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善現啟請分第二】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讀慈心園的前人所述解-心得分享
解:
須菩提本東方青龍陀佛,現聲聞身,入釋迦會,多生解空,謂解空第一,是大阿羅漢,住於八地,居是不動地者,名住地菩薩。須菩提於此設立問端,為諸菩薩破除疑執。故先讚希有世尊護念 付囑諸菩薩,其意有二:一就佛言,於日用尋常處,示奇特事,直現妙心無住,以實法護念付囑諸菩薩。二、就自己言,能向穿衣吃飯處討得個消息,得了悟真心無住之運作,如日月之運行,天地之長養萬物。今見如來入城還園穿衣吃飯直顯住心無住,降心離相之妙旨,以身教顯實法,不以聲教,時時處處無不為諸弟子作開示。
須菩提為發心修無上菩提者,問佛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云何應住者,應當如何安住於菩提心也;云何降伏其心者,是謂凡夫妄念煩惱無邊,當依何法即得調伏,令轉識成智,降伏六賊為六波羅蜜。故佛答善哉善哉,為讚嘆須菩提善知佛意,問得好。而言善男子善女人發無上正真之心,應如是般若法而住,如是般若法而降伏其妄想之心。如前分佛所示一念不生,無諸妄想,率真性而行,絕諸情見,即是應住、降心。若悟菩提心即是覺,覺時妄想不期降而自伏。若乃起心欲降心,即妄上加妄,頭上安頭。
應如是住者,住於無住是應住,即是住於不生滅之常住真心。如是者本來不變之菩提心,非是造作分別取捨之對待二心。故若不能如是住,即不能如是降伏其妄心,必不能安住於般若法。故當如是,如是。不住一切處,不住一切法,超諸有無,不依有住而住,不依無住而住,謂之如是住。即是古德云:「有佛處不得住,無佛處急走過。」凡夫多被境礙心、事礙理,常欲逃境以安心、摒事以存理,不知乃是心礙境、理礙事,但令心空境自空,理寂事自寂,勿倒用心也。為萬法由心生,心外無法,法外無心,故萬法歸一心,一切即一,心外有法故有紛爭。故佛舉心為宗,不起心動念,即無一切煩惱塵埃, 『 真 』 顯,妄自然消失,如光來暗自去。如此即無妄心可降伏而自伏,故云如是降伏其心。古德云:「妄心一歇,歇即菩提, 『 菩提 』 生,妄自滅」。達摩祖云:「若非休歇狂心,頓見本來面目,則娑婆苦惱,無有出期。」
一般修行之人,恩愛不斷,六欲不除,無明未棄,見思惑、煩惱惑纏身,如何降伏其妄想之心?故云眼前黑洞洞,六賊來搬弄。若有般若之力,以觀照打死無明煩惱,恩愛妄想,四事永息,就得無諍三昧定也,証得實相般若,即是一個法界真心。故云:「一理通萬理徹。一法通時萬法通」。
如何降伏其心?學人欲降伏妄心,需先識本心為第一,即是先悟真心,然依真心才能應如是住,速證菩提。真心者靈知以寂照為心 ,即是般若真心。了然守住則妄心不期伏而自伏,如光來暗沒,即是如是降伏其心,如是妄心不起,一切攀緣自息。經云:「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古德云:「眾生識心(本心)自度,佛不能度眾生。」故若起心遣妄,為妄上加妄,即是頭上安頭,為妄本無根,只因分別而有,但於凡聖二處情盡,不起分別,自然無妄,即是應無所住。
偈曰:三際求心心不有,
心不有處妄念無,
妄原無處即菩提,
生死涅槃本平等。
編輯與心得分享
佛陀嘉許說:「很好!很好!須菩提!正如你所說,佛陀善於愛護顧念諸菩薩,善於教導付囑諸菩薩。你們現在細心靜聽,我為你們解說,如何安住菩提心,如何降伏妄想心,善男子、善女人,發了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心,應該如上世尊示現平平實實的實相,如此去安住菩提心,不令忘失;如此去降伏妄想心,令它不再生起。」
此分重點在於,“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應如此去安住菩提心,不令忘失;如此去降伏妄想心,令它不再生起。」
讓我們來回憶下,講金剛經的當時說法的場景。當時,食時到,佛陀外出乞食,乞完後,回到祗園精舍,吃完、把缽洗乾淨,然後敷座而坐。(沒有放光,沒有放雲,沒有放電,有的只是平平實實的實相),須菩提長老體悟了佛的示現,這佛的示現,就是整本金剛經的總旨了,也就是整本金剛經不離這。因須菩提長老體悟了佛的示現,所以須菩提長老,才有希有世尊之讚嘆!也因此佛陀嘉許說:「很好!很好!須菩提!正如你所說,佛陀善於愛護顧念諸菩薩,善於教導付囑諸菩薩。你們現在細心靜聽,我為你們解說,如何安住菩提心,如何降伏妄想心,善男子、善女人,發了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心,應該如上世尊示現平平實實的實相,如此去安住菩提心,不令忘失;如此去降伏妄想心,令它不再生起。」
佛陀說: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但是這種微妙,不好理解,須菩提也示現出理解不了的契機(其實須菩提他明白著呢,不明白也就不會問了),所以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佛陀就應緣往下講,於是接下來,開始圍繞著“無所住生心”展開闡述,離一切相,人我法空。如果能理解第一分,那微妙法,實際上,在金剛經一開頭,第一分就已經講完了。
如同有個故事,梁武帝請傅大士講金剛經,大士便於座上。揮案一下。便下座。梁武帝愕然。誌公曰:陛下會麼?帝曰不會。誌公曰:大士講經竟。」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入世】
於其城中 次第乞已(戒.自性戒),還至本處(不離這個○.樸.愿.真常、⊙本心、菩提心)。
飯食訖(法食),收衣缽(離一切相.我法二執)。(慧.自性慧)
洗足已(離四相.不住四相),敷座而坐。【出世】一合理相(定.自性定),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應作如是觀。
六祖頌曰: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覺
離世覓菩提 恰如求兔角
正見名出世 邪見是世間
邪正盡打卻 菩提性宛然
此頌是頓教 亦名大法船
迷聞經累劫 悟則剎那間
知止
*止於「倫理.五達道。三達德:智(慧)仁(定)勇(戒)」【入世】
*止於「 理 」 理→氣→象(由體入用)。理←氣←象(由用歸體)【出世】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知止〞人道圓滿(自性戒),方能有定.靜.安(自性定)〝內聖〞,而後發慮(自性慧)〝外王〞,天道自成(先後圓滿),「得」於內聖外王圓滿,止於至善。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