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1-10-02 01:32:31| 人氣6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卷6-14清靜功修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白話醫道還元

卷六無礙心印詳解-14清淨功修

 

言及虛空法界,大妙由大覺而生。清靜功修,能化以能誠為本。

【原解】

呂真人曰:何謂虛空法界?此指佛道之門而言,佛以虛空為修持,此心萬緣汰盡,一物無所牽,故謂之虛空法界。

 

法界即心也。凡持心一有所染著,此心便不能符合于太虛,惟將萬感塵緣,看得破、放得開,而此心自到虛空之界,亦猶之儒言遏欲存理耳。

 

何謂大妙由大覺而生?妙者,靈慧燦著之謂。凡人心染著塵緣,則如有物以塞之,此心便實,而冥頑不靈。

 

古佛萬緣淨盡,心既同于太虛,一點元神,出沒隱顯,慧光遍徹,此大妙之生生不不已也。大妙生時,功已將就,然當其下手,非有大覺無以幾。

 

大覺者,將世間萬事萬物,凡有形質者,恍然能覺悟為虛妄幻境,有敝壞,有了期,人處其中,抱此形質,凡事物不過逢場作鬧,且連自己形質亦不能久留。

 

其可常留者,惟此無形質之一點真靈,藉此形質而寄寓于心。若不借此形質,及時養育,則此靈不能固,迨至形敝則無所寄,究從何而養育耶?

 

是以古佛下手,先貴能覺悟此真偽兩途,方能認定反真路徑,到虛靈慧生,其妙實自喻而不能自言,惟其先在覺悟孰為幻孰為真,故曰“大妙由大覺而生”。

 

清靜功修者,即上虛空二字裡面事,清則離却塵濁,靜則不入紛擾,惟能清能靜,而心體乃得虛空,所以未到虛空,必先清靜以為修持,故曰“清靜功修”。

 

到得功修完滿,慧覺充足,又與初醒覺不同矣。于其慧覺圓成,普照大千,自然能度生死苦,謂之化。

 

然此化地,是無礙上境,非一蹴遂可幾,其初必貴此心誠一不雜,然后乃得歸清靜以漸近上理,可知化地實本于一誠而始,故曰“能化以能誠為本”。

 

此一節,首言佛道印心無礙本領,以下乃申言之,細觀便知作用源頭,釋與儒相符也。

 

【白話解】

呂真人曰:何謂虛空法界?此指佛道之門而言,佛以虛空為修持,此心萬緣汰盡,一物無所牽,故謂之虛空法界。

 

呂真人曰:什麼是虛空法界?這裡指佛家入門的方法而言。佛家以虛空為修行的目標,把內心之中的一切因緣完全除盡,對一切事物沒有任何牽卦,所以稱為「虛空法界」。

 

法界即心也。凡持心一有所染著,此心便不能符合于太虛,惟將萬感塵緣,看得破、放得開,而此心自到虛空之界,亦猶之儒言遏欲存理耳。

 

法界就是心,這個修持的心一旦受到七情六慾所影響而深陷執著,此心的修持境界便與太虛(自然虛靜之道)不相符合。只有將因世間種種感觸的所生作為與結果之因緣1,看的透,放的下,而此心自然能達到虛靜的境界。這也就是儒家說的「遏欲存理」而已。(遏止人的私慾,回歸人的自然本性)

 

何謂大妙由大覺而生?妙者,靈慧燦著之謂。凡人心染著塵緣,則如有物以塞之,此心便實,而冥頑不靈。

 

什麼是大妙由大覺而生?妙,就是機靈聰慧的光彩顯露的意思。凡人的心念隨著塵世因緣的影響而起伏波動,就好像被東西阻塞,這個心則被塵緣及慾望所填滿而冥頑不靈(實是相對於虛而言)。

 

古佛萬緣淨盡,心既同于太虛,一點元神,出沒隱顯,慧光遍徹,此大妙之生生不不已也。大妙生時,功已將就,然當其下手,非有大覺無以幾。

 

古佛徹底明瞭世間的一切因緣,心如同太虛一樣,一點元神無論隱沒或顯現,心中機靈聰慧的光彩遍照各處,這就是大妙生生不息的作用。大妙產生的時候,功夫已經快要圓滿,然而當其下手修煉處,沒有大澈大悟是無法達到大妙的境界。

 

大覺者,將世間萬事萬物,凡有形質者,恍然能覺悟為虛妄幻境,有敝壞,有了期,人處其中,抱此形質,凡事物不過逢場作鬧,且連自己形質亦不能久留。

 

大覺,就是將世間萬事萬物,凡是有形質的所有一切,突然領悟到世間所有一切的事物都是虛妄幻境,有毀壞,有終了的時候(金剛經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人身處在這個虛幻之中,所持有的這個形體,一切事物不過是逢場作戲鬧事,而且連自己的身體也有毀壞的一天而不能久留。

 

其可常留者,惟此無形質之一點真靈,藉此形質而寄寓于心。若不借此形質,及時養育,則此靈不能固,迨至形敝則無所寄,究從何而養育耶?

 

其中可以長久留下的,只有這個沒有形質的一點真靈,藉著這個身體形質而寄藏在心中,若是不借助這個身體,及時的涵養培育,則真靈不能堅固,一直到形體毀壞,就沒有地方可以寄藏,那又要從那裡來養育呢?

 

是以古佛下手,先貴能覺悟此真偽兩途,方能認定反真路徑,到虛靈慧生,其妙實自喻而不能自言,惟其先在覺悟孰為幻孰為真,故曰“大妙由大覺而生”。

 

所以古佛修煉的下手處,最重要的是先能覺悟這個世間的真與假,才能認定返回本真的路徑,並且修練到心中真靈的智慧生起,這種微妙的感受只能自己曉悟,無法用言語形容,正因為能先覺悟到何者為幻,何者為真,所以稱為「大妙由大覺而生」。

 

清靜功修者,即上虛空二字裡面事,清則離却塵濁,靜則不入紛擾,惟能清能靜,而心體乃得虛空,所以未到虛空,必先清靜以為修持,故曰“清靜功修”。

 

清淨功修,就是上文虛空二字裡面的事。清就能遠離塵囂,靜就能不受紛擾,只有能清、能靜,而心體才會成為虛空的狀態。所以還沒修到虛空,必先從清靜來下手修持,所以稱為「清靜功修」。

 

到得功修完滿,慧覺充足,又與初醒覺不同矣。于其慧覺圓成,普照大千,自然能度生死苦,謂之化。

 

這種清靜的修持功法,修到功德圓滿時,自覺覺人的大智慧充足,又與初覺醒時的境界不同,當修持到智慧覺悟圓滿功成,心中機靈聰慧光彩遍照各處,自然能跨越生死苦厄,這就是所謂的「化」。

 

然此化地,是無礙上境,非一蹴遂可幾,其初必貴此心誠一不雜,然后乃得歸清靜以漸近上理,可知化地實本于一誠而始,故曰“能化以能誠為本”。

 

然而此種「化」的境界,是印證心中圓融無礙的最上等境界,並非一舉腳那麼簡單就能成就的,剛開始最重要的是,此心「誠一不雜」(誠心專一沒有妄想雜念),然後才能回歸清靜來逐漸達到最上等的境界。由此可知「化」的境界,實際上是憑靠於一個「誠」而開始。所以稱為「能化以能誠為本」。

 

此一節,首言佛道印心無礙本領,以下乃申言之,細觀便知作用源頭,釋與儒相符也。

 

這一節首先論述佛家印證心中圓融無礙的本領,接著才進一步說明,詳細觀察便知作用源頭,佛家與儒家學說是相符合的。

 

1 因緣:佛教指產生結果的直接原因和輔助促成其結果的條件。

 

台長: 藥王﹐小沈 & 非頑童
人氣(6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 個人分類: 醫道還元全 |
此分類下一篇:卷6-15收靈合氣
此分類上一篇:卷6-13神明無礙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