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長崎港一景。長崎位於長崎縣西南端,三面環海,狀似鶴羽。自戰國末年以來,長崎作為貿易港而發達,如今還是長崎縣縣政府的所在地。正親町天皇元龜二年(1571),因葡萄牙傳教士的請求,當地大名大村純忠(1533-1587)在長崎開闢港口。正親町天皇天正八年(1580),大村純忠把長崎捐獻給耶穌會,規定只有葡萄牙船才能入港,長崎因而成為耶穌會的領地。後陽成天皇天正十六年(1588),豐臣秀吉(1537-1598)為將長崎納入管轄範圍,置「代官」與「奉行」,並免除之前開設的二十三町「內町」之地租。在明正天皇寬永十六年(1639)葡萄牙人遭幕府驅逐後,寬永十八年(1641),荷蘭人進入長崎的出島,而中國船也來到長崎,長崎遂成日本最大的國際都市,染上濃厚的異國情調。為了採購貿易品,許多來自江戶、大坂、京都、堺、九州等地的有力商人便齊聚長崎一地。後光明天皇寬永十九年(1642),由四十二町構成的長崎「外町」出現。「內町」在「長崎奉行」治理下設置四人的「町年寄」,而「外町」則由「代官」徵收地租。在厲行鎖國政策的江戶時代,長崎一直是當時日本最大的對外港,西歐文化由此傳入。其後,因孝明天皇安政五年(1858)的「安政五國條約」,隔年長崎正式對外開港。大正與昭和兩時期,伴隨大陸政策的推進,長崎成為中日聯絡港口而繁榮。昭和二十年(1945)八月九日,美國在長崎投下原子彈,此地大半成了廢墟,直到二次大戰後才重新復興起來)
【譯前說明】
自古以來,長崎即為日本與大陸間的溝通橋樑。在作者這篇短文中,長崎除了這地理上、文化上的溝通交流功能,又彷彿是心中的天平,時時調節作者擺盪於中國和日本兩文化間的欽慕之思與嚮往之情。
【作者簡介】
吉川幸次郎(1904-1980),兵庫縣人。曾任京都大學教授,為日本知名的中國文學研究者兼漢學家。吉川以其廣博知識從事中國古籍的考證研究與解釋,而著成《元雜劇研究》、《尚書正義》、《杜甫私記》等重要學術著作。在杜(甫)詩研究上,吉川可謂日本第一人。東京筑摩書房自昭和四十三年(1968)起陸續出版《吉川幸次郎全集》,而成二十七卷巨帙。
〈長崎的回憶〉
雖說是對長崎的回憶,但此地我還未曾好好遊賞過。好幾次,在來往中國的途中,只匆忙經過長崎罷了。
最初,在剛進大學的大正十二年(1923)春假,靠著住上海的伯父,有機會到上海附近的蘇州和杭州作短期旅行。文中的回憶,就從在神戶搭上火車的那刻開始。火車上,一位著藍色袍子、年長的中國紳士,一副無所事事的樣子。而我,就坐在他的旁邊。當時正二十歲的我,年輕氣盛的,還不知何故將一本石版印刷的中國書拿在手上。那紳士看我這樣,向我搭上了話。我用剛學到的中國話跟他說,其實我是日本人。不一會兒,火車沿須磨(註一)的海岸行駛,紳士便向我探問:「這是『pi pa fu』嗎?」雖然他的聲調有些怪,但我至少還能聽出「琵琶湖」(註二)這三字,所以花了一些工夫才總算向那紳士說明清楚這不是琵琶湖,而是瀨戶內海。這次和中國紳士的談話,全歸功於去年年底啟蒙我中文會話的友人張景桓君。紳士會將海誤認做湖,我雖覺得奇怪,但之所以誤認的原因,不久後也知道了。後天早上,眼前所見的是明石海峽(註三),而以前見過的揚子江河口比這明石海峽還寬闊。我想,洞庭湖應該更大吧!
那時候,當然還沒有現在的關門海底隧道(註四)。於是,我搭上夜間渡輪,渡海到了九州。隨即換上駛往長崎的火車,而那紳士則進了臥舖車內。
隔天一早,我就醒來了。只見火車奔馳在美麗峽灣旁,黎明微光中,各處廣告看板的白淨長影倒映於水面之上。同車的乘客,還有親子一行人,那是父親和三個男孩。他們四人用九州腔,大談住在長崎的老朋友。
在長崎,我換乘開往上海的快船長崎號,又再次遇到那位藍袍紳士。紳士姓蔡,他還帶著結束東京留學生活的兒子。透過他兒子的翻譯,我才知道他們正在返回廣東的路上。
就這樣,在隔日的清晨,我已置身兩岸楊柳綿延不絕、極其寬廣的揚子江口。那時,長崎和上海,也就是懷抱美麗峽灣的港市和擁有廣闊大川的港都之間,搭快船只須一晝夜的工夫。
(載昭和三十二年(1957)《鶴鳴》上。後收入同年八月筑摩書房出版的氏著《閑情之賦》)
註一:(譯注)須磨,乃兵庫縣神戶市西部的地名。須磨臨大阪灣之處,有白沙青松之海岸,自古以來而與明石並稱兩大景勝之地。
註二:(譯注)琵琶湖,位於滋賀縣中央地帶的湖泊。名稱源自中國古樂器琵琶,為一斷層湖。面積674平方公里為日本最大之湖,且湖深度最長處為104公尺。此湖為京都、大阪、神戶三地的重要水資源地,在此也進行各種漁業活動。琵琶湖昔名淡海、近江海。
註三:(譯注)明石海峽,在兵庫縣明石市與淡路島之間,為分隔大阪灣和播磨灘的海峽。自古以來,此處即是海上交通之要所。
註四:(譯注)關門海底隧道,指位於關門海峽(分隔本州與九州的海峽,為海陸交通之要衝,亦稱下關海峽)底下,連結山口縣下關市和福岡縣北九州市門司區兩地的海底隧道。關門海底隧道包含山陽本線的「關門隧道」(下行於1942年開通、上行於1944年開通)、山陽新幹線的「新關門隧道」(1975年開通)及「關門國道隧道」(1958年開通)三段。
譯自:吉川幸次郎,〈長崎の追憶〉,收入氏著,《吉川幸次郎全集》第十八卷(東京:筑摩書房,1970),頁534、535。
圖片來源:
http://www.cgc-nagasaki.or.jp/
※請安裝櫻花輸入法或是微軟IME等任何日文顯示軟體,以利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