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12.10)
喜歡在偷閒的日子中,泡在書局裡,窩著看看自己喜歡的書,總是會留給時間逛逛看看其他流行的書目,書名是對喜歡的話題給的第一印象,再翻看序,就知道這本書吸不吸引你。
《富人不說,卻默默在做的33件事》這本書,就是尋寶來的好書
建議的事項,其實皆在生活之中,微小不是很起眼的觀點,但確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未來。
(103.1.4)
能不能當有錢人是未知數,但其正向的觀念建議,是可以成就自己的人生態度。
第一次一股腦看完,再啟這書已是一年多後的事,再閱讀則細細咀嚼寫下註記
這是一本隨時翻閱,隨時提醒自己的工具書
(摘錄博客來網站)
《富人不說,卻默默在做的33件事》
作者:延埈赫
原文作者:Yeon Jun Hyug
譯者:蕭素菁、張亞薇
差距,就在不起眼的地方
微小執行力,造就大不同的人生!
成功的人,每天都做著一些跟別人不一樣的小事!
克服小小的怠惰、比別人多堅持幾分鐘、把事情徹底做好……
這些微小差異,也能助你跳脫平庸,享受富裕和成功。
短跑比賽,差0.01秒,名次就差很大。
人生中,一點點的不同,也決定了勝負!
這就是「微小差異」。
本書介紹33種從細節中創造微小差異的方法,
引用知名人士如傑克.威爾許、比爾.柯林頓、韓國三星電子會長李健熙等人的親身經驗。
書中同時還歸納了「臨界狀態」的科學實驗,告訴你為什麼只要掌握住別人忽略的機會,就能累積出最後的驚人成果。
今天開始,創造你的「微小差異」:
1 先撥出時間,實現微小的差異:以早晨時間為最佳
2 選擇眼前看得到的東西閱讀:什麼內容都可以
3 在心中植入微小差異的種子:不需要太深奧
4 在身邊找出實踐微小差異的機會:找不到也沒關係
5 觀察周邊的人有什麼微小的差異:不需特別挑選優劣
6 在常用的筆記本上記錄今天的微小差異:可以只寫下簡單的感覺
7 告訴自己,又是成功的一天:同時對明天的小小成功感到樂觀
8 在一個月內以1~7的方式實踐微小的差異:偶爾跳過也沒關係
9 試著找出還未實踐的部分:最好有充裕的時間
10 重讀念過的書,回顧這段時間的資產
11盡情地讚美自己
作者簡介:延埈赫 Yeon Jun Hyug
首爾大學東洋史學系畢業,曾在Woongjin Media及Hansol教育擔任多年的內容企畫及開發。目前是H2企畫團隊代表。著有多本暢銷書,包括《進公司後3年》《公司想留住的人只有1%的祕密》等等。並在全國經濟人聯合會的國際企管院負責規畫CEO歷史講座。
作者對各界成功人士所具有的「微小差異」特質深入剖析研究,進而完成此書。也希望藉此向認為要成功很困難的人傳達一個事實:「成功,可以輕鬆地從小事開始。」
譯者簡介:蕭素菁
國立政治大學東語系韓文組畢業,韓國漢陽大學社會系碩士,目前服務於國內顯示器製造廠。譯有《男人比不上儲金簿》《雪貓在巴黎》《to Cats》《古典音樂童話》《一天》《上哈佛真正學到的事》《說動世界的15位CEO》《不用擔心錢的老後》《富人不說,卻默默在做的33件事》等書。
張亞薇
中國文化大學韓文系畢,曾留學韓國慶熙大學,於該校取得高級韓語課程結業證書。回國後曾任職於工業技術研究院、中央通訊社、中國文化大學教育推廣部韓語講師等,譯有數本韓文書籍。現專職於韓文教學和翻譯工作。
1比期限提早兩天完成
然而有些人卻會先從整體開始思考,外表看起來好像很悠閒,其實都是為了發掘別人看不到的問題。只要能找出重點,訂出一個「自己的完成期限」,將時間提早,讓自己養成從容開始、提早完成的習慣,然後發揮高度的專注力,再加上不斷修正,最後必得到一個不平的成果。
2不喜歡的事,再多做三分鐘
分散注意力,找一件喜歡的工作來交替著做,例聽音樂邊打掃房間,或是邊看電視邊洗衣服,讓你一些心思放在喜歡做的事情上,自然就會忘記另一件工作原本是自己所不想做的。
持續成長或是留在原地踏步,這兩種人之間最大的差別,就在於面對討厭的工作所採取的態度。
3和家人一起吃早餐
4坐第一排的位子
也許有人認為坐在前面後面沒什麼不同,但是坐在第一排確實可以和講師產生一種特別的共鳴。因為眼神經常交會,所以沒有空檔可以分心,講師會觀察我的反應,藉此確認學生的理解程度。也就是說彼此會形成一種緊密的互動關係。
(奶奶大學生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說出自己的學習秘訣:「我每次上課都是第一個到教室,而且坐在在第一排的位置。上課時我會打開錄音機放在桌上,將三個小時的課全部錄下,然後用四十八小時的時間邊聽邊讀。」)
5隨身帶著筆
很多成功的人,都有寫筆記的習慣。他們經常隨身帶著手冊,並將所聽到的資訊記下來,他們不會依賴記性或信任之類的東西,因為他們不相信記憶或感覺,只相信文字和文件。
寫筆記的習慣能培養出觀察的習慣,而觀察的習慣又能提升個人的觀察力。還有寫完筆記,你會一邊重看筆記、一邊比較分析,這樣又可以增加思考的廣度及深度。藉由這種過程的反覆進行,你將會培養出超越事物表象、看透事物本質的眼光。
6在手機背景畫面寫上自己的目標
有時候你並沒有為這個目標特別努力什麼,但是只要看到手機畫面就夠了,因為它會使你維持對這個目標的持續關注,這點才是最重要的。
7比約定的時間提早十五分鐘出觀察到達
只要提早到,犯錯的機率就能降低一半以上,且可保留一些安靜獨處的時間,並能充分利用等待的那段時間
亦是對對方的一種尊重
8先訂好玩樂的計畫
當工作做好時,應給自己一些獎勵,是對自己的努力給予一種回報,這過程如果能多重複幾次,不僅工作表現會更好,甚至還可以消除玩樂時的不安
9先大聲向別人問好
除了尊重,問好亦是做人的基本,教孩子問好亦是如是
10在一週內寄E-mail給初見面的人(適合做業務用)
在利用會議或聚會認識某人,最好是在兩天內寄E-mail給對方,開啟溝通的管道。郵件內容要簡單扼要,最好標題就要點出重點。且向對方略微表達關心。不要同時寄給多人。也不要期待回信。
(整理每天收到的新名片,註記在名片背面,建電子檔註記見面時間和場合、重要的談話,對方的喜好,家中的狀況)
當你想要進一步的認識對方,不要等對方靠近你,而是主動接近
11正確喊出對方的姓名與職稱
12剪掉信用卡
有錢人是從控制消費開始,巴菲特成為富翁的秘訣,他總這樣回答「儲蓄和投資。然後再儲蓄、再投資」
13興趣是你一輩子的同伴
興趣可讓自己從忙碌壓力中紓解,也是陪伴自己走過孤獨的出口
14三秒之後再回答
給自己思考的時間,修飾正確用語、避免誤會和錯誤
15一邊聆聽一邊附和
說話是知識的範疇,聽話則是智慧的領域
善於傾聽他人說話的人,雖然自己說的話比較少,但卻說話及協商溝通的高手。邊傾聽,有時提問,眼睛邊注視著對方、邊點頭,雖是小動作卻是重要表達的小細節。
16別按關門鍵
將放在生活關門鍵的手指移開,利用這點小小的空閒,偶抬頭看看天空,可以讓我們培養重新發掘身邊新奇事物的眼光,增加生活的溫度。
17少吃一口飯
節制,對所有事物淺嘗輒止,是幸福和健康的秘訣
少吃,訓練我們如何克制。克制能凝聚我們的能量,朝目標前進
少餐保持免疫力、防止老化
雜糧,少碾米過程中稻米的營養會流失含各種維他命.礦物質.纖維質
18每天和別人共進午餐
有經驗的人懂得利用午餐時間去傾聽另一個世界的聲音。視線暫從專業領域中暫移開,然後去接觸一個從不曾見過的世界,藉由這陌生經驗擴展自己的見聞,從中得到靈感,試圖將不同領域結合。
「不是等距離拉進後才一起去吃午飯,而是要先吃午飯,再讓彼此距離拉近」
19吃飯時不要掉落食物
禮儀從飲食開始,吃飯時可以觀察出對方是什麼樣的人。餐桌的表現即是真實生活的片刻。吃飯時會考慮別人,平常就會是個貼心的人。即使美食當前還可以用理智冷靜地思考,在遇危急狀況時,不僅不慌張,甚至還可以細心照顧別人。
20每天走路或跑步三十分鐘
學者證實,走路確實與人的精神健康有著密切的關係。兩隻腳維持平衡走路,不僅可以活化腦部,也可以使腦部得到啟發,並引起精神上的滿足。
21送客要送到電梯門口
送到電梯門口,比客人更往前幾步,並幫客人按下電梯的按鈕
22所有的回答都從「是」開始
與其一味否定,還不如正面地去找出可能性
職場上,回答「是」的人,必須先忍受眼前的不便且必須花時間對上司的指示進行各種討論及分析,還要幫上司找理由,可能白忙一場聽同事們抱怨,但當分析結果判斷是「不」時,報告上司時這事就結束。上司會確認你的各依據,承認自己的提案是錯的也會感到歉意。反之先說「不」也許當下事情結束,但上司會對你逐漸反感,而後會衍生其他問題。
23睡前五分鐘向自己提出問題
即使入睡,腦部並沒有停止活動,腦部透過夢境重新整理既有的資訊,並刪除不需要的資料,將白天吸收的新資訊整合到原有的系統中。學者認為,做夢和創意會接連形成潛意識,當專注某一件事而剌激到潛意識,夢裡的創意就會發揮出來,然後看到平常所意想不到的事。
24五分鐘內記錄夢的日記
每個人每天晚上都會做一到五個夢,夢境更換的時間以九十分鐘為單位,但95%會從記憶刪除
但有時能清楚意識到自己正在做夢,這叫清醒夢,夢中發生的事某種程度可控制,是透過與內在世界的對話,實現自我開發及發展的手段。
最重要的是把夢記下來,可更輕易地熟悉做清醒夢的技巧
25仔細閱讀報紙
想了解這世界,先從閱讀報紙開始
「瀏覽網路新聞」和「看報紙」不同。閱讀是一段仔細鑽研的吸收過程。在看完每個段落的意義之後,可判斷前後文的內容,然後整理出整體的脈絡,甚至需要發揮想像力。和瀏覽相比,閱讀的速度雖比較慢,但能掌握整篇文章的優點
一天閱讀二、三份不同風格報紙,並剪下所需資料匯整,在資訊過剩而帶來的混亂,能嚴選高品質報紙,在未來將扮演重要的角色。
26隨身帶著一本書
把握瑣碎的時間閱讀,碰到較難懂的地方,也翻閱就好,等看到後面,前面不同自然會慢慢有所領悟。
27每週一次,從不同的路線上下班
「梅迪奇效應」它是指各種不同領域在經過碰撞及融合後,所產生的創造與革新現象。
其代表人物米開蘭基羅,是雕刻家.建築家.畫家.詩人,在翡翠翠梅迪奇家中和哲學家.史學家.科學家有密切的交流;米蘭斯福爾札貴族支援的逹文西,得以一一接觸雕刻.發明.建築.解剖學.植物學.都市計畫.天文學.地理學.音樂等各領域
二人共同點,就是對任何小事懷抱高度好奇心,而且只要發現身邊有任何奇特的事物,兩人都有立即素描下來的習慣。
「改變上、下班路線」之類的小事不僅可以引發追求變化的本能,同時可以讓人維持敏銳的感覺。並非長途旅行,才可以喚醒心中沈睡的挑戰精神
28靜靜坐著觀察周遭的人
革新隨時都可以從眼睛開始,觀察可以培養洞察力,而洞察力又與創造息息相關
對好奇心強烈的人,日常生活的小疑問很容易對他們形成誘惑,看久了看事物的角度也與別人不同,其微小的差異,就可能成為偉大的發現。
29電腦關機再下班
30裝做不知道
先裝做不知道,不去在意,就會有充裕的時間將現實和情感分隔開
亦先接受對方就是那樣的人,自己亦收下偏執的態度,才能輕鬆相處
31壞消息別用電子郵件告知
Mail,是一種非常容易引起誤會的溝通方式,在掩藏寄件人的情緒,只記錄事實加以傳逹的情況下,可能會讓收件人不了解真正的意思,且過多的mail也是問題,浪費時間且注意力容易分散
可以的話用電話溝通,有了聲音和表情元素,較不易有誤解
32讚美不在場的人
「稱讚第三者」是最高明的讚美者,反之,許多人則是忙著對不在場的人加以批評、說閒話。無論是稱讚或說閒話,最後都會經由各種途徑,全部傳到當事人的耳裡,因此產生截然不同的結果
透過第三者所聽到的稱讚,滿足了希望獲得認同和自尊的兩種需求
馬斯洛需求層級理論中的最後一個階段,即自我實現的需求
﹝1.生理(生存)2.安全(身體.精神)3.情感.歸屬(互動)4.自尊(認同.尊敬)﹞
下次聚會注意,有些人對於不在場的一一列舉缺點、批評;有些人則是在一旁靜靜地坐著,只給予人們讚美的話。
33向自己道謝
我們最吝嗇對待的對象,不是別人,正是自己。因此最讓我們傷心的人,也就是自己。
樸實簡單的「荷歐波諾波諾療法」目前受到二十一世紀現代人矚目,愈來愈多的人每當感到身心俱疲時,就向自己傳逹一句「謝謝你」的話,藉此獲得心靈的平靜。
用微小的差異,踏出偉大的一步
我們總是認為小事不重要,所以一心憧憬著大事,因而忽略了小事。
看到想辦存款的同事忙著找一家利率稍微高一點點的銀行,我常會忍不住生悶氣。還有,當看到有人為了省幾塊油錢,而跑到最便宜的加油站排隊等加油時,我也會感到無法理解。
我這麼說好了:
「這樣做,有好到哪裡去嗎?」
有一家汽車公司將汽車銷往美國,同時進行了品質測試。雖然安全測試沒有問題,但是產品卻出現許多小瑕疵,結果在品質方面就得到比較差的評價。
汽車公司的行銷負責人在網路上張貼文章表示不滿,他說:
「評價的標準並不公平。這些問題只不過是小瑕疵,卻被放大成好像是引擎的問題,實在不合理。」
隔天,在這個負責人的貼文下方出現了一篇回應文章。
「你可能覺得那是個小問題,但是消費者每次開車門都會聽到『嘎』一聲,這可是會讓人神經緊繃的。」
那些「微小差異」,看起來好像微不足道,所以人們看到對每件小事都在意的人,有時反而認為他們太過挑剔。然而有些微小差異,正是形成日後「巨大差異」的決定性關鍵。
大家的起跑點都一樣,不管是世界紀錄保持人,還是排名前二十名的選手,大家都是從同一條線、聽同一聲槍響後才出發。但在過程中卻隱含著看不到的微小差異,那些比別人率先跨出的每一步,到最後終於累積成巨幅的紀錄差異。
我們也是一樣。大家剛進公司時,起薪都差不多,而且每個人都有機會升到主任或課長,然後再升到經理。可是此後出現的差異愈來愈明顯,等經過十五、二十年之後,彼此的差異已經擴大到讓人很難相信起跑點是在同一條線上。
還有,一家公司的聲譽變好或變差,通常不是一、兩個重大事件所造成的。因為每天發生的許多瑣事會逐漸累積,到最後就像滾雪球一樣,變成巨大的情緒性社會觀感。同樣地,如果把員工們的每個小提案匯集起來,將可使公司持續改善,終有一天變身成為超越競爭對手的公司。
不妨想想高爾夫球比賽的例子,你就能發現微小的差異是如何產生決定性的差異的。
不懂的人在看高爾夫球比賽時,會覺得這些職業選手之間的實力並沒有太大的差異。因為大部分選手都可以把球穩健地打上果嶺,然後輕易地把球推進洞裡。
然而,排名領先的選手們卻不容許犯下絲毫的失誤。即使不小心失誤了,也要更加集中精神,找機會逆轉。比賽結束後會計算分數,藉此確認選手們對任何小細節的專注程度。也就是說無論容易或困難,每一次揮桿的差異累積起來,就會擴大成為最後的分數差距。
所謂的「職業選手」,就是從細節中決定勝負的人。他們能在微不足道的小事中創造出差異,這種細膩的特質使得他們可以掌握住別人忽略的機會,選擇別人所不注意的方式,也因此使他們踏上別人所無法到達的成功之路。
一九八七年,美國布魯克海文國立研究所的三位物理學家做了一項有趣的實驗。他們在桌上撒下一顆顆沙粒,同時觀察其中的變化。剛開始是使用真的沙粒,後來為了方便觀察,改成以電腦進行模擬實驗。他們想像自高處俯望沙堆,在沙堆坡度較平緩穩定的地方標示成草綠色,較陡、有坍塌之虞的地方標示成紅色。他們發現,當沙粒慢慢堆高,草綠色的地方會在一瞬間變成紅色,最後終於倒塌。而斜度較陡的紅色沙堆,卻不一定會立即倒塌。
三位物理學家在進行多次的實驗之後,導出以下這段結論。
「只有達到特定狀態的紅色沙堆才會倒塌,因為那時候只要任意加上一顆沙粒,就足以讓目前為止所堆積的沙完全倒塌,這就是所謂的『臨界狀態』。臨界狀態的形成,是來自於每顆沙粒的不同重量、倒塌角度和方向,以及其他沙粒的衝擊等各種變數長時間的累積,而且各有不同。由於每個沙堆的堆積過程不一樣,所以雖然外表看起來相似,但倒塌的時機點還是不同。」
我們的生活就像是用「瑣碎日常生活」的沙粒所堆出的城堡一樣。一顆又一顆的沙粒,堆積出我們的每一天;每一天的沙堆,又再堆出一個星期,每個星期累積成一個月,每個月又形成一年,一年再堆積成十年。日常生活就像沙粒,堆積出我們的一生。
我們每天累積的小沙堆,終有一天會達到臨界狀態。到了那時,我們將會面臨和以往不同的全新人生。而那會是什麼樣的人生,就是由你堆沙的方式──也就是由你怎麼過瑣碎的每一天而決定。
所謂「微小」,通常伴隨著兩種意義。它具有「微不足道」的意思,同時也可以視為具有「容易完成」的正面意義。
在日常生活中找出微小的差異,把這些小事做好,這點並不困難。
只要持之以恆,每個人都可以做得到。
請記得,在我們不經意的瑣碎日常生活中,正隱藏著驚人的成功關鍵呢。
三秒之後再回答
即使問題來得很急,也要慢慢回答。
──義大利俗諺
我的個性原本就不善於拒絕,所以每當聽到有誰說些令人惋惜的話時,我就會附和地回答:「嗯,沒錯。」
因為這樣的性格,曾經發生過一件令我狼狽不堪的事。
有一天,一位老朋友忽然和我連絡,他說人就在附近,想過來和我見個面。雖然感覺不怎麼好,但我還是說不出拒絕的話。多年以前,我們曾經是要好的朋友。
朋友聊著瑣事,聊了好一會,最後終於明白說出他來找我的目的。
「你,是不是能夠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幫我這個忙,一次就好……」
其實我根本不該答應這個要求,因為這並不是我吃一點虧就可以解決的事。
然而,我無法拒絕他人的這部分性格,卻在此時出現。
不知為何,我竟然這樣回答他。
「啊……這樣嗎?嗯,也不過就一次……」
從那時候起,我後悔了好幾天,而且為此煩惱不已。身邊的人都勸我:
「趁事情鬧大之前,趕快脫身吧。」
我鼓起勇氣打電話,朋友也開心地接電話。一聽到他的聲音,我突然覺得腦海一片空白,不知該說些什麼。
「這……對不起,我仔細考慮了一下,那天答應的事可能幫不上忙了。」
要破壞一段長久的關係,只需要幾秒鐘的時間。他的內心被拒絕的弓箭狠狠地傷害,幾句道歉的話,恐怕也很難讓傷口復原。
都是我的錯,沒考慮清楚就答應他,結果卻對他造成更深的傷害。因為剛開始讓他滿懷期待,沒想到又突然反悔,反而使他跌入失望的谷底。如果一開始就拒絕他,或許可以避免讓他受到這種不必要的傷害。
在職場生活中,有時難免會說錯一些無心之語。那些話在我們慌張或困擾的情況下倉促說出口,經常沒有考慮到事情的前因後果。在和對方談話的過程中,我們說的話開始出現矛盾,也使我們逐漸處於劣勢。儘管不經思考的話只是出於無心,對方卻可能將它視為謊言,因而對我們招來嚴重的影響。畢竟就對方的立場而言,「與事實不符的話」或「無法遵守的諾言」,就跟謊話沒兩樣。
一家研究所曾經以韓國企業的CEO為對象進行調查,結果顯示,經營者最不喜歡的員工類型就是「會說謊的人」。沒想到不小心說出的一句話,最後竟然被老闆當成謊話。
調查結果分析還指出,這些老闆們對員工的「嘴巴」特別敏感。除了最討厭說謊的人之外,其次討厭的類型是只會用嘴巴做事的人,以及喜歡辯解或找藉口的人。
經過那次令人困擾的事件之後,我開始養成「思考三秒後再回答」的習慣。要養成這種習慣並不難,而且對方也不會因為你回答得比較慢,就感到不耐煩,或是看不起你。
三秒後回答的習慣,反而能為我們的生活帶來許多好處。三秒鐘的時間可以讓我們冷靜思考,然後拒絕一些不該答應的請求。當場拒絕雖然會不好意思,但是卻可以讓自己的心情坦然,而且也可以避免帶給對方不必要的期待。
每個人都一樣,當碰到有什麼問題迎面而來時,會急著躲開,結果卻在倉皇間犯下了錯誤。這是人的本能,但是請記得別馬上反應,要在收集外部資訊之後,利用三秒鐘的時間讓理智發揮作用,這樣就可以防止在倉促之下犯錯。
在從事行銷實務的人之間,流傳著一項所謂的「三秒鐘法則」。一位優秀的行銷人員在接受客戶的詢問時,一定會等三秒鐘之後再回答。而且當自己向客戶提出問題後,也會先敷衍一下,等三秒鐘後再說。
人們很貪心,總希望在有效的時間內得到最好的成果,所以會急著表達,然後想要盡快知道答案。然而前面提到的行銷人員卻願意多等三秒鐘,因為這樣反而能縮短和客戶溝通的時間,並得到更好的效果。
不同的人,有的會覺得「不過是三秒鐘」,有的卻會覺得「漫長的三秒鐘」。能力好的人可以將這三秒鐘做最有意義的充分利用。對他們來說,三秒鐘就像是一條快速道路,表面上看起來雖然有些延遲,其實卻是一條最快到達目的地的捷徑。
三秒鐘法則也可以應用在面試的時候。當面試者問問題時,不要馬上回答,先思考三秒鐘後再回答,這樣可以給對方做事謹慎的印象。
專家曾經針對三秒鐘法則所可能帶來的利益做出以下整理。
三秒鐘法則所能得到的效果:
.雙方可以對所講的話稍作修飾,以正確表達自己的意思。
.可以再次思考對方所說的話,然後提出問題或是做出附和的回應。
.三秒鐘的時間累積起來,可以增加談話過程中彼此的思考時間,使邏輯更加清楚。
.可以使彼此的用語和主張更加正確,避免產生誤解的可能性。
.可以做多方面的考量,提供對方更好的構想。
.可以增加對彼此的信賴,進而影響對方的態度。
語言是足以影響情緒的觸媒劑。當你說出「肚子餓死了」或是「煩死了,他怎麼還沒來?」之類的話時,那種感覺也會傳達給對方,讓對方感到飢餓或是焦躁。
人們的潛意識,具有將語言和行動一致化的傾向。當口中說出負面的話時,內心的情緒和行動也會變得較為負面。同理,正面的話也一樣會影響到心情和行動。
在相愛的人之間,三秒鐘法則也可以發揮作用。通常人們很快就會忘記別人對自己所說的好話,但是不好的話卻會記得很久。
那些傷害別人的話,似乎很輕易就能脫口而出。話傷人的威力愈強,對對方造成的傷害也愈深。還有,我們常對遭遇過挫折的人說:
「你看吧,早就知道會變成這樣。」
這句話對曾經受過傷的人來說無疑像一把匕首,狠狠地插在心上。原本還鼓勵對方嘗試,沒想到態度突然轉變,殘忍地撇清責任,責怪對方說:「我早就勸過你,是你固執不聽,所以應該自行承擔失敗的後果。」
與整個人生相比,三秒鐘實在微不足道,而且很難賦予它任何意義。不過有些人卻有可能因為無法忍耐三秒鐘,結果批其逆麟,惹到別人。
「逆麟」的典故出自於韓非子的〈說難〉。韓非子說,龍是可以馴服騎乘的,但是在龍的喉嚨下方有著直徑約一尺長的倒生麟片,這就是「逆麟」。原本可以馴服龍、騎乘在龍背上的人,如果隨意去撫摸龍的喉下逆麟,龍就會很生氣,甚至將主人殺死。
每個人都有各自的逆麟,在相處一段時間後,你會在某一瞬間突然發現到對方的逆麟。從這時候起就分成兩種人:一種人是裝做不知道,然後想一些肯定正面的話題來說;但是還有另一種人,會馬上碰觸對方的逆麟,使對方懷恨在心。
而我們要當哪一種人呢?一、二、三!
少吃一口飯
節制,這個小幫手,
對所有事物淺嘗輒止,
是幸福和健康的祕訣。
──茱莉亞.柴爾德,烹飪高手
英祖是朝鮮時期最長壽的君王,享壽八十三歲。當時的百姓平均壽命只有二十四歲,由此可見英祖當時的身體有多麼健康。
以現代科學的角度來解開英祖長壽的祕密,答案其實很簡單。他並沒有服用山蔘或熊膽之類的補藥,長壽的祕訣就在於他的「少餐」──吃比較少的飲食習慣。
依照慣例,朝鮮時期的王族們通常一天要吃五餐。除了早餐、午餐、晚餐等三餐之外,還要再加上下午的點心及晚上的宵夜,總計五餐。也就是說,幾乎一整天都會準備豐盛的食物,讓他們愉快地享用。
但是英祖和其他的王族不同。他對於美食似乎沒有太大的興趣,一天只吃三餐,而且聽說食量很少。最特別的是,他不喜歡吃白米飯,而是偏好雜糧類主食。
雖然現代人都知道暴飲暴食對身體不好,但在當時這種常識並不普及,而且一般平民百姓終生的心願.就是能「吃白米飯填飽肚子」。就時代上的對比來看,英祖當時的食性的確很特別。
就如前面所提到的一樣,英祖之外的大部分君王一天要吃五餐,而且多半以米飯及麵食等碳水化合物為主,也因此他們多半患有糖尿病及肥胖等成人病。對朝鮮的君王來說,這些成人病就像是職業病,而他們的平均壽命是四十七歲。
暴飲暴食是成人病發生的主要原因。身體內的器官為了消化過多的食物,因而感到疲勞或是承受壓力,這種過程如果一再重複,最後就會發展為成人病。過剩的營養也會引起腹部肥胖,進而導致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等各種疾病。
此外,暴飲暴食也被認為是引起老化的主因。在勉強消化過多食物的過程中,體內會產生一種氧自由基,它會破壞細胞、引發老化。尤其眾所皆知的是氧自由基還會促使癌細胞活化。
相反地,少餐不僅可以減少身體的負擔,對於血液循環也有正面的幫助。
以色列大學的麥西摩教授為了了解少餐的效果,特別選在伊斯蘭齋戒月的禁食期間進行研究。在為期二十八天的齋戒月當中,穆斯林會在日出後開始禁食,直到日落才開始吃一點東西充飢果腹,藉此方式表達對神的感謝之意。
麥西摩教授在齋戒月期間針對參加者做了數次抽血檢查,以了解他們在這四個星期內因禁食所產生的健康變化。
研究結果顯示了一項有趣的變化。在齋戒月禁食期間,參加者血液中的HDL高密度膽固醇數值有明顯的提高。HDL膽固醇可以清潔血管,是一種好的膽固醇,它的數值愈高,對人體的健康愈有幫助。
另一方面,參加者的LDL低密度膽固醇卻有明顯的下降。LDL膽固醇會在血管中沉澱油脂,引發心血管疾病,是一種不好的膽固醇。它的數值愈高,對身體健康愈不利。
由此可見,齋戒月禁食期間的少餐,確實對身體健康產生了正面的效果。
在禁食結束後,他再度對這些已經回歸平日飲食習慣的齋戒月參加者進行研究。結果顯示他們的HDL膽固醇和LDL膽固醇數值又再度回復到齋戒月以前的水準。也就是說,當飲食習慣恢復到平日時,齋戒月所產生的效果也隨之消失。
英祖的飲食習慣還有一項值得注意的地方,那就是他喜歡吃雜糧更甚於白米飯。他的飲食是以非精製穀物為主,而現代科學已經證實,非精製穀物也是維持身體健康的一項關鍵。
稻穀脫去外殼後成為糙米,糙米再經過數次的碾製過程之後,剩下的就是白米。碾米次數愈多,白米飯的味道愈好。因為粗糙結實的穀殼已經在重複的碾米過程中被完全去除。
不過在碾米過程中,稻米的營養成分也會流失,各種維他命、礦物質、纖維質等必需成分都會一併被去除。儘管如此,大多數人還是認為「糙米粗糙而無味」,所以他們比較喜歡吃白米。
多次碾製的穀物對健康不好的原因,不僅在於它的養分已經流失,更可怕的是在於它可以被快速地吸收。
稻米或麵粉的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精製多次的白米及麵粉在攝取後很快就會被身體吸收,使得血糖值快速上升。這個結果將導致胰島素的分泌激增,同時也會提高罹患肥胖及糖尿病的機率。
因此,如果平時就有暴飲暴食的習慣,再加上食物多半以碳水化合物為主,那健康必然會亮起紅燈。
實驗結果顯示,少餐確實可以保持免疫力,而且有助於防止老化。
美國南加州大學的威爾福特教授團隊曾經用老鼠進行過實驗。他們將老鼠分成兩組,一組是不停地餵飽牠們,另外一組則是以少餐控制,然後觀察牠們一直到死亡為止。結果飽餐的老鼠群平均壽命為二七.二個月,而少餐的老鼠群平均壽命為三二.八個月,兩者間有著顯著的差異。
經常餵飽飼料的老鼠群有明顯老化及免疫力降低的情況。至於嚴格控制飲食的老鼠群,老化的速度則較為緩慢。
人們常以忙碌為藉口,忽略了該吃些什麼這個重要的問題。大家不斷在網路上尋找,想吃些有益的美食,但是最後都把錢花在對身體有害而且難吃的食物上。經濟上看起來好像更富裕,不過卻離真正有益的食物愈來愈遠。
對現代人來說,有三項是必須節制的。第一是貪吃,第二是消費習慣,第三是壓力或憤怒的情緒,其中最難控制的就是吃。因為吃是一種本能上的欲望,看起來好像簡單,做起來卻最困難。很少人能夠抵抗「只吃一口」的誘惑。
吃飯可以提供我們活動所需的熱量,不過少吃一口飯卻能訓練我們如何克制。克制能凝聚我們的能量,幫助我們朝目標前進。藉由這個凝聚的能量,我們可以跳得更高、更遠。
一口飯看起來好像沒什麼,不過從那口飯所產生的節制力量,卻足以改變我們的生活。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