不時打斷我們,叫我們沒辦法好好的談話。我給了他幾本圖畫書,但他幾乎看都不看就把書丟到一邊,然後繼續打岔。他要大人不時地關注他。 

之後,喬伊穿上外套,跑出去和一個鄰居的小孩玩。我問亞倫:「你覺得家庭生活輕鬆嗎?」亞倫沒直接回答。他說,從兩個禮拜前鄂娜出生後,他就沒法好好睡上一覺。夜間,蘇因為自己太疲倦了,總會叫醒他,要他去確定鄂娜是不是還在呼吸。「我起床去看小嬰兒,然後再回去睡覺。這種情況,有時候一個晚上會有兩、三次。」 

「家庭生活會比當個單身漢來得輕鬆嗎?」我問。亞倫也沒直接回答;但是我明白了。我又問了另一個問題:「很多人說有個家庭比較不寂寞,而且會比較有安全感,真的是這樣嗎?」亞倫點點頭,輕聲地咕噥了些什麼;我了解他的意思。 

然後亞倫說:「我發現可以讓自己有更多時間的方法。以前,我都把時間分割成好幾個部分,一部分陪喬伊,一部分陪蘇,一部分給鄂娜,另一部分拿來做家務。剩下的時間是我自己的CD我可以讀書、寫點東西、做些研究,或者去散散步。 

「但是現在,我試著別再去分割時間了。 
「我把跟喬伊和蘇在一起的時間也當作我自己的時間。幫喬伊看他的家庭作業時,我想辦法把他的時間看作是我自己的時間;我和他一起做作業,感受他的存在,並且想辦法讓自己對我們在那段時間中所做的事情感興趣。我和蘇在一起的時候也是這樣。 

「結果,不可思議的是,現在我有了無限的時間給自己!」 
亞倫微笑著說完這些話。我很驚訝。我知道這些不是亞倫從書上學來的;他是在日常生活中自己發現的。

2. 洗碗就是洗碗 
三十年前,我還是慈孝寺(Tu Hieu Pagada)的沙彌,那時,洗碗可不是件愜意的工作。在結夏安居1時,所有比丘都回到了寺院,有時甚至有逾百位的比丘,而所有煮飯、洗碗的工作,全靠我們兩個沙彌。那兒沒有肥皂;只有草灰、稻殼、椰子殼,就這樣。清洗堆積如山的碗盤可真是苦差;特別是冬天時,水凍得像冰一樣,你必須在洗碗前先熱好一大壺水。 

如今,廚房都有洗潔精、專用的菜瓜布、甚至一開即來的熱水,洗碗變得輕鬆多了。現在人們比較可以享受洗碗這件事;任何人都可以很輕易地洗好碗盤,然後坐下來喝杯茶。我可以接受用洗衣機洗衣服CD雖然我自己還是用手洗,但是用機器洗碗就有點過頭了! 

洗碗時,就應該只是洗碗,也就是說,洗碗時,應該對「正在洗碗」這個事實保持全然的覺照。 
乍看之下,可能有點傻CD幹嘛要這麼強調這樣簡單的事呢?但這正是關鍵所在。 
我正站在這裡洗這些碗盤」這件事實,是個不可思議的真實。當下的我,正是完完整整的我自已,隨著我的呼吸、覺知到我的存在、覺察到我的思想和動作。我不會像個被浪花左拍右擊的瓶子一樣,毫無覺知地被拋來拋去。

3. 你手中的杯子 
在美國,我有個叫做吉姆‧佛斯特(Jim Forest)的密友,八年前我第一次碰見他時,他在天主教和平聯會(Catholic Peace Fellowship)工作。 

去年冬天,吉姆來拜訪我。我通常會用完晚餐先洗碗,再坐下來和大家喝杯茶。有一天晚上,吉姆說讓他來洗,我說:「好呀,但是如果你要洗碗,你就得知道洗碗的方法。」吉姆回答道:「少來了,你以為我不知道怎麼洗碗嗎?」 

我回答:「洗碗的方式有兩種。第一種是為了把碗洗乾淨而洗碗,第二種是為了洗碗而洗碗。」吉姆很高興地說:「我選第二種CD為了洗碗而洗碗。」從那時起,吉姆知道怎麼洗碗了。我把這個「責任」交給他整整一個星期。 

如果在洗碗盤時,我們只想著接下來要喝的那杯茶,因此急急忙忙地把碗盤洗完,就好像它們很令人憎厭似的,那麼我們就不是「為了洗碗而洗碗」。進一步來說就是,洗碗的時候我們根本沒有活在當下;我們站在水槽前,完全不能體會生命的奇蹟。 

如果我們不懂得洗碗,我們很可能也不懂得喝茶:在喝茶的時候,我們又只會想著別的事,而幾乎沒有覺知到自己手中的這杯茶。這樣,我們就是被未來給吸走了CD不能夠實實在在地活著,甚至連一分鐘都不能。

4. 吃橘子
我記得數年前,吉姆和我第一次一起到美國旅行時,我們坐在樹下分一顆橘子吃。他開始談論我們將來要做些什麼。只要我們談到一個吸引人或令人振奮的計畫,吉姆就深深陷在其中,以致於完全忘了他當下正在做的事。他往嘴裡扔一瓣橘子,在還沒開始咀嚼前,就又準備往嘴裡扔進另外一瓣。他幾乎沒有意識到他正在吃橘子。我還得告訴他:「你應該先把已經含在嘴裡的那瓣橘子吃了。」吉姆這才驚覺到自己正在做什麼。
 
這就好像他根本沒在吃橘子。如果說他吃下了什麼,那麼他是在「吃」他未來的計畫。
一顆橘子有很多瓣。如果你懂得好好吃一瓣,你大概就懂得吃顆完整的橘子。但是如果你連一瓣橘子都不會吃,那麼你根本就不會吃橘子。吉姆明瞭了。他慢慢垂下頭,專注地吃那片已經在他嘴裡的橘子。他仔仔細細地咀嚼它之後,才伸手拿另一瓣。

之後,吉姆因為反戰活動而入獄,我很擔心他能不能忍受監獄那四面牆的囚禁,我寫了封短信給他︰「記得我們一起分享的橘子嗎?你在那裡的生活就像那顆橘子。吃了它,與它合而為一。不用擔心明天會怎麼樣。」

5. 日常的叮嚀 
三十多年前,我第一次踏入寺院時,法師給我一本寶華山的讀體律師2寫的小書《毗尼日用切要》,叫我背起來。這本書很薄,不到四十頁,但涵括了所有讀體律師做任何事務時用來喚醒自心覺知的正念思惟。 
早上醒來時,他第一個念頭就是:
睡眠始寤,
當願眾生, 
一切智覺,
周顧十方。  

洗手時,他也這樣提醒自己維持正念︰  
以水盥掌, 
當願眾生,
得清淨手,
受持佛法。  
這本書全部是由這類句子所組成,用來幫助初學者保持正念覺知。 
讀體律師用一種相對簡單的方式,幫助我們這些小沙彌修習《正念經》(The Sutra of Mindfulness)3中所開示的事理。每當你穿衣、洗碗、上廁所、收起墊子、提水或刷牙時,你都能依循書中的偈頌來保持覺知。 

《正念經》說:  
走路時,修行者一定要覺知自己在走路。坐著時,修行者一定要覺知自己正坐著。躺著時,修行者一定要覺知自己躺著EF不管身體是什麼樣的姿態,修行者一定要覺知那姿態。經由這樣的修習,修行者才能活在對身體的直接而不中斷的正念觀照中 。
 
然而,僅僅對身體姿態的抱持正念是不夠的。我們必須覺知到每一息呼吸、每一瞬移動、每一絲意念與感覺,和每一件與我們有關的事物。 

但是經文為什麼要教導這些呢?何時是修習正念的時機?如果你整天都在修習正念,怎麼會有時間改變現狀並且建立一個更理想的社會呢?亞倫要如何在工作、幫喬伊看作業、把鄂娜的尿布拿到洗衣機時,同時修習正念呢?

注釋 :
1結夏安居:出家眾在農曆夏季(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的三個月內結界安居,除非是為了父母、師長和佛法僧三寶等事,不得出界,以致力修行,名為「三月結夏,九旬安居」。起因是由於在佛陀的時代,印度的夏季雨季長達三個月,一切僧眾或在山間禪定,或在樹下經行,衣缽因此常為雨水所流失,而夏季期間,地上的蟲蟻常出來覓食,僧眾們沿路乞食不免踩傷地面上的蟲類及草樹的新芽,是故佛陀基於慈悲,避免居士們的譏嫌及實際上的需要,遂制定了夏季三個月,出家眾在界內精進用功的夏安居。後來大乘經典的結集,大都是佛陀夏安居時所說的言教。

2讀體律師(1601~1679),明末律宗千華派第二祖。俗姓許,字紹如,後改為見月,所以又稱做見月律師。所著之《傳戒正範》為我國近代三壇傳戒之典則。此外還著有《毗尼止持會集》、《沙彌尼律儀要略》、《毗尼日用切要》(又稱《毘尼日用》,收入《卍續藏》第106冊)等,對近代律學的重興有重大的影響。 3在台灣一般所謂的《正念經》,通常是指《大念處經》,但一行禪師在這兒是指《安般守意經》。在此經中,佛陀經常教導人們運用呼吸的方法入定(達至專注)(Anapanasati Sutta)。一行禪師所採的經典版本,大約在西元三世紀時,由越南一位中亞裔的禪師Khuong Tang Hoi翻譯注解。Ana是「呼」,pana是「吸」,sati則指「正念」,Tang Hoi將sati譯成「守意(保護心)」。 

此經收在巴利經典中部第118經,內容即是教導人如何運用呼吸維持正念,共教授了十六種利用呼吸的方法。漢譯的《安般守意經》又叫《佛說大安般守意經》,是東漢末年安世高(安清)所譯。佛教傳入中國,最早譯出的經典,就是修習禪觀方面的《安般守意經》。經上說,佛陀每年結夏安居期間,都要領導徒眾修習安般守意,也就是數息觀,因為修這個法門最容易入定。經上講,佛陀修數息觀時,一修就是九十天,實際上就是指三個月的結夏安居。結夏安居主要就修習安般,所以數息觀的確是佛教修行中最基礎的法門。
書摘:二、在大地上行走就是奇蹟
 
1. 每一步都是無上驚奇 
亞倫說,自從他把喬伊和蘇的時間當成是自己的,他就有了「無限的時間」。
但是他大概只是原則上擁有這「無限的時間」;因為只要他在幫喬伊看作業時忘了把喬伊的時間當成自己的,他就可能失去這些時間。在那些時候,亞倫可能會期望時間過得快一些,或者由於時間不是他的,而覺得自己被耽誤,因此變得急躁沒耐心。 

所以,如果亞倫真的想要有「無限的時間」,他就必須在與喬伊一起做作業時對「這是我的時間」這份認知保持警醒。但在這種時刻,一個人不可避免地會因為其他事物而分心,所以如果想時時保持覺知狀態(以下我將用「正念」來指稱「對當下的真實保持覺知」),就要立刻在日常生活中開始修習,而不只是在禪修時才練習。 

當你在一條通往村落的小徑上行走時,你就可以修習正念。走在這條四周都是綠地的泥路上,如果你練習正念,你就能真正體驗這條小徑,這條引你往村落去的小徑。你得一直敏於覺察著:「我正走在這條通往村落的小徑上。」 

不管天氣是晴是雨,不管路徑是乾是濕,你都要一直保持這個思惟,但是別只是機械式地重覆它。「機械性的思考」跟「正念」是對立的。如果我們真的抱持正念走這條通往村落的小徑,我們會覺得每一步都是無上的驚奇,喜悅之情將令心靈如花朵般綻放,讓我們進入實相(reality)的世界。 

我喜歡獨自漫步在鄉村小徑上,道路兩旁盡是稻作和野草。我在正念中踏出每一步,感知自己正走在這不可思議的大地上。在這樣的時刻,存在本身就是個驚人的奇蹟。一般說來,人們認為在水上或空中行走才叫「奇蹟」,但是我覺得真正的奇蹟並非在水上或空中行走,而是在大地上行走。 

每一天,我們都身處於自己甚至都沒認知到的奇蹟中:蔚藍的天空、雪白的雲朵、碧綠的樹葉、孩子充滿好奇的黑色眼眸CD那也是我們自己的雙眼。 
所有一切,盡是奇蹟。

2. 靜坐 
讀體律師說過,在禪坐時,一個人應該坐得筆直,生起這樣的念頭︰
正身端坐, 
當願眾生, 
坐菩提座,
心無所著。  
菩提座」就是佛陀開悟時坐的地方。如果任何人都可以成佛,而「佛陀」指的就是所有那些已經開悟的無數的人,那麼,肯定有許多佛曾經坐過我現在正坐著的這個地方。如果坐在佛陀離苦得樂而證悟的地方,並且保持著正念,那就意味著成佛了。 

越南詩人阮公著在某處靜坐時,就曾有此體驗;他突然了解,無數年前許多人就曾坐在現在他靜坐的位置,而未來也會有其他人來這兒靜坐︰  
今日我坐處, 
過往他人亦靜坐。 
千年後,來者仍紛紛。
究竟誰為歌者,誰為聽者?
他靜坐的位置和靜坐的那段時間,就成為通往永恆真實的重要橋樑。
但是忙碌而多慮的人們沒時間可以悠閒地生活,沒時間在綠地間的小徑行走,沒時間在樹下靜坐。他們必須準備一套又一套的計畫,不斷地和身邊的人協商,試著解決無數危機;他們總有要事得做。他們必須處理種種困境,時時刻刻都專注於工作,分分秒秒保持警醒且一切就緒,好掌握狀況,隨機應變。 

你可能會問︰「那我們要怎麼修習正念?」
我的答案是︰時時刻刻都專注於工作,分分秒秒保持警醒且一切就緒,掌握各種可能會發生的狀況,隨機應變CD這就是正念。
沒有理由把正念與「專注於手邊的工作,保持靈敏且做出最佳判斷」畫分開來。在協商、解決和處理各種狀況時,若要獲得好結果,冷靜的心和自我控制絕對是必要的。 

任何人都知道,如果我們沒能好好控制自己,而讓急躁或憤怒干擾我們,我們的工作就不再有任何價值了。 

正念是個奇蹟,藉由它,我們得以主宰自己、重建自我。 
舉個例子︰一位魔術師把身體切成許多塊,並把它們放在不同的地方CD手掌放南方,手臂放東方,腿放在北方,然而藉著某種魔力,他大聲一喝,身體各部分就重組歸位了。正念就像這個魔術,是一個奇蹟,能在一瞬間召回渙散的心思,並恢復重組成一整體,如此,我們就能過好生命中的每一分鐘。

3. 控制呼吸 
此,正念既是方法、也是目的,既是因、也是果。當我們為了達致專注而練習正念,正念是因;但正念本身就是覺知的生命︰正念存在意味著生命存在,因此正念也是果。正念讓我們不再漫不經心、神思游移,使人得以充份地過好每一分鐘。正念讓我們能真正地活著。
 
呼吸能自然且極為有效地防止心思渙散,因此你該知道怎麼用呼吸來維持正念。呼吸是連結生命與意識的橋梁,能統合你的身體和思緒。不論何時,只要你心思游離不定,都可以拿呼吸當工具,重新掌握你的心。
輕輕地深吸一口氣,且覺知你正在深吸一口氣的事實。
現在,吐出肺中所有的氣,整個呼氣的過程要保持覺照。
《正念經》教導我們用下面的方式控制呼吸(見159頁)︰  
吸氣時,覺知你在呼氣;呼氣時,覺知你在呼氣。
深深地吸進一口氣時,你知道,「我正深深地吸進一口氣」。
深深地呼出一口氣時,你知道,「我正深深地呼出一口氣」。
淺淺地吸進一口氣時,你知道,「我正淺淺地吸進一口氣」。
淺淺地呼出一口氣時,你知道,「我正淺淺地呼出一口氣」。  
「吸氣,了了分明地覺知整個身體,」你就這樣訓練自己。
「呼氣,了了分明地覺知整個身體,」你就這樣訓練自己。
「吸氣,讓整個身體平靜下來,」你就這樣訓練自己。
「呼氣,讓整個身體平靜下來,」你就這樣訓練自己。
在寺院中,人人都學著以呼吸為工具,來克服心思渙散並且藉此增強專注力(定力)。定力能助人開悟,而這種力量正是修習正念而來。所以當一個人能控制自己的呼吸時,他就已經開悟了。為了維持長時間的正念,我們必須不間斷地觀照自己的呼吸。 

這兒正值秋天,金色的葉子逐一飄落,真是美極了。在林間散步個十分鐘,觀照呼吸並維持正念,就覺得神清氣爽、煥然一新。

如此,我可以真正地跟每一片葉子交流。
當然,獨自走在鄉間小徑上比較容易保持正念。假如你身邊有個朋友,他不忙著嘰嘰喳喳而是也注意自己的呼吸,那麼你就能毫無困難地繼續維持正念。但是要是你身邊的朋友嘮嘮叨叨,你要維持正念就沒那麼簡單了。 

如果你心中想著:「希望這傢伙閉上嘴,這樣我才可以專心。」這時你就已經失去了正念。  但如果你想的是:「要是他想談天,我會回答,但是我會繼續保持正念,覺知我們正一起在小徑上行走的事實、覺知著我們所說的話,這樣我還是能繼續注意我的呼吸。」

如果你能有這樣的念頭,你就能繼續保持正念。這種情況比你獨處時要難修習;但是如果你能繼續修習,你就能發展出維持更深的專注力的能力。有句越南民謠這麼唱︰「最難莫過於在家修道,其次是在人群中,再來是在寺塔裡。」只有在繁忙嘈雜且費神費力的情況下,修習正念才真的會是一種考驗!

4. 數息和隨息
在最近為非越南人開的禪修課上,我會建議各種我自己用過的方法,這些方法都相當簡單。我建議初學者一種「隨息(隨順呼吸)」的方法。
 
學生背貼著地板躺著,然後我請所有上課的同修圍過來,好給他們解說一些簡單的要點︰
一、雖然吸氣和呼氣都靠肺運作,而且範圍都在胸腔內,但胃在此也扮演一角。肺充氣時,胃會鼓起。剛開始呼吸時,胃會開始向上鼓出來;但是呼氣進行到三分之二時,胃又會開始癟下去。

二、為什麼呢?胸腔和胃部之間有一層肌肉膜,也就是橫隔膜。當你正確地呼吸時,空氣會先充滿肺的下半部;空氣充滿肺的上半部前,橫隔膜就會往下推到胃,使得胃向上鼓起。當肺的上半部也充滿空氣的時候,胸腔會往外擴張,使得胃又癟下去。

三、這就是為什麼古人說,呼吸是始於肚臍而終於鼻尖。
對初學者來說,躺下來練習呼吸非常有用。重要的是要防止努力太過:太過努力對肺很危險,特別是肺已經因為多年不正確的呼吸而變得很虛弱。
 
開始練習時,修行者應該背枕著薄墊子或毯子躺下,雙臂輕鬆地放在身側,不要墊枕頭。
專注於你的呼氣上,看看它有多長,心中默數:一、二、三……,緩慢地測量它。這樣,數次之後,你就能知道自己的呼吸「長度」;或許是五。
 
現在,試著延長呼氣的長度,多數一或兩個數,讓呼吸長度變為六或七。接下來開始一邊呼氣、一邊從一數到五。數到五時,不要像以前一樣立刻吸氣,試著讓呼氣延長到六或七。
這個方法能夠清空你肺部的氣體。呼氣結束時,停頓一會,讓你的肺自發地吸入新鮮的空氣。讓肺自己不需要費力下能吸入多少空氣就吸入多少空氣。 

吸氣通常要比呼氣來得「短些」。默默保持穩定的計數,測量吸氣和呼氣的長度。像這樣練習數個星期,躺下時永遠對你的吸氣和呼氣保持覺知。(如果你的鐘滴答聲很大的話,就可以用它來幫助自己測量吸氣和呼氣的長度。)

繼續在你行走、坐下、站立時測量你的呼吸,尤其是在戶外時。行走時,你可以用腳步來測量呼吸。大約一個月後,你吸氣和呼氣的長度就會差不多了,然後漸漸平衡,最後變得完全相同。如果你呼氣的長度是六,你吸氣的長度也會是六。

如果練習時你覺得累了,就立刻停止。但即使你一點也不覺得累,也不要太長時間地練習這種長且平均的呼吸,一次練習個十或二十回呼吸就夠了。

當你開始覺得有點疲累,就回復一般的呼吸狀態。「疲累」是身體的一種出色機制,是最好的警示,會告訴我們是該休息還是該繼續。

為了測量呼吸的長度,你可以用默數的,或者用你喜歡的具有韻律的片語。(假如你呼吸的長度是六,你可以用六個字來代替數數:「此、刻、我、心、平、和。」如果長度是七,你可以用「我、走、在、新、綠、地、球。」佛教徒可以說:「我、皈、依、於、佛、陀。」基督教徒可以說「我、們、天、上、的、父。」當你行走時,每一步都要跟每個字相對應。)

5. 安靜地呼吸
你的呼吸該是輕柔的、平穩的、順暢的,像潺潺流過沙地的小溪一般。
你的呼吸應該非常安靜,靜得連坐在你身邊的人也聽不見。 
你的呼吸該優雅地流動,像條河流,像水蛇遊走水中,而不是像畸嶇不平的山脈或馬兒的飛奔疾馳。

統御自己的呼吸,就是控制自己的身心。每次我們發現自己再度心思渙散、或用盡方法也實在難以控制自己時,都該運用「觀呼吸」這方法。

當你坐禪時,開始觀照你的呼吸。首先,像你平常那樣呼吸,然後漸漸緩和下來,直到呼吸變得安靜平穩,每次呼吸都很長。從你坐下到呼吸變得深細無聲的期間,要一直對發生在你身上的一切保持覺知。就像《正念經》上說的(見159頁):
吸氣時,覺知你在呼氣;呼氣時,覺知你在呼氣。
深深地吸進一口氣時,你知道,「我正深深地吸進一口氣」。
深深地呼出一口氣時,你知道,「我正深深地呼出一口氣」。
淺淺地吸進一口氣時,你知道,「我正淺淺地吸進一口氣」。
淺淺地呼出一口氣時,你知道,「我正淺淺地呼出一口氣」。
「吸氣,了了分明地覺知整個身體,」你就這樣訓練自己。
「呼氣,了了分明地覺知整個身體,」你就這樣訓練自己。
「吸氣,讓整個身體平靜下來,」你就這樣訓練自己。
「呼氣,讓整個身體平靜下來,」你就這樣訓練自己。
 大約十到二十分鐘後,你的思緒將會沉澱下來,像一池平靜無波的湖水。
 
6. 數息
讓呼吸寧靜且平穩下來的方法,可稱為「隨息(隨順呼吸)」。如果這方式一開始看起來很難,你可以改用數息(數呼吸)的方式。當你吸氣時,心裡默數一,呼氣時,也數一。再吸一口氣,數二,呼出第二口氣時,也數二。這樣一直數到十,然後再從一開始數起。這種數法就像一條繩子,能把正念拴穩在你的呼吸上。要想持續覺知呼吸,這個練習就是起點。
 
要注意的是,沒有正念的話,你很快就會忘了繼續默數。如果忘了數到哪兒,就要回到「一」重新開始數,直到你能保持正確地數算。一旦你能真正專注地數數,你就有資格丟棄數呼吸的方式,只全神貫注在呼吸這件事上。

在你煩亂不安或心思渙散的時刻,若你覺得很難修習正念,就回到你的呼吸上CD掌握呼吸本身就是正念。呼吸是掌握自己意識的絕妙方法。就像有個教團在它的教規中說的:「人不該在心思散亂或周遭環境中迷失了自己。學著練習呼吸,就是為了再度主控身心,為了修習正念,也為了發展專注力(定力)和智慧。」

7. 一舉一動都是一個儀式
讓我們想像一下:有座高聳的牆,從這座牆的頂端看去是一望無邊。但是卻沒有什麼工具可以讓人爬上牆頂,只有一條從頂端往牆壁兩邊垂下的細線。聰明的人會在細線的一端綁條較粗的繩子,然後走到牆的另一邊,把細線拉下來,繩子就會被牽引到牆的這一邊來。接著再把繩子的末端綁上牢固的粗繩索,然後將繩索拽到牆對面。當這根粗繩垂到對面牆根並且被固定住時,就可以很輕鬆地爬上牆了。
 
我們的呼吸就像那條細線。然而,一旦我們知道怎麼運用它,它就會成為幫助我們克服那些看來無望的情況的絕佳工具。呼吸是連接身體和心靈的橋樑,能協調身心,使身心得以合一。呼吸跟身心狀況是相呼應的,它能統合身心,既能啟發身心兩者,又能帶來安寧與平和。
 
許多人和書都曾討論過正確呼吸的無盡好處。他們說,知道怎麼呼吸,就知道怎麼增進無窮的活力:呼吸使肺強健,強化血液,更讓身體每個器官都像重新活過來一樣。他們還說,正確的呼吸比食物還重要。這些說法都很有道理。 

多年前,我病得很重。在吃了幾年藥並忍受療程後,我病情並沒改善。最後,我回過頭來用「呼吸法」,藉由這個方法,我把自己給治好了。 

呼吸是一種工具。呼吸本身就是正念。儘管把呼吸當作工具來運用能讓我們受益無窮,但我們不該把這些益處當成是學習呼吸的目的。這些益處不過是修習正念所帶來的副產品罷了。
 
在我為非越南人開的禪修班上,有許多年輕人。我告訴他們,如果每天能禪修一個小時當然很好,但那其實根本不夠。你得在走路、站立、躺下、坐著和工作時,乃至於洗手、洗碗、拖地、喝茶和朋友聊天時,都練習禪修。
 
不管你在做什麼,你都得練習禪修:「洗碗時,你可能想著等會兒要喝茶,因此想儘快把碗洗完,好坐下來喝杯茶。但是那意味著你在洗碗時根本沒有活在當下。當你洗碗時,洗碗就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事。當你喝茶時,喝茶就是你最重要的事。當你如廁時,如廁就是你最重要的事。」 

就像這樣。劈柴是禪。擔水是禪。
一天二十四個小時都要保持正念,而不是只有在你禪修、讀經或祈禱的一個小時內如此。做什麼事都要秉持正念。
 
一舉一動都是一個儀式,一個典禮。
將茶杯舉到唇邊是一個儀式。「儀式」這個字眼似乎太沉重了?我用這個詞是為了震醒你,讓你理解「覺照」這件生死大事。

台長: 讀.冊.人
人氣(20,645) | 回應(2)| 推薦 (18)| 收藏 (0)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人生:人間書房 |
此分類下一篇:閱讀武俠:《他日相逢》
此分類上一篇:朱國珍:《三天》

讀.冊.人
《正念的奇蹟》
所謂的正念,就是一行禪師的禪修方法,也是禪修目的。因為正念不只是禪修時才練習,而是從發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舉一動開始。一行禪師告訴我們從「呼吸」開始練習,一直練習到覺知到自己的每一「呼吸」,每一瞬間的移動,每一絲意念與感覺,每一件與我們有關的事物,我們就能在一瞬間招回渙散的心思,整合成一個奇蹟。

一行禪師以他最單純的心境,把觀呼吸和四念處的法義,透過簡潔易懂的文字,讓我們能在日常生活中運用自如。

這是一行禪師最不可錯過的一本經典,寫給每一個不想渾渾噩噩過日子的人,告訴讀者,禪修不在他方的深山裡,而是在我們每天的生活中。
2012-04-15 14:39:54
皮 厚
這也是一本很好書才對
能融入生活促使積極去面對生活
時時把握機會便可平靜面對突然
讚譽值得推推推囉~
2012-04-15 18:02:11
版主回應
前輩您好

感謝來訪與寶貴留言
從PA爺口中得知前輩
敬邀您常來走走指導
幸會
2012-04-16 15:43:14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