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醫道還元
卷六無礙心印詳解-8【大信不約】
從心所欲,妙實莫知其然。不約而孚,機更難並其捷。
【原解】
呂真人曰:從心所欲者,蓋指心體渾全時,神光遍燭而言也。
人心萬理畢具,養得此點靈光燦爍,則五德自隨欲而流,舉立過綏動,不待安排佈置,自然各著。
任此真意所發,無非合天符地之妙諦。此功候已到化地,與有所為而為者迥別,故曰“從心所欲”。此欲字非凡夫之欲,乃真一流露之意也。
到此境界,妙行層出,並不自知其妙,惟真意動而功自彰耳,故曰“莫知其然”。佛云“觀自在”,即此境地。道曰“妙行”,亦此時節光景。
凡印心無礙,苟于真常活流時,猶自知自覺,則無礙之體段,尚末盡全,必到此莫知其然,方為無礙上品。
何謂不約而孚?即《易》所謂“信及豚魚”之妙用。凡士人君子,欲信孚於儔(音愁.伴侶)類,無不有待于約,若至誠如神之上境,則本此心之誠一,流露于動作語言間,物自隱為孚信,即道所謂“大信不約”是也。
此中妙法,實氣相感召,其功之捷,孰與並耶?此就發用中之外一層言,以見心德布施之無礙。人共禀此圓靈,后之學者,可讓聖神以獨步,不求所以攀躋歟。
【白話解】
呂真人曰:從心所欲者,蓋指心體渾全時,神光遍燭而言也。
呂真人曰:所謂從心所欲,就是指心中本體圓融完整時,心中神光照亮各處而言。
人心萬理畢具,養得此點靈光燦爍,則五德自隨欲而流,舉立過綏動,不待安排佈置,自然各著。
人的一心本來就完全具備通達萬物事理的本能,將這點靈光涵養得鮮明耀眼,則仁、義、禮、智、信等五德自然隨著想要的方向而流露。舉凡立過綏動1,五德的發用與止歇不需要刻意安排布置,自然各有所宜。
任此真意所發,無非合天符地之妙諦。此功候已到化地,與有所為而為者迥別,故曰“從心所欲”。此欲字非凡夫之欲,乃真一流露之意也。
無論此心中真意所發露的為何,不外都是符合天地的精妙真義。此等功夫火候已到達高超絕妙的境地,與想要有所作為而去作為的人不相同,所以稱為「從心所欲」。這個「欲」不是凡夫的慾望,乃是真心無為的真一本性,自然流露的意思。
到此境界,妙行層出,並不自知其妙,惟真意動而功自彰耳,故曰“莫知其然”。佛云“觀自在”,即此境地。道曰“妙行”,亦此時節光景。
修造到這個境界,神妙的行為接連出現,自己並沒有察覺到它的奧妙,只有心中真意一動,而其功用自然彰顯而已,所以稱為「莫知其然」(不用知道也明白事情的結果)。佛家所說「觀自在」2,指的就是這個境界。道家所說「妙行」也是等同的境界。
凡印心無礙,苟于真常活流時,猶自知自覺,則無礙之體段,尚末盡全,必到此莫知其然,方為無礙上品。
凡是進入印心無礙的境界,如果於真實常在的心一動意念的時候,還能夠自行察覺,那麼心中無礙的狀態,還沒有完全圓融完整,必需到達這個「莫知其然」的境界,才是無礙的最高境界。
何謂不約而孚?即《易》所謂“信及豚魚”之妙用。凡士人君子,欲信孚於儔(音愁.伴侶)類,無不有待于約,若至誠如神之上境,則本此心之誠一,流露于動作語言間,物自隱為孚信,即道所謂“大信不約”是也。
什麼是不約而孚(不用靠約定而有誠信)?就是《易經》所說的「信及豚魚」3的妙用。凡是正人君子,欲信孚于儔4類,沒有不需要立誓定約5,如果他至誠的心,有如神明至高無上的境界,則憑靠這個誠一的心,流露在動作語言之間,每個人都會認為他是有誠信,也就是道家所說的「大信不約」。(真正講信用,不在於立誓定約)
此中妙法,實氣相感召,其功之捷,孰與並耶?此就發用中之外一層言,以見心德布施之無礙。人共禀此圓靈,后之學者,可讓聖神以獨步,不求所以攀躋歟。
這其中的妙法,實際上是氣息互相感化號召,其功效的快速,誰能與他相提並論呢?這裡是從心中元神運用的角度「中」,其的外一層面而言,來看心的本性向外所到之處沒有障礙。人們共同稟賦這個圓融的靈魂,後來的學者,怎可讓得道的聖賢獨自走在我們之前,而不去尋求如何攀登與聖神並駕齊驅嗎?
註1立過綏動:建立、超越、安定、動蕩。
註2「觀自在」:菩薩以慧眼觀察世間的真相,心不再迷惑,身心自由自在。
註3信及豚魚:信用及於豬、魚等微賤動物。比喻極有信用。
註4信孚于儔:孚指信用,讓同輩信任。
註5約:協議。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