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5-03-01 10:00:14| 人氣58,578|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論台語造字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論台語造字

                ○潘文良

  因為台語用字,有許多字,實在找不到,適合用字,於是不免要加造些台語用字;有的人,挺反對造新字的,而寧可用那些「借字、借音」的字;究其「字義」,不免「牽強附會」,用起來、看起來,實在怪得很。(客語造字亦然。)
  譬如‥台語用字「𣍐」,其實是「勿會」二字連音後的新造字(如「甭、覅、朆」等字),一看就知其意為「不會」;世人卻每用「袂」字來作「𣍐」,從字義、字形來看,「袂」字如何有「不會」的意思?明明就是個「借音用字」,卻還是寧可「將錯就錯、一錯再錯」地,堅持繼續使用下去。 (喔!很多人,想是因為電腦,難以打出「𣍐」字,只好跟著用「袂」字啦!)
 
  古時,造字未多,故不夠的字,就以「假借」的方式,先借同音字來用——
可奈何,借久了,就「不必還了」(要還也還不了);後來,形成「一字多義」,不免造成,詞義混淆不清,令人誤解,於是,也就加上一些偏旁(部首),以作區別,其義雖更加精準了,卻形成「古今用字」,不同「字形」。譬如‥
  「女」字,本義為名詞,是「女子」(與男子相對)之意;形容詞則作‥
一、女性的、雌性的。如‥女老師。
  太平廣記.卷三八五.崔紹‥「畜一女貓,常往來紹家捕鼠。」
二、幼小、柔弱。 詩經.豳風.七月‥「猗彼女桑。」
  卻不知如何,竟也被借作(或錯用作)代名詞的「汝」——
  《左傳.宣公十一年》‥「諸侯縣公皆慶寡人,女獨不慶寡人。」(此女同汝。)
  這「女獨不慶寡人」,不加注解,不免令人當成‥「女子(或女兒)獨不慶寡人」,這可就產生誤會啦!
  若作「汝獨不慶寡人」,字義明確,見者即知是「『你』獨不慶寡人」。
 
  「采」字,本義「摘取」,是動詞——
《詩經.周南.關雎》‥「參差荇菜,左右采之。」
  後又被借用為「色彩」的「彩」——
《禮記.月令》‥「命婦官染采。」
  被借用為名詞‥有顏色的帛曰「采」——
漢書.卷九十一.貨殖傳‥「文采千匹。」
顏師古.注‥「帛之有色者,曰采。」
  後來,將「采」加了不同偏旁,變成「採、彩」二字,以各司其義。
動詞者用「採」‥採摘、採擷、採收、採果子。
顏色用「彩」‥彩色、色彩、七彩、彩虹。
  而原「采」字,則用於‥神采、文采、風采、丰采。
 
  造新字,是「時勢所趨」,譬如‥現今新發現,諸多化學元素,舊字不符使用,能不再造新字嗎?
  以今日技術而言,在電腦上,要造個字,其實也不難啦!印刷更方便,可不必動刀刻字、鎔鉛鑄字——如何還有那麼些人,難以接受「造新字、新造字」呢?
  舉例而言吧!
  今人每將「這樣」連讀,把「這樣子」,給寫作「醬子」。
  阿文道‥「如是『那樣』連讀,可把『那樣子』,給寫作「釀子」囉!」
  這「醬」字怎麼看,也不會有「這樣」的意思;而「釀」字怎麼看,也不會有「那樣」的意思——不如,就來造個新字解決吧!
  阿文花了點時間,就造了三個字‥、、
,華音「ㄋㄧㄤˋ」(釀),台音「ㄏㄧ└」(變調「ㄏㄧˋ」)。
,是「樣」(那樣)的合組字。
,華音「ㄐㄧㄤˋ」(醬),台音「ㄐㄧ└」(變調「ㄐㄧˋ」)。
,是「即樣」(這樣)的合組字。
(楊青矗先生,將「陣(那陣)、即陣(這陣)」,合組為「、」二字。
 阿文故而將「陣(那陣)、即陣(這陣)」,合組作「、」二字相應。)
  如是,「那樣東西」,可作「物件」;「這樣東西」,可作「物件」。
  若以華語而言,不妨就造作「(那-+羕)、𧫛(這-⻍+羕)」二字吧!這總比把「釀」當成「那樣」、把「醬」當成「這樣」好,不是嗎?
  台語、客語,或地方方言,找不到適當的用字,乃至真的「有音無字」的情形,相信是很普遍的現象,因為‥說話總比寫字快,像因外來語,而有了「新詞彙」,但該詞彙用字,可就沒能那麼快,就產生「新字」。
  譬如‥「麵包」一詞,閩南語沿用日語的「パン」(台羅拼音:pháng,發音似華語「胖」),至今也還沒產生「新字」,大家不妨就集思廣益,來創造一個‥「形、義、音」,都很恰當的新字——
總比用「胖(ㄆㄤˋ)、食胖(ㄐㄧㄚ└ ㄆㄤˋ)」,要來得好。
                    2015.03.01.日 02:07:06
 
 
 
~~~~~~~~~~~~~~~~~~~~~~~~~~~~~~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麵包
  日語在明治初年(1868年)之前,以「蒸餅、麥餅、麥麵、麵包」來表記。
現代日本語,則使用「パン」(pan)之片假名表記。「パン」(pan)源自於葡萄牙語的「pão」。大約是在十七世紀的安土桃山時代,到日本的葡萄牙人,把麵包及其名稱,帶入日本。
  閩南語的麵包說法,沿用日語的パン(台羅拼音:pháng,發音似華語「胖」),至於,吐司則是「食パン」(台羅拼音:siok-pháng,發音似華語「修胖」)。台灣傳統食物,如饅頭、燒餅、油條、包子、小籠包、餡餅等,均屬廣義的麵包。在臺灣,麵包通常指吐司,或者鋪料夾餡的各色甜鹹麵包。
 
■台語、台語用字、新字、造新字

台長: 阿文
人氣(58,578) | 回應(1)|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語文 |
此分類下一篇:◎臺灣孽恝話(歇後語)
此分類上一篇:◎台語字詞海

y
就吳寶春那個『麥方』就行了啊
2016-02-24 20:19:45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