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12-29 05:38:29| 人氣5,464|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8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冬至閱讀:書法經典一○○名帖

 
 
冬至閱讀:書法經典一○○名帖
 
書名:
書法經典一○○名帖:從溯源到賞析,從臨摹到創作
 
作者:慶旭
中國南京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書法篆刻系、藝術研究所畢。前後獲得十一次由國家、省、市教育行政部門主辦的書法專業比賽一等獎,並發表二十餘篇論文深入探討書法藝術之表現,在書法學理與實務上皆有極高的鑽研。現任蘇州幼兒師範學校講師。
 
內容介紹:
全方位書藝學習心法之大成!
首次收錄上古至今百大名帖
從歷史源流、藝術風格乃至臨摹要點,
體會歷代書家下筆時之真心至情,
在點、撇、捺的線條與墨色中,
獲致心靈的釋放與美的體驗!
顏真卿《麻姑仙壇記》、褚遂良《雁塔聖教序》、
《毛公鼎》、《馬王堆帛書》、《曹全碑》、
王羲之《蘭亭序》、蘇軾《寒食帖》、懷素《自敘帖》……
書法,作為一種書寫藝術,兼顧了實用與審美,亦包含了文字與繪畫兩層面,也因此使得它更為重視「臨摹」這個基礎學習途徑。從古至今的書法大家,無不經歷了從臨摹到創作的過程,才得以承先啟後,乃至開宗立派地獲致成功。由此,「臨什麼帖」也就成了書法藝術精進的最重要關鍵。 
本書作者藉由經典的一百幅名帖,帶領讀者探究名帖的淵源與流派,認識當時的創作背景,從而理解名帖之精神,最終在下筆臨摹的過程中,找到自己的風格。 
 
全書分成篆、隸、楷、行、草五大書體,每一類書體中各收錄二十幅名帖,像是著名的《毛公鼎》、《曹全碑》、《蘭亭序》、《寒食帖》、《自敘帖》等。除詳細說明歷史源流外,更透過對名帖的用筆、筆勢、結構、用墨等的分析,不只引導讀者如何賞析這門藝術,更從學理與實務上提供讀者精進書法表現的最佳參考依據。 
 
目錄:
壹章、篆書
○○八──甲骨文:透過刀鋒看筆鋒
○一三──《大盂鼎》:堅實肥厚的金文典範
○一八──《散氏盤》:繁花翻飛的自由派金文
○二四──《毛公鼎》:影響後世最巨的長篇金文
○二九──《虢季子白盤》:疏朗蕭散,遒麗天成
○三四──《石鼓文》:大小篆的銜接點
○三九──《嶧山刻石》:窺探李斯書法之一二
○四三──《秦詔版》:為實用而生的草篆
○四七──《袁安碑》:漢篆的標準樣式
○五一──《祀三公山碑》:非篆非隸似篆似隸的繆篆風格
○五五──《天發神讖碑》:生澀險勁,像篆又像隸
○五九──李陽冰《城隍廟記》:「玉□篆」的線條形式
○六三──王澍篆書:圓、瘦、參差
○六七──鄧石如篆書:清代中葉篆書第一人
○六九──吳讓之篆書:鄧石如虔誠的繼承者
○七六──楊沂孫篆書:凝淨厚重,布局嚴密
○八○──趙之謙篆書:北碑和漢隸的巧妙揉合
○八四──吳昌碩篆書:成功合併篆法與畫法
○八八──黃賓虹篆書:蒼潤古雅,虛和自然
○九二──王福庵《說文部目》:識篆的基礎
 
貳章、隸書
○九八──馬王堆帛書:古拙老辣「無正形」
一○三──居延漢簡:從隸書到章草
一○八──《開通褒斜道刻石》:「石紋式」的東漢摩崖
一一二──《石門頌》:隸中之草綿延萬里
一一六──《乙瑛碑》:最可師法的漢隸
一二○──《禮器碑》:爐火純青、大味至淡的漢隸之首
一二五──《華山碑》:連通篆楷的漢隸代表
一二九──《封龍山頌》:細筋入骨也豐腴
一三三──《鮮于璜碑》:清脆爽朗的方筆形式
一三七──《衡方碑》:氣勢雄強,古拙有力
一四一──《孔宙碑》:東漢孔氏諸碑的代表
一四五──《史晨碑》:隸書嚴謹法度的標準
一五○──《夏承碑》:隸法時有篆籀筆
一五四──《郙閣頌》: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一五八──《西狹頌》:雄渾寬博,疏宕瑰麗
一六三──《楊淮表記》:東漢碑刻寫意派的代表
一六七──《韓仁銘》:疏秀疏宕,清勁透逸
一七一──《曹全碑》:秀逸嫵媚,漢隸圓筆代表
一七六──《張遷碑》:凝重渾樸,漢隸方筆極致
一八一──《好大王碑》:憨意十足的隸書
 
參章、楷書
一八八──《薦季直表》:楷書源頭的代表作
一九三──《宣示表》:鍾繇最具影響力的楷書
一九七──《玉版十三行》:古雅流美.魏晉小楷中的極品
二○二──《爨寶子碑》:有隸書意味的楷書
二○六──《嵩高靈廟碑》:古雅野逸的北魏名刻
二一○──《爨龍顏碑》:所謂「雲南第一古石」
二一四──《始平公造像記》:雄俊偉貌,方筆之極規
二一八──《石門銘》:飄飄欲仙,南北朝碑刻之冠
二二二──《鄭文公碑》:楷書入門,魏碑圓線的極則
二二七──《瘞鶴銘》:古樸渾厚中現散逸
二三二──《張猛龍碑》:斜劃緊結,魏碑方筆的極致
二三六──《張玄墓誌》:墓誌書法教學的理想範本
二四二──高昌墓磚書法:刻碑前書跡的純真再現
二四六──《龍藏寺碑》:從北碑轉向唐楷的過渡之作
二五一──《雁塔聖教序》:美人嬋娟,褚遂良代表作
二五六──《倪寬贊》:筆精墨妙,容夷婉暢
二六○──《陰符經》:褚書大字楷體代表作
二六五──《靈飛經》:秀麗清勁,小楷經典之作
二七一──《麻姑仙壇記》:坦蕩胸懷此中現
二七六──《自書告身帖》:顏楷筋力取勝的代表作
 
肆章、行書
二八二──《集王聖教序》:由集字走向創作
二八七──王羲之尺牘:精妙絕倫,影響深遠
二九二──《蘭亭序》:天下第一行書
二九八──《鵝群帖》:從章草到新體行草
三○三──《伯遠帖》:晉代書風之最可信者
三○八──《夢奠帖》:歐陽詢行書第一品
三一二──《李思訓碑》:李邕的臨摹與創作
三一七──《爭座位帖》:行草中篆籀氣的代表
三二一──《祭侄文稿》:顏真卿第一行書
三二五──《韭花帖》:另一種「蘭亭」趣味
三三○──《土母帖》:唐宋書風的連接點
三三四──蔡襄尺牘:「宋四家」中最守家規者
三三九──《寒食帖》:無意於佳乃佳的審美
三四四──蘇軾尺牘:強烈濃厚的書卷氣
三四八──《寒食帖跋》:用筆擒縱,結構縱伸橫逸
三五二──米芾尺牘:天下奇絕,直追「晉人格」
三五六──《蜀素帖》:米芾法度嚴謹的代表
三六一──《城南唱和詩卷》:隨意中見精細的壯美之作
三六七──《董其昌蜀素帖跋》:女性化的陰柔書風
三七二──王鐸行草書:王侯筆力能扛鼎
 
伍章、草書
三八○──《平復帖》:文人書法第一帖
三八四──《十七帖》:草書學習從此帖開始
三八八──《書譜》:理論和實踐的雙豐收
三九四──《孝經》:狂客的風流氣息
三九九──《古詩四帖》:狂草藝術的最高峰
四○四──《自敘帖》:藝術的自由,醉裡得真如
四一○──《小草千字文》:人書俱老歸平淡
四一五──《草書千字文》:旭素之外別有洞天
四一九──《太白憶舊遊》:宋代草書的制高點
四二三──《諸上座帖》:安靜而實在,有禪書風采
四二九──康里□□草書李白詩卷:生而拗的異域風格
四三三──宋克臨《急就章》:章草的復興之作
四三八──祝允明大草《前後赤壁賦》:此書一出天下驚
四四二──王寵草書:奕奕有晉人風氣
四四七──徐渭草書:非理性到了極點
四五一──張瑞圖草書:以「橫撐」為主要特點
四五六──黃道周草書:內斂中的豪放
四六一──倪元璐行草書:澀勢與流暢的完美結合
四六六──王鐸草書:浪漫中不失理性
四七○──傅山草書:追求氣勢,以醜為美
四七四──參考文獻
四七六──後記
四七八──經典一○○名帖紀年簡表
   
 
書摘:《毛公鼎》
影響後世最巨的長篇金文

歷史源流
毛公鼎,西周著名青銅器,成形於西周宣王時期(西元前八二七~前七八二年),清代道光年間出土於陝西岐山,原鼎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銘文共三十二行,四百九十七字,為周代青銅器銘文中少見的長篇,也是至今為止所見最長的一篇金文。清道人李瑞清說:「《毛公鼎》為周廟堂文字,其文則《尚書》也。學書不學《毛公鼎》,猶儒生不讀《尚書》也。秦篆近隸,漢篆實分,故篆舍周末由。而盂鼎之直質,克鼎之寬博,散盤之英驁,齊侯之變化,若佩琚鳴玉,穆雍趨蹌,則斷推此鼎矣。」可見《毛公鼎》在書法史上的地位。

從藝術風格上看,《毛公鼎》與同時期誕生的《散氏盤》十分迥異。在許多典籍文獻或書法賞評中,常常會把這兩篇金文放在一起討論,這其中自然有諸多可比之處:

一、產生的時代背景相似:這兩篇金文都誕生在西周中晚期。自周昭王到周幽王,是周人書風確立、成熟、發展和表現方式多樣化時期,這個時期的金文「點畫中帶有突兀性的肥筆逐漸消失,點畫兩端和中段也日益勻整,顯得線條勻淨,字體結構日趨方整勻落,章法秩序也日益明朗,字距行距清晰。這種規整、和諧、靜穆的書風,表現了周人禮法秩序的完善和確立,當然也是書體演變向線條變化發展的結果」。《散氏盤》和《毛公鼎》是這一時期的代表。

二、製作方式相似:都是依形而制,即根據物件的具體形狀(如圓形、方形、橢圓形)而擺布所刻內容。《散氏盤》就是鑄於盤內底部上的方形銘文,《毛公鼎》也是依鼎而制,刻於兩壁內部,呈兩條環狀分布。

三、銘文字數都較多:《散氏盤》十九行,三百五十字;《毛公鼎》三十二行,四百九十七字。
四、藝術性較高:這兩篇金文無論從線條(都從團塊向線條轉變)的表現力、單字構成方式、成熟完整的章法、還是藝術格調和對後世的影響上看,都具備其他金文所不可替代的地位。

藝術風格
當然,今天用藝術分析的眼光重新審視這兩篇經典,更多的還是二者的不同之處,也正是這些不同點,才使它們能在眾多的金文中耀眼奪目,為後世楷模。主要從筆法和結構上看。

「《散氏盤》點畫不講平整,處處震盪波動。橫畫皆呈斜勢,或者左高右低,或者左低右高,排疊橫畫走勢多變、活潑生動;相並豎畫多有長短之別,其收筆亦有高低變化,筆畫相接穿插自然,方圓並用,早期金文線條相接的或方、或圓的團塊面貌,幾乎消失殆盡。其結構一反典型大篆的縱向取勢而多扁平,往橫向發展。整個字的重心點往往移到下部,即交叉線條多在下部集結,這種結構無疑給搖曳多姿的藝術風貌平添幾許古拙憨厚。」而《毛公鼎》呢?筆法嚴謹,體勢勁健,線條凝練拙樸,極富理性色彩、井然有序的縱向取勢和章法排布,是《毛公鼎》給後人的最明顯感覺。這種藝術效果的形成有其內在原因,像是政治因素或禮法的制約。

《毛公鼎》的內容為周宣王為整肅紀綱、中興王室、革除積弊,策命重臣毛公厝安國定邦、輔佐朝廷,並賜酒食玉帛等,以示寵倖之記載。如此情境下誕生的作品勢必帶有莊嚴靜穆的色彩,充滿著嚴謹和秩序。如果從書法發展史的角度分析,這種嚴謹和秩序是另外一種規律或規定,也許有其存在的理論。這只要把與此之前產生的一些金文作比較,就可發現。如周成王時期(約西元前一○四二~前一○二一年)的《何尊》、《令彝》等,這些金文無論從單字結構(隨意性大於規律性),還是行間布局(錯落穿插大於理性秩序)等上,都能看出文字發展,從殷商甲骨的天然奇崛,走向兩周金文整飭有序的趨勢。《毛公鼎》從字形上看大小統一,沒有突兀的伸長或收縮,底部齊整,在縱向取勢的同時,顯出平整溫婉的氛圍,動盪欹側不多出現,鬱鬱廟堂之氣。這種從無序到有序,從粗率到精確的發展軌跡,與書法史上的許多地方都相暗合。

臨摹要點
臨習《毛公鼎》時,既要注意其作為大篆的共性之處,如大篆的書寫方式、大篆的線條表徵、大篆的構成樣式、大篆的章法等等,又要分清它本身的區別與其他金文的獨特風格。

一、牢牢把握其風格特點
從李瑞清的評價中我們可知《毛公鼎》的藝術價值,每件經典的藝術品之所以能夠流芳百世,就是因為其鮮明的藝術特色,即它有自己的風格,我們從筆法、結構、章法、意境等方面分析。

筆法嫺熟穩健:《毛公鼎》時代已經顯示出成熟的大篆筆法,雖然其生動性不及《散氏盤》,但就嫺熟穩健、筆法圓融方面,還是可與《散氏盤》比肩的。在臨習時要多方面看到《毛公鼎》用筆的精緻、細膩,不可粗率。

結構縱向取勢:此鼎因為材料的限制,明顯看出左右方向受到控制,上下舒展輕收,字勢以縱向發展為主。

章法依形而制:這也是材質方面的原因,不過實際練習時沒有必要也寫成環狀,這一特質作為書法欣賞時的要點即可,但在通臨《毛公鼎》時,其強烈的秩序感還是要表達出來。

意境遒美靜穆:因為此鼎誕生有其特定的時代因素,用筆樸素平實,線條流暢通達,氣質端莊靜穆,有廟堂之氣。

二、避免偏頗
主要是出在技法處理的「平」上。《毛公鼎》的端莊合度多來自線條的平實和結構的穩重,但切不可因其平,而忽視行筆過程中的提按變化。事實上在《毛公鼎》中有時就會出現肥碩之筆,這無疑給平整的氣氛增加了節奏。另外,其字形結構也並非千篇一律,有時在大小長短上也存在鮮明對比,一個字的長度要超過有些字的兩倍、三倍之多也時有發生。
 
書摘:《蘭亭序》
天下第一行書

歷史源流
行書誕生至今,一直是各種書體中最受書家和世人喜愛的體勢,這皆由於行書與生俱來的一些特質而成,例如比楷書流便,比草書易讀,上手也不難,有著巨大的親和力和民俗意識,所以歷久不衰。時至今日,行書也是書法創作中數量比例最大的一體。

行書自東漢中後期,在日常隸書俗寫體的簡化、草寫(草隸)過程中,逐漸演變成一種獨立的書體。敦煌出土的《永和二年(西元一三七年)簡》、西安出土的《永壽二年(西元一五六年)朱書陶瓶》、亳州出土的《延熹七年(西元一六四年)磚刻》等是行書的早期雛形。這時的行書與成熟的二王行書相比,還有相當明顯的距離。這種差別主要表現在體勢上還殘留著舊有隸書的書寫習慣,如捺角的波挑,用筆上不太連貫,點畫之間沒有強烈的呼應,線條組織也顯得鬆散,不緊湊等。

相傳行書為東漢劉德升(劉為漢桓帝、漢靈帝時期書家)所創,這不太合乎邏輯,因為一樁歷史事件,一人之力無法完成,合理的說法應該是,劉在大眾創造的基礎上加以整理、規範而已。從漢魏至東晉初年這一階段是行書的逐漸普及和成熟期,此時出現了一批有名有姓的行書書家,如漢末魏初的鍾繇、胡昭(二人皆學於劉德升)等。樓蘭殘紙(如《濟呈白報殘紙》、《正月廿四日殘紙》、《九月十一日殘紙》)真實地反映了西晉行書的基本面貌。

從書法本體上看,此時的行書隸意尚存,書風簡樸,在書寫節奏上,對比要素不多,但與東晉成熟的行書比較,已差距較小。到了東晉,行書最終成熟,形制已基本定型。王羲之一變漢魏質樸的書風,融古納今,創造出妍美流便新書體,走出後人津津樂道「神韻蕭散」的晉人書風;其子獻之,繼承父親書藝,敢於創新,另闢蹊徑,與其父將行書推向嶄新的高度。後人稱之二王。二王在行書發展史、甚至中國書法發展史上,皆具備無可比擬的地位。在行書的筆法、結構、章法構成、行氣節奏等書寫元素的探索上,二王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從此之後,行書大大發展,但多從二王中來,直至清代碑學之興起。而這就是後世所謂的帖學派系,王羲之可謂帖學派系之祖也。

帖派大家中,智永、虞世南、陸柬之、蔡襄、趙孟頫等繼承其平正一路;王獻之、李邕、米芾、王鐸等繼承其欹側一路。千百年來,帖學書法一直散發出迷人的魅力,雖然客觀上受到碑學的衝擊,但在審美、取法多元的當代,隨著書法教育、研究的深入開展,其可持續發展之趨勢愈來愈清晰。歷史總會適時地矯正事物發展的正確方向。

王羲之在書法上所作的貢獻除了理學上的意義外,其大量的行書作品(幾乎皆為摹本)也為後世的取法帶來便利。其中,《蘭亭序》代表了行書技法的最高理想。

《蘭亭序》是東晉永和九年(西元三五三年)三月初三王羲之為蘭亭雅集所撰寫的一篇序文。是日也,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位文人雅士到山陰蘭亭(今浙江紹興)行「修禊」之禮,以除晦氣。大家在「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的優雅環境中,暢敘幽情,飲酒作詩二十六首,眾人公推王羲之為此次雅集作序。書聖乘著酒興,用鼠須筆在蠶繭紙上一揮而就,一件千古傑作就在不經意之間誕生了。《蘭亭序》不光是書法史上的傑作,也是文學史上的一篇美文,作品的藝術格調和文學意境相得益彰,歷代書家莫不頂禮膜拜。 
 
 藝術風格
王羲之的書法成就獲得帝王的極大肯定,如南朝梁武帝蕭衍。
梁武帝本人貴為一國之君,其政治、軍事才能,在南朝諸帝中堪稱翹楚,功績地位不在另三位開國皇帝之下,但他更是一個多才多藝學識廣博的學者,長於文學、善樂律,尤精書法。從小接受正統的儒家教育,「少時習周孔,弱冠窮六經」,為他在學術研究和文學創作上奠定堅實的基礎,史書稱其「六藝備閑,棊登逸品,陰陽緯候,卜筮占決,並悉稱善。……草隸尺牘,騎射弓馬,莫不奇妙」。他認為王羲之書法「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故歷代寶之,永以為訓」(見《古今書人優劣評》)。

再一個就是唐太宗李世民。他在為《晉書.王羲之傳》寫的一篇贊辭中,歷數各家書法之短,惟獨盛讚王羲之,謂:「詳察古今,研精篆素,盡善盡美,其惟王逸少乎!觀其點曳之工,裁成之妙,煙霏露結,狀若斷而還連;鳳翥龍蟠,勢如斜而反直。翫之不覺為倦,覽之莫識其端。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餘區區之類,何足論哉!」(見《王羲之傳論》)在中國古代,一位君王親自為書家作撰述,甚為罕見,而經過皇帝的大力提倡,王羲之書法漸漸成為書法之正宗,也就成就了有唐一代的尊王書風,這對後世書法的發展帶來極大影響。從另外一層意義上看,也使得書法審美的視野趨於狹隘。

當然,書論家的評述似乎更理性一些,如袁昂在《古今書評》中說:「王右軍書如謝家子弟,縱復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種風氣。」孫過庭《書譜》:「是以右軍之書,末年多妙,當緣思慮通審,志氣和平,不激不勵,而風規自遠。」李嗣真《書後品》:「右軍正體,如陰陽四時,寒暑調暢,岩廊宏敞,簪裾肅穆。……可謂書之聖也。若草行雜體,如清風出袖,明入月懷。」
《蘭亭序》真跡作為王氏家族的傳家之寶,到唐代王羲之七世孫智永的弟子辯才手裡時,被酷愛羲之書法的唐太宗「騙」到手。太宗遂命當時的摹書高手如韓政道、馮承素、趙模、諸葛貞等人,用雙鉤填廓的方法勾摹數本,以賜近臣,於是才有《蘭亭》摹本散落人間,真跡則被太宗殉葬昭陵,天下第一的行書傑作就這樣在人間消失了。後世所傳的《蘭亭序》為虞世南、褚遂良臨本,馮承素摹本,刻本有「定武本」(相傳據歐陽詢的臨本所刻),其中馮承素摹本勾摹細緻,牽絲連帶歷歷在目,最接近原作,所以名聲甚旺,對後世的影響也最大。

《蘭亭序》,又名《蘭亭集序》、《禊序》、《禊帖》。全文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馮承素摹本為紙本,由兩幅楮紙拼接而成,質地光潔精細,因卷首有唐中宗李顯神龍年號小印,故稱「神龍本」,縱二四.五公分,橫六九.九公分。
 
◆臨摹要點
《蘭亭序》的高度藝術性,表現在:
一、筆法
起筆、行筆、收筆等三段均作精細處理,無絲毫懈怠:
所以,作為行書教學的範本,《蘭亭序》歷來具有特殊的意義。只是其過於精熟的牽絲映帶、嫵媚的體勢,若取法不當,則容易趨向流俗罷了,但對於訓練筆性的靈活度還是有其正面意義。

用筆靈活多變:中鋒、側鋒交替使用,藏露結合,運筆過程跌宕起伏,開合較大,線形多變。「曲線」作為《蘭亭序》中的基本筆法,有其不可忽視的重要性,「作品的用筆方法直接決定風格的大致導向」。《蘭亭序》的用筆上有兩個明顯的特徵:「一是筆畫的跳蕩,另一個是線形的多變。因此,強調提按動作的明確性與準確性,成為臨摹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標誌,平拖與直畫是絕對與之南轅北轍的。」這段話的意思很明確地道出用筆上力度節奏(跳蕩起伏)及曲線(不可平拖與直鋪)在臨摹中,實乃占據重中之重的地位。

筆勢上處處隱含無窮的生機活力:在臨寫時要注意,除了顧及線條完整刻畫的同時,還要聯想到筆勢的走向,使其活而不死。

二、結構
貌似平正,在細微之處卻極盡變化之能事:更加強調欹側取勢,不求對稱的形式美而強調揖讓的內在呼應,不求均勻的穩定而強調對比的視覺衝擊,這是後世趙孟頫類在取法上所忽略的地方,也恰恰反映出王羲之行書「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自然、自由之神趣也。另外還有一些細節,如:

形體大小穿插:通篇看來字形都被有效控制在一個合適的「度」內,但又能在自然之中求變化,而這種變化講究的不是「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的巨大反差,而是一切看似皆在不經意間。這需要筆墨技巧和深厚的功力,也需要超然的天賦和蕭散的個性,王羲之所受道家思想的影響在此得以體現。黃庭堅《山谷論書》云:「右軍筆法如孟子道性善,莊周談自然,縱說橫說,無不如意,非複可以常理拒之。」

字法多變:同字異形在《蘭亭序》中是其構字多樣化之一絕。世人常舉文中二十「之」字、七個「不」字、五個「懷」字、三個「盛」字之多樣造形,無一雷同。

三、行氣章法
開創了行書布局的新格局,對後世影響較大。
縱有行、橫無列,上齊下不齊的整體構成:這種布局依然是目前行書創作中取法之大多數。
行軸線的巧妙連貫:透過上下字之間的大小錯落、穿插,字間距的疏密變化等要素的運用,使行氣流暢,字字成趣。包世臣《藝舟雙輯》謂:
「《蘭亭序》神理在『似奇還正、若斷還連』八字。」在行行之間也講究疏密的空間對比,此作前四行間距疏鬆,從第四行到第十六行稍緊,為過渡,從十六行到二十八行較為緊密,這種空間節奏的變化,也反映出作者在創作時的心理變化狀態。透過這些構成使其整體布局顯得平正中有跌宕,整齊中有變化,渾然天成。
 

台長: 讀.冊.人
人氣(5,464) | 回應(2)| 推薦 (8)| 收藏 (0)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閱讀:藝術映像 |
此分類下一篇:繪畫風華:木葉丹黃何處邊,樓頭高望即神仙;
此分類上一篇:小雪閱讀:侯吉諒書法講堂

讀.冊.人
《書法經典一○○名帖:從溯源到賞析,從臨摹到創作》本書作者藉由經典的一百幅名帖,帶領讀者探究名帖的淵源與流派,認識當時的創作背景,從而理解名帖之精神,最終在下筆臨摹的過程中,找到自己的風格。從古至今的書法大家,無不經歷了從臨摹到創作的過程,才得以承先啟後,乃至開宗立派地獲致成功。

全書分成篆、隸、楷、行、草五大書體,每一類書體中各收錄二十幅名帖,像是著名的《毛公鼎》、《曹全碑》、《蘭亭序》、《寒食帖》、《自敘帖》等。除詳細說明歷史源流外,更透過對名帖的用筆、筆勢、結構、用墨等的分析,不只引導讀者如何賞析這門藝術,更從學理與實務上提供讀者精進書法表現的最佳參考依據。
2012-12-29 22:21:44
紅袖藏雲
感謝讀冊人
敬祝新年愉快!
2012-12-31 00:01:10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