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1-02-02 08:08:58| 人氣10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卷2-13口合庶司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白話醫道還元

 

卷二症候源流總論-13口合庶司

 

一口吐茹,合庶司以歸無上。

【原解】

呂真人曰:此一節言口之統乎五臟。

 

曰庶司者,即內之五臟也。無上即所謂元首。蓋口之吐茹,其中各經皆著見於此。

 

如舌屬于心,而實發源於腎,以舌底有泉竅通乎陰海,所以晝夜水之上升而灌溉,從舌底湧出而滋潤,所以陰海泉涸,其水不能上灌,遂至有消渴之疾。

 

亦有水雖不竭,而中宮火盛,水來而被火爍,不能達於上,渴亦難免。又有邪火隔而水不升者,亦渴。

 

至《脈論》中所云『舌結沉沉,失珠光於海底』,亦是水不能上滋,至舌枯而呆故也。舌之黑亦由腎壞所致,急治或可無妨。所以舌主腎,居其大半。

 

亦有心經積熱,而舌為腫痛者,按治亦當兼顧乎腎。齒乃腎氣所生,齒疏者,腎必歉;齒朽者,腎多傷;齒松者,腎不固。

 

試看老叟無有齒不落,皆其腎之日減故耳,即此便知齒之屬於腎。

 

齒旁之夾肉,則管於脾胃二經,但小齒之夾肉多主脾,大齒之夾肉多屬胃。齒肉流血,或腫或痛,皆火熾中宮。

 

有齒心作痛者,則非中宮之患,乃陰海之災。

 

亦有不發源於內而作痛者,或染風,或好食異物,積穢於齒縫所致,外治亦可愈。

 

至若口中臭腐,則多發於胃;口之苦,多發於肝中之膽。有因火而苦者,胃火盛極,致上沖夾入於肝,逼膽水上口則苦。

 

有因邪而苦者,或肝木假盛,內自生風,致膽水散上而苦。或外邪冒襲而入,中于肝經,致逼膽水灌上而苦。治之不可不細為推詳。

 

至于唇上多統於肝脾,下多屬乎腎,腮則無分左右,俱統於胃,此又部位之大略。

 

有變則按而治之,各類門凡有變著見,皆按各經之脈,察虛實,對症候,以求其準的。

 

症與脈,互相印證,固廢一而不可者也。其中細末,多不能述,在人參透,自然共條共貫,為後之學者,當共諒之。

 

【白話解】

呂真人曰:此一節言口之統乎五臟。

 

這一節論述口(舌齒齦唇)全與五臟相關聯。

 

曰庶司者,即內之五臟也。無上即所謂元首。蓋口之吐茹,其中各經皆著見於此。

 

說庶司的意思,就是體內的五臟。無上就是指人體的頭部。因為口中的吞吐作用,各個經脈反射的症狀都可以在這裡看見(一探究竟)

 

如舌屬于心,而實發源於腎,以舌底有泉竅通乎陰海,所以晝夜水之上升而灌溉,從舌底湧出而滋潤,所以陰海泉涸,其水不能上灌,遂至有消渴之疾。

 

例如舌屬於心經,而實際上發源於腎經,因為舌底有泉竅通於腎臟,所以晝夜有腎水氣化上升變為津液灌溉六腑,從舌底湧出而滋潤五臟,所以腎水枯竭,陰水不能氣化為津液上灌,於是有消渴的疾病發生。

 

亦有水雖不竭,而中宮火盛,水來而被火爍,不能達於上,渴亦難免。又有邪火隔而水不升者,亦渴。

 

也有一種腎水雖然沒有枯竭,而中宮(脾胃)的火氣旺盛,上潮的腎水被胃火銷鎔,不能到達上焦,渴也是難免。又有一種邪火阻隔而腎水不能上升的情形,也會造成渴。

 

至《脈論》中所云『舌結沉沉,失珠光於海底』,亦是水不能上滋,至舌枯而呆故也。舌之黑亦由腎壞所致,急治或可無妨。所以舌主腎,居其大半。

 

脈論中所說「舌結沉沉,失珠光於海底」,也是腎水不能上升滋潤(五臟),所以導致舌頭乾枯而呆滯。舌苔呈現黑色,也是因為腎臟損壞所引起,馬上治療或許可以沒有大礙。所以舌頭有大半是腎的反射區。

 

亦有心經積熱,而舌為腫痛者,按治亦當兼顧乎腎。齒乃腎氣所生,齒疏者,腎必歉;齒朽者,腎多傷;齒松者,腎不固。

 

也有心經積熱,而舌頭腫痛的,按照治法也應該兼顧腎水。牙齒是腎氣所生(腎主骨),牙齒稀疏的人,腎臟一定不好;牙齒敗壞的人,腎大多有損傷;牙齒鬆動的人,則腎虛。

 

試看老叟無有齒不落,皆其腎之日減故耳,即此便知齒之屬於腎。

 

試著看老人沒有不掉牙齒的,都是因為他的腎水日漸減少的原因,從這裡就可以知道腎的反射在於牙齒。

 

齒旁之夾肉,則管於脾胃二經,但小齒之夾肉多主脾,大齒之夾肉多屬胃。齒肉流血,或腫或痛,皆火熾中宮。

 

牙齦則是脾胃二經統管,下牙齦是脾管的,上牙齦大多屬於胃。牙齦流血,或腫或痛,都是因為脾胃火氣太大的緣故。

 

有齒心作痛者,則非中宮之患,乃陰海之災。

 

有一種牙根痛的,則不是脾胃的火氣,而是腎水不足。

 

亦有不發源於內而作痛者,或染風,或好食異物,積穢於齒縫所致,外治亦可愈。

 

也有不是從內臟發作而痛的,或許感染風寒,或許愛吃奇特的食物,污穢積藏在齒縫而引起(蛀牙或發炎),用藥外敷也可以治愈。

 

至若口中臭腐,則多發於胃;口之苦,多發於肝中之膽。有因火而苦者,胃火盛極,致上沖夾入於肝,逼膽水上口則苦。

 

要是口臭,則大多從胃發出來的味道;口苦,大多從肝的表裡經,膽發出來的。有因為火氣大而口苦的,胃的火氣太大,因而上沖挾帶進入肝臟,逼迫膽汁上溢,胃酸逆流上口則苦。

 

有因邪而苦者,或肝木假盛,內自生風,致膽水散上而苦。或外邪冒襲而入,中于肝經,致逼膽水灌上而苦。治之不可不細為推詳。

 

有因為邪氣而苦的,或許肝的虛火旺盛,肝風內生,導致膽汁散溢上口而發苦。或是外邪侵襲進入肝經,逼迫膽水倒灌上口而發苦。醫治時不可不詳細推究明白。

 

至于唇上多統於肝脾,下多屬乎腎,腮則無分左右,俱統於胃,此又部位之大略。

 

至於嘴唇上方大部分是肝脾統管,嘴唇下方大部分屬於腎,腮(兩頰)則不論左右都是胃統管,這又是大概的部位。

 

有變則按而治之,各類門凡有變著見,皆按各經之脈,察虛實,對症候,以求其準的。

 

有變化則按統管或反射的部位而醫治,各種類的病凡是看見氣色有變化的,都是按照各經的脈象,審察探究虛實,對照症狀,以求準確的診斷出病情。

 

症與脈,互相印證,固廢一而不可者也。其中細末,多不能述,在人參透,自然共條共貫,為後之學者,當共諒之。

 

症狀與脈象互相印證,缺一而不可。其中細節繁瑣無法一一敍述,在於人徹底瞭解,自然事理相通一脈相承,身為後來的學者,應該要共同體諒這點。

 

註1泉竅:海泉穴,屬奇穴,位舌下系帶中點處,口腔內之津液由此而出,如泉水源源不斷,故名。

 

註2消渴:消渴症是中國傳統醫學的病名,是指以多飲、多尿、多食及消瘦、疲乏、尿甜為主要特徵的綜合症狀。中醫所論消渴,肺熱傷津、口渴多飲為上消;胃火炙盛、消谷善飢為中消;腎不攝水、小便頻數為下消。所以消渴症又稱為三消症。

 

台長: 藥王﹐小沈 & 非頑童
人氣(10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 個人分類: 醫道還元全 |
此分類下一篇:卷2-14脈源互証
此分類上一篇:卷2-12目兼眾職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