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4-14 12:33:12| 人氣29,258| 回應16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19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閱讀蔣勳:滅燭.憐光滿

   

美學系列:滅燭.憐光滿

愛琴海波濤不斷,我在細數天上繁星。忽然船舷移轉,濤聲洶湧,一大片月光如水,傾洩而來,我忽然眼熱鼻酸,原來「光」最美的形容詠嘆竟然是「滿」這個字……
 
張九齡〈望月懷遠〉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不知道為什麼一直記得張九齡〈望月懷遠〉這首詩裡的一個句子─滅燭憐光滿。
明月從海洋上升起,海面上都是明晃晃的月光。大片大片如雪片紛飛的月光,隨著浩瀚的水波流動晃漾。月光,如此浩瀚,如此繁華,如此飽滿,如此千變萬化,令人驚叫,令人嘖嘖讚嘆。
 
詩人忽然像是看到了自己的一生,從生成到幻滅,從滿樹繁花,如錦如繡,到剎那間一片空寂,靜止如死。剎那剎那的光的閃爍變滅,剛剛看到,確定在那裡,卻一瞬間不見了,無影無蹤,如此真實,消逝時,卻連夢過的痕跡也沒有,看不到,捉摸不到,無處追尋。詩人的面前點燃著一支蠟燭,那一支燭光,暈黃溫暖,照亮室內空間一角,照亮詩人身體四周。
 
也許因為月光的飽滿,詩人做了一個動作,起身吹滅了蠟燭的光。
燭光一滅,月光頃刻洶湧進來,像千絲萬縷的瀑布,像大海的波濤,像千山萬壑裡四散的雲嵐,澎湃而來,流洩在宇宙每一處空隙。
 
「啊──」詩人驚嘆了:「原來月光如此豐富飽滿──」
小時候讀唐詩,對「憐光滿」三個字最無法理解。「光」如何「滿」?詩人為什麼要「憐」「光滿」?
最好的詩句,也許不是當下的理解,而是要在漫長的一生中去印證。「憐光滿」三個字,在長達三、四十年間,伴隨我走去了天涯海角。
 
二十五歲,從雅典航行向克里特島的船上,一夜無眠。躺在船舷尾舵的甲板上,看滿天繁星,辨認少數可以識別的星座。每一組星座由數顆或十數顆星子組成,在天空一起流轉移動。一點一點星光,有他們不可分離的緣分,數百億年組織成一個共同流轉的共同體。
 
愛琴海的波濤拍打著船舷,一波一波,像是一直佇立在岸邊海岬高處的父親「愛琴」(Agean),還在等待著遠航歸來的兒子。在巨大幻滅絕望之後,「愛琴」從高高的海岬跳下,葬身波濤。希臘人相信,整個海域的波濤的聲音,都是那憂傷致死的父親永世不絕的呢喃。那片海域,也因此就叫作愛琴海。
 
愛琴海波濤不斷,我在細數天上繁星。忽然船舷移轉,濤聲洶湧,一大片月光如水傾洩而來,我忽然眼熱鼻酸,原來「光」最美的形容詠嘆竟然是「滿」這個字。
 
「憐」,是心事細微的震動,像水上粼粼波光。張九齡用「憐」,或許是因為心事震動,忽然看到了生命的真相,看到了光,也看到了自己吧。
 
一整個夜晚都是月光,航向克里特島的夜航,原來是為了註解張九齡的一句詩。小時候讀過的一句詩,竟然一直儲存著,是美的庫存,可以在一生提領出來,享用不盡。       
月光的死亡
二十世紀以後,高度工業化,人工過度的照明驅趕走了自然的光。
居住在城市裡,其實沒有太多機會感覺到月光,使用蠟燭的機會也不多,張九齡的「滅燭憐光滿」只是死去的五個字,呼應不起心中的震動。
 
燭光死去了,月光死去了,走在無所不侵入的白花花的日光燈照明之下,月光消失了,每一個月都有一次的月光的圓滿不再是人類的共同記憶了。
 
那麼,「中秋節」的意義是什麼?
一年最圓滿的一次月光的記憶還有存在的意義嗎?漢字文化圈裡有「上元」、「中元」、「中秋」,都與月光的圓滿記憶有關。「上元節」是燈節,是「元宵節」,是一年裡第一次月亮的圓滿。「中元節」是「盂蘭盆節」,是「普渡」,是把人間一切圓滿的記憶分享於死去的眾生。在水流中放水燈,召喚漂泊的魂魄,與人間共度圓滿。
 
圓滿不止是人間記憶,也要布施於鬼魂。
在日本京都嵐山腳下的桂川,每年中元節,渡月橋下還有放水燈儀式。民眾在小木片上書寫亡故親友姓名,或只是書寫「一切眾生」、「生死眷屬」。點上一支小小燭火,木片如舟,帶著一點燭光放流在河水上,搖搖晃晃,漂漂浮浮,在寧靜空寂的桂川上如魂如魄。那是我又一次感覺「滅燭憐光滿」的地方,兩岸沒有一點現代照明的燈光,只有遠遠河上點點燭火,漸行漸遠。
 
光的圓滿還可以這樣找回來嗎?島嶼上的城市大量用現代虛假醜陋的誇張照明殺死自然光。殺死月光的圓滿幽微,殺死黎明破曉之光的絢麗蓬勃浩大,殺死黃昏夕暮之光的燦爛壯麗。
 
我們為什麼要這麼多的現代照明?高高的無所不在的醜惡而刺眼的路燈,使人喧囂浮躁,如同噪音使人發狂,島嶼的光害一樣使人心躁動浮淺。
 
「光」被誤讀為「光明」,以對立於道德上的「黑暗」。
浮淺的二分法鼓勵用「光明」驅趕「黑暗」。一個城市,徹夜不息的過度照明,使樹木花草不能睡眠,使禽鳥昆蟲不能睡眠,改變了自然生態。
 
「黑暗」不見了,許多生命也隨著消失。消失的不止是月光、星光,很具體的是我們童年無所不在的夜晚螢火也不見了。螢火蟲靠尾部螢光尋找伴侶,完成繁殖交配。童年記憶裡點點螢火忽明忽滅的美,其實是生命繁衍的華麗莊嚴。
 
因為光害,螢火蟲無法交配,「光明」驅趕了「黑暗」,卻使生命絕滅。
在北埔友達基金會麻布山房看到螢火蟲的復育,不用照明,不用手電筒,關掉手機上的閃光,螢火蟲來了,點點閃爍,如同天上星光,同去的朋友心裡有飽滿的喜悅,安詳寧靜,白日喧囂吵鬧的煩躁都不見了「滅燭憐光滿」,減低光度,拯救的其實不止是螢火蟲,不止是生態環境,更是那個在躁鬱邊緣越來越不快樂的自己吧。
 
 
 
莫內的〈日出‧印象〉
歐洲傳統繪畫多是在室內畫畫,用人工的照明燭光或火炬營造光源。有電燈以後當然就使用燈光。十九世紀中期有一些畫家感覺到自然光的瞬息萬變,不是室內人工照明的單調貧乏所能取代,因而倡導戶外寫生,直接面對室外的自然光(en plein air)。
 
莫內就是最初直接在戶外寫生的畫家,一生堅持在自然光下繪畫,尋找光的瞬間變化,記錄光的瞬間變化。莫內觀察黎明日出,把畫架置放在河岸邊,等待日出破曉的一刻,等待日出的光在水波上剎那的閃爍。
 
日出是瞬間的光,即使目不轉睛,仍然看不完全光的每一剎那的變化。
莫內無法像傳統畫家用人工照明捕捉永恆不動的視覺畫面,他看到的是剎那瞬間不斷變化的光與色彩。 
他用快速的筆觸抓住瞬間印象,他的畫取名〈日出‧印象〉(L,impression,Le Soliel Levant),他畫的不是日出,而是一種「印象」。
 
這張畫1874年參加法國國家沙龍比賽,沒有評審會接受這樣的畫法,筆觸如此快速,輪廓這麼不清晰,色彩這麼不穩定,這張畫當然落選了。莫內跟友人舉辦了「落選展」,展出〈日出‧印象〉,報導的媒體記者更看不懂這樣的畫法,便大篇幅撰文嘲諷莫內不會畫畫,只會畫「印象」。沒有想到,「印象」一詞卻成為劃時代的名稱,誕生了以光為追尋的「印象派」,誕生了一生以追逐光為職志的偉大畫派。
 
石梯坪的月光
石梯坪在東部海岸線上,花蓮縣南端,已經靠近台東縣界。海岸多岩塊礁石,礁石壁壘,如一層一層石梯,石梯寬闊處如坪,可以數十人列坐其上,俯仰看天看山看海。看大海壯闊,波濤洶湧而來,四周驚濤裂岸,澎轟聲如雷震。大風呼嘯,把激濺起的浪沫高揚在空中吹飛散成雲煙。
 
我有學生在石梯坪一帶海岸修建住宅,供喜愛東部自然的人移民定居,或經營民宿,使短期想遠離都會塵囂的遊客落腳。我因此常去石梯坪,隨學生的學生輩紮營露宿,在成功港買魚鮮,料理簡單餐食,大部分時間在石梯坪岩礁上躺臥坐睡,看大海風雲變幻,無所事事。
 
石梯坪面東,許多人早起觀日出,一輪紅日從海平面緩緩升起,像亙古以來初民的原始信仰。
夜晚在海邊等待月升的人相對不多,月亮升起也多不像黎明日出那樣浩大引人敬拜。我們仍然無所事事,沒有等待,只是坐在石梯坪的岩礁上聊天,但是因為浪濤聲澎轟,大風又常把出口語音吹散,一句話多聽不完全,講話也費力,逐漸就都沉寂了。
 
沒有人特別記得是月圓,當一輪渾圓明亮的滿月悄悄從海面升起,無聲無息,一抬頭看到的人都「啊──」的一聲,沒有說什麼,彷彿只是看到了,看到這麼圓滿的光,安靜而無遺憾。
 
初升的月光,在海面上像一條路,平坦筆直寬闊,使你相信可以踩踏上去一路走向那圓滿。年輕的學生都記得那一個夜晚,沒有一點現代照明的干擾,可以安靜面對一輪皓月東升。我想跟他們說我讀過的那一句詩──滅燭憐光滿,但是,看到他們在宇宙浩瀚前如此安靜,看到他們與自己相處,眉眼肩頸間都是月光,靜定如佛,我想這時解讀詩句也只是多餘了。
 

台長: 讀.冊.人
人氣(29,258) | 回應(16)| 推薦 (19)| 收藏 (0)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閱讀:墨墨傳情 |
此分類下一篇:人生省思:教養和教育
此分類上一篇:鴻兔大展:百年心願,祈福平安

讀.冊.人
《望月懷遠》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張九齡,678年-740年,字子壽,韶州曲江人(現廣東省韶關市)。唐代著名詩人、宰相。卒諡文獻。人稱「張曲江」。有《張曲江集》。開元二十八年(740年),在家鄉曲江病逝,享年62歲。

評價
七歲知屬文,有文名,張說稱他「後出詞人之冠」。有詩《感遇》12首,名列《唐詩三百首》第一首,和陳子昂的《感遇》38首相提並論,其中「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一聯,更是他高潔情操的寫照。另外,張九齡的五言律詩情緻深婉,如:《望月懷遠》一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唱絕千古。

張九齡是開元時期的賢相之一,也是唐代唯一個由嶺南書生出身的宰相。他耿直溫雅,風儀甚整,時人譽為「曲江風度」。即使罷相後,如有人向玄宗舉薦人才,玄宗輒問道:「其人風度得如九齡否?」開元末年,唐玄宗倦於理政,漸漸沉迷享樂,疏遠賢人。在小人得志的兇險政情下,張九齡能守正嫉邪,剛直敢言,成為安史之亂前最後一位公忠體國、舉足輕重的唐室大臣。他曾堅拒武惠妃的賄賂,粉碎了她危及太子的陰謀;他也曾反對任用奸佞的李林甫、庸懦的牛仙客為相,以至屢忤玄宗意,終於罷相。他目光遠大,曾言安祿山「貌有反相,不殺必為後患」,然而不為玄宗採納。後來安史亂起,玄宗倉皇入蜀時,憶起九齡平生之言,痛哭之餘,唯有遣使祭奠故人而已。
2011-04-14 12:38:02
讀.冊.人
唐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連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裏, 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裏流霜不覺飛, 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 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 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 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 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 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 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 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 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 江潭落月複西斜。
斜月沈沈藏海霧, 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 落月搖情滿江樹。
被聞一多先生譽爲「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宮體詩的自贖》)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來使無數讀者爲之傾倒。一生僅留下兩首詩的張若虛,也因這一首詩,,被稱為是「孤篇蓋全唐」的傑作,「孤篇橫絕,竟爲大家」。《春江花月夜》是樂府《清商曲辭·吳聲歌曲》舊題。

張若虛,唐代詩人。
揚州(今屬江蘇)人。官兗州兵曹。),與賀知章、賀朝、萬齊融、邢巨、包融等人,俱以文詞俊秀馳名於京師。與賀知章、張旭、包融齊名,號「吳中四士」。詩以《春江花月夜》著名。張若虛的詩,僅存二首於《全唐詩》。
2011-04-14 12:42:54
讀.冊.人
唐•李商隱〈錦瑟〉
錦瑟無端五十絃,一絃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
滄海明月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2011-04-14 12:44:30
讀.冊.人
唐•張說《清夜酌》
秋陰士多感,雨息夜無塵。
清樽宜明月,復有平生人。

唐•張說《詠鏡》
寶鏡如明月,出自秦宮樣。
隱起雙蟠龍,銜珠儼相向。
常恐君不察,匣中委清量。
積翳掩菱花,虛心蔽塵狀。
倘蒙羅袖拂,光生玉台上。

唐•張說《會曲》
何處送客洛橋頭,洛水泛泛中行舟。
可憐河樹葉萎蕤,關關河鳥聲相思。
街鼓喧喧日將夕,去桌歸軒兩相迫。
何人送客故人情,故人今夜何處客。
張說,667年-730年,字道濟,一字說之,原籍范陽(今河北涿州市)。世居河東(今山西永濟),後徒洛陽,史載「敦氣節,重然諾。為文精壯,長於碑誌。」。對策第一,授太子校書,累官至鳳閣舍人。因忤旨流配欽州,唐中宗時召還。開元初年,因不附太平公主,罷知政事,唐玄宗時任中書令,開元十年(722年),任朔方節度使,建議招募壯士以充宿衛,平定了降胡康願子叛亂,主張裁軍二十多萬,複員務農。封燕國公,擅長文辭,當時朝廷重要文件多出其手,尤長於碑文墓誌,與許國公蘇頲齊名,並稱「燕許大手筆」。因與姚崇不合,出為相州刺史。前後三次為相,掌文學之任凡三十年,卒諡號文貞。

《舊唐書·張說傳》載〈諫武后幸三陽宮不時還都疏〉等疏表三篇。作品還有《錢本草》,以錢喻藥,診治時弊,堪稱奇文。相傳《虯髯客傳》為其作品。有文集30卷傳世。
2011-04-14 12:48:29
讀.冊.人
唐•白居易《長相思》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吳山點點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

唐·白居易《望月有感》
時難年荒世業空,弟兄羈旅各西東。
田園寥落干戈後,骨肉流離道路中。
弔影分為千里雁,辭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

唐·白居易《暮江吟》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誰憐九月旁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2011-04-14 12:55:53
讀.冊.人
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唐·張繼《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唐·王昌齡《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唐·王維《酬張少府》
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
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
2011-04-14 12:58:24
讀.冊.人
唐·李白《月下獨酌》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唐·李白《關山月》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
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歎息未應閒。

唐·李白《子夜吳歌》
長安一片月,萬戶擣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唐·李白《靜夜思》
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唐·李白《夜泊牛渚懷古》
牛渚西江夜,青天無片雲。
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
余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
明朝掛帆去,楓葉落紛紛。

唐·李白《把酒問月》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盃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暉發。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
白兔擣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
2011-04-14 13:01:08
讀.冊.人
宋·晏殊《寓意》
油壁香車不再逢,峽雲無跡任西東。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
幾日寂寥傷酒後,一番蕭瑟禁煙中。
魚書欲寄何由達,水遠山長處處同。

宋·王安石《春夜》
金爐香盡漏聲殘,剪剪輕風陣陣寒。
春色惱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欄杆。

宋·岳飛《池州翠微亭》
經年塵土滿征衣,特特尋芳上翠微。
好山好水看不足,馬蹄催趁月明歸。

宋•蘇軾《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宋·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2011-04-14 13:04:00
讀.冊.人
蔣勳老師的文字,總是讓人偏愛,總想仔仔細細的欣賞,總會會心一笑,加上讚嘆。

最好的詩句,
也許不是當下的理解,而是要在漫長的一生中去印證。明月從海洋上升起,海面上都是明晃晃的月光。大片大片如雪片紛飛的月光,隨著浩瀚的水波流動晃漾。月光,如此浩瀚,如此繁華,如此飽滿,如此千變萬化,令人驚叫,令人嘖嘖讚嘆。

詩人忽然像是看到了自己的一生,從生成到幻滅,從滿樹繁花,如錦如繡,到剎那間一片空寂,靜止如死。剎那剎那的光的閃爍變滅,剛剛看到,確定在那裡,卻一瞬間不見了,無影無蹤,如此真實,消逝時,卻連夢過的痕跡也沒有,看不到,捉摸不到,無處追尋。詩人的面前點燃著一支蠟燭,那一支燭光,暈黃溫暖,照亮室內空間一角,照亮詩人身體四周。
也許因為月光的飽滿,詩人做了一個動作,起身吹滅了蠟燭的光。燭光一滅,月光頃刻洶湧進來,像千絲萬縷的瀑布,像大海的波濤,像千山萬壑裡四散的雲嵐,澎湃而來,原來「光」最美的形容詠嘆竟然是「滿」這個字。一整個夜晚都是月光,原來是為了註解詩人張九齡的一句詩。
2011-04-14 13:14:28
讀.冊.人
莫內〈日出‧印象〉
這張畫1874年參加法國國家沙龍比賽,沒有評審會接受這樣的畫法,筆觸如此快速,輪廓這麼不清晰,色彩這麼不穩定,這張畫當然落選了。莫內跟友人舉辦了「落選展」,展出〈日出‧印象〉,報導的媒體記者更看不懂這樣的畫法,便大篇幅撰文嘲諷莫內不會畫畫,只會畫「印象」。沒有想到,「印象」一詞卻成為劃時代的名稱,誕生了以光為追尋的「印象派」,誕生了一生以追逐光為職志的偉大畫派。

歐洲傳統繪畫多是在室內畫畫,用人工的照明燭光或火炬營造光源。有電燈以後當然就使用燈光。十九世紀中期有一些畫家感覺到自然光的瞬息萬變,不是室內人工照明的單調貧乏所能取代,因而倡導戶外寫生,直接面對室外的自然光(en plein air)。

莫內就是最初直接在戶外寫生的畫家,一生堅持在自然光下繪畫,尋找光的瞬間變化,記錄光的瞬間變化。莫內觀察黎明日出,把畫架置放在河岸邊,等待日出破曉的一刻,等待日出的光在水波上剎那的閃爍。

日出是瞬間的光,即使目不轉睛,仍然看不完全光的每一剎那的變化。莫內無法像傳統畫家用人工照明捕捉永恆不動的視覺畫面,他看到的是剎那瞬間不斷變化的光與色彩。

他用快速的筆觸抓住瞬間印象,他的畫取名〈日出‧印象〉(L,impression,Le Soliel Levant),他畫的不是日出,而是一種「印象」。
2011-04-14 13:16:03
X96
花園系列是登峰造極的印象呢 ^^
2011-04-14 22:52:07
好攝客-------小煌
賞文囉
感謝邀請
2011-04-15 00:08:57
微霜
喜歡閱讀,美學大師蔣勳的作品
2011-04-15 11:14:18
飄靈
嗚哇~~看好久!
讀冊人飽讀詩書
文詞言談處處留詩意
古人文學深留人心
飄靈觀看
也觸動心璇
2011-04-16 23:03:05
讀.冊.人
邵康節《清夜吟》
月到天心處,風來水面時,
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
邵雍自稱「安樂先生」,是北宋五子之一。
字堯夫,逝世後謚號「康節」,所以後人都稱其為邵康節,宋朝時代的著名卜士。北宋真宗大中祥符4年(公元1011年)12月25日(辛亥年辛丑月甲子日甲戌辰)生於范陽(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卒於神宗十年(公元1077年)。

邵康節是中國占卜界的主要代表人物。
《梅花易數》是他發明的占卜方法。可是這本書版本很多,估計已經是傳偽了。先天易學是他的主要代表作。可是在他的著作中關於先天易學敘述的並不詳細。朱熹的《周易本義》對於先天易學作了詳細的介紹。他樂天知命,常以詩言志,以園林景色、醇酒茗茶自娛平生。他常言「此身甘老在樵漁」、「身為無事人」,但他又在一心傚法聖人,觀物得理,究天人之際,要為後人留下一門大學問。他嘗有這樣的詩句:「只恐身閒心未閒」、「若蘊奇才必奇用,不然須負一生閒」。

邵康節的著作,除《皇極經世》、《觀物篇》、《擊壤集》和《漁樵問對》外,據程頤和朱熹講,還有《無名公傳》。

程顥嘗說:「邵堯夫於物理上盡說得,亦大段洩露他天機。」又說:「堯夫之學,先從理上推意,言象數,言天下之理。」他以「內聖外王之道」評論邵康節之學,以「振古之豪傑」評論邵康節其人。
2011-04-18 20:54:44
弄墨
來你這兒,也需要先滅燭---(固有的思想),
然後,憐..光滿---(被你的字字珠璣照滿),
你恣意的文學饗宴,會觸動人心呢!
2011-04-21 17:19:45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