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醫道還元
卷四天地心詳解-36【澄心獨造】
心同即道同,立地頂天從此出。
【原解】
呂真人曰:何謂心同即道同?蓋人具此心,有生之初,天地特賦予以真常。
論其本來,人人之心,皆與天地心相合無間。但有生以後,嗜欲累之,日漸消耗,則本同者或至不同。
*茍能放開萬種塵欲,澄心獨造,斯真常之失者,日以復。不固者,日益固。到得空洞而無所不包,粹然止于至善,則人心亦居然一天地之心,謂之心同。
心者,載道之區。在天地一道之彌綸。人心既符天地,亦一道之固結,道亦烏乎不同?心即道,道即心。
人自與天地合其德,藏之則具一渾淪太極。發而為用,其功施自有莫可窮,且有不能盡其形容之妙。
然人合天地,即可補天地之缺憾,即《中庸》所謂“致中和,天地位,萬物育”之意。“至誠盡己性,以至盡人性,盡物性”,亦此義。
佛道所謂“利益一切,滅度眾生”;道家所謂“廣法度人”,皆同此功效之無邊。謂之頂天立地,不亦宜乎?
從此出者,言功施之無量,皆本此一之真常流出,捨此別無所施也。吾願人心之本同天地者,勿失其所以同。既失者,當力求復其所以同。又何道之不明于天下耶?
【白話解】
呂真人曰:何謂心同即道同?蓋人具此心,有生之初,天地特賦予以真常。
呂真人曰:什麼是心同則道同?因為人具足這個心,在剛開始有生命的時候,天地特別賦予這個真常。
論其本來,人人之心,皆與天地心相合無間。但有生以後,嗜欲累之,日漸消耗,則本同者或至不同。
要說起它的源頭,每個人的心,都與天地心彼此一致相符而沒有分別。但有生命以後,被嗜欲1拖累,日漸消耗,則原本與天地相符的心,也因此而變得各不相同。
*茍能放開萬種塵欲,澄心獨造,斯真常之失者,日以復。不固者,日益固。到得空洞而無所不包,粹然止于至善,則人心亦居然一天地之心,謂之心同。
如果能放開萬種人世間俗世的慾望,澄心獨造(做到心緒清淨澄明),那失去的真常會漸漸修復,不堅固的,日益堅固,修到空洞而無所不包,粹然2達到極圓滿的境界,則人心也居然是一天地之心,稱為「同心」。
心者,載道之區。在天地一道之彌綸。人心既符天地,亦一道之固結,道亦烏乎不同?心即道,道即心。
心,就是承載道的地方,在天地就是被一道完整地包羅在其中。人心既然符合天地,也是一道的固結,道難道也有不同嗎?心就是道,道就是心。
人自與天地合其德,藏之則具一渾淪太極。發而為用,其功施自有莫可窮,且有不能盡其形容之妙。
人自然與天地的德行相符合,斂藏於內它就是一個渾沌不清的太極。顯露於外
而使用,功用與恩澤自然是不可窮盡,且有無法形容的奧妙。
然人合天地,即可補天地之缺憾,即《中庸》所謂“致中和,天地位,萬物育”之意。“至誠盡己性,以至盡人性,盡物性”,亦此義。
然而人符合天地,就可以補足天地的缺憾,這就是《中庸》所說的「致中和,天地位,萬物育」的意思。(人的心念如果能夠安住在中和之境,每個人各安其位這個世界與天地就能安住,春夏秋冬四時風調雨順,萬物就能生長發育)「至誠盡己性,以至盡人性,盡物性」(至誠的人才能夠盡到自己的本性,就能夠盡眾人的本性度化他人。能夠盡眾人的本性度化他人,就能夠盡萬物的本性度化萬物),也是這個意思。
佛道所謂“利益一切,滅度眾生”;道家所謂“廣法度人”,皆同此功效之無邊。謂之頂天立地,不亦宜乎?
佛門與道家所說的「利益一切,滅度眾生」。道家所謂的「廣法度人」,都是同此功效之無邊,稱為「頂天立地」,不也是理所當然的嗎?
從此出者,言功施之無量,皆本此一之真常流出,捨此別無所施也。吾願人心之本同天地者,勿失其所以同。既失者,當力求復其所以同。又何道之不明于天下耶?
從這裡(真常)流露出來的,論述它無量的功用與恩澤,都是憑靠一心的真常流出顯露,捨棄這個真常則沒有其他的方法。我希望人心本來與天地相同,不要失去與天地相同的心。已經失去的人,應該要努力尋求恢復與天地相同的心。又有什麼道理會不明於天下呢?
註1嗜欲:耳、目、口、鼻等感官所產生的貪慾。
註2粹然:粹有純美無雜的意思,當名詞用有事物的精華的意思。這裡指修到精純無雜的樣子。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