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斑部位於視網膜中心點,負責中心視力及色彩辨識。老化、高度近視合併症、感染、發炎、外傷等因素,都會造成黃斑部病變。基本上,黃斑部病變可分乾性與濕性兩種,皆會導致視力變差,看東西影像扭曲變形,嚴重者甚至會失明,影響生活品質。
黃斑部自我檢測方法很簡單,若單眼檢測阿姆斯勒方格表或磁磚,一旦凝視中心黑點發現方格內出現空缺或扭曲變形,意味黃斑部退化,建議立即就醫。其實健康者也會發生黃斑部病變,發作時機多半無法預知,建議從小養成保養習慣,平時應避免長期暴露強光下,室外最好戴太陽眼鏡,注意孩童近視度數加深。
「均衡飲食,作息正常」,加強眼睛預防保健,可降低5成黃斑部病變失明機率,建議少用3C產品、少熬夜、少服用藥物,平時多看遠方,多攝取蔬果、葉黃素及抗氧化劑,如維生素A、C、E與鋅、銅等礦物質及必須脂肪酸omega3,如魚油等,提供黃斑部重要養分,可作為平日補充眼睛維他命時的選用參考。此外,配合「定期檢查、早期預防」,才能避免黃斑部退化。
黃斑部病變,銀髮視力殺手
覺得中間影像一團黑,揉眼睛也看不清楚,可能是黃斑部病變。醫師強調,愈早治療、效果愈好,可避免視力嚴重受損失明。
55歲以上 病變高危險群
「黃斑部病變像顆不定時炸彈,一旦出血,視力一下子會變差。」醫師說,55歲以上是黃斑部病變好發族群,隨著年紀愈大,罹病機率大幅攀升,若未即時治療,短時間內恐會快速惡化,導致無法回復的視力傷害。
黃斑部病變主要是視網膜正中央有暗影,看東西灰濛濛一片,伴隨影像扭曲及線條不明。儘管周圍影像仍清楚,但因9成視力需透過中央視網膜的黃斑部吸收光線,患者依舊看不清。不只如此,嚴重黃斑部病變會破壞神經細胞、產生結疤,影響視網膜吸收光線能力,造成失明。
不可逆疾病 視力惡化難返
鄭成國說,「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為不可逆疾病」,罹病數周或數月後病情可能惡化,當視網膜下方不斷長出新生血管,會使視網膜與上皮細胞逐漸剝離,一旦液體滲入,就可能破壞視網膜神經細胞;若新生血管破裂出血,視力將瞬間變差;視網膜上的結疤組織,則會影響光線吸收,讓視力短時間內惡化,如同失明,即使治療也無法回復原本視力。
門診曾有患者,原本視力1.0,因罹患黃斑部病變,瞬間只剩0.2至0.1。因拖延一、兩個月才就醫,治療後視力也只有0.5至0.7。
誤為白內障 最怕延誤治療
別以為「視力夠用就好」,延誤治療,會造成永久性傷害。不少人誤把黃斑部病變當作白內障,鄭成國提醒,白內障是老年人最常見眼疾,黃斑部病變則是老人失明主因。
醫師說,正常水晶體清晰透明,隨著年紀變大、水晶體混濁,就會產生白內障,造成光線不均勻,色彩影像不鮮明,就像「毛玻璃髒了」,看東西影像舊舊的,「光線愈亮、愈看不清楚」。至於黃斑部病變,則是中央影像一團黑影,且嚴重扭曲,即便再怎麼亮,也完全無法吸收光線。
要早期發現 勤做自我檢測
醫師指出,老年人常合併白內障與黃斑部病變,老人家通常不易辨識,門診不少患者就醫時,根本不知眼睛症狀何時發生;加上白內障置換人工水晶體的手術時機不明確,一般都是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才考慮動刀,延誤治療時機。
黃斑部病變如何發現、早期治療?鄭成國建議,民眾不妨在家自我檢測,可單眼直視牆壁或浴室磁磚,或利用阿姆斯勒方格表,矇住單眼,左右眼每天各花一秒鐘,一旦發現方格有缺損或扭曲,建議應立即就醫。
防黃斑部病變 防曬、少抽菸、多蔬果
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好發於50歲以上族群,主要症狀包括眼前出現不規則黑影,影像模糊、扭曲等,不但影響中心視覺,如果延誤治療,很可能在兩年內造成失明危機。
推估國內約有五萬人受到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威脅,高危險群達25萬人。如何避免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眼科醫師表示,除了老化及遺傳因素較難以避免,平常若能避免近視、注意眼睛防曬、少抽菸,飲食多攝取蔬菜水果、避免高脂飲食等,或可降低罹患黃斑部病變機率。「黃斑部是全身單位血液量供應最多的地方。」醫師強調,早期用藥可抑制新生血管因子,可讓血管自行萎縮、避免滲水及滲血。
今年一月起,健保新增給付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新生血管抑制劑治療,視力介於0.5至0.05的50歲以上民眾,檢附螢光血管攝影、光學同調斷層掃描(OCT)等相關資料,送健保局審查通過後,即可獲得一年最多3次的治療,可省下約11萬元。
基本上,新生血管抑制劑的副作用不多,除心肌梗塞、高血壓、中風或服用阿斯匹靈者外,一般患者均可用藥。醫師指出,就像皮膚長老人斑一樣,人類眼睛在年過40歲左右就開始退化,包括水晶體逐漸硬化,位於視網膜中心處的黃斑部,也會有退化沉積物出現,或長出不正常的新生血管,隨著年齡增長,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罹患率也隨之增加。
此外,高度近視也是引發黃斑部病變的危險因子。醫師強調,近視會造成眼軸拉長,長久而言對視網膜有拉扯作用,年過50的近視族群,有可能提早出現黃斑部病變。
除了上述因素,國內因糖尿病而引發視網膜病變及黃斑部病變的病人不在少數,根本原因即與代謝症候群有關,這類患者除控制血糖及血脂肪外,也應及早了解視力有無提早退化的可能。
老年黃斑部病變知多少
看不清楚親人臉孔,吃飯無法看到菜餚,眼中只有一團黑影…。這不是電視連續劇劇情,而是黃斑部病變患者每天上演的情景。醫師表示,黃斑部病變會造成視網膜中央出現黑影,影像扭曲變形,影響社交與日常生活,連夾菜都需依賴家人照顧,不少人因此心情憂鬱。
根據統計,國外65至70歲老年人口黃斑部病變的盛行率約6%,70歲以上達20%,50歲以上民眾是疾病的好發族群,國內的盛行率約10%,如果平時未做視網膜或眼底檢查,初期不易發現罹病。
醫師表示,黃斑部病變是一種視網膜中央部位的退化,基本上,黃斑部病變可分為「乾性」與「濕性」兩種,乾性約占九成,濕性約一成。
「乾性」黃斑部病變的產生是因為視網膜代謝產物不斷堆積,破壞組織,患者的視力通常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濕性」黃斑部病變則可見到不正常的新生血管,這些血管本身結構較脆弱,容易造成血液和漿液的滲出,產生視網膜疤痕,造成視力衰退,甚至失明。
醫師說,早期治療黃斑部病變多以光動力雷射療法為主,患者視力可以穩定下來。目前而言,血管新生抑制劑的治療效果不錯,這類藥物注射在眼球內能讓不正常的新生血管萎縮,避免出現視網膜疤痕組織。有國外研究發現,使用血管新生抑制劑後,九成病患視力穩定,其中三成的人視力還進步。不過,一旦延誤治療,造成新生血管出血、留下疤痕,此時就算用藥,治療效果仍有限,視力可能打折扣,無法回復原來水準。
黃斑部病變會造成中央視野缺損,醫師指出,有患者因看不清楚正中央影像,眼睛常被黑點或黑影遮住,家人的臉總是一團黑,視力嚴重惡化,家屬誤會對方故意不理睬,差點鬧家庭革命。此外,也有黃斑部病變患者透露,用餐面對滿桌菜餚,卻因視網膜黑影,不只看不見碗盤,夾菜都成問題,日常生活必須依賴家人或看護協助,部份患者差點罹患憂鬱症。
如何避免黃斑部病變上身?醫師建議,平時可補充抗氧化劑,如維他命C、E、鋅、銅等;花椰菜、菠菜與甘藍菜等深綠色蔬菜亦含葉黃素;魚油中DHA及EPA皆有助視力。另外,不抽菸、預防高血壓、高血脂,都能減少黃斑部病變的危險因子,他呼籲50歲以上民眾做視網膜檢測,追蹤眼睛疾病,確保清晰明亮視力。
青光眼發作 多已中晚期
青光眼主要是視神經無法承受眼內壓力,導致視神經萎縮、視神經纖維無法回復,即使眼壓正常,也可能發生青光眼。基本上,眼睛每天製造房水,維持眼內固定壓力,一旦房水排出過程受阻、眼壓升高,恐怕會引發青光眼。
「青光眼是視力隱形殺手。」青光眼早期無明顯症狀,一旦有症狀已是中晚期,患者可能出現惡心、嘔吐、頭痛等症狀。據統計,國內有30萬人罹患青光眼,發生率1%至3%,不過健保局資料顯示,平時接受青光眼治療者僅17%、約5萬人,若未及早治療、持續惡化,將來可能失明。
外傷、高度近視、眼球小、遠視、白內障過熟、糖尿病等,皆是青光眼高風險因子,建議每半年可做相關眼壓測試、隙裂燈、視神經攝影、視野檢查等,瞭解視野喪失情形。值得注意的是,清晨眼壓最高,通常3至5成門診患者的檢查眼壓皆屬正常,多數患者不易發現青光眼。
前列腺素衍生物類治療青光眼效果不錯,基礎眼壓可下降30%至35%,但點眼藥水時,需以手捏鼻,避免藥水經鼻淚管被全身吸收。另外,應選擇不含防腐劑、舒適不刺痛藥水,患者才會遵從醫囑用藥;若使用兩種以上複方藥水,點藥時間需間隔5分鐘,避免藥效下降。
改善乾眼症 別用眼過度
乾眼症不只發生在年紀大的人身上,電腦族也是乾眼症的好發族群。另外,室內空調、暖氣、騎車吹風,長期配戴隱形眼鏡,熬夜用眼過度,自體免疫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甲狀腺機能異常、懷孕荷爾蒙變化,長期用藥如利尿劑、降血壓藥、感冒藥等,也會導致乾眼症狀。基本上,淚水排出速度太快或分泌減少、分布不均、淚液穩定性差,一旦眼球濕潤度不足,恐怕會導致角膜缺損、破皮等症狀。
一般而言,輕微乾眼症偶爾會眼睛發癢、有異物感;至於中度或嚴重乾眼症會造成眼睛疲勞、睜不開、畏光、乾澀、灼熱、流淚、視力模糊等症狀。調整生活作息、充足睡眠、多吃蔬果、多運動、少辛辣食物、不吸菸、避免灰塵或煙霧瀰漫環境,均能降低乾眼症發作。
建議用眼半小時應休息10分鐘,另外,人工淚液亦可治療乾眼症,常見用藥包括藥膏、水溶液、凝膠等,長時間乾澀緩解則有新一代智慧型水凝露可選用。
正視白內障 別任其惡化
眼睛中間水晶體混濁會導致白內障,通常白內障發病原因除了先天性因素,老化、外傷、糖尿病併發症也會引發白內障,常見症狀包括視力模糊、對強光敏感、顏色對比度降低、閱讀常感覺光線不足、夜間視力差、看東西疊影、頭痛等。基本上,白內障不見得會影響視力,但一旦放任不理、任其持續惡化,水晶體恐怕會呈現咖啡色、黑色或白色,嚴重者還會出現黃色或綠色混濁,伸手不見五指。
白內障除了藥物治療外,若已造成視力不良且干擾日常生活,或合併青光眼、甚至影響學習與視力發展,建議開刀治療,患者可進行水晶體囊內摘除手術,置換人工水晶體。目前人工水晶體已發展出不同功能型的人工水晶體,包含能降低陽光及藍光傷害,提升視覺品質或矯正散光,或者同時可解決近視、老花等屈光問題。 預防白內障,建議平時多休息、喝水及補充營養品,外出時利用陽傘、帽子及太陽眼鏡防曬,降低紫外線對眼睛傷害。
戴太陽眼鏡 遠離白內障
夏天日頭赤炎炎,眼睛也要防曬。眼科醫師表示,平時外出或開車時,一定要戴可防紫外線的太陽眼鏡,避免眼睛長期曝曬陽光,增加白內障等眼睛病變風險。
馬英九總統等政府官員,為防白內障,近來在陽光普照的場合都會戴上太陽眼鏡。醫師說白內障因素多,紫外線傷害是主因之一。曾有研究顯示,台灣南部罹白內障人數較北部多,南部居民常遭陽光曝曬又未防曬是主因。
醫師建議穿透大氣層的紫外線,約九成是波長較長的UVA、UVB,穿透力強,可進入眼睛深部組織,長波UVA可達視網膜、黃斑部,恐引發視網膜或黃斑部病變,而中波的UVB則達較表淺的組織,即眼角膜、水晶體,誘發白內障,或導致眼結膜組織增生的眼翳等。
醫師提醒,外出、開車最好都要戴太陽眼鏡防曬,不過如果只是一般染色鏡片,不僅無法防曬,在黑暗中眼睛瞳孔更放大,反會接收更多光線傷害。他建議民眾也可至眼鏡行檢測,確認太陽眼鏡是否真能防曬。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