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6-12-08 11:59:38| 人氣4,479|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1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大雪閱讀:《平台經濟模式》


大雪閱讀:《平台經濟模式》

作者:謝明玲、天下雜誌611期
從臉書、Airbnb、網飛(Netflix)到優步(Uber),新平台翻轉了現代生活,也成為經濟成長的新創力量。平台顛覆傳統產業與職涯,卻也為公司與個人帶來新機會。

現今世界最大的改變之一,就是數位化(digitalization)。 
當商業活動中某段關鍵的元素或價值,如消費者行為、身分、地點、名聲、甚至是機器等數位化了,新的商業模式就可能出現,讓市場重組。 

例如,買家的行為數位化。傳統上,買家完全在線下購買,也無法追蹤到他的行為。但現在如亞馬遜開始追蹤買家行為,推薦可能會喜歡的書,或是買了這本書的人也買了什麼書等。僅僅是買家行為數位化,就改變了市場運作。 

身分(identity)也數位化。過去網路上沒有人知道真正的身分,但例如臉書,它允許、或強制我們以真實身分上網,讓新的互動變成可能。Airbnb也一樣,因為身分數位化了,真實世界的交易與互動才可能發生。 
地點也數位化了。過去我們在桌機上使用網路,現在我們把網路帶著走,因此地點與位置數位化了。若非如此,我們不可能有Uber。 

在傳統世界,商業運行是線性流動的,生產者生產產品或內容,另一端的消費者消費,角色明確。 
但當數位化發生,生產與消費者連結成一個網絡,價值的產生不再是直線,而是多方向的,且這些互動與價值的產生會被一個中央的系統捕捉、蒐集,這就是平台。 

平台基本上是一種新的商業模式,它掌握了一個互動的網絡,讓不同的人,從生產者到消費者,都可以在上面互動,也讓市場轉型。 

例如,iPhone是一個平台,所有的開發商都要連結到iPhone的平台,開發出app,服務消費者。蘋果做的,就是建立起開發程式的基本架構,並建立互動的規則。 其他平台如Airbnb、Uber,或是免費線上大學課程Coursera的運作也很類似。它們的中央系統只做兩件事:建立連結的基本架構,以及建立互動的規則。

「參與」帶來的3大改變 從線性生產演變到平台經濟,有三件重要的改變。 
第一,是消費者從單純消費,變成逐步增加參與。例如社群媒體,它們依賴使用者的參與,且消費者也必須生產(內容)。

社群媒體必須確保生產與消費的量旗鼓相當,如果太多人寫內容,但很少人按讚或留言,或是太多人在等待太少的內容,系統都會崩盤。所以平台管理的是「參與」。 

此外,我們也從資源導向的心態(resource-driven mentality),轉變為生態系(ecosystem)導向的心態。傳統上,公司是資源導向的,如果是媒體,就要專注在內容的品質;如果是油公司,就要確保油井的取得與使用。產業專注於保護稀缺的資源,這是競爭的根基。 

但現在,資源都釋放出來了,不再稀缺,稀缺的反而是人們的參與。例如在媒體,稀缺的不再是內容,而是閱聽眾的眼球與專注度。 

最後一個改變是,不只管理內部流程,我們也必須管理外部一切與價值創造有關的互動,因為許多價值創造,開始在組織之外發生。 

為什麼要轉向平台? 
傳統線性生產公司,轉向發展平台經濟模式,有幾個原因。 
第一,是必須回應市場的新干擾,例如傳統媒體因應臉書。 

第二個原因,是公司想納入更多的生產者,共同創新,如寶僑公開自己的內部問題,在連結的平台上徵求外部解答。也有公司是看到產業基本架構的改變,所以投入平台,例如銀行開始了解與發展區塊鏈技術。 

第三,是為了得到資料,並且在這個資料的基礎上提供新服務,甚至用這些資料來強化原來的產業。例如有銀行就開發一個平台,讓買賣房子的雙方可以連結。平台本身可以賺錢、得到消費者資料,銀行也可以了解房子是否快要成交了,藉以銷售房貸。 

在B2B(企業對企業)層面,做平台可掌控整個生態系,也讓生態系更靈活。例如海爾創建供應鏈生態系,讓供應商直接與消費者連結,有效率地回應消費者需求,加速創新。 

另外,平台允許傳統產業創造出一個完整解決問題的方案。如傳統的藥局透過銷售藥物賺錢,但沒有改善病人健康。現在美國有藥局創建了顧客忠誠計劃,這平台幫助它們留住客人與銷售藥物,也幫助它們蒐集病人的完整資訊,並用這些資訊連結病人與遠端醫療業者,讓病人更健康。 

因此對傳統公司來說,一個很棒的平台策略,是邀請非競爭者加入平台,例如藥局邀請其他醫療照護的專業人員進入平台,提供病人更周全的服務。 

傳統行業移往平台,也因為它們可能有機會能掌握一個全面性的市場,例如亞馬遜所做的。且當掌握了整個市場,就可能為整個產業訂定標準,例如貓途鷹(TripAdvisor)為消費者訂定選擇旅館的標準,或如思愛普(SAP)、微軟,成為產業標準。 

不是所有公司都要成為平台,但每家公司都該知道平台如何運作,無論是大公司還是中小企業。 


公司之外的第二職涯 
平台對個人又有什麼意義? 首先,現在每個人都參與了開放市場,而不再只是在組織內工作。例如設計師可能為一家公司工作,也可能將作品上傳臉書或設計師網站,得到評價與知名度。個人的名聲會流動在不同的平台間。 

平台也允許個人創造利基的影響力。傳統的模式中,要找到切入市場的利基點是困難的,但現在小企業或是個人,只要在對的時間用了對的平台,都可能創造影響。

例如阿里巴巴,就讓許多中國小企業第一次對全球市場產生影響。 
我們必須開始以兩種方式思考職涯:一種是在公司內的職涯,另一個是開放平台市場的機會。 
新機會的另一端,平台也有黑暗面,包括對生態系的操控、剝削生產者、或個人與公司變得過度依賴平台等。 

有一些平台帶來的新興問題還是開放的討論、沒有答案。例如政策如何調整、個人資料隱私問題、國家對資訊資產的掌握、工作與員工的重新定義等。 我們也必須認真評估這些大的、系統性的改變,並開始思考該如何解決。
本文內容摘自以下內容: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9579

台長: 讀.冊.人
人氣(4,479) | 回應(1)| 推薦 (11)| 收藏 (0)
全站分類: 財經企管(投資、理財、保險、經濟、企管、人資) | 個人分類: 人生:管理春秋 |
此分類下一篇:冬至閱讀:高層全力支持、為何仍不成功
此分類上一篇:大雪閱讀:平台經濟模式

(悄悄話)
2016-12-08 12:01:53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