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奇蹟…〈天水圍的日與夜〉
粟子
為了刺激票房,電影題材越寫越麻辣,觀眾日日大餤龍蝦魚翅,重油重鹹重辣幾乎拉肚,爆破甩尾外加3D特效,再奪目眩麗也見怪不怪。吃慣豪華大餐,反倒懷念粗茶淡飯的好,許鞍華的〈天水圍的日與夜〉(2008)恰好備妥上桌,溫暖來得正是時候。原本沒計畫(沒膽量)在戲院上映的小品,出乎意料佳評如潮。誰說非要砸大錢、灑狗血、迷信大牌大製作,回歸最初的感動,沒爆點也有賣點,平凡故事也能展現超乎想像的不凡感染力。
〈天水圍的日與夜〉以住在天水圍的單親媽媽貴姐為中心,透過她忙碌奔波的生活點滴,引出屬於香港人認份拼搏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以及流轉於人與人之間的扶持與關懷。對比一同角逐二十八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武打巨片〈葉問〉、歷史巨片〈赤壁〉、科幻巨片〈長江7號〉,〈天水圍的日與夜〉不只是小成本,演員僅是硬底子與新鮮人的組合,劇情更是清淡樸實到不可思議的地步,感覺壓根兒沒想到要賺錢?!或許正是這份無欲則剛,許鞍華卸下「叫好叫座」枷鎖,更有揮灑空間。影片的好評在觀眾間逐漸發酵,最終囊括金像獎最佳導演、編劇、女主角、女配角四個獎項,如此美妙的果實,對在影圈奮鬥多年的許鞍華,應該是最意想不到卻也是最應得的回報。
悲情城市
天水圍是一個遠離市中心的衛星城市,八、九0年代,陸續落成多個高聳入雲的屋邨,多為房價較低的小單位住宅,短短幾年,居民人數逼近三十萬。為便利住戶,大型屋邨多設有商店街,好處是所有需求都可在此解決,卻因此與外界隔絕。由於人流複雜,且住在此地的多為中低收入或問題家庭,導致天水圍不時爆發負面消息,販毒、賭博、兇殺、家庭暴力、黑道鬥毆頻傳,案件造成社會觀感不佳,當地因此被貼上「香港悲情城市」的標籤。
和〈天水圍的日與夜〉同期上映的〈圍。城〉(劉國昌導演),即著重於黑暗面的描述。雖然導演強調片中的問題青年,並非指單一地區而是整個香港,選擇在天水圍取景「純粹因為覺得適合」,亦強調無意挖天水圍的瘡疤。只是,當熟悉的新聞事件配上熟悉的地點,〈圍。城〉很難讓人不對號入座,也無形間強化那些曾經存在或正在發生的悲劇。
沒有〈圍。城〉猶如墜入深淵般的絕望感,〈天水圍的日與夜〉採取正面的角度,以日復一日的生活,引出天水圍居民的真實面…平平淡淡為生計奔波。電影沒有高低起伏、好人壞人與情色暴力,有的是一對母子對一位鄰居婆婆舉手之勞的協助。當然,影片某種程度「美化」人與人之間的溫暖,建構一個理想的烏托邦式社區,對部分「可以尖銳探討」的問題以暗喻呈現,如:隱閉青年(暑期整日在家,偶爾到朋友家玩電動玩具、打麻將)、貧富差距(貴姐與發達弟弟的生活條件截然不同)、獨居老人(為了生活再投入勞動市場,因年歲漸長而無法應付日常瑣事)等……所有傷感與痛楚都在一輪中秋明月下獲得舒緩,反映港人(甚或華人)知足常樂的人生觀。
原味香港
不同於講求收益的私人片商,〈天水圍的日與夜〉得到香港電台(RTHK,類似台灣早年的公共電視,可製播節目但沒有獨立的電視頻道)的支持,因此在創作過程免去商業干擾,專心拍出具香港小市民紀錄片風格的清新作品。相較許鞍華另一部經典〈女人四十〉(1995),〈天水圍的日與夜〉雖然戲味更淡,卻更顯露出導演對演員情緒、電影氣氛拿捏的功力,數個由屋邨內外的淡入淡出的鏡頭,都顯得餘韻深遠,氣氛更盛刻意營造的悲與喜。「夜色茫茫罩四周,天邊新月如鉤,回憶往事恍如夢,重尋夢境何處求?」尾聲搭配天水圍居民賞月畫面的上海時代曲「明月千里寄相思」,藉眼前月光,巧妙將過去憶舊、今日緣分與未來期盼連成一氣,很有畫龍點睛的效果。
自金像獎入圍名單公布,〈天水圍的日與夜〉在最佳影片和導演項目就是大熱門,影評尤其讚賞許鞍華內斂、具層次感的敘事手法,可以爐火純青形容。有趣的是,也有網友批評:「不知道故事核心是什麼!」這種說法也非無的放矢,畢竟電影從頭到尾就是不停的吃飯、工作、家庭聚會……中間穿插買東西、飲茶、坐巴士,就是一般港人的生活。備受讚賞的〈天〉片當然不只是「流水帳」,但在欣賞此騙錢,最好先「忘記」刻板印象裡所謂的電影…即明確到不行的主題、超乎日常經驗的劇情與過分誇張的情感……
〈天水圍的日與夜〉在金像獎頒獎當晚,獲得最多真誠的掌聲與淚水,許鞍華拿下導演獎的感言,正是一個導演的熱誠與尊重:「我拍攝了三十多年電影,我為自己是這個圈子裡的一分子而感到高興。香港一些影人可以很短時間就完成一部片子,不計較質量,但最終競爭的對手卻是全世界的優秀電影。我拍電影比較慢,因為我想留下些東西,不想被時代淘汰。」電影在金像獎的全面肯定,一部份可能與金像獎鼓勵純港片(其他大製作電影均為合拍片)的傳統(不需言傳的本土情感),另一部份更在其拍出既有香港獨特性,又能觸動所有內心的人性情懷。我想,像〈天水圍〉這般「小兵立大功」的奇蹟,幾十年都不定發生一次,所獲得的迴響,也是開拍之初無法預期的盛況。當然,編導演的深厚累積,才是影片成功不可或缺的重點,坦白說,〈天水圍的日與夜〉真贏得沒有半點僥倖。
〈日與夜〉隔年,許鞍華拍出續集〈天水圍的夜與霧〉(2009,任達華、張靜初主演),儘管電影稱作同一系列,但兩片故事迥異,後者以倒敘法講述一宗「真人真事」發生於天水圍的家庭倫常慘案…失業的中年港人與年輕中國妻子靠綜援(領取政府救濟金)生活,對人失去信任的男方不斷對另一半施予精神及肉體虐待,導致雙方關係緊張,再引出「中港婚姻」背後的家庭暴力、社工推託以及因重重失誤忽略而引發的殺機。其實,許鞍華本來想拍〈夜與霧〉在先、〈日與夜〉在後,兩相比較,〈夜與霧〉要商業(虐待加血案、裸體加屍體)許多,票房想必優於〈日與夜〉……。怎料〈日與夜〉搶先一飛沖天,成就〈夜與霧〉的重量卡司與擴大院線上映數目,其間因果,或許是劇本尋找投資之初未曾預期的發展。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