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4-24 00:00:00| 人氣12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性理大學- -教育保國、教育救國與教育建國

性理大學- -教育保國、教育救國與教育建國

 

美與藝術的翻轉與還原

 

楊冀華 哲學博士(http://mypaper.pchome.com.tw/as98765456789as

 

性理大學籌備處主任as98765456789as@yahoo.com.tw&手機0987846445

                                                                             101.4.23

    翻轉與還原者,此乃筆者100.7.11-8.6參加中研院文哲所舉辦的「2011跨文化理論研習營:何謂主體性?」,100.8.4在何乏筆老師「主體性與自然- -平淡繪畫」課的即時回應,當時筆者謂之徐復觀先生的藝術極限:

    當天上午,何老師闡釋徐復觀先生《中國藝術情神》的「中國藝術精神主體之呈現- -莊子的再發現」,闡釋到一個段落後,何老師問有沒有問題?筆者舉手表示有意見,楊先生,你有什麼問題?我看了徐復觀先生《中國藝術情神》及聽了您的「中國藝術精神主體之呈現」講解後,我的整個感想是:徐復觀先生的藝術極限……筆者提出意見後,教室氣氛一時停頓下來,一會兒後何老師說:你有長篇的說法?對!那我們暫時先到這裏好了……然而,當天下午,全組的同學及小組長要求筆者對上午提問的問題作說明。因此,當時筆者在白板上寫下〈徐復觀先生的藝術極限〉:徐復觀先生的藝術極限者,乃徐復觀先生的中國藝術精神,未克見孔子之美:美在其中,美之至也,盡善盡美。誠哉是言也,民到於今受其賜,斐然不知裁非我二三子,見群龍無首吉及吾與點也,仁禮學其臭如蘭的百世可知之因也。所以,中國、中國人、中國文化。唯,這也只是《論語》之美,學《易》無大過而顯諸仁藏諸用,乃即內在即超越而形上不朽矣。故,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道德底形上學即其當代的呈現,只是以康德及道德為媒介,在當代陷入了詮釋的負回饋,一干人未正確理解而牟深以為苦。蓋,道德者,道、德、道德、天理人欲、自由意志、道德倫理,良知的坎陷,乃道德體用。上述的內容,更用了近半個小時的詮釋,全組同學乃對筆者的提問皆表贊同矣。晚上,回到銘傳大學的學生宿舍,又有三位同學來問,筆者亦作了同樣的闡釋。他們建議:你可以把你的意見發給全班的同學、營隊及老師,讓大家一起來討論。其實,這正是筆者當日的作業內容且e給了全班同學、營隊及老師,事後乃有多人對筆者的〈徐復觀先生的藝術極限〉頗感興趣。隔天,筆者更親自將〈徐復觀先生的藝術極限〉第四次作業交給何老師,其即閱觀而神色凝重不語……因為,徐復觀先生的《中國藝術情神》,主要闡釋的重點是為人生而藝術,特以孔子和莊子為說。但是,其獨見「中國藝術精神主體之呈現- -莊子的再發現」,卻不見孔子的從心所欲不踰矩,更不見中國、中國人與中國文化,尤其是民道於今受其四的斐然不知裁非我二三子見群龍無首吉,如是繼往開來、承先啟後的淵遠流長主體呈現,豈不正是徐復觀先生的藝術極限嗎?因此:

    我們今天在此討論均優學習論壇,尤其是藝術教育:藝術統合、性平遊於藝、書法教育、宇宙之愛、人文心曲及以藝術為本的教師專業。就此,我們亦不得不提第一任教育總長及第一任中研院院長蔡元培先生,尤其是其北大校長任內的以美育代宗教說。唯,蔣介石先生在1940.3.7日記評論:惟其在教育上,與本黨主義之功罪而言,以吾所見者,但有罪過而已,尤其是教育受其鄉愿式之影響為更惡劣也。(朱宗震著:〈學閥與總統的較量:蔣介石對黃炎培無計可施〉,《時代週報》,2012.1.23。)蓋,近代知識意志脫離宗教而僅剩情感,乃以美育代宗教。因為,美有普遍性、特殊性及超越性,美育乃可陶養高尚純潔之習慣而無利己損人。但是,美的本質是價值義涵及其呈現而為己人肯定者,尤其是超時空與向度的肯定而為終極價值也,是謂一時明白起來的盡善盡美地其臭如蘭也。然而,價值根源是什麼呢?譬如:藝術品與藝術家,價值根源很清楚是藝術家。唯,藝術家又從何而來?那就是藝術教育。但是,康德說藝術家是天才。因此,藝術家不來於藝術教育。然而,藝術家不來於藝術教育,好像又不對。蓋,藝術品與藝術家、藝術品與藝術教育、藝術品與鑑藏家、藝術品與技術、藝術品與美,這已經不僅是美了,特涉及了美之所以為美的形上學義涵,乃藝術的本源而非藝術品的本源,即藝術的本質。當我們探究藝術的本質時,不難理解藝術的本質之外在說、內在說、合一說及其他等。外在說,即於藝術之外探求原因,尤其是原因的原因。就此而論,黃金比例、約定俗成、超級特性或上帝的意義就出現了。內在說,即於藝術自身探求原因,尤其是自我而為原理。就此而論,孔子、莊子、董其昌、貝多芬及米開蘭基羅等的意義也出現了。所以,內在與外在合一說。但是,內在說的最麻煩點,即秦始皇、毛澤東及希特勒的意義也出來了。故,其他說。唯,其他又是什麼呢?雜家說嗎?偶然說嗎?不可知說嗎?若如是,美與藝術就真的不可教了,乃自然與上帝的事,佛陀也施不上力。然而,這又與事實不符。因此,藝術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呢?藝術的本質是美。但是,美的本質是什麼呢?美的本質是仁。同理,仁的本質是什麼呢?仁的本質是仁自身。仁自身,我們又如何能認識與認定仁的本質是仁自身且是什麼呢?這就是仁的體驗與分析也,體驗於以我們自身體驗我們自己也,分析於他人及他者的體驗歷史也,更分析體驗歷史的歷史分析也,尤其是歷史分析的典範分析、更尤其是經義分析。所以,文王操:

《孔子家語˙辯樂解》

《史記˙孔子世家》

           

孔子學琴於師襄子,襄子曰:吾雖以擊磬為官,然能於琴。今子於琴已習,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數也。有間,曰:已習其數,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間,曰:已習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為人也。有間,曰:孔子有所繆然思焉,有所睪然高望而遠眺,曰:丘始得其為人矣。黮而黑,頎然長,曠如望羊,掩有四方,非文王其孰能為此?師襄子避席拱而對曰:君子聖人也!其傳曰:《文王操》。

孔子學鼓琴,師襄子。十日不進,師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習其曲矣,未得其數也。有間,曰:已習其數,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間,曰:已習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為人也。有間,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遠志焉。曰:丘得其為人,黯然而黑,幾然而長,眼如望羊,如王四國。非文王,其誰能為此也。師襄子辟席再拜,曰:師蓋云<文王操>也。

一˙此段非常的重要,特明下學上達的歷程,其比朱熹的格物致知補傳既早且明確。蓋:聞樂志學(如韶)→學鼓琴(會彈)→習其曲→習數(樂理及創作原理)→得其志→得其為人→性(歸納出性與天道來而過渡到學者身上)→德。(聖可學至底文王操共振同感)

二˙由此起,孔子的學問從禮提升到仁,學《易》即該意義,完成其仁以貫之的禮仁學自得自道為己之學仁本體。

三˙另,筆者引論語兩段的意義係:文化、學問或人生的探尋,禮之本即其意義。唯,禮之本即仁。但是,得仁忘禮乎?故,禮後乎?非也!吾道仁的學思再底舉一三反下學上達一以貫之性與天道也!

 

 

 

 

 

 

 

 

 

 

 

 

 

 

 

 

 

 

 

 

 

 

 

 

 

 

 

 

 

 

 

 

 

 

 

 

有意思的是:《中國藝術精神》頁6曲與數,是技術上的問題。志是形成一個樂章的精神,人是呈現某一精神的人格主體。孔子對音樂的學習,是要由技術以深入於技術後面的精神,更進而要把握到此精神具有者的具體人格。這正可以看出一個偉大藝術家的藝術活動的過程,對樂章後面的人格的把握,即是孔子自己人格向音樂中的沉浸、融合。又,《中國思想史論集》頁116由古人之書,以發見其抽象的思想後。更要由此抽象的思想以見到在此思想後面活生生的人,看到此人精神成長的過程,看到此人性情所得的陶養,看到此人在縱的方面所得的傳承,看到此人在橫的方面所吸取的時代。一切思想,都是以問題為中心。其卻未由此深究而殊為可惜,還是<文王操>本身說得好。故聞樂志學學鼓琴→習曲→習數→得其志→得其為人→性→→仁本體→孔子共振同感而從周辭老要點是:必先接觸到如看聽到→無須判斷即被吸引(利、美或和- -輕鬆、趣味、故事內涵)→迅速判斷而認同→需要認真判斷才能認同(曾經受過教訓)→溝通理解後才下判斷→溝通卻無法理解而需深入調查者→深入調查仍不足以理解而須全面而深入的研究者→研究力求客觀、文本、歷史詮釋、他者智慧、時代詮釋及時代討論→判斷→判斷出認同、保留或否定資料、作品或作者的→判斷的項目:人、觀念、想法、意見、思想、精神、價值、欲念、情緒、情感、情實(狀況)、胸懷、態度、人格、行為及此在。(由量來判斷:項量與總量、動機心態與目的結果【過程】。)更有意思的是張晚林的《徐復觀藝術詮釋體系研究》頁172《史記˙孔子世家》文王操這段話,表明孔子對音樂的體會,逐漸從外在的經驗層面進入到內在的精神層面。徐復觀認為:這正可以看出一個偉大藝術家的藝術活動的過程。在徐復觀看來,這個過程是這樣的:首先,曲與數,是技術上的問題。其次,志是形成一個樂章的精神。最後,人是呈現某一精神的人格主体。孔子對音樂的學習,是要由技術以深人於技術後面的精神,更進而要把握此精神具有者的具體人格。(尤其是此人格透顯的本體,乃為辭去不與的和而不同。)而孔子之所以能把握樂章後面的人格,乃孔子自己人格向音樂中沉浸、融合的結果。徐復觀對孔子能得其為人的解釋,可以重兩個方面來理解:第一,孔子在欣賞音樂以前,已具有了高尚的人格,具有了得其力人的基調。第二,在音樂的陶冶中,隨人格的進一步提升,便自然能得其為人了。總之,人格的不斷精進與提升,是孔子樂教的始點,亦是孔子樂教的終點,這是徐復觀所理解的孔子的樂教精神最重要的方面,也是徐復觀把孔子樂的人生作為中國最高藝術精神的基本用心。他對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的佺釋,正是沿著這條路走下去的。其亦未從主體深入本體,特呈現主體的本體義涵而為主體的思想、精神、價值、人格及行為之源頭活水,即主體的思想、精神、價值、人格或行為是俗?儒?道?佛?耶?還或是雜家呢?另,其之深淺廣博還何?更,其之基根意義再何?實即:仁的和而不同也。蓋,美與藝術的關係即創造,創造即源頭活水,人人憑恃他自己活著,乃藉形式(媒介)、內容(材料與化生)與技術(方法)以思想、精神、價值、人格及行為等架接美與藝術而超越限制、突破困境及開拓資源呈現創造,由識而安身立命乃謂從心所欲不踰矩矣。

重要的是:《詩經》與《禮經˙大學學記&樂記》,特為見群龍無首吉及吾與點也的意義,此為美與藝術的最高境界而為三才焉!若再列入《書經》與《禮經》的大同意義,乃為兼三才參伍以變參伍之神底永祀永錫矣!此中的美與藝術,既無須理想國烏托邦,還無須政治學及倫理學,尚無須上帝之城彼岸涅槃,更無須三大預設的永久和平,僅是政正承諾德治底帝力于我何有哉質直即內在即超越,由是乃能從心所欲不踰矩、斐然不知裁非我二三子的呈現德、性而美之至也盡善盡美,其更學、禮的民到于今受其賜地見群龍無首吉而個個代代如其仁,此之美已盡善盡美的臻至化境矣。因此,故國能安身立命五千餘年,既始讓出天子或革命,此一意義仍然其命維新而百世可知也!

    何以故哉

四故原理也:

    孔子思想,何以如此者?最易簡的說即:

    人性。

然而,若單從人性上索解,那也太容易了,這更有命定論之嫌而非儒。故:

    人性與德(自我),乃偶然的天賦與努力。

若此,命定論稍解,文明卻可遇而不可求,更別提文化了。故:

    人性、自我與禮,即偶然與應然的培育人才。

也此,禮亂首,禮壞樂崩,以理殺人,禮教吃人,新禮壞樂崩。故:

    人性、自我、禮與斅,即政正的承諾德治,天視聽自我民視聽,十目所視十手所指。若仍不足焉,沐浴請討,木鐸與易也。蓋,人人皆知政正也!不正則強哉矯,乃孔孟荀的批判也。故:

    大同禮運,永祀永錫

    誠哉是言也、民到于今稱之:民到于今受其賜底禮仁學見群龍無首吉的從心所欲不踰矩、斐然不知裁非我二三子及吾與點也

因此,總評此節:該節徐復觀先生自名音樂在政治教化上的意義,全書尚名中國藝術精神,該章更名由音樂探索孔子的藝術精神,乃可以看出該節的重要性。但是,我卻很難苟同徐先生的觀點,尤其是美與藝術的孔子觀點,尚尤其是孔子美與藝術的理論觀點,更尤其是由音樂探索孔子的藝術精神,其實不如太史官《史記˙孔子世家》及《孔子家語˙辯樂解》的文王操,呈現了孔子的藝術精神及由音樂探索孔子的藝術精神之本體透顯,徐著反而該說是荀子的藝術精神,更該說是徐復觀先生的藝術精神。因為,孔子美與藝術的理論即仁,仁於:

    易太極、易有太極、和而不同、仁在其中、美在其中、美之至也、為仁由己、求仁得仁、仁者無敵、盡善盡美如其人

    誠哉是言也、民到于今稱之:民到于今受其賜底下學上達仁禮學見群龍無首吉的從心所欲不踰矩、斐然不知裁非我二三子及吾與點也[1]

因為,認識自己最重要的方法是:

    回憶!

回憶的重點是歷史追溯,追溯的要點是學。既是讀經典,更是學典範,在經典或典範裡能出能入。蓋,在出入中自我就形塑了,乃於經典或典範的歷史中,其既對當下具有強力的可說明性,更對未來有屢試不爽的權威可預測性,由是形成歷史知識的不可或缺性。這是說:歷史對當下的說明性及未來的可預測性,具有愈久彌堅的屢試不爽權威性,由是顯現了歷史的連續性。就此,切割歷史,就是自我割喉。因為,歷史連續性,除了是人格同一性外,更是存有的歷史連續性,乃物理、化學、生理與心理的一般性,尚是性理為大歷史文化與小歷史文化的特殊性,更是性與天道一以貫之即為自我,實子在川上的意義也。唯,川上是什麼景象呢?川外又是什麼風光呢?故,自由與決定、一與多、無限後退、二律悖反及循環定義。其實,這一切都是學的意義,亦即教育的意義。蓋,學,特教我們從本能及蒙昧中走出來,讓我們運用歷史理解過去及預判未來而適切操作當下,叫當下及未來如預期的從心所欲不踰矩如其仁射御操作而驚喜不斷。因此,故國向來重視家庭教育及社會教育,特為啟蒙之本,是謂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更是教的長善引下失之社會教育,是謂非吾徒(鄉)也鳴鼓而攻之可。就此,家教乃故國的教育之本。因為,教育、志學,任何時刻、永遠都來得及,特為大德敦化、小德川流,乃讓我們即時受惠及終身受用不盡且頤惠子孫不殆。因此,其重點即讀經及經典教育,斅的教與學,尤其是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亦即:我們到底該教些什麼呢?切忌置入性的行銷,尚忌愚民及揠苗助長,更忌由業解脫後墜入更深更廣的鴉片桎梏中。蓋:

    自我、歷史,既是每一個人的歷史,亦是家人一起生活的家庭史,還是國人大家一起生活的社會史或國史,仍是大家一起奮鬥的文化史,更是我們一起討論、認定、傳承與開創的存有史,由是形成我們愈久彌新的終極宇宙論。這,完全看我們胸襟的恢弘及教育的良窳而定。因此,美與藝術即對情、愛、仁展開研究、了解或創作(喜怒哀樂未發已發的中節中和中庸時中- -《中庸》與《易經》),讓我們清晰明瞭的理解情、愛、仁是什麼而能如魚得水的從心所欲不踰矩矣。蓋,我們就是魚,情、愛、仁就是水,如魚得水就是最美的藝術品。一般而言,談美與藝術,都以繪畫或音樂等為對象來說或欣賞。唯,就情、愛、仁本身而言,情、愛、仁最好的對象還是人,絕不是藝術品,還不是寵物,尚不是上帝,更不是其他……因為,人既是情愛的主體,人更是情愛的本體而情愛仁即人的情與愛也。因此,藝術品只是人的抒情陳跡或共鳴的中介。人死亡後,主體因本體而在藝術品中重現,此之謂精神不朽也,乃精神不朽於情、愛、仁的如魚得水從心所欲不踰矩也。其之本義即:

    我們應將自己建構成美的存在而讓自己是件藝術品呢?其實:這就是為己之學的意義,乃孔子之美的為己之學也。實即:人就是美自身的另一形式,美自身的原本形式就是仁。故曰:和而不同。即:我們無須煩惱美且需經過艱險磨煉後才能又一村,(《福柯的生存美學》序2)實在是美就藝術的任由我們自己一路地將美藝術的散播灑落。因為,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得不且該具備些什麼樣的基本技能呢?更重要的是:我們的存在,自己到底希望自己是怎麼樣的存在呢?傅柯以為:我們得把自己建構成美的存在,叫自己隨心所欲的做事、生活而讓自己是一件藝術品。(《傅柯- -超越結構主義與詮釋學》頁309)唯,《主體解釋學》、《性意識史》、《性經驗史》、《福柯集》、《知識的考掘》、《詞與物- -人文科學考古學》、《福柯的生存美學》、《再見福柯:福柯晚期思想研究》、《傅柯與文學》及〈主體和權力〉未交待認識自己及美的存在藝術品如何可能?即:草目瓦石能認識自己地讓自己是美的存在藝術嗎?想來,這是不可能的。另,禽獸呢?好像有那麼一點點的可能?但是,牠們不如人,人才有普遍的可能。故,聖人與我同類,只是先得我心之所同然爾。然而,聖人之道,何道呢?可能的基礎若何呢?可學而至乎?學至,可有差異乎?為己之學即該一意義的全般且深入的回應,是謂先聖後聖其揆一也。因為,儒學可能的基礎及可學而至者,即和而不同的即本體即方法之意向性地志學志應下學上達聖功也。拙作闡釋的重點即此,乃可在傅柯的研究基礎下,對照的看出儒學在此的意義,更可由此彌補傅柯、西方之不足而呈現儒學的當代意義。乃:

    為了生活,我們不得不且應該擁有些什麼技能呢?傅柯研究的重點即此,其關鍵即:我們的存在,到底是怎麼樣的存在呢?傅柯以為:我們得把自己建構成美的存在,叫自己隨心所欲的做事、生活而讓自己是件藝術品。也因此,它最大的問題是:以上的學問,那是個人的事,教不來,也無需學,更不能討論,乃個人經驗的事,甚或個人想像捏造的事。因此,只能聽聽,只能分享,只能讚嘆或感傷,頂多作為他人的殷鑑、示範或警惕。其實,這也正是美與藝術共鳴同情共感同振一情,社會化認同逼同同化異化,乃有了它的普遍性與特殊性。因此,在普遍性裏形成知識,以知識在特殊性裏呈現自我。在歷史性裏學習特殊性,學習特殊性在普遍性裏呈現特殊性。就此,我們得把自己建構成美的存在而讓自己是件藝術品,此為存在的最高境界而曰和而不同的盡善盡美之如其仁也。由是,孔子之美即超越了生存美學。(《福柯的生存美學》)因為,如是之美的存在藝術品,既非僅道德倫理的存在,亦非僅知性理性的存在,亦非僅政治社會的存在,還非僅軍事武裝的存在,尚非僅四時行焉百物生焉的逝者如斯存在- -生存美學,更非更美好的生活、幸福及真福,乃和而不同的即本體即方法之意向性地志學志應下學上達聖功也。因為,如是之美的存在藝術品即人的本質呈現- -自我。然而,自我的形成、發現、充實、呈現及其操作若何呢?可有要點呢?在此,即顯現了拙作的對照意義:中西自我技術的差異。大略言之,西方的要點是書寫(含思辨),乃知性與理性的書寫,尤其是啟蒙的脈絡書寫而謂文明。故國的要點是藝術,乃有教無類的雜家生活藝術也,是謂帝力于我何有哉的享天倫之樂,特在見仁見知日用習矣中見層級也。更重要的意義是:知其所以然的從心所欲不踰矩、既竭吾才卓爾及斐然不知裁非我二三子也。蓋,此乃仁、禮、學的學思再意象言之藝術品本源陶鑄與創造,實仁在其中美在其中美之至也為仁由己盡善盡美求仁得仁的如其仁,我們乃非筆記本或歷史書而是自我射御的藝術家。因為,美與藝術在此呈現的意義是:藝術者,知識論的意義也,乃知性與理性的獲取成處事為人的技巧、知識及智慧,讓我們的存在與活著安全無虞,進而快樂幸福的活著。美者,境界論的意義也,乃感性的感覺與體驗創造、價值或意義,讓我們的存在與活著有價值或意義,如愛、美、善、貞、永恆、不朽或無限,使自己在性、德藝術品上樹立經義的典範- -從心所欲不踰矩、既竭吾才卓爾、斐然不知裁非我二三子及吾與點也。蓋:

    翻轉者,翻轉現有的美與藝術之觀念史。還原者,翻轉了以後,重新以孔子的美與藝術展現與呈現美與藝術史及美與藝術觀念史,即仁禮學的民到于今受其賜的見群龍無首吉:文質彬彬的從心所欲不踰矩、斐然不知裁非我二三子及吾與點也。更重要的意義是:翻轉〈由音樂探索孔子的藝術精神〉還原為從心所欲不踰矩的孔子藝術精神,翻轉〈由音樂探索孔子的藝術精神〉還原為〈中國藝術精神主體之呈現- -莊子的再發現〉,以下的論述就不同了。最少,〈中國藝術精神主體之呈現- -莊子的再發現〉就該落位為第三章,第二章為〈釋氣韻生動〉,乃萬物的生意最可觀,尤其是見群龍無首吉而非小國寡民。是此,〈中國藝術精神主體之呈現- -莊子的再發現〉應該列入附錄中,嚴格一點即該剔除。因此,藝術家不限於畫家、詩人、音樂家等人。廣義地說,胸懷芬芳悱惻,以全人類為心的大人格者,即使不畫一筆,不吟一字,不唱一句,也正是最偉大的藝術家。(豐子愷著:《豐子愷美術講座》,臺北:城邦出版公司,2005.11.15初版,頁56。)該文改為「藝術家不限於畫家、詩人、音樂家等人。廣義地說,只要是人,即使不畫一筆,不吟一字,不唱一句,都是最偉大的藝術家。」則更佳,乃為孔子之美的原義。所以,嬰兒可愛得自然天成,愛死他的父母及家人。真正美的是:嬰兒教養得不失其赤子之心而活潑有禮(有為有守- -從心所欲不踰矩)。蓋,一片銀世界似的雪地,頑童給它澆上一道小便,是藝術教育上一大問題。一朵鮮嫩的野花,頑童無端給它拔起拋棄。一隻翩翩然的蜻蜓,頑童無端給它捉住,撕去翼膀,也都是藝術(生命)教育上大問題。我們所惜的,不是雪地本身,不是野花本身,不是蜻蜓本身,而是動手毀壞或殘殺的人的心。(同前,頁56-57。)又,如今國民小學的牆壁之上,以大手筆作擘巢書,文曰:做一個活活潑潑的小學生,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原來中國的文化就在於這一點活潑生機之上,哲學美學上說到它,畫山畫水亦不忘此精神,黃氏闡明此點有功。(李霖燦著:《東方美學與現代美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81.6初版,頁339。)更重要的是:宋代繪畫的美學觀,正如宋代理學發展之現象。基本上它延續中國人文精神的成長,詮釋東方美學的特質與意義……宋代山水畫被喻為中國繪畫表現的高峰,必有其學理的根據。亦即是宋代理學思想的風氣,促使了社會發展的動力,並朝向較為追求心靈與天道(性與天道)相契的現象,(舉一三反的下學上達一以貫之)直接影響美術畫作的創作。(同前,黃光男著,頁285。)就此,翻轉與還原,在此就意義充足了,尤其是仁、禮、學、美與藝術的意義,這才能翻轉還原為仁的美與藝術。禮由是既非亂之首,還非禮壞樂崩,尚非以理殺人,更非禮教吃人,乃文質彬彬的仁者無敵近悅遠來遠懷而民到于今受其賜。民到于今受其賜者,禮藉學及用與習與俗而百世可知也,更誠哉是言也的民到于今稱之,乃代代中國人都是孔子之美與藝術的見證人:文質彬彬的仁者無敵近悅遠來遠懷而民到于今受其賜。唯,學的要點是:儒學的現代化,讓孔子的美與藝術,以知識論的意義向國人及世人呈現,人人乃文質彬彬的仁者無敵近悅遠來遠懷而民到于今受其賜。絕非:大眾文化傳統之不易撼動,因此也成為菁英文化的永恆威脅……文人在面對大眾文化時所生的焦慮,便值得吾人在探討兩者之互動時,給予更多的逆意。(石守謙著,《從風格到畫意- -反思中國美藝史》,臺北:石頭出版公司,: 2010.6初版,頁268。)此論點實未見故國的歷史命脈,尤不見百世可知之因。蓋,移風易俗本即儒者志節及胸懷,乃大異於道墨法名兵等百家矣。因此,弟子三千,乃為儒家,更由是為中國文化矣。蓋,移風易俗,必先入世。唯,入世之前,必為先進或後進的斐然不知裁二三子,此乃出世的十年寒窗苦,是謂儒者的經世也。然而,入世層級及範圍不同,寒窗亦不同,乃有《禮經˙學記》的「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層級之別,此即程門立雪的意義,更是志學志應的真諦,是謂下學上達的不可使知之也。因為,此即可以使由之的承諾德治政正也,實寶位與權經權的經世弘毅也。乃為故國至今一脈不殆的國祚,特由下學上達的社會流動落實運作,是謂百世可知之因也。引文的雅俗之辨觀點,實自己自抬身價或順是墮落的結果。蓋,自抬身價乃孟子立大天爵的自我期許與奮力不懈之扭擰,乃應不貳過的求放心存之還原扭擰。若否,即落入荀子的順是墮落惡中,叫自己不認識了自己(人性本善異化為人性本惡或善惡混),乃該如孟子學孔子的返仁由仁義行或如孟子的秉懿良心生活過日子。若否,荀子的惡即再墮落為罪,乃為孔孟荀的批判矣。此即故國的禮運陶鑄中國人,實子在川上的能出能入禮中也。唯,禮運有大同禮運與禮運大同之別,其更有禮之體、禮之本及禮後乎之辨,若於別、辨處未釐清,其餘則不足觀矣。故,美翻轉與還原也。



[1] 這就是筆者於拙作一開始的表述內容,特從研習回應同學的信中得悉,同學的信亦如下。張同學:您好!很高興,您針對我回信!就此,我乃建議您抬頭別稱各位,就像我直接跟您回信一般。正如您所說:言需有憑有據,以三言兩語推翻他人的詳實論證卻未指出其缺失所在,總令人質疑。此,直接回應您,不更恰當嗎?其實,何老師當時已替我詮釋了:你有長篇的說法?對!這是我當時的回應!另,您的表述叫我有所不知所云,您是說:我批評徐復觀先生?畢萊德先生?何老師?請惠予明示,以免生誤會。正是免生誤會,我乃將我的意見當天e給各位,今天更親手將書面資料交給何老師。更重要的是:我昨天更親自向全組的同學闡釋我的合法性及合法化。試問:您對我的說法,有何質疑嗎?請不吝賜教,切記言需有憑有據!另,就徐復觀先生的藝術觀,我未提出推翻他人的詳實論證。但是,我確以三言兩語指出其缺失所在。故,徐復觀先生的藝術極限!然而,當天下午,同組同學們即了解了。更重要的是:第四次作業已進一步闡釋了原因。就此而論,您說我:言需有憑有據,以三言兩語推翻他人的詳實論證卻未指出其缺失所在,總令人質疑。同理,您詰難我,您亦應先理解我的主張後,再言需有憑有據的指出我的缺失所在而不致令人質疑。另,細讀則將自己原有的成見置於一旁,所言甚是!唯,您有細讀我的說法嗎?更重要的是:請您指出我哪裡沒有細讀畢萊德了?若有,以為我的再次謝謝!因為,回想課中我的提問及回應,我多在老師的闡釋後且其同意下,我乃依其脈絡而提問或回應的。就此,還不夠細讀、置於一旁嗎?更重要的是:您能將自己原有的成見置於一旁嗎?何老師於課中已明述其之困難,您若能,還請您不吝賜教而福眾,謝謝!還,我從未假多元、假開放,請您不吝指出,以圖我的改進,再謝謝!其實,多元、開放並不是我的立場,我的立場是儒家、尤其是原儒,多元、開放在儒家有其基本及特殊意義,我無需贅述!就此而論,您詰難我,您應理解儒家於此的主張,您亦應言需有憑有據的指出我的假多元、假開放而不致再令人質疑。又,自由絕非自說自話!對於此,我對絕非取保留的態度。因為,若是絕非,何來自由可言?再,自由何以不能自說自話呢?若就此而言,您是要我闔其嘴嗎?可以,我可以闔其嘴,請您說說您的理由,讓它就應了您的對話與溝通而毋情緒語言!最後,以上的誤會可能是:我跟老師的對話或跟大家的討論,或許有溝通不良的地方,我在此向全體同學及老師致歉!蓋,此亦正是我來〝跨〞的意義!因為,從319兩顆子彈起,我即發現〝跨〞的不可共量及二律悖反之困難!因此,在此特別再向全體同學及老師致歉,更謝謝您促使我反省!祝鴻楊冀華 敬上 100.8.5ps:隨信附上〈徐復觀先生的藝術極限〉補充資料〈一個大問題及可能的建議〉!Re: 徐復觀先生的藝術極限 收件者:冀華 楊 各位:這是我找到的徐先生《中國藝術精神》的簡體字本。立言需有憑有據,以三言兩語推翻他人的詳實論證卻未指出其缺失所在,總令人質疑。當〈大學〉嘗言:謀定而後動,知止而有得。批評前還是闔起嘴,多讀點書,尤其是畢萊德不停強調的「精讀」、「細讀」。細讀則將自己原有的成見置於一旁,寬心地容納作者語句間的思維,而非口中膚淺的「我同意你的立場」,這只是假多元、假開放的空話。自由絕非自說自話,各過各的生活,自由惟置於對話與溝通才有其意義。張X  1000805

 

楊冀華 哲學博士(http://mypaper.pchome.com.tw/as98765456789as

 

性理大學籌備處主任as98765456789as@yahoo.com.tw&手機0987846445

                                                          101.4.27

    翻轉與還原者,此乃筆者100.7.11-8.6參加中研院文哲所舉辦的「2011跨文化理論研習營:何謂主體性?」,100.8.4在何乏筆老師「主體性與自然- -平淡繪畫」課的即時回應,當時筆者謂之徐復觀先生的藝術極限:

    當天上午,何老師闡釋徐復觀先生《中國藝術情神》的「中國藝術精神主體之呈現- -莊子的再發現」,闡釋到一個段落後,何老師問有沒有問題?筆者舉手表示有意見,楊先生,你有什麼問題?我看了徐復觀先生《中國藝術情神》及聽了您的「中國藝術精神主體之呈現」講解後,我的整個感想是:徐復觀先生的藝術極限……筆者提出意見後,教室氣氛一時停頓下來,一會兒後何老師說:你有長篇的說法?對!那我們暫時先到這裏好了……然而,當天下午,全組的同學及小組長要求筆者對上午提問的問題作說明。因此,當時筆者在白板上寫下〈徐復觀先生的藝術極限〉:徐復觀先生的藝術極限者,乃徐復觀先生的中國藝術精神,未克見孔子之美:美在其中,美之至也,盡善盡美。誠哉是言也,民到於今受其賜,斐然不知裁非我二三子,見群龍無首吉及吾與點也,仁禮學其臭如蘭的百世可知之因也。所以,中國、中國人、中國文化。唯,這也只是《論語》之美,學《易》無大過而顯諸仁藏諸用,乃即內在即超越而形上不朽矣。故,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道德底形上學即其當代的呈現,只是以康德及道德為媒介,在當代陷入了詮釋的負回饋,一干人未正確理解而牟深以為苦。蓋,道德者,道、德、道德、天理人欲、自由意志、道德倫理,良知的坎陷,乃道德體用。上述的內容,更用了近半個小時的詮釋,全組同學乃對筆者的提問皆表贊同矣。晚上,回到銘傳大學的學生宿舍,又有三位同學來問,筆者亦作了同樣的闡釋。他們建議:你可以把你的意見發給全班的同學、營隊及老師,讓大家一起來討論。其實,這正是筆者當日的作業內容且e給了全班同學、營隊及老師,事後乃有多人對筆者的〈徐復觀先生的藝術極限〉頗感興趣。隔天,筆者更親自將〈徐復觀先生的藝術極限〉第四次作業交給何老師,其即閱觀而神色凝重不語……因為,徐復觀先生的《中國藝術情神》,主要闡釋的重點是為人生而藝術,特以孔子和莊子為說。但是,其獨見「中國藝術精神主體之呈現- -莊子的再發現」,卻不見孔子的從心所欲不踰矩,更不見中國、中國人與中國文化,尤其是民道於今受其四的斐然不知裁非我二三子見群龍無首吉,如是繼往開來、承先啟後的淵遠流長主體呈現,豈不正是徐復觀先生的藝術極限嗎?因此:

    我們今天在此討論均優學習論壇,尤其是藝術教育:藝術統合、性平遊於藝、書法教育、宇宙之愛、人文心曲及以藝術為本的教師專業。就此,我們亦不得不提第一任教育總長及第一任中研院院長蔡元培先生,尤其是其北大校長任內的以美育代宗教說。唯,蔣介石先生在1940.3.7日記評論:惟其在教育上,與本黨主義之功罪而言,以吾所見者,但有罪過而已,尤其是教育受其鄉愿式之影響為更惡劣也。(朱宗震著:〈學閥與總統的較量:蔣介石對黃炎培無計可施〉,《時代週報》,2012.1.23。)蓋,近代知識意志脫離宗教而僅剩情感,乃以美育代宗教。因為,美有普遍性、特殊性及超越性,美育乃可陶養高尚純潔之習慣而無利己損人。但是,美的本質是價值義涵及其呈現而為己人肯定者,尤其是超時空與向度的肯定而為終極價值也,是謂一時明白起來的盡善盡美地其臭如蘭也。然而,價值根源是什麼呢?譬如:藝術品與藝術家,價值根源很清楚是藝術家。唯,藝術家又從何而來?那就是藝術教育。但是,康德說藝術家是天才。因此,藝術家不來於藝術教育。然而,藝術家不來於藝術教育,好像又不對。蓋,藝術品與藝術家、藝術品與藝術教育、藝術品與鑑藏家、藝術品與技術、藝術品與美,這已經不僅是美了,特涉及了美之所以為美的形上學義涵,乃藝術的本源而非藝術品的本源,即藝術的本質。當我們探究藝術的本質時,不難理解藝術的本質之外在說、內在說、合一說及其他等。外在說,即於藝術之外探求原因,尤其是原因的原因。就此而論,黃金比例、約定俗成、超級特性或上帝的意義就出現了。內在說,即於藝術自身探求原因,尤其是自我而為原理。就此而論,孔子、莊子、董其昌、貝多芬及米開蘭基羅等的意義也出現了。所以,內在與外在合一說。但是,內在說的最麻煩點,即秦始皇、毛澤東及希特勒的意義也出來了。故,其他說。唯,其他又是什麼呢?雜家說嗎?偶然說嗎?不可知說嗎?若如是,美與藝術就真的不可教了,乃自然與上帝的事,佛陀也施不上力。然而,這又與事實不符。因此,藝術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呢?藝術的本質是美。但是,美的本質是什麼呢?美的本質是仁。同理,仁的本質是什麼呢?仁的本質是仁自身。仁自身,我們又如何能認識與認定仁的本質是仁自身且是什麼呢?這就是仁的體驗與分析也,體驗於以我們自身體驗我們自己也,分析於他人及他者的體驗歷史也,更分析體驗歷史的歷史分析也,尤其是歷史分析的典範分析、更尤其是經義分析。所以,文王操:

《孔子家語˙辯樂解》

《史記˙孔子世家》

           

孔子學琴於師襄子,襄子曰:吾雖以擊磬為官,然能於琴。今子於琴已習,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數也。有間,曰:已習其數,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間,曰:已習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為人也。有間,曰:孔子有所繆然思焉,有所睪然高望而遠眺,曰:丘始得其為人矣。黮而黑,頎然長,曠如望羊,掩有四方,非文王其孰能為此?師襄子避席拱而對曰:君子聖人也!其傳曰:《文王操》。

孔子學鼓琴,師襄子。十日不進,師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習其曲矣,未得其數也。有間,曰:已習其數,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間,曰:已習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為人也。有間,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遠志焉。曰:丘得其為人,黯然而黑,幾然而長,眼如望羊,如王四國。非文王,其誰能為此也。師襄子辟席再拜,曰:師蓋云<文王操>也。

一˙此段非常的重要,特明下學上達的歷程,其比朱熹的格物致知補傳既早且明確。蓋:聞樂志學(如韶)→學鼓琴(會彈)→習其曲→習數(樂理及創作原理)→得其志→得其為人→性(歸納出性與天道來而過渡到學者身上)→德。(聖可學至底文王操共振同感)

二˙由此起,孔子的學問從禮提升到仁,學《易》即該意義,完成其仁以貫之的禮仁學自得自道為己之學仁本體。

三˙另,筆者引論語兩段的意義係:文化、學問或人生的探尋,禮之本即其意義。唯,禮之本即仁。但是,得仁忘禮乎?故,禮後乎?非也!吾道仁的學思再底舉一三反下學上達一以貫之性與天道也!

 

 

 

 

 

 

 

 

 

 

 

 

 

 

 

 

 

 

 

 

 

 

 

 

 

 

 

 

 

 

 

 

 

 

 

 

有意思的是:《中國藝術精神》頁6曲與數,是技術上的問題。志是形成一個樂章的精神,人是呈現某一精神的人格主體。孔子對音樂的學習,是要由技術以深入於技術後面的精神,更進而要把握到此精神具有者的具體人格。這正可以看出一個偉大藝術家的藝術活動的過程,對樂章後面的人格的把握,即是孔子自己人格向音樂中的沉浸、融合。又,《中國思想史論集》頁116由古人之書,以發見其抽象的思想後。更要由此抽象的思想以見到在此思想後面活生生的人,看到此人精神成長的過程,看到此人性情所得的陶養,看到此人在縱的方面所得的傳承,看到此人在橫的方面所吸取的時代。一切思想,都是以問題為中心。其卻未由此深究而殊為可惜,還是<文王操>本身說得好。故聞樂志學學鼓琴→習曲→習數→得其志→得其為人→性→→仁本體→孔子共振同感而從周辭老要點是:必先接觸到如看聽到→無須判斷即被吸引(利、美或和- -輕鬆、趣味、故事內涵)→迅速判斷而認同→需要認真判斷才能認同(曾經受過教訓)→溝通理解後才下判斷→溝通卻無法理解而需深入調查者→深入調查仍不足以理解而須全面而深入的研究者→研究力求客觀、文本、歷史詮釋、他者智慧、時代詮釋及時代討論→判斷→判斷出認同、保留或否定資料、作品或作者的→判斷的項目:人、觀念、想法、意見、思想、精神、價值、欲念、情緒、情感、情實(狀況)、胸懷、態度、人格、行為及此在。(由量來判斷:項量與總量、動機心態與目的結果【過程】。)更有意思的是張晚林的《徐復觀藝術詮釋體系研究》頁172《史記˙孔子世家》文王操這段話,表明孔子對音樂的體會,逐漸從外在的經驗層面進入到內在的精神層面。徐復觀認為:這正可以看出一個偉大藝術家的藝術活動的過程。在徐復觀看來,這個過程是這樣的:首先,曲與數,是技術上的問題。其次,志是形成一個樂章的精神。最後,人是呈現某一精神的人格主体。孔子對音樂的學習,是要由技術以深人於技術後面的精神,更進而要把握此精神具有者的具體人格。(尤其是此人格透顯的本體,乃為辭去不與的和而不同。)而孔子之所以能把握樂章後面的人格,乃孔子自己人格向音樂中沉浸、融合的結果。徐復觀對孔子能得其為人的解釋,可以重兩個方面來理解:第一,孔子在欣賞音樂以前,已具有了高尚的人格,具有了得其力人的基調。第二,在音樂的陶冶中,隨人格的進一步提升,便自然能得其為人了。總之,人格的不斷精進與提升,是孔子樂教的始點,亦是孔子樂教的終點,這是徐復觀所理解的孔子的樂教精神最重要的方面,也是徐復觀把孔子樂的人生作為中國最高藝術精神的基本用心。他對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的佺釋,正是沿著這條路走下去的。其亦未從主體深入本體,特呈現主體的本體義涵而為主體的思想、精神、價值、人格及行為之源頭活水,即主體的思想、精神、價值、人格或行為是俗?儒?道?佛?耶?還或是雜家呢?另,其之深淺廣博還何?更,其之基根意義再何?實即:仁的和而不同也。蓋,美與藝術的關係即創造,創造即源頭活水,人人憑恃他自己活著,乃藉形式(媒介)、內容(材料與化生)與技術(方法)以思想、精神、價值、人格及行為等架接美與藝術而超越限制、突破困境及開拓資源呈現創造,由識而安身立命乃謂從心所欲不踰矩矣。

重要的是:《詩經》與《禮經˙大學學記&樂記》,特為見群龍無首吉吾與點也的意義,此為美與藝術的最高境界而為三才焉!若再列入《書經》與《禮經》的大同意義,乃為兼三才參伍以變參伍之神底永祀永錫矣!此中的美與藝術,既無須理想國烏托邦,還無須政治學及倫理學,尚無須上帝之城彼岸涅槃,更無須三大預設的永久和平,僅是政正承諾德治底帝力于我何有哉質直即內在即超越,由是乃能從心所欲不踰矩、斐然不知裁非我二三子呈現德、性美之至也盡善盡美,其更學、禮民到于今受其賜見群龍無首吉而個個代代如其仁,此之美已盡善盡美的臻至化境矣。因此,故國能安身立命五千餘年,既始讓出天子或革命,此一意義仍然其命維新百世可知也!

    何以故哉

四故原理也:

    孔子思想,何以如此者?最易簡的說即:

    人性。

然而,若單從人性上索解,那也太容易了,這更有命定論之嫌而非儒。故:

    人性與(自我),乃偶然的天賦與努力。

若此,命定論稍解,文明卻可遇而不可求,更別提文化了。故:

    人性、自我與,即偶然與應然的培育人才。

也此,禮亂首,禮壞樂崩,以理殺人,禮教吃人,新禮壞樂崩。故:

    人性、自我、,即政正的承諾德治,天視聽自我民視聽,十目所視十手所指。若仍不足焉,沐浴請討,木鐸與易也。蓋,人人皆知政正也!不強哉矯,乃孔孟荀的批判也。故:

    大同禮運,永祀永錫

    誠哉是言也、民到于今稱之:民到于今受其賜底禮仁學見群龍無首吉從心所欲不踰矩、斐然不知裁非我二三子吾與點也

因此,總評此節:該節徐復觀先生自名音樂在政治教化上的意義,全書尚名中國藝術精神,該章更名由音樂探索孔子的藝術精神,乃可以看出該節的重要性。但是,我卻很難苟同徐先生的觀點,尤其是美與藝術的孔子觀點,尚尤其是孔子美與藝術的理論觀點,更尤其是由音樂探索孔子的藝術精神,其實不如太史官《史記˙孔子世家》及《孔子家語˙辯樂解》的文王操,呈現了孔子的藝術精神及由音樂探索孔子的藝術精神之本體透顯,徐著反而該說是荀子的藝術精神,更該說是徐復觀先生的藝術精神。因為,孔子美與藝術的理論即仁,仁於:

    易太極、易有太極、和而不同、仁在其中、美在其中、美之至也、為仁由己、求仁得仁、仁者無敵、盡善盡美如其人

    誠哉是言也、民到于今稱之:民到于今受其賜底下學上達仁禮學見群龍無首吉從心所欲不踰矩、斐然不知裁非我二三子吾與點也[1]

因為,認識自己最重要的方法是:

    回憶!

回憶的重點是歷史追溯,追溯的要點是學。既是讀經典,更是學典範,在經典或典範裡能出能入。蓋,在出入中自我就形塑了,乃於經典或典範的歷史中,其既對當下具有強力的可說明性,更對未來有屢試不爽的權威可預測性,由是形成歷史知識的不可或缺性。這是說:歷史對當下的說明性及未來的可預測性,具有愈久彌堅的屢試不爽權威性,由是顯現了歷史的連續性。就此,切割歷史,就是自我割喉。因為,歷史連續性,除了是人格同一性外,更是存有的歷史連續性,乃物理、化學、生理與心理的一般性,尚是性理為大歷史文化與小歷史文化的特殊性,更是性與天道一以貫之即為自我,實子在川上的意義也。唯,川上是什麼景象呢?川外又是什麼風光呢?故,自由與決定、一與多、無限後退、二律悖反及循環定義。其實,這一切都是學的意義,亦即教育的意義。蓋,學,特教我們從本能及蒙昧中走出來,讓我們運用歷史理解過去及預判未來而適切操作當下,叫當下及未來如預期的從心所欲不踰矩如其仁射御操作而驚喜不斷。因此,故國向來重視家庭教育及社會教育,特為啟蒙之本,是謂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更是教的長善引下失之社會教育,是謂非吾徒(鄉)也鳴鼓而攻之可。就此,家教乃故國的教育之本。因為,教育、志學,任何時刻、永遠都來得及,特為大德敦化、小德川流,乃讓我們即時受惠及終身受用不盡且頤惠子孫不殆。因此,其重點即讀經及經典教育,斅的教與學,尤其是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亦即:我們到底該教些什麼呢?切忌置入性的行銷,尚忌愚民及揠苗助長,更忌由業解脫後墜入更深更廣的鴉片桎梏中。蓋:

    自我、歷史,既是每一個人的歷史,亦是家人一起生活的家庭史,還是國人大家一起生活的社會史或國史,仍是大家一起奮鬥的文化史,更是我們一起討論、認定、傳承與開創的存有史,由是形成我們愈久彌新的終極宇宙論。這,完全看我們胸襟的恢弘及教育的良窳而定。因此,美與藝術即對情、愛、仁展開研究、了解或創作(喜怒哀樂未發已發的中節中和中庸時中- -《中庸》與《易經》),讓我們清晰明瞭的理解情、愛、仁是什麼而能如魚得水的從心所欲不踰矩矣。蓋,我們就是魚,情、愛、仁就是水,如魚得水就是最美的藝術品。一般而言,談美與藝術,都以繪畫或音樂等為對象來說或欣賞。唯,就情、愛、仁本身而言,情、愛、仁最好的對象還是人,絕不是藝術品,還不是寵物,尚不是上帝,更不是其他……因為,人既是情愛的主體,人更是情愛的本體而情愛仁即人的情與愛也。因此,藝術品只是人的抒情陳跡或共鳴的中介。人死亡後,主體因本體而在藝術品中重現,此之謂精神不朽也,乃精神不朽於情、愛、仁的如魚得水從心所欲不踰矩也。其之本義即:

    我們應將自己建構成美的存在而讓自己是件藝術品呢?其實:這就是為己之學的意義,乃孔子之美的為己之學也。實即:人就是美自身的另一形式,美自身的原本形式就是仁。故曰:和而不同。即:我們無須煩惱美且需經過艱險磨煉後才能又一村,(《福柯的生存美學》序2)實在是美就藝術的任由我們自己一路地將美藝術的散播灑落。因為,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得不且該具備些什麼樣的基本技能呢?更重要的是:我們的存在,自己到底希望自己是怎麼樣的存在呢?傅柯以為:我們得把自己建構成美的存在,叫自己隨心所欲的做事、生活而讓自己是一件藝術品。(《傅柯- -超越結構主義與詮釋學》頁309)唯,《主體解釋學》、《性意識史》、《性經驗史》、《福柯集》、《知識的考掘》、《詞與物- -人文科學考古學》、《福柯的生存美學》、《再見福柯:福柯晚期思想研究》、《傅柯與文學》及〈主體和權力〉未交待認識自己及美的存在藝術品如何可能?即:草目瓦石能認識自己地讓自己是美的存在藝術嗎?想來,這是不可能的。另,禽獸呢?好像有那麼一點點的可能?但是,牠們不如人,人才有普遍的可能。故,聖人與我同類,只是先得我心之所同然爾。然而,聖人之道,何道呢?可能的基礎若何呢?可學而至乎?學至,可有差異乎?為己之學即該一意義的全般且深入的回應,是謂先聖後聖其揆一也。因為,儒學可能的基礎及可學而至者,即和而不同的即本體即方法之意向性地志學志應下學上達聖功也。拙作闡釋的重點即此,乃可在傅柯的研究基礎下,對照的看出儒學在此的意義,更可由此彌補傅柯、西方之不足而呈現儒學的當代意義。乃:

    為了生活,我們不得不且應該擁有些什麼技能呢?傅柯研究的重點即此,其關鍵即:我們的存在,到底是怎麼樣的存在呢?傅柯以為:我們得把自己建構成美的存在,叫自己隨心所欲的做事、生活而讓自己是件藝術品。也因此,它最大的問題是:以上的學問,那是個人的事,教不來,也無需學,更不能討論,乃個人經驗的事,甚或個人想像捏造的事。因此,只能聽聽,只能分享,只能讚嘆或感傷,頂多作為他人的殷鑑、示範或警惕。其實,這也正是美與藝術共鳴同情共感同振一情,社會化認同逼同同化異化,乃有了它的普遍性與特殊性。因此,在普遍性裏形成知識,以知識在特殊性裏呈現自我。在歷史性裏學習特殊性,學習特殊性在普遍性裏呈現特殊性。就此,我們得把自己建構成美的存在而讓自己是件藝術品,此為存在的最高境界而曰和而不同的盡善盡美之如其仁也。由是,孔子之美即超越了生存美學。(《福柯的生存美學》)因為,如是之美的存在藝術品,既非僅道德倫理的存在,亦非僅知性理性的存在,亦非僅政治社會的存在,還非僅軍事武裝的存在,尚非僅四時行焉百物生焉的逝者如斯存在- -生存美學,更非更美好的生活、幸福及真福,乃和而不同的即本體即方法之意向性地志學志應下學上達聖功也。因為,如是之美的存在藝術品即人的本質呈現- -自我。然而,自我的形成、發現、充實、呈現及其操作若何呢?可有要點呢?在此,即顯現了拙作的對照意義:中西自我技術的差異。大略言之,西方的要點是書寫(含思辨),乃知性與理性的書寫,尤其是啟蒙的脈絡書寫而謂文明。故國的要點是藝術,乃有教無類的雜家生活藝術也,是謂帝力于我何有哉的享天倫之樂,特在見仁見知日用習矣中見層級也。更重要的意義是:知其所以然的從心所欲不踰矩、既竭吾才卓爾及斐然不知裁非我二三子也。蓋,此乃仁、禮、學的學思再意象言之藝術品本源陶鑄與創造,實仁在其中美在其中美之至也為仁由己盡善盡美求仁得仁的如其仁,我們乃非筆記本或歷史書而是自我射御的藝術家。因為,美與藝術在此呈現的意義是:藝術者,知識論的意義也,乃知性與理性的獲取成處事為人的技巧、知識及智慧,讓我們的存在與活著安全無虞,進而快樂幸福的活著。美者,境界論的意義也,乃感性的感覺與體驗創造、價值或意義,讓我們的存在與活著有價值或意義,如愛、美、善、貞、永恆、不朽或無限,使自己在性、德藝術品上樹立經義的典範- -從心所欲不踰矩、既竭吾才卓爾、斐然不知裁非我二三子及吾與點也。蓋:

    翻轉者,翻轉現有的美與藝術之觀念史。還原者,翻轉了以後,重新以孔子的美與藝術展現與呈現美與藝術史及美與藝術觀念史,即仁禮學的民到于今受其賜的見群龍無首吉:文質彬彬的從心所欲不踰矩、斐然不知裁非我二三子及吾與點也。更重要的意義是:翻轉〈由音樂探索孔子的藝術精神〉還原為從心所欲不踰矩的孔子藝術精神,翻轉〈由音樂探索孔子的藝術精神〉還原為〈中國藝術精神主體之呈現- -莊子的再發現〉,以下的論述就不同了。最少,〈中國藝術精神主體之呈現- -莊子的再發現〉就該落位為第三章,第二章為〈釋氣韻生動〉,乃萬物的生意最可觀,尤其是見群龍無首吉而非小國寡民。是此,〈中國藝術精神主體之呈現- -莊子的再發現〉應該列入附錄中,嚴格一點即該剔除。因此,藝術家不限於畫家、詩人、音樂家等人。廣義地說,胸懷芬芳悱惻,以全人類為心的大人格者,即使不畫一筆,不吟一字,不唱一句,也正是最偉大的藝術家。(豐子愷著:《豐子愷美術講座》,臺北:城邦出版公司,2005.11.15初版,頁56。)該文改為「藝術家不限於畫家、詩人、音樂家等人。廣義地說,只要是人,即使不畫一筆,不吟一字,不唱一句,是最偉大的藝術家。」則更佳,乃為孔子之美的原義。所以,嬰兒可愛得自然天成,愛死他的父母及家人。真正美的是:嬰兒教養得不失其赤子之心而活潑有禮(有為有守- -從心所欲不踰矩)。蓋,一片銀世界似的雪地,頑童給它澆上一道小便,是藝術教育上一大問題。一朵鮮嫩的野花,頑童無端給它拔起拋棄。一隻翩翩然的蜻蜓,頑童無端給它捉住,撕去翼膀,也都是藝術(生命)教育上大問題。我們所惜的,不是雪地本身,不是野花本身,不是蜻蜓本身,而是動手毀壞或殘殺的人的心。(同前,頁56-57。)又,如今國民小學的牆壁之上,以大手筆作擘巢書,文曰:做一個活活潑潑的小學生,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原來中國的文化就在於這一點活潑生機之上,哲學美學上說到它,畫山畫水亦不忘此精神,黃氏闡明此點有功。(李霖燦著:《東方美學與現代美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81.6初版,頁339。)更重要的是:宋代繪畫的美學觀,正如宋代理學發展之現象。基本上它延續中國人文精神的成長,詮釋東方美學的特質與意義……宋代山水畫被喻為中國繪畫表現的高峰,必有其學理的根據。亦即是宋代理學思想的風氣,促使了社會發展的動力,並朝向較為追求心靈與天道(性與天道)相契的現象,(舉一三反的下學上達一以貫之)直接影響美術畫作的創作。(同前,黃光男著,頁285。)就此,翻轉與還原,在此就意義充足了,尤其是仁、禮、學、美與藝術的意義,這才能翻轉還原為仁的美與藝術。禮由是既非亂之首,還非禮壞樂崩,尚非以理殺人,更非禮教吃人,乃文質彬彬的仁者無敵近悅遠來遠懷而民到于今受其賜。民到于今受其賜者,禮藉學及用與習與俗而百世可知也,更誠哉是言也的民到于今稱之,乃代代中國人都是孔子之美與藝術的見證人:文質彬彬的仁者無敵近悅遠來遠懷而民到于今受其賜。唯,學的要點是:儒學的現代化,讓孔子的美與藝術,以知識論的意義向國人及世人呈現,人人乃文質彬彬的仁者無敵近悅遠來遠懷而民到于今受其賜。絕非:大眾文化傳統之不易撼動,因此也成為菁英文化的永恆威脅……文人在面對大眾文化時所生的焦慮,便值得吾人在探討兩者之互動時,給予更多的逆意。(石守謙著,《從風格到畫意- -反思中國美藝史》,臺北:石頭出版公司,: 2010.6初版,頁268。)此論點實未見故國的歷史命脈,尤不見百世可知之因。蓋,移風易俗本即儒者志節及胸懷,乃大異於道墨法名兵等百家矣。因此,弟子三千,乃為儒家,更由是為中國文化矣。蓋,移風易俗,必先入世。唯,入世之前,必為先進或後進的斐然不知裁二三子,此乃出世的十年寒窗苦,是謂儒者的經世也。然而,入世層級及範圍不同,寒窗亦不同,乃有《禮經˙學記》的「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層級之別,此即程門立雪的意義,更是志學志應的真諦,是謂下學上達的不可使知之也。因為,此即可以使由之的承諾德治政正也,實寶位與權經權的經世弘毅也。乃為故國至今一脈不殆的國祚,特由下學上達的社會流動落實運作,是謂百世可知之因也。引文的雅俗之辨觀點,實自己自抬身價或順是墮落的結果。蓋,自抬身價乃孟子立大天爵的自我期許與奮力不懈之扭擰,乃應不貳過的求放心存之還原扭擰。若否,即落入荀子的順是墮落惡中,叫自己不認識了自己(人性本善異化為人性本惡或善惡混),乃該如孟子學孔子的返仁由仁義行或如孟子的秉懿良心生活過日子。若否,荀子的惡即再墮落為罪,乃為孔孟荀的批判矣。此即故國的禮運陶鑄中國人,實子在川上的能出能入禮中也。唯,禮運有大同禮運與禮運大同之別,其更有禮之體、禮之本及禮後乎之辨,若於別、辨處未釐清,其餘則不足觀矣。故,美翻轉與還原也。


[1] 這就是筆者於拙作一開始的表述內容,特從研習回應同學的信中得悉,同學的信亦如下。張同學:您好!很高興,您針對我回信!就此,我乃建議您抬頭別稱各位,就像我直接跟您回信一般。正如您所說:言需有憑有據,以三言兩語推翻他人的詳實論證卻未指出其缺失所在,總令人質疑。此,直接回應您,不更恰當嗎?其實,何老師當時已替我詮釋了:你有長篇的說法?對!這是我當時的回應!另,您的表述叫我有所不知所云,您是說:我批評徐復觀先生?畢萊德先生?何老師?請惠予明示,以免生誤會。正是免生誤會,我乃將我的意見當天e給各位,今天更親手將書面資料交給何老師。更重要的是:我昨天更親自向全組的同學闡釋我的合法性及合法化。試問:您對我的說法,有何質疑嗎?請不吝賜教,切記言需有憑有據!另,就徐復觀先生的藝術觀,我未提出推翻他人的詳實論證。但是,我確以三言兩語指出其缺失所在。故,徐復觀先生的藝術極限!然而,當天下午,同組同學們即了解了。更重要的是:第四次作業已進一步闡釋了原因。就此而論,您說我:言需有憑有據,以三言兩語推翻他人的詳實論證卻未指出其缺失所在,總令人質疑。同理,您詰難我,您亦應先理解我的主張後,再言需有憑有據的指出我的缺失所在而不致令人質疑。另,細讀則將自己原有的成見置於一旁,所言甚是!唯,您有細讀我的說法嗎?更重要的是:請您指出我哪裡沒有細讀畢萊德了?若有,以為我的再次謝謝!因為,回想課中我的提問及回應,我多在老師的闡釋後且其同意下,我乃依其脈絡而提問或回應的。就此,還不夠細讀、置於一旁嗎?更重要的是:您能將自己原有的成見置於一旁嗎?何老師於課中已明述其之困難,您若能,還請您不吝賜教而福眾,謝謝!還,我從未假多元、假開放,請您不吝指出,以圖我的改進,再謝謝!其實,多元、開放並不是我的立場,我的立場是儒家、尤其是原儒,多元、開放在儒家有其基本及特殊意義,我無需贅述!就此而論,您詰難我,您應理解儒家於此的主張,您亦應言需有憑有據的指出我的假多元、假開放而不致再令人質疑。又,自由絕非自說自話!對於此,我對絕非取保留的態度。因為,若是絕非,何來自由可言?再,自由何以不能自說自話呢?若就此而言,您是要我闔其嘴嗎?可以,我可以闔其嘴,請您說說您的理由,讓它就應了您的對話與溝通而毋情緒語言!最後,以上的誤會可能是:我跟老師的對話或跟大家的討論,或許有溝通不良的地方,我在此向全體同學及老師致歉!蓋,此亦正是我來〝跨〞的意義!因為,從319兩顆子彈起,我即發現〝跨〞的不可共量及二律悖反之困難!因此,在此特別再向全體同學及老師致歉,更謝謝您促使我反省!祝鴻楊冀華 敬上 100.8.5ps:隨信附上〈徐復觀先生的藝術極限〉補充資料〈一個大問題及可能的建議〉!Re: 徐復觀先生的藝術極限 收件者:冀華 楊 各位:這是我找到的徐先生《中國藝術精神》的簡體字本。立言需有憑有據,以三言兩語推翻他人的詳實論證卻未指出其缺失所在,總令人質疑。當〈大學〉嘗言:謀定而後動,知止而有得。批評前還是闔起嘴,多讀點書,尤其是畢萊德不停強調的「精讀」、「細讀」。細讀則將自己原有的成見置於一旁,寬心地容納作者語句間的思維,而非口中膚淺的「我同意你的立場」,這只是假多元、假開放的空話。自由絕非自說自話,各過各的生活,自由惟置於對話與溝通才有其意義。張X  1000805

台長: 楊冀華
人氣(12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