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1-08-05 00:42:39| 人氣12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卷4-37聖凡之判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白話醫道還元

 

卷四天地心詳解-37聖凡之判

 

道泰則心泰,參天兩地以是幾。

【原解】

呂真人曰:何謂道泰則心泰?道者,即天地真常之至道。天地以此賦予于人。人苟培養孔固,則內蘊之真常,油然自適,故謂之道泰。

 

真常不昧,則此心仰不愧,俯不怍,有天君泰然之樂,謂之心泰。在儒者,無入而不自得。釋道則圓寂之候,無無不無之境也。

 

人何不洗滌妄慮,尋著當來舊主,以期與道合真耶?果能造到心隨道泰,自不愧為天地之完人。

 

一心包舉乎天道,自可與天同其光大,謂之參天。參者,並立之義。

以一心蘊蓄乎地道,可與地同其含宏,謂之兩地。兩者,有對待之義。

 

合參天兩地,而皆原于心與道一,便可恍然于人心,為修持要地。能從此修持,則可進乎大明之上。

 

不從此修持,則入于污下,聖凡之判,實判于此。功力所爭,亦爭在此。人可勿于此加之意乎?

 

【白話解】

呂真人曰:何謂道泰則心泰?道者,即天地真常之至道。天地以此賦予于人。人苟培養孔固,則內蘊之真常,油然自適,故謂之道泰。

 

呂真人曰:什麼是道泰則心泰?道,就是天地真常的大道,天地在人出生時即以此真常賦予於人。人如果能將此真常培養到非常堅固,則蘊蓄在內心的真常,自然而然地自覺舒適,所以稱為「道泰」。

 

真常不昧,則此心仰不愧,俯不怍,有天君泰然之樂,謂之心泰。在儒者,無入而不自得。釋道則圓寂之候,無無不無之境也。

 

真常不晦暗,那麼這個心向上仰而不愧,低下時不怍,有天君泰然之樂,稱為「心泰」。在儒家而言,就是「無入而不自得」,佛門與道家則是圓寂的徵候,「無無不無」的境界。

 

人何不洗滌妄慮,尋著當來舊主,以期與道合真耶?果能造到心隨道泰,自不愧為天地之完人。

 

人為什麼不徹底悔改清除妄念,找到心中那個原來的主人,以期待與大道的真常相融呢?如果能修到心隨道泰,自然擔得起成為天地完美的人。

 

一心包舉乎天道,自可與天同其光大,謂之參天。參者,並立之義。

以一心蘊蓄乎地道,可與地同其含宏,謂之兩地。兩者,有對待之義。

 

這個心包羅天道,自然可以與天的光大5相同,稱為「參天」。參,有並立的意思。用這個心蘊蓄包含地道,可以與地的含宏相同,稱為「兩地」。兩,有對待的意思。

 

合參天兩地,而皆原于心與道一,便可恍然于人心,為修持要地。能從此修持,則可進乎大明之上。

 

合參天兩地,而都是源自於心與道一,便可恍然於人心,成為修持的要地,能夠從心修持,則可以修到無上的境界。

 

不從此修持,則入于污下,聖凡之判,實判于此。功力所爭,亦爭在此。人可勿于此加之意乎?

 

不從這裡修持,則進入卑下、鄙陋的境界。聖人與凡人的區別,實際上就是從這裡分開。修行功力所要爭取的,也是爭在這裡。人可以不在這裡特別注意嗎?

 

註1原文為「使」疑為版誤,更正為「便」字較符合文義。

 

註2愧、怍:指慚愧。這裡指正大光明,問心無愧。

 

註3天君泰然之樂:舊謂心為思維器官,稱心為天君。這裡指心情安定,遇事坦然快樂的心境。

 

註4圓寂:是佛教用語,1修行人滅除煩惱,不再生死輪迴的境界。尤其指証悟解脫的佛或阿羅漢的去世。2在中國一般習慣稱出家人去世。

 

註5光大、含宏:光大指光顯而盛大;含宏指包容博厚。

 

註6恍然:形容忽然醒悟。

 

台長: 藥王﹐小沈 & 非頑童
人氣(12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 個人分類: 醫道還元全 |
此分類下一篇:卷4-38玄尋言下
此分類上一篇:卷4-36澄心獨造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