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良著作集>菩提品>學佛心語論述
◎靈山寺
⊕潘文良 撰
˙獨在山中一寺宇,人間唯我悠閑!
拋卻凡塵萬般欲,俗事與我何關?
˙走入佛家法海闊,悟得真理於中;
踏過菩提清門處,見到淨界在前。
【民國七十三年二月一日 星期三】 1984.02.01.三
這天,是「癸亥年」的除夕日。早晨,阿文走上了「南港.三清宮」。(雖為道教寺廟,其中也有供奉‥西方三聖‥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
忘了自己,為何會走上山去(其廟在半山腰),反正‥阿文常到那裡去尋靜,想是也沒什麼特別原因,而在除夕去吧?
也忘了當時,是在怎樣的情況下、怎樣的心境下,寫下這首詩偈。
如今,也只能在筆記簿上,看到那天,所寫下的一段話‥
我不願再沉默(沉沒)於茫茫苦海!
如今,
我要登上絕嶺孤崖……
俯視這芸芸世間——
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眾生皆醉,唯我獨醒……
千思萬想,卻也憶不起‥當時怎麼會寫下這段話?
當時的阿文,對於佛教,其實並未深入的,用心去觀看——就像近視眼,沒戴眼鏡一般,看了,也是一片朦朧……竟然會想出這麼一首偈、寫下這麼一段話,現在,叫自己看了,還真覺得可惜呢!為何當時,沒能早點去親近佛法呢?既然有所感悟,卻不能進而去做,白白的浪費了,許多年的光陰。
想來‥大概當時的自己,雖然想得出這首詩,卻對自己的詩,半點都不了解,(就好像‥小嬰兒,剛學會叫媽媽、叫爸爸,雖然會叫,可是‥對於「媽媽、爸爸」,是什麼意思、是什麼東西,則是一點都不知道。)否則‥怎麼沒對佛教,生起信心呢? 直到二十五歲(虛歲),才真的‥走入佛家法海……
如今,再見此詩,方有一番,醒悟‥
山上的寺廟,總是那樣的「清靜」,每當自己心煩意躁時,總是跑到山上去尋靜、去「冷靜」一下,在那裡「偷得浮生半日閑」,消除疲勞煩躁,而還給自己‥「清淨安祥」之心。
彼處,對阿文有那麼大的作用,而自己,能夠常常去,一不如意,就跑去嗎?
何不將它,搬進心中來呢?如此一來,隨時隨地,不就都可以「享受」,山廟的清靜了嗎?
先德有偈曰‥
「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
古德之偈,不是明明白白的告訴人‥心中自有座靈山,靈山上,有一宇寺廟嗎?既然如此,若要「尋靜」的話,也就不必,每次都「千里迢迢」的,趕到山上去了——只要走上心頭靈山,自得清靜悠閑。
《佛說八大人覺經》中說‥
第二覺知‥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
第三覺知‥心無厭足,惟得多求,增長罪惡。
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唯慧是業。
第七覺悟‥五欲過患!雖為俗人,不染世樂;常念三衣、瓦缽法器;
自願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
欲望,是一切苦惱之根、罪惡之因、生死之源,想要身心自在、怡然自得,就得拋卻‥凡塵萬般欲。
佛在《遺教經》中,也告訴我們說‥
「汝等比丘!當知‥
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惱亦多。
少欲之人,無求無欲,則無此患。
直爾少欲,尚宜修習,何況少欲,能生諸功德?
少欲之人,則無諂曲,以求人意,亦復不為,諸根所牽。
行少欲者,心則坦然,無所憂畏,觸事有餘,常無不足。
有少欲者,則有涅槃。是名少欲。」
人們為欲所害,不得安樂自在;拋卻欲望,如殺怨賊、如滅猛火,何有不喜?
佛陀更指示我們‥
「節身時食,清淨自活,不得參預世事,通致使命。
咒術仙藥、結好貴人、親厚媟慢,皆不應作。」
世事是‥「天下本無事,傭人自擾之」之事;「沒事找事」之事、「生非惹是」之事……無益於身心修持之事啊!長舌的,在蜚長流短,不要去旁插嘴;賭博的,「三缺一」來找,不要去「湊四骹」;發生火災、車禍,不要去圍觀「看熱鬧」;街頭「暴動」,不要去當其中的一分子…… 如是‥自尊、自重、自愛,不要去作輕賤之事,否則‥將有無窮煩惱、禍害上身,哪能得清靜安寧呢?
再進一步‥要深入佛法大海,用心研習。
佛法,是真理所在,親近佛法,能增智慧——
智慧,乃是解苦除障、了生脫死,到達彼岸之根基。
了解佛法,更重要的是‥照著佛法去修行,否則‥光知道佛法,一無是處——
知若不行,何異無知?
《佛遺教經》,佛謂修行,當常心憶,四種思惟‥
「一者、若我不作,不得果報。二者、若我不自作,不從他來。
三者、若我不作,他替不得。四者、若我作者,終不退失。」
當知佛家所謂‥「各人吃飯各人飽、各人穿衣各人暖。」
學佛,想成佛,一切,還是得靠自己‥努力精進啊!
說到這裡,才發現‥阿文的詩偈中,已具「信、解、行、證」,四次第法。
信‥走入佛家法海闊;
解‥悟得真理於中;
行‥踏過菩提清門處;
證‥見到淨界在前。
呵……想來,真叫自己‥難過得想哭啊!何以當初‥自己能想得到、作得出此詩偈,卻不能體悟呢?
大家實實在在,還比阿文「幸運」呢!
阿文是在自己‥尋尋覓覓之中,找到了佛法,從來也沒人,跑來跟阿文「推銷」說‥「佛教好啊!你快信佛!」
以至於‥在尋尋覓覓之中,浪費無數的光陰。
(佛教傳法,總是說「佛渡有緣人」,你必須自己去「找」;
而「基督教」則不同,他們常「主動推銷」——
時而到公園、到火車站前……去向陌生人「傳福音」。)
大家聽阿文,如此苦口婆心、費盡脣舌地,勸人信佛,又作何感想呢?
阿文深知‥其實有很多人,同阿文以前一樣‥那麼的尋尋覓覓著——
每到「行天宮、萬華龍山寺」,看到那麼多人,在「善書架」上,尋尋覓覓,
阿文就知道。
就算阿文是個「過來人」吧!
所以‥在此就做個路旁的「指示牌」‥
要除憂悲惱苦、欲得平安喜樂、了生脫死者!
請依此「佛道」而行!
============================================================
※舊文整修首舖「新聞台。潘文良著作集」。2022.12.20.二 00:00:38
◎潘文良《學佛心語論述。靈山寺》。
https://mypaper.pchome.com.tw/avun01/post/1381305354
※FB佈:佈告於臉書。
■標籤:#山中 #人間 #凡塵 #俗事 #佛家 #菩提 #法海 #清淨 #安祥 #慈悲 #安樂 #自在 #幸運 #感想 #佛道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