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9-05 00:31:41| 人氣8,519| 回應3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16 收藏 2 轉貼0 訂閱站台

墨墨珍稀:「三絕碑」

 
墨墨珍稀:「三絕碑」
中國有十大著名的「三絕碑」,
或以撰文、題跋、書法而聞名,或因文章、書法、刻工均上乘,或以碑文、書法、所頌之人為世人所景仰,可以看出,每一塊「三絕碑」都離不開文章、書法、篆刻的精絕。
 
這十塊「三絕碑」是:四川成都《蜀丞相諸葛武侯祠堂碑》、湖南永州柳子廟《蘇軾荔子碑》、山東《濰坊新修城隍廟碑》、福建泉州《萬安橋記大字碑》、河南許昌《上尊號與受禪碑》、湖南郴州《蘇仙嶺三絕碑》、湖南祁陽《大唐中興頌摩崖石刻》、開善寺《寶志公像贊詩碑》、陝西高陵《李晟墓碑》、河南鄭州《蘇軾書歐陽修醉翁亭記石碑》。
 
河南許昌《上尊號與受禪碑》
河南許昌《上尊號與受禪碑》即《受禪表碑》和《公卿將軍上尊號奏碑》,均位於許昌西南17公里處的繁城鎮漢獻帝廟內。
《受禪表》碑,高322厘米、寬102厘米、厚28厘米,圭形,上有碑穿額題篆書陽文「受禪表」三字。碑文22行,每行49字,字1寸2分,隸書陰鐫,內容首先闡明禪讓乃自古之美德,接著頌揚曹丕「齊光日月,材兼三級」,有「堯舜之姿」、「伯禹之勞」、「殷湯之略」、「周武之明」,在公卿將軍固請下,他「回師千慮,至於再,至於三」才在繁陽(今繁城鎮)築靈壇舉行受禪大典。
 
《公卿將軍上尊號奏碑》
高322厘米、寬102厘米、厚32厘米,圭形,上有碑穿,碑額篆書陰刻「公卿將軍上尊號奏」八字。碑文隸書陰鐫,正面22行,背面10行,每行49字,字大1寸2分,內容為魏文武大臣奏請曹丕代漢稱帝事。奏章稱道「漢帝奉天命以固禪,群臣敬天命以固請」。漢獻帝讓位曹丕代漢乃天命所歸。奏章前後均列公侯臣等四十六人職名。
兩碑均係王朗文、梁鵠書、鍾繇鐫字,八分隸書,高碑方正,謂之「三絕」,即文表絕、書法絕、鐫刻絕。
 
「八分書」梁鵠
字孟皇,安定烏氏(今甘肅平涼人)人。
生年不詳,自幼愛好書法,師從師宜官,得其真傳,因擅八分書而聞名,初舉孝廉,拜為郎官。光和元年(178年),入鴻都門學,出任涼州刺史。漢靈帝時,在鴻都門下,遷選部郎、選部尚書(吏部尚書)。漢末投奔荊州劉表。建安二十三年(208年),曹操破荊州,梁鵠被待為上賓。曹操甚愛其書法,常懸掛於帳中。有《孔羨碑》(《魯孔子廟碑》)、《受禪表》傳世。
 
「鍾王」鍾繇
151年-230年,字元常豫州潁川長社(今河南長葛)人,三國曹魏政權的大臣,鍾皓曾孫,鍾毓鍾會之父。30歲時獲推舉為孝廉漢獻帝初平三年(192年)時任廷尉正、黃門侍郎,董卓部將李傕郭汜攻破長安,挾持獻帝之後勸李、郭接受曹操上書,維持漢室和曹操的關係。興平二年(195年)與尚書郎韓斌策劃獻帝脫逃,因功拜御史中丞,受荀彧舉薦,遷侍中、尚書僕射,封為東武亭侯。
建安二年(197年),馬騰韓遂相爭,曹操因伐呂布無暇分身,上書奏請侍中鍾繇守司隸校尉。鍾繇到長安之後送書給馬騰和韓遂陳述利害,馬和韓臣服獻帝,送子為官渡之戰時,送兩千餘馬匹給曹操,曹操譽之為「昔蕭何鎮守關中,足食成軍,亦適當爾」。建安七年,匈奴單於呼廚泉平陽叛亂,鍾繇率軍圍困,袁尚遣鍾繇外甥河東太守郭援并州刺史高幹率軍到河東,鍾繇遣參軍張既說服馬騰來援,馬騰遣子馬超、部下龐德夾擊,斬郭援,降服單於。後因治理洛陽有功,曹操上書封為前軍師。潼關之戰中率軍伐張魯,引起馬超韓遂起兵叛亂,劉璋疑懼,被張松說服請劉備入蜀。
曹操死後任大理,遷相國。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魏諷謀反。鍾繇因舉薦魏諷而被免職。曹丕即位之後,復為相國,遷太尉,與司徒華歆司空王朗並稱三公。因膝蓋有病,開三公入朝不拜之先河。黃初七年(226年)升太傅太和四年(230年)逝世,曹叡前往弔唁,諡號成侯。子鍾毓繼爵位。
鍾繇也是當時著名書法家,據說楷書就是他最初衍化出來的。在書法方面,與王羲之並稱「鍾王」,其書體稱為「鍾體」,衛夫人王羲之的師承。
 
四川成都《蜀丞相諸葛武侯祠堂碑》
其碑立於武侯祠大門內右側,碑身及碑帽通高367厘米、寬95厘米、厚25厘米,下有碑座。
碑帽的雲紋雕飾,具有唐代石刻藝術特點,其石質為峽石。碑文共22行,每行約50字,楷書。此碑於唐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始建,由唐宰相裴度撰文,著名書法家柳公綽(唐著名書法家柳公權之兄)書,當時蜀中名匠魯建刻字。其碑書法渾厚篤實,遒勁端嚴,既有柳體筆韻,又自具風格,加之刻匠魯建刀法謹嚴,超群絕倫,故文章、書法、鐫刻都極為精湛,世稱「三絕碑」。
按此三絕之稱有二說:其一說是明弘治十年四川巡撫華榮於碑上題跋云:「人因文而顯,文因字而顯,然而武侯之功德,裴柳之文字,其相與垂宇不朽也。」這是讚美諸葛亮功績和裴柳之字並稱「三絕」。其二是清道光九年華陽舉人潘明彤認為文章、書法、刻技均極精美,因之稱「三絕」。後人合二為一,又產生「四絕」之說。
 
湖南永州柳子廟《蘇軾荔子碑》
湖南零陵永州鎮的柳子廟內的《蘇軾荔子碑》,共四塊,每塊高240厘米、寬132厘米、厚21厘米,長方形,平額無座。
柳宗元歿,好友韓愈作《柳州羅池廟碑》以祭之,碑文中有詩曰《享神詩》,詩文神采飛揚,感懷極深。北宋蘇軾讀其文,吟其詩,嘆其事,思其人,遂揮筆書下該詩,於南宋年間由柳州本地匠人刻之成碑。碑文書法雄奇深厚,刀筆恣 肆狂放,被世人推為東坡書法第一碑。該碑集三大家之韓文、蘇書、柳事於一身,世所罕見。 原碑為唐朝韓愈撰文,宋蘇軾書寫的《羅池廟享神詩碑》,與河東柳宗元之德政,以一碑而集「韓詩蘇書柳事」,世稱為「三絕碑」。 因其詩開頭有「荔子丹兮蕉黃」之句,因之又稱為「荔子碑」。原碑宋代刻於廣西柳州羅池廟,明代劉克勤摹刻於零陵永州鎮愚溪廟,現存於柳子廟內之碑為清順治年間永州知府魏紹芳所重刻。
 
《享神詩》云:荔子丹兮蕉黃,雜肴兮進侯之堂,侯之兮兩旗,渡中流兮風泊之。待侯不來兮不知我悲。侯乘白駒兮入廟,慰我民兮不嚬以笑。鵝之山兮柳之水,桂樹團團兮白石齒齒。侯朝出遊兮暮來歸,春與猿吟兮秋與鶴飛。北主之人兮謂侯是非,千秋萬歲兮侯無我違。願侯福我兮壽我,驅癘鬼兮山之左。下無苦濕兮高無乾,餘充羨兮蛇蛟結蟠。我民報事兮無怠,其始自今兮欽於世世。
 
山東《濰坊新修城隍廟碑》
此碑為豎碑,通篇為正楷,碑額為隸意「六分半書」的板橋體 「城隍廟碑」 四個大字。碑高190厘米、寬80厘米、厚20厘米,凡20行,每行47字,通篇共909字。
碑文為清乾隆濰縣知事鄭板橋撰並書,文章精妙,堪稱一絕;其書法為鄭板橋極為少見的正書傑作,其正書有隸意,骨堅肌豐,爽朗清絕,稱一絕;丹書石上,由其高足司徒文膏鐫刻,不失筆意,與真跡不著毫釐,又稱一絕,所以世稱「三絕碑」。
 
鄭板橋名列揚州八怪之首,其詩文常有率性的一面,有話直說,不拐灣抹角,最出名的是賣字畫標訂的「潤格,簡直就是曠絕古今奇文:「大幅 六兩 ,中幅 四兩 ,小幅 二兩 ;書條、對聯 一兩 ;扇子、斗方五錢。凡送禮物、食物,總不如白銀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現銀則心中喜樂,書畫皆佳。禮物既屬糾纏,賒欠尤為賴賬。年老神倦,亦不能陪諸君子作無益語言也。畫竹多於買竹錢,紙高六尺價三千。任渠話舊論交接,只當秋風過耳邊。」
 
鄭板橋任官山東濰縣,當個七品知縣,濰縣城隍廟整修蕆事,縣城隍神等同縣官位階,重修告竣,依例要請知縣撰文刻碑,而留下這篇可能不太受歡迎的碑記,此一碑記有行書板橋手跡傳世,另有楷書實體碑記與拓本。立於乾隆十七年(1752),款為「乾隆十七年歲在橫艾涒灘月在蕤賓知濰縣事板橋鄭燮撰并書」,書法清勁,有漢隸遺意。全文如次:
一角四足而毛者為麟,兩翼兩足而文采者為鳳,無足而以齟齬行者為蛇,上下震電,風霆雲雷,有足而無所可用者為龍。各一其名,各一其物,不相襲也。故仰而視之蒼然者,天也;俛而臨之塊然者,地也。其中之耳、目、口、鼻、手、足而能言,衣冠揖讓而能禮者,人也。人則非天,天則非人,斷斷如矣。自周公以來稱為上帝,而後世又呼為玉皇。於是耳、目、口、鼻、手、足,冕旒執玉而人之,而又范之以金,塑之以土,刻之以木,斫之以玉;而又從之以妙齡之官,陪之以武毅之將。而天下後世遂裒裒然,從而人之,儼在其上,儼在其左右矣。即如府州縣邑,皆各有城如環無端,而齒齒齧齧者是也。城之外有隍,抱城而流,而湯湯汨汨者是也,又何必烏紗袍笏而人之乎?而四海之大,九州之眾,莫不以人祀之,而又予之以禍福之權,授之以生死之柄,而又兩廊森肅,陪之以十殿之王,而又有刀花劍樹、銅蛇鐵狗、黑風烝曆(左金)以懼駭之。而人亦裒裒然從而懼之矣。非惟人懼之,而吾亦懼之。每至殿庭之後,寢宮之前。其窗陰陰,其風淅淅,吾亦毛髮栗豎,狀如有鬼者,乃知古帝王神道設教,信不爽也。子產曰,凡此所以為媚也。愚民不媚不信,然乎!然乎!濰邑城隍廟在縣治西,舊頗整翼。乾隆十四年大雨,兩廊倒塌,而東廊更甚,燮於朔望瞻拜,見而傷之,謀諸紳士,是宜新整,諸公咸曰:俞。於是鳩工庀材,重建兩廊,高於舊者三尺,其殿廈、寢室、神像、爐鼎、鼓鍾,煥然新,是亦足矣。而於大門之外,又新立演戲臺一所,費用幾及千金,不且多事乎哉!豈有神而好戲者乎?是又不然。讀《曹娥碑》云:「盱能撫節安歌,婆娑樂神。」則歌舞迎神,古人已屢有之矣。《詩》云:「琴瑟擊鼓,以迓田祖。」夫田果有祖,田祖果樂琴瑟,誰其知之?不過因人心之報稱,以致其重疊愛媚於爾大神爾。今城隍既以人道祀之,何必不以歌舞之事娛之哉!況金元院本,演古勸今,其是是非非,善善惡惡,令人激昂慷慨,回心向道者亦不少也。至於鄙俚之辭,情欲之事,直可置之不論耳。此戲臺之設,亦不盡為多事也。總之,伏羲神農、黃帝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此人而神者也,後世當以人道祀之;天地日月、風雷山川、河嶽社稷、城隍中霤井灶,此神而不人者也,不當以人道祀之。然自古聖人亦皆以人道祀之矣,夫繭栗握尺之牲,太羹元酒之味,大路越席之素,瑚璉簠簋之華,天地神祗豈嘗食之、飲之、服之、駕之哉?蓋在天之聲色臭味,不可仿佛,姑就人心之願慕以致其崇極雲爾。若是,則城隍廟碑記之作,非為一鄉一邑言之,直可探千古之禮意矣。董其事者同知陳尚志、田廷琳、譚信、郭耀章、諸生陳翠、監生王爾傑、譚宏,其餘蠲貲助費者甚夥,俟他日摹勒碑陰,壽諸永久,愚亦未敢惜筆墨焉。上元司徒文膏刻。新修城隍廟,通常是歌頌神恩浩蕩,靈爽不泯,才是標準文法,可鄭板橋卻有自己的想法,通篇否定神的存在,在地方紳董、信眾眼中當然不能接受,然而縣太爺在位,敢怒不敢言。板橋掛冠求去,濰縣紳民立刻將碑埋入地底,從此不見天日,1962年,《新修城隍廟碑記》終於出土,現藏山東濰坊市博物館的鄭板橋紀念堂。
 
湖南祁陽《大唐中興頌摩崖石刻》
此碑在湖南祁陽縣城南浯溪,唐代文學家元結,字次山,曾寓於此。他將所撰《大唐中興頌》請大書法家顏真卿楷書、摩刻於江畔數十丈峻峭之石壁上。碑面320厘米見方,直行自右至左書寫,共21行,每行20字,述安史之亂、玄宗逃蜀、肅宗即位、收復長安、洛陽之事。
顏字為歷代書法家所推崇,名聞中外,唐以後歷代文人無不為之傾倒,可謂「豐碑讀一過,百拜不能休」。相傳宋代大書法家黃庭堅曾幾次來浯溪學顏字,並寫詩讚道:「春風吹船過浯溪,扶藜上讀中興碑。平生半世看墨本,摩挲石刻鬢成絲。」
清何紹基詩曰:「為舟十次經浯溪,兩番手拓中興碑。」因文章、書法、摩崖之石都非常絕妙,世稱「摩崖三絕碑」。
 
福建泉州《萬安橋記大字碑》
該碑在福建泉州洛陽橋南的蔡襄祠內。蔡襄字君謨,仙遊人,官至端明殿大學士,兩度出知泉州,建洛陽橋,卒諡「忠惠」。祠歷代均曾修建,現存係清代重建,面三間,深三進。
蔡襄是宋代著名「四大書法家」之一,他自撰並書的《萬安橋記大字石碑》,是其傑作。碑刻文字精煉,書法遒勁,刻工精緻,世稱「三絕碑」。碑立於祠中,分別刻在兩塊石頭上,一為原刻,一為摹刻。
 
河南鄭州《蘇軾書歐陽修醉翁亭記石碑》
北宋元祐六年(1091年)蘇軾知穎州時,應開封劉季孫之請,以真、行、草兼用字體寫成《醉翁亭記》長卷,卷末有趙孟頫、宋廣、沈周、吳寬、高拱等人的跋尾讚敘。明隆慶五年(1571年)秋,劉巡邀請文彭、吳應祈為之雙鉤勒石,立於鄢陵縣劉氏家祠內。
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高拱的侄曾孫高有聞因原刻磨損不清,出其家藏拓本重新刻石,立於新鄭縣高氏祠堂。刻技之精,不在鄢陵刻石之下。石刻共分十八塊,每塊長60厘米、寬40厘米左右;其後還有六塊寬約40厘米、長60~90厘米的石刻,是趙孟頫、沈周、高拱等人的題跋。此碑為宋代文學家歐陽修撰文、蘇軾書寫,刻石手法極為精巧,冠以「三絕碑」,當之無愧。
 
開善寺《寶志公像贊詩碑》
唐代大詩人李白為開善寺題寫的《寶志公像贊詩碑》,由著名書法家顏真卿寫字,唐朝畫聖吳道子作畫,刻在石碑上,其詩、書、畫均為名家之作,故稱為「三絕碑」。
 
陝西高陵《李晟墓碑》
碑在陝西高陵白象村渭水橋北。唐末朱池作亂,唐將李晟自定州率兵馳援,大軍駐紮今東渭橋畔,經激戰後收復京城,迎回了唐德宗,因功被封為西平郡王兼中書令,死後葬在當日駐軍的地方,即今之墓塚所在地。
墓前有石碑,為唐宰相裴度撰,唐代書法家柳公權書寫,名匠刻字,世稱之為「三絕碑」。明代遷碑於墓西北約200米處,迄今完整無損。
 
湖南郴州《蘇仙嶺三絕碑》
湖南郴州蘇仙嶺的白鹿洞石壁上,刻有北宋詞人秦觀的一首詞。這是一個天然的懸崖石壁,高52厘米、寬46厘米,詞文共11行,每行8字,行書。當年秦觀因小人誣陷,被貶黜郴州後,心情悲悵,於是藉景抒情,於北宋紹聖四年(公元1079年)作了〈踏莎行‧郴州旅舍〉一詞。
秦少游死後,蘇東坡非常悲痛,在扇面秦觀詞的後面,寫下「少游已矣!雖萬人何贖?」的跋語。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的米芾又把秦觀的詞和蘇軾的跋書寫下來刻於碑上,碑文藝術手法極高。南宋咸淳二年,由郴州太守宋恭把原碑拓上,轉刻在蘇仙嶺白鹿洞的大石壁上,這就是今人所看到的「三絕碑」。
 
 

台長: 讀.冊.人
人氣(8,519) | 回應(3)| 推薦 (16)| 收藏 (2)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閱讀:墨墨傳情 |
此分類下一篇:向下開的櫻花:媽媽的左邊
此分類上一篇:以詩會友:李白《勞勞亭》

讀.冊.人
「八分書」
由古文篆文漸次演變而來,始成於秦人程邈。普通稱「隸書」有「秦隸」與「漢隸」之別。「秦隸」結體渾圓,相近與篆文,多用方筆,又稱之為「古隸」。「八分」則變圓曲為方直,結體寬扁,逆筆突進,波磔呈露,此種字體,因演變成於漢,故又稱為「漢隸」。

隸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體風格,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呈長方形狀,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隸書起源於秦朝,由程邈形理而成,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

秦始皇在「書同文」的過程中,命令李斯創立小篆後,也採納程邈整理的隸書。漢朝的許慎在《說文解字》記錄了這段嬴政妄改文字後,漢朝恢復和發掘傳統文字的歷史:「……秦燒經書,滌盪舊典,大發吏卒,興役戍,官獄職務繁,初為隸書,以趣約易,而古文由此絕矣」。「孝宣皇帝時,召通《倉頡》讀者,張敞從受之。涼州刺史杜業,沛人爰禮,講學大夫秦近,亦能言之。孝平皇帝時,徵禮等百餘人,令說文字未央廷中,以禮為小學元士。黃門侍郎揚雄,采以作《訓纂篇》。凡《倉頡》以下十四篇,凡五千三百四十字,群書所載,略存之矣……郡國亦往往於山川得鼎彝,其銘即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雖叵復見遠流,其詳可得略說也……蓋文字者…前人所以垂後,後人所以識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賾而不可亂也」。但是也有人認爲,作為秦國官方文字的小篆書寫速度較慢,而隸書化圓轉為方折,提高了書寫效率。

隸書基本是由篆書演化來的,漢字從小篆到隸書的演變過程稱為「隸變」,主要將篆書圓轉的筆劃改為方折,書寫速度更快,在木簡上用漆寫字很難畫出圓轉的筆劃。

西漢初期仍然沿用秦隸的風格,到新莽時期開始產生重大的變化,產生了點畫的波尾的寫法。到東漢時期,隸書產生了眾多風格,並留下大量石刻。《張遷碑》、《乙瑛碑》、《曹全碑》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

魏晉以後的書法,草書、行書、楷書迅速形成和發展,隸書雖然沒有被廢棄,但變化不多而出現了一個較長的沉寂期。

到了清代,在碑學復興浪潮中隸書再度受到重視,出現了鄭燮、金農等著名書法家,在繼承漢隸的基礎上加以創新。
2012-09-05 00:44:23
讀.冊.人
曹丕「魏文帝」
字子桓,諡文皇帝,一般稱魏文帝,三國時期曹魏的開國皇帝。母親是卞夫人。繼承父親的魏王封號與丞相的大權,最終迫使東漢王朝末代皇帝禪讓,取而代之。

除軍政以外,曹丕自幼好文學,於詩、賦、文學皆有成就,尤擅長於五言詩,與其父曹操、弟曹植,並稱「三曹」,今存《魏文帝集》二卷。另外,曹丕著有《典論》,當中的《論文》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有系統的文學批評專論作品。

生平
187年,冬,曹丕生於沛國譙縣(今屬安徽亳州)。《魏書》記載,曹丕文武雙全,八歲能提筆為文,善騎射,好擊劍,博覽古今經傳,通曉諸子百家學說。

211年,曹丕被任命為五官中郎將、副丞相。
217年,曹丕在奪嫡之爭中擊敗弟弟曹植,被立為魏王太子,正式成為曹操的繼承人。
220年,正月,曹操逝世,曹丕繼任丞相、魏王。十月乙卯(十三日)漢獻帝劉協遜位,庚午(廿八日)曹丕受禪登基,以魏代漢。他感慨說:「舜、禹之事,吾知之矣。」(傳聞舜、禹通過禪讓成為天子)
221年,八月,孫權遣使臣服奏章。丕封孫權為吳王。同年,劉備稱帝延續漢室。
222年,孫權復叛,曹丕南征。
226年,五月丙辰(十六日)曹丕病危,立平原王曹叡為太子,召曹真、曹休、陳群、司馬懿,並受遺詔輔佐嗣主。丁巳(十七日)崩於嘉福殿,時年四十。曹叡繼位。六月戊寅(九日),葬首陽陵。

作風
曹丕知人善任,能夠聽取群臣諫言。但是他氣量狹小,不能公正處事。
力行簡葬。曹丕在《終制》中表示,壽陵因山為體,不封樹,不立廟,不造園邑神道,不含珠玉,斂以時衣,陶器陪葬。曹丕提出「夫葬也者,藏也,欲人之不得見也。骨無痛癢之知,冢非棲神之宅」「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國,亦無不掘之墓也」,深受當時社會風氣和他父親曹操的影響。曹丕死後,按《終制》葬於首陽陵。

評價
陳壽:「文帝天資文藻,下筆成章,博聞強識,才藝兼該;若加之曠大之度,勵以公平之誠,邁志存道,克廣德心,則古之賢主,何遠之有哉!」(《三國志·魏書·文帝紀》)
2012-09-05 00:53:03
紅袖藏雲
讀冊人兄丑時安!

感謝您花冗長時間細心整理
讓吾等迅速了解精華
功德無量!

藏雲寫的是曹全碑和行草
習的是王羲之和于右任之體
當今僥倖得國寶大師蔡鼎新傳授概要心法
幸又得文壇知名詩人贈米芾和洛夫字帖
加上由您處得到寶貴知識
實屬幸運
藏雲於此:感謝再感謝!
2012-09-05 01:04:52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