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5-22 10:22:34| 人氣20,726|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7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閱讀建築:發現聯聚,追求完美

 
天下雜誌:豪宅一哥向貝聿銘致敬
天下497期 作者:吳挺鋒
聯聚建設捐贈東海大學「聯聚會堂」,專營豪宅的聯聚江韋侖,為何願意拿出無上限的預算、花九年時間,興建一棟校園建築?
五月八日,悠揚樂聲,從路思義教堂傳出。
「我們希望能有一座和路思義教堂相輝映的建築,」東海大學校長程海東邊說,邊把目光瞄向身旁的聯聚建設董座江韋侖。
 
江韋侖捐贈東海大學「聯聚會堂」的姻緣從此誕生。
江韋侖坦承這段姻緣「來得突然」,但他承諾,未來將用九年時間精雕聯聚會堂,而且「預算無上限」。
崛起於台中七期,江韋侖專攻豪宅美學,卻對豪宅市場不乏針砭。例如,他認為豪宅不是「靠喊出來的,」因此支持政府實價課稅,讓價格透明化。
 
他更直言台灣房市有待健全,因為「案子不分好壞,售價齊漲齊跌,建商怎麼會在品質上用心?」
江韋侖的名言之一是,「我不懂建築,愈深入愈不懂。」但這句「建築禪」,也將成為一道嚴酷的考題。
《天下》問江韋侖,私人豪宅畢竟不同於公共建築,如何將聯聚經驗套用於校園空間?
 
為路思義教堂「低頭」
「這就是我要花九年的原因,它終究是東海的建築,所以我要廣泛徵詢使用者的意見,」江韋侖進一步補充,「以前是讓客戶滿意就好,現在還要讓東海師生,甚至社會觀感都能接受才行。」
確實如此。
貝聿銘的路思義教堂明年將滿五十週年,而這棟建物,不只是東海,更是全台灣的人文資產,想要與之為鄰,得有隨時接受「公評」的心理準備。
 
東海大學公關室主任,同時也是校友的邱瑞忠強調,未來會在校內舉辦多場公聽會。學風自由的東海,過去曾因景觀改變發生爭議,校方不希望因為任何程序缺憾,而橫生枝節。
「未來這個多功能展演會館,高度絕不會超過路思義教堂,」江韋侖突然脫口而出。
了解江韋侖的人,都聽得出來,這才是他的「最高規格」。因為他向來追求超越,但基於尊重這座精神地標、向貝聿銘致敬,聯聚會堂也願意「低頭」。
飽穗的稻子,才懂得彎腰。
 
財經人物:聯聚建設董事長江韋侖用完美做品牌
一個不到10元的鞋盒,一戶總價2.8億元的豪宅,這兩者之間真的很難令人聯想在一起。但在聯聚建設董事長江韋侖品味的堅持下讓這兩者有了「連結」。
 
江韋侖在大陸一手打造全球最大鞋盒製造王國,在家鄉卻蓋起最頂級豪宅。他的堅持,就在於凡事認真、追求完美,幾近吹毛求疵的任事態度,讓客戶完全信賴,沒有第二句話。
1984年初,江韋侖進入鞋材廠擔任作業員,當時工廠管理鬆散,員工姍姍來遲,雖說每天早上8點上班,但生產線幾乎要到9點才開機,而且剛過11點,員工就紛紛離開用餐;甚至還有員工上廁所帶報紙,一蹲就是半多個小時。
江韋侖當上主管後,要求八點鐘響,所有機器一定要動,中午12點才能離開工作崗位用餐。為不讓員工上廁所時間過長影響工作,他告訴員工準備在廁所門上裝一盞燈,只要有人進去,燈立刻會亮,讓員工正視時間觀念。這盞燈,江韋侖其實從未裝上。鞋材廠1984年時每月營業額360萬元,虧損250萬元。經過強力整頓,一年後收支平衡,在員工沒有增加的情況下,第二年,每月營業額跳升至1,600萬元,獲利300萬元。
 
隨著業績、獲利快速成長,江韋侖也從採購、經理、副總經理一路爬升,並在28歲時升任總經理。 在友人鼓勵下,江韋侖1995年跨入中部房市,在台中七期重劃區推出首件高級別墅個案聯聚和園,每戶2,500萬元至3,500萬元,本著對嚴格追求品味的個性,在江韋侖規劃下,14戶別墅有九種造型,由於規劃精緻,成為業界觀摩仿效的對象。
 
第二件個案聯聚和平大廈,1990年7月交屋,正逢921地震後房市最低迷時期。「如果有誰不滿意,可以馬上退屋,公司照原價買回」江韋侖在第一次住戶大會上,面對所有已購客戶這麼說。
這番話聽起來有點「臭屁」,卻代表江韋侖對自已產品的信心。直到現在,只要聯聚有新案交屋,第一次住戶大會上,都會聽到江韋侖說這句話。
「做品牌,必須有完全不一樣的思維」為培養員工對美的感知、對頂級服務的體認,江韋侖每年都會送他們到國外參觀,住的、吃的都是當地最頂級飯店,看的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建築設計。
 
聯聚的房子,具有「讓人無可挑剔」的口碑。梯間扶手包覆皮革,為的是不讓住戶在冬天有靜電觸電的不舒適感;地下停車場梯間牆角也有包覆設計,可以避免出國攜帶的旅行箱被牆面刮傷,這些細微處,江韋侖都設想到了。
江韋侖每年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製造鞋盒,三分之一的時間在整合建築,另外三分之一則是周遊各國學習生活。「做盒子、蓋房子、過日子」成了人生寫照,至於成功的關鍵,總歸一句話,就是追求完美。
 
閱讀大師:貝聿銘
英文名:Ieoh Ming Pei,署名:I. M. Pei,1917年4月26日-,美籍華人建築師,1983年普利茲克獎得主,被譽為「現代主義建築的最後大師」。
 
貝聿銘為蘇州望族之後,出生於民初廣東省廣州市,父親貝祖貽曾任中華民國中央銀行總裁,也是中國銀行創始人之一,生母姓莊,清廷國子監祭酒之後,於貝氏13歲時罹癌過世,繼母蔣士雲,為中華民國駐外使節之女。貝氏有一個姐姐,兩個弟弟、兩個妹妹,妻子盧艾琳為中國留美學生,他們育有3子1女,其中貝建中(Chien Chung (Didi) Pei)與貝禮中(Li Chung (L.C.) Pei)皆是美國著名建築師。
 
貝聿銘作品以公共建築、文教建築為主,被歸類為現代主義建築,善用鋼材、混凝土、玻璃與石材,代表作品有美國華盛頓特區國家藝廊東廂、法國巴黎羅浮宮擴建工程、中國香港中國銀行大廈、1970年日本萬國博覽會中華民國館,近期作品有卡達多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
 
職業生涯
貝聿銘自哈佛大學畢業後,
1948年加入地產商齊氏威奈公司(Webb and Knapp),擔任建築部總監(Architecture Director)一職。1955年,貝聿銘取得齊氏集團的協議成立I.M. Pei & Associates聯合事務所,經兩度更名後成為Pei Cobb Freed & Partners聯合事務所。事務所共從事過114件設計案,其中66件是貝聿銘負責。

貝聿銘早期的作品有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的影子,不過他不像密斯以玻璃為主要建材,而是採用混凝土,如紐約富蘭克林國家銀行,鎮心廣場住宅區,夏威夷東西文化中心。到了中期,歷練累積了多年的經驗,貝聿銘充分掌握了混凝土的性質,作品趨向於柯比意式的雕塑感,其中當以全國大氣研究中心,達拉斯市政廳,等皆屬此方面的經典之作。貝聿銘擺脫密斯風格當以甘迺迪圖書館為濫觴,幾何性的平面取代規規矩矩的方盒子,蛻變出雕塑性的造型。身為齊氏威奈公司專屬建築師,貝聿銘有機會從事大尺度的都市建設案,並從這些開發案獲得對土地使用的寶貴經驗,使得他的建築設計不單考慮建築物本身,更關切環境提陹到都市設計的層面,著重創造社區意識與社區空間,其中最膾炙人口的當屬費城社會嶺住宅社區一案,而他們所接受的案子是以辦公大樓與集合住宅為主。

建築融合自然的空間觀念,主導著貝聿銘一生的作品,如全國大氣研究中心,伊弗森美術館、狄莫伊藝術中心雕塑館與康乃爾大學姜森美術館等。這些作品的共同點是內庭,內庭將內太空間串連,使自然融於建築。到晚期內庭依然是貝聿銘作品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唯在手法上更著重於自然光的投入,使內庭成為光庭,如香山飯店的常春廳, 紐約阿孟科IBM公司的入口大廳,香港中銀大廈的中庭,紐約賽奈醫院古根漢館,巴黎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與比華利山創意藝人經濟中心等。光與空間的結合,使得空間變化萬端,「讓光線來作設計」是貝聿銘的名言。

身為現代主義建築大師,貝聿銘的建築物四十餘年來始終秉持著現代建築的傳統,他堅信建築不是流行風尚,不可能時刻變花招取寵,建築是千秋大業,要對社會歷史負責。他持續地對形式,空間,建材與技術研究探討,使作品更多樣性,更優秀。他從不為自己的設計辯說,從不自己執筆闡釋解析作品觀念,他認為建築物本身就是最佳的宣言。


貝聿銘個人所獲的的重要獎項包括1979年美國建築師學會金獎,1981年法國建築學院金獎,1989年第一屆日本高松宮殿下紀念世界文化獎,1983年第五屆普利茲克獎,及年雷根總統頒予的自由獎章(Medal of Liberty),2009年獲得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金獎等等。

榮譽與獎項
學術

1940年,麻省理工學院「阿爾法羅池獎章」(MIT Alpha Rho Chi Medal)
1940年,麻省理工學院遊學獎學金(MIT Traveling Fellowship)
1940年,麻省理工學院「建築師學會獎章」(MIT AIA Medal)
1951年,惠爾賴特遊學獎學金(Wheelwright Traveling Fellowship)
1975年,獲選為美國藝術文學院(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Letters)終生院士 1978至80年,當選為美國藝術文學院首位建築師背景的院長
1979年,羅德島設計學院(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校長院士
1984年,成為法蘭西藝術院(L'Académie des Beaux-Arts de France)外籍院士
1993年,獲選為英國皇家藝術學院(the Royal Academy of Arts)名譽院士
1997年,獲選為法國建築學院(L'Académie d'Architecture de France)海外院士
 
專業
1961年,美國藝術文學院「阿諾·布魯納獎」(The Arnold Brunner Award)
1963年,美國建築師學會紐約分會「榮譽獎章」(The Medal of Honor)
1970年,美國波士頓國際學院「金門獎」(Golden Door Award)
1976年,美國「湯瑪斯·傑佛遜記念獎章」(The Thomas Jefferson Memorial Medal),表揚其「對建築領域的卓越貢獻」(for distinguished contribution to the field of architecture)
1978年,美國室內設計師協會「埃爾希·德·沃爾夫獎」(Elsie de Wolfe Award)
1979年,美國藝術文學院「建築學金獎」(The Gold Medal for Architecture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Letters)
1979年,美國建築師學會金獎(AIA Gold Medal)
1981年,法國建築學院「建築學金獎」(La Grande Médaille d'Or)
1981年,美國紐約市「藝術文化類市長榮譽獎」(The Mayor's Award of Honor for Art and Culture)
1981年,美國國家藝術委員會「榮譽金獎」(Gold Medal of Honor)
1983年,普利茲克獎
1989年,日本高松宮殿下記念世界文化賞「建築終身成就獎」
1990年,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獎」
1991年,美國柯爾貝爾基金會「卓越首獎」(First Award for Excellence)
1994年,以色列貝扎雷藝術與設計學院(Bezalel Academy of Art and Design)「藝術與文學類耶路撒冷獎」(Jerusalem Prize for Arts and Letters)
1994年,中國建築學會「傑出成就金獎」(Gold Medal for Outstanding Achievement in Architecture)
1994年,美國紐約州政府「藝術獎」(New York State Governor's Arts Award)
1996年,義大利「新世紀金玫瑰國際獎」(Premio Internazionale Novecento La Rosa d'Oro)
1996年,美國紐約市政藝術協會「賈桂琳·甘迺迪·歐納西斯獎章」(Jacqueline Kennedy Onassis Medal)
1997年,美國布朗大學「獨立獎」(Independent Award)
1998年,美國麥克杜威部落「麥克杜威獎章」(Edward MacDowell Medal)
1999年,美國紐約市歷史地標保存中心「文化桂冠獎」(Cultural Laureate)
2001年,美國哲學會「湯瑪斯·傑佛遜藝術、人文、社會科學卓越成就獎章」(The Thomas Jefferson Medal for Distinguished Achievement in the Art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03年,美國史密森尼學會庫珀·休伊特國家設計博物館「國家設計獎之終身成就獎」(National Design Award: 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
2003年,美國國家房屋博物館「亨利·C·特納獎」(Henry C. Turner Prize),表揚其「對建造技術創新的貢獻」(for Innovation in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2006年,德國埃爾文·維克特基金會「東方與西方獎」(Orient und Okzident Preis)
2009年,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皇家金獎 (Royal Gold Medal)
 
勳章
1984年,獲法國政府授與藝術及文學勳章司令勳位
1988年,獲法國密特朗總統授與法國榮譽軍團勳章騎士勳位 1993年,升格為軍官勳位
1988年,獲美國雷根總統授與美國國家藝術勲章
1993年,獲美國喬治·布希總統授與美國總統自由勳章
 
主要作品
1956年-1963年:台灣台中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
1961年-1967年:美國科羅拉多州博爾德國家大氣研究中心
1962年:加拿大蒙特婁瑪莉亞城廣場 (Place Ville-Marie)
1968年-1974年:美國麻薩諸塞州波士頓基督科學教會中心
1968年:美國紐約州雪城埃弗森藝術館
1969年:美國印地安納州哥倫布克萊奧羅傑斯紀念圖書館
1971年:美國麻薩諸塞州波士頓海港大樓(Habor Towers)
1972年:美國德克薩斯州達拉斯達拉斯市政廳
1973年:美國紐約州伊薩卡康乃爾大學約翰遜藝術館
1974年-1978年:美國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
1976年:美國紐約州羅徹斯特羅徹斯特大學Wilson Common,紐約時報選為當時全美最佳的前十大學生活動中心建築
1977年:美國麻薩諸塞州波士頓漢考克大廈,當時單塊玻璃面積最大的全玻璃幕牆建築,由於當時玻璃幕牆的技術不夠成熟,大廈建成初期曾經出現過玻璃脫落的事故,後經過技術改進得以解決。
1978年-1982年:美國印第安納州布盧明頓印第安納大學美術館
1979年-1986年:美國紐約州紐約市賈維茨會展中心
1981年:美國德克薩斯州休斯敦摩根大通大廈
1982年:中國北京香山飯店,該飯店是中國改革開放後外國建築師在中國的第一件作品,也掀起了中國建築界對中國傳統建築與現代主義相結合的大討論。
1982年-1990年:中國香港中銀大廈,當時的香港第一高樓,建築面積是諾曼·福斯特設計的香港滙豐總行的兩倍,而造價不及其五分之一。
1985年:美國麻薩諸塞州波士頓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威斯納館(Wiesner Building)
1989年:法國巴黎羅浮宮擴建工程,法國大革命200周年紀念巴黎十大工程之一,也是唯一一個不是經過投標競賽而由法國總統密特朗親自委託的工程。
1990年:德國柏林德國歷史博物館新翼
1995年:中國北京中國銀行總行
1996年-1997年:日本滋賀縣甲賀市美秀美術館
1998年:美國俄亥俄州克利夫蘭搖滾音樂名人堂
2002年:中國江蘇蘇州蘇州博物館
2004年:美國華盛頓中華人民共和國駐美國大使館
2006年:中國澳門澳門科學館
2006年-2008年:卡達杜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

台長: 讀.冊.人
人氣(20,726) | 回應(1)| 推薦 (7)| 收藏 (0)
全站分類: 財經企管(投資、理財、保險、經濟、企管、人資) | 個人分類: 人生:人物風采 |
此分類下一篇:小滿閱讀:《墓中回憶錄》
此分類上一篇:「大寶法王」:噶瑪巴

讀.冊.人
「路思義教堂」
英語:Luce Memorial Chapel,是一座位於台灣台中市西屯區東海大學的基督教禮拜堂,為東海大學的校園象徵,位於整個校園的中心,西接教學區,東接宿舍區。東海大學早期樹木尚未繁密之前,校園內任何一處地方都可看到路思義教堂。路思義教堂為著名美國華裔建築師貝聿銘與台灣建築師陳其寬之作,建於1962年9月至1963年11月。

名稱典故
「路思義」此一名稱,乃是美國的《時代雜誌》、《生活》雜誌創辦人亨利·路思義(Mr. Henry R. Luce;又稱亨利‧魯斯)為了宣揚福音並紀念父親亨利·溫特斯·路思義宣教士(Mr. Henry W. Luce)而捐款與建造的。

建築藝術
1956年,貝聿銘提出磚砌的圓拱造型構想之後,陳其寬考量台灣多地震,多方參考最後決定採用雙曲面的薄殼建築。教堂結構為了採光及明確表現結構起見,四片曲面完全分離,類似倒置船底,其上小下大的形狀給人一種穩定的感覺,在對抗風力與地震力時甚為有力。由於屋脊部份分開,便有天窗出現,具有「一線天」的意涵。中部邊窗逸入的光線,給教堂添增了一份神秘感。其後為使前後曲面會於屋脊部份之結構易於處理起見,於是後部二曲面高於前部,呈重疊狀,後部高出之部份亦恰為內部教堂之地位,外觀適足以表彰其內部的重要性。
2012-05-22 14:08:56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