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12-26 00:54:39| 人氣50,86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不負責書評 ~《雜食者的兩難:速食、有機和野生食物的自然史》

推薦 3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因為下學期系上分派我開Anthropology of Food (飲食人類學)這門課,所以最近除了自己開的書單外,還多找了幾本翻譯書來看,想要快速充實自己在飲食文化上的知識,畢竟自己雖然研究領域在「物質文化」,但對於「飲食文化」與相關議題的認識其實還是有限,不趁著開學前加強一下,等到開始上課之後,說不定會發生被學生問倒的窘境。

 

人類作為「雜食者」自古以來就面臨著各種飲食上的矛盾,我們要吃得健康?還是要吃得美味?顯然大多數的人都在這兩者之間徘徊不定。《雜食者的兩難》成為這幾年中最重要的飲食書寫,不光僅是因為這本書很有「份量」(400頁以上的紮實內容),更是因為這本書詳盡地報導並討論了當前美國飲食文化所碰到的難題外,還試著指出一條未來理想飲食該走的路。全書分成三部分,分別討論「速食」、「有機」與「野生食物」這三種不同的食材來源,及相關的飲食議題。

 

作者Michael Pollan從參訪美國中西部的玉米田開始,直指美國過去五十年來的農業政策中,除了大量生產廉價玉米,導致榖賤傷農,造成許多農夫破產與財團壟斷之外,也為了消耗過度生產的玉米,大量開發出以玉米為原料的加工食品,甚至是生殖能源,這讓美國與全世界的飲食都成為一個「玉米大帝國」。

 

在第二部分,作者挑戰讀者對於「有機」食物的想像與定義。很顯然地,如果我們認為有機食物就是「自然」的食物,那就是大錯特錯,當前美國的有機風潮已經走入工業化時代,除了沒有使用農藥以外,種植大規模同種類作物、違背生物多樣性等,早已成為當前美國有機農業的隱憂。

 

而在第三部分,作者以完美的一餐為目標,到真正的農場(非工業化的農場)去購買蔬菜等並嘗試自己打獵、採集,試圖要告訴讀者,真正的飲食應該就要「在地」。因為唯有如此關心地方上的農業發展,食用來自在地的當季食材,重視農民與自然生態,才能迴避所有因為飲食工業化所帶來的疾病與社會問題。

 

讀完這本書的第一個心得是:還好台灣很小,還有這麼多人關心食安問題。

如同這本書所說,美國飲食的最大問題便是「工業化」,這和戰後人口快速膨脹有密切關係。因為美國雖幅員遼闊,但人口多集中於都市,大部分的人和食材出產地距離甚遠,必須仰賴超級市場與物流運輸來滿足飲食上的需要。但這導致了人對於飲食越來越冷漠,除了追求「美食」之外,對於食材、食物生產者、營養等卻是越來越無知。

 

反觀台灣,雖然過去這幾個月中,食安問題不斷爆出,但還是能感受到大眾對於飲食議題的重視。正因為台灣面積不大,當食安問題一出現,可以有效地反應與監督。不過,這也代表台灣政府在食安問題上缺乏敏感度,非得要事情上了媒體,才懂得要出面解決。再者,這幾年來台灣民間對於農業、畜業、漁業也有越來越重視的傾向,大家逐漸意識到食材安全對於健康的重要性,並強調「土地倫理」在當代社會中的價值。大街小巷裡,「有機超市」一家一家的開,反應出大家想要購買安全食材的需求。而在農村裏,近來最成功的應算「稻田裡的餐桌計畫」,讓都市民眾有機會直接到鄉下田裡去用餐,感受來自土地、農村的美,也享受食材的「尚青」。

 

另外也感覺如果朋友們要來美國唸書、定居之前也都應該要先讀過《雜食者的兩難》。正因為美國飲食工業化程度太高,飲食的隱憂無孔不入,即便是強調有機健康的Whole Food超市(美國最大有機連鎖超市)的食材來源,其實都可能是進口、或是來自遙遠的某個號稱「有機」的農場。但實際上,如我前面所提到,這些有機食物未必是來自當地小農,生產過程也極度工業化,只是沒有使用農藥而已。最好的食材來源,還是應該在當地的農夫市集,因為當中的食材除了沒有使用太多的石化燃料運輸,在地方農場上出產的食物,多符合生物多樣性的原則,也較呼應自然循環的定律。




說真的,來自農夫市場的蔬果真的比較好吃,甚至比Whole Food的食物還棒!每年的入冬之前,在匹茲堡卡內基圖書館前每週五的下午都會舉辦農夫市集,當地的小農從自家農場帶來最新鮮的蔬果食材來販賣。記得買了一次現摘的番茄之後,我就愛上了其中新鮮的滋味,一口咬下就能感受到自然的甜味與香氣,隨著豐沛的茄汁在在口腔裡亂竄,這是連Whole Food賣的番茄都比不上的味道。

 


另外,這本書讀到一半,讓人想起為什麼停下來寫「食記」!

「咖啡海的天堂」的老朋友、老讀者們或許認識這個地方就是從咖啡海的美食文開始吧!那時網路上剛興起美食部落格的浪潮,因為自己愛吃美食,所以就寫了不少到各個餐廳吃完大餐後的感想,也分享美食的照片。部落格上的分類「生食/熟食?不如吃美食?」反應了當時的心情與心態,一心只想記錄並分享好吃的料理而已。但是,到了2012年的5/20號「小山堂~琉璃工藝下的水晶餐廳」這一篇之後,我就不再寫美食文了!直到今日,一年半過去了,雖然偶爾有想提筆的念頭,卻還是寫不出任何的文字。

 

或許是已經厭惡了單純討論料理好壞,分享照片而已。也或許是身為人類學家的自覺,在2012年田野工作的過程中逐漸成熟,讓我意識到自己對於飲食文化卻乏真正的關心,過去的書寫缺乏了人文的反思,所以停下筆來重新整頓自己和食物之間的關係。

 

在讀完《雜食者的兩難》之後,也讓我想起第一次在「小山堂」吃飯時的一個小片段。那天晚餐,餐廳裡面沒有太多人,當我們接近用完餐的時候,「小山堂」的經理來到我們的桌前和我們聊天,問一下對於當晚餐餚的想法。我告訴他:「我很清楚地感受到食材的「新鮮」!的確如此,當晚所點的餐點都讓我有「尚青」的感覺,特別是蔬菜的部份,彷彿剛從農場採收一般。經理笑答我,這是因為他們很認真地在北部地區尋找合作的農場,希望能夠提供給客人最新鮮的食材。

 

雖然只是簡單的對話,但經理與主廚對於食材的用心卻讓我深刻地反省,自己過去對於食物或是飲食到底抱持著什麼樣的心態?又是抱著怎樣的態度寫美食文?單單只要食物好吃就足以讓我寫篇文章嗎?到底如何書寫食物又才算是真正懂吃呢?就在哪一餐之後,問題一個又一個地在腦海裡浮現,也讓我清楚知道,原來過去自己的飲食書寫只是在極膚淺的表面,從來沒有深刻地以一個人類學家的身分來書寫對於飲食的想法。

 

就這樣,「生食/熟食?不如吃美食!」再也沒有新文章貢獻給讀者,隨之而來的是部落格的人氣也跟著下滑。不過,我自己卻沒有很在意這件事,但期待自己的飲食書寫能夠跳脫出「美食」的層次,進入到更富有人類學「全貌觀」、「人文關懷」的境界之中。

 

 

圖書封面影像引用自:http://3.bp.blogspot.com/-ja--rKvB0jI/T31NoD8tACI/AAAAAAAAU0Q/YvXTL1zWaJw/s640/17_201203111946141m0xZ.jpg
博客來官方網站: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32338

 

 

台長: 咖啡海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