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閱讀:爸爸,你給孩子什麼記憶?
親子天下雜誌26期作者:李坤珊
對幼兒來說,「家」指的是那裡頭的每一個成員,缺一不可,誰也無法取代誰。全家人在一起生活,才會有「親情」,親情帶給孩子記憶,帶給他們想念和不捨。有人能讓我們想念和捨不得,那就是幸福。
兒子小福還在念幼稚園時,有一天問我:「約翰和莎菲雅的爸爸媽媽都離婚了,他們要輪流去兩個家,他們說那是規定,雖然他們都不喜歡搬來搬去。但是,為什麼要規定呢?」
其實,我了解天性敏感的兒子,他真正的擔心是:「會不會有一天,我也有兩個家要去?」這個擔心,不只他有,家庭價值和結構的改變,已使得這一代的許多幼兒,有同樣的擔心。而這種擔心,是我們這一代在當小孩時普遍沒有的。
對小小孩來說,這種擔心代表什麼?讓我們在孩子天真的回應中,找到一些答案。
許多父母喜歡問小小孩:「你比較愛媽媽?還是爸爸?」而小小孩也總是側著頭,笑著但不解的回答:「我愛媽媽,也愛爸爸!」對幼兒來說,爸爸不能取代媽媽,媽媽也不能代替爸爸,問他比較愛誰是個傻問題!
每回父親節或母親節時,請班上的小朋友畫卡片給爸爸或媽媽,就算我說的很清楚:「請畫媽媽(或爸爸)。」他們仍是說:「我要畫全家人和我們的小狗。」對幼兒來說,「家」指的是那裡頭的每一個成員。畫爸爸,不能不畫媽媽,更不能不畫自己。有了自己,那哥哥和妹妹更是少不了。
「家」對幼兒來說,每個人都在一起,是理所當然的。少了誰,那就不是家,而且誰也不能替代誰,這就是他們對「親情」的定義。所以當孩子看見周遭、或是他自己必須面對家人分開時,這與他們的理解相衝突,不解和困惑是必然的反應。
而這個定義,也給了我們成人一些啟示。
成人世界裡的婚姻關係,有法定合約,所以只要合約書不存在,婚姻關係就可以蕩然無存。但「親情」呢?親情,是沒有合約書的!「家」對孩子來說,裡頭的每一個人都有親情關係,怎麼會有人說要分開呢?不能在一起了呢?
親情是獨特的一對一關係
「親情」不僅沒有合約書,也不一定需要血緣關係,它是無法離棄、分開的!它倚靠的,是彼此與彼此間長久、獨特和親密的關係。所以,重要的不是血緣,而是長久的培養;關鍵的,不是公式化的愛,而是獨特的一對一關係。
因此,「媽媽和我」,不同於「爸爸和我」;「我什麼時候最想找媽媽」和「我什麼時候最想找爸爸」,也不會是一樣的。按理推斷,夫妻關係若能從合約關係,轉化成親情關係,那離棄,是不是就不會構成選項了呢?
那天,班上三歲的小迪,不小心尿濕褲子,躲在教室的廁所裡,哭著找爸爸。他說:「我要爸爸來幫我、救我!」只要他與其他小朋友有衝突,他也會說類似的話:「我要找我的爸爸。」很顯然的,爸爸是他的安全保壘。
一般來說,在家庭的分工裡,媽媽常常是幼兒生活起居的照顧者,所以幼兒總想要媽媽陪他吃飯、睡覺、安慰他,媽媽成了孩子的「安全保壘」。那爸爸呢?一旦不需要那麼細緻的生活照顧,做爸爸的,似乎就成了孩子的大玩偶與「最佳玩伴」。
仔細聽聽小小孩跟爸爸一起唸書、說話、散步、和玩遊戲的聲音,你或許不能理解:為什麼那一大一小,總是那麼「吵」啊,動不動就跑過來追過去,令人發昏。孩子的爸,不知道為什麼,就是能那麼輕易的回到小小孩的世界,跟他們一起歡笑,一起無厘頭。
所以在刻板印象上,一遇到委屈,孩子總想找安全保壘媽媽;一想歡樂,肯定纏著最佳玩伴爸爸不放。但那樣的刻板印象,並不是固定的!每一個幼兒,與爸爸媽媽的關係不僅各不相同,也無法互相取代。爸爸或媽媽與個別孩子之間獨特的互動模式,只有靠自己去經營、培養。這是媽媽和爸爸的個別功課,誰也無法幫誰做。
愛的互動,永遠的記憶
在大人的世界裡,不把自己和他人做個比較,好像就不容易找到自己的價值。小小孩卻不一樣,他們對分析比較不在行,但非常擅長從他人和自己的互動裡,感受到不同的喜愛、厭煩、煩惱和反應模式,建立自己和每個人之間的特殊連結,無可分離。
直到現在,十四歲的寧寧只要一看到《月亮晚安》的封面,就會瞇著眼睛笑說:「我記得裡面的大兔子和小兔子,爸爸以前常唸這本書給我聽。」而這個記憶,已是十幾年前的事了。時間會過去,但記憶會長存心中,永不褪色。爸爸在寧寧生命裡所搭建的愛和互動,讓寧寧在生命中的任何一刻,都能與爸爸手牽手一起回到那記憶,回到一個大男人把小寧寧擁在懷裡的每一天、每一晚……
台灣友人的老闆很慷慨,常在下班後請他們幾個人去唱歌吃飯。而他們都有家,家中都有孩子。我常在想:「他們的孩子,一定常常在等著爸爸回家。」或者,那些孩子早已習慣爸爸很晚才回家,所以爸爸在不在家,也就無所謂了!
不管是一天到晚等爸爸回家,或者是爸爸在不在家也無所謂,這兩種幼兒的反應,是無奈也是放棄。所造成的結果,常是媽媽和孩子自己形成固定的家庭生活步調。在這步調裡,爸爸成了外人,他的一舉一動,沒有和其他成員像齒輪一樣契合,反而要互相遷就。
爸爸的角色,是媽媽無法取代的。少了與爸爸共處歡樂,也是個缺憾,那是再多玩具也彌補不了的。雖然那缺憾不至於讓孩子長不好,但要是沒有那缺憾,孩子會長得更好,不是嗎?這個道理雖已有不少研究證實,但其實不用那些研究報告,只要看你寶貝孩子臉上的笑容,答案就很明顯了。
有天我們去朋友家吃飯,那對擅長理財的夫妻說:「要是能夠重來,我們不會像以前一樣,為了替孩子存錢,全家人哪兒都沒有去。在孩子小的時候,全家人一起旅行、一起做許多事,那些珍貴的記憶,才是傳家之寶。」
今年四月,我們全家人到以色列去旅行。回來後,我們把一張張死海的浮力、耶路撒冷的豐富遺蹟與其他旅行照片放在一起。十二歲的小福,每回一看見那些照片總說:「媽媽,你看你嚇成那個樣子。我常常跟你說,你要多運動……」
愛,就是要賴在一起
一起看電影、一起做飯、一起遊戲、一起旅行,全家人在一起,做什麼都好。「全家人在一起」,是一個努力,也是一個承諾,在現在的社會結構裡,並不容易實行,但只要你願意。
不知道四十年後,或者有一天我離開人世後,寧寧和小福最記得他們的媽媽什麼事?許多答案,只能耐心等待,讓時間來說明。
我最記得我爸爸什麼?我不但知道,而且還有很清楚的影像。三十幾年前,爸爸在竹竿上綁條繩子,帶我釣青蛙;他在後頭追著,教我跨蹲在橫桿上,歪著學騎大人的腳踏車……那些影像,無關乎華麗和多寡,只有濃濃的想念和捨不得。
我和全天下有爸爸愛、或曾有爸爸愛的大人和小孩一樣,我們都是幸運的。愛我們的爸爸,給了我們記憶,給了我們想念,給了我們捨不得。有人讓我們這樣想念和捨不得,那就是幸福。
孩子記得的你,將直接影響到他會成為一個怎麼樣的大人和父母。而孩子會記得的你,沒有人能替你做這門功課。你在他的記憶裡是溫暖的、是挑剔的、是寬容的、是歡樂的、是常為他人著想的、或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只有你能定義。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