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滿閱讀:《墓中回憶錄》Memoires d’outre tombe
書名:《墓中回憶錄》
作者:夏多布里昂( Franqois-Rene de Chateaubriand, 1768—1848)
法國浪漫主義的先驅,主要作品有《革命論》(1797)、《阿達拉》(1801)、《勒內》(1802)、《基督教的真諦》(1802)等,《墓中回憶錄》被公認為其最高傑作。夏多布里昂的文字華麗優美,情感磅礡,詩意濃厚,他首先歌頌廢墟的蒼涼,擴大了文學作品對自然的描寫範圍,並且開創了文學史上憂鬱人物的典型——「勒內」,引起一代青年的共鳴與仿效。夏多布里昂同時也是重要的政治家,身歷波旁王朝末期、法國大革命、第一共和,見證拿破崙的崛起與敗落。在回憶錄當中不乏對於革命的思考,與拿破崙相識到反目的珍貴敘述。他的文學地位與在政治上的積極參與,撼動了後來的文豪雨果。少年雨果在日記裡立下宏願:「要麼成為夏多布里昂,要麼一無所成。」
譯者:郭宏安
1943年生於吉林省長春市。196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西語系(現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後至瑞士日內瓦大學法國語言與文化學院進修,1981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外國文學系,獲碩士學位。現為該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社會科學院比較文學研究中心主任。學術方向為法國文學及其批評理論。
主要著作有:《波德賴爾詩論及其他》、《重建閱讀空間》、《論〈惡之花〉》、《同剖詩心》、《雪落在萊蒙湖上》、《貝殼留住了大海的濤聲》、《寫作的幸福》、《塞納河-萊蒙湖》。
主要譯作有:《紅與黑》、《墓中回憶錄》、《惡之花》、《波德賴爾美學論文選》、《巴黎的憂鬱》、《加繆中短篇小說集》、《雅克和他的主人》、《博納福瓦詩選》、《小王子》等,另有《郭宏安譯文集》。
內容介紹:
一個雖然還活著,卻已經告別了世界的作者,
用四十年時間記錄兩個世紀的交替、革命的起落、凡人的生死。
他相信文字所產生的效果,可以超越一切其他表達之外;
用文字所產生的力量,可以超越一切其他力量之上。
這部文字砌成的墓碑,是夏多布里昂極致的浪漫。
「我生活於兩個世紀之交,彷彿在兩條河流的匯合處;我栽進翻騰渾濁的水中,遺憾地遠離我出生的舊岸,懷著希望向一個未知的岸游去。」
本書為法國浪漫主義大師夏多布里昂《墓中回憶錄》的精華選譯,原書浩瀚兩千頁,本書摘選了七十篇精采內容,包括他童年時代的回憶、前往美洲的冒險旅途、他對法國大革命的思考、他與拿破崙的相識與反目的?述。作者透過自己的生平,著筆於復辟時期的政治、文化、社會的種種場面,描繪了一幅法國自大革命至十九世紀上半葉的完整的社會圖景。
《墓中回憶錄》歷經四十年不斷增刪琢磨,其最特出之處莫過於書名所暗示的:這是一個發自墳墓深處的遙遠聲音。夏多布里昂不斷提醒讀者,這是一個死去的人在講述他和世界、歷史的糾葛,這部回憶錄便是「用屍骨和廢墟造就的建築」。他還活著,卻已經告別了世界;屬於自己的時代已然消逝,時間的洪流卻仍繼續浩浩推展。生命不只是敘述的對象,文字也不只是生平的載體,文字與人生是合而為一的。
導讀:為什麼寫部落格的人應該讀《墓中回憶錄》
文/郝明義
「每一個用文字寫部落格的人,都應該讀讀《墓中回憶錄》!」我說。
「為什麼呢?」你不免會問。
起碼有三個原因吧。
◎第一個原因,為了夏多布里昂這位作者,為我們每個人都做了這麼重要的貢獻,但是我們卻把他忘在腦後。
你可能會不以為然:「夏多布里昂雖然是西方文學史上浪漫主義的開山祖師,但是哪裡重要到每個人都不能把他忘記的地步?」
的確的確。夏多布里昂的文學地位固然關鍵,的確還沒有到所有進書店的人都必須記住他的程度。別說中文世界,即使是英文世界也是如此。不信,如果你用Chateaubriand (夏多布里昂的姓氏)鍵入Google查尋的話,接下來的螢幕畫面中,最前面第一個出現的是法文維基百科的夏多布里昂詞條,第二個是英文維基的夏多布里昂詞條,然後,這個畫面中其他都是和Chateaubriand steak, Hotel Chateaubriand相關的條目了。(起碼在二00七年七月十三日早上九點二十三分的查尋如此。)
其實,我要說的,也就是這個。夏多布里昂也好,他畢生的代表作《墓中回憶錄》也好,固然都不是我們熟悉的,但是起碼他吃的牛排──因他才有的一種牛排的吃法──卻是我們熟悉的。
夏多布里昂(François-René de Chateaubriand, 1768 – 1848)出身貴族,後來又當過拿破崙的外交大臣,對飲食有所講究,可以理解。由於他的講究,所以他的廚子為他特別做了一種牛排的吃法。在十八與十九世紀之交,歐洲人吃牛排,愛好取牛背接近尾部,表層之下的肉。吃這塊牛肉,就是所謂的沙朗(sirloin)牛排。但是夏多布里昂愛吃的,卻是取「沙朗」下方更柔嫰的一塊肉,也就是腰內肉(tenderloin)。這在牛身上是最少的,最嫰的,也最貴的一塊肉。整頭牛也不過只有五、六磅的這種肉。把牛腰內肉切成厚厚的一塊,就是夏多布里昂牛排(Chateaubriand steak)。
在台灣,說起夏多布里昂牛排可能知道的人不多,但是說起它另一個名稱菲力牛排(Filet mignon),大家就都很熟悉了。雖然寫部落格的人不見得都吃牛排,但是菲力牛排總會聽過的。所以我說這是我們要了解夏多布里昂這個人的第一個原因。他為我們每個人都做了這麼重要的貢獻,我們不能這樣就把他忘在腦後。(至於夏多布里昂其他的背景介紹,這本書的譯者有一篇很詳細的序,這裡不贅言了。)
◎第二個原因,回到「浪漫主義」這件事情上面吧。起自於十八、十九世紀的「浪漫主義」,如果去查一些百科全書,或者文學理論,不外乎兩條線的對照。一條線是相對於「古典主義」,更追求無所拘束的個人創作自由;另一條線是相對於十八世紀興起的工業文明,一種更回到感性,甚至感傷的創作態度。到我讀《墓中回憶錄》之前,對浪漫主義的認知,大致也就如此。但是讀了《墓中回憶錄》之後,我卻有了自己解釋「浪漫主義」的角度──起碼是夏多布里昂這位所謂開山祖師透過他作品所透露的感覺。什麼是浪漫主義?現在我的解釋就是:
毫無保留地相信:用文字與文學所產生的效果,可以超越一切其他表達之外,用文字與文學所產生的力量,可以超越一切其他力量之上,因此,對文字與文學的講究與追求,必須極其浪漫。
夏多布里昂肯花四十年時間寫《墓中回憶錄》,一篇篇文章要在寫好之後在眾人面前朗誦過再修改過,又要求死後五十年才能發表,不是對文字的美麗、作用及力量相信到極端的人,不會如此做的。
夏多布里昂所說:「拿破崙在政治上稱霸,我則在文學上稱霸」可能還只是一種在別人面前的場面話。骨子裡,我倒覺得他更可能想講的是類似巴爾札克後來所說的那句話:「他用劍未完成的事業,我用筆來完成。」
從部落格風行之後,我們進入了一個文字寫作與發表都極為全面又便利的時代。但是,這種全面又便利,並不代表我們對文字的相信與了解。如果你讀過夏多布里昂在兩百年前那個沒有電腦,沒有網路,沒有手機的時代,如何使用他的文字來做表達一切他所看、想、經歷的,就知道我們和他有什麼差異了。 看看這一段他橫渡大西洋去美國的時候,怎麼描寫水手的文字吧:
在水手的危險的生活中有一種獨立性,其源在於遠離陸地;他們將人的種種激情留在了岸上;後面的世界已經離去,前面的世界還在找尋,他們浮於其上的這個場所就是他們的愛情和他們的祖國:不再有義務要盡,不再有拜訪要做,不再有報紙,不再有政治。甚至水手的語言也不是普通的語言了:那是一種海洋和天空、平靜和風暴說的語言。……
水手不知道死亡在哪裡抓住他,不知道把生命留在哪條船上;也許當他在風中吐出最後一口氣的時候,他會縱身跳進海浪的懷抱,捆在兩支槳上,繼續他的旅行;也許他會葬於荒島,人們永遠找不到他,就像他在大洋的中心孤獨地睡在吊床上。 單單是船就頗有可觀:對舵的最微小的動作都有靈敏的反應,它是半鷹半馬的怪獸,或者是有翼的駿馬,聽命於舵手的手,如同馬聽命於騎手的手。桅杆和繩索的優雅,在桅桁上翻飛的水手的輕靈,船的各種不同的身姿,或逆風側行,或順風直駛,都使這架複雜的機器成為人類天才的一大奇觀。時而海浪的泡沫撞在船身上,粉碎而後迸射;時而平靜的水波在船頭前面溫順地分開。國際旗,狹長形小旗,帆,使這座尼普頓的宮殿臻於至美:最低的帆完全展開,鼓成一個圓柱體;最高的帆,中間收緊,宛若海妖的雙乳。船生氣勃勃地用它的龍骨犁鏵般嘩嘩地切開大海的田野。
在那個沒有照像機、錄音機、錄像機的時代,夏多布里昂是如此相信他的文字可以把他所經歷的海洋生活,重現在讀者的眼前。而他,也的確做到了──只多不少地做到了。 所以,對我這樣一個經常在書寫的人來說,讀《墓中回憶錄》這樣一本書,讓我有了這些體會:
一, 當一個人以四十年時間來書寫一本書,他所投入的精神,心力是什麼樣的;
二, 當一個人全心全意相信文字與文學的力量時,他會如何運用文字與文學的力量。(儘管法文原文才是精髓,但是透過中文譯本仍然可以有所見識。)
三, 自己也可以仔細思考如何讓自己的文字書寫更上層樓,固然不要流於虛浮的堆砌與華麗,但又可以不只是簡潔、明白而已。
◎部落格是網誌。夏多布里昂的時代沒有網路,但他的《墓中回憶錄》卻不折不扣是一部先行的網誌。這麼說,是因為網誌有兩個特點:一,作者經常發表他的日誌;二,讀者可以有所回應。
夏多布里昂的《墓中回憶錄》一篇篇文章長期書寫累積(卻又不是日記),寫好的文章都要朗誦給朋友聽,再據以有所修改,甚為符合網誌的上述兩個特點。 由今天來看,《墓中回憶錄》和我們時代氛圍相似的,還不只這些。
還有一個相似處是:我們和夏多布里昂都站在兩個世紀相交之際。舊的世紀,帶著過去的傳統和氣氛,仍舊縈繞不去;新的世紀,又要把尚待發展的一切,迫不及待地希望有所代換。 所有的價值觀、典範、人物,都在一個大匯聚與大輪替的場景中。夏多布里昂有他那個時間點上的場景與人物:革命、民主、工業、華盛頓、拿破崙,因而有了《墓中回憶錄》滔滔長河的記敘。
在這種新舊交替的時代裡,有一個文學家以他的眼光為我們留下第一手,親身經歷的資料,是完全不同於後人如何解釋那種新舊交替的時代感的。從夏多布里昂想到我們自己,我們也有書寫這樣一個網誌的時空條件。
想像一下,如果今天有一位像夏多布里昂這樣的人,用文字書寫所有美國與中東的戰爭、大陸與台灣關係的轉化、網路與實體世界的消長、地球與生態的演變──並且他還有幸可以第一手觀察到布希、比爾蓋茨等人的話,可以給再兩百年後的人什麼樣的感觸?
也許紀錄片有紀錄片的力量,但我還是相信如果是像夏多布里昂那樣的文字,文字所能表述的時代的交替感,一定不同於其他。
◎就是這些原因,讓我覺得,起碼每一個在書寫部落格的人,都應該讀讀《墓中回憶錄》。讓我們每一個人都當一個浪漫主義的書寫者吧!
關於作者:夏多布里昂
童年
弗朗索瓦-勒內·德·夏多布里昂子爵出生於聖馬洛一個古老的沒落貴族家庭。父親曾是船長。幼年時與父母分開,3歲時,父親在布列塔尼購回家族曾經的領地貢堡(le château de Combourg),夏多布里昂便在這裡度過剩餘的童年時光。夏多布里昂的父親性情陰鬱,沉默寡言,因此夏多布里昂的童年是在一種壓抑和沉悶的氣氛中度過的。他和他的姐姐呂西兒的關係很好。
夏多布里昂在多爾和雷恩的學校中修完中學學業。之後到布雷斯特海軍學校考試,但因為招生問題未被錄取,不久又回到貢堡,併到迪南的中學繼續進修。1784年到1786年間,夏多布里昂出於譫妄狀態,痴情於自己虛構的「文學的女精靈」。他曾經在成為海軍軍官和神父之間猶豫,甚至想去印度(被父親阻止),但最後還是選擇了從軍。1786年,他父親去世,同年,他在納瓦爾團得到了一個少尉的職務,不到兩年便晉陞為上尉。1787年,他遵從哥哥的意願來到巴黎,被引薦入宮廷,併當上路易十六的狩獵侍從,但他對此並不熱心。但在巴黎的沙龍里,他見到了當時文學界出名的人物,。不久法國大革命開始。夏多布里昂一開始對革命持同情的態度,但當巴黎的暴動越來越嚴重時,他決定遠離法國,到美洲旅行。他花了一年在北美南部的叢林中歷險,和當地人生活在一起。這次旅行為他後來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他的詩歌《納切茲》(《Les Natchez》)也在此期間初步成型。
流亡
1792年,夏多布里昂回到巴黎,在家庭方面的壓力下,他娶了一位他從未謀面的同樣來自聖馬洛的一個小貴族家庭的少女塞蕾絲特(Céleste Buisson de la Vigne)為妻。夏多布里昂與塞蕾絲特之間關係並不密切,數度與其他女子發生風流韻事,但塞蕾絲特始終對他保持忠誠,兩人一直沒有離婚,一同度過晚年。接著,夏多布里昂到科布倫茨參加了由保皇黨流亡者組成的軍隊。為此,塞蕾絲特以「流亡保皇黨人的妻子」的罪名被逮捕,關押在雷恩,直到熱月9日才被釋放。在Thionville戰役(法國革命軍和保皇黨軍隊的一場遭遇戰)中,夏多布里昂負傷,被送到澤西島療養,他的行伍生涯到此結束。
回到巴黎
東方之旅
狼谷
遭驅逐的夏多布里昂開始在B巴黎西郊的一處他稱為「狼谷」的地方和塞蕾絲特一起隱居。在狼谷,他完成了散文體史詩《殉道者》,1809年發表。同時,他開始著手編寫自己的回憶錄。
輝煌時期
1814年,波旁王朝復辟。夏多布里昂對此十分歡迎。百日王朝期間,夏多布里昂隨路易十八出逃至根特,這使得他擔任了路易十八的內務大臣一職。拿破崙下台後,他成為貴族院議員、內閣部長。然而不久後他發表的對路易十八的批評使他失寵,只得轉投極端保皇黨,支持未來的查理十世。
下台後的夏多布里昂又一次站到了朝廷的反面,但這一次是作為自由主義者。他在巴黎議會和辯論報上猛烈抨擊德維列。這個時期的他以捍衛報章自由和希臘獨立的形象而大受歡迎。德維列下台後,他被查理十世指派為羅馬大使,但在波利尼亞克親王任首相後,夏多布里昂又一次辭職。他的政治生涯從此結束。
退出政治
1830年的法國七月革命後,對君主制不再抱有幻想的夏多布里昂拒絕對路易·菲利普效忠,退出了政治界。之後的他重新開始文學創作,偶爾對新政權發表一點尖刻的評論。夏多布里昂的晚年是在完全隱居的狀態下度過的,塞蕾絲特一直陪伴著他。1831年他發表了《歷史研究》,想說明基督教對社會的改革作用。1833年他發表的《對貝里公爵夫人的監禁的回憶錄》使他被告上法庭,儘管最後被宣告無罪。
夏多布里昂從1811年起就準備開始寫自己一生的回憶錄,直到去世前不久,他仍在繼續這項工作。他把這本自傳性的巨著題名為《墓畔回憶錄》(或譯《墓外回憶錄》,法文:Mémoires d'outre-tombe,直譯為「墳墓外的回憶」)。《墓畔回憶錄》不僅描述了夏多布里昂坎坷多舛的一生,也記錄了他所處的變化巨大的時代,記錄了他對這個時代各個事件和人物的評價,對於當時文學的看法。這本回憶錄原計劃在他死後出版,但是一直糾纏著夏多布里昂的貧困使他不得不提早出賣版權。
1848年,塞蕾絲特去世18個月後,夏多布里昂在巴黎去世。他的遺體按他的遺願,葬於聖馬洛港口的格朗貝島(Grand Bé)上。
影響
夏多布里昂可以說是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他對大自然的描寫和對自身情感的抒發成為了一代浪漫主義作家的榜樣。他首創的「情感浪潮」的寫作方法成為了浪漫主義作家常用的濫觴。他的思想和政治行動多有矛盾,一方面推崇王政主義,一方面又崇尚自由,就連他自己也感到困惑。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