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09-11 09:36:10| 人氣2,95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訪詹宏志談《探險與旅行經典文庫》出版因緣

推薦 52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轉貼)Readmoo專訪詹宏志談《探險與旅行經典文庫》出版因緣 

 本文來源  Readmoo部落格    (2013年9月)   

採訪·文字整理薛怡青、何宛芳 


 

旅行描述 VS. 旅行文學
 

最早我本來就很愛讀旅行相關的書。

 

我提供給馬可孛羅出版社的意見,是一個以旅行為中心的出版社,鎖定旅行與探險。我當初是稱為「travel narrative」(旅行敘述)。它與travel literature(旅行文學)是不一樣的。travel literature是以旅行文學作為前題,travel narrative就不一定。
 

從哥倫布算起的15世紀至19世紀末被稱為大旅行時代,隨著南極、北極的極心的到達,某種程度相當於旅行的盡頭,就地表而言,世界上再也沒有陌生之處。
 

雖然還有較晚時候的第三極,也就是上喜馬拉雅山,但這個大旅行時代約莫在二十世紀初就結束;在十九世紀末之後要再找一個empty quater(空白之地)就已經非常困難,其他只有很小範圍的旅行,不像早期探東非、西非,黑暗大陸,沒走進去之前你不會知道裡面是什麼樣子。 

所以,在十八、十九世紀留下來的旅行文獻中,行動比文字更加重要。也因此,在挑選時我也是以行動為主,文學性不是重點。反而是要有相當的敘述性、可讀,我才會挑它。這不是後來我們所說的「旅行文學」,旅行文學的行動或許有創意,但相對沒有那麼艱難。二十世紀後,我們反而比較在意旅行的描述是否能對我們的內在有所激發,而這才是旅行文學。 

這部文庫也有個背景。在80年代,我在寫《創意人》、《城市人》時,也有計劃要寫《旅行人》。我當時要寫的是關於旅行的形上學:所有旅行背後的基礎是什麼?什麼把人趕到路上;連冒著生命危險也再所不惜?這些行動的理由到底是什麼? 

當時我把書的構想都完成,大綱也寫好了。80年代很多朋友都聽過我討論書的內容,當時也有很多旅行的演講與這有關。但等到開始書寫,我反而開始思考自己看的旅行文學到底夠不夠?要不要再多找一點?是否再把一些重要的主軸重新找出來?所以我就又開始去尋找。這一找就1617年。這些年我找到了上千種書,成為我的重要收藏。
 

蒐集旅行文獻特別艱難,比推理小說更難。推理小說我當時收的非常多,即使是絕版了50年但在當年都是暢銷書,所以都還找得到。旅行稍微冷門一點的,就非常艱難。這些我找到的書變成了副產品,而且我後來也發現這些書太大的比例中文世界都沒有,這也讓我開始思考,為什麼中文世界對旅行與探險不是很熱衷? 

從旅行文獻理解西方文化核心 

旅行是強國事業,早期旅行家描述到中國及福爾摩沙時,都有點不堪,讀起來讓人心情複雜。此外,這一兩百年以來,東方相對是較弱勢的文化,弱勢文化也沒有穿透鑿空的企圖! 

旅行是一種「世界皆我有」的氣魄,特別是西方文化這幾百年的探險、殖民帝國與思想密不可分,所以這一兩百年輪不到我們。西方的觀看者角色,歷史悠久,不只是旅行早走了幾百年,他們每個階段的旅行也都有很深刻的反省,累積雄厚。 

對比現在,旅行在我們的社會中也變成熱門活動,但我們對旅行有多少理解?我們若希望旅行在文化裡面刻畫出深度,就要儘快渡過那個很膚淺的尷尬期,所以我們需要知識。這是我選書的第一個理由。 

這些是旅行特別深刻反省、深刻衝擊的東西,也是文化累積下,特別出色、有啟發意義的東西,也許把它們放到閱讀範疇裡,可幫助我們儘快渡過這個膚淺的尷尬期。大部分中文的旅行論述仍是很初階,畢竟我們旅行的歷程還是很短。
 

東方文化基本上是「父母在不遠遊」,比較農業社會思想。西方文化面貌裡有一種穿透與冒險,政治、社會結構描述中隱含了要去闖盪陌生之地,那種又勇敢、又謹慎、又大膽,還要有良好後勤、熱情與理性相互為用的思想;這是西方文化裡很重要的特徵!如果你了解了旅行文獻,再看跨國公司攻城掠地,就會比較明白到底是什麼樣的文化驅使他們。
 

不看旅行文獻無法理解西方文化!基於對旅行的理解或西方文明底層的理解,這是個必修的過程。我就是這樣一面讀、一面想,大致上有個理解後,生出要做這個書的念頭。這些書彼此相連、交互指涉,交織出那個旅行的面貌。 

---- 

 

台長: 一個讀者
人氣(2,959) | 回應(0)| 推薦 (52)|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詹宏志談出版 |
此分類下一篇:詹宏志談出版/匠人編輯 vs. 拓荒編輯 設法活著回來
此分類上一篇:詹宏志分享網路電子書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