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我走進blockbuster,看到一部新片,因為好奇,所以將它租了回家。好奇的理由是這部片子的劇情:一個從來不需要為生活操心的千金大小姐,隨著她的財務經理人捲款離開美國境內,她破產了。為了生活,她當上一名從三歲就在看心理醫生的小女孩的保母。這兩個女孩猶如錯置了身體和心靈,在她們幾度交手、不打不相識之後,她們兩個人找回了屬於自己年齡層應有的樣貌。
引起我的好奇心的是:我的朋友說我像個永遠也長不大的孩子,即使已經在念碩士、即使得過憂鬱症、即使經歷過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我還是像個孩子。我承認,有的時候我是故意裝孩子氣,因為這樣比較容易把想要的東西得到手(有時候不一定真的是個「東西」)。這,就是社會教給我的「孩子氣的手段」。利用人們天生無法抗拒無辜可愛又可憐的特質,趁機予取予求………是很過份啦!但我的要求都無害啊………可是,有的時候,特別是當我發現我自己一個人的時候,還會把自己當成六歲的小孩對著我的小熊維尼說些音似童言童語的話的時候,連我自己都不得不承認,我的內在,其實還是有很大一部份是個孩子。
所以我想看看,怎麼會有一個人從極端的孩子氣,蛻變成為一個「成熟的」、有「理性的」成年人。我在想,她要不是經歷過重大的打擊就是上帝佛陀在她面前顯靈,除了這兩個可能之外,我看不出有任何其他的可能性。
這兩個人有著相同的特質:孤獨、失去親情、恐懼和任性(因為她們都是千金大小姐嘛)。只不過一個藉由夜夜笙歌來逃避,一個是自以為堅強的拿嬌弱的肩膀在抵擋現實。
社會最殘酷的地方在於,當你以為你的堪憐處境會有人伸出援手、殷殷期盼著那個強壯的手幫你扛起扛不起的責任時,卻得到一句:「你已經成年了,該自己負責了。」人類的同情心在自己的利益面前,是毫無用處的—至少在大部分的情況下是如此。那位有著成年人的身體小孩子的心靈的「前」搖滾巨星的女兒,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面對了生活中的所有一切。Hello!我說的是‧所‧有‧一‧切。從洗衣服到遷出豪華大公寓甚至到拍賣父親的遺物,一手包辦,沒辦法假手他人。但是好萊塢電影工業王國神奇的地方出現了,他們永遠知道該給你什麼樣的童話,永遠都知道怎麼樣的毒藥你會吃下去:落魄的公主仍然保有真切的友誼,幫助她渡過一切難關,即使被其中一個朋友趕了出去,還有另外一個朋友在等待著迎接她…
至於那個身體只有9歲心理卻有29歲的小女孩,爸爸成為植物人,她起初每天經過父親的房間門口都裝作沒事發生,到後來她透過和無意識的父親交談,向她的父親,也向她的保母,承認,她的確還只是一個需要父愛的9歲小女孩,她硬撐的肩膀暫時鬆懈了一下。為什麼我說暫時?因為故事的高潮是這個小女孩父親的死亡。
保母說,跟植物人每天說話,會讓他們活的比較久。結果這句話才說完沒幾天,小女孩她爸爸就掛了。我有一種感覺,好像是她的爸爸,因為終於聽到了女兒開口跟他說話,他放心了,他等到了,所以他離開了。不過小女孩因為父親的死,開除了她的保母,也切斷了自己跟外界的聯繫。
再度,我們又在好萊塢電影工業王國的奇妙魔法下,看到兩人最後在遊樂園相擁而泣,而所有先前宣告破裂的關係,一一被彌補回來,甚至更好。
不是說這部片子有芭樂的地方,它就是一部爛片,不是這樣分類的。起碼它是一個好看的故事,起碼兩個女生鬥嘴對罵的台詞寫得很精彩,起碼這整個故事的idea還滿不錯的。重點是,我看到了她們面對人生的恐懼,以及,她們迎向恐懼,努力使自己過的更好的勇氣。也許這樣並不會讓她們的日子過的更美麗,但起碼,會過的更像自己。
童話也許永遠都會是童話,但看童話的人,不會永遠都活在童話的年紀裡—不管是出於自願,還是被迫。
承認自己面對人生是恐懼的,就跟承認自己是孤單寂寞的一樣困難,也一樣美麗。
喔,對了對了,起碼女主角那多變華麗同時又質地柔軟的小洋裝和美麗無比的高跟鞋讓我看的目瞪口呆、心花怒放;還有,若是那個小女孩不被好萊塢的酒色財氣所影響,將來她必定是一個相當出色的演員(她有演〈他不笨,他是我爸爸〉)。
若是大家有興趣,回家租去笑一笑吧!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