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流星王朝
這是一個富強文明的王朝,它的倉庫裡堆著五六十年都吃不完的糧食,它的皇帝被突厥人譽為「聖人可汗」。這又是一個暴虐短命的王朝,它的皇帝修長城、建東都、開運河、遊江南,搞得國無寧日、民無甯時,僅僅三十八年就二世而亡。「隋」這個名字就像流星一樣,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瞬間璀璨又瞬間毀滅。那麼隋朝兩代父子究竟做了什麼?大隋王朝勃興速亡的原因又在哪裡?
第二章 楊堅出世
楊堅,大隋王朝的締造者,和歷史上很多開國皇帝一樣,有著傳奇的經歷。其中,第一個傳奇就是,他雖然出身關隴貴族,卻是生在寺院由尼姑撫養大的孩子。這段奇特的經歷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它給楊堅後來的人生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第三章 仕途坎坷
從十七歲正式踏入仕途,整整八年時間,楊堅在右小宮伯這個位置紋絲未動。自命不凡的楊堅有點坐不住了,為什麼命運如此捉弄他?是什麼導致楊堅在如此漫長的歲月裡始終沒有得到提升?這八年的磨難對楊堅又意謂著什麼?
第四章 權威鎮主
南北朝時期,北方存在著兩個對立的政權——北齊和北周。兩個政權互不相讓,都想吞併對方。本來,北齊兵多地廣,優勢明顯,但是,經過周武帝的勵精圖治,北周逐漸占了上風。在這種情況下,北周武帝決定討伐北齊,統一中原。在這場戰爭中,誰是最後的贏家?楊堅的命運又將經歷怎樣的變故?
第五章 翁婿鬥法
一個是荒唐的女婿周宣帝,一個是穩重的岳父楊堅,這一對君臣應該算是絕配。但事實上,楊堅卻處處受女婿周宣帝的猜忌,惶惶不可終日。周宣帝為什麼要猜疑楊堅呢?在他們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
第六章 楊堅輔政
西元五八○年,周宣帝突然暴病身亡。一個棘手的問題馬上就擺在了人們面前:小皇帝年幼,誰來當輔政大臣?命運之神最終眷顧了楊堅。這是怎麼回事?
第七章 剪除宗室
周宣帝暴崩,按道理講,本來輪不到楊堅這個老丈人入宮「輔政」。但事實上,楊堅卻當上了輔政大臣。對於這一狀況,北周宗室怎麼辦?他們會任由楊堅掌權嗎?楊堅又會怎樣對待北周宗室?
第八章 三方叛亂
矯詔當上輔政大臣,然後又剪除宗室,楊堅改朝換代的態勢已經相當明顯。這些作法引起了北周元老大臣的強烈反對,一時間,三個既有實力又有資歷的老臣相繼起兵。那麼面對北周元老大臣的發難,楊堅將如何應對呢?
第九章 平定三方
楊堅矯詔當上輔政大臣後,激起了以尉遲迥為代表的北周三個總管的反叛,楊堅和兵強馬壯的三總管打仗,這將是一場什麼樣的較量呢?楊堅能否化解這次危機呢?
第十章 建立大隋
西元五八一年,楊堅終於迎來他人生中最輝煌的時刻,登基稱帝,建立大隋,史稱「隋文帝」。那麼楊堅是如何完成這個巨大轉變的?楊堅稱帝,對於中國歷史又意謂著什麼?
第十一章 萬物維新
三省六部制是隋文帝創建的政治制度,生命力極其旺盛。不僅唐朝直接繼承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而且直到清朝,它的影響也一直存在。三省六部制到底是什麼樣的政治制度?為什麼影響如此深遠?除了三省六部制之外,隋文帝還創立了哪些垂範後世的優秀制度呢?
第十二章 妙選人才
楊堅稱帝後,如飢似渴地選拔人才,其中一個名叫蘇威的大臣深得隋文帝楊堅的欣賞,居然讓他身兼五職。那麼蘇威是什麼樣的人?隋文帝為什麼如此欣賞他?隋文帝的用人方略又有什麼特點呢?
第十三章 營建新都
剛剛當上皇帝的隋文帝,除了制度改革以外,還興建了舉世無比的工程,那就是大興城,也就是後來的長安城。那麼大興城是如何興建的?設計者是誰?它又體現了隋文帝怎樣的夢想呢?
第十四章 降服突厥
就在大隋王朝沉浸在新都落成的喜悅中時,北部邊境傳來了一個壞消息,一個叫突厥的少數民族突然進犯隋朝。在這種情況下,隋文帝如何應對?在與突厥交戰的過程中,雙方究竟有著怎樣的心智較量和武力比拚呢?
第十五章 隋陳對壘
與隋朝對峙的江南政權,在歷史上稱為陳朝。陳朝有一個大名鼎鼎的風流天子,《玉樹後庭花》是他的代表作,此人就是陳後主。陳後主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為什麼擁有長江天塹和禮樂文明的陳朝會在他的手中走向窮途末路?
第十六章 統一天下
在大隋王朝建立八年之後,隋文帝開始把矛頭指向江南的陳朝,準備一統天下。但陳朝國富兵強,且有長江天塹阻隔,並不擅長水戰的隋朝將如何實施戰爭方略呢?隋文帝平陳的過程是否能順利進行?
第十七章 再平江南
開皇九年(西元五八九年),隋文帝異常順利地平定了陳朝。但是誰也沒想到,就在兩年之後,陳朝的故地再次發生叛亂,大隋王朝又被重新捲入戰火之中。那麼江南為什麼會發生叛亂呢?隋文帝又從這場叛亂中吸取了怎樣的教訓呢?
第十八章 計殺大義
她是北周和親突厥的公主,在隋滅北周後,她一直尋找機會,試圖替娘家報仇。但不幸的是,她不僅沒有達到目的,反到讓自己也命喪黃泉。這究竟是怎麼回事?隋文帝為什麼就不能容忍這個弱女子?
第十九章 聖人可汗
隋文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個被稱為「聖人可汗」的皇帝,意思是說,他不光是中原王朝的皇帝,同時還是北方遊牧民族的可汗,這是中國政治史上的一個極大榮耀。那麼隋文帝的這個稱號是怎麼來的?突厥人為什麼這麼推崇隋文帝呢?
第二十章 開皇之治
隋文帝統治時期誕生了一個流傳千載的稱號,那就是「開皇之治」。可想而知,在人們的心目中,這是一個政治清明、經濟富庶、人民生活安定的時代。那麼隋文帝在開皇年間有什麼建樹?「開皇之治」到底有哪些值得頌讚的業績呢?
第二十一章 太子失寵
楊勇是隋文帝的大兒子,身為嫡長子,他的太子地位本來不容挑戰。何況,他的政治表現也不乏精采之處,本應成為完美的接班人。令人遺憾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楊勇似乎愈來愈不入父皇母后的法眼,他的太子之位也隨之搖搖欲墜。這是怎麼回事?楊勇到底做錯了什麼?
第二十二章 楊廣結盟
隨著隋文帝夫婦對太子楊勇益發不滿,楊廣也使出渾身解數,盡力討取父母歡心。但是太子號稱國本,不能輕易動搖,隋文帝雖然不滿意楊勇,也不可能隨便廢立。那麼楊廣會採取哪些手段,敦促隋文帝下定決心呢?
第二十三章 高熲罷相
高熲是隋文帝時期的頭號重臣,也是隋文帝和獨孤皇后共同信任的宰相。他為隋朝的建立和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然而,在開皇末年,他卻被無情罷官,這到底為了什麼?
第二十四章 東宮易主
高熲罷相後,太子楊勇失去了強而有力的支持,很快就被廢黜。與之相應,晉王楊廣則成功上位,成為大隋王朝的新太子。那麼在太子還沒有大是大非的情況下,隋文帝究竟是以什麼名義廢黜太子?這一廢立的過程又是如何完成的呢?
第二十五章 骨肉相殘
開皇後期,隋文帝的兒子接連遭遇不幸。其中大兒子楊勇被廢,三兒子楊俊死於非命,四兒子楊秀也被剝奪官爵,廢為庶民。隋文帝的兒子都做了什麼?為什麼會有如此悲慘的結局呢?
第二十六章 由盛轉衰
隋文帝晚年,不但家庭變故頻繁,他本人也一改隋初勤儉自律的作風,開始放縱自己。那麼,隋文帝這種心態的變化會給隋朝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呢?
第二十七章 風波再起
隋文帝後期,因為家庭變故,他的統治心態和朝廷局勢都發生了重大變化。而受這些變化衝擊最大的,則是新太子楊廣。他好不容易到手的太子地位也變得不穩定起來。這個家庭變故到底是什麼呢?為什麼對政局產生如此重大影響?
第二十八章 文帝之死
仁壽四年(西元六○四年),一代英主隋文帝走完了他六十四年的人生歷程,崩於仁壽宮大寶殿。他除了留下偉大的帝國外,還留下了巨大的謎團,那就是:隋文帝是怎麼死的?他是正常死亡,還是被人謀殺的?謀殺他的人會是誰呢?
第二十九章 一代英主
在西方人的眼中,隋文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繼秦始皇之後的第二個偉大的皇帝。但是在大多數中國人的心中,第二名的業績是輪不到他的。那麼,為什麼在中外人士的心目中,隋文帝的形象會不一樣呢?隋文帝到底是個怎樣的皇帝?
後記
自序:
五一時乘火車過九江,聽江聲浩蕩,不由想起隋文帝。當年,大隋的軍隊就在這裡集結,準備過江伐陳。那些從蒙古草原或黃土高原上走下來的將士,面對這湯湯流水,是怎樣的心情呢?
他們是否意識到,自己正在締造一段嶄新的中國史?
還有,他們的統帥隋文帝楊堅,是否充分意識到自己這個決策的歷史價值呢?
那個曾經名為普六茹那羅延的孩子,那個沾染了一身胡氣、文化程度不高、但是拚命想建立理想政府、想要像自己心目中的聖君一樣、君臨天下的皇帝。因為理想高遠,所以,他克己復禮、勵精圖治,這讓他遠遠地超越儕輩,成為中國歷史上貢獻最大的英主之一;也讓他的王朝能凌駕於亂象叢生的魏晉南北朝之上,和唐朝一起,共同構成中國歷史上最繁盛的時代。以功業而言,他是一個配得上「千古一帝」稱號的皇帝。
但是,這只是隋文帝的一面。正如驚世的武功、煥然的典章、干雲的豪氣,也只是隋朝的一面一樣。隋文帝的另一面,是冷硬與無趣。他有一點音樂素養,譜過兩支曲子,一支叫〈天高〉,一支叫〈地厚〉。曲子的韻律早已無從知曉,但是,其精神基調,據說是在讚美帝王之道與后妃之德。
這樣的藝術品味與生活情趣,爭如唐朝的風流天子李隆基!
當年,李隆基瀟灑地對大臣講:「吾得貴妃,如得至寶。」一曲〈得寶子〉由此誕生。一個一臉嚴肅,一個滿面春風;一個諄諄教誨,一個淺吟低唱。誰能阻止我們私心愛慕李三郎呢!甚至連他和楊貴妃的不倫之戀,我們都能拔高為「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千古絕唱;而隋文帝終其一生,和老妻獨孤伽羅同眠同起、言笑晏晏,反倒成為怕老婆的笑柄。
哎,人啊人。
然而,我並非一味為隋文帝鳴不平。我知道,人們不太喜歡隋文帝,並不真是因為他為人過於嚴肅,更不是因為他堅守一夫一妻的道德原則。而是因為他的內心缺乏一種柔度、缺乏一種對人的真實同情。他有理想,便要求全國人民和他一樣有理想;他有道德,便要求全國人民和他一樣有道德;而且,在內容與程度上都不允許有任何差異。這種信念過了頭,就把人變成了機器。
這種機器一般的感覺,體現在他苛責兒子,不教而殺上;也體現在他為了確保倉庫的存糧量,寧可和人民一起逃荒,也不肯開倉放糧上;甚至,還體現在里坊森列、嚴整如棋局般的大興城上。他建立那麼多好制度,卻沒有真正弄清楚,所有的制度都是為人服務的。
恰恰相反,他一心希望,把所有的人都約束在規範之下,而當這個規範無限大的時候,人就會被壓縮得無限小,小到如同螞蟻一般,這不就成了時代之殤嗎?
這樣的價值取向,讓隋文帝可以成為一位有為的君主,但卻不是有道的君主,更不會是有情的君主。這樣的統治方式,也使整個大隋王朝陷入了一種只有氣度而沒有溫度的迷局。這是隋朝如流星般煥發出瞬間光彩的依據,同時也是它如流星般瞬間隕落的根源。
由隋文帝又不免想到隋煬帝。我在微博裡說,隋朝最有魅力的兩位男士,一位是隋煬帝,一位是隋煬帝的功臣——楊素。
難道不是嗎?誰不知道風塵三俠的故事呢?紅拂女、李靖和虯髯客,多麼迷人的武俠經典!問題是,如果沒有楊素放行,身為楊府家妓的紅拂怎能夜奔成功呢?誰不知道破鏡重圓的故事呢?落魄的段德昌,已經淪為侍妾的樂昌公主,如果不是楊素慷慨玉成,單憑一塊破鏡、一段癡情,怎麼敵得過世事滄桑、陵谷變遷?隋煬帝就更不用說了,那樣的美男子,那樣的大詩人。「肅肅秋風起,悠悠行萬里。萬里何所行,橫漠築長城。」慷慨質樸,直逼魏武帝曹操。難怪他會自負地說:「天下皆謂朕承藉緒餘而有四海,設令朕與士大夫高選,亦當為天子矣。」這樣的霸氣,這樣的才情,再配上東狩西巡、依紅偎翠的事蹟,誰能否認他的魅力呢?
可是,即便這樣兩位瀟灑倜儻的美男子,即便這些熠熠生輝的風流佳話,卻也拖著濃厚的陰影!當我們津津樂道於楊素的慈悲,會不會想起他的敢死隊中,那些只許進不許退的普通戰士?或者,當我們陶醉於隋煬帝的風采時,會不會想起在他改天換地的急政之下,那些扔下鋤頭、離開家鄉、開河築堤、轉死溝壑的平凡農夫呢?慷慨悲歌的英雄背後,是千千萬萬個很難發出聲音的愚夫愚婦,但是,一旦他們發出聲音,便是驚天動地的呐喊。
這呐喊聲最後消失在唐朝,消失在唐朝初年的仁政裡。其實,我們都知道一句話「唐承隋制」。唐朝保留隋朝所有好制度,只是增加一條「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的深刻認識。常常聽人議論唐朝的豪邁氣象,但是,我倒覺得,隋朝是剛,唐朝是柔;隋朝是骨,唐朝是肉。剛柔並濟、骨肉相連時,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時段——隋唐盛世才真正誕生。千載之後的我們,面對這段歷史,除了驚歎與豔羨之外,是否能有更深的思考呢?
寫到這裡,我再一次深感幸福,探索歷史的幸福。歷史總讓人升騰起理想,又讓人產生回到現實的力量。就是這深邃而厚重的歷史讓我們知道,不管理想有多高遠,在現實世界中,我們都得一步步走過,不能跑,更不能飛;也是同樣的歷史讓我們知道,如果沒有高遠的理想,我們甚至連下一步都無從落腳,而只能在歧路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