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0810)
逃避原生家庭的流浪,透過旅行的指引
父親的一句話,
「你可能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但是你先要知道自己不要什麼!」
我們不能改變原生家庭帶給的牽絆,
但能一點一滴摸索荊棘路,找到能照亮自己獨特的光!
人生的每一段經歷,遇見的人事物,
都是能牽引著自己一步步釐清,想要的是什麼
閱讀世界,在貧瘠的現實環境,總能帶領自己看見不同的世界,
心靈亦能滿溢!
跟著歷史的先人走過的路,感受有別於文字的觸動,打開感官的視野
歷史、藝術是自己最後的選擇
成為像,羅伯特.路易.史帝文生,「說故事的人」
閱讀是打啟心靈最初的窗
孤獨的在自我的閱讀世界裡,不斷的、重覆的閱讀,克服閱讀的障礙。
不善交談的人際關係,在意外進入媒體界,在前輩們的教導、不斷修正說話的語氣、表情、速度,更進一步的態度、高度、溫度
突破自己最難的障礙,把握每一個機會改變自己
人生最難的關是自己,唯有自己願意走出來,夢想才能實現!
謝哲青《走在夢想的路上》一書,實際、真誠的建議
*******************
隨筆摘錄~
P9〈虞美人・聽雨〉蔣捷 宋末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
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
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P13「你可能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但是你先要知道自己不要什麼」父親的一句話
P29「你不要覺得自己已經是誰!你可能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但是要知道,你不要什麼」停了一下,他又叮嚀一句「謹言慎行」
P45-46平凡瑣碎的人生,問題永遠存在,
為什麼要旅行,面對生活比旅行本身意義還要重大
P49一年多的航行,我想要瞭解更多,想要不同層次的知識體驗,去填滿生命的空洞荒蕪。
回來努力工作存錢去念書,蛻變從漂流中的「謝哲青」
P67印度孟買
當生活裡沒有任何足以歡樂的事物時,電影成為唯一的解脫。卡爾維諾在《馬可瓦多》裡面說了一句話:「看電影就是睜著眼睛做夢」這裡的人什麼都沒有,他們只剩下夢,唯一逃避現實的方法,就是睜著眼睛做夢
你可能以為印度人過得困苦,亳無生活品質可言。但我看見的這些街上的人,他們平常有零工就打,出去看到東西就撿,沒事做就看電影。就某種程度上,他們是有生活的,比起我們的日子,工作、看電視、睡覺,或許我們過得較富有,但誰才真的擁有「生活」?
孟買對我來說,它充滿了生活的況味,它讓我開始對「人」充滿好奇,讓我甚至想要試試人擠人、和人相處是什麼樣子。所以我去擁擠的電影院、去駁雜的街道、去假日熱鬧的海邊。我被這座城市的顏色、建築,還有氣味吸引住。
P70我在恆河轉彎的瓦拉納西停留,傳說恆河的水,是雪山女神洗頭髮後所滴下來的,是最接近天堂的地方,在此可洗淨你的靈魂。在瓦拉納西,我感受到與孟買完全不同的矛盾、生與死的界線不再明確,孩子的受洗、日常的洗濯飲用、婆羅門肅穆的隆重祭祀、新人們的婚禮祈福,乃至是包裹彩布焚燒的大體,都是視線範圍內。空氣中流動著令人歡欣與作嘔的氣味,我第一次目睹肉體從有到無的過程,了悟與驚慄從意識層升起,這震撼,唯有親臨現場,才可能明白其中的糾結
P74亞舒曼的奶奶火化到剩下一隻腳,那隻踩過生命春夏秋冬,踏過花開花落的腳,再一次,我與死亡親密而真切的近距離對視,感官上的恐怖緩緩褪去,溫暖真實的生命感受湧上心頭
P75我逃避自己、逃避家人,所以離開;但旅途上,對家人還是有最多的思念。尤其,當我看到全世界都有「家」的影子,居然沒有我容身之地,不論逃得多麼遠,都是枉然。旅行的終點,就像是荷馬《奧德賽》筆下的尤里西斯,是每個旅行者刻意遠離的「家」。在漂浪多年後,我明白了,「家」是我旅程的最終歸屬。
P92-94尼采說「當你注視著黑暗時,黑暗也同樣注視你」
習慣夜的黑,開始享受那份包覆的靜默。人在黑暗中,反而想要尋找光,為自己的存在定義
大海的夜,並非永遠黑暗,光明永遠在意想不到時,在生命的轉折處。
我,透過一年三個月大航海,才瞭解天地遼闊,從綁縛的情緒中,釋放感官,觸摸世界的真實,以全新的視野,從「心」出發。
P102勇於任事,承擔部下過失的人(有擔當),一定令人心悅誠服的主管
P104領導的工作就是,為他們一生一世的回憶負責
P106「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打造生活與夢想,需要按部就班
P155柏林愛樂
P156〈胡桃鉗組曲〉〈花之圓舞曲〉
P161旅行者在漫遊中必修的課題,學習如何面對自己 康拉德〈黑暗之心〉
P205如困人類只依賴文本與口語理解世界與時間,當我們向上細究歷史洪流時,總是難以重現時光原貌。
P206博物館的物品就有這樣的魔力,透過物品,我們可以同時以微物與宏觀的方式觀察世界,這是我在博物館工作時第一件學到的事。「用嶄新的眼光,看待日常物件」
P212-215當你對想要做事產生質疑,明知自己要做卻失去熱情,就出去走走
生命歷程無法複製,別人成功模式不見得適合你,我在旅行中找到歷史(說故事的人)是我人生志業,旅行,書寫,有密切關聯
或許有人從工作暫時逃離,旅行給他的,只是玩樂的刺激跟挑動,旅行回來後,大部份人的感想,可能是更努力多賺錢,再好好出去走一趟
旅行是高度個人化,自主性的人生體驗
P224-226閱讀障礙的我,閱讀的不是「文字」是各具意義的「圖案」,字彙意義同步理解,必須花更多時間反覆閱讀,爸爸搬回老闆移民前捨棄12冊百科全書,我天天翻閱,愛不釋手。透過它,認識天文、地理、歷史、科技成就、工藝、建築、文學與藝術,在成長過程,在心田栽下日後漂泊的種子,更打下穩固的閱讀習慣
p226英國女探險家芙瑞雅.史塔克 〈天方夜譚〉〈馬可孛羅行紀〉〈元朝秘史〉
p240身兼小說家、詩人、旅遊作家羅伯特.路易.史帝文生
「圖西塔拉」薩摩亞人沈迷他的故事,稱他「說故事的人」
p240-243過去,我透過出走來「遺忘」,現在,我透過旅行而「記憶」有時我們不想面對自己人生,家庭時,總將自己放入更大框架,去遺忘,世界成為用來逃避的出口,後來旅行遇見許多人事物,總是在不同的人生中找尋意義,從中發現感動,我逐漸在先行者的身影背影,窺見更深層的意義,在啟蒙,在傳承,我找到一種方式能成就自己的獨特和別人的偉大,我是一位說故事的人
P274-275光有知識和經驗都是不夠,語言才是最好的工具,修正說話的語氣、表情、速度,除了態度、高度,還需要溫度
P279-280不論你要告訴別人任何事情,即使是修理對方,教訓對方,都要把話好好地說,要用你的方法,讓人接受你的觀念
P280-285學歷史的人,就是說故事的人,學歷史不是背誦人名和年代,也不是只記得事件與歷史教訓,而是培養出個人完整的歷史觀。
生活的歷練,教會我看得事物的層次、深度、廣度,透過自己的平台將感動傳遞
成長環境、經驗,在街頭討生活,在各種龍蛇雜處的地方出入,過往的經驗歷讓我理解藝術的方式變得有血有肉,如同我第一眼看到卡拉瓦喬的作品般,不只是一幅掛在牆上,擺在廳上的高價品,我清楚我要傳達就是這些感受。父親讓我知道,每個人心底有一塊東西永遠不能賣
P112-查葉慈的詩,〈他祈求錦繡天衣〉偶遇《請輕輕踩我的夢》摘錄~
人生歲月有五分之一在空等,
無論你在午後的咖啡館,
還是流動的車廂、捷運站,
因為有隨身一冊,你能看見──
小王子在花中旋轉,
徐志摩在康橋呢喃,
林間有葉慈盤桓,
河畔有泰戈爾的輕聲呼喚…
時間,不再是無意義的空轉,
你有偉大的靈魂相伴。
要是我有錦繡天衣,
交織著金和銀的光彩,
那蔚藍、黯淡和深黑的錦衣,
為黑夜、白晝和晨昏穿戴,
我願把它鋪在你腳下;
但我,窮,只能有美夢,
我把我的夢鋪在你腳下,
輕點踩,因為你踩著我的夢。
──〈他祈求錦繡天衣〉
當你老了,頭白了,睡思昏沉,
爐火旁打盹,請取下這部詩歌,
慢慢讀,回想你過去眼神的柔和,
回想它們昔日濃重的陰影。
多少人愛你青春歡暢的時辰,
愛慕你的美麗,假意或真心,
只有一個人愛你那朝聖者的靈魂,
愛你衰老的臉上痛苦的皺紋。
──節自〈當你老了〉
葉慈的文字簡單、深刻,往往強調取材於自己的國家、民族和生活。他在詩文中調和理性與感性,遊走象徵與寫實,以豐沛的情感與精煉的文字創作出無數卓越的詩篇。《請輕輕踩我的夢》選出葉慈創作生涯中最經典的101首詩,以中英對照的編排方式,帶領讀者欣賞葉慈如何透過珠玉般的美麗文字,將現實生活寫成一首首不朽的藝術。
***************
《走在夢想的路上》謝哲青
內容簡介
原來,世界早有一條屬於我的夢想之路。
我無法教你如何旅行,也沒有什麼了不起的人生哲學;但我很想與你分享,在我旅行的過程中,那些世界教我的事。--謝哲青
人生之中留下痕跡的,往往就是這些看似瑣碎而不起眼的細節。
剛在電視圈受到注意的初期,一次返鄉與家人相聚,父親送我到車站。臨行前,寡言依舊的他,突然正色地看著我:
「青青,你不要覺得自己已經是誰!你可能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但你要知道,你不要什麼。」停了一下,他又叮嚀一句:「謹言慎行。」
我在暮色四合中,凝視父親轉身離去的背影。十多年後,再聽到這句話,意思完全不一樣。我可能沒有走在他期待的路上,慶幸的是,我始終記得他的教誨。
從難語者到媒體寵兒,且聽文采飛揚的藝術說書人謝哲青爬梳沉鬱往日,迎向敢夢的破繭人生。
作者介紹:謝哲青
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OAS, University of London)考古學和藝術史雙碩士。行遍天下之餘,曾任大英博物館、倫敦國家藝廊研究助理、佳士得拍賣會策展人。
目前除了是飛碟電台飛碟晚餐主持人,更是旅行作家、登山家、文史學者、各大藝術策展顧問等。
序 選書緣起
年輕博學的謝哲青總給人一種很懂事,很早就看透人世的感覺,然而從這本書我們才更明白,他如何一路走到了這裡。走過自我定位曖昧不清的迷惘,不知道自己該捏成什麼、加進什麼,只能一點一滴地取捨,靠近夢想。
「我們的人生都在摸索,我做過很多事,犯過很多錯,讓自己懊悔,也曾讓身邊的人流下傷心的眼淚。但因為世界對我的寬容,讓我能夠帶著過往的每一個自己、每一段經歷,一層一層地蛻變,走向我所期待的未來。
我相信,你也可以。」-謝哲青
推薦序 劉軒
我私下認識的哲青,談笑風趣、彬彬有禮,眼角微露文人的憂愁,卻不帶一絲文青的自負。
我們背景不同,但沒有任何隔閡。
第一次接受我的訪問,收麥之後,他主動對我敘說了一些成長往事,像是在某邊疆客棧,兩個素昧平生的異鄉旅人突然聊起來,正因不相識,反而更坦然,而這本書的語氣,也給我同樣的感覺。
我知道,哲青學問做得腳踏實地,
不是因為鍵盤敲得快,而是因為走破了不曉得幾雙鞋。
也知道,他近年能夠平步青雲,
不僅是因為貴人相助,而是他一輩子的準備終於找到了適當的平台。
不富貴權榮,也可以過得很有自尊,不是資優生,也可以很有學問,
在流浪中認識自己,在沉靜下思考世界,這本書中所敘述的人生歷練,
應當成為台灣所有年輕人的激勵。
自序 風雨中的富士山 謝哲青
東經138度43分39秒
北緯35度21分38秒
凌晨三點半,我站在富士山海拔三千三百七十公尺的中繼點本八合目,這裡距離富士山頂上的劍峰,還需要上攀將近四百公尺,約莫四公里左右的步行里程。
在這種高度,人的生理會有程度不一的反應。海平面的大氣壓力為七六○毫米汞柱,正常氧氣濃度為百分之廿一。隨著海拔提高,氣壓就愈低,但與一般民眾都有的迷思,以為氧氣濃度會隨海拔高度提升而下降,其實不然。
氧氣濃度的百分比例不變,不過,在三千七百公尺的高度,氣壓下降為四八三毫米汞柱,雖然氧氣濃度仍為百分之廿一,但每吸一囗氣,其中所含的氧氣分子便只有平地的百分之六十。今天,前來攀登富士山的觀光客,多半是因為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富士山-信仰の対象と芸術の源泉」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許多慕名而來的觀光登山客,體能上並没有訓練適應高海拔,所以,有不少人在登山小屋內呻吟輾轉。我望著山下塵囂的萬家燈火,從山梨縣的河口湖,一路旖旎綿延到靜岡縣的御殿場,想像著每一盞燈,都是一則故事,一個夢想。
曾經,我也擁抱著小小的夢想,求學、工作、偶爾小小的出遊、或許在某天遇見生命的另一半,戀愛,走入婚姻,組一個小小的家庭……人生,似乎就該如此,也應該如此。
但是,每當我走到生命的分岔口時,面對康莊與崎嶇,我總是選擇了那條箕踞傾倚的山徑而去。年輕時,總是樂觀地認為,隱藏在嶔崎磊落的背後,應該是柳暗花明的人生風景,不一樣的大山大水,不一樣的人生體會。於是,我將小小的夢想收藏在心中某個角落,直到命定的來臨。
攀上富士山頂峰的最後一里路,對所有人都是一場挑戰與折磨。大氣壓力的變化,吸入氧氣量的遽減,讓每個人的肺都像在燃燒。離開本八合目才三十公尺,突如其來的寒霧迅速地籠蓋整個峰頂,風勢逐漸加強,上攀的情況變得不樂觀,即使,富士山在這十幾年逐漸郊山化,大家都忘了,它仍然是一座海拔三千七百七十六公尺的龐然巨峰。
當我抵達海拔三千六百公尺的九合目時,已經有許多人坐在山徑轉折處喘氣,或就躺在路邊不願起來。我頂著愈來愈強的風雨,繼續往上攀,耳畔響起了母親說過的話:
「……這也做不好,那個也不行,如果你連堅持的意志也没有,那你就什麼都不是……」
也在這個當下,憶起了兩年前在日光東照宮所抽到的籤文,上面寫著:
「人の一生は
重荷を負うて
遠き道を行くが如し
急ぐべからず。」
這句話的意思是,『人的一生有如背負重擔,走漫長悠遠的路,切莫急切』。德川家康的遺訓,不僅對應了當下情境,也呼應了我目前走過的生命歷程。這支籤和我非常的有緣,將近二十年前第一次造訪日光東照宮,抽到的籤也是這支。來自兩個不同的時空的聲音,卻捎來相同的訊息,似乎不斷地在提醒著我:
「你的人生,就是背著重物,走在漫長的上坡路……」
於是,我重新調整呼吸,咬著牙,一步一步地繼續往上爬。
二十年前,當我走入第一座高山時就隱約意識到,人生從此不同。後來我在海上的漂浪、絲路的行旅、在歷史與藝術路上的追尋,都是從登山開始。二○一四,是我第三次攀登富士山。多年前,攀登富士是因為深田久彌「百名山」的隨筆,我想透過現場感受,進一步瞭解山岳的魅力;後來,抱著征服的雄心踏上征途,用雙腳丈量世界;今天,我懷著朝聖的心情踽踽上行,深究信仰與藝術的泉源。在一步一腳印中,發現自己不一樣了,多了一份練達的世故,少了點跋扈的狂傲;多了點眼角的滄桑,少了一份雀躍的稚氣。
唯一没變的,是永無休止的好奇心,好奇,一向是將我推向世界最大的動力。
終於,在清晨五點四十分,我來到了富士山頂的久須志神社,許多登山客來到神社之後,拍拍照後喝口水,然後又急切切的下山。我倚著欄杆,等待被稱作「御來光」的富士山日出,只可惜天候不佳,大家都没有看到像網路圖片或是旅遊書刊上所寫的無敵美景。
就在一陣又一陣的失望與嘆息聲中,來自東方地平線的晨光劃破天際,剛剛還咆哮不已的狂風,有了短暫歇息,我在久須志神社前,瞥見了這稍縱即逝的神祕片刻。遙望著雨過天青雲破處,一路上身體所承受的勞苦、心理所忍受的折磨,所經歷的寒雨冰霜,都在那一刻消融殆盡,留下來的,没有狂妄征服的自大,只有小小成就的淡淡喜悅。
我在折返登山口的途中,一路吮詠回味著攀登歷程與過往人生,我想起了遠在南方的家人,朋友,那些愛我的人,還有我深愛過的一切。没有一個人是孤獨的島嶼,没有他們的信任、體諒、包容與支持,不可能成就今天的我。
當我回到了五合目,回首三七七六的富士山頂,短短兩天一夜,經歷了陰晴風雨,經歷了春夏秋冬,也與年少時的自己久別重逢。
宋末的蔣捷,曾留下一首動人的〈虞美人・聽雨〉,裡頭是這樣寫著:
「少年聽雨歌樓上,
紅燭昏羅帳。
壯年聽雨客舟中,
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
鬢已星星也。
悲歡離合總無情,
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已過而立之年的我,也提早感受到聽雨客舟中的滄涼。不過,我依舊熱愛所擁有的一切,成就與失落,悲傷與喜悅、矛盾與後悔、過往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卻又舉足輕重的點點滴滴,正是形塑我心中的沃土與荒蕪,不可分割的部分。
現在,我來到人群面前,克服自己與生俱來的障礙,訴說人生的故事,雖然,我的閱歷可能不怎麼精采,缺乏戲劇性的轉折與衝突,但是,這就是生活,平凡而瑣碎的庸碌,在其中,我為自己找了一條出路,一條不太多人走過的路……
但是,這正是我的道,我的路。
*********
年輕時,其實你不會想到自己正處在見證世界轉變的關隘,一如我航海時,在亞丁港看見索馬利亞海盜的崛起,而在阿富汗,一場没收十字架與聖經所暴發的口角,尋常可見的邊哨劇碼,其實就是西方基督信仰跟伊斯蘭穆斯林衝突的預演。普遍而言,華人或許對信仰似乎不如穆斯林來得堅定,但回顧歷史,基督與伊斯蘭的信仰,信徒為了宗教,為了自己所捍衛的真理,可以與之生,可以與之死。
透過旅行,我見證宗教另一種極端表現。
**
雖然我孤身上路,但一路上也遇到不少相同旅者。有時我們打過招呼、交換情報後就各奔天涯;偶然的同路人,也就相約一起走上一段。
幾乎每個國家的旅行者都知道,到了阿富汗一定要結伴。那時我和一對法國情侶一起,他們從大馬士革過來,終點是印度,已經走了三年多。他們其中一個原本是土木工程師,去了一趟塞浦勒斯當義工,回到法國後,覺得人生應該要更不一樣,所以就辭了工作,開始旅行,想要環遊世界。
我們就在喀布爾認識,一起包車從喀布爾到白夏瓦,前往巴基斯坦,途中還遇到一個日本人、一個韓國人,一行五人共同分攤這趟路所需的車資,以及路上需要打點的種種費用。
某一天,我們抵達一個很靠近巴基斯坦邊界的小村莊過夜,抵達時間已是半夜一點多了。碰巧,村裡有人結婚,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人的婚禮很有趣,都是晚上十二點才開始辦的,所以正是熱鬧的時候。可是我實在是太累了,白天路途翻山越嶺又顛簸,我們幾個吃完飯後就先去睡覺,村民還繼續慶祝,非常熱鬧。
朦朧中,大約在凌晨四、五點時,我們被外面傳來的哭聲吵醒。同行的法國男子,要大家不要出聲音,待在原地不要動。聽了一陣,才知道別村的人趁著婚禮大家相聚時來尋仇。一九八九年之後,阿富汗各地政黨分裂,不同政黨不惜採用屠殺手段宣示主權,街上游擊衝突不斷,窄路相逢,只要發現是世仇,極可能二話不說就把對方殺了。當晚婚禮就有人闖進來殺人,而且不是即刻斃命,是讓他們留著一口氣殘喘,重點就是要破壞婚禮的歡欣。整個村莊從原來的喜悅,一瞬間轉成仇恨與憤怒。
同行的男子叫我們不要動,他自己先出去探探狀況,結果我們這群外國人就被別村的人發現了。普什圖人對外人懷有強烈敵意,把我們全部押出去。原來村子的人跑去別的地方求救兵,我們全部都被拉到街上,眼睛被蒙起來,手腳也被綁起來。
那時我心想,「大概……就要死在這裡了吧!」
後來又有其他村莊的人來了,在黑暗中,我只聽到陌生方言激烈爭諯,跪了不知道多久時間,腦海裡盡想著「我為什麼會來這裡?」而法國人旅伴不時安撫大家不用擔心,說這種事情常發生。後來村裡的人和別村的人吵了起來,他們先把法國人解開,和他們談判,最後,要我們一個人付五十塊(原本是五百美元),就可以把我們的自由和生命買回去。
那一瞬間,我啞然失笑,原來我的命這麼賤,只值五十塊。
其實他們綁架我們,也不曉得去哪裡要贖金,只好刮我們身上的錢。但他們不會刮完,並不是要留給你旅費,而是要留給下一個部落繼續刮,這是部落之間的不成文的默契,部落與部落之間會互相通報,也許是他們其中一種生存方式。
到現在我還是不知道那一晚的遭遇,究竟是真的還是假的。但遭遇的當下,我的確有種感覺是:我就要在這裡結束了。害怕是一定的,畢竟被綁起來、眼睛被矇上,旁邊的人不只講些什麼聽不懂,每個人還拿刀拿槍。雖然那次最後每個人只被刮走五十塊,繼續上路時,司機還一直說我們很幸運,撿回了一條命,但法國旅伴還是不斷絮絮叨叨,他認為不應該是這個樣子。而我想的無非是:我到底為什麼要來這裡?為什麼要來這個莫名其妙的地方?我的家人永遠不知道我在哪裡,世界上沒人知道我去哪;而且我一個台灣人,要是真的死在那邊,也不會有人知道。而最後用五十塊就解決,又很荒謬地感到,原來自己的命那麼不值錢。
阿富汗之行,讓我成為堅定的不可知論者。也許有人因此更加投入宗教,但我正好相反,我也不清楚到底是什麼原因?可能我誕生在冥王星守護的十一月,天生就是懷疑論者,任何遭遇都有可能加強我這個面向,而非推著我往信仰的方向前進。
但這次的經驗,也沒有讓我決定結束旅行回家,事實上大家都繼續自己的旅程,一路上還是有說有笑,就像沒什麼事情一樣。
離開喀布爾之後,所在的環境都是僻壤窮鄉,國家任何政策都與這些地方民眾無關,人人設法自給自足,生產從商,過著中世紀一般的生活。經過村莊後,愈往巴基斯坦走,乞丐愈來愈多。
因為戰亂與地雷,這些乞丐都斷手斷腳。類似的景象,我在柬埔寨也曾看過。戰爭時軍方在這地區灑下數以萬計的地雷,上學的孩子、耕作的農人,很容易就會因此誤觸受傷。但不論是柬埔寨或阿富汗,這些誤觸雷區的人民都不會淪為乞丐,巴基斯坦卻非常多。我一路走,以為自己就要進入宗教聖地,卻始終看到人間煉獄。
千禧年的絲路之旅,讓我看到今日世界形成前的模樣。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其實和我過去旅行時看見的很不一樣。以帕米爾為例,每個村莊都是一個小世界,到處都一樣貧困;但不論是阿富汗人或巴基斯坦人,吃飯一定都是男女分開坐、大家一起吃。對待旅人,始終是竭盡所有的款待。
即使走了這麼多地方,年輕時,我缺乏足夠的知識跟經驗去理解世界,生命對我來說依舊陌生、模糊。我很喜歡一張圖片,是一九六六年蘇聯太空船拍下第一張從宇宙中傳回來的照片,他們從月球的背面拍地球,地球只露出半張臉,我覺得很有意思。一個人離家愈遠,愈想看清的是他自己。就像你抵達陌生的場域,就愈會自問:我為什麼要來到這裡?
在旅行移動中,我看見了世界,也觀照了自己。我在異國他鄉體驗不同的生活,我帶著好奇觀察世界,卻總把疑問放在心裡,然後自己去找答案,而不是開口詢問……這應該算是我的缺陷之一吧!事實上,從航海到絲路這段期間,是我人生最冷漠、和世界距離最遙遠的時候,卻也是我最常出去的階段。那時我並不了解自己到底要追求什麼。所以那時我才出去旅行,我以為旅行可以找得到。
然而,那兩次的長程旅行,我都沒有滿足我內心的渴望。反而是多年以後,在台北掙扎求生,被生活逼到躲房東、躲銀行時,我才慢慢釐清自己的人生。
我的人生很平凡,但年輕時總是不甘心平庸。年少的放浪,深掘我對生活的欲望,我貪婪的靈魂永遠想要更多,想看更多、想得到更多。可是每一趟出走,我發現,想要的一切,好像沒有這麼必要。只要今天晚上有東西吃、有地方睡,我就已經覺得非常非常滿足。而我就在旅行的路上,一點一滴地消融了自己對世俗的渴望。
************
文史工作者謝哲青》旅行,要成就屬於自己的偉大
2013/07 月號
30雜誌/提供
文∣王維玲
攝影∣陳志亮
如何成就一顆偉大的心?英國劇作家莎士比亞這樣說:「有人是天生偉大,有人因奮鬥而偉大,有人則是被迫偉大。」但是比起莎士比亞,文史工作者謝哲青更喜歡英國歷史學家卡萊爾的看法:「人一生下來就是成就自己的偉大,並非是豐功偉業,而是能夠做你想要做、也只有你才能做的事情。」
謝哲青的一生,像是一本帶著黑色基調的偉人傳記,從小生活在社會最底層,家境貧窮,明明一無所有,謝哲青卻始終存有相信自己的一股志氣,生命的痛苦與困境,反而讓他淬煉出鑽石般堅毅的心志。
半工半讀念完大學,取得歷史學及外文雙學位後,謝哲青並不急著投入職場,謝哲青一直渴望更接近、了解世界的模樣。他就像大航海時代的冒險家,即使一無所有,也不坐困愁城,寧願懷抱著自己的信仰與價值,充滿熱情地到世界各地探索冒險。
謝哲青探險的足跡遍布世界,他曾以徒步方式從中國上海出發,穿越中亞絲路,共計7個月抵達土耳其伊斯坦堡;也曾以搭貨輪的方式完成第一次環遊世界,住過印度的妓女戶,在俄羅斯街頭被追殺,在撒哈拉沙漠裡,發現自己內心的荒涼與孤獨。
走過世界,發現自己的不足,謝哲青再次回到學校充實自我,在倫敦亞非學院拿到考古學和藝術史雙碩士,並精通中、日、英、義、拉丁文等5種語言。
在探索世界的過程中,謝哲青找到自我的生命意義、世界知識,也獲得經濟獨立的自由,最終發現自己真正的人生志向是向世界說出旅行中見聞的故事,帶給人們希望及力量。
人生航線1先認識書本中的世界,再找到真正的世界
謝哲青擅長談西方的古文明、旅遊、歷史,隨著話題脈絡,不時引用一段史蒂文生、卡爾維諾或是濟慈的詩句,看著他侃侃而談的自信模樣,很難相信,謝哲青從小就患有「難語症」(Dyslexia)。
一般人不用特別學習的聊天說話,難語症患者卻因為大腦處理語音的速度不夠快,很難做出神經連結,所以謝哲青必須不斷練習,才能記得怎樣講話。
也因為閱讀困難,所以謝哲青必須花更多時間在讀書上,才能將字句的意義串聯起來,然後再從誦讀知識中學習講話。耗費了無數的時間、心力只為閱讀文字來防止自己忘記如何「說」。
除了先天的限制之外,謝哲青的童年也是卑微艱苦的,小時長相酷似外國人的謝哲青常被學校同學欺負,生活的殘酷與痛苦,讓謝哲青一直渴望逃離,但一個小孩如何離家獨立?
直到有天,謝哲青的父親從公司帶回一套1983年版本的百科全書,謝哲青突然發現,一個睜眼就可以做夢的方法:閱讀。
一般人只會拿百科全書來查閱資料,謝哲青卻花了3年的時間,把整套書背下來,他看到書裡的撒哈拉沙漠、印度、非洲、法國,總是忍不住想像那邊的環境是怎麼樣?人們如何生活?如何思考?
想像他方的美好生活,進而渴望生活在他方,這是謝哲青的旅行初衷,或許可以這樣說,謝哲青是先在書中認識了世界,才立志環遊世界。其實在真正出發之前,旅行早已開始,所以謝哲青常說:「每一場旅行,都開始於遙遠的過去,結束於不可知的未來。」到義大利前,你可能已經讀過義大利史、聽過義大利的歌劇、欣賞過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透過實際旅行去印證自己的理論,也從中發現自己有哪些不足,回來充實自己後再次出發挑戰。
在這個過程中,你的知識、眼界、閱歷會愈來愈豐富,旅行不再只是漫無目的遊走與享樂,而是一種自我提升向上的途徑。
謝哲青立志成為一個說故事的人,就像是一千零一夜裡的公主,總是以淵博的知識和人生閱歷,說著永遠不會中斷的動人故事,這些故事讓人歡笑、哭泣、悲傷,卻也帶來繼績生活的勇氣及希望。
謝哲青從何時開始領悟故事的力量?在英國念書時,謝哲青在愛丁堡的紀念館中認識了冒險小說《金銀島》作者史蒂文生(RobertLouisStevenson),他的作品總是帶領讀者體驗另一種高潮迭起、浪漫多采的人生。
晚年感染肺結核的史蒂文生為了養病,走過加勒比海、舊金山,最後在南太平洋的薩摩亞群島落腳。「我對他的人生很好奇,」所以謝哲青立志要到薩摩亞群島,追尋史蒂文生的腳步。
為了籌措這趟朝聖之旅的旅費,他必須利用暑假的時間,在愛爾蘭及冰島的漁場、法國農場工作賺錢。
愛爾蘭漁船上有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有時魚汛一來,48、72小時不間斷作業是常有的事。雖然辛苦,但謝哲青也因此獲得與各國人聊天、相處的機會,從中領悟如何從他人的生命故事中,映照出自己的幸運與擁有。
抵達薩摩亞群島後,當時史蒂文生定居的住所就跟小島的總統官邸連在一起,只要給總統門票費,就可以進去參觀;後來謝哲青問總統,史蒂文生的墓在哪裡?總統說:「就在後面的山上啊,走一下很快就會到了。」沒想到這一走,竟然就花了8小時!
坐在史蒂文生的墓碑旁,謝哲青發現上面刻著「Tusitala」(圖西卡,意指說故事的人)。因為史蒂文生在當地養病時,因為永遠有說不完的故事,很受到當地人喜愛,史蒂文生去世後,當地人特別將他葬在可眺望大海的聖山瓦哀(Vaea)山頂。
「後來發現我想做的就是這樣的人。」謝哲青說,旅行走過世界,他看見、閱讀、體驗到許多難得的人生故事,透過分享故事,人們可以從中獲得人生體悟,也可以想想,自己面臨這些困境時會怎麼做?
人生航線3走遍世界,才找到一條回家的路
當謝哲青站在撤哈拉沙漠的中心時,他卻覺得沙漠就像每個人內心深處的心靈風景一樣,荒蕪與空虛。走過86個國家,謝哲青才發現生命冒險地圖最大的空白與缺口,始終是自己的內心。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方沃土、一畝荒蕪,唯有透過不斷地探索與追逐,才能填補內心那巨大的虛空。」謝哲青常這樣解釋自己出走的動機。
年輕時旅行到印度孟買時,為了省錢,謝哲青住在貧民窟的妓女戶裡,其中有個性工作者獨力扶養孩子,但是無論工作、生活怎麼辛苦,這個媽媽卻一定會找時間帶孩子去海邊散步,謝哲青才領悟,原來不論人們是貧窮或富裕,對家庭重視的程度都沒有差別。
年輕的謝哲青為了逃離原生家庭,在世界各地遊走多年,卻因為在旅途中與不同的人相遇、交換故事,他逐漸重新定位世界、家庭及自我生存的意義,終於找到一條回家的路。
很多人將旅行當成一種逃避,不論是到印度流浪、到澳洲打工度假,真正重要的不是去了哪裡,而是透過旅行的刺激,從中找到自己對生命的自覺,思考自己是誰?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生活?人生有什麼目標?
學會面對旅行途中的種種問題與挫折後,最困難的冒險其實是回到生活本身,勇敢面對原本生活的難題與困境。
原文網址: 文史工作者謝哲青》旅行,要成就屬於自己的偉大 | 30 | 雜誌櫃 | NOWnews 今日新聞網 http://mag.nownews.com/article.php?mag=4-69-18423#ixzz3ifFkeow4
(1040810)
逃避原生家庭的流浪,透過旅行的指引
父親的一句話,
「你可能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但是你先要知道自己不要什麼!」
我們不能改變原生家庭帶給的牽絆,
但能一點一滴摸索荊棘路,找到能照亮自己獨特的光!
人生的每一段經歷,遇見的人事物,
都是能牽引著自己一步步釐清,想要的是什麼
閱讀世界,在貧瘠的現實環境,總能帶領自己看見不同的世界,
心靈亦能滿溢!
跟著歷史的先人走過的路,感受有別於文字的觸動,打開感官的視野
歷史、藝術是自己最後的選擇
成為像,羅伯特.路易.史帝文生,「說故事的人」
閱讀是打啟心靈最初的窗
孤獨的在自我的閱讀世界裡,不斷的、重覆的閱讀,克服閱讀的障礙。
不善交談的人際關係,在意外進入媒體界,在前輩們的教導、不斷修正說話的語氣、表情、速度,更進一步的態度、高度、溫度
突破自己最難的障礙,把握每一個機會改變自己
人生最難的關是自己,唯有自己願意走出來,夢想才能實現!
謝哲青《走在夢想的路上》一書,實際、真誠的建議
隨筆摘錄~
P9〈虞美人・聽雨〉蔣捷 宋末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
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
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P13「你可能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但是你先要知道自己不要什麼」父親的一句話
P29「你不要覺得自己已經是誰!你可能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但是要知道,你不要什麼」停了一下,他又叮嚀一句「謹言慎行」
P45-46平凡瑣碎的人生,問題永遠存在,
為什麼要旅行,面對生活比旅行本身意義還要重大
P49一年多的航行,我想要瞭解更多,想要不同層次的知識體驗,去填滿生命的空洞荒蕪。
回來努力工作存錢去念書,蛻變從漂流中的「謝哲青」
P67印度孟買
當生活裡沒有任何足以歡樂的事物時,電影成為唯一的解脫。卡爾維諾在《馬可瓦多》裡面說了一句話:「看電影就是睜著眼睛做夢」這裡的人什麼都沒有,他們只剩下夢,唯一逃避現實的方法,就是睜著眼睛做夢
你可能以為印度人過得困苦,亳無生活品質可言。但我看見的這些街上的人,他們平常有零工就打,出去看到東西就撿,沒事做就看電影。就某種程度上,他們是有生活的,比起我們的日子,工作、看電視、睡覺,或許我們過得較富有,但誰才真的擁有「生活」?
孟買對我來說,它充滿了生活的況味,它讓我開始對「人」充滿好奇,讓我甚至想要試試人擠人、和人相處是什麼樣子。所以我去擁擠的電影院、去駁雜的街道、去假日熱鬧的海邊。我被這座城市的顏色、建築,還有氣味吸引住。
P70我在恆河轉彎的瓦拉納西停留,傳說恆河的水,是雪山女神洗頭髮後所滴下來的,是最接近天堂的地方,在此可洗淨你的靈魂。在瓦拉納西,我感受到與孟買完全不同的矛盾、生與死的界線不再明確,孩子的受洗、日常的洗濯飲用、婆羅門肅穆的隆重祭祀、新人們的婚禮祈福,乃至是包裹彩布焚燒的大體,都是視線範圍內。空氣中流動著令人歡欣與作嘔的氣味,我第一次目睹肉體從有到無的過程,了悟與驚慄從意識層升起,這震撼,唯有親臨現場,才可能明白其中的糾結
P74亞舒曼的奶奶火化到剩下一隻腳,那隻踩過生命春夏秋冬,踏過花開花落的腳,再一次,我與死亡親密而真切的近距離對視,感官上的恐怖緩緩褪去,溫暖真實的生命感受湧上心頭
P75我逃避自己、逃避家人,所以離開;但旅途上,對家人還是有最多的思念。尤其,當我看到全世界都有「家」的影子,居然沒有我容身之地,不論逃得多麼遠,都是枉然。旅行的終點,就像是荷馬《奧德賽》筆下的尤里西斯,是每個旅行者刻意遠離的「家」。在漂浪多年後,我明白了,「家」是我旅程的最終歸屬。
P92-94尼采說「當你注視著黑暗時,黑暗也同樣注視你」
習慣夜的黑,開始享受那份包覆的靜默。人在黑暗中,反而想要尋找光,為自己的存在定義
大海的夜,並非永遠黑暗,光明永遠在意想不到時,在生命的轉折處。
我,透過一年三個月大航海,才瞭解天地遼闊,從綁縛的情緒中,釋放感官,觸摸世界的真實,以全新的視野,從「心」出發。
P102勇於任事,承擔部下過失的人(有擔當),一定令人心悅誠服的主管
P104領導的工作就是,為他們一生一世的回憶負責
P106「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打造生活與夢想,需要按部就班
P155柏林愛樂
P156〈胡桃鉗組曲〉〈花之圓舞曲〉
P161旅行者在漫遊中必修的課題,學習如何面對自己 康拉德〈黑暗之心〉
P205如困人類只依賴文本與口語理解世界與時間,當我們向上細究歷史洪流時,總是難以重現時光原貌。
P206博物館的物品就有這樣的魔力,透過物品,我們可以同時以微物與宏觀的方式觀察世界,這是我在博物館工作時第一件學到的事。「用嶄新的眼光,看待日常物件」
P212-215當你對想要做事產生質疑,明知自己要做卻失去熱情,就出去走走
生命歷程無法複製,別人成功模式不見得適合你,我在旅行中找到歷史(說故事的人)是我人生志業,旅行,書寫,有密切關聯
或許有人從工作暫時逃離,旅行給他的,只是玩樂的刺激跟挑動,旅行回來後,大部份人的感想,可能是更努力多賺錢,再好好出去走一趟
旅行是高度個人化,自主性的人生體驗
P224-226閱讀障礙的我,閱讀的不是「文字」是各具意義的「圖案」,字彙意義同步理解,必須花更多時間反覆閱讀,爸爸搬回老闆移民前捨棄12冊百科全書,我天天翻閱,愛不釋手。透過它,認識天文、地理、歷史、科技成就、工藝、建築、文學與藝術,在成長過程,在心田栽下日後漂泊的種子,更打下穩固的閱讀習慣
p226英國女探險家芙瑞雅.史塔克 〈天方夜譚〉〈馬可孛羅行紀〉〈元朝秘史〉
p240身兼小說家、詩人、旅遊作家羅伯特.路易.史帝文生
「圖西塔拉」薩摩亞人沈迷他的故事,稱他「說故事的人」
p240-243過去,我透過出走來「遺忘」,現在,我透過旅行而「記憶」有時我們不想面對自己人生,家庭時,總將自己放入更大框架,去遺忘,世界成為用來逃避的出口,後來旅行遇見許多人事物,總是在不同的人生中找尋意義,從中發現感動,我逐漸在先行者的身影背影,窺見更深層的意義,在啟蒙,在傳承,我找到一種方式能成就自己的獨特和別人的偉大,我是一位說故事的人
P274-275光有知識和經驗都是不夠,語言才是最好的工具,修正說話的語氣、表情、速度,除了態度、高度,還需要溫度
P279-280不論你要告訴別人任何事情,即使是修理對方,教訓對方,都要把話好好地說,要用你的方法,讓人接受你的觀念
P280-285學歷史的人,就是說故事的人,學歷史不是背誦人名和年代,也不是只記得事件與歷史教訓,而是培養出個人完整的歷史觀。
生活的歷練,教會我看得事物的層次、深度、廣度,透過自己的平台將感動傳遞
成長環境、經驗,在街頭討生活,在各種龍蛇雜處的地方出入,過往的經驗歷讓我理解藝術的方式變得有血有肉,如同我第一眼看到卡拉瓦喬的作品般,不只是一幅掛在牆上,擺在廳上的高價品,我清楚我要傳達就是這些感受。父親讓我知道,每個人心底有一塊東西永遠不能賣
P112-查葉慈的詩,〈他祈求錦繡天衣〉偶遇《請輕輕踩我的夢》摘錄~
人生歲月有五分之一在空等,
無論你在午後的咖啡館,
還是流動的車廂、捷運站,
因為有隨身一冊,你能看見──
小王子在花中旋轉,
徐志摩在康橋呢喃,
林間有葉慈盤桓,
河畔有泰戈爾的輕聲呼喚…
時間,不再是無意義的空轉,
你有偉大的靈魂相伴。
要是我有錦繡天衣,
交織著金和銀的光彩,
那蔚藍、黯淡和深黑的錦衣,
為黑夜、白晝和晨昏穿戴,
我願把它鋪在你腳下;
但我,窮,只能有美夢,
我把我的夢鋪在你腳下,
輕點踩,因為你踩著我的夢。
──〈他祈求錦繡天衣〉
當你老了,頭白了,睡思昏沉,
爐火旁打盹,請取下這部詩歌,
慢慢讀,回想你過去眼神的柔和,
回想它們昔日濃重的陰影。
多少人愛你青春歡暢的時辰,
愛慕你的美麗,假意或真心,
只有一個人愛你那朝聖者的靈魂,
愛你衰老的臉上痛苦的皺紋。
──節自〈當你老了〉
葉慈的文字簡單、深刻,往往強調取材於自己的國家、民族和生活。他在詩文中調和理性與感性,遊走象徵與寫實,以豐沛的情感與精煉的文字創作出無數卓越的詩篇。《請輕輕踩我的夢》選出葉慈創作生涯中最經典的101首詩,以中英對照的編排方式,帶領讀者欣賞葉慈如何透過珠玉般的美麗文字,將現實生活寫成一首首不朽的藝術。
《走在夢想的路上》謝哲青
內容簡介
原來,世界早有一條屬於我的夢想之路。
我無法教你如何旅行,也沒有什麼了不起的人生哲學;但我很想與你分享,在我旅行的過程中,那些世界教我的事。--謝哲青
人生之中留下痕跡的,往往就是這些看似瑣碎而不起眼的細節。
剛在電視圈受到注意的初期,一次返鄉與家人相聚,父親送我到車站。臨行前,寡言依舊的他,突然正色地看著我:
「青青,你不要覺得自己已經是誰!你可能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但你要知道,你不要什麼。」停了一下,他又叮嚀一句:「謹言慎行。」
我在暮色四合中,凝視父親轉身離去的背影。十多年後,再聽到這句話,意思完全不一樣。我可能沒有走在他期待的路上,慶幸的是,我始終記得他的教誨。
從難語者到媒體寵兒,且聽文采飛揚的藝術說書人謝哲青爬梳沉鬱往日,迎向敢夢的破繭人生。
作者介紹:謝哲青
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OAS, University of London)考古學和藝術史雙碩士。行遍天下之餘,曾任大英博物館、倫敦國家藝廊研究助理、佳士得拍賣會策展人。
目前除了是飛碟電台飛碟晚餐主持人,更是旅行作家、登山家、文史學者、各大藝術策展顧問等。
序 選書緣起
年輕博學的謝哲青總給人一種很懂事,很早就看透人世的感覺,然而從這本書我們才更明白,他如何一路走到了這裡。走過自我定位曖昧不清的迷惘,不知道自己該捏成什麼、加進什麼,只能一點一滴地取捨,靠近夢想。
「我們的人生都在摸索,我做過很多事,犯過很多錯,讓自己懊悔,也曾讓身邊的人流下傷心的眼淚。但因為世界對我的寬容,讓我能夠帶著過往的每一個自己、每一段經歷,一層一層地蛻變,走向我所期待的未來。
我相信,你也可以。」-謝哲青
推薦序 劉軒
我私下認識的哲青,談笑風趣、彬彬有禮,眼角微露文人的憂愁,卻不帶一絲文青的自負。
我們背景不同,但沒有任何隔閡。
第一次接受我的訪問,收麥之後,他主動對我敘說了一些成長往事,像是在某邊疆客棧,兩個素昧平生的異鄉旅人突然聊起來,正因不相識,反而更坦然,而這本書的語氣,也給我同樣的感覺。
我知道,哲青學問做得腳踏實地,
不是因為鍵盤敲得快,而是因為走破了不曉得幾雙鞋。
也知道,他近年能夠平步青雲,
不僅是因為貴人相助,而是他一輩子的準備終於找到了適當的平台。
不富貴權榮,也可以過得很有自尊,不是資優生,也可以很有學問,
在流浪中認識自己,在沉靜下思考世界,這本書中所敘述的人生歷練,
應當成為台灣所有年輕人的激勵。
自序 風雨中的富士山 謝哲青
東經138度43分39秒
北緯35度21分38秒
凌晨三點半,我站在富士山海拔三千三百七十公尺的中繼點本八合目,這裡距離富士山頂上的劍峰,還需要上攀將近四百公尺,約莫四公里左右的步行里程。
在這種高度,人的生理會有程度不一的反應。海平面的大氣壓力為七六○毫米汞柱,正常氧氣濃度為百分之廿一。隨著海拔提高,氣壓就愈低,但與一般民眾都有的迷思,以為氧氣濃度會隨海拔高度提升而下降,其實不然。
氧氣濃度的百分比例不變,不過,在三千七百公尺的高度,氣壓下降為四八三毫米汞柱,雖然氧氣濃度仍為百分之廿一,但每吸一囗氣,其中所含的氧氣分子便只有平地的百分之六十。今天,前來攀登富士山的觀光客,多半是因為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富士山-信仰の対象と芸術の源泉」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許多慕名而來的觀光登山客,體能上並没有訓練適應高海拔,所以,有不少人在登山小屋內呻吟輾轉。我望著山下塵囂的萬家燈火,從山梨縣的河口湖,一路旖旎綿延到靜岡縣的御殿場,想像著每一盞燈,都是一則故事,一個夢想。
曾經,我也擁抱著小小的夢想,求學、工作、偶爾小小的出遊、或許在某天遇見生命的另一半,戀愛,走入婚姻,組一個小小的家庭……人生,似乎就該如此,也應該如此。
但是,每當我走到生命的分岔口時,面對康莊與崎嶇,我總是選擇了那條箕踞傾倚的山徑而去。年輕時,總是樂觀地認為,隱藏在嶔崎磊落的背後,應該是柳暗花明的人生風景,不一樣的大山大水,不一樣的人生體會。於是,我將小小的夢想收藏在心中某個角落,直到命定的來臨。
攀上富士山頂峰的最後一里路,對所有人都是一場挑戰與折磨。大氣壓力的變化,吸入氧氣量的遽減,讓每個人的肺都像在燃燒。離開本八合目才三十公尺,突如其來的寒霧迅速地籠蓋整個峰頂,風勢逐漸加強,上攀的情況變得不樂觀,即使,富士山在這十幾年逐漸郊山化,大家都忘了,它仍然是一座海拔三千七百七十六公尺的龐然巨峰。
當我抵達海拔三千六百公尺的九合目時,已經有許多人坐在山徑轉折處喘氣,或就躺在路邊不願起來。我頂著愈來愈強的風雨,繼續往上攀,耳畔響起了母親說過的話:
「……這也做不好,那個也不行,如果你連堅持的意志也没有,那你就什麼都不是……」
也在這個當下,憶起了兩年前在日光東照宮所抽到的籤文,上面寫著:
「人の一生は
重荷を負うて
遠き道を行くが如し
急ぐべからず。」
這句話的意思是,『人的一生有如背負重擔,走漫長悠遠的路,切莫急切』。德川家康的遺訓,不僅對應了當下情境,也呼應了我目前走過的生命歷程。這支籤和我非常的有緣,將近二十年前第一次造訪日光東照宮,抽到的籤也是這支。來自兩個不同的時空的聲音,卻捎來相同的訊息,似乎不斷地在提醒著我:
「你的人生,就是背著重物,走在漫長的上坡路……」
於是,我重新調整呼吸,咬著牙,一步一步地繼續往上爬。
二十年前,當我走入第一座高山時就隱約意識到,人生從此不同。後來我在海上的漂浪、絲路的行旅、在歷史與藝術路上的追尋,都是從登山開始。二○一四,是我第三次攀登富士山。多年前,攀登富士是因為深田久彌「百名山」的隨筆,我想透過現場感受,進一步瞭解山岳的魅力;後來,抱著征服的雄心踏上征途,用雙腳丈量世界;今天,我懷著朝聖的心情踽踽上行,深究信仰與藝術的泉源。在一步一腳印中,發現自己不一樣了,多了一份練達的世故,少了點跋扈的狂傲;多了點眼角的滄桑,少了一份雀躍的稚氣。
唯一没變的,是永無休止的好奇心,好奇,一向是將我推向世界最大的動力。
終於,在清晨五點四十分,我來到了富士山頂的久須志神社,許多登山客來到神社之後,拍拍照後喝口水,然後又急切切的下山。我倚著欄杆,等待被稱作「御來光」的富士山日出,只可惜天候不佳,大家都没有看到像網路圖片或是旅遊書刊上所寫的無敵美景。
就在一陣又一陣的失望與嘆息聲中,來自東方地平線的晨光劃破天際,剛剛還咆哮不已的狂風,有了短暫歇息,我在久須志神社前,瞥見了這稍縱即逝的神祕片刻。遙望著雨過天青雲破處,一路上身體所承受的勞苦、心理所忍受的折磨,所經歷的寒雨冰霜,都在那一刻消融殆盡,留下來的,没有狂妄征服的自大,只有小小成就的淡淡喜悅。
我在折返登山口的途中,一路吮詠回味著攀登歷程與過往人生,我想起了遠在南方的家人,朋友,那些愛我的人,還有我深愛過的一切。没有一個人是孤獨的島嶼,没有他們的信任、體諒、包容與支持,不可能成就今天的我。
當我回到了五合目,回首三七七六的富士山頂,短短兩天一夜,經歷了陰晴風雨,經歷了春夏秋冬,也與年少時的自己久別重逢。
宋末的蔣捷,曾留下一首動人的〈虞美人・聽雨〉,裡頭是這樣寫著:
「少年聽雨歌樓上,
紅燭昏羅帳。
壯年聽雨客舟中,
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
鬢已星星也。
悲歡離合總無情,
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已過而立之年的我,也提早感受到聽雨客舟中的滄涼。不過,我依舊熱愛所擁有的一切,成就與失落,悲傷與喜悅、矛盾與後悔、過往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卻又舉足輕重的點點滴滴,正是形塑我心中的沃土與荒蕪,不可分割的部分。
現在,我來到人群面前,克服自己與生俱來的障礙,訴說人生的故事,雖然,我的閱歷可能不怎麼精采,缺乏戲劇性的轉折與衝突,但是,這就是生活,平凡而瑣碎的庸碌,在其中,我為自己找了一條出路,一條不太多人走過的路……
但是,這正是我的道,我的路。
年輕時,其實你不會想到自己正處在見證世界轉變的關隘,一如我航海時,在亞丁港看見索馬利亞海盜的崛起,而在阿富汗,一場没收十字架與聖經所暴發的口角,尋常可見的邊哨劇碼,其實就是西方基督信仰跟伊斯蘭穆斯林衝突的預演。普遍而言,華人或許對信仰似乎不如穆斯林來得堅定,但回顧歷史,基督與伊斯蘭的信仰,信徒為了宗教,為了自己所捍衛的真理,可以與之生,可以與之死。
透過旅行,我見證宗教另一種極端表現。
**
雖然我孤身上路,但一路上也遇到不少相同旅者。有時我們打過招呼、交換情報後就各奔天涯;偶然的同路人,也就相約一起走上一段。
幾乎每個國家的旅行者都知道,到了阿富汗一定要結伴。那時我和一對法國情侶一起,他們從大馬士革過來,終點是印度,已經走了三年多。他們其中一個原本是土木工程師,去了一趟塞浦勒斯當義工,回到法國後,覺得人生應該要更不一樣,所以就辭了工作,開始旅行,想要環遊世界。
我們就在喀布爾認識,一起包車從喀布爾到白夏瓦,前往巴基斯坦,途中還遇到一個日本人、一個韓國人,一行五人共同分攤這趟路所需的車資,以及路上需要打點的種種費用。
某一天,我們抵達一個很靠近巴基斯坦邊界的小村莊過夜,抵達時間已是半夜一點多了。碰巧,村裡有人結婚,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人的婚禮很有趣,都是晚上十二點才開始辦的,所以正是熱鬧的時候。可是我實在是太累了,白天路途翻山越嶺又顛簸,我們幾個吃完飯後就先去睡覺,村民還繼續慶祝,非常熱鬧。
朦朧中,大約在凌晨四、五點時,我們被外面傳來的哭聲吵醒。同行的法國男子,要大家不要出聲音,待在原地不要動。聽了一陣,才知道別村的人趁著婚禮大家相聚時來尋仇。一九八九年之後,阿富汗各地政黨分裂,不同政黨不惜採用屠殺手段宣示主權,街上游擊衝突不斷,窄路相逢,只要發現是世仇,極可能二話不說就把對方殺了。當晚婚禮就有人闖進來殺人,而且不是即刻斃命,是讓他們留著一口氣殘喘,重點就是要破壞婚禮的歡欣。整個村莊從原來的喜悅,一瞬間轉成仇恨與憤怒。
同行的男子叫我們不要動,他自己先出去探探狀況,結果我們這群外國人就被別村的人發現了。普什圖人對外人懷有強烈敵意,把我們全部押出去。原來村子的人跑去別的地方求救兵,我們全部都被拉到街上,眼睛被蒙起來,手腳也被綁起來。
那時我心想,「大概……就要死在這裡了吧!」
後來又有其他村莊的人來了,在黑暗中,我只聽到陌生方言激烈爭諯,跪了不知道多久時間,腦海裡盡想著「我為什麼會來這裡?」而法國人旅伴不時安撫大家不用擔心,說這種事情常發生。後來村裡的人和別村的人吵了起來,他們先把法國人解開,和他們談判,最後,要我們一個人付五十塊(原本是五百美元),就可以把我們的自由和生命買回去。
那一瞬間,我啞然失笑,原來我的命這麼賤,只值五十塊。
其實他們綁架我們,也不曉得去哪裡要贖金,只好刮我們身上的錢。但他們不會刮完,並不是要留給你旅費,而是要留給下一個部落繼續刮,這是部落之間的不成文的默契,部落與部落之間會互相通報,也許是他們其中一種生存方式。
到現在我還是不知道那一晚的遭遇,究竟是真的還是假的。但遭遇的當下,我的確有種感覺是:我就要在這裡結束了。害怕是一定的,畢竟被綁起來、眼睛被矇上,旁邊的人不只講些什麼聽不懂,每個人還拿刀拿槍。雖然那次最後每個人只被刮走五十塊,繼續上路時,司機還一直說我們很幸運,撿回了一條命,但法國旅伴還是不斷絮絮叨叨,他認為不應該是這個樣子。而我想的無非是:我到底為什麼要來這裡?為什麼要來這個莫名其妙的地方?我的家人永遠不知道我在哪裡,世界上沒人知道我去哪;而且我一個台灣人,要是真的死在那邊,也不會有人知道。而最後用五十塊就解決,又很荒謬地感到,原來自己的命那麼不值錢。
阿富汗之行,讓我成為堅定的不可知論者。也許有人因此更加投入宗教,但我正好相反,我也不清楚到底是什麼原因?可能我誕生在冥王星守護的十一月,天生就是懷疑論者,任何遭遇都有可能加強我這個面向,而非推著我往信仰的方向前進。
但這次的經驗,也沒有讓我決定結束旅行回家,事實上大家都繼續自己的旅程,一路上還是有說有笑,就像沒什麼事情一樣。
離開喀布爾之後,所在的環境都是僻壤窮鄉,國家任何政策都與這些地方民眾無關,人人設法自給自足,生產從商,過著中世紀一般的生活。經過村莊後,愈往巴基斯坦走,乞丐愈來愈多。
因為戰亂與地雷,這些乞丐都斷手斷腳。類似的景象,我在柬埔寨也曾看過。戰爭時軍方在這地區灑下數以萬計的地雷,上學的孩子、耕作的農人,很容易就會因此誤觸受傷。但不論是柬埔寨或阿富汗,這些誤觸雷區的人民都不會淪為乞丐,巴基斯坦卻非常多。我一路走,以為自己就要進入宗教聖地,卻始終看到人間煉獄。
千禧年的絲路之旅,讓我看到今日世界形成前的模樣。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其實和我過去旅行時看見的很不一樣。以帕米爾為例,每個村莊都是一個小世界,到處都一樣貧困;但不論是阿富汗人或巴基斯坦人,吃飯一定都是男女分開坐、大家一起吃。對待旅人,始終是竭盡所有的款待。
即使走了這麼多地方,年輕時,我缺乏足夠的知識跟經驗去理解世界,生命對我來說依舊陌生、模糊。我很喜歡一張圖片,是一九六六年蘇聯太空船拍下第一張從宇宙中傳回來的照片,他們從月球的背面拍地球,地球只露出半張臉,我覺得很有意思。一個人離家愈遠,愈想看清的是他自己。就像你抵達陌生的場域,就愈會自問:我為什麼要來到這裡?
在旅行移動中,我看見了世界,也觀照了自己。我在異國他鄉體驗不同的生活,我帶著好奇觀察世界,卻總把疑問放在心裡,然後自己去找答案,而不是開口詢問……這應該算是我的缺陷之一吧!事實上,從航海到絲路這段期間,是我人生最冷漠、和世界距離最遙遠的時候,卻也是我最常出去的階段。那時我並不了解自己到底要追求什麼。所以那時我才出去旅行,我以為旅行可以找得到。
然而,那兩次的長程旅行,我都沒有滿足我內心的渴望。反而是多年以後,在台北掙扎求生,被生活逼到躲房東、躲銀行時,我才慢慢釐清自己的人生。
我的人生很平凡,但年輕時總是不甘心平庸。年少的放浪,深掘我對生活的欲望,我貪婪的靈魂永遠想要更多,想看更多、想得到更多。可是每一趟出走,我發現,想要的一切,好像沒有這麼必要。只要今天晚上有東西吃、有地方睡,我就已經覺得非常非常滿足。而我就在旅行的路上,一點一滴地消融了自己對世俗的渴望。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