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2-12-21 00:01:29| 人氣1,87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勸世歌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潘文良著作集>菩提品>學佛心語論述

  ◎勸世歌

                   ⊕潘文良 撰

˙人生如風,來去無蹤;人生如夢,虛妄朦朧;
 生老病死、離合悲歡,世間無常,何必吁嘆?
˙世若浮萍,飄浮不定;世若遊雲,變換無形;
 喜怒哀樂、甘甜苦痛,為人歷嘗,無有間斷。
˙像在演戲,真假不分;像在下棋,得失難論;
 名利權勢、財寶酒色,勞碌奔忙,是空一場。
˙晨鐘醒世,走出黑暗;暮鼓喚俗,回頭是岸;
 因果自造,善惡有報;禍福己招,輪迴循繞。
˙紅魚淨欲,莫求莫貪;青磬清心,勿怒勿氣;
 何牽何絆?為情所纏;自由自在,因心常安!
˙專研佛經,明心見性;廣閱法學,知道證行;
 往生淨土,靈遊天宇;歸於極樂,逍遙何比?

  這是阿文,於讀國中(民國六十九年)時,得見一本佛書後,有感而作的一首《勸世歌》。 一個國中生,能夠寫出這樣的「大作」(大言不慚之作),還可真是……難得啊!
  那時的阿文,是個「多愁善感、含情帶恨、嫉惡如仇、悲天愍人……」的一個人,看了第一本,有關於佛教的書《世界明燈》(佛教出版社,於國六十六年七月初版),大概是一時「福至心靈」,或是「有如神助」吧!於是‥唏哩嘩啦!兩三下子,就寫出這麼一首《勸世歌》,還給它譜了一曲呢! 沾沾自喜之餘,便將它寫上週記的「讀書心得」。
  結果‥老師給了阿文,一串長長的評語,大意是說‥
    寫得不錯,不過就是有些‥消極的味道。
  呵呵!還真想不通‥當時的阿文,能夠寫出這麼一首《勸世歌》……
勸世、勸世,怎麼就沒把自己,給「勸醒」呢?
  還寫什麼「專研佛經……知道正行」……
《世界明燈》,看了十幾遍,怎麼就連一點「信心」都沒有呢?
如果當時,能夠「感悟生信」的話,那麼‥阿文的國中生活,也就不會那麼憂悲惱苦了……早那麼十年,走上佛光大道的話,那該有多好啊?
 
  一般人,對於佛教,實在有太多誤解了!
  信佛,如何是「消極」呢?
  佛說‥「人生是苦海!」 這就是消極、悲觀嗎?
  佛說‥「四大皆空、世間無常。」 這就是消極、悲觀嗎?
  出家、離世、看破紅塵…… 這就是消極、悲觀嗎?
  會有這麼些觀念,想是要「歸咎」於那些‥小說、戲劇……在裡頭所描述的,那些會去出家的人,不是愛情失戀,就是生意失敗、考試落榜、犯了罪……然後,就去「落髮出家」‥什麼「青燈為伴」……好像把佛寺,當作是「避難所」,什麼「躲離了萬丈紅塵」……
  我們總會看到這樣的劇情‥
  女主角在愛情受挫之後,就跑去尼姑庵,說要「削髮為尼」。
  然後,師太就會說‥「妳塵緣未了,先『戴髮修行』……」
  有一天,男主角就找來了,百般懇求,終於打動女主角的「凡心、塵心」,然後就‥「有情人,終成眷屬」。
  或是‥女主角快要「落髮」的那一刻,在「千鈞一髮」之際,她的家人、好友,或是男主角……全都跑來「勸阻」……
  這種「戲劇史」,都是差不多一個調調。
  如此一來,總會讓人以為‥出家的人,都是些‥在情場、在商場、在考場……「失意」的人;而信佛就是要「出家」,出了家,就要忘了家,拋開一切,什麼都不管……最好跑到深山去修行,不食人間煙火……
  這種錯誤的觀念,實在是‥障礙了不少人,「學佛求道」的機會,抹煞了不少人,「學佛求道」的契緣。
 
  阿文國中時,挺「愛辯」的!也曾說‥
「我們可以學孔子,但是‥可以不要做孔子;
 我們可以學和尚,但是‥可以不要做和尚。」

  聽老師說‥「孔子為了『守信』,連『隔夜帖』都不收,怕自己半夜死了!」
  阿文真覺得‥孔子真是太「不近人情」了!生命雖然在呼吸之間,如果因為死了,而未去赴約,當是沒人,會去怪他的——誰會因此而「怪死人」呢?
  阿文國中二年級,就想到‥以後要去「隱居」……因為‥和尚那種清淨的生活,很令阿文嚮往,但是‥只要懷有和尚的心,又何必要出家當和尚呢?
當和尚,還要理光頭——
《孝經》所謂‥「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所以‥理光頭,大不孝也!跟自己過不去,還要穿那麼「壞色衣」‥無聊!
只要‥有什麼衣服,穿什麼衣服就好,不用穿得多華麗,但又何必穿那種衣服呢? 而且‥和尚穿的鞋子,還「故意」弄破六個洞……搞什麼嘛?
  如今才知‥出家人,一衣一物、一舉一動……都是「大有來頭」的,都有它的含意、它的道理,阿文以前無知,可真是犯了「謗僧罪」啊!
  會有這些錯誤的觀念,就是源自於那些‥「中國戲劇史」,還有受到那個……忘了是何人所說的一句話‥「不修仙、不佞佛、不學栖栖孔子。」(宋朝。朱敦儒)所影響之故。
  今日幸解「正信的佛教」,否則‥還真不知‥要在這種「邪見」中,造下多少罪惡……失去多少學佛求道的機緣呢!
 
  信佛,就是消極、悲觀嗎?
  孔子說‥「不知生,焉知死?」
  所以就‥不談生前、不談死後。
  佛陀說生、說死,說人間是苦海、說世間無常……就是消極、悲觀嗎?
  我們要知道‥縱使不說生、不說死,我們還要生、要死;不說生死,猶想避免生死,那是「自欺欺人」;不敢面對生死,還是要生、要死啊!
  佛陀說生、說死,那是在「面對、正視」問題,也有有去「面對、正視」問題,想辦法解決,這才是正確的啊!也因此,佛陀才能了悟‥「了生脫死」之道。
  佛家說‥「人間是苦海。」
  究竟人間,是不是苦海,靜下心來想一想、放開眼去看一看,當可發現‥人間真的是苦海。
  佛所說法,一切皆「如實」啊!如實就是‥「恰如其實際」之義‥苦就是苦、樂就是樂,決不把苦作樂。 我們凡人,因為太苦了,所以只好「苦中尋樂、苦中作樂」,其實‥苦就是苦,苦裡哪能找得樂? 唯有「離苦」,往「樂處」去找樂,才能找到樂呀! 譬如‥阿文家在「南港」,要是有人,跑到「北港、香港」去,說要找阿文家,那又哪裡能找得著呢?
  大凡,我們人,都有「受虐症」吧? 所以能「苦中作樂」,明明是痛得要命,卻還要說‥「痛快痛快!又痛又快、愈痛愈快、不痛不快!」
為了要要享受「快」,所以必須忍受「痛」……
難怪‥我們這個世界,會叫作「堪忍世界」‥堪能忍受痛苦的世界。
或許‥大家是苦得「麻痹」了,所以‥變得「麻木不仁」,對於苦,一點知覺都沒有。
  縱觀各教,也唯有佛教,敢面對生、面對死、面對苦的挑戰。也因此,佛陀才能夠認清‥「生、死、苦」的真相;才能夠覺悟出‥解脫「生、死、苦」的方法。
  我們今天,是何其之幸,而能夠得到‥佛陀經過百千萬劫、千修萬行、千思萬想之後,才覺悟的「離苦得樂、了生脫死」之法。
  我們在發覺‥「人生是苦海」之後,決不是叫人「一走了之」,或是「溜之大吉」——你能走到哪去?溜到哪去呢? 除非能夠「走出三界、溜出六道」,否則‥在三界之內、六道之中,任你如何走、如何溜,也逃不出‥憂悲惱苦的迷宮啊!
 
  有人說‥「工作很苦啊!所以‥我不工作,就不會苦啦!」
於是就‥成天無所是事、遊手放閑。
  有人說‥「上學讀書很苦啊!所以‥我不上讀書,就不會苦啦!」
於是就時常翹課逃學。
  有人說‥「結婚成家生子,很苦啊!」
所以就不結婚、不成家、不生子,永遠作單身貴族。
  要是這樣子想,那才叫作‥消極、悲觀、墮落呢!
  信佛之後,才能真正的覺悟‥什麼是「苦」,才能夠真正的解決「苦」——
工作,還是一樣工作;讀書,還是一樣讀書;結婚生子,還是一樣結婚生子……(信佛,可以出家專修,也可以在家修啊!)
然而‥你會活得很充實、很自在、很快樂——沒有什麼,可以使你苦惱的!
要問這其中,有什麼不同?那麼,阿文就用一首古德之詩偈為答‥
「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南宋。杜耒《寒夜》。)
  佛教、佛法,就好比那一樹梅花啊!
到底有何不同?
其中滋味,也只有靠你自己去品嘗、去感受了。
 
  消極,是什麼意思呢?
  消極就是‥退守而不作為,謂之「消極」。
「消極」就是「積極」的對稱。
消極的兄弟,就是‥悲觀、懶惰、怯懦、頹喪、自卑、自輕、自暴、自棄……
  有時候,阿文還真搞不懂‥到底「消極、積極」,是什麼意思呢!
這兩個「形容詞」,到底是怎麼來的?
  阿文想來‥消極、積極,就像是吹氣球一樣吧? 氣球一吹氣,它就一點一點的膨脹,這就叫作「積」‥脹到不能再脹了,就叫作「積極」;若是把氣放掉,氣球就一點一點的收縮,這就叫作「消」‥縮到不能再縮了,就叫作「消極」。
又好像存錢一樣‥一元一元的增加叫「積」;若是花錢,一元一元的減少,就叫作「消」。
  所以‥積極的意思,就是「增加」;消極的意思,就是「減少」。
  於是,引意為‥積極就是「進取、向上」(字典是這麼解釋的);消極就「退失、墮落」。
  讀書的,由幼稚園,到上小學→上中學→上大學→唸研究所→讀碩士→學士→博士,如此依序而上,就叫作「積極」。
  做工的,從學徒,到師傅,當老闆;上班的,從職員,到領班,到主管,當上經理→總經理→董事→董事長,如此依序而上,就叫作「積極」。
  從軍的,從班長→升少尉→升中尉→升上尉→升少校→升中校→升上校→升少將→升中將→升上將……如此依序而上,就叫作「積極」。
  那麼‥那些壞蛋,從小時候,喜歡打架,由小太保,到流氓地痞,然後,當老大;由偷至扒,然後搶劫;由打人到殺人……如是‥一天比一天更壞,這是不是也叫「積極」呢? 他們是「積極行惡」啊!(罪惡一天一天的進步、增加。)
  而信佛、學佛的人,從凡人到初信果,至而解果、思果、修果,進而有聲聞、緣覺,所證的‥阿羅漢、辟支佛;從五品位到十信位,上而十住位、十行位、十迴向位、十地位、等覺位(以上五住為菩薩位),進而成就「妙覺位」(佛位),這種「向上進取」的精神,難道不叫「積極」,而叫「消極」嗎?
(位,是位階之意,這些「名相」,要說就要話長,可自行參看佛書、佛典。)
  人間的學位、職位……比較佛教的「果位」,實在是……螢火見月光哪!
有的人,年紀輕輕的,就當了博士、董事長、上將,而凡人想成佛,依「正常」的速度,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那麼久,其中,若無「勇猛精進」的精神,恐怕‥十個「三大阿僧祇劫」,也難以得證佛果呢!
  此「勇猛精進」,可是比「積極」,還要更「積極」幾千百倍的「功力」呢!
大家想想‥要學佛,是所謂的「消極‥退守而不作為」嗎?
  成佛,說得容易做來難哪! 至少,猶如臺諺所謂‥
「食無三把蕹菜,著想要上西天。」(吃沒三把空心菜,就想要上西天。)
那是空思妄想啊!
 
  再說‥佛教是「悲觀」的嗎?
  阿文道‥佛教不僅有「悲觀」,而且‥還有「慈觀」呢!
  每一個信佛、學佛的人,都得學習佛菩薩的胸襟‥「慈悲為懷」啊——
懷「無緣大慈」觀、持「同體大悲觀」。
人家說佛教「悲觀」,佛教可真的是「悲觀」——
但可別忘了「慈觀」,也得相提並論才是啊!
  世人所謂的「悲觀」,當然是不同於佛教的「悲觀」啦!
  世人所謂的「悲觀」,依《詞典》的解釋為‥
「沮喪或負面的人生態度。
 認為人生,有苦無樂,採用消極態度。
 精神頹廢、沮喪,對事物的發展.缺乏信心、不抱希望。相對於樂觀而言。
 悲觀主義,一名‥厭世主義。」

  佛教,厭世嗎? 如果「厭世」,那麼‥釋迦牟尼佛,就不會降生在我們這個「南浮閻提.娑婆世界.五濁人間」了呀!
  須知‥出家人,之所以要先「離世」,乃是為了要「入世」的原故!
為了要「出而行‥兼善天下」,不得不先「退而修‥獨善其身」啊!
離世,乃是為了‥精進求道上的方便,況且‥出家人,再怎麼「離」,上高山深林,也沒離開這個世界啊!
出家人,決不是為了「厭世」而「離世」的!古德有偈道‥
「只言出家堪悟道,誰知成佛更多情。」
若能體會此偈者,就不會說‥佛教是厭世的了!
  大家只看人出家當和尚,為何不看看‥和尚「弘法」呢?
  有人說‥和尚不工作。誰又知‥和尚是在做大工作呢?
和尚弘法利世、教化人心,不取半毛錢,實在比那些‥教育學者、學校的老師,還要偉大呢! 誰說‥和尚不工作的?
連那些肖小,偷扒搶盜、販毒走私作為,都叫「工作」了——
難道‥出家人,這種「濟世渡人」的作為,不能算是「工作」嗎?
  佛陀察覺到,這個人間是苦海,並不是採用「消極」的態度去逃避它,而是以「智慧」去面對它、觀照它、剖析它,再去解決它——縱觀世間一切學問‥科學也好、哲學也好,什麼‥心理學、生物學、教育學……終究未有能如佛學‥把宇宙人生,一切事物,分析得如此究竟、透澈、正遍而圓滿的了。
 
  其他,想來就不必多說了,大家要能常親近佛法,便能了解一切!
  佛弟子,天天喊著‥「人間是苦海。」如何還能活得那麼自在,沒人會跑去自殺呢? 要問為什麼,就到佛法裡去探究答案吧!
  至於‥那些信佛、學佛的人,若還會去「自殺」,則必定是‥信錯佛、學錯佛的人——把魔當佛啦!
 
============================================================
※舊文整修首舖「新聞台。潘文良著作集」。2022.12.21.三 00:01:29
◎潘文良《學佛心語論述。勸世歌》。
 https://mypaper.pchome.com.tw/avun01/post/1381306257
※FB佈:佈告於臉書。
■標籤:#無常 #遊雲、晨鐘、暮鼓、因果、善惡、清心、心靈、誤解、消極、悲觀、失意、和尚、機緣、解脫

台長: 阿文
人氣(1,87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學佛心語論述 |
此分類下一篇:◎出入世間
此分類上一篇:◎靈山寺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