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12-18 11:57:18| 人氣10,025| 回應3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閱讀建築:天地與立,神化攸同

 
閱讀建築:保羅.安德魯的北京國家大劇院

書名:
保羅.安德魯的北京國家大劇院
 
作者:
保羅.安德魯(Paul Andreu)
1938年生於法國波爾多近郊的小鎮,從小便對建築與藝術有興趣,法蘭西高等工科學校畢業後,進入巴黎道橋學院和國立美術學院,主修建築與工程學,30歲不到,便完成巴黎戴高樂機場第一航站的設計案,成為交通運輸建築設計中的經典之作。
 
接下來的三、四十年間,他前後設計了包括開羅、雅加達、杜拜、上海浦東等遍佈世界各地60多座機場航站,成為全球設計最多機場的建築大師。除了機場建築之外,安德魯也設計過許多大型公共建築,例如巴黎新凱旋門、日本關西機場海上建築、日本大阪海洋博物館、法國冬季奧運跳台滑雪場等。
 
安德魯之所以能夠跨越東西文化藩籬,受到東西方國家青睞,主要在其「用建築說故事」的獨特方式,善於將光線運用作為一種建築語言,讓他所設計的巨大建築空間顯得神奇多彩,變得更動感,更具有想像力、感染力,不但不會令人覺得遙不可及,反而還賦予了建築特殊的生命力。
 
現年七十歲的安德魯,為法蘭西藝術院及建築院院士,曾獲法國國家建築大獎、佛羅倫斯Gould大獎、法國營建與美術協會「達文西」大獎、日本Nekkei BP技術獎、日本建築協會獎、法國航空航太協會特別獎、Aga Khan建築獎、英國建築技術協會特別獎、國際建築學會「水晶球」獎等。而除了理性的建築設計之外,他還曾寫過《我蓋了許多機場航站》(1998)、小說《記憶的群島》(2004),展現他人文色彩濃厚的感性一面。
 
保羅.安德魯代表作:
1974 巴黎戴高樂國際機場第一航站(陸續包括2A、2B、2C、2D、2E、2F航站)
1987巴黎新凱旋門
1988法國阿爾貝維爾跳台滑雪場(1992年冬季奧運場地)
1993大阪海洋博物館
1995日本大阪關西國際機場(世界首座人工島機場)
1996 阿布達比國際機場第二航站
1997北京國家大劇院
1997印尼雅加達國際機場
1997法國波爾多機場
1997上海浦東國際機場
2004成都科技創業中心
2004上海東方藝術中心
2005新廣州圖書館
2005澳門海神綜合中心
2005成都法院大樓
 
譯者:
唐柳
南京大學外語系學士,法國克萊蒙費朗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曾任500強公司(Alcatel, Coca cola)金融分析師,現就職於生物科學技術公司,兼職翻譯撰稿及文化交流活動。
 
王恬
南京大學西語系法國語言文學學士,法國巴黎三大現代文學碩士,現就讀博士班,專攻電影史,曾任大學教師、翻譯,代表譯作有《電影手記「美女與野獸」拍攝日記》等。
 
內容介紹:
 
「我跟您說,安德魯先生,不要妥協,不要接受任何妥協。」
每當身處困境、猶豫不決的時候,我就想到這句話,我總是對自己說,沒有什麼能讓我與建築的靈魂和其內在的本質背道而馳,這才是最重要的。—保羅.安德魯
 
1999年,保羅.安德魯以一個前衛非凡的蛋殼造型,獲選為北京國家大劇院的設計競圖案,當時引起一陣軒然大波,輿論指責他忽略中國傳統建築風格,破壞了天安門與紫禁城周遭環境歷史文化的和諧,不但開工儀式因此被迫取消,還有100多位國家級院士、建築學家與工程學家聯名抗議,要求停工15年。
 
但自2007年10月完工開放後,「北京國家大劇院」從之前被譏笑為「鴨蛋」,變成「水上明珠」,還被評選為中國10大新建築奇蹟之一,同時也被北京市民票選為北京十大新地標之一,保羅.安德魯現在則是大陸最炙手可熱的外國建築師。
 
本書由保羅.安德魯親自撰寫及拍攝,敘述他是如何構想出這座面積相當於二十座足球場、五座奧運標準泳池的巨蛋結構,以及他如何經歷競爭激烈的競標,承受被要求修改的壓力,克服各項施工過程面臨的挑戰,完成這座全世界最大型的複合式劇院。
 
保羅.安德魯在書中以坦率直白的文字,記錄了他在長達6、7年建造期間的心情轉折,例如面臨困難的沮喪挫折、各方輿論指責和謠傳交相攻擊的憤慨、施工品質未按標準的無奈,以及與業主溝通出現障礙的焦慮等等。
 
這是關於一位建築師內在真實世界的告白,還有這座充滿未來感的玻璃鈦合金建築怎樣產生的幕後故事。
 
 
閱讀建築:保羅.安德魯的北京國家大劇院
 推薦序:千變萬化一滴水

這真是個瘋狂的舉動。「我要去北京」,他跟自己說。然後,他便一如往常,獨自一人,就這樣去了,為那個由馬可波羅首度向世人揭開簾幕的國家建造大劇院。他彎著腰,很清楚這項任務十分艱巨,他那高大硬朗的身軀,卻如同竹子般柔韌。他有點中國化,卻又恰到好處地維持了法國人的特性。他的面容和衣著令人聯想起苦行僧,雙頰凹陷,顴骨突出,但是目光炯炯有神,猶如小孩般對世界永遠充滿好奇的雙眼。怎麼能夠如此清瘦,卻又如此感性呢?他永不停歇,一直向前。如果他是個常人,早就倒下了。他早該因為工作過度、遠離異鄉、文化隔閡而離開世間了。但是,他是個信使,帶來罕見的希望與一縷光芒。他是天上來的才子。有了他,世界誕生了。

這是一座為肢體表演、舞蹈、音樂、戲劇、聲音、舞台而設計的建築物,由一個很敏感的人所設計。這個建築是為了保護藝術家,同時也是為了容納他們的世界。這滴水千變萬化,含有無窮生命力。「國家大劇院」這個名稱中,「大」,毋庸置疑,意指我們無法想像還有更巨大的戶外穹頂。整體曲線壯麗勝於驚奇。「劇院」,有比這更突出的嗎?3個廳可容納5500個座席。「國家」?它正好位於中國國家政治權力中心的天安門廣場邊,鄰近人民大會堂。就好像我們法國巴黎歌劇院,它位於愛麗榭宮和波旁宮之間的協和廣場上。 

我去工地參觀過很多次。保羅.安德魯引領這個奇蹟發生,歷經了各種磨難、焦慮,無時無刻不承受挫折的威脅,飽受失望與被誤解的摧殘。這是一場艱苦的戰役,從競標開始,經歷了某些當地人的嫉妒以及對法國建築師的設計的質疑。正如他所寫的:「建築的故事是一個黑夜的故事;漫長無盡又充滿希望。它不可能重現,也不可能再次創造。」我們倆都常常去旅行,經常在巴黎的「費爾南家」不期而遇,那是我們的朋友讓-皮埃爾開的小餐廳。保羅總讓我吃驚,因為每次碰面,他不是剛從北京回來,就是即將飛往北京。我心想,怎麼會有人這樣,既優雅溫柔,又滿懷焦慮,對柔美的曲線形體充滿熱忱,他怎麼能夠在中國建立威望?在那兒,談判困難重重,外國人本身就是一種特殊的身份,已經非比尋常了。後來他的設計受到肯定,被公認為最優秀的作品。今晚,幾乎完工的建築圖片就出現在我眼前。同時,透過保羅的文字,我彷彿也聽到工地的聲響,看到音樂廳的天花板以及穹頂的木材飾面。讀到這些文字,我確信音響效果一定絕佳無比。我喜歡花園的規劃,喜歡那個水池;我喜歡有一個廳專門演歌劇,另一個是音樂廳,第三個則供戲劇和舞蹈表演之用。我喜歡這顆蛋,喜歡它出色的簡單外形,而這些想法都來自這個用筆和記事本工作的人。在一筆一畫裡萌發想法,發展出供表演活動演出的空間。我喜歡這些草圖,我很高興它們是出自一位法國建築師之手。雖有中文語言的障礙,他從不害怕面對這個民族、這個民族的歷史跟文化。
 
對保羅來說,建造這樣的大劇院還是頭一遭。然而他早就因那些非凡的機場航站設計而名揚四海,當他第一個航站竣工時,才剛滿三十歲。
 
他四處旅行,同時讓他設計的建築遍佈世界各地。大阪、卡薩布蘭卡、羅德岱堡、阿布達比、中國浦東、埃及、伊朗、印尼、菲律賓、非洲以及歐洲各地。他是機場建築專家,這點毫無疑問,但是,他的發展並不侷限於此,近幾年,我們看著他轉向文公共化建築:這兒設計一座海洋博物館,那兒蓋一個劇場。中國對他來說並不陌生,他設計了上海浦東機場、廣州體育館、廣州科技中心、上海東方藝術中心......他很可能是世界上作品造訪人數最多的建築師之一。
 
但是今天,保羅.安德魯完成了所有建築師都夢想完成的作品。我非常欣賞他投向世界、世人的目光。他的作品堪稱最重要、最受矚目、曝光最多的建築。沒有門,沒有柵欄、屏障或是窗戶,而且他得忍受絕望的孤獨。儘管面對的是無數的工程師、工人,以及15億的等候者,但這個作品歷經千辛萬苦終於誕生,明日即將帶著歡樂出現在世人面前。這個形體源自於保羅的十指之間,也是我所夢寐以求,今夜,這形體的力量流進我的掌心;那是一股令人安心的、必要的、豐饒的、母性的力量,源源不斷,無窮無盡。
 
Olivier Poivre d’Arvor 法國藝文推廣協會執行長 
 
閱讀建築:保羅.安德魯的北京國家大劇院
 
保羅.安德魯 vs 法蘭西學院院士程抱一
 
程抱一:
我懷著高度的興趣拜讀了您的著作。
我很少讀到如此富有教育意義的敘述,在這當中,在這段工程建造的期間,您一點一滴傾訴自己所完成的成果。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您的文字不僅著眼於工程的進展,也透露您的感受和想法,其中還包含了您的苦惱和疑慮......
 
保羅.安德魯:
我並不想寫成建築專書,也不想寫一本急於解釋、評論,尤其是辯解的書,我想寫的其實是一本文學作品,可以觸及設計裡更私密也更單純的部份。因此, 我必須願意揭露自己的情緒和苦惱,擺脫一般人認定的設計者形象:馳騁疆場的領導者形象。有時我在想,一個必須做出這麼多不可逆轉決定的建築師,他的特長就在勇於懷疑和永不滿足的精神。
 
程抱一:
是的,在閱讀您的著作時,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我明白在一個大型建築案裡——就像這個案例——建築師確實需要堅強的意志力和魄力,但也需要相當的耐心和謙遜。為什麼需要耐心,那是因為在一段長時間裡,他會預料到許多延誤、煩惱和不解;之所以要謙遜,那是因為他必須學會面對不確定的因素、突發的狀況,以及與計畫相悖的執行結果,他必須學會接受不完美——當然,這和接受錯誤不同——就像西多會(Cistercians)的修士建築師那樣。此外,儘管他的計劃是經過深思熟慮、嚴密計算,並且做成具體的模型,但他還是得等到這些或那些都完成後,才能確定是否達到預期效果。您在書中提到了那個水面倒映穹頂的水池,唯有等到石板安置妥當,唯有水池注滿水,才能知道穹頂的倒影是否能夠完美呈現。由於倒影,穹頂的弧線才變得完整。
 
保羅.安德魯:
正是這些原因使得建築與概念相距甚遠,而今天的建築師卻把建築簡化成概念。
想法可能瞬間產生,就像思緒發生短路那樣。這些想法很珍貴,但是,如果沒有付諸實現,讓想法落實成為一座建築物的話,那就什麼也不是,或者說微不足道。
 
程抱一:
談到水池和穹頂,我認為您的靈感彷彿本能地就與中國思想的精神相結合。
中國思想旨在追求天地合一,致力將天納入地的範圍之中,強調這種循環運動。這裡,我想起您曾經說過的「法國特性」和「中國特質」:興建戴高樂機場航站時,您拒絕讓您的建築表現「法國特性」,您在設計北京的國家大劇院時,同樣也避免「中國特質」。我非常贊同您的觀點!其實,「法國特性」和「中國特質」都只是一種陳腔濫調,來自早已凝固、僵化的傳統思想而已。如果想真正借用文化傳統的話,應該追本溯源,回到設計者的原始動力,教人歎為觀止的是,這些設計者縈繞於心的都是普世的概念和內在的渴望。若這一點是確定的,我們希望聽您談談北京或中國其他地方的歷史建築,是否讓您頻繁的中國之旅留下深刻的印象。
 
保羅.安德魯:
我知道保持緘默會給人無動於衷的印象。但其實不然。我的沉默是含蓄而虔敬的。
我在北京紫禁城的文淵閣逗留了許多時間,那裡有寧靜自然的花園和長廊。我常常穿越紫禁城,大多借道一眼難以望穿、與天邊相連的宮殿和迴廊。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我是抱著歡愉與平靜的心情參觀許多花園;有一次我還去了蘇州或杭州的花園,不過我比較常去湖濱的花園和天壇的花園,通常都是在各種不同的情境下穿行而過。正是在那裡,由於我直接感受到空間與土地的非凡意義,讓我感覺自己接近中國的心臟,從而獲得信心與鼓舞。
 
程抱一:
在您的書裡有幾個動人的段落,是您提到這些愉悅片刻的部份:由於克服了不快、沮喪乃至絕望,您突然心懷感恩並平靜下來。您發現了意料之外的美。於是,在這樣的晚上,當夜幕降臨時,獨自佇立於工地的陰暗處,您任憑想像力馳騁,輕鬆勾勒出未完成工程的輪廓。於是,在這樣的黎明,站在俯瞰紫禁城的景山高處,您朝人民大會堂的方向眺望,凝視著天空下熠熠生輝的「鴨蛋」形「怪獸」,它正躺在那兒;溫順、忠誠、和諧。您感覺它將獨立自主,開始自己的生活。
 
保羅.安德魯:
這些小憩時光確實帶給我神奇溫柔的撫慰,失去信心的感覺煙消雲散。
這些時光還帶來什麼呢?一個結局。誰需要一個結局而不需要一個開始?不,小憩時光以其無盡的關懷所帶來的、所汰舊換新的,是信念與承擔信念的勇氣。
 
程抱一:
我剛才說,國家大劇院要「開始自己的生活」,因為它除了是一個具備各種機能的場所外,也是北京市中心一個充滿活力的地點。它包含三個表演廳、通道、餐廳、休息區以及綠地。它提供會面、散步的空間,同時也是充滿大眾歡樂的殿堂,在那兒,任何活動都會成為一種賜福。或者,它超出預期,成為出人意表的傑作;而且令人欣喜,就連設計者本人也驚喜不已。
 
2007年6月20日,巴黎
 
 
閱讀建築:保羅.安德魯的北京國家大劇院
 
書摘:、2005年6月1日

白天的雨洗掉了沙塵,夜色一片明淨。
南面水池的石板基本上算是完工了。我等待這一刻已經很久了:池水平靜下來,第一次能夠看見穹頂在水池中的倒影。當我在設計柱子和穹頂時,就像以前在美術學院學的,我並沒有將穹頂限制在對稱的水平面上,而是將曲線往垂直面延伸了一小部分。我只知道早在古羅馬時期就有過這樣的設計。這座橢圓形建築物是否能如我們所期望的,給人拔地而起、卻不孤單薄弱的感覺呢?這是我第一次可以這麼具體地評論它。當然,我們之前繪製了很多設計圖,包括正面圖、剖面圖,以及透視圖,但這些設計圖只能勾勒想像中的建築物樣貌。

掛在穹頂上的燈使得整個弧面線條分明。夜幕降臨之時,我們將看到燈光的效果。效果會好嗎?現在由於水池的水位比將來完工後的高度略低,因此還無法斷定效果如何。但不管怎樣,我算是放下心中的大石頭,像這樣弧形稍稍帶有垂直的部份,其實是幾乎察覺不到,但卻製造出預期的效果。我們都知道,優雅的造型通常來自於幾何圖形的小小變形。報刊雜誌的排版人員對這點比建築師一定更瞭解。人類直立的姿勢,是重心使然,最後變成一種習慣。而由於這種習慣使然,那些我們從中想追求抽象與單純之美的幾何圖形,如果只是中規中矩,會讓人大失所望。為了符合我們心目中完美的標準,設計的圖形必須是有「瑕疵」的,更確切的說,是有待「修正」的,但這當然和建築上的錯誤是完全兩回事。

幾個世紀以來,一些傳承下來的建築學知識成了課本裡的內容。但是,特別是當設計新的和超大型建築時,我們所不瞭解的建築知識其實比已知的要更多。除了一些技術之外,我們其實還有一大片空白未知的領域。毫無疑問的,隨著認知科學的發展,尤其是在感知方面的研究發展,我們仍有很多地方需要學習。不過令人尷尬的是,我們會懷疑這些科學研究演繹出來的部分和暫時性的真理。它們看似過於簡單和概念化,而我們對它們幾乎完全不瞭解,但我們堅信,與其通過筆直和確定的道路來穿越森林,我們情願在森林中自己摸索。直覺最終會單獨地指引我們走下去,途中一定伴隨危險,會平淡、醜化一個設計,會讓看到的人覺得不忍卒睹,甚至渾身不舒服。

如同其他藝術家一樣,建築師會追尋直覺的想法。我們心知肚明,太多來自直覺的想法沒法向世人解釋。一般人總是將「直覺」與「靈感」連在一起,這並不正確。其實我們不是心血來潮。和自我鬥爭多少都會感到痛苦,但不會一直沉溺於自我。我們思索、推敲、躊躇、焦慮,直到確定每件作品都是心血的結晶。

我常想,如果最早我是選擇從事物理方面的研究,我的人生會是怎樣?創新,不論是在這方面或是那方面,永遠是無法滿足在已經架好的框架裡,在強烈渴望的推動和直覺的指引下,創新總是敢於打破常規。在思維的領域裡,科學和藝術來自於其中兩個對立的方向,各行其道。然而兩者相遇的次數比我們想像的要頻繁多了,而且,它們相遇並不是彼此模仿或刻意尋找對方的結果,而是一種意外的、驚喜的相遇。

無論如何,我選擇了建築業,並且從事這一行,因為當我逐漸了解這個行業,我發覺它是如此吸引人。這是個有難度並十分苛求的行業。會帶來短暫的歡愉,但有時難免也有許多失落。由於決策者和評判者對設計作品往往不瞭解或輕視,那隨之而來的痛苦簡直讓人難以忍受。更可怕的是,當建築師的目標無法進一步被探索和實現時,那些紛雜感受都只能隱藏在內心深處。至少,對於那些只是追求寧靜的生活,或者反之,對於爭權奪利和追趕潮流的人來說,建築這一行並不是一個值得羡慕的職業。

身為建築師,我們是服務者而非指揮者。但無論我們是否能贏業主的尊敬,都不是為主其事者服務,建築師服務的是設計案,是建築,是那些我們負責承擔的任務。

對於那些不確定要做什麼、只想以最快方式賺到最多錢的年輕人來說,建築師並不是一個理想的職業。這是一種佔據了——甚至可以說是霸佔了你整個生活的職業。但是,同樣,如果你願意完全投入其中,它也會給你的生命帶來一種意義。因為那時,你的生命會由焦躁恢復平靜,沮喪會漸被遺忘,不一定是欣喜若狂,但是會有建築與世界融為一體的時刻,會有感到幸福快樂的時刻。

對我而言,2005年6月1日夜幕降臨的這個時刻,就像照片所呈現的,也是讓我內心充滿幸福、信心和希望的一刻,是一個鼓舞人心的時刻。
 
 
閱讀建築:保羅.安德魯的北京國家大劇院
 
書摘:整體剖析

在參加關於工作或建築研討的講座時,我不會準備書面資料。
我會依據不同的聽眾和主題,以及我當時的心情,準備一系列不同的圖片。我利用畫面來闡述我的想法,儘量使我的表達生動而不呆板。有時我會依先後順序來解說這些畫面,有時會倒過來說明,更多時候我會隨機展示這些畫面。敍述一個故事往往有不同的方法,不同的畫面也會左右我的心情和聽眾的想法。當然,我所說的內容都是一樣的。

然而,即使我想保持客觀,也不刻意避免主觀,但描述北京國家大劇院對我來說仍是一件困難的事。如果現在和將來,它真的如我所願成為建築上的里程碑,每次我對它的描述仍會不同。這對我或別人來說,都是一樣困難。現在這樣,將來也是這樣。好比面對一個有機體,大家很容易對各個部分有一致的認識,但永遠無法真正瞭解各部分的侷限,也不知如何區分各自的功能。

但既然一定要對這個建築描繪一番……
北京國家大劇院的穹頂下有一個歌劇院、一個音樂廳和一個戲劇場。每場演出或音樂會都是大眾與藝術家見面的機會。觀眾穿過花園,走過水下長廊,就會來到圍繞著所有表演廳的公共大廳。藝術家則在一個龐大的地下世界為演出做準備。那裡有包廂、彩排室、錄音室、商店、化妝間和服裝室供他們使用,接著他們走上劇場、歌劇院的舞台或交響樂池。地下世界中最神秘、同時也是最基本的,就屬這個演出準備區了。

大劇院中最引人注目的當然是公共大廳。這是大家津津樂道的部分,至少它看起來色彩繽紛、明亮,又令人感到舒適。
 
構思大劇院的內部設計是最嚴肅、最令我緊張、更是最要求精確的部分。每次我待在後台看彩排時,我總是非常欽佩藝術家和機械師精準無比地控制時間與協調彼此的動作。每次我都和自己說,我必須同樣精確地規劃空間,而且這種規劃將會對演出有所助益。規劃是先源於一個主要的概念,但更多是來自於大眾永遠不會注意到的一連串微小細節。對於不知道一場演出是怎麼產生的人來說,這種說法可能聽起來很可笑而且荒謬。但每當我因為承接公共空間設計案而疲憊不堪時,都是想到建築中被人忽略的那份真實需求,才重新找回了力量。

但是該如何介紹這些為演出做準備的場所呢?它們多樣,功能各異,不可或缺,但要如何解釋它們的運作?一一解釋設施嗎?光用幾個字是沒法做到的。我也不知道該如何用所有必備的細節來介紹。其實與公共大廳相比,這些為演出做準備的場所更是整體團隊合作無間的地方,得集合各種不同專業技術,並互相銜接。總之,這些部份和表演的創作密切相關,也許不要說得太清楚比較好。不管怎麼說,演出常常是在黑暗中開場的。

另外,也許劇院建築師最重要的任務是幫助觀眾盡可能靠近這個黑暗的邊緣,等待一線光亮。我不確定「幫助」這兩個字是不是恰當,但是我找不到更合適的字眼。

我可以確定的是,建築師永遠不該試圖撩撥觀眾的情緒或消弭觀眾原有的情感;他也不該利用建築來傳遞某種訊息或觀點;他不該像我常聽到的是「觀眾的導演」,或者更籠統地說,他也不該是建築的使用者。其實除了功能之外,建築並不是中性的,或者說不應該是中性的。相反的,建築一直都和其他藝術一樣,是為世界增添一個生命,每個人都會看到,都會詢問,都會想去瞭解它是什麼,甚至它是誰。一個建築首先應該是有用的,具有保護功能的,然後才可能來啟發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力。
 
 
閱讀建築:保羅.安德魯的北京國家大劇院
 
書摘:鴨蛋

建築一旦出了名,往往就會招來譭謗與讚譽。
尤其是那些引人爭議的、讓人關切的重要建築,總少不了綽號。綽號能恰當地表達贊許或反對的情緒。有些綽號拙劣且不懷好意,有些則恰如其分又幽默。戴高樂機場的第一航站大樓被稱為卡曼貝爾乳酪 ,我就覺得很好笑。有段時間大家還稱龐畢度中心為「管道教堂」。當有人替建築物取幽默的稱呼時,也是一種對建築物本身優點和成功的贊許。

國家大劇院的綽號太多了,我知道其中一些:鴨蛋、水母、牛糞……
最後一個綽號「牛糞」,是一些優秀的知識份子創造出來的,但他們的出生地和職業都離牛屁股遠著呢。我不想自誇熟悉庇里牛斯山地區的鄉村。不過,因為家庭的緣故,在戰爭快結束時,我曾住在法國西南部的蘭德斯省(Landes)。雖然後來我也曾待過別的地方,但都沒住那麼久。到現在我都還能清楚記得牛糞的形狀、堅硬程度和氣味。在乾燥炎熱的夏天,牛糞由外往內變乾,並在不斷傾盆而下的大雨中被沖散。我雖不是牛糞專家,但至少相當瞭解牛糞。我敢說大劇院的樣子實在不至於令人聯想起牛糞。散播這個比喻的人,既缺乏常識,而且用字低俗。如果他們的目的只是要讓人聯想起糞便,那又為什麼不說得直接一點,讓同好者更熟悉,獲得共鳴?

「水母」這個綽號沒有造成轟動,甚是很可惜。水母在水中有著漂亮非凡的曲線,行動緩慢而優雅。不過取名的人是想強調這座建築的外形令人想到水母擱淺死去,然後被埋在沙灘的畫面。這是那些從未離開過海邊和海岸的人最熟悉的水母。

比起其他綽號,「蛋」這個稱呼,會更經得起時間的考驗而流傳下去。
不過,我不知道為什麼要強調是「鴨」的蛋。我很少看到鴨蛋。大約六十年前我吃過鴨蛋,只記得鴨蛋殼帶青綠色。

說到底,所有的綽號都只是在外形上大作文章。「它好像……」這是世人解讀事物的方式,我覺得很無聊,因為一點意義也沒有。我記得有一回在中國參觀一個岩洞,形狀各異的巨大鐘乳石和石筍附著在岩壁上或者突出來,導遊把它們比喻成各種稀鬆平常或著名的事物。這是象鼻,遠一點的是駱駝,那些是竹子,那是城牆等等。沒有驚喜,沒有新奇,完全失去獨立的美感以及令人驚訝的特質。把世界縮小成你知我知的小小天地實在太可怕了!若是我們能承認自己無知,也願意表達探索世界的意願而參考抽象的概念,那就好了!儘管我們在這個世界上度過不少時光,但是我們知道就只一點皮毛而已!

不過時間越久,我越喜歡「蛋」這個綽號。

至少就兩點來看,這個綽號是合理的。
從力學上來說,穹頂是一個「蛋殼」,像蛋的殼,它的力量和抵抗力來自它的連續性和雙曲弧,表面壓力也被分散了。不論誰想壓破夾在雙掌之間的蛋,一定知道得花很大力氣才行,我當然也試過。相反的,想把蛋殼的任何一個碎片壓碎根本不費吹灰之力。

最初我們在設計這個建築時,並非沒有考慮到這個均勻的殼。在最後一輪或倒數第二輪的競標中出現的穹頂,是由三個部分組成:玻璃棚頂及兩側的蛋殼。整個穹頂由纜繩系統和兩側蛋殼的支撐杆加以穩固。來自建築上層重量的壓力會被兩側的蛋殼分散。可是在我們獲選後,當得知考核工程與完工的期限時,我們發現不可能在要求的期限內妥善建完這樣的建築。我們必須找到另一種設計樣式,既保留建築的特質,又可將計算和建築工程簡化。通常,有制限的條件與追求更經濟的效益──當這兩項是建築師一致同意的美德,而非貪戀權力的無知者毫無道理的政治決策時──可以引導出更明智、更合乎實際的解決方式。
新的解決方式是整個外殼結構,有的部分是單層玻璃外殼,有的部分是雙層外殼,外層為金屬面板,裡層是玻璃和木板。這種構想使得整個龐大的結構變得比較輕盈,幾乎只比艾菲爾鐵塔重一點,而且非常牢固,非常經濟。

我想「蛋」的比喻,如果從被穹頂包覆與圈住的角度來看,會讓人更覺得貼切。
複雜的生命,以越小的刻度來測量就顯得越大,蛋的簡單形狀所包含的也是這個道理。大劇院形狀的純淨、精密和準確也是如此。隨著生命的開展,它所能夠發展的比想像的還大。生命有其已設定的功能,也有其可塑性,可以隨著時間去適應環境的變動。生命是連續不斷的曲線,無窮無盡,令人暈眩,一旦捲入其中,就融入這個弧線裡,隨其擺動,唯一希望的就是打破保護最初成長的殼,然後自由成長,走向世界。這些年來,我抱持著這個願望生活和工作,大劇院也有這般的生命,就像所有的生命超越了我的想像和願望。

再回到形狀這個問題上來,既非牛糞也非水母,也不是鴨蛋。它有一個非常精確的數學公式,與其把這個公式看成是什麼了不起的發明,不如把它當成一種讓人好奇的東西。這是一個「超橢圓形」。它的公式是 (x/a)ⁿ + (y/b)ⁿ + (z/c)ⁿ = 1。

在競標的最後階段,有一天,我在建築工程簡報會議上,在黑板上寫下了這個公式。我這麼做並非為了增加說服力,而比較是為了自娛。在選定由我們承接標案之後,過了一段時間,有人通知我說,上層官員想要知道設計的定案內容。我希望當時已經正確寫下公式,但我不太確定係數n是多少。我的合作夥伴都知道我常常忘記係數的確切值:2.4。 這個數值沒有任何意義,而且會被那些不是專家的人忽略。在經過許多試驗後,我們找出這個數值,而這個數值會賦予這個建築物緊繃的曲線,不會因為距離近而看起來軟弱不振,不會像「一團靠近火的奶油」。

為什麼會選擇超橢圓形呢 ?因為多年前我在《美國科學人》雜誌上讀到一篇關於超橢圓形的文章。最先使用超橢圓形的人是丹麥的皮耶特‧海姆(Pietr Heim),他曾經設計過一個位於斯德哥爾摩的廣場,我不知道這個廣場如今是否還在,只在雜誌上看過照片。超橢圓形出現在各種東西上,如煙灰缸等。我設計過一張藍色的超橢圓形桌子。僅此一張。它非常長。而大劇院將是我的第二個,或暫時是最後一個擁有超橢圓形嚴謹之美的作品。

希望大家不會以為我們僅僅滿足於從數學得來的簡單公式,甚於聽憑偶然獲得的靈感。每條路,不管是在空間的或思維的,都一樣艱難。之所以選擇某條路並非為了方便,而是為了美感,或對隱藏其間的簡單性深深著迷。因為重要的是路程,而非目的。

是蛋嗎?當然不是。它是一個簡單、經過設計的形狀,藉由水中的倒影形成一個完整密閉的形體,散發謎樣的氣息,吸引來此欣賞音樂的人,或被莫名慾望驅使前來、卻不所求而又執迷不悔的人。

算了,所有的綽號都是好綽號,有趣的綽號才會吸引大家想來親眼看看。
另外,多虧了電腦網路的存在,我最近發現超橢圓形也叫做「拉梅曲線」,這是由1818年研究超橢圓的法國工程師和數學家命名的。
 
 
閱讀建築:保羅.安德魯的北京國家大劇院
 
目錄:
千變萬化一滴水∕法國藝文推廣協會執行長Olivier Poivre d’Arvor推薦序
保羅.安德魯 v.s.法蘭西院士程抱一
2005年6月1日
整體剖析
鴨蛋

護欄的設計
穹頂的構架
《中國日報》的一篇文章
中國特色
說,聽
整體規劃
歌劇院
討好與抵抗
工地上的聲音
音樂廳的天花板
夜晚的工地
想結婚的男人
謠言
戲劇場的裝飾布
半身雕像
頂部的木質覆蓋層
為什麼?怎麼了?
戲劇場與音樂廳的圍廊
工人

水下廊道
花園
記憶與遺忘
清晨在景山
手工
獨自在北京
結束與未來……
 
 

北京國家大劇院興建年表:
1997年10月決定興建計畫
1998年國際競圖,共有10個國家36個設計單位/團體提出69個設計案,包括Jean Nouvel,磯崎新、Moshe Safdie,Terry Farrell等大師都來參與競標
1999年經過兩輪競賽、三次修改,決定採用保羅‧安德魯的設計案
2001年正式動工
2007年10月正式啟用
 
北京國家大劇院小檔案:
橢圓形的造型靈感源自一種非洲巨樹的種子巴歐巴(Baobab),因為競標初期,原本的設計概念為一扁平結構,但安德魯覺得無法突破,沮喪地想放棄,於是某天便突然失蹤,大家焦急等待一個月之後,他從非洲某個小島回來,帶來這個橢圓形種子,從此大劇院的造型定案。
 
佔地15萬平方公尺,總面積21.75萬平方公尺,成橢圓形,東西長212公尺,南北長143.6公尺,高度46公尺,無所謂正面或背面,而且沒有明顯的主要入口,觀眾必須從水池下方穿過一條長59公尺的透明玻璃頂通道才能進入劇院。
 
內部包含2398個座位的歌劇院、2019個座位的音樂廳、1035個座位的戲劇場和一個300-500個座位的實驗小劇場。地下深度達32公尺,相當於10層樓高,但此地下方18公尺便是地下水,因此動用了28具抽水機,每天吸出50多加崙的水,才使地下開挖工程順利。
 
拱架達148個,為此一大跨距無柱建築做支撐。整個穹頂比艾菲爾鐵塔還重,且完全沒有樑柱支撐。殼頂裝有2萬片鈦金屬,全部人工徒手安裝。外牆超過6000平方公尺的玻璃牆面,完全採奈米自潔玻璃,可省去人工清洗浪費的水,雨水沖刷後,也比一般玻璃快乾不留水痕。

戶外水池設計,夏季可供室內循環,減少空調使用,也可助於戶外改善空氣品質總造價31億人民幣。
 
 
閱讀建築:李清志《天堂美術館》
 
書名:
《天堂美術館》
 
作者:
李清志
建築學者、專欄作家。
美國密西根大學建築碩士。曾任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系主任,現任實踐大學空間設計系專任副教授。酷愛旅行、攝影、電影。著有《鐵道建築散步》、《建築異型》、《都市偵探學》……等書。
 
李清志的建築探險:
 
內容介紹:
 
「美術館是療癒人心的天堂!」
從事建築旅行多年、被喻為「建築偵探」的作者,曾經在自己的旅行筆記中這樣寫道。 
看盡知名建築師位於世界各地的代表性建築,作者突然感悟,最能表現建築師的美學態度,並且把建築物對人心的影響力發揮到極致的,其實是「美術館」。
 
2008年初時,作者的父親過世,為了讓悲傷的母親重新振作起來,他帶她到日本位於海邊的橫須賀美術館,看海、喝咖啡,被擅長描繪「童年」主題的谷內六郎畫作包圍;在這座「有如綠色絲絨上的珍珠」的美術館中,母親展露了久違的笑顏。
 
作者自己則在東京市中心的國立新美術館,有過如夢似幻的美好經驗。
甫於2007年秋過世的建築師黑川紀章,在這棟波浪狀、青綠色玻璃立面的美術館中,展現了高超的曲面建造技術;只是坐在門廳內的躺椅上,觀看玻璃牆外一大片的綠意,耳中聆聽著巴哈悠揚的音樂,就能讓人舒服地忘卻所有俗世塵囂。
 
本書收錄作者多年來走訪各地獨特美術館的建築筆記,包括當今最前衛的女建築師扎哈.哈蒂(Zaha Hadi)所設計的香奈兒移動美術館,這座幽浮般的白色建築,可以拆卸、組裝,將在兩年內以游牧的方式,出現在全球七個重要城市巡迴展出;以及一般人難以窺見,位於層層管制、戒備森嚴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內的安藤忠雄建築,作者及一行朋友突破重重困難,終於讓非聯合國會員的台灣人得以入內一窺真相,過程中辛酸歡笑交織。
 
 
閱讀建築:李清志《天堂美術館》
 
作者自序:美術館是療癒人心的天堂
 
昔日的美術館總是給人陰沈、昏昏欲睡的感覺,古典繁複的建築,漂浮著一股發霉的腐屍味,所有的藝術品珍藏在陰暗的角落,除了考古學家或少數藝術工作者之外,幾乎沒人會去造訪這些沈悶的都市空間。
 
新世紀的美術館卻不是如此,潔白亮麗的空間好似天堂一般聖潔,所有人進到美術館,都有如進入一處奇幻異境,充滿了好奇的期待。這些美術館甚至成為心靈休憩的好地方,讓疲憊緊張的現代人,可以在這裡得到平靜與省思。
 
歷史上最具革命性的美術館,一是紐約市的古根漢美術館;另一是位於華盛頓DC的東廂美術館。
一九五九年由建築師萊特所設計的紐約古根漢美術館落成,其前衛的貝殼螺旋造型,顛覆了過去美術館古典建築的窠臼,也為美術館建築空間開創了新的里程碑,萊特不愧是美術館建築歷史的先知;一九七八年華盛頓DC的國家藝廊東廂美術館則是建築師貝聿銘的創新之作,重新吸引人們回到美術館,但是人們到美術館不再是為了觀賞藝術品,主要卻是要體驗新美術館的奇特空間。
 
這種改變雖然令美術館行政單位滿心喜悅,因為美術館人氣指數拉高,一方面館方收入大增,另一方面,也拉抬美術館所在地的城市經濟,被稱為「美學經濟」;但是藝術家們對於建築師的喧賓奪主頗為吃味,經常批評建築師只顧自我表現,卻忘了藝術品的陳列問題。不過美術館的建築戰爭從此開打,世界上知名的城市都努力建造奇特的美術館,用來打響城市的國際知名度。
 
最有名的案例就是西班牙畢爾包的古根漢美術館,建築師蓋瑞所設計的美術館,造型顛覆過去我們所知的建築造型,以一種捲曲、剝皮似的鈦金屬外殼,塑造出前衛雕塑般的美感。這棟新美術館同時也讓畢爾包這座沒落無名的工業城市,搖身一變,成為全球人士爭相前去朝聖的熱門城市,帶動了整個城市的成長與復興,人們甚至將這種現象稱之為「畢爾包效應」。台中市長胡自強就是希望複製「畢爾包效應」,邀請建築師札哈.哈蒂為台中設計古根漢美術館,可惜台中市議會內部無法達成共識,使得一樁美事無法實現。
 
「美術館」到底是什麼東西?「美術館」的存在目的及其意義到底是什麼?這些其實並不是本書要探討的重點。從新世紀開始,我就發現美術館開始有了更新的轉變,「美術館」不再是我們傳統所認知的美術館,它逐漸蛻變為一個烏托邦,一個理想的國度。
 
貝聿銘所設計的美秀美術館,大概是他所設計的美術館中最棒的作品,但是我必須承認我從未好好地欣賞過館內收藏的藝術品,或許是我對那些各地高價收藏來的藝術珍品根本沒興趣,也可能是我對藝術珍品缺乏慧根;不過令人不解的是,我去過美秀美術館的次數居然超過十次之多,每一次,都充分享受了那個空間裡的極致美學,包括建築物與大自然的融合、館區內自然四季的變化,以及美術館經營管理的細緻美感等等。在美秀美術館,我重新感受到沐浴在美的氛圍裡,也得到心靈情緒上的舒緩與安慰。
 
安藤忠雄的直島美術館則是另一個我將它稱作是現代人「逃城」的美術館,這座藝術之島結合美術館、旅店、公共藝術計畫,創造了一個非侷限在美術館建築內的「美術島」。直島這座「逃城」,是一座避難所,是人們逃避現代生活壓力的休息站;人們來到這座島嶼,隨時可以與大自然、與藝術作品對話,讓疲憊、困頓的心靈,得以復甦、重新得力。
 
這些美術館讓我真正體會到「美育」的價值,藝術這件事本來就不是知識的填充與焦慮,也不是到馬戲團觀看珍禽異獸的興奮,更不是充滿功利的「美學經濟」思維;藝術應該是很個人的體驗,是讓人放下重擔、內心喜悅自在的事。
 
本書中所介紹這些美術館,是現代人需要的美術館,它們的收藏品或許比不上許多歷史悠久的美術館及博物館,但是卻能讓現代人在其中得到某種感動與安慰。當人們來到一座美術館中,可以在美的環境中得到心靈的療癒,或許這才是我心目中真正的「天堂美術館」。 
 
閱讀建築:李清志《天堂美術館》
 
書摘:孤島美術館
直島貝尼斯藝術地區
Island Art Museum - Naoshima Art Museums & Benesse House
設計者 安藤忠雄

在瀨戶內海中,存在著一座孤寂的島嶼,藝術病毒與建築理念將這座島嶼逐漸感染變幻成一座人間樂土。我曾經在《安藤忠雄的建築迷宮》一書中,將直島比喻為是瀨戶內海中的「逃城」,意即是一處讓城市心靈得以休息、養生,重新得力的地方。不過這些日子以來,直島藝術活動日漸頻繁,遊客擁擠在碼頭,觀光客穿梭在村落巷道間,整個島嶼呈現出一種蓬勃的生氣。

過去的直島並不是這樣,剛開始整個直島只有直島美術館、貝尼斯橢圓形旅館、美術館寮等藝術服務設施,如今安藤忠雄又設計了地中美術館,以及位於山腳下的海灘屋旅店與花園旅店,加上妹島和世設計的新碼頭設施,以及「家」計畫的新增公共藝術作品,讓原本偏僻孤寂的直島,逐漸有觀光景點的感覺。

不過這片繁榮景象畢竟不像一般名勝古蹟的庸俗商業化,而比較像是生意好轉的美術館,或是深夜街角稍微熱鬧的小酒店;雖然依舊有些荒涼清淡,但是卻已擁有人聲和溫度。

過於舒適的修道院
安藤忠雄善於使用清水混凝土建材,因此他的建築經常呈現一種素淨、單純的舒適感。在直島貝尼斯旅店住宿的夜晚,沒有電視、也收不到手機訊號,只能望著天際的點點繁星與遠方的海面漁火發呆,真的有如寄宿在修道院裡。

這次我選擇住在山下新建的花園旅店,在這間花園旅店中,安藤忠雄同樣使用簡單的建材與線條,營造出一座不是那麼商業化的旅店。check in之後,旅館發給我一張門卡(旅店雖然與島嶼環境結合,但是為了保安與私密需求,還是設下層層門禁),這張卡片就是我出入貝尼斯「修道院」迷宮門禁的通行證。

長長的甬道與排列整齊的房門,讓人真的有如置身修道院中。藉著門卡進入旅店房間,看不見一般旅館液晶電視的蹤影,取而代之的是書桌上一台BOSE音響,以及事先預備好的特製音樂CD。好奇的我取出CD播放,頓時巴哈的宗教音樂充滿全室,讓我誤以為自己真的置身於修道院中。拉開落地窗,坐在陽台休閒椅上,望著暗黑的大海發呆,心想:這真是一座過於舒適的修道院啊!

「修道院」生活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攻克己身,叫身服我」,通常以儉樸的生活要求,試圖節制個人內心的各樣慾望;那麼這座過於舒適的修道院又是如何「攻克己身」呢?我認為來到貝尼斯旅店,同樣是在「攻克己身,叫身服我」,因為我們的身體已經習慣緊張喧囂的都市生活,一下子要放慢節奏、放鬆心情,還真的不容易。雖然我們努力叫自己放輕鬆,腦袋裡還是時常會惦記著工作,討論著工作,甚至幻想手機響起,急切地想收發E-Mail……所以貝尼斯旅店房間內不僅沒有電視,也沒有網路設施,不過仍然在大廳地下室設有兩台桌上型電腦給那些無法擺脫俗務的人使用。其實應該在Check in時,就沒收大家的手機、黑莓機、甚至手提電腦等等,讓修道院的功能可以徹底發揮。

如果它真是個修道院,那麼我還真喜愛這座修道院的食堂餐廳;半開放的廚房設計,可以看見廚師正在烘焙麵包,一頓法式晚餐可以悠閒地從黃昏吃到深夜。窗外海灘一片漆黑,直島貝尼斯旅店的海灘刻意不裝設燈光,讓住宿客人可以安靜地體會浪潮拍岸的聲響,以及遠方明滅閃爍的漁火。

早晨在浪濤聲中清醒,我竟然忘記自己身在何處。喝完旅館房間中的咖啡,大夥兒漫步前往餐廳享受早餐,此時大部分的人都已經開始習慣直島的節奏,步伐顯得從容緩慢。在貝尼斯旅店吃早餐有兩大享受:一為餐廳預備精緻、健康取向的豐富餐點;二是可以欣賞漂亮的海灘以及松林間的景致。許多人在窗邊一面吃早餐、喝咖啡,一面沈迷於瀨戶內海的平靜中。

直島貝尼斯旅店的早晨從欣賞平靜的海面開始,真是美好的一天!
 
藝術病毒的蔓延
住在直島最幸福的是,隨時都可以在大自然美景中,發現藝術家的創意作品。
清晨起床漫步沙灘的人,會遇見草間彌生的〈南瓜〉、大竹伸朗的〈斷裂的船首〉,以及蔡國強的〈文化大混浴〉等等,這些藝術品創作直接與大自然融合在一起,讓直島的訪客可以同時欣賞大自然與創作藝品的美感。住在直島貝尼斯旅店的人還可以發現每一間客房都有藝術家的創作真跡,有的直接畫在牆壁上,有些則是掛在牆上,因此所有的旅客事實上就等於住在美術館內,躺在床上所看見的藝術品都不是複製品或仿冒品,也因此不會破壞身在美術之島的藝術胃口。

安藤忠雄所設計的直島美術館與地中美術館,當然是在直島欣賞藝術品的重點,但若是錯過位於本村的「家」計畫公共藝術作品,就有如入寶山空手而回,太可惜了!整個計畫利用本村聚落的老房子,邀請建築師與藝術家合作,在村落中駐點創作,然後將這些藝術駐點串連起來,形成一張豐富有趣的藝術地圖,讓遊客可以按圖索驥,在尋訪藝術的過程中,得到更大的樂趣。

村落中的「南寺」是由安藤忠雄與詹姆斯‧特瑞爾合作創作的,漆黑的內部考驗著人們的耐性,這種「等待果陀」的過程,也算是一種修行吧!奇怪的是,每個人看見的事物都不一樣,也有人什麼也沒看見,不論如何,所有人等於一起參與了一項藝術實驗。遊走村落中還可以看見宮島達南的〈角屋〉、杉本博司設計的〈護王神社〉、大竹伸朗的〈舌上夢〉,以及須田悅弘的〈碁會所〉等等。聚落中的藝術作品正不斷的增加中,因此每隔幾年到直島來,都可以探訪新的創作,藝術的病毒正如火如荼地蔓延著。

我看見當地居民也開始自己動手,享受藝術創作的樂趣,有一戶人家就把自己攝影創作的作品,掛滿房屋外牆向大眾展示,原來藝術病毒也感染了當地居民,將這座島逐漸轉化成了一座藝術之島。

跨界感染的效力
直島藝術活動的蓬勃發展,不僅感染了當地居民產生自發性的藝術創作,也在異類藝術活動間,產生了相互感染的效果。最明顯的例子是,位於宮浦港邊公園綠地上,由藝術家草間彌生所設計的紅色南瓜;原本她已經在直島美術館海堤上,設計了黃色南瓜作品。如今這個紅色南瓜已不再是單純的南瓜雕塑而已,它是一個可以進入、有內部空間的「南瓜建築」,可見建築師與藝術家在直島上的合作,已經使藝術家更像建築師,而建築師也更像藝術家;或者說,其實建築與藝術本來就是沒有界線的,所有的藝術都是共通的,至少在這座島上是如此。

地址:香川県香川郡直島町琴彈地
電話:087-892-2030
開放時間:8:00…^21:00(20:00以前入場)
休館日:無休
入場費:一般1000円
交通方式:搭乘從高松港到宇野港的四国汽船到直島「宮0峸�銦v下船,轉搭往美術館的直島町営巴士,約15分鐘。

 
閱讀建築:李清志《天堂美術館》

書摘:純淨的時光機器
小笠原資料館
The Pure Time Machine - The O - Museum
設計者 妹島和世

妹島和世擅長的玻璃盒子,出現在純樸的鄉野間,有如小叮噹的時光機器,旅行到舊日時空的某個角落。

關於妹島和世位於鄉下的作品,我因為有過不好的經驗,所以心中不免有些憂慮。上回去探訪妹島和世早期作品──古河綜合公園設施,那是一棟有著透明玻璃外觀的公園休閒設施,供應遊客簡單的餐飲和咖啡。原本在綠色的草地上,放置著一座透明純淨的玻璃盒子,是何等美麗的情景,令人聯想到密斯(Mies Van Der Rohe)在一九五○年,於伊利諾州所設計的玻璃屋。

住在玻璃屋裡的人除了不能向別人丟石頭之外,最重要的是,幾乎不能有自己的隱私與收藏。居住者必須擁有純粹的潔癖,以及強烈的自律精神,不能有人前人後不一致的「雙面性格」,或許還要有種小小的、變態的愛秀狂熱;因為成為一個透明人,時時刻刻要承受別人的監視與目光,如果不能享受被觀看的樂趣,玻璃屋在凡夫俗子的生活中,只是一種干擾與折磨。

玻璃屋建築哲學
然而妹島和世在古河綜合公園中的玻璃屋設計,對於鄉下人而言,根本是個不人性、不好用、無法遮掩美感缺憾與生活瑕疵的設計,因而被貼上許多海報和布幕,失去了玻璃屋透明晶亮的本質,呈現出一種被破壞與誤解的遺憾氛圍。好在,相對於古河綜合公園設施,妹島和世的小笠原資料館有著截然不同的命運。

位於日本飯田市的小笠原資料館,收藏小笠原家文物資料,原址有一座舊小笠原家書院,是一棟古老的傳統日本木屋,妹島和世在這棟老房子對面設計建造了一棟截然不同的新建築,做為資料館使用;木屋的傳統、繁複、溫暖質感,對應新建築的前衛、簡潔、冰冷材質,形成了一種強烈的對比。在這個純樸鄉間的山嶺上,妹島和世的玻璃盒子猶如一座誤入時光隧道,墜落在古老時空的時光機器。

小笠原資料館不同於現代主義建築大師的玻璃盒子,並非方正透明的水族箱,而是帶點曲線、透明卻有層次感的方盒子。這棟玻璃屋採取高架的姿態,傳承柯比意薩維雅別墅(Villa Savoye)的地面挑空,呈現漂浮的狀態;更特別的是,整座建築的平面線條有著柔和的曲線,曲面輕微到必須站在正立面玻璃下方,才感受到那條曲線的魅力!

走在鄉間的山嶺間,沿著村莊小路前行,小路盡頭有一座小橋,度過小橋之後一個轉折,開始爬上一段坡道,坡道上方矗立著一棟古老卻散發自然木頭香味的傳統日式建築,即舊小笠原家書院,舊書院的對面便是妹島和世所設計的小笠原資料館。兩棟建築間有一座充滿現代感的庭園廣場,沿襲日本傳統的枯山水,鋪滿白色的碎石子,碎石子間則有一條精心設計的蜿蜒小徑,帶領著參訪者以「建築散步」的姿態,前往資料館的入口與售票口。

建築底層挑空部分,只有圓形的建築體,是售票亭、也是男女廁所;有趣的是,整個入口動線的規劃,將參訪者引導向建築物後方的坡道,原來坡道才是入口處。將入口隱藏在建築物後方,可以感受到建築設計者的用心良苦;因為走在入口坡道上,右邊是山坡上青翠的竹林,左邊是妹島和世玻璃盒子的牆面,妹島特別在玻璃牆面仿竹林的手法,貼上垂直線條,一方面呼應戶外大自然的竹林,另一方面也增加整個玻璃盒子的層次感與光影變化。
 
玻璃時光機器
轉進室內才發現,原來貼著條紋的玻璃落地窗,竟在入口對面開出一片長方形透明玻璃,正對著戶外的舊小笠原家書院,讓前衛與傳統有了對話的機會。透明玻璃前方,擺設甜甜圈般的椅子,坐在這些前衛的椅子上,就像坐在時光機器中,在寧靜的陽光照耀下,恍恍惚惚地,整個人似乎被對面的傳統舊書院給吸了過去;原本應該是走進現代的空間,想不到卻反而跌入了歷史的世界。

資料館室內的裝飾十分簡潔別緻,展示方式並不像一般歷史博物館那樣繁雜,不論是時鐘、椅子都簡單地令人驚豔,充分呈現出妹島和世與西澤立衛(SANAA)的設計功力。整棟建築由六根細鋼骨撐起,六根鋼骨還用玻璃盒子包被起來,呈現「輕巧」的設計企圖。從某個角度來觀察,小笠原資料館幾乎完成了現代主義教父柯比意的建築原則,不僅有獨立柱、自由平面、自由立面,也有坡道,以及一座漂亮的螺旋梯,也就是說,妹島和世與西澤立衛的小笠原資料館,可說是一座進化的薩維雅別墅,柯比意若再世,想必會十分驚喜與興奮!

新舊建築的差異性
新與舊之間,存在著許多衝突與矛盾,處理新舊建築之間的關係,若處理不當,很容易成為大災難。比較保守的方法,是用後現代建築歷史主義的手法,以簡化老建築的形式或融入歷史建築語彙等方式,去處理新舊之間的問題;但是較前衛與較困難的手法,卻是去接受新舊之間的差異,用新建築去包容舊的傳統建築。

妹島和世的作法則直接面對新舊之間的差異性,用簡潔現代、卻十分低調的新建築,去襯托舊書院建築的存在,讓每個來參訪的人,在讚嘆新資料館的前衛之餘,也不會忘記舊書院的優雅。

我喜歡坐在碎石廣場旁的竹林邊,伴著兩隻小馬的公共藝術品,觀看著小笠原資料館與舊書院建築間的互動關係。雖然建築是固定不動的,但是我卻懷疑,它們總在我昏昏欲睡的空檔,偷偷地交換眼神或竊竊私語。新舊建築間的關係如此融洽微妙,還真是少見啊!

地址:長野県飯田市伊豆木3942-1
電話:0265-27-4178
傳真:0265-27-4178
開放時間:9:00…^17:00
休館日:週一(遇節日照常開館,次日休館)
入場費:一般300円;中/小學生150円
交通方式:搭乘JR飯田線至「天竜峡」站下車,轉搭計程車約15分鐘。 
 
建築師:
妹島和世
1956年出生,是一位近代日本的知名女建築師,出生於日本茨城縣現任慶應義塾大學理工學部教授 
她在1981年從日本女子大學碩士班畢業之後,就進入了日本名建築師伊東豐雄的事務所工作,14年後,與西澤立衛成立了SANAA建築設計事務所。2004年,兩人以金澤21世紀美術館贏得了當年的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的金獅獎。
 
妹島和世的建築風格逐漸的受到世人注目,她與SANAA建築設計事務所的作品,多帶有重要的「穿透性」風格。大量的運用玻璃外牆等材質,讓建築感覺輕而且飄浮。亦有報導稱其為「穿透、流動」式的建築。
 
1956 出生於日本茨城縣
1981 畢業於日本女子大學建築系,並進入伊東豐雄建築設計事務所
1987 創立了妹島和世建築設計事務所
1988 以PLATFORM I跟PLATFORM II獲SD Review1988鹿島獎
1989 以PLATFORM I獲第六回新建築住宅特集新人獎 / 吉岡賞
1992 以再春館製藥女子寮獲新日本建築家協會新人獎
1994 以Pachinko Parlor I & II獲商業空間設計大獎
1995 以再春館製藥女子寮獲Kenneth F. Brownw太平洋文化建築獎
1995- 與西澤立衛共創SANAA建築設計事務所
1998 SANAA獲日本建築學會獎
2000 SANAA獲德國Erich Schelling建築獎
2001- 擔任慶應義塾大學理工部教授
2002 SANAA獲紐約紀念Arnold W. Brunner建築獎
2004 SANAA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金獅獎
2005 SANAA以金澤21世紀美術館獲第四十六回每日藝術獎建築獎
2005 SANAA獲瑞典Rolf Schock視覺藝術獎
 
 

台長: 讀.冊.人

小個頭
電腦中毒停了2個星期

尊夫人的身體康復了嗎?
掛念~~
2008-12-18 16:07:27
版主回應
小個頭 您好:

歡迎您來,
感謝您掛懷與問候。目前內人以西醫治療內服藥配合患處途藥,輔以飲食方式,加上有許多親人與朋友的照料與協助,目前病痛狀況恢復中,患處顏色轉暗,大夫告知這是好的治療現象。

俗話說:錢債好還,情債難還。
對於各位,老朽的感激非筆墨能形容,這份情誼永銘五內。人生路上,自己何其有幸,承蒙朋友們的用心協助與溫暖關懷。所謂:受人點滴,當湧泉以報,老朽自當不敢或忘這份情誼。

大恩不言謝!
得意濃時易接濟,受恩深處勝親朋。
2008-12-19 10:52:14
此情可待

太酷了
今天過來
往下看
才知道自己錯過了那麼好的一個篇章
多謝分享
2008-12-23 13:10:42
老松
拜讀你的文章,篇篇皆很豐富且含研考,
文圖並茂,感謝分享~~~
2010-04-22 18:22:54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