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01-28 13:20:06| 人氣1,94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2大蕭條:經濟寒冬將至,你的下一步該怎麼走?》-哈利.鄧特二世、羅尼.強森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102.1.18) 《2012大蕭條:經濟寒冬將至,你的下一步該怎麼走?》
看到書名就知道這是一本讀起來生硬且會令人憂鬱的書,但卻是不得不正視的金融現象,因2008年金融海嘯,學者常藉1930年的大蕭條的歷史經驗來預估未來的風險和防範的對策。未雨綢繆的催促,去了解大蕭條時個人該如何應對。
《2012大蕭條》一書,清楚的介紹大蕭條經濟演變,提供相關因應的建議
我透過一個個章節,學習著藉由觀察各種現象,了解其背後的意義,觀念建置、記錄著先人的智慧。
我們也不希望大蕭條來臨,亦或者它早已演變成不同型態發生
但全球景氣除了新興市場,成熟市場要解決的債務,大量印鈔、人為的貨幣升貶,其金融亂象想是不易大幅度成長。
時代的變遷、大環境的轉變,在極端氣候的變化中,感受到它的殺傷力
常在新聞中看到地球的兩端大旱、大寒,經濟損失難已估計,難道這不是另一型態的海嘯、大蕭條嗎?
那天看著報紙上東京的大雪,問著台灣會不會有一天下起大雪?
旁人笑我杞人憂天
也許我們這一輩看不到,但未來誰說了準呢!
「經濟學」學著點吧~
在發文當下,亞洲應該說全球正因日圓強貶下,貨幣戰爭正開打著,觀察變化。

2012大蕭條:經濟寒冬將至,你的下一步該怎麼走?


(圖.文摘錄博客來)
《2012大蕭條:經濟寒冬將至,你的下一步該怎麼走?》
作者:哈利.鄧特二世、羅尼.強森
原文作者:Harry S. Dent, Jr.、Rodney Johnson
譯者:王怡棻、陳儀

    黃金白銀不再保值
  股票可能下跌50%以上
  買屋從安全置產變成最沉重的負擔
  政府債務即將崩盤,退休金黑洞越來越大……

  通貨緊縮是未來10年唯一的趨勢
  本書警醒你即將襲來的金融危機,
  告訴你如何在動盪中捍衛你的資產!

 獲譽為最準確的長期趨勢預測家─哈利.鄧特二世(Harry S. Dent, Jr.),繼《2010大崩壞》之後,再度推出震撼全球的暢銷力作─《2012大蕭條》,運用犀利的洞見分析近年金融局勢後,推斷80年一次的嚴重蕭條即將在2012至2014年間來襲,並持續至少十年。這一波的蕭條將更為巨大,後果也更為嚴重!

  鄧特分析,我們即將共同面臨的危機包括:
.國家空前的龐大債務與信貸泡沫,即將壓垮你我
為了紓解民間與金融部門的危機,加上社會福利方案的巨額支出,皆讓政府債務不斷增高。現在,不斷高築的債台即將垮台!原本易得的貸款幾乎被全面封殺,消費者與企業在信貸熱潮後負債累累,各行各業的薪水階層都必須做出許多調整,一般家庭和消費者往往受創最深。我們將於現在到2015年初面臨債務大清算!

.全民「厭消費」時代即將到來,市場縮小將導致嚴重失業
信貸危機讓消費者憂心忡忡,開始縮衣節食、抑制消費,以致消費週期減緩,經濟陷入停滯。企業銷售量將因此降低,政府稅收也隨之減少,這時,多數部門會產生有志一同的立即反應──解聘員工。這次衰退和前幾次不一樣,現在連政府都在裁減工作機會,失業率飆升將成必然走向!

.債務、房市、股票皆在大幅飆升後崩盤,造成1930年代後最大的通貨緊縮
通縮危機與1970年代的通膨危機大相逕庭,未來幾年最出人意料的,將是美元在眾人看衰下成為升值的安全貨幣,而黃金、白銀、股票及商品泡沫將紛紛破滅。房地產在走入眾人預期的低點後,還會有再一波的下跌。

  未來雖然可能面臨這波巨大蕭條,鄧特仍然指點讀者機會所在,並且提供各階段、各層面的投資建議,跟隨他的建議提前做好預防措施,將會讓自己與後代迎接更加妥善、健全與繁榮的金融世界。本書將教你避免高風險、高獲利的投資陷阱,做出聰明審慎的投資決定。

作者簡介:哈利.鄧特二世(Harry S. Dent, Jr.)

  鄧特公司(HS Dent)創辦人及總裁。鄧特公司出版《鄧特預測》(HS Dent Forecast)與《鄧特觀點》(HS Dent Perspective),並監督鄧特財經顧問網(HS Dent Financial Advisors Network)。
  《紐約時報》暢銷書作者,著有《2010大崩壞》(The Great Depression Ahead)以及《榮景可期》(The Great Boom Ahead)等。當多數經濟預測家大發1990年景氣衰退警語的同時,他藉《榮景可期》一書獨排眾議,準確預測即將出現意想不到的經濟榮景,也因此讓他成為最受矚目的預測家,在同行中備受尊崇。
  鄧特為哈佛MBA,兼具《財星》(Fortune)百大企業的顧問、新事業投資人、知名演說家等身分,備受投資顧問領域的尊崇,獲譽為「最準確的長期趨勢預測家」。
鄧特公司網站:www.hsdent.com/
羅尼.強森(Rodney Johnson)
  鄧特公司總裁。鄧特公司為獨立的經濟研究及投資管理公司。他監管Dent ETF,並為《鄧特預測》與《鄧特觀點》的定期撰稿人。強森畢業於喬治城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及南方衛理公會大學(Southern Methodist University),時常受邀上廣播電視節目討論美國及世界經濟動向。

譯者簡介:王怡棻(第一至五章)

  台大國際企業系學士,美國紐約大學(NYU)藝術管理碩士,現為財經雜誌記者,喜歡古典音樂及舞台劇。譯有《建人脈就像打美式足球》、《共同創造到底有多厲害》、《心靈資本學》、《教出自主思考的孩子》、《北風的背後》等,合著《凍薪時代理財術》。

陳 儀(第六至十章)

  目前為投顧公司的投資部主管,投入金融理財領域長達十年以上,曾任投信基金經理人及專業投顧研究主管,實務經驗豐富。譯有《管理會計與決策績效》、《透析財務數字》、《財務管理立即上手》、《聰明理財的第一本書》、《識破財務騙局的第一本書》、《標準普爾教你做好選股策略》等。

前 言  當經濟染上毒癮:越使用越無效的政府振興方案
第一章  通貨緊縮是未來唯一的趨勢:你的一切都將因此改變
第二章  人口趨勢推動經濟走向:為什麼消費者比政府重要?
第三章  房地產與信貸泡沫正在幻滅:過度借貸與買房的惡果
第四章  空前龐大的政府債務:難以填補的社福缺口
第五章  通貨緊縮的惡性循環:厭消費的蕭條世界
第六章 短期復甦只是假象:失業是最大的後遺症
在經濟之秋時期,振興計畫也許還能產生一點效果,因為此時的經濟似乎可能因為各種改變而突然恢復成長;但經濟寒冬期根本就不該採用這個方法,應是設法「守成」、「儲蓄」。
美政府利用凱因斯的方法,讓很多參與者─銀行、州政府,甚至社會安全與醫療保險等聯邦機關暫時得以假裝看不見自身的問題,原意以振興經濟為先,但美國人還沒有能力買更大房子,增加舉債,且他們的目標已經改變,減少支出增加儲蓄。這也使未來幾年的經濟成長將趨於疲弱,甚至萎縮。
如果真想要解決當前的經濟問題,首先要認清,人口在老化,且最有能力驅使美國經濟的較老世代,正在改變他們的目標,不再一味高消費,所以不要再指望高消費活動帶領我們走出衰退。
第七章 消費者負債過高:惡化的財務狀況
美國經濟體系最大世代的消費欲望過高,但偏他們所得卻只有低度成長,於是他們舉大量負債來因應,最後超額負債製造了一個非自然的資產泡沫,也製造出屬於它回饋循環,在經濟之秋,這是一個正向循環,隨著這個族群花費更多錢來養育他們的家人,相關的支出也促使各種不同產業和部門蓬勃發展,帶動整經濟成長。
嬰兒潮正在改變他們的消費,負債減少但所得持平,失業率仍高
經濟成長遲緩,商業活動減少、稅收減少、個人資產價值遭到侵蝕,就業和成功的機會也會減少。
第八章 最後一個泡沫在中國:超額資本投資的後果
新興世界的長期成長趨勢強勁,尤其是印度和中東,如果非洲加入經濟發展,力道更強。一旦大崩壞後,這些地方將是最棒的投資點。
開發中經濟體仰賴中國供應原料與能源,未來幾年內爆破
2020-2023低商品價格尤其2015前後,將傷害多數新興國家的出口,尤其是中東、非洲和拉丁美洲
已開發世界已進入漫長的低成長時代,預2012至2015年間,經濟成長更加遲緩
估計中國至少要花十年才消化得了工業、房地產和基礎建設過剩產能(計2020年初)
印度是唯一能與中國抗衡甚至取代中國的大國,計是2050年以後
石油計2011抵高峰,並2015持續走低到每桶10-20元;計2015以後將會回升,但接2020-2023年再次下跌
第九章 個人如何求生與發展:亂世中的投資與職涯策略
預估公司債最晚2013年中~底開始下跌
1930年通縮及大蕭條開始
1931年底國庫券殖利率危機惡化之際達到高峰
1932年中~底公司債才達到高峰;股票也在危機最嚴重走出谷底
1933年初到年中谷底,地方政府債殖利率在失業與經濟最糟糕時達到高峰
美元升值抵銷貨幣價值, 買外國債券,開發中國家的債券(但要在第二波信用危機爆發再買)
股票的投資機會:2012-2013年底應退出股市或放空股票,等2013年後再重新審慎挑選重新投資標的。
我們認為,不管你現在是30歲或60歲,都應該以「追求最大潛在報酬且承擔最低風險」的前提來建構投資組合,尤其是在多數投資標的都持續下跌的時期。
P247 2013-2014年後股市重挫,「現金為王」(股市重挫年,在美選完前股票出)
2017 年前後大幅反彈,再跌(較不極端的跌勢),跌2020-2022年之後再展開下一個長期多頭市場。
黃金、白銀、原油,賣訊2011年底~30年漫長衰退期。中國和新興世界的趨勢緩將會壓垮黃金、白銀、原油及多數商品的最後一根稻草。但由於地球氣候越來越不穩可能導致食物供給受限,加上新興世界人口持續成長,食物需求可能是例外。
*投資重點:
1.先求保本,將資金留到下一次崩跌後再使用
2.開始思考以取得收益源流為重
3.購買債券,2012年初 介入國庫券
           2013年底 開始介入公司債
           2014年初 可考慮地府債券,尤其應稅的地方政府債,包括外國債券
4.股票部份,著眼於高配息的股票,美國市場下一波下跌後,醫療股和新興市場最佳選擇,時機2013年底,也可能2014年底後
5.能創造收益的其他非債券資產也都值得考慮,像是可用低價購入且有機會取得較低利率轉貸機會的租賃房地產
6.積極的投資人和操作者可以在2012年初至2013年底放空美國、歐洲和新興市場股票,這是最有利可圖的短期賭注
第十章 在低成長時代提升優勢:企業的終極長程策略
消費正邁向一個下降的軌道,就算人口成長,最多也只能維持持平的軌道。無論如何,企業主不能再期待靠消費成長模型來提升整體銷售量。
但醫療及健康領域、護理之家及輔助式居住設施等便利服務的消費將增加。他們將花更多錢在諸如無獨立產權的公寓、首購屋、較小型車輛、必要家具、必要化妝品等基本消費上。
金融機構將逃避放款─害死雷曼兄弟的並不是所謂的有毒資產,而是因為他無法取得多來賴以為生的活血-短期貸款。這些大型企業在觀察未來可能的經濟情勢後,判斷現在是盡可能大量借錢的時機,而一旦下一波危機真的爆發,它們就不會受制於各式各樣的銀行業者,因為屆時銀行將再次為了自救而大幅緊縮信用。
第十一章 政府如何拯救經濟頹勢:聚焦導因而非症狀
第十二章 未來更大的「網路」革命:政治與社會都將大幅改變


推薦序1  再見一九二九大蕭條  財經作家 王伯達

  哈利.鄧特過去所提出的經濟預測都成了市場矚目的焦點,包括2004年出版的《大投資潮》以及2009年出版的《2010大崩壞》等等。作者一直以來都是採用所謂「人口統計變數」的經濟模型,意即根據勞動力的人口或消費能力的規模來預測經濟的榮枯,而這樣的模式在預測長期經濟走勢時相當具有參考性。

  在《2012大蕭條》這本書中,鄧特沿用了過去的人口統計預測模型,並推估未來的十年,全球將會陷入嚴重的蕭條期,包括中國等新興市場都會發生通貨緊縮,大多數的資產價格都會出現下跌。而在通貨緊縮時代,各種的負債,包括政府、企業或個人的債務將會成為猙獰的死神,穩定的現金流量將會是未來最重要的保命工具。

  我曾在2011年下半年提到,研究1929年大蕭條將會成為2012年到2013年的市場主流,事實上,我目前也正在撰寫相關的書籍。而在鄧特這本書中所提到的通貨緊縮,經濟蕭條與美元上漲等趨勢也都曾經出現在我的著作之中。

  雖然我與作者都導出了一個相同的結論,然而我們卻採用了不同的預測模式。這本書的精彩推論就留待各位讀者細細品味,我在這裡提出我對於市場之所以會陷入蕭條與通貨緊縮的看法,其原因不外乎三個。

  首先是需求的趨緩。除了在本書當中所提到的人口趨勢之外,最主要的原因在於各個已開發國家縮減赤字、樽節支出的政策所致。除了各位讀者應已熟知的歐債問題之外,包括美國也在大規模地縮減赤字,而這樣的政策將會再進一步地導致全球需求的減緩,造成產能過剩的現象,自然產品價格就會開始下跌,進入通貨緊縮的循環。

  而第二個原因則是在於供給的過剩。過去以中國為首的開發中國家,大量購買美國國債以刺激美國消費者出現了超額消費行為,然而當美國市場出現泡沫破滅的現象,過去為了滿足美國消費者所建置的工廠與設備就成為過剩產能。企業為了求生存,無可避免地就會出現殺價競爭的現象,產生通貨緊縮的循環,進而傳導至原物料、航運、金屬等各種商品的需求與價格的下滑。

  當全球進入蕭條期,無可避免的將會出現貿易保護的行為,事實上,1930年美國所推行的《斯姆特─霍利關稅法》保護政策就被認為是大蕭條的原因之一。而根據「全球貿易預警組織」(Global Trade Alert)所公布的數據顯示,自2008年十一月以來,全球採取貿易保護措施超過一千六百項。這些保護措施都會讓過去的出口導向國家面臨貿易的停滯與供給過剩的問題。

  最後一項就是信用緊縮。大規模的房地產泡沫將會導致信用緊縮的現象,銀行不願意增加貸放的行為,進而降低了市場的投資與消費能力。而在房地產泡沫破滅之後,不論是企業或個人都將陷入資產負債表修復的階段,也就是說這些人將優先償還過去在泡沫期間累積的負債,而縮減了借款投資與消費的意願。而信用的緊縮也正是通貨緊縮期的最大特徵。

  作者除了預測未來的經濟發展之外,更對於一個國家的發展提出了許多的觀察,特別是美國的社會福利、政府負債以及政策的方向。我認為美國或歐洲目前正在發生的國家債務問題,很快地也會出現在亞洲國家,所以作者的這些觀察是值得我們好好研究一番的,因為這些問題決定了國家的生死存亡,也決定了在蕭條期過後,這些國家是否還存在著再起的競爭力。

  雖然我與作者提出了相似的預測結果,但不同的方法,也讓我們在結論上出現了些微的差異。例如,作者認為美國道瓊指數在未來一到二年很可能下探三千三百點,而我認為這可能性是相當低的,然而這無損於這本書的價值。

  哈利.鄧特長年研究人口統計變數與長期的經濟循環,也許未臻完美或無法解釋所有的問題,就像作者在最後所說的,在這整個過程中,我們也難免也會預測錯誤,但失敗卻也讓我們的研究得以更上一層樓。但對於每一個投資者、經濟學家甚至於政策制定者而言,我認為把這樣的變數與研究納入考量是相當有必要的。

  我相信讀完這本書,將會讓你對於未來有著不一樣的看法。


推薦序2   正念迎向大蕭條   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吳惠林

  2012年已來到人間,有關2012的預言也到攤牌的時刻。在未知12月21日毀天滅地的馬雅預言實現與否之前,眼下世人要面對的是「經濟寒冬何時了」?春燕幾時能報到?這本《2012大蕭條》卻明確指出,我們正重蹈1930年代經濟大恐慌,也就是說,經濟衰退、蕭條會持續一段長時間。作者是危言聳聽嗎?如果是真的話,面對重臨的大災難,有何因應良方?

  其實,正如作者所言,「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1930年代的場景,已多次重演。最近的是2008年那一場金融海嘯,以及接著發生的全球經濟不景氣,終而走入蕭條,讓各國政府手忙腳亂的祭出各項「救市」政策。這些救市政策總括來說就是典型的凱因斯「創造有效需求」老招式,到頭來除用盡各種方法刺激消費外,還讓勤儉持家、節約儲蓄者被指為戕害經濟的罪人,而馬總統當時所說的「人人都省錢,經濟就完了」就是鮮活地反應這種觀念。不過,這是一種似是而非,甚至於是本末倒置的說法,此種流行的觀念和政策若是不改,人類將無法免於金融風暴、經濟蕭條的一再重演,且力道和程度將愈來愈重。

  首先,作者指出人口中最為龐大的嬰兒潮世代即將面臨退休,他們的消費力將急速衰減,使經濟成長趨緩。其次,各國龐大的債務與信貸危機讓人心生恐懼,由銀行、私人企業所累積的債務已遠超國家債務,去槓桿化的金融型態讓整體經濟狀況更加暗藏危機。最後,由中國帶起的房地產泡沫化旋風,將導致加拿大、澳洲、紐西蘭,甚至是全世界急遽的物價下跌、通貨緊縮。

  作者認為大蕭條即將在2012至2014年來襲,並持續至少十年。這一次將更為巨大,後果也將更為嚴重。我們可就不景氣蕭條所反映的「需求不足」,以致演變成嚴重的「通貨緊縮」,作一點重要觀念的釐清。

  通貨緊縮緣於供給過剩

  「通貨緊縮」其實源於「供給大量過剩」,於是一般物價普遍性且大幅度地長時期下跌,如此,對消費者而言,不是一大福音嗎?「搶便宜貨」難道不是消費者的理性行為嗎?為何消費者不領情還需政府鞭策呢?我們至少可以找到三個理由來解釋:一是對於這些價格下跌的物品都不喜歡,甚至於「免費贈送」都敬謝不敏;二是物價的跌幅尚未到達消費者心中設定的水準;三是消費者根本沒錢。

  第一個理由也許正是「通縮」真正出現的特色,因為「供給大量過剩」係「貪念」、「投機炒作」心態,一窩蜂搶進參與生產行列的結果,很有可能偷工減料、粗製濫造。以房地產言,偏遠、人煙稀少、甚至鳥不生蛋的地方,在投機泡沫興盛時期,都被看上開發搶建,而訂購者也大多是為了「轉手圖利」,有如買空賣空。類似這種產品俯拾即是,換做是你,會去買嗎?

  第二個理由也很容易理解,因為即便物品「有人會買」,但該物品是在投機高峰、泡沫膨脹時製造。由於搶生產資源,「生產成本」炒的老高,除非投機炒作正熾時期,否則乏人問津。換句話說,該等物品的實值(在消費者心中)遠低於面值。當泡沫破滅,供給者發現市場需求量不足時,很自然的就會降價求售,,但當時的成本實在過度膨風,必須「大幅跌價」才會吸引到買者,而「認賠」正是賣者應該具備的心態。一旦甘心如此,到某一低價時,就有人進場購買,逐漸地就會達到市場的均衡狀態。當然,不同的物品調整的速度有異,愈炒作、膨風者愈需慘跌。不過,賣者多多少少還是會收回一些成本的。

  至於第三個理由,消費者為何沒錢?一來沒有儲蓄,二來沒有新收入。前者在「鼓勵消費」、連「借錢都被標榜是高尚行為」的今日,很可能愈見普遍,而由刷卡風尚流行和「大債時代」的稱謂,也可見一斑。後者是那些被資遣且找不到工作,又缺乏積蓄者。

  無論如何,勤儉持家、具憂患意識且能未雨綢繆者,應是屬於擁有儲蓄的一群,他們在物價普遍大幅下跌時,不是可以「揀便宜」而得利嗎?這不正是對這些人的一種獎勵嗎?不是真正社會正義的呈現嗎?而保守經營、不從事投機炒作的正派經營者,不是比較不會受到泡沫破滅的影響嗎?那麼,對這群人來說,他們不消費其實是因價格還未低到進場水準,而政府的刺激消費、創造需求改政策就是阻礙因素呢!

  關於政府「印鈔救市」和振興經濟政策的錯誤,本書一開始就以「毒癮」稱之,且以「越使用越無效」形容,而且使得經濟體質愈見虛弱,如今已瀕臨槁木死灰地步。在毒癮難去、情況異常險峻的此刻,本書最後四章指引讀者機會所在,並且提供各階段層面的投資建議,作者建議將危機視作轉機,跟隨他的建議提前做好預防措施,將會為自己、也為後代迎接更加妥善健全而且繁榮的金融世界。很值得參考。

  本書另一亮點在第八章,剖析「最後的泡沫在中國:過度的資本投資將造成全球性通貨緊縮,與新興世界的經濟衰退」,特別值得台灣人民細讀,尤其台商和政府官員更應詳閱並思索趨吉避凶之道。


推薦序3  做投資決策時必須留意的關鍵  財經節目主持人、財經作家 邱沁宜

  預測明天股市漲跌,跟預測股市十年後漲跌,哪個比較容易?

  我想大多數人都認為預測明天股市漲跌比較容易,畢竟一個直接而簡單的思考邏輯是,如果預測明天都不準了,又怎能夠預測十年後的股市漲跌?

  但事實並非如此。每次我在節目中問來賓,明天股市表現會如何?專家總是有些面面相覷,回答模稜兩可,厲害的大師更會直接承認:「我不知道明天,但我可以告訴你今年股市的走向。」專家都無法預測明天,何況是資訊相對更少的投資散戶呢?所以,從現在開始,放棄預測明天∕短線的念頭吧,只要專注在影響長期股市與景氣成長的因素,預測十年後股市漲跌可能遠比預測明天更容易。

  如何預測中長線市場的表現?本書作者運用「人口結構」與「負債」等因素,來預測景氣和股市的變化,因為這幾個因素是最能夠分析,也是影響未來長期股市與景氣發展的關鍵因素,只不過,投資人在做投資決策時,人口結構往往是最容易被忽視的因素,忽略它其實持續以靜悄悄卻有力的步調,影響我們的經濟生活。

  以日本來說,日股長期低迷,很大一個原因就是日本人口結構以老人居多,日人老人偏好儲蓄,使得國內消費自然失去動力,造成景氣長期停滯不前,反映在股市上就是疲弱不振。

  那麼人口結構應該越年輕越好?那也不見得。如果年輕人口多,但國家卻未能提供適當的工作機會,還是一種傷害,「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些失業年輕人口反而有可能變成社會動盪的因子,2010年在中東滿地開花的茉莉花革命即是因此而起。

  而「負債」更是容易分析,也是實際影響股市漲跌的關鍵因子。掌握政府債務狀況,例如債務何時到期,債務占國內生產毛額的比例等,也能簡單分析該國的經濟狀況。如果政府稅收都拿來還債而不是發展經濟,那景氣肯定不會好,例如,歐債風暴中的大麻煩希臘就陷入必須償還大筆債務,經濟停滯的困境當中。

  上述這些因素雖然重要,但隨便跟身邊的朋友口頭調查一下,問問大家:各國的人口結構如何?負債多少?大多數人都答不出來。這或許也可以解釋為何很多人形容股市是個「十賭九輸」的市場,這麼多人會輸,並不是手氣不好,而是大家往往輕易放棄最簡單的投資分析技巧,卻甘心被市場雜音干擾,任由自己心裡恐懼與貪婪的魔鬼擺布。

  我長期以來一直跟投資朋友提倡導簡單投資的觀念,也提出一些很簡單的投資方法,例如看燈號投資股票、動力三輪車投資法、高收益債券的7-11投資法,這幾年下來,持續幫讀者賺到錢,而本書作者其實也是描述未來可能的投資與景氣輪廓,幫助投資人能夠在未來操作上持盈保泰。

  還要是提醒讀者朋友,沒必要把這本書當成命理書喔!作者只是提醒可能的風險,提高投資的勝率,而非百分之百的準確。到底2012大蕭條會不會發生?也許會,也許不會。金融市場的迷人和可怕之處,就在於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這個答案沒人能說死,但更重要的是,作者在書中提出了多項值得參考深思的投資風險,包括美國公債殖利率上升、美國老化人口增加帶來消費力下降,以及失控的債務泡沫等,都是未來可能長期干擾市場的因素。讀者可以多加留意,投資前先考慮好各種風險,就能夠成為市場的贏家。


推薦序4  後泡沫時代值得聽的聲音  文化評論家 南方朔

  歐債危機持續深化,歐洲國家雖然不斷在召開各種高峰會,希望能在紓困及減赤上做出最後的努力,但人們其實也知道這只是個拖死狗的過程,歐元區仍必須發公債籌資紓困以應付屆期債務的壓力。單單2012年即需再發行2180億歐元公債,屆期債務也有1670億歐元。這些舊債新債的壓力,及減赤砍福利預算所造成的人心不滿及社會動亂,2012內歐元區瓦解的機率已大過50%,除了德國外,歐元區實質上已進入衰退階段,情況仍在惡化中。

  除了歐債危機外,美國的情況其實比歐洲更為嚴重。美國過去長期公私借貸舉債,總負債至少一二二兆美元,這包括聯邦政府公共債務、民間債務及社福資金缺口在內。債務與借貸吹出了有史以來最大的泡沫,金融海嘯即是泡沫破裂所致。但美國並不在加稅減赤上做努力,而是聯準會不斷加印鈔票,企圖維持泡沫。事實上這種救泡沫的政府投入,它對經濟的乘數效應已極稀少,這也是美國可能推出第三波一兆美元量化寬鬆的原因。但這種為了克制危機其實是在製造更大危機的手段,只不過是在綁架全世界為更大的全球危機添加柴火。

  因此,美國長期趨勢預測家哈利.鄧特二世(Harrry S. Dent)的這本《2012大蕭條》現在推出,對全球的政府、商人甚或民間一般讀者,都有極大的警惕省思作用。鄧特二世指出在2012至2014年間會有八十年一次的重大蕭條。2003年諾貝爾經濟學家魯卡斯(Robert Lucas)曾大膽表示:蕭條預防的方法在過去幾十年已經解決,但自金融海嘯以來,諸如魯卡斯等一流學者已飽受抨擊,就好像三○年代大蕭條也毀掉像哈佛學者費雪(Irving Fisher)等許多人的學術地位一樣。與那些學者的缺乏預警批判能力相比,鄧特二世在本書裡能根據現實資料,指出美國政府的政策偏差,並以人口經濟學及行為經濟學為佐證,預見到以通貨緊縮為核心的蕭條即將來襲,它自有其分析的透視力。

  沒有人希望蕭條來臨,但不幸的是,由於當代經濟學家的偏執及政府的無能短視,金融界的自以為是,他們似乎真的以一種奇怪的合作方式,將全球推向新的蕭條形勢。當代金融專家已有人指出現在已到了經濟大報應(Great reckoning)的時刻,而蕭條可能即是最大的報應。當今的美國儘管形勢日益嚴峻,但美國政府仍在飲鴆止渴地一波波狂印鈔票,並一廂情願地希望能挽救一點頹勢,而整個經濟界則選擇性地根據操作面的訊息而自我中心,卻不去注意大環境的持續惡化,這是在經濟判斷上失去了準則。這時候,我就想到了當今所謂後自閉經濟學(Post-autistic Economics)的一些反省。

  所謂後自閉經濟學乃是2000年法國最高學府巴黎高等師範一群經濟科系師生所提出的概念。他們透過網路連結的方式,發起一項學術訴求,他認為當代經濟學家已成了一種自閉的學科,主流學者只是在搞一些言不及義、不問世事的抽象數學遊戲,似乎有了數學的形貌它就成了科學的一支。因而這些師生主張經濟學和經濟教育一定要打破自閉,重建它作為一門社會科學的廣度及深度,恢復它與真實社會的聯繫。巴黎高等師範師生的這項訴求並不孤立,接著在英國劍橋大學、美國哈佛大學,也都提出了類似的主張。

  這只是經濟學界的第一度概念式的反省,二十一世紀初現實經濟尚未出現夠大的問題,現實性的反省動力不足,當然只能在概念上表達他們的質疑。這種第一度的反省,可以2002年美國經濟學家黛德瑞.麥克科隆斯基(Deirdre Mccloskey)寫了一本小書《經濟學的祕密之罪》,該書即可為當時學術思想界的第一度反思做註腳。黛德瑞原為芝加哥大學經濟系教授,因對主流經濟學不能認同而辭職。她在該書裡細數了經濟學的自閉之失,例如都在搞不切實際的教學模式,不會去問該問的問題,對經濟學及相關知識的原典缺乏興趣,對重要現實問題已產生惰性的麻痺等。

  金融海嘯帶來的經濟學反思

  後自閉經濟學的第一度概念性思考,要到了2008年金融海嘯後才進入第二度現實問題的反思,而這種反思的起源則是英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的大哉問。2008年十一月五日英女王至倫敦經濟學院為一棟新大樓的落成啟用剪綵,她在致詞時當著許多知名經濟學家的面表示:「金融危機太可怕了,但為何沒有一個人看見它的到來呢?」英女王的大哉問,對經濟學術界不啻為指責與羞辱。她的話自然促成了後自閉經濟學的二度反思。反思的問題有:為什麼大家都對泡沫的形成那麼習慣性地麻木、缺乏警覺?已有人質疑說是經濟現實製造著經濟學和經濟學家,意思是說經濟學已成了合理化經濟現實的工具,這種情況何以致之?近代凱因斯主義當道,使用公共支出以刺激景氣已成了一項教條,不斷增加的債務因此形成,債務在功能上等於已被當成了稅,當一個國家已把債務當成了「經濟的永動機器」,債務已注定成了最大的泡沫。

  這種情況又是怎麼造成的?人們總是在指責人心的貪婪,但貪婪的投機其實是一切條件的匯集,當長期超低利益,而投機商品又不斷被製造,難怪美國遂一個個泡沫不斷出現,最後必然是美元本身即淪為泡沫。當1990年代日本泡沫經濟破裂,日本持續擴大赤字收購民間債務救經濟,當時美國即譏之為「金融社會主義」,那麼今天的美國豈非是更徹底的「金融富人社會主義」?美國持續加印鈔票,這等於是在對全球做著通貨膨脹支出,它只會增加匯率保護主義的風險,因此一波波的量化寬鬆將使全球伊於胡底?當美國長期舉債,並將債的危險性視而不見,這種對債的態度,也是近代許多國家如歐洲等債務危機深重的道理。

  因此,本書乃是後泡沫經濟的重要長期趨勢預測之作。他在書中根據近年來新的反省,不認為一波波的量化寬鬆會有任何實效,而是形容對毒品上癮的人用更強的毒品來治療,這只會造成風險性更高的股票債券新泡沫的出現,並在全球範圍中引發更嚴重的匯率戰與貿易戰,這部分其實都已在發生中。在鄧特二世的現實裡,現在的美國經濟和世界經濟已進入大循環的寒冬期,它會以通貨緊縮為核心,人們將偏向節約與儲蓄。鄧特二世對美國當今的政策走向完全不以為然。而他的論點其實是以人口經濟學及行為經濟學為基礎,他認為這波寒冬期的蕭條,乃是為下一次復甦的循環做準備,由於資訊的發達,下一次的復甦將以更個人化、人性化與環保化的新服務產業為主力,近年來已被討論到的新「支持經濟」(support economy)即是它的架構。

  當今世界的經濟判斷在變,經濟現實也隨時可能鉅變。鄧特二世的觀點無論是否被同意,但他的聲言值得被聽聞!


推薦序5  更具價值的未來趨勢預測  台灣智庫董事長 陳博志

  很多對未來經濟的預測都只是把最近的趨勢往未來延伸,例如快速成長的國家常被預測為繼續快速成長,上漲的股價和房價也被許多人誤以為會繼續上漲。這樣簡單而忽略基本因素之變化的預測當然經常不準。本書作者根據長期大量資料的研究,發現人口這項基本因素的變化和經濟長期波動之間有明確的關連,並以這個基礎對全球將出現的重大問題提出警告。他們的分析是由基本面而非短期趨勢出發,他們所依據的資料,如未來幾十年要加入勞動力,要進入壯年、以及要退休的人數,也可由已知的人口結構和各年出生人數精確地推估。因此,比起市面上大量依短期趨勢猜測未來變化的預測,本書的預測有更大的參考價值。

  依據全球各國人口總數和結構將會發生的變化,再加上對政府債務和金融實況的分析,本書提出了多項對未來經濟情勢變化的預測。他們認為通貨緊縮乃是未來十年唯一可能,也就是必然會發生的情況,2013到2014年道瓊工業指數將跌到三千三百到五千六百點,房價下跌五至六成,美元會相對升值而非貶值。他們也用歷史經驗證明,泡沫經濟帶來的上漲最後終要跌回原點甚至更低。

  這樣的預測當然和所有預測一樣不保證準確,特別是波動即使一定會發生,發生的時間也更難精確預測。不過從長期來看,人口的變化是幾乎已確知的重要基本因素。而很多如技術等因素,影響的比較是整體經濟長期水準的高低而非波動變化。政府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則大多只是短期有效而長期無效的政策,也就是多屬只能把問題延到未來的方法,所以它們雖能改變波動的時間點,卻很難根本消除波動或景氣循環。

  因此本書所強調的人口因素對長期景氣循環的影響的確值得特別注意。我國出生率從三十年前開始下降,近十四年又再大幅下降,每年新生人口已不到三十年前的一半,因此在全球景氣變化之外,本書所分析之人口數量與結構變化對經濟和各產業的影響,也是相關業者必須注意的問題。

  本書也不只分析人口因素,書中對2008年金融風暴、美國政府的債務、貨幣政策以及失業問題,都有比一般文獻深入的分析,不只是作為本書各項預測的依據,也可讓讀者對相關歷史、名詞以及道理有更正確而深入的了解。例如一般人常誤以為通貨緊縮就只是物價下跌,有人甚至誤以為物價下跌並沒有什麼不好,而本書就詳細說明了通貨緊縮會形成的需求萎縮之惡性循環,以及政府對通貨緊縮比對通貨膨脹更束手無策的道理。書中也詳細分析目前失業率資料低估失業問題的原因,以及政府債務及社會福利負擔已非常嚴重的事實。這些分析雖是針對美國,但讀者卻不難由本書提供的分析中看出,我國也已面臨相同的問題。

  本書內容豐富而推理又較嚴肅,因此讀起來不像那些取悅讀者的書那麼容易。所幸書中各段落即使單獨來看,都能提供許多可協助企業、個人乃至政府決策的資料和道理,所以讀者即使不能把本書一氣呵成讀完,或者不能完全接受本書對全球經濟的預測,只閱讀書中某些段落的資料和道理,以及書中對企業和個人面對各種情況時之建議,也會有很多收穫。


2012大蕭條--導讀

  最準確的長期趨勢預測家─哈利.鄧特二世繼《2010大崩壞》後的又一力作!

  本書是由哈利.鄧特二世經過這幾年的金融經濟走勢加以推斷預測,八十年一次的重大蕭條即將在2012至2014年來襲,並持續至少十年。這一次蕭條規模將更為巨大,後果也將更為嚴重!

  首先,人口中最為龐大的嬰兒潮世代即將面臨退休,他們的消費力將急速衰減,使經濟成長趨緩。其次,各國龐大的債務與信貸危機讓人心生恐懼,其中由銀行、私人企業所累積的債務已遠超過國家債務,去槓桿化的金融型態讓整體經濟狀況更加暗藏危機。最後,由中國帶起的房地產泡沫化旋風,將導致加拿大、澳洲、紐西蘭甚至是全世界急遽的物價下跌、通貨緊縮。

  我們現正親眼目睹近代史上最大的信貸與房地產泡沫。債務、房市、股票、商品與企業價值在大幅飆升後面臨崩盤,造成1930年代後最大的通貨緊縮。當你面臨從未經歷的境況,知道要如何投資,並將你的企業及職涯帶往正確之路嗎?

  未來十年的趨勢顯而易見:我們將經歷衰退與價格通縮,而非過去熟悉的通貨膨脹。我們稱之為經濟冬季,人們一生中總會遇到一次,但因為它每八十年才出現一次,很少人瞭解這個現象。

  史上最龐大的世代將為了準備退休,開始減少花費並增加儲蓄。美國與其他已開發國家人口持續老化,將如日本一般出現通貨緊縮。

  史上最大的信貸與房地產泡沫將持續縮小,企業亦將削減債務。美國與許多國家政府,自2008年底即採取了極端的經濟刺激措施,以防止金融系統崩盤。這些措施預計將在2011年底到2012年初(最晚不超過2013年底)失效。我們曾在1930到1933年間,歷經第一次極端的通貨緊縮,許多大型投資紛紛失利。未來我們將在商業、銀行、與工作方面,蒙受前所未有的損失。這樣大規模的崩盤,在未來六十年將不會重演。

  中國因為過度發展工業生產能力、房地產和基礎設施,帶起了全球泡沫。許多發展中國家,以及加拿大、澳洲與紐西蘭,也用原料及能源吹大了中國的泡沫。雖然長期來看,開發中國家人口呈現上升趨勢,但中國泡沫破滅加上二十九到三十年的商品週期告終,仍將引發全球經濟不景氣。

  我們希望藉本書提醒你即將襲來的金融危機,讓你搭上救生艇,及時將你的家人與事業救出金融崩盤。

  二十年前我們預測經濟寒冬會自2008年延續到2023年。現在寒冬已經降臨,並帶來了龐大的挑戰與機會。當我們瞭解未來的機會所在並放下昨日的包袱,就能開始重建的工程。

  未來雖然可能有這波更為巨大的蕭條經濟來臨,作者仍然指引讀者機會所在,並且提供個階段層面的投資建議,他建議將危機視作轉機,跟隨他的建議提前做好預防措施,將會為自己也為後代迎接更加妥善健全而且繁榮的金融世界。

10年通縮危機到來
通膨能管理,通縮卻無法可救

未來十年,通貨緊縮是唯一可能產生的情況。它會像1930年代般形成「十年通縮」。為什麼?因為信用緊縮與通貨緊縮總是伴隨著負債與資產泡沫而生,就像美國的1820、1860,與1920年代,以及日本的1980年代,在近代歷史從無例外!唯一的差別是,美國與其他國家政府能夠維持振興方案、減輕戒毒疼痛多久,而這項政策看來終將如我們預期的失敗。

通貨膨脹期的特色是物價上漲,薪水也上漲。但是通常薪資沒有物價上漲得快,進而造成消費者痛苦,人們的生活水準及購買力皆因此下跌。物價上漲聽起來是件糟糕的壞事,畢竟誰希望東西成本變得更高?但在政治與經濟的世界裡,你會發現這正是政府想要的。

大多數政府不但想要,甚至「需要」通貨膨脹。適當的通膨能為企業與消費者創造消費動機,也能讓政府的負債相對減輕。至於在通貨緊縮期,物價與工資會雙雙下跌。雖然物價下跌在消費者眼裡是好事,但對企業是壞事一樁。物價下跌往往導致高失業率,讓負債更昂貴,對政府十分不利。

先別管個人的情況(像是事業變好或變壞,要為退休儲蓄,或擔心工作不保等),請把焦點放在價格上。如果你覺得明年東西價格會變貴,你會現在多買些或是等明年再買?當然,這是個笨問題。如果你只要買一樣東西,而你認為這東西未來會漲價,就很可能會趁現在以低價購入。由此可見,通貨膨脹會影響消費者及企業的購買決定。

經濟還有另一個面向要考量:你用來購物的錢。若錢是來自儲蓄,你會比較儲蓄利率與物價上漲速度。如果你的儲蓄帳戶能賺四%,而物價上漲速度是三%,你可能就會決定要存錢,等到需要的時候再買,因為儲蓄賺錢的速度,比物價上漲要快。如果儲蓄利率為二%,物價上升速度為三%,你可能現在就會把錢提出來去買東西。如果你想借錢,你會考慮債務(或信用卡)利率以及預期的通膨率,或是你屬意東西價格上升的速度。如果貸款成本比通膨率高,你很可能就會延後購買。
因此在通貨膨脹時,理性的消費者會藉著比較利率(若已經有錢,會比較存款利率,若要借錢,會比較借款利率)來決定何時消費。政府就是透過中央銀行,運用利率工具調控經濟。若中央銀行(在美國是聯準會)認為通膨過於嚴重,物價上升太快,就會調升利率。利率增加會讓儲蓄者減少花費,因為儲蓄賺的錢比較多,也會讓借款者減少借貸,因為貸款成本變得更高。

通貨緊縮的惡性循環

.需求減緩,導致價格下降。

.價格下降讓消費者延後消費,等待價格進一步下跌。

.需求降低讓賣方被迫降價,並減少存貨。

.生產及銷售趨緩導致工作減少。

.工作減少讓更少人購物,或需求進一步降低。

.需求降低造成物價再次下跌,完成整個循環。

通貨緊縮帶來的效果與通膨完全相反,而且往往是政府痛苦的來源。讓我們回到不顧個人情況的理論世界。若物價很可能會下跌,消費者與企業就會傾向延後購買。此時大家不會比較報酬率或借貸成本,因為這些數字不可能為負(除非政府藉著課儲蓄稅,將未用基金充公)。政府不可能把利率降到零以下,因此在通貨緊縮時,政府能運用的央行工具非常有限,不像在通膨時期,能將利率提升到超級高點。此外,在通貨緊縮時期,因為收入減少,負債也變得更為昂貴。

在上面通膨的案例中,因為收入增加,車貸變得相對便宜,四百美元的固定支出成為月薪中較小的部分。在通貨緊縮時期,四百美元的支出不變,但是收入下跌。當借款人的收入從四萬美元降低至三萬八千美元,四百美元的車貸就會占每月預算的十‧五%,使能買其他東西的資金減少。同樣的事也發生在政府身上。在通貨緊縮的時期,物價降低造成銷售稅與企業所得稅下跌,以致整體稅收減少。房地產價值下降讓房地產稅下滑,收入下降讓個人所得稅下滑。同時間,政府未清償負債所應支付的本金與利息並沒有減少,還是要按約支付。當稅收下降,債務支出占政府資金的比例就會增加。情況與通貨膨脹時期完全相反,也就是用更貴的錢(因為物價下跌,同樣貨幣可以購買的數量上升)來支付債務。

通貨緊縮常被視為終結者。物價下跌導致公司萎縮,失業率上升。企業利潤大幅下跌,公司及銀行紛紛倒閉,只有「適者生存」。能夠保持薪資穩定,並透過儲蓄維持財富的幸運兒,就能在通貨緊縮期提高生活水準。然而對那些失去收入,如自2008年開始失業的上百萬美國人,或持有成長資產如股票及房地產的人而言,通貨緊縮比魔鬼還可怕。

連黃金都無法保值的年代

美元上漲,黃金、白銀泡沫破滅

通縮危機可能在2013年初,或最晚在2015年初之前達到高點,在2013年底到2014年間,道瓊指數會跌到三千三百到五千六百點間。當危機結束,房屋價格會比高點少五十五%到六十五%。同時間,崩盤現象將蔓延全球,不只美國與歐洲,中國巨大的泡沫也將破滅。未來數十年,你將面臨此生所見最大的挑戰。

當人們認為金融危機如影隨形時,黃金與白銀價格會上漲。為什麼?在金融危機時,四十二兆美元的高額民間債務會被大量註銷與重整。當美元再度「物以稀為貴」,債務與信貸泡沫也將消弭,當商品數量不變,美元卻減少時,隨之而來的就是通貨緊縮,而非通貨膨脹。瞭解通貨緊縮與通貨膨脹的不同,是你在空前危機中成功的關鍵。

通貨緊縮可以來得很慢,比方長期採取經濟振興措施的日本;它也可以來得很快,比方1930年代初,為了減輕「戒毒」痛苦、大幅降低短期利率的美國。美國採行的「震攝」政策一開始比日本的政策有效,但長期危險性較高,因為它會創造泡沫。現在這個空前的激進計畫已經開始失效,而且因為它使國家債務惡化,延遲了必要的戒毒期,結果將會一敗塗地。我們一直鼓吹一項政策,在此政策下政府只增加少量債務,用以減緩民間部門註銷債務的衝擊,這麼做能降低利息及本金款項,在未來數十年為消費者及企業減輕超過一兆美元的負擔。

然而,這項政策太過實際,它醫治的是債務危機肇因,而非症狀。然而人性傾向治療症狀,因此信用緊縮及通貨緊縮不會自動發生,就像吸毒者很少主動戒毒。唯有當危機壓垮美國及其他國家政府,當振興方案全盤失敗、房屋價格下跌、經濟再度衰退、長期利率開始走升,此項政策才會出現。

亂世「硬」投資,真的可行嗎?

如果你想透過諸如黃金及白銀等貴金屬尋求保護,可參考在1980年作頭的上一次白銀泡沫。白銀在不到兩年內從四美元飆漲到五十美元,接下來又在短短四個月內重挫到九美元,並在兩年內回到原本的四美元。黃金的走勢比較不那麼戲劇化,不過,最後它也從1980年的高價八百八十美元重挫了七二%。

黃金及白銀是規避通貨膨脹風險的工具,不能用來規避通貨緊縮風險,1980年代至1990年代的較低通膨趨勢,確實讓黃金及白銀失去光彩。我們透過我們的投資快訊,首度在2011年四月底告知投資人賣出白銀,那時的價格接近五十美元,接下來,我們認為最後一個賣出訊號將會在2011年年底浮現。中國的崩跌和新興世界的趨緩將會是壓垮黃金、白銀、原油及多數商品的最後一根稻草,因為我們先前討論過,接下來將會進入一個約三十年週期裡的漫長衰退期。不過,由於地球氣候越來越不穩定可能導致食物供給受限,加上新興世界人口持續成長,而且最不可能節省的需求就是食物等因素,所以食物可能會是例外。

美元的異軍突起

我們對未來幾年通縮危機所做最驚人的預測如下:將升值並成為安全貨幣的不是歐元、瑞士法郎、黃金或白銀,而是美元。1980年到2011年的美元指數顯示在景氣繁榮時,美元價值下降。美元價值在1985年達到高點,然後在兩次崩盤下跌了六十%。民間債務大幅增加四十二兆美元,為1983到2008年國內生產毛額成長的二‧六五倍,以致貨幣數量增加,美元價值下跌。自2008年的金融危機爆發後,美元價值開始往上升。在金融系統實際崩潰的2008年底到2009年初,美元上漲了二十三%。黃金與白銀價格下降,石油價格暴跌,美國及全球股市長黑,房地產崩盤。美元在2008年底是安全貨幣,在未來債務信用緊縮的數年間,情況仍不會改變。

 

台長: jean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