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8-12 15:14:07| 人氣4,785| 回應7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江湖風雲:一把俠者劍與兩卷企管冊

 
明日首獎:《浩然劍》一本詩意盎然的武俠作品

書名:
浩然劍

作者:
趙晨光

最年輕武俠小說女性首獎得主。 
女,1981年生,法律專業,後改修外國文學,並獲碩士學位。
現於北京工作。雖未曾專修中文,但對古代文化一直大有好感,認為寫文既為寫人,武俠小說作為一種文學載體,恰可體現古人身上之風雅正直。
2003年開始寫作,其樂無窮,最有趣味之事是把設想出的一個個人物還原於筆下,若能有讀者自作品中有所體會感悟,則是作者之至大幸運。《浩然劍》為其第二部長篇小說。

內容介紹:
獻給武俠小說界,
一份意外的大禮,原來武俠小說也能這麼寫。
故事必須回到七年前,
京師首席高手青梅竹在一場殺陣中失去蹤影。
七年後,江南大派少主在西域為一自稱謝蘇的青衣人所救,青衣人毫無內力,武功卻是一流,雪地一場血搏帶出銷聲匿跡的神秘門派,也擦亮獨霸西域的羅天堡主雙眼。
謝蘇與青梅竹的關係為何?
青梅竹空白的七年中去了哪裡,遇見了誰?
武林塵封已久的秘密,會不會隨著青衣人的出現翻天覆地?
那時,敵人其實不是敵人,戀人並非戀人,朋友也未必是朋友。
http://www.books.com.tw/exep/assp.php/Johnsonkuo/products/0010411032?utm_source=Johnsonkuo&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utm_campaign=ap-201602
 
 
明日首獎:趙晨光《浩然劍》

作者自序 :
「策馬奔車走八荒,南征功業邁秦皇。澄清宇宙安黎庶,先挽強弓射夕陽。」 這是中國遠征軍第二○○師師長,為國捐軀的抗日英雄戴安瀾將軍的詩句。用一個詞來形容,大概就是「浩然正氣」。

後來在為《浩然劍》這部小說起名時,第一反應想起的就是這首詩,而主人公謝蘇的武功,則起名為「浩然劍法」。「浩然」二字,也正是作者對「俠」之一字的部分體會。

大凡中國人,或多或少總有幾分武俠情結,這是幾千年文化積澱下來的結果。而俠之一字,在中國則源遠流長。《韓非子》中說「俠以武犯禁」,司馬遷則為遊俠作傳,一代一代發展下來,唐之豪俠,宋之義俠,清之劍俠,今之武俠,各有不同卻又一脈相承。「俠」這個字,更多代表的是一種精神或者一種氣節,這一字與人的社會背景無關,只要擁有這種精神並依此作為,江湖劍客可為俠,青衫書生可為俠,朝堂人物亦可為俠。

而《浩然劍》一書的主人公謝蘇,則是作者將自己心中的「俠」字具體化而得出的形象,他也許與傳統意義的俠客不同,但是這個人依然具有堅強的信念,並且肯為這種信念而出生入死。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天地之間,終有清正之氣。

武俠小說是一種美妙的文學載體,它包含了俠義、江湖、無限的想像力,可以自由發揮設計的人物,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種種因素加在一起,於是這種載體成為了作者的私心所愛。武俠寫作是一種極大的樂趣,我希望能把這種樂趣分享給每一位讀者。
 
 
明日首獎:《浩然劍》一本詩意盎然的武俠作品

推薦序:

司馬中原
浩然劍一書,為溫世仁武俠小說徵文第三屆得獎作品,亦儒亦俠的溫先生,向為世人所重。其生前有感於近世武俠小說,從興起到沒落,直如曇花一現,使人惋嘆殊深,亟應考其沒落之因由,重新揭現「俠」之真諦,溫氏族人秉其意旨,乃有此百萬武俠小說徵文之誕生,於今,其人雖已仙遊,但其雅意仁懷,卻皎如日月星辰,足令後世恆久仰望也。

浩然劍繼找死拳法之後,獲得桂冠。成為「新武俠」小說典範型之作品,必須經過「歷史進程」之嚴苛檢驗。老朽曾為第二屆決審把關,但卻無人獲獎,第三屆得獎作品浩然劍,照例應由當屆選委執筆為文,推之薦之,歌之讚之,悉由君等之意,不亦善乎?而明日工作室偏要「畫蛇添足」,逼老朽回答:「浩然劍一著,龍乎?蛇乎?」「為判明孰優孰劣,孰舊孰新?」老朽不得不盡全力,大寫「味同嚼蠟」的考證文章了!

循歷史長廊溯視上古,先秦期的湯除桀,周除紂,本身即為「以仁除暴」、「以正驅邪」的「革命」行為,足可認定為大規模的「仁舉、義行」,雖未言「俠」而「俠自顯矣」!在古代,俠與士在精神上原為一體,「雖千萬人吾往矣」!是士的心胸,而不惜喪家亡身,以武犯禁、剷除天下不平,是俠的行為,?軻與張良,正是典型的代表人物。尤當天下滔滔的亂世,朝綱崩壞,百姓流離,天災人禍交沓而至,而暴君仍濫施苛政,俠義之士懷而不忍人之本心,以「天下歸仁」為最高生命職志,種種驚天地、泣鬼神的作為,皆以義無反顧的行動體現之!俠不言德,其乃大德,俠不言仁,其乃至仁。

從片斷的歷史記述,即已將俠士劃出較為明顯的輪廓,並自然融入道統文化的主流,但其範圍極廣,並非盡如太史公所言「俠以武犯禁」所可概括。蓋文有文俠,武有武俠,朝堂之上,有犯顏直諫的義俠,莽蕩江湖上更不乏仁俠,在男性沙文主義盛行的年代,居然突顯出神龍見首不見尾的女俠,如唐代的聶隱娘與紅線女,到了宋代,有擊鼓戰金山的梁紅玉,清代末葉,又出現賽金花與小鳳仙,使詩人也不禁吟出:「從來俠女出風塵」的慨嘆!

總的來說,各類武俠義舉,直如天女散花,撒遍人寰。隋末唐初,小說創作概可分為四大類型,其一為「因果類」,其二為「神怪類」,其三為「愛情類」,其四為「劍俠類」,其代表性的作品,多進入文學的殿堂,因其多具有以「一點證諸多面」的文學功能。

單以「劍俠類」言,風塵三俠中的?髯客與紅拂,在確認李世民足為開太平的明君後,毅然浮海退隱,即為「仁懷」的至高顯露。至於神龍見首不見尾的俠士,如聶隱、紅線,雖其真實性不足,但鼓舞受難者的功能,卻具無限的波延性,使身陷絕境的廣大受難者,燃起「正義終在人間」的寄望;唐代的劍俠小說,可謂是「極高浪漫型的寫意作品」,確具「雖不能至而心嚮往之」的巨大藝術功能;放其能歸入文學的殿堂而了無愧怍。

也許,以武犯禁的創作意旨,為後世封建朝堂所禁忌,作者們不願自陷文字獄的網羅,因此,多數作品均避開「當今」,而以「漫話前朝」的方式出現,成為典型的「隔代產物」。有一些掛著「俠義」之名的坊本,不論寫前朝或寫當今,都站在官方立場,歌功頌德,獻媚拍馬,例如:七俠五義套書,天、地寶圖,絲?黨、彭公案、施公案等等,根本上都是「官差捕盜」八股型十足的「偽武俠」作品,毫無文學價值可言。

唯一一部以朝綱不振,官逼民反為主旨的大書《水滸傳》,在明代之後,被學術界推崇,被萬民所接納。一時之間,其作者施耐庵名聲大噪,在學術界的研究中,其地位幾可直逼:紅樓、三國、西遊、金瓶、西廂……諸書而上之!單就《水滸傳》研究論文撰寫而言,其字數早已超越本書多倍,其中,認為施耐庵創作態度認真無比,他竟然請畫匠將其想像中的:卅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的人物畫像,繪於白壁之四週,使其日夕靜室共處,在極高想像中復活,容其想像冥合千古,一尊尊活化紛呈,以抒寫「水滸」人物言,人物塑造的成功,確為施之成功之處。

但個人十六歲初識「水滸」,深受其所展佈之宋代官商情境所迷,且不問身在何處,處境何等艱困,但俠心不改,仁懷澤被,終有成己立己之機,一甲子以還,個人每十年重讀「水滸」一次,每次感受均有所不同,大半生經七讀之後,個人對「水滸」的崇拜感,逐漸降溫,平心論「水滸」,其文學價值,被學院派過份高估,並不足以作為「新武俠」創作的「標竿」也!

施耐庵聚合民間傳說,除其繁冗,汰其沓雜而晶現成書,自有其優越之處,書中若干精采片斷,如晁蓋智劫生辰綱,宋江怒殺閻婆惜,林沖為奸人設計,誤闖白虎堂,被發配充軍直至家破人亡,寫魯智深三拳打死震關西,投入佛門,與林沖相遇,成為英雄相惜、肝膽相照的生死兄弟,林沖發配途中,魯一路暗中相隨,不但救了林沖,更以寬容之心,點化解差。林沖夜奔的愴涼,花和尚黑林松救友的義舉,字字句句,憾人心腑,使人平添「為俠當如是也!」的感懷。

施耐庵所描寫的俠士,用墨較多者為打虎英雄武松、黑旋風李逵、小旋風柴進,玉麒麟盧俊義、拚命三郎石秀區區十數人而已。

為了湊足水滸楔子所示:洪太尉揭符放妖的數目——卅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的人頭,施耐庵祇好匆忙拼湊,使雞鳴狗盜之徒,盡歸「替天行道」之列。水滸傳最成功處,在於「人物刻繪」,最缺失處在於「結構不夠平衡」,臨到緊迫處,甚至胡拉瞎扯,不成章法。

直至明末清初,「話說前朝」也多以宮廷、官場為主,民間「以武犯禁」,早坐在冷板凳上去睡大覺了,幸有一屢試不第的窮儒——蒲松齡,他在《聊齋誌異》中,寫下一些俠義的故事,蒲松齡才情超卓,運筆之靈動可稱邁古超今,清代中葉,大儒紀曉嵐,也直陳「留仙之才,余莫逮萬一。」之語也。

蒲松齡,詞語精煉無比,所寫有關武俠之篇章不多,確均能掌握「俠義」的本旨,每篇多則千餘言,少則數百言,即能將整個故事,完完整整的攤展於紙上,且情境高妙,發人深省,許其為曠世文學大師,絕不為過。

迄清末民初,隨著驚蟄的春雷,久被禁制的「武俠」小說,便如怒萌的春草,一夕燎原,成為普世蒼生、生命的綠火。

蓋滿清王朝昏聵冥頑、貪腐無能、崇洋媚外、辱國喪師,對國內民眾非但不予憫惜,反而敲骨搾髓,窮徵暴斂,凡臨此危絕之境時,正是「武俠」小說最好的重建期。

民初武俠作品,為數極多,甚至「鄉野木刻版」也多達百十種,無法逐一列舉,就個人閱讀記憶言之,以寫實為主旨之「北派」小說,可以鄭證因為代表,他?以翔實的「歷史考據」,對當時的章制、現實狀貌、官場的愚庸,在「史」的縱線上,以「人本」的主要軸線,辨是非、明善惡,其秉「公」彰「義」的創作態度,使人久感「欽遲」。

由於另一以北方大地為抒寫背景的武俠小說大家——王度廬,他的度廬五書中,僅有《臥虎藏龍》、《鐵騎銀瓶》二書,寫得較為嚴整,其餘三書,風華盡失,王度廬雖被列為北派,但可稱為「柔性」的北派,他擅寫「劍膽」,更著「琴心」,其文字優美,白描功夫更屬一流,但後來陷入路線的巨漩中,言不由衷,知者無不惜之。

當時被稱為「中間派」的武俠作家,首推平江不肖生,一部《江湖奇俠傳》,膾炙人口,流傳百年而不衰。後來他續寫《俠義英雄傳》,把大刀王五,精武門霍元甲,活生生重現紙上,為民族正義與文化復興吹響號角,其功極巨,其效更見深廣。至於「南派」的創作,還珠樓主可為代表性人物,其作品甚多,但均脫離歷史的縱線,毫無時間脈絡可尋,他的思緒猶如天馬行空,展現浪漫之極致,他確是才華冠世,能以幻化實,使人不由自主的迷於其所展佈的幻境,任幻想的鹽酸浸蝕心靈,失去面對現實的奮鬥勇氣,讀他作品而產生的迷幻快感,一如時下青少年嗑藥也。

一九四八年後,內戰戰火一路猛烈延燒,造成全國的大流離,眾多較富「文化屬性」的人,避居港台各地,武俠小說在台灣復萌,亦有其因由,其一、國府慘敗,敗於軍事者,僅十之一二,敗於文藝戰線者,十之八九;因此,凡聽見「文化」二字,就想到「左聯」,但凡略涉「五四」的新文學書刊,幾乎一概封禁,多年中,除反共抗俄八股外,出現了文學書籍的「真空」期,但對「武俠」小說,卻開放了較寬廣的後門,俗云:「民情如水,覓地而流」,這是一種很自然的創作流向。

以台灣武俠小說發展言,其最初創作動力,多源自於對「前輩武俠人物」的肯定與熱愛,武俠復萌,其開山人物,如「臥龍生」、「諸葛青雲」、「東方玉」等人。酌古衡今,真可說是「形可變,志不可搖」!應可列為「浪漫寫實派」,感情浪漫為「空」,江湖凶險為「實」,構成詩與血的相映,真與幻的交織,但限於外在環境的局限,大多草率成篇,致使結構鬆浮,言不及義處頗多。

至於香港地區,則以武俠泰斗金庸及多產作家梁羽生為代表,金庸具豐厚的史學基礎,其作品多能掌握歷史的縱線,寫一般江湖派系之愚庸、保守,揭示明教宗旨之正大光明,旦以若干隱性筆墨,暗示今日兩岸處境,勉有識者應涵納各方,共創民族文化之輝煌,此種遠見與透識之高度,遠邁港台作者經營之境也。而梁羽生作品,枝節冗繁,欠缺節奏之控御力,往往一場群鬥,就幾乎耗費三分之一的篇幅,重「武」而輕「俠」,讀來有本末倒置之感,無怪其經不起時空之驗證也!

縱觀台灣武俠小說之急速沒落,因素非止一端,最重要的是:過份強調了「非武不俠」,窄化了「俠」的意涵。大寫反派人物的血腥凶殘,反客為主。為爭天下第一刀、第一劍而作殊死之鬥,完全扭曲了「俠」的本旨。將武俠門派與江湖門派混為一團,產生恩怨情仇的糾葛,變成一種惹人煩怨的八股。

單就取材高度而論,金庸已掌握了文化發展之隱性脈絡,省察到武俠人物的真實處境,隱示出以古映今的創作苦心。而台地的舊武俠作品,普遍缺乏此種俯瞰性。其沒落之速,早在意料之中。

一般書序,多面對一書之表現而論,但溫世仁先生百萬武俠小說徵文之主旨,在於除舊而佈新,對「新」武俠創作與「舊」武俠創作不同之處,必須詳加比映,判定優劣,分別高低。

浩然劍一書,對「俠」的意旨有深透的體認與掌握,也自然顯示出,即使被世人目為「大俠」的人,在人生的過程中,也常為外力所左右,充滿了無奈的悲情,如書中的男主角青梅竹成長的經歷,即為典例。

自幼即為孤兒的青梅竹,被權傾當朝的太師石敬成收養,認為義子,並將其武功傾囊相授,及至青梅竹成為武林第一高手,因年輕識淺而成為石大師手中緊捏著的一粒「政爭」棋子,在短短時日中,一切聽命行事,不知斬殺了多少非我族類的武林高手。

潘白華(人稱小潘相),雙方權爭利攘,糾葛甚深,而相對殺伐之人,亦多為武林高手。依作者創作意旨言,凡為政治掌權之鷹犬爪牙,祇為工具,去「俠」遠甚。

恰在石、潘相爭激烈之時,一傳自波斯(今伊朗)之神秘門派—生死門,突出現於中土,其行蹤極為詭秘,為當時石與潘爭取之對象。不久,又傳聞生死門發生內鬥,其領導人物日天子誅殺了另一首腦月天子,石太師疑忌其將與小潘相結合,不利於己,乃下令青梅竹結合門下四大鐵衛,經連番慘烈血戰,小潘相及其黨羽終遭剷除,並將生死門日天子逼得退居海外荒島,但石太師手下,也羽毛零落,義子青梅竹負傷失蹤,四大鐵衛也死傷狼籍,只落得勉稱慘勝而已。

倍歷滄桑,武功已十去七八的青梅竹,痛定思痛,幡然覺悟昨非,抱著極度悔愧之情,改以謝蘇之名,獨赴西域邊荒,意圖守孤獨而終老,但那祇是他一廂情願的想法,但一個曾經揚名萬立,?霸武林的人物,過往的恩怨情仇,梭織成一面彌天蓋地的巨網,不論你化裝易形,埋名隱姓,那些無孔不入的偵騎,總是如影隨形的跟隨著你。青梅竹在逃遁途中,屢遇截殺,果真是:時時奪命,刻刻驚魂,但他總能運用極高的機智,化險為夷。

浩然劍作者的高妙處,在於其並未按時空順序,寫青梅竹的過往,而是一個落魄天涯的無名過客,在廣袤荒寒、冰天雪地的環境中,冒死求存的生命力。那種孤絕無助、絕地求生的場景,何止大過水滸傳中「林沖夜奔」的場景十倍!作者創作,信心十足的使用「倒插筆」的寫法,貫串全書,是本書最大的特色,五四新文學運動後,一般論評家,慣將前段寫「果」,後段寫「因」的寫法,稱為故弄玄虛的「香腸」體,那可是當初上海灘,啃報屁股的作者所用的慣技—吸引讀者,故示驚竦,創造票房,得利均霑,但,衡諸浩然劍作者取材的價值觀,表現的完整性而言,斤斤於體例,直如燕雀,而意旨的高深,猶邁大鵬,青梅竹血腥滿手,痛知悔改,自救之餘,猶拯救江南御劍門的少主方玉平。(這可是本書最關鍵性的伏筆)

西域羅天堡主介花弧,算是極具「中華文化」素養的「中道」人物,當化名謝蘇的陌生人在其境內活動時,他早就派人盯睄探底,並使用一切方法,困之乏之,使其力盡再行救之,將謝蘇收為己用。堡主本身並無逐鹿中原、雄霸天下之野心,祇求保護西域一隅的蒼生,免其飽受無端戰火之侵凌而已。

謝蘇在羅天堡,倍受堡主器重,並將其獨子介蘭亭交付謝蘇,行拜師大禮,由此可見介花弧對「識人之學」研究之深透。

從謝蘇偕同介花弧遠赴江南,參加御劍門少主方玉平與百藥門主白千歲之千金白綾衣婚禮開始,作者巧妙利用婚禮前的若干事件,以倒插筆的方式,迴環緊扣,如緩緩打開一柄繪製精美的摺扇,表露出真正「為俠」之路艱辛:
謝蘇儘管已然徹悟前非,但他心中俠念不泯,當其「仗義行俠」之際,仍然波瀾橫生,變生肘腋,一幕幕奇幻詭異的事件,一如七夕變幻無定之巧雲,令人目不暇給,但俠的終極歸趨,竟是那麼樣的愴烈、無奈和悲涼。

作者在本書引用許多詩詞,既具詩的美感,復具禪的涵蘊,「獨善其身」的詩佛王維,修的祇是「小乘」,而年過八十猶行腳的趙州和尚,為宣揚他最高的宗教理想,行到水窮處,一坐便成山,方稱得是「大乘」的心胸。

浩然劍作者,運筆之靈動,構思之慎密,文字之流暢,意境之高遠,尤對文學「以一點證諸多面」的揮發,確使老朽如我者,自嘆莫逮其萬一,倘使未來武俠創作路向,能因此有所啟迪,邁古超今則大有所望也。

司馬中原序於台北市
 http://www.books.com.tw/exep/assp.php/Johnsonkuo/products/0010411032?utm_source=Johnsonkuo&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utm_campaign=ap-201602
 
 
明日首獎:趙晨光《浩然劍》
關於《浩然劍》十問十答 :

一、創作《浩然劍》的原因是?
《浩然劍》以謝蘇為故事主角,從尋常的意義上來評論,這也許並不算一個標準的俠士。 然而趙晨光就是想寫這樣一個,遇到再多苦難依然不會屈服、遇到再多挫折迷茫依然不改初衷的角色。趙晨光不諱言表示,自己是藉謝蘇角色,用以自勉努力生活!文中其他出場人物:介花弧、朱雀、謝朗也是一樣,對於人生而言,荒謬殘酷也好,寧靜溫暖也好,都是必然要經歷的過程,哪種多一點、哪種少一點,有時並非自己所能決定,能做的,大概也只是認真且不違本心的生活下去。寫故事是為了寫人,寫那些人的自成世界,還有他們之間又複雜又微妙又有趣的各種情感。

之所以選擇古代武俠的背景,則是由於對古代文化的嚮往,古人身上的風雅和正直,在現代人身上已經很少見到,既然寫文的目的為的也是寫人,武俠小說作為一種文學載體,恰可體現古人身上之風雅正直。且創作最有趣味之事是把設想出的一個個人物還原於筆下,若能有讀者自作品中有所體會感悟,則是作者之至大幸運。趙晨光表示,自己只是試著把「興趣」具體付諸實踐,未來也會積極投入武俠創作的行列。

二、《浩然劍》其實是披著古裝外衣的BL小說?
趙晨光並不諱言自己就是看漫畫長大的世代,難免在描寫時有所侷限,如今回頭看自己的創作,也覺得尚有許多不足之處。其實,得到首獎的《浩然劍》是她的第二個長篇小說,之前她的長篇小說《清明記》,故事背景發生在《浩然劍》七年之前,寫的是玉京第一殺手清明和小潘相(也就是逼謝蘇出京之人)的故事,青梅竹也在這故事裡現身過,《清明記》推出時,就被歸類在BL小說範疇中,但要說這兩本小說是純粹的BL故事,顯然又太過偏頗,只能說,作者有其意圖,卻未發展成主要路線,以致於讀者在看到諸多男男相知情節時,總是差了那麼一步,意在言外之處頗多。

三、一個現代人要怎麼寫古代武俠小說?
趙晨光認為自己一直都喜歡看一些古代小說筆記之類,因為讀多了,所以腦中自然就有一個印象在裡面,寫出來時感覺並不費力,當然寫的時候也要格外留意用字遣詞,畢竟寫的是古代的事情,文下若還有現代的感覺會很奇怪,此外,多讀前輩作家的作品,也能從他們的文字裡得到提升的力量與學習的典範。

四、身為一個女性武俠小說創作者,會刻意把現代思維放到小說裡嗎?
趙晨光說自己在寫故事時,不會刻意放進比較現代的思考方式,而是根據這個人物的個性來判斷,比如說謝蘇受儒家思想影響很深,在寫他的時候,每當遇到什麼事情,就一定要用古人的思想作法來判斷.再比如之前《清明記》裡的主角清明,因為這人是個有些另類的殺手,可能就要加入一些現代人的思考方式,因為他和一般「正常」的古人是不同的,主要還是要看角色設計與小說走向而定。

五、武俠小說創作者看的都是什麼樣的小說?
在武俠大家中,金古梁溫幾位大家都讓趙晨光相當佩服尊敬,金庸的文字與整體佈局,溫瑞安筆下的個性人物,都對她影響很深。除了武俠小說外,高陽的歷史小說文字流暢,現代人寫古代人事,最容易陷入現代思維,但高是從當時當地的思維來寫歷史,讀來自然有一種大氣;民國時期的武俠大家王度廬先生筆下的滄桑情懷(《臥虎藏龍》原作者);另一位小說家張恨水先生寫細節的能力等等都是學習的榜樣,古代的筆記小說,例如《閱微草堂筆記》,更能感受到古人那種又風雅又隨和的感覺;不過她也自謙看書甚雜,什麼書都看一點,沒有哪個作者或哪本書影響「最」多。

六、寫作角色時會以某個實際人物或自己為雛形嗎?
趙晨光說,不論是看武俠小說,還是寫武俠小說,從來不把自己當成裡面的主角,甚至連小配角都沾不上邊,因為她認為自己本是說書人,只要老實在一旁講故事就得了,就算安插進去,大概也只能當個一出場就被打飛的傢伙吧!至於角色如何定位,大多是腦子裡冒出一個人來,然後再發想這樣個性的人,適合用什麼名字?會有什麼愛好?什麼樣的出身背景合乎他在小說裡的位置?美貌程度又如何呢?慢慢這個人就會逐漸成型圓滿,雖然有時想某個角色的背景故事,是遠比小說能容納的數量還多,根本用不上,但若這個人沒在腦子裡架構好,讀者閱讀起來一定會覺得過於浮面,或失之呆板、不合邏輯。

七、如何定位《浩然劍》三個男主角?
評審在評《浩然劍》時曾提及謝蘇似有小李飛刀李尋歡的影子,但趙晨光說,「謝蘇沒有小李探花那麼好的女人緣吧?」對書中三個重要的男性角色謝蘇、朱雀和謝朗,趙晨光也提出自己的見解:「女孩子不會一看到謝蘇就喜歡上他,不過倒是可以放心嫁的老公,只要你不在意他當上講師就很難升副教授(笑)。」「我非常喜歡朱雀這個人物,但最終還是把他寫死。」朱雀是謝蘇心上的一件事,有時候活像背後靈,而且這背後靈一出現,「謝蘇就要出問題。」至於邪得讓人無法逼視的謝朗在她眼中卻感覺親切:「謝朗雖然是個糟糕透頂的傢伙,但骨頭特別硬,是我私心裡特別喜歡的人物之一。」

八、趙晨光是什麼樣的作者?為什麼《浩然劍》獲得首獎會引起軒然大波?
目前趙晨光在北京一家廣告公司任職文案策劃,2004年開始寫武俠小說時,還在遼寧大學念外國文學研究所,《浩然劍》只是她第二部武俠小說,她許多短篇作品都發表在大陸的「悠然」論壇裡,在那兒趙晨光的名字叫「清朗」,多數網友暱稱她為「朗」;投稿至溫世仁武俠小說獎徵選前,她寫過一篇以〈謝朗〉為名的短篇小說,這篇在網路上發表過的短篇作品,就是後來《浩然劍》的前身,不過曾在網路發表這件事,也是造成後來網友交相指責主辦單位的主因,因為讓《浩然劍》獲獎,等於評審認為值得為這個作品突破遊戲規則,破格錄取此作為首獎。得知獲獎消息時,趙晨光正在和客戶談公事,聽到從台灣傳來的好消息,她不動聲色繼續談完公事,雖然驚訝萬分,但她依舊照常上班,照常工作,論壇上卻早已沸騰,可是除了家人外,她沒有跟其他同事談起這件事,仍然低調寫作。

九、之後還繼續寫作武俠小說嗎?
目前趙晨光已經開始準備著手寫自己的第三本武俠小說了,這個故事跟《清明記》、《浩然劍》的關係也相當緊密,寫的是謝蘇義父石太師等人年輕時的故事,暫時名為《東京夢華》;另外她手上還有些早在論壇上發表過的中短篇小說,多是《浩然劍》之後若干年的故事,雖然還有當年的一些痕跡,但主角早已改朝換代,不復當年人物。讀者可安心的是,《浩然劍》將不會是趙晨光唯一的武俠作品,在可預見的未來,她還有很多能夠期待的作品會陸續面市。

十、對自己被媒體標舉成「武林新盟主」這件事有何看法?
趙晨光認為自己承擔不起「武林新盟主」這個封號,心目中,只有金庸、古龍、梁羽生、溫瑞安等大師才撐得起這個稱號,自己至多只是個說書人,更神奇的是,她在去年的一場夢裡,夢見自己和一群人在一場聚會,有人要她寫首詩描述自己,她寫下的是:「斜風細雨入京門,衣上風塵雜酒痕。半生疏狂半生笑,前身本是說書人。」這是日有所思的潛意識反應?還是冥冥中一切自有注定?趙晨光心裡倒是對自己的定位清晰無比。
http://www.books.com.tw/exep/assp.php/Johnsonkuo/products/0010411032?utm_source=Johnsonkuo&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utm_campaign=ap-201602
 
 
經理人觀點:蘇元良《蒼狼的腳步》

書名:蒼狼的腳步


作者:蘇元良
台大心理系畢業,喬治亞理工學院碩士及博士,曾任職美國貝爾實驗室多年,返國後任教任職於台大資訊工程系、交大工業工程及管理系,和工研院電腦通訊研究所。現職華宇集團執行長。長期觀察台灣製造業的發展,並自2003年起於電子時報撰寫相關文字,著作及譯作包括《嗥嗥蒼狼》、《桃源二村》等。

內容:
喚醒台灣製造業的精神力 迎接下一個光榮盛世的來臨
無盡的草原 如日中天的產業
蒼狼長嗷向天
幻想著 如鷹展翅的格局
遙想著 全球掠奪的快感
我的感動曾經滄海,太深刻了,任何新的感動都再難為水。
那是一次不經意的工廠之旅,走過車間不起眼的自動門,突然,四十年製造業的圖像排山倒海似地湧過來,八十米長、四十八米寬的工廠?,接近四千平米的廠房內,成千上萬的操作員肅穆莊嚴,彷彿進行一項宗教儀式,全廠除了沉悶的履帶轉動聲音外別無雜音,我感受到過往四十年台灣製造業的歡樂與危機,我彷彿被舉到半空中,看著男男女女靜靜地工作,突然了解了台灣產業的美麗與哀愁。

談產業,依恃的不能只是冷冰冰的數字或量化分析,因為組成產業的是「人」,產業興衰的關鍵也是「人」。

作者蘇元良以縱橫產官學界的豐富學識為基礎,感性而又不失理性地撰寫本書的四個篇章。首篇「尋找台灣製造業的下一個光榮盛世」企圖喚醒產業的感動力;第二篇「台灣製造業的感動」則由產業內部角度深入剖析產業景況;第三篇生動寫實目前製造業從業人員「遊走核心與邊緣的兩岸情意結」,一方面醉心於中國經濟高速成長的美景,但另一方面又在原鄉與異鄉之間遊移的心緒愁思該做何解?最終篇「走向全球的命定挑戰」,蘇元良回歸產業競爭力的核心命題——我們能否預視三十年後的情景?在時間的洪流中,視線所及便足以忙亂我們的思路,有誰能以歷史的縱深及文明的橫寬,指出產業將來的面貌與正確的發展策略呢?製造業四十年來疲態已現,她的願景、她的獲利能力、她對員工生涯成長的許諾,已如強弩之末缺乏感動。如今惟有誠實地從台灣的條件來思考,誠實面對我們海島型經濟體資源不足的現實,走出老舊框架,懷抱有眼大如天的格局,方能如鷹展翅於天際,看出台灣的機會,也看出個人的機會。
 
 
經理人觀點:蘇元良《蒼狼的腳步》

推薦序:狼的精神,鷹的高度 

明基友達集團董事長 李焜耀

在台灣電子業一言化的經營環境中,都是以ODM為中心,持續追求最大經濟規模,過去三十年台灣電子業的成功,是奠基在互相複製、模仿別人的成功模式,然後應用別人成功的經驗、加快速度,用更低的成本來爭奪市場,擴大規模。

三十年來,台灣電子業幾乎都在單一模式中重覆,我們與自己競爭,遠遠大於與世界同業的競爭。但事實上,台灣產業成功所奠基的獨特模式,大陸社群資源的應用整合,發揮了很大的效益,只是,往後三十年,我們還有機會用同樣的模式,立足於全世界的競爭中嗎?

從這個角度來看,蘇元良先生這本書有許多發人深省的獨特立論,蘇先生在文章中並沒有提出趨勢方向,而是給很多的刺激、很多點評,點評台灣電子業這樣的模式是不是還能帶給我們機會。

尤其,蘇先生在文章中,描寫過去三十年來,台灣電子業與其從業人員的心酸,其中涵蓋很多人性面、歷史觀的角度,讓人有振聾發聵、醍醐灌頂之感。坦白說,在現今市面上的商業書籍中,本書是極少見具有人文史觀思維,而且能夠提供大家更多思考空間的一本書,對於蘇先生書中文章的觀點,我個人是非常佩服。

我想,尋找台灣電子業下一個立足點,下一個更上層樓的空間,是當今每個企業與全台灣社會的議題。 尤其是當第一代的開疆闢土者,如今已進入中老年,對台灣這塊土地,對他們過去所建立開創的豐功偉業,能否延續過去的光榮,這也是許多第一代電子業日夜思考的問題。

我們今天面臨的競爭態勢,面臨的資源空間,與過去已大不相同。相較於三十年前,我們不只有來自韓國、日本的競爭對手,也多了許多來自大陸彼岸的對手,更有來自於印度等新興國家競爭者的加入,所以,台灣企業已不再身處於單純從應用大陸資源提升自身競爭力就可獲利的階段。

一個偉大的文明,能夠吸引他的子民,最重要的是能帶來富足的生活以及富裕的心靈,但台灣是否已做到這一點呢?而這或許正是下一個三十年,台灣電子業要能幫大家解答的問題。

我們很樂意看到許多不同面向的思維與刺激,讓我們有動力去尋找一個更美好的新世界。事實上,這個新世界就在我們身邊,但是,我們要用什麼樣的角度、什麼樣的力量、什麼樣的模式,才能產生更強的競爭力,去開發這個新世界?

但顯而易見的是,如果我們再用狼的模式,再用掠奪式的經營,能到達另一個新世界嗎?
蘇先生在文章中講的很對,一個平面型的經營者,必須跳脫過去自己的高度。但是,這個高度的由來呢?我想,這不是一個由資源掠奪為出發點就能達成的目標。

相較於十七、十八世紀西方海洋地理大發現時代,包括英、荷、西、葡等當時的先進國家,是因為擁有優異的海權技術、以及強大的海權力量,才造就他們輝煌的成就。

但在目前高度網路化的環境中,所能掌握的領先空間與時間非常短,任何一個領先的科技或資訊,都會迅速散播到全世界,在全球化的經營時代?,台灣社會所能夠應用的速度籌碼已經很低,而且是越來越低,再加上台灣有很多資源是在大陸四、○○○萬僱用的員工身上,在整個資源配置調度上,不可能有像過去一樣的掌握能力。

過去台灣扮演的是資源整合者的角色,就近整合大陸廣大的廉價人力資源,但這樣的角色能否有機會繼續扮演?當然是不可能的,因為大陸的資源已不再廉價,下一個擁有廣大資源的新基地,已不再是在我們旁邊,而是在千里之外。哪?還有一個地方能夠再提供四、○○○萬名人力資源為我們所用、追求下一波的成長呢?

在文章中蘇先生也不斷提及,台灣不應該只靠大陸,而要思考是否可能像早年西班牙等國家到全球各地去競爭,但問題是,今天全球市場的樣貌已經很清楚,相較於地理大發現時代的全球探險掠奪,能夠實際掌握在手中的比什麼更重要。比如說,能夠更清楚掌握的市場,地理位置上更接近台灣的市場,我們更有條件去應用、去管理資源的市場。

在我們身邊有一個很大的經濟體正在不斷成長擴大,他就在距離我們幾十分鐘的飛行路程之外,所以,我們不應該只是應用他的廉價資源,來建構我們的全球競爭力,而是應該利用人家當地的市場,作為我們的全球競爭力基礎。但這樣的作法,並不侷限於只是做品牌,而是我們要有條件直接去與市場訊息互動,與市場做第一手的接觸,與消費者做第一手的聯結,這才是未來競爭的利基點。

而若以蘇先生在文章中所提到的「全球掠奪」觀念來看,我認為,掠奪的核心在於管理能力,要有能力管理掠奪而來的資源。 以朗訊的例子來看,那是人家拋棄不要的,如果我們再去撿人家的尾巴,坦白講那是錯誤的,台灣現在應該做的是發揮「鷹眼文化」,就是要看得遠、看得廣,從高空的角度去俯視這個大地,從極其細微之處,尋找未來可能性。

所以,跨國性的購併案除了產業布局的考量外,最大的挑戰在於我們是否有能力管理先進國家的人才團隊,但到目前為止,台灣很少有這樣的空間與機會。去到日本,在SONY總部附近,就會看到很多美國人、歐洲人在SONY上班,甚至也有很多台灣人,但台灣沒有這樣的空間,我們今天有的只是很簡單的流程,只有少數幾個負責業務的外籍主管或員工。

因為台灣社會國際化吸引力不足,外國人在台灣落腳有相當大的困難,如果同樣的外派機會,這些外國人可能寧願去新加坡、去香港,這其中牽涉到許多現實環境的條件像是稅賦優惠,生活便利性,當地營運環境等等。

所謂的國際化,是指有能力管理外國人,管理外國的經營團隊,這才是真正的國際化,讓很多的外國人都能夠和睦相處、共同合作產生高度綜效,這才是真正的國際化;並不是說我們有很多的客戶是外國人,大家很會講英文,公司?都用英文溝通,就是國際化。

過去的三十年?我們為了這個產業的繁榮興盛,很多人付出很多家庭、健康的代價,犧牲與家人相處的時間,也為台灣社會帶來不良示範的價值觀,這的確是我們需要檢討的。

但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我們必須遷就客戶,一切都要以客戶的角度去看,就像是服務業週六、週日不能休息一樣,那是因為必須與客戶的生活節奏配合。但這樣的生活型態慢慢會有機會改變,當亞洲國家的企業越來越強、亞洲市場越來越大,歐美公司也要配合亞洲的節奏,調整他的作息。但回歸到問題的核心,我們必須思考的是,為什麼有許多台灣電子業從業人員工作到凌晨二、三點,早上八點半又來上班,這是不正確的工作態度,也是不能持久的。

最近,我與日本公司有很多的接觸,也讓我有很深的感觸。以前,總覺得我們可以贏日本人,是因為我們速度快、他們決策慢,但是我們可以贏五年、十年,但贏不了二十年,為什麼?

因為,日本人不是不願意快,而是他們覺得,太快也可能犯錯,犯錯之後要付出重新修正的高額代價,與其急著做出第一步、第二步而犯錯了,那會很傷,還遠不如我慢一點、看遠一點,考慮三步以後的動作,日本人是從這個角度來看事情,讓他們在Long Term Sustainability是有一個Path。但台灣人的壓力是因為我們小,所以我們必須靠快,去掌握資源、追求成長,取得與他人平起平坐的機會。

翻看一些日本公司的資料,我很驚訝的發現,我們小時候知道很多很有名的日本公司,現在其實與許多台灣公司差不多大。像是我們小時候穿卡其制服的特多龍布料,是由日本帝人公司生產製造的,但這家公司的營業額多大?才四千多億台幣而已。過去,台灣是靠速度去追上這些大企業的規模,但現在台灣面臨的困難不在於我們能夠變多大,而是我們能維持多久。

在蘇先生的書中,點出許多跨國經營、卡位取得獨特優勢的可能性,但問題是,其他人能不能複製與我們同樣的模式呢?很明顯是有的,像是大陸。大陸今天已經是全世界微波爐、電冰箱、白牌冷氣機ODM冠軍生產國,會不會有一天也把台灣電子業目前的冠軍位子拿走呢?又或者是,大陸不一定要全盤通吃的冠軍,而是會在某幾個領域,把某幾個原本屬於台灣的冠軍拿走。

過去,日本人也曾面臨同樣的挑戰,台灣人把他的冠軍拿走,但日本人如何走到下一個階段,維持成長、繁榮、維持更高的附加價值呢?這其中就有很多值得我們再去思考的重點。

過年的時候,我看了一本現在大陸很紅的書「貨幣戰爭」,內容講的是猶太人從英法戰爭開始,如何利用財務的手段配合貨幣系統的操作與管理,建構起一個經營管理全球財富的王國。

往後來看,目前台灣產業有很多資源基礎都在大陸,但台灣、或是亞洲企業有沒有條件能夠以此為立足點,掌管全球最大的製造資源,或是創造出最高的附加價值呢?

我的感覺是,台灣未來的發展重心,不會只有電子業,而應該結合材料、機械、塑化、儀器設備等其他產業。所以,不應該只談電子業的新思維方向,而是要看整體新興台灣科技產業的發展,要把電子業過往競爭拚搏的成功意志力,以及在全球攻城掠地的精神與團隊整合力量,應用到新興台灣科技產業。

電子業的精神其實就是全球競爭的思維,就是要思考如何在全球競爭中致勝。電子業與台灣其他產業最大的差別,就是我們這些人都是做全球競爭的,與全世界的對手捉對廝殺。

在電子業之前,台灣產業在國際競爭上是比較弱勢的,我剛出社會的時候,每一個長輩都很怕跟日本人競爭,他們覺得日本人就是一切,就是比我們強,不要跟他們拼,一定輸的。但在我們這一代,台灣電子業已經打破那樣的迷思,所以,我覺得這?面還有很多空間,藉著電子業的精神思維,讓台灣其他產業開創出許多不同的新世界。

以台灣精密機械產業來看,包括CNC加工機、車床、紡織機、針織機,最近這些設備都賣得非常好,因為許多開發中國家都在積極邁向現代化,開始進入加工製造業,而這些開發中國家買不起日本、美國、歐洲很貴的機器,就轉向採購台灣的機器設備。以紡織業來看,紡一百萬條線,歐美廠牌的紡織機可能斷二條,台灣紡織機也許斷五條,但這一點都沒關係,因為新興國家人工夠便宜,只要補一補就好了,重要的是機器成本便宜許多。而這就是台灣的機會點,如果能更進一步導入電子業成長競爭的精神,就會再開創出許多不同的機會。

另外,包括化學、材料、生技產業也都有類似的機會點,可以產生新的附加價值,甚至可以進入具有更高附加價值的服務業,像是以防毒軟體起家的趨勢科技,現在也不全然以軟體為主,服務反而成為主要方向。

過去台灣電子業成功的經驗,不見得每項都適用於台灣新興科技產業,但電子業的精神,卻可以對台灣其他更多的產業產生影響力。

而要將電子業的精神灌注到其他台灣產業身上,或許可以透過創投體系的運作,例如在汽車零組件領域,就有許多電子業集團旗下的創投跨入汽車零組件領域,看的就是大陸汽車市場的機會。

在汽車零組件部份,台灣剛開始是先做台灣本地生產的汽車零部件,之後再發展歐美的售後市場,但現在呢,大陸現在是全球第二大汽車生產國,再過幾年,五年內肯定會變成世界第一大,台灣汽車零組件一定可以在那邊有立足之地,大陸廠商將會是最主要的競爭對手。但相較於電子業,台灣在汽車業的發展或許不會像筆記型電腦一樣,不可能擁有全世界七○%的生產佔有率,那麼強勢,這也是大家必須認清的事實。

電子業讓台灣在全球市場取得很顯著的成功地位,但卻也給大家築了一個很高的心理門檻,認為一定要七○%、八○%的佔有率才算是成功,但這是錯誤的。大家應該務實回到附加價值上,不是完全看這種攻城掠地的七○%、八○%佔有率才算成功,我們今天看面板產業,台灣大尺寸面板擁有全球四○%的佔有率,已經是第一名,已經很大、很好、很了不起,為什麼還一定要去爭七○%、八○%呢?在下一個階段,台灣產業應該要想的是,如何將力量集中起來、激發出更高的附加價值,而不是一味的以量取勝、追求大還要更大的市場佔有率。   所以,往後看電子業,不是純電子業,而是考慮到應用各種材料,各種科技研發創新的精神,而這其中就有很大的發揮空間。

在這樣的發展趨勢下,是會形成集團化的,但不再純然是電子業集團,而是由電子業集團到新興科技集團。過去大家談科技業,都是以電子科技為主,但事實上,化學材料也有很多科技產品,精密機械產業也是很多科技產品,生化就更不用談了,從中就可以再萃取出更具附加價值的產業區隔,形塑出更清楚的產業集團模型。

以韓國為例,韓國政府在十幾年前曾經要求幾家財閥大集團只能挑3個產業專心經營,當時要求三星放棄汽車,專心經營電子、金融、航太產業,要求LG放棄IC產業,把IC事業體整個割出去給Hynix,LG就專攻化學、電子、金融。這或許就是後來造就韓國三星在半導體、LG在化學產業的全球領導地位的主因。

所以,我認為台灣未來也可以發展出一些複合型的集團,是以電子業的精神、經營模式,水平成長到其他科技領域,或者以創新科技領域為基礎所形成的集團。

這或許不是所謂的多角化,因為集團本身還是要有核心競爭力,只是可以同時應用在不同市場,不同核心技術(Core Technology)事業體的經營,只要企業維持很好的獨立性,但善加運用集團共通的人力資源、資金平台、經營工具,就會放大現有集團資源的使用效率。

台塑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從原本的化工產業,跳到IC製造也很成功,南亞科DRAM產品技術與經營效率都不輸給同業,台塑集團跨到醫療產業也很成功,也是一把好手,由此就可看出,這樣複合式集團的模式在台灣也是可以成功的。

全世界都是要靠大型企業集團進行長期的創新冒險,因為這是小企業負擔不起的,而長期的創新冒險比較能夠跳脫舊思維,也較能夠做長遠的布局。我看日本這些大企業,他們在考慮一個新事業時,幾乎都是以十年為基期,但沒有幾家小公司可以承受這樣的風險。

所以,當台灣出現越來越多的大型集團,會更有利於台灣產業進行長期的創新投資,因為會有更多企業集團可以提供資源支持,過去台灣都是靠財務金融單位如銀行、創投等等,但這些財務金融單位基本上都還是將本求利,會要求更高的財務績效指標評估投資,但企業集團因為有長期布局的策略考量,在投資此類新創企業(Start up)時,會願意承擔更高的技術風險,反而更能夠鼓勵這樣的創新思維。

台灣現在已經有多家百億美元級的電子集團企業,這些企業集團其實就應該要扮演這樣的角色,提供更多冒險創新的機會、更多長期研發的資源,但很可惜的是,許多台灣電子業仍停留過去的舊思維,實際這樣做的企業集團仍是不多。   過去三十年,蒼狼式的精神,是台灣電子業平面式經營的一言化價值,但台灣不能再只想著電子業該何去何從、該如何追求更大的成長;未來三十年,台灣要以鷹的高度,臨眺未來,找到通往新世界的道路,新世界?的偉大文明,將會是台灣日夜尋找的答案所在。
經理人觀點:蘇元良《蒼狼的腳步》

作者自序:想我製造業的弟兄們  
 
我自一九九八年投入台灣製造業迄今已有十年,在這之前我有二十年之久待在學術研究機構。兩種強烈對比生活方式的衝擊,使我在疲憊不堪之餘,興起尋找台灣製造業蓬勃發展的深層意義的動機,遂陸陸續續將一些想法發表在電子時報,並於二○○五年集結成冊發表︽嗥嗥蒼狼︾一書,書出之後,獲得不少學界及業界人士的鼓勵並邀約演講,又於二○○六年獲得經濟部頒給「金書獎」。本書將︽嗥嗥蒼狼︾一書出版後,三年來接續發表在電子時報的文章再集結成冊,文章的性質都是對台灣製造業的觀察偶得;然而此二書文章有一基本差異,︽嗥嗥蒼狼︾一書中的文章我以幫製造業寫史詩的心情寫下心得,故文章都有那麼一點「文以載道」的味道,想傳達出台灣製造業的本質,及製造人之辛酸,從比較宏觀的文化層面剖析事理,用蒼狼比喻台灣製造業之快狠準,描繪製造人在兩岸分工的時代大潮流下,如何掙扎於原鄉(大陸)與故鄉(台灣)兩頭拉鋸之情結困惑中;對於陷于低毛利困境中的製造業並不曾有過指點迷津的想法,事實上,一直到今天,我都認為哪個個人或政府單位,其實都不應也不需自我膨脹到認為可以為企業指出哪個產品、哪種產業、哪種技術才是對的選擇。今天的台灣製造業仗著全球資訊高度流通之便利,絕對有能力自己決定該做何種產品,發展何種技術以及進入何種產業。
  
本書則以寫散文的方式,擷取製造業中每天發生的事例為綱,演繹出生活其中人物的情懷,比如〈夜晚的台灣〉一文,描寫業界晚上宴請客戶,酒酣耳熱,二攤三攤的偉業;從產業政策及企業管理的角度看,這種事絕對上不了檯面,上不了企業管理課程,然而所有製造業的弟兄們都知道,這種華燈初上之後的酬酢對於生意的取得,其重要性絕不亞於產品品質;又比如〈一城梧桐半城月〉一文,描寫每天在上海進進出出的幾十萬台商的心情;上海的滿城梧桐,相對于台北的一城杜鵑,入出其間的台商,如何撕裂于故鄉與原鄉的拉扯,企圖將業界弟兄們的心境與情懷追本溯源,放在一個百年的歷史架構下,探索其愛恨情結,揭露其不可逆轉的必然性及悲劇性,以求達到如希臘悲劇一樣,讓人們有宣洩苦悶的管道。   

〈製造業的美麗與哀愁〉是二○○七年十二月于蔚華科技論壇的講稿,這一篇比較完整地鋪陳出我對台灣製造業的看法與展望,文字也比較長;我提出一個比全球化更為積極的看法,就是「全球掠奪」的觀念,全球化是一個靜態的觀念,讓人覺得台灣只須與全球做鏈結,全球掠奪則是動態地指出全球化的目的,其實就是必需到全球去掠奪資源,這裡隱含了十六世紀地理大發現時期英、西、葡、荷等國全球掠奪資源的影子。雖然掠奪兩個字讓人覺得不適,但事實上,台灣有多大的內需呢?我對于提高內需的經濟政策相當保留;對于以台灣為世界中心的經濟政策,我同樣不以為然,試問國際大廠為何必需到台灣投資呢?我們有什麼條件比新加坡、香港、上海、東京更吸引人呢?至於,仰賴開放觀光以振興內需就更等而下之了。我希望台灣製造業能以更大的格局,跳脫蒼狼二度空間的快狠準,以老鷹的高度左衝右俯,全球掠奪資源;因此補上了一篇〈如鷹展翅〉,這一篇是唯一沒在電子時報登載過的,將一些沒說完的話說完整。這些文字除了〈製造業的美麗與哀愁〉一文約一萬字外,每篇大抵都在三千字左右,有些一夜成稿,有些三、四個月才能勉強出爐;然而,每一篇寫作時,心中筆下都有製造業弟兄的影子,談不上為他們立傳,但確有用文字來昇華他們的苦悶的用意,這份心境,就有如小說家朱天心寫「想我眷村的弟兄們」的短篇小說一樣,希望透過這種昇華讓苦悶得到宣洩,心靈得到澄明。
  
我更希望透過這些文字的耕耘,能為製造業的弟兄們找著工作的意義,推論出他們的辛勞其實是台灣經濟百年大計的根本之類的結論,為他們的生涯定位,得以向上光宗耀祖向下驕其妻妾。我曾有過這樣的想法,十八、九世紀工業革命時期,英國的工人,勞其筋骨,苦其心志,卻有幸得著馬克思的青睞,將油煙炭屑汗水昇華為「共產主義」、「工人無祖國」等影響人類至鉅的觀念,今天我製造業弟兄們的辛酸與苦悶,能昇華為何種思惟以影響人類的生活?十八、九世紀之交,英國是全球製造王國,二十、二十一世紀,台灣絕對是全球製造王國,當年有個馬克思,而今呢?我想,製造業需要一些哲學家,或思想家來為之指出走過的路到底雜沓出什麼樣的圖案,而這些圖案又有何意義?希望本書能拋磚引玉激發更多人往這個礦坑挖寶。
  
本書的成書得感謝電子時報記者陳慧玲以及我的同事周瑞明的協助,還有內人林主瑤的容忍,讓我在無數個深夜、清晨還有週末,能很自私地看書寫字,希望本書的出刊能帶給她們一些欣慰。

(二○○八年四月寫於新竹芎林)
企業家智慧:經營者的思考

書名:
經營者的思考

作者:
御手洗富士夫

1935年出生於大分縣蒲江町(現佐伯市)。1961年自中央大學法學系畢業,進入佳能相機(現佳能)。1966年前往美國佳能,並於1979年起擔任該公司社長,在1989年返國。1995年上任佳能社長,以「選擇與集中」為方針,把公培育為日本頂尖企業。2006年3月起亦擔任會長職務,並於同年5月辭去社長職務,擔任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會長。喜歡的話是「熟慮斷行」、興趣是週末去打高爾夫,共著有《大逆轉》一書。

丹羽宇一郎
1939年出生卜名古屋市。在名古屋大學就讀法學系時,以「安保全學聯」(反對修改「日美安全保障條約」的學運)的鬥士身份知名。1962年畢業,進入伊藤忠商事,其後一直投入食品領域至今。1968年起九年間派駐美國,並於1998年擔任社長。隔年以特別損失處理掉4000億圓的不良資產,在2000年讓公司創下當時的史上最高獲利紀錄,世人為之瞠目。依「任期六年」的約定,在2004年退居會長職務,2005年又歸還代表權給公司。著有《工作才能成就人》。

譯者:
江裕真

輔大管研所、中央資管系畢,以翻譯為樂、為師、為業、為志。
譯有《一本讀通杜拉克》、《M型社會》(合譯)、《旅行與人生的奧義》、《新.企業參謀》、《我們比我聰明》、《iPhone的衝擊與商機》、《瞄準御宅族》等趨勢與商管書,《大腦動不動就找藉口》、《孫子兵法的經營智慧圖解》、《圖解力》、《韓非子圖解》等實用書,以及《灰色的彼得潘:池袋西口公園6》、《波上的魔術師》、《肅清之門》、《推理小說》、《不公平的月》等小說。

內容介紹:
如何讓自己不被職場淘汰?
如何讓自己成為社會的菁英?
日本兩大企業老闆用數十年工作經驗
讓你思考為什麼工作、告訴你適用各行業的職場生存法
兩大集團的董事長給予上班族的建言
體認企業存在的理由,認知工作的意義
進而創造自我的價值
本書大多數讀者,應該都是每天在公司上班的人吧。對當事人而言,「在公司上班」其實有多個不同的面向:為了自己、為了家族、為了股東、為了社會……。對他個人來說,公司應該是人生的重要舞台。就是因為希望每個上班族能用這樣的態度來思考工作的意義,同時了解「經營者都在想些什麼」。

本書最想闡述的一件事是,「上班族啊,拿出精神吧!」人與人之間的能力差距並不是那麼大。但為何人與人在公司裡、在廣大的社會上,會出現差距呢?原因一個是看你能否累積努力到最後,另一個是看你是否具有能持續努力下去的熱情與執著心。能否進入企業高層,除了要看當事人的能力如何,也要看他能否不放棄地努力到最後,持續燃燒他的熱情。
 
企業家智慧:經營者的思考

作者前言 :

我們兩人目前為止因為工作的關係,或是在高球場上,已多次碰面。身為企業經營者的我們,雖然曾經聊到對日本經濟的前途感到憂心,也都自豪於率先進行企業改革,但一直沒有機會好好對談至今。

然而,今年春天,在文藝春秋的奔走下,首度促成了我倆的對談,甚至於還決定把對談內容出版成書。我倆既非交替使用場面話與真心話的能手,也不擅長修飾。或許也因為如此,我們才能肆無忌憚地交換意見。

本書最想闡述的一件事是,「上班族啊,拿出精神吧!」。人與人之間的能力差距並不是那麼大。但為何人與人在公司裡、在廣大的社會上,會出現差距呢?我們覺得,一個是看你能否累積努力到最後,另一個是看你是否具有能持續努力下去的熱情與執著心。能否進入企業高層,除了要看當事人的能力如何,也要看他能否不放棄地努力到最後,持續燃燒他的熱情。

在為本書看校稿時,是世界盃足球賽正熱的時候。看了日本代表隊的比賽,也深深感覺到,決定勝負不但要有一定的技術,也要有永不滿足的努力與執著心。即便有過人的技術,倘若缺乏緊咬著球不放的執著心,就無法展現出邁向得分的奮力一踢。倘若無法在對手進球後仍保持「Never give up」的激烈競爭心,也會無法善加利用逆轉的機會。

在工作上可說也是如此,就是要朝向目標執著地去追求。勝利女神會對著執著心更強的人微笑,一旦放棄,就當場結束了。希望日本的上班族一定要培養出這種永不放棄的努力與執著心、競爭心。否則,就無法與全球各地的上班族並駕齊驅。

我們覺得,現在的日本已經找不到自己未來應該有的樣子與目標了。我們的鄰國中國,已經明確以「確保國家安全,以及在全球打破策略性高科技開發的獨占狀態」為國家目標,促使國民奮起,並對技術開發祭出了各種優惠政策。美國對於充實教育、培育人材的政策之著力,也到了前所未見的地步。因為,在今後的時代裡,人材才是國際競爭力與經濟成長的動力。

反觀日本的現況,即便知道全國的資產只有「人與技術」,但對於科學.工學技術人材的養成,以及成為技術開發基礎的中小企業之扶植,很難說已經採取充足的策略。再這樣下去,未來的日本能否維持目前的國際競爭力,實在很讓人懷疑。

不單單是國家層次而已。上班族的每一個人,到底有多少感受到這樣的危機感或競爭意識呢?如果只知道和坐自己隔壁的同事、和隔壁單位在小小的世界裡競爭,那是不夠的。我們認為,唯有在工作當中思考「什麼能讓自己成長」、「怎樣才能對企業與社會有貢獻」,然後用盡一切努力、懷抱著對勝利的執著心,才能讓日本經濟活性化。希望每一位上班族,都能為了國家利益,以「我代表日本!」的氣魄與全球各地的上班族競爭。這樣的能力,日本人是具備的。

最後要談談書名《企業是為誰存在》。本書大多數讀者,應該都是每天在公司上班的人吧。對當事人而言,「在公司上班」其實有多個不同的面向:為了自己、為了家族、為了股東、為了社會……。對他個人來說,公司應該是人生的重要舞台。就是因為希望各位能一起和我們思考這樣的事,一面閱讀本書,才取了這樣的書名。

與此同時,若能讓各位藉由本書了解「經營者都在想些什麼」,我們會甚感欣慰。而若能使各位在讀完的那瞬間覺得「好,我要加油!」而拿出精神的話,會是最讓我們開心的事。

平成十八年六月
御手洗富士夫
 
企業家智慧:經營者的思考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養成改革力
◎規則從「平等」變成了「公正」──御手洗
◎在高度經濟成長期,只要不犯大錯,就能自然成長──丹羽
◎國民的生活與產業就像「身體與衣服」的關係──御手洗
◎為一掃社內的低迷氣氛,必須把膿全都吐掉!──丹羽
◎企業的目的不是「營收」,而是「利潤」──御手洗
◎一味採取守勢的經營態度會毀掉公司──丹羽
◎整體最適比部份最適更應該重視──御手洗
◎連續三年虧損的公司全部整頓──丹羽
◎工作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御手洗
◎把公司整頓好再交給繼任的社長──丹羽

第二章 組織應如何安排
◎ 「不必要的照顧」有時候也會有效──御手洗
◎ 伊藤忠已非「綜合商社」──丹羽
◎ 藉由佳能的傳統「朝會」共享情報──御手洗
◎ 海外法人也參加每週一次的高層會議──丹羽
◎ 經營是在地的,但思想要中央集權──御手洗
◎ 組織血統純正主義的時代已結束──丹羽
◎ 要實施能產生競爭力的薪資審查制定──御手洗
◎ 不偏成果主義也不偏年功序列的薪資體系構想──丹羽
◎ 有名無實的社外董事,有百害而無一利──御手洗
◎ 美國是「他律他省」,日本是「自律自省」──丹羽
◎ 愛社精神可培養倫理觀──御手洗
◎ 要知道人身上流著「動物的血」──丹羽

第三章 重點在人才培育
◎ 組織改革必須「持續講述」才能找到切入角度──御手洗
◎ 別人若覺得「又來這一套」就完了──丹羽
◎ 沉默不是金──御手洗
◎ 日本人擅於「默會致知」──丹羽
◎ 終身雇用制是適於培育人才的系統──御手洗
◎ 年輕員工全送到海外進修──丹羽
◎ 藉由「佳能經營塾」創造真正的國際化人才──御手洗
◎ 了解「一流」、向「武士道」學習──丹羽

第四章 企業高層應有的樣子
◎ 企業高層要親手設定目標──御手洗
◎ 公司無信不立──丹羽
◎ 領導者不能有私心──御手洗
◎ 身處逆境是否更能努力?──丹羽
◎ 經常找尋撤退的時機──御手洗
◎ 高層要有「忠諫之士」──丹羽
◎ 全體員工都是自己的鏡子──御手洗
◎ 以言行一致的精神自定任期──丹羽
◎ 原本就決定二○○六年要辭去社長一職──御手洗
◎ 人只要掌權三年就會變笨──丹羽
◎ 經營者別搞「虛業」,要搞「實業」──御手洗
◎ 經營者不能忘記自己是「信用受託」──丹羽
第五章 思考日本的未來
◎ 老是靠「燒田農業」的話,日本經濟會空洞化──御手洗
◎ 找出適於時代的新收益結構──丹羽
◎ 製造業不復活,經濟無以重建──御手洗
◎ 中間不夠厚實,無法發展高附加價值經濟──丹羽
◎ 與其批判貧富差距,不如創造「努力就有回報」的社會──御手洗
◎ 建立一個有安全網的競爭社會──丹羽
◎ 建立產官學界的協調體制──御手洗
◎ 必須覺悟到要以自己的力量思考、傳布──丹羽
參考文獻

台長: 讀.冊.人
人氣(4,785) | 回應(7)| 推薦 (0)| 收藏 (0)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人生:人間書房 |
此分類下一篇:人間行 書店夢:愛書建築師 與 詩人氣質地產商
此分類上一篇:人生:一首生命譜出的樂章

讀.冊.人
書摘:第四章 領導者應有的樣子

領導者不能有私心──御手洗
在領導者應有的形象之中,我最想告訴大家的是「無私心」。
如果高層自己有私心的話,周圍就會聚集一些也有私心的部下。高層如果執著於權力的寶座,不知不覺也會聚集這樣的部下,汲汲營營於自己的利益。

公司內部之所以會形成派系,也是因為高層有「私心」使然。
例如,高階幹部全都是自己喜歡的部下,或是對公司外部淨講些對自己有利的話。如果高層是這樣的人,一定會招來一些想藉由拍馬屁討到好處的人。相對於此,就會有人出來批判。這兩批人,就形成有別於原本公司組織的「派系」。因為畢業學校與出身背景而形成的派系,也是出於一樣的原理。

既然是出於利害關係而結合,這些人在行動時所參考的價值標準,就會變成與公司的利害完全無關。如果派系坐大,甚至可能發展為內部抗爭或是相互扯後腿的情形。

此外,過於注重自己的名聲,慣於聽人奉承的領導者,會愈來愈疏遠講話不中聽的部下。這會使得組織中的正確資訊無法上傳至高層,甚至可能讓組織走上錯誤的道路,最後整個垮掉。

一個人在擔任領導者這種有權力的職位時,如果未能在這方面多加注意,甚至可能會影響到公司的存亡。

反之,如果領導者沒有私心,也就不會為了個人的利害而行動。他會經常做出對公司來說正確的判斷與選擇,也可以把公司與員工帶往正確的方向。

就因為這樣,我也很重視接班人的挑選。
前面我已經談到過終身雇用制。如前所述,它不但能培養員工的愛社精神,也很有助於接班人的挑選。在佳能內部,只要進公司約三十年以上,在大約五十至五十四歲左右,就會成為高階幹部。但在那之前,員工的工作狀況、性格等等,都必須接受周遭人士的檢驗。大家每天一起工作,有些事就算沒有刻意想知道,最後也都會知道。正因為如此,員工有沒有「私心」,很快就能看得出來。

如果一個人能夠在一當上高階幹部後性格馬上轉變,那就另當別論;不過能晉升到高階幹部的人,都是三十年以上擔任各種職務服務至今的,如果真有私心,一定早在過程中就露出破綻了。

無論如何,我認為「無私心」是領導者絕對必須具備的條件。我自己也時時想著要做到這一點。
2008-08-12 15:54:15
讀.冊.人
經營者的思考書摘:第四章 領導者應有的樣子

全體員工都是自己的鏡子──御手洗
事情確實如丹羽先生所說的。不過,很可惜,我身邊並沒有能夠提出諫言的人。我擔任佳能高層時,沒有會長也沒有副社長;會怒斥我「你在做什麼」的父親,現在也已經不在了,因此嚴格來說,並沒有能夠為我提出諫言的人。

那麼,我是拿什麼來當成鏡子呢?就是員工。
包括中午用餐時在內,我都盡量創造與員工接觸的機會。巡迴全國工廠時,我也很希望多和員工面對面接觸、交談。

在我於公司內或工廠內到處走動時,可以本能地從他們的表情與說話方式,知道他們是怎麼看我的。如果對方顯現出的感覺是「只會說空話的囉嗦傢伙又來了」,那麼不管他外表再怎麼裝,我還是察覺得到。反之,如果對方對我的感覺是「很想趕快把自豪的事講給他聽」,就會積極地來找我。

一進入一群人當中,大家是否讓你融入,憑感覺就能知道。這種經驗,我想誰都有過。借用唐太宗的話,我應該是「以員工為鏡,明自己得失」。

此外,如前所述,我也擔任經營塾的塾長,把自己的經營哲學傳授給部下。領導者不能有私心,公私不分也是萬萬不可。這些話,平常是用來教導部下的,因此若真想培育部下成為這樣的人,自己就必須以身作則才行。如果一個只會說空話的人要你「不能有私心」,任誰都不會接受的吧。因此,如果要在大家面前講這些話,自己也非得做到才行。

就是這樣,
我把佳能的員工當成是我的「忠諫之士」,而且每一位都是。
2008-08-12 15:56:27
讀.冊.人
經營者的思考書摘:第四章 領導者應有的樣子

領導者要有「忠諫之士」──丹羽
做決定時,我的基本想法是,「無法定奪時,就先割捨一半」。這也稱得上是我對市場行情的看法。由於我在紐約曾有過失敗經驗,因此我的想法並不是「再多等一下,應該會雨過天晴」,而是深深染上了「先割捨一半再說」的色彩。

如果後來行情上漲,不要去想「慘了,我竟然割捨掉一半」,只要想著「我還剩下一半」就行了。反之,如果行情下跌,就再割捨一半,變成四分之一。如果此時行情上漲,一定要想著「我還保有四分之一,這樣蠻不錯的」。這應該算是最低限度的風險管理吧。

不過如御手洗先生所述,在這種時候,重要的是正視虧損的存在,然後盡可能把它控制到最小。這樣的決定,只有領導者能做。

但這決不表示「領導者乾脆獨斷地決定任何事就行了」。坐上權力寶座的人,很容易把決斷與獨斷混為一談。就算你覺得自己做了很棒的決斷,看在旁人眼裡,有時候只是撐著權力大傘下的獨斷而已。二者間的界限,極其模糊。

更不用說人都會犯錯了。
而且,一有什麼狀況,「私心」還會不時冒出來,誤導你的判斷。正因為如此,才需要自律的精神。無論如何,在領導者快要走上錯誤的方向時,或是在無意識中賣弄起權力時,會需要一個能夠提醒他的人,也就是忠諫之士。

中國唐朝的第二位皇帝,有名君之稱的唐太宗,相當重用自己所任命的「諫議大夫」魏徵。據說,魏徵曾經在唐太宗勃然大怒時,上過兩百次的諫言。魏徵死後,感嘆不已的唐太宗曾經這麼說:
「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領導者是很孤獨的。

即便周遭的人都會給各種意見,但負起最終責任的還是領導者,因此他必須先有所覺悟,每次的決斷都是在賭上自己的進退。在這樣的狀況中,唯一能感到安慰的,就是有人對你講些溫柔的話,或是前來告訴你「你做的事,真的很棒」。但這些好聽話,哪天可能會讓領導者因而墮落。

能夠不厭其煩對自己提出諫言的人,既少見又重要。
領導者應該要有雅量,可以傾聽這些成為自己鏡子的「諫言」。
2008-08-12 16:00:44
讀.冊.人
《聽琴圖》
因畫中有宋徽宗書「聽琴圖」三字為題意,並在畫幅左下方題「天下一人」畫押,而被認為是宋徽宗本人所畫。

此圖是一件撫琴賞曲的場景。
構思奇妙,背景占去畫幅的上半部,枝繁葉茂的松樹,樹上纏繞著凌霄花,並與婆娑搖曳的翠竹呈現出優雅高逸的自然環境。松下彈琴者正襟端坐,神情悠然的彈奏古琴,頭戴道冠,身穿褐色的玄袍,留著長鬍鬚;前方左右兩側穿著官服的朝臣對坐聆聽,一低頭,一仰首,沉醉在樂曲的旋律中;三人主要人物的位置與前方的奇石台座,形成前後、左右呼應的十字形四角對應的空間關係,主次分明,帶有鮮明的宮廷尊卑特徵,有封建社會的秩序關係。因此被認為彈琴者正是宋徽宗的自身寫照,分列其兩側的聽琴者是其重要的輔臣,其中身著紅衣的是當朝丞相蔡京(清代胡敬說,待考)。

蔡京並奉旨在畫幅上方題詩:「吟徵調商竈下桐,松間疑有入松風。仰窺低審含情客,似聽無弦一弄中。」詩中引用漢代文學家蔡邕的故實,其發現鄰家竈下燒飯的桐木,是製作古琴的好材料,並將之製作成焦尾琴的故實。同時,詩中又似乎在提示著琴聲的旋律,透過此圖將此天籟之音送出畫外雲霄。

在中國的文化傳統中,
常以音樂比喻政治,有意以身為國君的徽宗所彈的「調」,臣子專心聆聽,在君王的主「奏」下,君臣一片「和諧」。在《宋史‧樂志》也有描述:「琴者,禁止於邪,以正人心也。」文中對琴律的文化意涵有所解釋,琴為樂器之君,琴音具有道德元素,能輔導人的行為。

因此,《聽琴圖》除了反映宮庭內崇尚文人性靈的品味,與肖像畫性質的徽宗行樂圖外,在宮廷政治文化的角度下,是具有鑒戒的作用。
2008-08-12 16:03:28
讀.冊.人
白雲相送出山來,滿眼紅塵撥不開。
莫謂城中無好事,一塵一刹一樓臺。
是法演禪師的偈頌。

東山《法演禪師》:
北宋臨濟宗楊岐派僧。綿州巴西(四川綿陽)人,俗姓鄧。
年三十五始出家受具足戒,遊學成都,習百法、唯識諸論,究其奧義。
一日,於教門生疑惑,欲身證體解,乃負笈南渡淮浙,遍咨所見尊宿,所疑終不破。又謁圓照宗本,咨詢古今公案古則。復參浮山法遠,後投白雲守端禪師,參究精勤,遂廓然徹悟,受印可,尋依命分座,開示來眾。初住四面山,後還遷白雲山,晚年曾住太平山,更遷蘄州五祖山東禪寺,世稱「五祖法演」。

他隨機答問,因事舉揚,不假尖新,自然奇特,禪僧盈門,極一時之盛。法嗣頗多,以佛眼清遠、、佛果克勤、佛鑒慧懃最為有名,有「法演下三佛」之稱。

五祖法演曾說:「如果有人能以四大海為硯,以須彌山為筆,向天空中書寫『祖師西來意』五個大字,我就會拜他為師。如果寫不出,那就是佛法無靈驗。」由此可見他的禪法氣勢之大,內涵之深,非一般可比。

徽宗崇寧三年六月二十五日上堂辭眾,淨髮澡身而示寂,世壽八十餘。
2008-08-16 14:52:52
Linda
老師您好:

我是Linda;
這幾天老師出差,老闆請我轉達公司內訓關於專案管理與目標管理部分,第四季可以開始了,老師是周休時間或是下班後方便呢?

下週請老師抽空告知,好嗎?

老闆不知道老師出差,
問我老師手機與辦公室都找不到,說買一批字畫想請老師看看,請老師確認時間與回覆。

辛苦老師了,下週見。
Bye!Bye!
2008-08-17 20:25:08
楊風
叫我的幻生
帶我去買來看
2008-08-19 08:54:23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