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11-01 23:59:20| 人氣7,480|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18 收藏 1 轉貼0 訂閱站台

霜降閱讀:《快思慢想》

 
 
霜降閱讀:《快思慢想》
 
書名:《快思慢想》Thinking, Fast and Slow
 
作者:康納曼 Daniel Kahneman
康納曼生於1934年,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取得心理學博士學位。現任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和伍德羅威爾森學院公共事務教授,並兼任希伯來大學理性研究中心研究員。他在心理學上的成就挑戰了判斷與決策的理性模式,被公認為「繼佛洛依德之後,當代最偉大的心理學家」。他的跨領域研究對經濟學、醫學、政治、社會學、社會心理學、認知科學皆具深遠的影響,被譽為行為經濟學之父,更於2002年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
 
譯者:洪蘭
現為中央大學講座教授、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加州大學河濱校區實驗心理學博士,曾在加州大學爾灣醫學院神經科作博士後研究,於聖地牙哥沙克生物研究所任研究員,並於加州大學擔任研究教授。1992年回台,先後在中正大學、陽明大學任教。近年來有感於教育是國家的根本,而閱讀是教育的根本,前後到台灣大大小小超過一千所的中小學作推廣閱讀的演講。
十多年來致力於譯介心理學、生命科學等領域書籍,已翻譯五十一本書,並於各大報章雜誌發表文章。著作繁多,包括《歡樂學習,理所當然》、《見人見智》(以上為天下文化出版)等書。
 
內容介紹:
慢慢讀,反覆讀,跟著他踏上美妙的心智探索之旅。
當代最偉大的心理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康納曼灌注五十餘年研究功力,推出人類社會思想史上,第一本全面深度剖析大腦思考運作的「思考聖經」。
不僅可能改變你的思維方式,甚至改變你的工作、生活與人生。
Amazon、《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經濟學人》年度選書
認知科學權威洪蘭教授「六親不認、迫不及待想把它譯完,介紹給讀者看」
英文版上市一年,至今仍穩居Amazon認知心理類Top 1、決策類Top 3、企業管理類Top 7、銷售總榜Top 100
 
《黑天鵝效應》作者塔雷伯大力推崇--《快思慢想》是人類社會思想史上的里程碑,媲美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和佛洛依德的《夢的解析》。
包括《蘋果橘子經濟學》、《為什麼你看不見大猩猩》、《推力》、《別讓科技統治你》、《大腦決策手冊》、《快樂為什麼不幸福》、《語言本能》全球重量級作者一致推薦!
如果一年只能讀一本書,你絕對不能錯過《快思慢想》!
「快思」與「慢想」是我們腦中的兩位主角。它們大部分時候是朋友,有時是敵人,更常一起並肩打仗!
我們何時要相信直覺?何時要對抗直覺與偏見,召喚所有理性出來打仗?我們總以為能駕馭自己的思考,事實上,人們的行為常常受到未知因素所影響。我們對思考的機制充滿假設與誤解,又很依賴直覺的感知和記憶,常常做出因個人偏見導致的錯誤決策。
 
如果你希望自己更聰明、更冷靜,就要學會掌握「快思」與「慢想」的遊戲規則。
康納曼介紹了很多有趣的經典行為實驗,披露思考的捷徑、替代、偏好、框架、錨點等效應。不僅讓我們對大腦的複雜與非理性恍然大悟,也指出我們在什麼情況下該相信靈光乍現,什麼時候該三思而行,該運用哪些技巧來避免常常使我們陷入麻煩的思考偏誤,以及如何在商場、職場和個人生活中做出更好的選擇。
 
閱讀本書就像是一趟心智突破之旅,康納曼有如一位稱職的導遊,沿途為我們解說思考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系統1(直覺式思考)和系統2(邏輯式思考)這兩個主角在各種心理劇碼中如何搭配分工。
 
「這是快思的系統1,它很情緒化,依賴直覺,見多識廣又很會聯想,擅長編故事,系統1能迅速對眼前的情況做出反應。但它很容易上當,以為親眼所見就是事情的全貌,任由損失厭惡和樂觀偏見之類的錯覺引導我們做出錯誤的選擇。」
「這是慢想的系統二,它動作比較慢、擅長邏輯分析,系統1無力解決的問題,都丟給系統二處理。它雖然不易出錯卻很懶惰,經常走捷徑,直接採納系統1的判斷結果。」
康納曼重新詮釋了決策與判斷、風險、幸福和財富的關係,推翻了經濟學對人的決策是理性的假設,更首度披露「直覺偏見」和「邏輯捷徑」如何在不知不覺中,決定了我們自以為愜意的生活與社會樣貌,也將徹底改變你對思考的看法。
 
得獎紀錄
《快思慢想》上市至今快一年,橫掃全球各大暢銷書排行榜,穩居Amazon銷售總榜前百大、分類排行第1名、2011年11月選書
《紐約時報》2011年度十大好書、暢銷書排行榜前20名
《經濟學人》2011年度選書
《華爾街日報》2011非小說類年度選書
榮獲2011年《洛杉磯時報》圖書獎
2012英國最重要的非小說獎《山謬.強森獎》(Samuel Johnson Prize)決選名單
CBS News專訪「直覺與邏輯的科學」:www.cbsnews.com/video/watch/?id=7400709n
TED演說「經驗之謎與記憶」:blog.ted.com/2010/03/01/the_riddle_of_e/
 
目錄:
導讀
前言
︱第一部︱兩個系統
01 故事中的人物
02 注意力和力氣
03 懶惰的控制者
04 聯結的機器
05 認知放鬆度
06 常模、驚訝與原因
07 驟下結論的機制
08 我們如何做出判斷
09 回答一個比較容易的問題
 
︱第二部︱捷徑與偏見
10 小數原則
11 錨
12 可用性的科學
13 可用性、情緒和風險
14 湯姆的專業
15 琳達:少就是多
16 因果機率勝過統計機率
17 回歸到平均值
18 馴服直覺的預測
 
︱第三部︱過度自信
19 了解的錯覺
20 效度的錯覺
21 直覺vs.公式
22 專家的直覺:我們什麼時候可以信任它?
23 外頭的看法
24 資本主義的引擎
 
︱第四部︱選擇
25 貝諾里的錯誤
26 展望理論
27 賦予效應
28 壞的事件
29 四倍的形態
30 稀少的罕見事件
31 風險政策
32 計分
33 逆轉
34 框架和真實界
 
︱第五部︱兩個自我
35 兩個自我
36 生命像個故事
37 經驗到的幸福
38 對生活的沉思
總結
附錄A 不確定情況下的判斷:捷徑和偏見
附錄B 選擇,價值和框架
 
導讀:掌握思考,使你擁有無憾的人生
這是我回台後翻譯的第五十一本書,我從來沒有翻譯任何一本書像翻這本書這樣快樂,也從來沒有像翻譯這本書一樣,後悔自己不會中文打字,要逐字的寫。我的原子筆心是論打去買的,不知寫掉多少枝,我一早爬起來,就坐在桌子前面寫,六親不認,貓咪繞著我的腳一直轉,也無暇理牠,迫不及待想把它譯完,介紹給讀者看。
 
作者的睿智深深吸引了我,他做的實驗都很簡單,卻有力地證明了人不是理性的動物,很容易被直覺和偏見誘導去犯錯。其實,這本書中所說的決策錯誤,我都犯過,比如說,因為非常喜歡這本書,就完全忽略掉它是厚厚一大本,三十多萬字,簽合約時,沒有給自己多一點時間,到後來趕得不得了,勤奮程度只有當年大學聯考可以比。幸好to err is human,人本來就會犯錯,只要從錯誤中汲取教訓,不再犯第二次錯就好了。相信看過這本書的人在做決策時,一定會避開系統一的陷阱,使自己成為更有智慧的人。
 
康納曼和特維斯基的合作奠定了他拿諾貝爾獎的基礎,特維斯基卻在他得獎之前過世了,這是他一直引以為憾的事。在書中,處處可見他對特維斯基的推崇。孔子說「友直、友諒、友多聞」,其實朋友的重要性還不止於此。我們初識一個人時,不知他的人品如何,但是只要看他的朋友是誰就知道了,所謂「物以類聚」,這揣測通常是八九不離十的。好朋友決定你一生的成敗,康納曼自己說,沒有特維斯基,就沒有這個諾貝爾獎,朋友的重要性由此可知,人真的是互相影響的。
 
康納曼是傳統心理學訓練出來的認知心理學家,他在1973年所寫的《注意力和努力》(Attention and Effort)是我念研究所時的教科書,也是我後來出來教書時的教科書,他那時已是非常有名的認知心理學家,但是他毫不猶疑地拜比他小三歲的特維斯基為師,因為特維斯基有的是他所缺的數學心理學專業。韓愈說「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這句話真是沒錯,他們兩人一拍即合,從此開始合作,在早期還沒有團隊的概念出來,所有的論文都是盡量單一作者,以免論文的份量被稀釋,他們兩人卻一直都是合作無間,不理外面人家說誰是leader、誰是follower,當然,他們會開風氣之先也跟當時的心理學界的氣氛有關。
 
從上個世紀初,心理學家就一直想用硬科學(hard science)的實驗方法把心理學帶進科學的領域,擺脫早期心理學給人那種非科學的印象「我在耶魯大學哈斯金實驗室做博士後研究員時,實驗室主任利伯曼教授(Alvin Liberman,他也是美國國家科學院的院士)就說,愈不是科學領域的學門愈是想得到科學的頭銜:政治學明明是講權謀的學門,卻叫Political Science,圖書館學叫做Library Science,最離譜的是社會科學叫做Social Science,社會是人的集合,人是天下最說不準的動物,哪有一致性可言?」,所以當時可以準確測量的行為主義、心理物理學很盛行,大家都希望能找出可準確預測人行為的方式。康納曼他們想用數學公式找出人類做決策的內在機制,驗證傳統經濟學中,人是理性的核心假設,他們的努力把經濟學和心理學聯結在一起,開創了這個新領域。
 
實驗心理學家對科學最大的貢獻就是做實驗,我們懂得如何去除混淆變項(confounding variable),使實驗結果乾淨可用。以前我們上實驗法(methodology)時,老師就一再告誡「這是你們將來吃飯的傢伙,要好好學」,實驗法不及格就當掉了,有點像醫學院的病理學,考不及格便無法升級。如果這門課修得很紮實,它的確可以幫助我們馬上看到新實驗有漏洞。前一陣子有人說母乳可以增加孩子的智商,報紙大大宣傳了一番。但是仔細一看,實驗者並未控制基因和後天環境這兩個對智商有大影響的變項。因此這個實驗必須重做,他們找了332對來自同一家庭的孩子,如果一個吃母乳,另一個就是吃牛乳,一比較起來,現象消失,立刻破解了迷思。其實孩子要的是關懷,只要有營養,吃什麼沒有那麼大的關係,父母不需要花雙倍的錢去買益智奶粉,因為根本沒有這種東西。
 
這本書中的實驗個個都像母乳實驗一樣,一發表出來就打破迷思,非常的精彩,尤其是康納曼心胸寬大,對打擊他的人,不出惡言,還邀他一起做研究,兩人各自從自己的觀點出發合寫一篇論文,共同發表。這當然是非常辛苦的事,但是它的確是消弭成見最好的方法。國內常有學者打筆戰,或鄙視另外一派的成就,這種一山難容二虎的心態,令人不敢恭維。這本書對年輕學者來說,也是一個很好的榜樣,看看別人的風範,想想自己的行為,能不慚愧乎?
 
這本書書名叫《快思慢想》(Thinking, Fast And Slow),主要是因為我們有兩個系統在主宰著我們的思考與決策,只是自己不自覺而已。快的叫做系統一,就是各種直覺的思考,它是整個自動化的心智活動,包括知覺和記憶,康納曼說「直覺就是辨識,不多也不少」;慢的他把它叫做系統二,是要花力氣去思考的,通常在系統一失敗後,系統二才會上場。系統二其實就是「你」,套句佛洛依德的名詞就是ego,而系統一是id,它在你不自覺的情況下主宰著你的選擇和判斷,這些心智活動當然有上限,所以人會犯錯。但是若能把統計知識加進去,它就迫使你在思考時,同時考慮很多訊息,這時系統一只好退位,因為它天生就不是設計來做這種事的。在統計數據的幫忙下,邏輯的思考就使我們能做出較正確的判斷,這時的你就是佛洛依德的super ego了。
 
我在翻譯這本書時,覺得很有趣,因為社會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一向都是水火不相容,想不到,以數學公式為核心的數學心理學家和專門研究注意力的認知心理學家在探討認知領域的「思考」時,會得出社會心理學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個概念出來。知識是相通的,沒有任何一個例子比這本書更有說服力了。
 
書中的各種效應,如框架效應、錨點效應、小數效應每天都在生活上看到。的確,同樣一件事,換個說法民眾就較能接受。台中監獄附近的居民拉白布條不要法務部在旁蓋性侵治療所,美牛案鬧了那麼久,耗損了不知多少國力,這些都是書中的好例子,法務部和衛生署的官員們應該來看看這本書。這本書對所有社會科學領域的人都會有用,絕對不只是經濟學家和心理學家而已。
 
溝通是個藝術,但是溝通不只是藝術,它更是智慧,好的溝通者一定要知道人的心理,尤其是系統一的本質,因為系統一是直覺的,我們只有在系統一走不通時,才會勞駕系統二,所謂「閰王好見,小鬼難纏」,如果系統一放行,後面就沒事了。書中舉了一個例子:奧地利和德國是同文同種,但是在器官捐贈上,奧地利的捐贈率幾乎是百分之百,而德國只有12%;瑞典和丹麥都屬於北歐語系,文化和人種也相似,丹麥還被瑞典統治過,但是瑞典的捐贈率是86%,而丹麥只有4%。追究原因,原來表格的設計不同。高器官捐贈國家的表格是你不想捐,請在格子中打勾,不然假設你願意捐;低器官捐贈的國家表格是你必須在格子中打勾,你才會成為捐贈者,就這麼一點點的差異,造成捐贈率這麼大的差別。人真是個說不準的動物,誰會想到表格勾選的方式會造成完全不同的結果。執政者在民怨這麼高時,應該好好的來看一下這本書,檢討一下為什麼做了半天,老百姓不但「無感」,還「怒感」。
 
我們常感嘆人老得太快,成熟得太慢,等累積到人生的智慧時,人生已過去了。其實不必悲觀,良書益友就是成熟的催化劑,這本書更是其中的翹楚,閱讀它使你擁有智慧無憾的人生。
 
 
中央大學講座教授、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洪蘭
 
序:以理性研究不理性行為的認知科學
毋庸置疑,這是一本非常棒的書,作者康納曼也因為這書裡所提到的概念和所描述的精巧實驗的結果,得到了諾貝爾經濟獎。書才出版,就登上《紐約時報》2011年的最佳暢銷書之列,而且來自不同科學領域的學者,持續不斷的寫出讚美之語。為什麼大家對這本書會有如此不同凡響的美譽呢?我個人認為康納曼用簡而易明的科學論述,加上實驗的佐證,不但讓一般讀者從自身的生活經驗裡的「不合理」中,找到「合理」的解釋,而且也讓不同領域的學者(尤其是哲學和分析心理學),看到了尼采的人性黑洞和佛洛依德的行為暗流,是可能在科學的明鏡之下,有了一道又一道可解的曙光。
 
康納曼成名很早,1960年代末期,他和亦師亦友的研究夥伴特維斯基發表了一系列很重要的著作,針對數據(Data)中的「數」如何代表不同測量的「質」和「量」有很多突破性的說明,例如郵政區號是數字,所以不同的區號有地點的區辨力,但這些數字不可以拿來加、減、乘、除的;又如溫度也是以數字代表,但攝氏零度到10度的溫差,和攝氏20度到30度的溫差,雖然都是10度,但意義完全不同,必須依附在心理物理學(Psychophysics)的感覺量表上,才有意義!這些對數字所代表的涵義之說明和他們兩人對測量所建構的數學模式,對社會科學和生物實驗的測量,非常重要,為測量的研究領域開拓了一扇全新的門路。
 
從這些研究中,特維斯基和康納曼也看到了科學家即使接受了嚴格邏輯訓練也常常和一般人一樣,犯了很多不理性的邏輯推論。例如,他們也相信小樣本的證據,忘記了小樣本的結果是很不穩定的。尤其是一兩個特例剛好符合自己相信的學說時,就不顧一切地擁戴特例,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而不自知。他們歸納了這種種的不理性行為,得到一個結論:即人的認知錯覺,源自於許多經驗中的「捷徑」直覺思緒(heuristics),而把解題應有的演算法則(algorithm)拋到一邊去了。
 
這種「屈指算來」(Rule-of-Thumb)的直覺思維方式,表現在許多必須即時回應的情況裡。其中包括了「第一印象,以貌取人」的謬誤;還有「錨點」是大是小,所引起的高估或低估之謬誤;另外,以「看似」當作「確認」的謬誤,更是常見;最後,重視「想得到的」而忽略「想不起來」的錯誤判定,在生活上的事例,更是比比皆是!這些最早的研究對認知科學的發展,有巨大的影響,不但在心理學界引起注目,更撼動了經濟學界傳統的理性思考!繼賽蒙(Herbert Simon)(另一位獲得諾貝爾經濟獎的心理學家)的「組織裡的非組織行為」,康納曼和特維斯基的捷徑直覺思維,更讓經濟行為的研究,有了新的方向!
 
這是1980年之前的研究,那時候康納曼和特維斯基都回到以色列,為猶太建國而努力。康納曼在那裡和來訪的英國牛津大學女教授安.特瑞斯曼(Anne Triesmen,一位非常了不起的認知心理科學家,是英國皇家學院院士,也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結婚,決定應聘到加拿大英屬哥倫比大亞大學任教,後來又輾轉至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任教,而特維斯基也回到美國,到加州的史丹佛大學任教。兩人在灣橋(bay bridge)的一北一南,合作無間,把捷徑思維的型態和其產生的脈絡,做了更深入的分析。這些發展都有寫在這本書前幾章的歷史回顧中。
 
很不幸地,特維斯基在史丹佛大學,忽然重病過世,對康納曼的打擊頗大。有一段時間,他不再談捷徑直覺了,而轉和太太Anne合作起注意力的研究。Anne本來就是這個領域最重要的研究者,她的「注意力特徵學說」(feature theory of attention)是當代最主要的注意力理論,而康納曼很早的博士論文也是以注意力為主題的研究,他對注意力的看法是從「自動化」和「需動用心力」兩個向度的對立切入,對心力的資源分配,有了很精確的模式,和Anne的學說剛好相輔相成。就在那個時候,我還在加州大學河濱分校任教,也在研究「不注意事件的語意處理」,從生物覓食的行為去探討「地區特定的抑制現象」(location-specific inhibition)。康納曼和Anne在實驗心理學年會中,聽到了我的報告,就來到我的實驗室參觀。當晚住在我們家,聊台灣、中國、以色列、巴勒斯坦的種種問題,都是我們個人無法解決,卻必須承擔的民族宿命。康納曼和Anne邀我去他們實驗室作場演講,我就去了一趟柏克萊,演講完就住在他們在奧克蘭(Oakland)山上的大房子。又聊起學術,也談到他回到以色列的經驗。也許就在那一夜的談話中,植下了我幾年之後束裝回台灣,想為家鄉盡一份心力的意念吧!
 
他們的房子很漂亮,但夏天的一場大火,在焚風不停的情況下,庭院被烈火燒去一大半。房子雖然沒有毀損,Anne卻嚇壞了,不敢留在乾燥的加州,就雙雙應聘到東部的普林斯頓大學去任教了。Anne繼續她的注意力研究,康納曼也走出了摯友過世的陰影,把人的決策行為在理論的架構上,鋪陳得更為完整,實驗的證據也愈來愈豐富,雙系統的思維理論終於完成。對於快速的捷徑直覺系統,和慢條斯里的演算法則推論,也有了生物演化的種種論述。這些在書裡都寫得很詳細,所舉的案例,都是你我生活所見所聞,讀起來特別親切,也常常令我會心一笑!這真是一本好書!
 
最後我也要告訴讀者,這個雙系統的思維運作方式,最近也得到腦神經研究的證實,而功能性腦顯影所呈現的證據,就來自我實驗室的郭文瑞教授所作的研究,發表在《科學》(Science)期刊上,很棒吧!
 
 
中研院院士 曾志朗
 
書摘:
心理學家克萊恩(Gary Klein)曾經說過一個故事:一群消防隊員進入一間廚房著火的房子,他們很快就把火熄滅了,消防隊長聽到他自己大喊:「馬上撤出!」他並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這樣說,但是當消防隊一離開,地板就垮掉了。事後,消防隊長才知道,因為這場火比一般火災安靜,沒有劇烈燃燒的巨大聲音,而他的耳朵又感覺到比正常時更熱,這激發了他的「危機第六感」(Sixth Sense of danger)。他並不知道有什麼地方不對,但是他知道不對勁了,後來發現原來火源並不是在廚房,而是在地下室,消防隊員們就站在火源上頭。
 
我們都聽過這種專家直覺的故事:西洋棋大師在經過街頭棋局時,腳步都沒停,就說「再三步,白棋贏」;醫生只要看病人一眼就做出複雜的診斷。專家的直覺在我們看起來好像是魔術,但其實不是。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天都在做專家的直覺判斷,大部分人在接聽電話的第一個字時,就能偵察到對方的憤怒;一走進房間,就立刻知道別人正在談論我們;危險駕駛,立刻做出因應的避禍措施。我們每一天的直覺能力並不比有經驗的消防隊員或醫生差,只不過我們經歷的都是日常小事而已。
 
正確直覺的心理學並沒有任何魔術在裡面,或許最好的一句話就是研究西洋棋大師的心理學家賽蒙(Herbert Simon)說的:西洋棋大師和我們最大的不同是,在花過幾千個小時下棋後,他們看棋盤的方式已經跟我們不一樣了。從賽蒙下面所說的話,你可以感受到他很不耐煩坊間把專家的直覺神話化:「情境提供了線索,讓專家得以從記憶提取訊息,並提供答案。直覺就是辨識(recognition),不多也不少,就是它。」
我們看到一個兩歲孩子看到狗時,說「狗狗」,一點也不奇怪,因為我們已經習慣孩子每天都在學習辨識物體並且「叫名」(naming)。賽蒙對專家直覺的奇蹟也是同樣的看法,當專家在新的情境看到熟悉的元素,他就依那個情境表現出最恰當的行為,那就是我們所看到成功的直覺。好的直覺判斷就像孩子看到狗時叫狗狗一樣,是學習和經驗的累積。

很不幸的是,專業的直覺並非全部來自專家。許多年前,我去拜訪證券公司投資部門的一位經理,他告訴我,他投資了千百萬美元在福特汽車公司的股票上。我問他,他怎麼做這個決定, 他回答,他最近去一個汽車展示場,對福特的車子印象很好。「啊!他們真的知道如何打造一輛汽車!」這就是他的解釋。他非常清楚地表示,他相信直覺,所以對他的決定很滿意。我非常驚訝他沒有考慮經濟學家一定會問的一個問題:福特股票現在是低於它的市場價值嗎?相反的,他聽從他的直覺,他喜歡福特汽車,喜歡福特公司,喜歡擁有福特公司的股票,從我們對選擇股票的知識來說,這位投資專家可以說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特維斯基和我所研究的捷徑,對了解大公司老板如何決定投資福特股票來說,沒有什麼實質的幫助,但是現在有更廣泛的捷徑概念,它對上述行為就有很好的解釋。一個重要的進步是,情緒在了解直覺的判斷和選擇上變得很重要,而且遠比過去的角色重要。今天,那個投資經理的決定會被稱為情意的捷徑(affect heuristic),即判斷和決策直接受到喜歡或不喜歡感覺的操弄,很少思辨和推理的成分在內。

當碰到問題,比方說,決定下一步棋怎麼走,或是否投資某支股票時,直覺思考的機制會盡力而為。假如這個人有相關的專業經驗,他會認得情境,浮現他心頭的直覺解決方法很可能就是正確的。這是當一個西洋棋大師看到一盤複雜的棋,他馬上想到的幾步都很強勁,當問題很困難,又沒有技術上的解決知識時,直覺還是一個可行的方式。投資經理所面對的問題(我是否該投資福特的股票?)很困難,但是一個比較簡單而且相關的答案馬上就進入他的心中,決定了他的選擇。這是直覺捷徑的精髓,當面對困難問題時,我們常回答比較容易的問題,而沒有回答真正的問題,而且我們通常沒有注意到這個替換。

自動搜尋直覺的解決方法有時會失敗,不論是專家的解決方式或捷徑的回答都想不起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會轉換到一個比較慢,比較特意,要費力的思考方式。這就是書名「慢的思考」(slow thinking)的意思。「快的思考」(fast thinking)包括各種直覺的思考──專家的和捷徑的──以及整個自動化的知覺和記憶的心智活動,這種操作使你知道桌上有一盞燈,或是回答出俄國的首都在莫斯科。
 
在過去二十五年裡,許多科學家都曾探討過快和慢兩種思考方式的區別。我在下一章中會講到,為什麼我用系統一和系統二的比喻來描述心智生活,系統一代表著快的思考,系統二是慢的思考。我會談到直覺的和特意的思考特質,就好像是你心中有兩個人的人格特質。從最近的研究中得知,直覺的系統一是比經驗告訴你的還有影響力,它是你許多選擇和判斷背後的秘密作者,這本書大部份是關於系統一的工作情形,以及系統一和系統二之間相互的影響。 (以上內容節錄自前言,其他精采內容,請見本書)
 

台長: 讀.冊.人
人氣(7,480) | 回應(2)| 推薦 (18)| 收藏 (1)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人生:管理春秋 |
此分類下一篇:何飛鵬專欄:好工作者會改變
此分類上一篇:寒露閱讀:李健熙的27個致勝關鍵

讀.冊.人
《快思慢想》
作者心理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康納曼Daniel Kahneman 灌注五十餘年研究功力,推出人類社會思想史上,第一本全面深度剖析大腦思考運作的「思考聖經」。閱讀本書就像是一趟心智突破之旅,康納曼有如一位稱職的導遊,沿途為我們解說思考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系統1(直覺式思考)和系統2(邏輯式思考)這兩個主角在各種心理劇碼中如何搭配分工。

這本書書名叫《快思慢想》(Thinking, Fast And Slow),主要是因為我們有兩個系統在主宰著我們的思考與決策,只是自己不自覺而已。快的叫做系統一,就是各種直覺的思考,它是整個自動化的心智活動,包括知覺和記憶,康納曼說「直覺就是辨識,不多也不少」;慢的他把它叫做系統二,是要花力氣去思考的,通常在系統一失敗後,系統二才會上場。系統二其實就是「你」,套句佛洛依德的名詞就是ego,而系統一是id,它在你不自覺的情況下主宰著你的選擇和判斷,這些心智活動當然有上限,所以人會犯錯。但是若能把統計知識加進去,它就迫使你在思考時,同時考慮很多訊息,這時系統一只好退位,因為它天生就不是設計來做這種事的。

作者康納曼重新詮釋決策與判斷、風險、幸福和財富的關係,推翻了經濟學對人的決策是理性的假設,更首度披露「直覺偏見」和「邏輯捷徑」如何在不知不覺中,決定了我們自以為愜意的生活與社會樣貌,也將徹底改變你對思考的看法。書中的各種效應,如框架效應、錨點效應、小數效應每天都在生活上看到。這本書,閱讀將使讀者擁有智慧無憾的人生。
2012-11-02 02:07:14
新聞台Blog小天使
親愛的台長︰
  恭喜您!此篇文章極為優質,獲選為本日哈燒文章,將會出現在新聞台首頁哈燒文章區塊輪播。請您繼續保持每日撰寫文章的好習慣,期待您提供讀者更多精采的內容,加油!
2012-11-02 10:19:43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