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閱讀:查理.蒙格《窮查理的普通常識》
書名:《窮查理的普通常識:巴菲特50年智慧合夥人 查理.蒙格的人生哲學》(修訂版)
Poor Charlie’s Almanack: The Wit and Wisdom of Charles T. Munger
作者:查理.蒙格(Charles T. Munger, 1924 -)
出生於美國內布拉斯加的奧馬哈,現任波克夏.海瑟威公司副董事長,董事長為股神華倫.巴菲特。
蒙格於1948年取得哈佛法學博士後。在1965年之前自營事務所,擔任房地產律師。在巴菲特主張下,他放棄了法律的專職,專心致力於管理投資事業。
兩人在1959年相識以來,即成為親密的朋友和投資夥伴,並共同創造了波克夏公司的投資傳奇。相對於巴菲特的全球知名度,蒙格卻以低調為樂,並刻意把自己的財富恰好保持在富比世富豪榜的水準之下。下面這段話,是巴菲特提出「如何選擇合夥人的建議」,就是蒙格的寫照:
首先,要找比你更聰明、更有智慧的人。找到他之後,請他別炫耀他比你高明,這樣你就能夠因為許多源自他的想法和建議的成就而得到讚揚。在你犯下損失慘重的錯誤時,他既不會事後諸葛,也不會生你的氣。他還應該是個慷慨大方的人,會投入自己的錢並努力為你工作而不計報酬。最後,在結伴同行的漫漫長路上,這位夥伴還能不斷給你帶來快樂。
譯者:Louis Li李彔
李錄2004年與蒙格、彼得考夫曼合夥投資事業。
內容介紹:
沒有他,就沒有股神巴菲特!
是他,讓巴菲特擺脫投資撿便宜的心態,幫波克夏開啟對東方投資之窗
本書匯集查理.蒙格畢生最出色的演講、箴言和思想精華
巴菲特半世紀來不斷向人們強調,蒙格對他的影響無可取代:
他用思想的力量,讓我從猩猩進化到人類,否則我會比現在窮得多。
蒙格用好奇心和博學得來的「非常識之常識」,加上幽默、逆向思維的特質,形塑原創的思想體系。這種思維方式,將開發你的洞察力,領受富足新人生。
《窮查理寶典》首次收錄了查理過去20年來主要的公開演講,書中十一篇講稿全面展現了這個傳奇人物的聰明才智。此外,“蒙格主義”一章收錄他犀利和幽默的評論。貫穿全書的是蒙格展示出來的聰慧、機智,其令人敬服的價值觀和深不可測的修辭天賦。他擁有百科全書式的知識,所以從古代的雄辯家,到18、19世紀的歐洲文豪,再到當代的流行文化偶像,這些人的名言他都能信手拈來,並用這些來強調終身學習和保持求知欲望的好處。
本書首次完整、翔實、權威地披露了素來「以低調為樂」的投資大師查理•蒙格的人生智慧。
第一章 傳略篇
知名人物談蒙格──巴菲特.比爾蓋茲.比爾葛洛斯
查理.蒙格傳略──蒙格的成長.家庭.求學.職業
第二章 蒙格主義
蒙格的生活.學習和決策方法:投資思維模型.能力圈理論.個人行事風格和人生哲學
第三章 思想篇
查理十一講:含蒙格過去20年來主要的公開演講內容11篇,講稿全面展現了這個傳奇人物的聰慧、機智,其令人敬服的價值觀.百科全書式的知識,和深不可測的修辭天賦。
其中篇幅最大一篇(58頁)是"人類誤判心理學",為整併三次演講內容,並大量增補,針對人類為何犯錯, 形成25種心理分析論述。
對哈佛、史丹佛、加州大學、慈善圓桌會等分享的人生智慧
■人類誤判心理學
聰明人為什麼會犯錯?答案是:人們傾向於積累大量僵化的結論和態度,而且不去經常檢討,更不願做改變。蒙格親筆闡述25種人類誤判的心理傾向。
■畫定你的能力圈
你必須弄清楚自己有什麼本領。如果要玩那些別人玩得很好、自己卻一竅不通的遊戲,那麼,你注定一敗塗地。要認清自己的優勢,只在能力圈裡競爭。
■如何讓自己生活悲慘?
只要懂得妒忌、怨恨、反覆無常、意志消沉、不屑客觀、不從其他人的經驗學習,保證可以輕鬆擁有悲慘的一生。
■普通常識的多元應用
在手裡拿著鐵錘的人眼中,世界就像一根釘子。大多數人試圖以一種思維模型來解決所有問題,而其思維往往只來自某一專業學科;但你必須知道「各種重要學科的重要理論」,才能洞察問題本質。
■沒有必定賺錢公式
在98%的時間裡,我們對股市的態度是:保持不可知。賺錢,靠的是記住淺顯的,而不是掌握深奧的。波克夏只尋找那些不用動腦筋也能賺錢的機會。
■耐心等待一記好球
只要以耐心、紀律和客觀為指導原則,你可以將90%財富都投到一家偉大的公司。不需要頻繁的買賣,只要幾次決定便能造就投資財富。蒙格的這一特點,徹底改變了巴菲特的投資策略。
http://www.books.com.tw/exep/assp.php/Johnsonkuo/products/0010643983?utm_source=Johnsonkuo&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utm_campaign=ap-201407
目錄:
致謝
序 言 「我對他的感激,無以言表。」 華倫‧巴菲特
駁 辭 蒙格談巴菲特 查理‧蒙格
台灣版序 李彔
他們的推薦 絕佳的閱讀教材 宋文琪、張嗣漢
推薦序 「以靜制動」的哲學 郭恭克
英文版導讀 一趟不平凡的閱讀之旅 彼得‧考夫曼
中文版導讀 書中自有黃金屋 李彔
1 蒙格傳略
早熟的好學少年/就讀哈佛法學院/與巴菲特結識/攜手投資共創奇蹟
2 蒙格主義
多元思維模型/「能力圈」理論/投資原則檢查清單/蒙格與巴菲特風範
3 蒙格十一講
第一講 如何讓自己生活悲慘
第二講 普世智慧的投資應用
第三講 論基本的、普世的智慧
第四講 關於實用思維的實務思考?
第五講 專業人士需要更多跨領域技能
第六講 像波克夏一樣投資
第七講 財富效應與灰金效應
第八講 二○○三年的金融大醜聞
第九講 學院派經濟學的九大缺陷
第十講 蒙格的普通常識
第十一講 人類誤判心理學
晚年萬歲──受西塞羅《論老年》啟發
4 附錄
一.沒有他 就沒有巴菲特 王之杰
二.波克夏投資亞洲大策略 王之杰
三.我親眼所見的蒙格 王之杰
四.蒙格家庭餐桌上的價值觀
五.《富比世》對蒙格的報導摘錄
六.查理.蒙格的推薦書目
七.查理.蒙格生平及投資大事紀
http://www.books.com.tw/exep/assp.php/Johnsonkuo/products/0010643983?utm_source=Johnsonkuo&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utm_campaign=ap-201407
序言:「我對他的感激,無以言表。」
從一七三三年到一七五八年,班傑明.富蘭克林藉由《窮理查年鑑》傳播了許多有用而永恆的建議,他讚揚的美德包括節儉、負責、勤奮和簡樸。
在隨後的兩個世紀裡,人們總是把班傑明的這些美德思想當成終極真理。然後查理.蒙格站出來了。
查理原本只是班傑明的信徒,但很快開闢了新境界。班傑明「建議」做的,到查理這兒變成「必須」做的;如果班傑明「建議」節省「幾分錢」,查理會「要求」節省「幾塊錢」;如果班傑明說要「及時」,查理會說要「提前」;和蒙格苛刻的要求相比,依照班傑明的建議來過日子顯然太容易了。
此外,查理還始終身體力行他所鼓吹的道理。(喔!瞧他多賣力!)在班傑明的遺囑中,他設立了兩個小型慈善基金,目的是要向人們傳授複利的魔力。查理很早就認定這是極重要的課題,絕不能等死後才來傳授。因此他選擇自己做複利的活教材,避免鋪張浪費,免得削弱了他作為榜樣的力量。也因此,查理的家人體會到坐長途巴士旅行的樂趣,而他那些被囚禁在私人飛機裡的有錢朋友,則錯過了豐富多彩的體驗。
當然,在某些領域,查理則無意改變班傑明的看法。例如班傑明那篇〈選擇情人的建議〉(Advice on the Choice of a Mistress),就會讓查理吐出他在波克夏年會上的口頭禪:「我沒有什麼要補充的。」(I have nothing to add.)
至於我自己,則想給大家提供幾條「如何選擇合夥人的建議」,請注意:
首先,要找比你更聰明、更有智慧的人。找到他之後,請他別炫耀他比你高明,這樣你就能夠因為許多源自他的想法和建議的成就而得到讚揚。你要找這樣的合夥人,在你犯下損失慘重的錯誤時,他既不會事後諸葛,也不會生你的氣。他還應該是個慷慨大方的人,會投入自己的錢並努力為你工作而不計報酬。最後,在結伴同行的漫漫長路上,這位夥伴還能不斷給你帶來快樂。
上述這些都是很「英明」的建議(在自我評價的測驗中,我從來沒有拿過A以下的成績)。實際上,這些建議是如此英明,乃至於我早在一九五九年就決定完全遵守,而全部符合我這些特殊要求的人只有一個,他就是查理。
在富蘭克林那篇著名的文章中,他說男人應該選擇年紀較大的情人,為此列舉八個非常好的理由,最關鍵的理由是:「……最終,她們會感激不盡。」
查理和我成為合夥人已經四十五個年頭。我不知道他是否緣於其他七個標準而選擇了我,但我絕對符合班傑明的第八個標準:我對他的感激,無以言表。
http://www.books.com.tw/exep/assp.php/Johnsonkuo/products/0010643983?utm_source=Johnsonkuo&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utm_campaign=ap-201407
蒙格語錄
我們賺錢,靠的是記住淺顯的,而不是掌握深奧的。
價值評估到最後變成了一種哲學的評估,而不是數學的衡量。
我寧願將毒蛇丟進我的襯衣裡,也不願聘用一名薪酬顧問。
透過廣泛的閱讀把自己培養成一個終生自學者;培養好奇心,努力使自己每天更聰明一點點。
在企業界,如果你聘請的分析師,在購併時勤奮的做調查,卻缺乏常識,那麼你將掉進地獄中。
如果說波克夏取得了不錯的發展,那主要是因為巴菲特和我非常善於打破我們自己最愛的觀念。哪一年你不曾打破一個你最愛的觀念,那你這一年就白過了。
我們傾向把大量金錢投放在我們不用額外再做決策的地方。如果你因為一樣東西的價值被低估而購買了它,那麼當它的價格上漲到你預期的水準時,你就必須考慮把它賣掉。那很難。但是,如果你能購買幾家卓越的公司,那麼你就可以安心坐下來啦。那是很好的事情。
投資應該愈分散愈好的觀念,簡直是瘋了。我們不認為分散程度很高的投資能夠帶來好結果,幾乎所有好投資的分散程度都是相對較低的。
如果剔除掉我們十五個最好的投資決策,我們的業績將會非常平庸。你需要的是極大的耐心,而不是「過動症」。你必須堅持原則,等待機會,奮力出擊。
這些年來,伯克希就是透過把賭注押在有把握的事情上而賺錢的。
一般基金的管理系統要求人們假裝去做他們做不了的事情,假裝喜歡他們不喜歡的事情。這種生活方式很可怕,卻能拿到很高的薪水。
找到好配偶的最佳方法是什麼呢?唯一之道是你首先必須值得擁有好配偶,因為從定義上來說,好配偶可絕不是傻瓜。
我們的經驗往往驗證一個長久以來的觀念:只要做好準備,在人生中抓住幾個機會,迅速採取適當的行動,去做簡單而合乎邏輯的事情,這輩子就能得到很大的財富。
但這種機會很少,通常屬於不斷尋找和等待、充滿求知欲望,而又熱中分析各種不同變數的人。
一旦機會來臨,如果勝算很高,那麼利用過去的謹慎和耐心得來的資源,重重壓注下去就對了。
長久以來,我堅信存在某個系統——幾乎所有聰明人都能掌握的系統,比絕大多數人用的系統管用。你需要的是在頭腦裡形成一種思維模型的複式框架。有了那個系統之後,就能逐漸提高對事物的認知。
然而,我這種特殊的方法似乎很少得到認可,甚至對那些非常有才能的人來說也是如此。
推薦序:「以靜制動」的哲學
郭恭克(獵豹財務長)
這是近一兩年來我難得看到的好書。
雖然在台灣已有不少書籍介紹過巴菲特的價值投資,但查理.蒙格與眾不同的是,他出身法學背景,念法律的人,思考邏輯特別嚴謹,這對投資市場而言是很重要的。不管是在總體經濟、企業經營,或財務分析,都需要有邏輯的思維貫穿。特別的是,蒙格還會從人文、社會、尤其行為心理學的層面,來探討各種投資市場上的心理和行為,這對台灣投資人而言,是很好的學習。
蒙格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解釋人為什麼容易做出錯誤的投資決策。其實,每個人的行為模式是一致的,只是當市場發生偏離時,投資人的行為往往會與市場應有的理性思考背道而馳。而很大的原因是,投資人把事情想得太複雜!蒙格不會去猜測市場,他說:「在九八%的時間裡,我們對股市的態度是:保持不可知。」他認為投資市場沒有必定的賺錢公式,所以他不猜測市場,對市場保持謙虛的態度,只隨市場的變動,採取因應的作為,我稱之為「以靜制動」的哲學。這一點,與現在市場上充斥的半調子分析師,是截然不同的。
蒙格強調的另一點,就是找出自己的優勢,他稱為「能力圈」(circles ofcompetence)。從投資的角度而言,現今市場的產業太多元,你不可能全部熟悉,所以只要做你能了解的領域、能了解的公司或行業,聚焦去培養或精進自己的能力,去熟悉你的工具(以投資而言就是企業財報),這樣就夠了。
我們從許多位長期成功的投資者身上,像是蒙格、巴菲特(Warren Buffett),以及價值投資之父約翰‧坦伯頓(John Templeton,1912-)、日本股神是川銀藏(Ginzo Korekawa,1987-1992),甚至德國股神科斯托蘭尼(André Kostolany, 1906-1999)身上,發現了一些共同特質,包括:好的個性、好的修養和行為、紳士的風範。這些人都有正當的投資信仰,所以不會像金融巨鱷索羅斯(George Soros)一般,不斷猜測市場、從事頻繁的投機。有趣的是,這些人也都相當長壽,包括蒙格在內,都活了八、九十歲以上,可見得,用長期理性的投資思考,不必在市場殺進殺出,壓力反而沒有那麼大,人才活得久!
這也是我在離開職場以後才有的體會:投資市場不是用數字可以算出來的,市場是經濟、社會與人文的綜合物,充滿了邏輯性的過程。而「以靜制動」,往往才是最好的方式。
此外,蒙格也重視從成功者身上學習,包括學習態度、方法和生活的價值觀。這些前輩崇尚主流的價值,像儉樸、生活或投資紀律,他們的核心價值也反映在其投資取向上,所以,選擇經營者和好的公司,長期而言,才是決定報酬率的關鍵。而專注、耐心等待市場的波動,和勤奮不懈的學習,則是所有投資人都該修煉的功課。
http://www.books.com.tw/exep/assp.php/Johnsonkuo/products/0010643983?utm_source=Johnsonkuo&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utm_campaign=ap-201407
書摘:人類誤判心理學
在我開始當律師時,很相信基因進化論,也知道人類與認知能力較低的動物和昆蟲之間,有許多相似之處,這是物種進化造成的。我明白人是「社會動物」,會觀察周圍人的各種行為,並受到影響。我還知道人類就像被馴養的動物和猴子,也生活在一種階級結構中,傾向於尊重當權者,喜歡和同一階層的成員合作,同時對比自己低階的競爭者,表現出極大的不信任和不喜歡。
但這種以進化論為基礎的理論架構太過粗略,不足以應付我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很快的,我發現自己身邊出現各種我無法理解的現象。於是我終於明白,要解決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必須擁有更好的理論架構,才能解釋我的所見和經驗。長久以來,我一直渴望學習更多理論。部分因為我總是喜歡把理論當作破解難題的工具,同時滿足自己猴子般的好奇心;部分因為我發現理論架構非常有用,能夠幫助人得到想要的東西。
這道理是我從小讀書時發現的。當時我利用理論,輕輕鬆鬆就拿到好成績;而別人即使花了很大力氣去學習,卻還是不及格。我認為更好的理論對我來說總是有用的,如果能掌握,就能更快獲得財富和獨立,以及我所熱愛的一切。所以我慢慢培養了自己的心理學體系。
在追求知識的過程中,有兩種思維習慣對我影響很大。第一,透過偉大的代數數學家雅各比提倡的逆向思維來思考問題。雅各比說過:「反過來想,總是反過來想。」我通常會先蒐集各種錯誤判斷的例子,仔細思考如何避免這些下場,由此得到正確的判斷。第二,因為熱中於蒐集誤判例子,所以我完全不管不同行業、不同領域之間的界線。畢竟,既然各個領域充斥著顯而易見的愚蠢事例,為什麼還要在自己的世界裡搜尋某些無足輕重的新蠢事呢?除此之外,我已經明白,現實世界的問題不會恰好落在某個學科的界線之內,總是跨越了彼此界線。如果兩件事物的關係密不可分,只考慮其中一個而無視另外一個,那麼這方法是大有問題的。我擔心,如果用這種方法解決問題,最終就會像路易斯的名言所說的:「沒有腦袋,只有一個頂上長著頭髮的脖子。」
後來,純粹的好奇心驅使我去思考邪教的問題,那些毀形滅性的邪教,通常只需要一個長週末,就能把完全正常的人變成被洗腦的行屍走肉,並永遠讓他們保持那種狀態,他們是怎麼做到的呢?原因是什麼呢?我覺得如果透過大量的閱讀和反覆思考,應該能完全解答這個問題。
我發現大多數心理學入門書並沒有正確處理一個基本問題:各種各樣的「心理傾向」對生活的交互影響。但那些作者卻對釐清心理傾向的交互作用,及其如何造成複雜的後果,避而不談。這有可能是因為作者不希望把教材寫得太複雜,以免沒有人敢投入他們的行列。
學院派心理學雖然有許多缺點,但也有一些非常重要的優點。我在廣泛閱讀的過程中,看到一本叫《影響力》(Influence)的書。這是本通俗讀物,作者是傑出的心理學教授羅伯特.西奧迪尼,任教於規模非常大的亞利桑那州立大學。西奧迪尼設計大量巧妙的實驗,讓人利用人類思維的缺陷,操縱別人做出傷害自己利益的事,西奧迪尼對這些實驗進行了描述和解釋,並因此在非常年輕時就榮任終身董事講座教授。
我立刻給我的孩子每人寄了一本西奧迪尼的著作,還送給西奧迪尼一股波克夏的A級股票,感謝他為我和社會做出貢獻。西奧迪尼這本社會心理學大作賣出了幾十萬冊,這是很了不起的,因為西奧迪尼並沒有宣稱他的書將會改善你的性生活或讓你發財。
許多讀者買西奧迪尼這本書,是因為他們跟我一樣,想知道怎樣才不會常常被推銷員騙了。然而,正直的西奧迪尼沒想到,很多業務員也買了他的書,想知道怎樣才能更有效誤導顧客。下面我會談到激勵機制引起的認知偏誤,我希望不會有人將我的理論用於不正當的目的。
在西奧迪尼這本書的驅動下,我很快瀏覽了最廣為流行的三本心理學入門書。在此期間,我還進行嚴謹的思考,想把以前的訓練和經驗整合起來。蒙格的「非臨床、非先天後天對立的非發展心理學」就這樣誕生了。許多理論是從它們的發現者那裡借用來的,我甚至不知道其中大多數人的名字,但我通常會給它們配上新的表述和標題。因為我沒有去查證資料,而是怎樣回憶起來就怎麼寫,然後再進行修改,以便能很方便地應用這些理論,來避免犯錯。
在開始綜述我的理論之前,先來講一個有助於理解後面內容的觀點。這個觀點是從我們對社會性昆蟲的瞭解中萃取出來的。這些昆蟲完美地證明神經細胞在進化過程中固有的局限,昆蟲的整個神經系統細胞通常只有十萬個左右,而人類光是大腦細胞就有上百億個。
螞蟻和人類一樣,都是由活體結構加上神經細胞中的行為程式組成的。就螞蟻而言,其行為程式只有少數幾種,而且幾乎完全來自遺傳。螞蟻能夠根據經驗學到新的行為,但大多數時候,牠只能根據神經系統中設定好的程式,對十種左右的神經刺激做出幾個簡單的反應。
因為螞蟻的神經系統功能很有限,自然使牠的行為系統也很簡單而受限。例如,有一種螞蟻,在蟻穴裡嗅到螞蟻屍體散發出的外激素時,就會合力把屍體運出蟻穴。偉大的哈佛大學教授威爾遜(E.O. Wilson)做過一個非常出色的心理學實驗,他將死螞蟻分泌的外激素塗在一隻活螞蟻身上。毫無意外地,儘管這隻小螞蟻在整個過程中不斷踢腿掙扎,牠的同伴仍然把牠活生生拖出蟻穴。這就是螞蟻的大腦,反應程式特別簡單,在許多情況下,只會生搬硬套地根據程式做出機械反應。
另外一種螞蟻則證明,有限的大腦不但容易被環境欺騙,也可能遭到其他生物操控。這種螞蟻的大腦有一種簡單的行為程式,引導牠們在行進時跟著前方的同伴走。如果把行進中的蟻群弄成一個圓圈,牠們有時會不停走下去,直到死亡為止。
有個道理在我看來是很明顯的:由於存在許多過度簡化的思維程式,人類大腦的運轉必定和螞蟻一樣,常常出現問題;只是人類試圖解決的問題要難得多,至少螞蟻不必設計飛機。
人類的知覺系統清楚證實大腦的確會失靈。人是很容易受到愚弄的,無論是人類精心設計的騙局,還是偶然出現的環境因素,抑或人們刻意習得有效的控制術,都很容易就讓人上當。導致這種結果的原因之一,是人類感知中的「微量效應」:如果刺激被維持在一定水準之下,便察覺不到它的存在。因為這樣,魔術師能夠在黑暗中做一招虛張聲勢的動作,然後讓自由女神像消失。觀眾並不知道,雕像其實被置於一個緩慢旋轉的平臺上,因為轉得非常慢,以致沒有人能夠察覺。當平臺上的圓形黑簾幕一拉上,自由女神就像是不見了。
即使在有所知覺時,人類的大腦也會錯估感知到的東西,因為大腦只能感知到明顯的對比,無法像科學儀器那樣精密地感知到變化。
魔術師證明人類神經系統確實會因為對對比的感知而誤判。他們還能在你毫無察覺的情況下摘掉你的手錶。他摘手錶時,如果只接觸到你的手腕,你一定會感覺到;但他同時還觸碰了你身體的其他地方,而且透過施加更高的力道造成強弱對比,讓你感覺不到他在你手腕上的施力。
有些教授喜歡用實驗來證明對比引起的感知缺陷。他們讓學生把一隻手放進一桶熱水裡,另一隻手伸進一桶冷水,然後突然要求學生把雙手放進一桶常溫的水裡。讓學生一隻手感覺好像剛放進冷水,一隻手感覺好像剛放進熱水。當人們發現有溫度計為證下,單純的對比就能輕易地欺騙感知,並意識到認知和感知一樣,也會受單純的反差所騙,那麼他不但懂得魔術師是如何愚弄觀眾,也領悟了生活是如何作弄人。人類的感知和認知系統中,那些看似有用的傾向往往會誤導你,如果不加以提防,很容易就會受到別人的操控。
http://www.books.com.tw/exep/assp.php/Johnsonkuo/products/0010643983?utm_source=Johnsonkuo&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utm_campaign=ap-201407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