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8-11-19 23:22:28| 人氣1,31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濟生腎氣丸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又稱薛氏金匱腎氣或金匱腎氣,就是附桂八味丸加車前子、牛膝。

 

主治

治脾腎大虛,肚腹脹大,四肢浮腫,喘急痰盛,小便不利,大便溏黃,已成蠱證(腹水)。亦治消渴(下消症),飲一溲一(頻尿)。

 

【藥品組成】

熟地黃、奶麩茯苓、奶麩山藥、酒丹皮、蜜酒山萸肉、酒澤瀉、酒牛膝、炒車前子、肉桂、炮附子。

 

【方義】

此足太陰、少陰藥也。土為萬物之母,脾虛則土不能制水而洋溢,水為萬物之源,腎虛則水不同其位而妄行,以致汛濫皮膚肢體之間,因而攻之,虛虛之禍,不待言矣。桂附八味丸,滋真陰而能行水,補命門火因以強脾,加車前利小便,則不走氣,加牛膝益肝腎,藉以下行,故使水道通而腫脹已,又無損於真元也。

 

【方論】

1喻嘉言曰:按此方濟生以附子為君,此薛新甫重訂以茯苓為君,然腎之關門不開,必以附子回陽,蒸動腎氣,其關始開,胃中積水始下,以陽主開故也。關開即不用茯苓牛膝車前而水亦下,關閉則車前茯苓用至無算,抑莫之如何矣。用方者將君附子乎?抑君茯苓乎?

毒註:喻嘉言主張水腫病應以附子為君藥,腎為胃的關卡,胃中積水導致身體四肢水腫,應該用附子為君打開腎關,若是腎關不開,用利水藥再多也沒有用。

 

2何柏齋曰:論造化之機,水火而已,宜平不宜偏,宜交不宜分,火宜在下,水宜在上,則易交也。交則為既濟,不交則為未濟,分而離則死矣。

 

消渴證不交,而火偏盛也。水氣證不交,而水偏盛也。乾始坤成,至其交合變化之用,則水火二氣也。

 

大旱而物不生,火偏盛也。大澇物亦不生,水偏盛也。人之臟腑,以脾胃為主,然脾胃能化物與否,實出於水火二氣,非脾胃之能也。

 

火盛則脾胃燥,水盛則脾胃濕,皆不能化物,乃生諸病,水腫之病,蓋水病而火不能化也。導水補火,使二氣和平,則病去矣。

毒註:何柏齋主張水腫病為水偏盛的病,必需導水補火,且認為人的病皆來自脾胃,而脾胃的燥濕皆因水火的偏勝,只要使水火交濟,則百病不生。

 

3醫貫曰:火為陽之根,水為陰之根,而水與火之總根,兩腎之間動氣是也。

 

余於五行之中,獨重水火,而其生剋之妙用,又與世論不同。世人皆曰「水剋火」,而余獨曰「水養火」,世人皆曰「金生水」,而余獨曰「水生金」,世人皆曰「土剋水」,而余獨於「水中補土」,世人皆曰「木剋土」,而余獨「升木以培土」,若此之論,誰則信之。

 

詎知君相二火,以腎為宮,水剋火者,後天有形之水火,水養火者,先天無形之水火也。

 

今之言補肺者,人參黃蓍,黃芩麥冬,五味訶子,瀉肺者,葶藶枳殼,病之輕者,豈無一效,若本原虧損者,毫不相干,蓋肺金之氣,夜臥則歸藏於腎水之中,肺名嬌臟,畏寒畏熱,腎中有火,則金畏火形而不敢歸,腎中無火,則水冷金寒而不敢歸,或為喘脹,為噦欬,為不寐,為不食,櫐櫐若喪家之狗,惟收斂之僅似有理,然不得其門,從何而入。

 

仁齋云:肺出氣,腎納氣,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本,腎虛不能納氣歸元,必壯水之主,或益火之源,水向火中生矣。

 

混沌之初,何嘗有土,自天一生水,而水之凝結處始為土,此後天卦位,艮土居坎水之次也。堅者為石,最堅者為金,可見水土金先天一原也。肺為土之子,先補其子,使不食母之氣,則母不衰,亦見金生土之義矣。

 

至於木能剋土,舉世欲伐之,余謂木藉土以生,豈有反剋之理,木乃生生之氣,始於東方,春升之氣也。陽氣也。元氣也。胃氣也。同出而異名也。

 

譬之種樹,雨以潤之,風以散之,日以暄之,使得遂其生發長養之天而已矣。及其生意將竭,則又當斂其生生之氣於水土之中,以為來春生發之本焉,有伐之之理乎?此東垣脾胃論用升柴以疏木氣,諄諄言之也。但未及雨潤風散,及歸根復命之理耳余特申五行妙用,專以水火為重也。

 

又曰:人身水火,原自均平,偏者病也。火偏多者,補水配火,不必去火,水偏多者,補火配水,不必去水。譬之天平,此重則彼輕,一邊重者,只補足輕者之一邊,決不鑿去法馬,今之欲瀉水降火者,鑿法馬者也。

毒註:醫貫的作者趙獻可的主張不但與何柏齋的水火論相同,還論述了五行生剋的悖論,極為精彩,這就是醫道的源頭,說實話以前看這段有點雲裡霧裡,自從看過醫道還元後,便豁然開朗。

 

4難經曰:陽氣不足,陰氣有餘,當先補其陽而後瀉其陰;陰氣不足,陽氣有餘,當先補其陰而後瀉其陽,營衛通行,此其要也。

毒註:難經主張陰陽二氣偏勝,當補其不足、瀉其有餘,陰陽二氣調和則營衛通行。

 

5昂按:此即《內經》亢則害,承乃制之義也。

毒註:亢,即亢盛。承,作抵禦解。制,即壓抑或節制。

五行學說認為,事物有生化的一面,也有克制的另一面。若有生無克,勢必亢盛之極而為害,因此必須抵禦這種亢盛之氣,令其節制,方能維持事物的正常生發。

 

醫的源頭是道,生命的源頭也是道,返還到最初就是聖神仙佛,發用則是生生不息化育萬物,這一脈相承的醫道,自古以來一直默默的流傳在有緣人之間,韓飛霞、趙獻可、黃元禦、鄭欽安、李東垣、孫東宿、張仲景....一但對醫道有了體會,就各自用不同的方式表達出來,雖然表達的方法不一樣,但其實說的是同一件事,或許從這些人的著作裡可以窺見醫道的奧秘,不知道下一個有緣人,是不是你?

台長: 藥王﹐小沈 & 非頑童
人氣(1,31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 個人分類: 千金醫方 |
此分類上一篇:清熱滲濕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