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看得到的世界史: 99樣物品的故事 你對未來會有1個答案(上下冊) 作者:尼爾.麥葛瑞格Neil MacGregor 2002年起擔任大英博物館館長。 他1946年生於蘇格蘭的格拉斯哥,在牛津大學研修德文與法文。後來在法國巴黎高等學院(Ecole Normale Superieure)攻讀哲學。然後在愛丁堡大學讀法律,1972年取得蘇格蘭律師執照。但他取得律師資格後,轉向童年時代的最愛藝術,1973年在英國首屈一指的藝術史學院Courtauld Institute of Art暑期班研修藝術史,該院院長安東尼.布朗特(Anthony Blunt)看出他的天分,將他收入門下。 他是英國著名的藝術學者,身為300年歷史的倫敦古物專家學會成員,獲得英國女王頒贈功績軒章(Order of Merit)。他於1981-87年主編英語世界歷史最悠久的美術及裝飾藝術期刊The Burlington Magazine,1987-2002年主持英國國家藝廊。 譯者: 劉道捷(翻譯作者序─第五十章) 國立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畢業,曾任國內財經專業報紙國際新聞中心主任。 譯作包括:《基業長青》、《下一個社會》、《野蠻的下一個社會》、《猶太人致富金律》、《資本家的冒險》、《打敗大盤的獲利公式》等書。譯作曾獲中國時報、聯合報年度十大好書獎及其他獎項。 拾已安 (翻譯第五十一章─第一百章) 國立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畢業、國立中正大學外國語文研究所碩士。中臺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講師,教授中英文翻譯相關課程。 內容介紹: 這是一本用一百樣物品貫串世界歷史的故事書。大英博物館館長親自撰寫,動員一百位館員、時間長達四年,從大英博物館八百萬件館藏挑出一百件最有代表性的物品,所採訪專家超過四百位(遍及雕塑家、音樂家、畫家、醫學權威、人類學家、漢學家……,大多不是歷史學者)。 ◎本書以廣播型式播出時,吸引了英國一千一百萬人口同時收聽 ◎英國各大暢銷書排行榜冠軍,超過八週 ◎美國版上市第一週立刻打進紐約時報非小說類暢銷排行榜,超過四個月 ◎Amazon.com網路書店前五十大暢銷書 你所熟悉的世界史肯定是這樣:一個國家、一段時間、一些大人物,寫下一個大事件。但是,本書不這樣講故事。麥葛瑞格館長說,因為「歷史是勝利者寫的,只有勝利者知道怎麼運用文字時,歷史更可能被有意或無意的扭曲。失敗者的社會遭到征服或摧毀時,經常只剩下他們的器物能夠述說他們的故事。」因此,大英博物館展開這個計畫,用文物讓我們看到歷史。 用文物看見歷史,是一趟啟發你奔放想像力的過程。麥葛瑞格館長特別強調:「在透過文物解說歷史的任何作法中,這種依據想像力解讀,並且把知識化為己有的行為,都是基本作法。有時最終還要靠我們自己的直覺。大英博物館的創辦先賢熟悉這種了解方法,認為把過去的文化還原,是了解共同人性的重要基礎。」 這一百件人手打造的物件,有些是稀世珍品,有些是當時人們的常用物件,每一件都經過大英博物館動員考古學、尖端科學和人類學的專業能力,徵詢各領域專家看法,想像、推理、驗證,讓我們「重新看見」我們的祖先如何從兩百萬年前便不斷地發揮創新與應變的能力,留下歷史。 於是,這一部由大英博物館打造的巨著,顛覆了所有人的想像,挑動了千萬人的好奇心。因為我們這才知道: ◎兩百萬年前出門旅行,該帶什麼?答案是手斧。帶著它,人類的祖先從非洲走出來,到了亞洲、歐洲,所以,這個發明是人類科技史上的大躍進。 ◎一個流浪漢在東非海岸邊撿到一千年前各式各樣的碎陶片,使得專家證明世界早就是平的。整個印度洋根本就像「地中海」一樣,因為中國、印尼、印度、波斯灣和東非之間,定期貿易的船隻早就頻繁穿梭,把原料和成品流通到很遠的地方。 ◎一個北美的水獺菸斗,說明了我們的祖先至少在兩千年前就開始抽菸。這年頭公共場所禁止吸菸,但當時反而是一種公開場合的宗教性神聖行為。難以想像吧? 這是一次跨越時空的旅行,大英博物館長帶著我們,每次用一個物件,重返歷史中的某一個時間點,這一百樣物品的選擇不限於藝術珍品,而是以詮釋歷史的角度出發,所以難度非常高。 本書創作的初衷,是要幫助參觀大英博物館的人找出理解龐大館藏的脈絡,因此這個被選中的物件,必須能代表一個較大的脈絡,據此說出一個大眾都感到「喔,這和我有關係」的故事,「結果這個計畫在編年、主題和地理三方面取得了巧妙的平衡。」 《看得到的世界史》美國版於2011年10月31日上市,《紐約時報》盛讚,世上其他的博物館可能想要效尤大英博物館的這項鉅獻,但恐怕「沒有一個能夠與大英博物館的收藏廣度相比擬」。因為大英博物館是一個百科全書試的收藏,不像其他機構——比方說,美國紐約的大都會博物館,或是法國羅浮宮,大量館藏屬於繪畫。 本書的基礎是由大英博物館和英國國家廣播公司旗下的BBC Radio 4聯袂打造。緣起於館長麥葛瑞格受BBC電台邀請,上節目解說幾個館藏,不料大受聽眾好評,2011年5月創下高達一千一百萬人收聽新紀錄,於是產生了用電台節目介紹大英博物館館藏的偉大計畫,而這本書就是創下歷史紀錄的成果。 本書共分二冊,上冊從作者序到第五十章,下冊從第五十一章到第一百章 本書官方網站大英博物館《看得到的世界史》(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100 Objects) 目錄: 作者序 不可能的任務 引言 從過去發給現在的訊息 第一篇 人類之所以為人類(二百萬年前~西元九千年前) 1洪尼吉鐵夫木乃伊:為這趟時光旅行做好準備 2歐都外石頭砍砸器:人類的第一個發明 3歐都外手斧:有了它,就能出門旅行 4游泳的馴鹿:吹彈可破的藝術品 5克羅維斯矛頭:遠征,佔領世界 第二篇 冰河期後的食物與性(西元前九千年~西元三千五百年) 6鳥形杵:定居下來,要懂點烹飪 7安莎赫利情侶雕像:最溫柔愛意的展現 8埃及牛的泥塑模型:還沒學會喝牛奶,我們喝血 9馬雅玉米神像:選了妳,而不是豆子或南瓜 10日本繩文時代的陶罐:改變人類飲食的美學遊戲 第三篇 最早的城邦與國家(西元前四千年~西元前二千年) 11鄧王的鞋標籤:我是國王,這是我的身分證 12烏爾旗:一口箱子,成了為錢戰鬥的旗幟 13印度河圖章:找不到統治者的繁榮城市 14玉斧:對「玉」要慎重恭敬的理由 15早期的寫字板:管理一個城市的最有力武器 第四篇 科學與文學的起源(西元前二千年~西元前七百年) 16洪水記錄板:一篇史詩,證明東西方起源相同 17蘭德數學草紙書:考公職、當官員的應試寶典 18米諾斯跳牛飛人:米諾斯神殿其實是辦公大樓 19莫爾德黃金披肩:三千六百年前的工藝,歎為觀止 20拉美西斯二世石像:敬畏我! 第五篇 舊世界,新勢力(西元前一千一百年~西元前三百年) 21拉吉浮雕:史詩場面,也是種族大滅絕 22塔哈卡人面獅身像:咦?不是埃及人,竟然當上法老 23中國周朝禮器:鍋底朝天時,舉世皆知我奉天承運 24帕拉卡斯紡織品:血祭、刺繡、祕魯木乃伊 25克里薩斯金幣:鹽巴煉金,國家出面保證 第六篇 孔子時代的世界(西元前五百年~西元前三百年) 26奧克薩斯戰車模型:史上第一偉大「路」上帝國 27帕德嫩神殿雕刻∕人頭馬與拉畢斯人:視覺語言至高無上的成就 28巴塞─猶茲酒壺:北歐絕非蠻族,精品巧奪天工 29奧爾梅克石頭面具:用人工堆出山峰,建神廟俯視都市 30中國銅鐘:孔子思想的代表物 第七篇 帝國締造者(西元前三百年~西元十年) 31亞歷山大大帝銀幣:只有我能征服到「地與海的盡頭」 32阿育王圓柱:殺死九十九個兄弟後登基的仁君 33羅塞塔石碑:破解埃及象形文字的關鍵 34漢朝金銀扣漆耳杯:安邦定國的最佳禮物 35奧古斯都頭像:青春不死,我是史上最偉大的政治家 第八篇 古老玩樂,現代刺激(西元一年~西元五百年) 36華倫酒杯:大英博物館也不敢買的荒淫珍品 37北美水獺菸斗:原本很神聖,後來才說它傷身體 38儀式球賽腰帶:難怪拉丁美洲的足球這麼強 39女史箴圖:婦德教科書.圖解版 40哈克森胡椒罐:奢侈到難以想像 第九篇 世界信仰的興起(西元一百年~西元六百年) 41犍陀羅的坐佛:凝視祂,思考祂的身、語、意 42鳩摩羅笈多一世金幣:佛教來自印度,印度人不信佛教的原因 43沙普爾二世銀盤:與羅馬同時的強國,信奉祆教 44欣頓聖瑪麗別墅馬賽克:基督的長相是什麼樣子? 45阿拉伯銅手掌:羅馬帝國改信基督,導致葉門經濟崩盤 第十篇 絲路綿延不絕(西元四百年~西元八百年) 46阿布達.馬力克金幣:他把中東變成永遠的伊斯蘭世界 47薩頓胡船葬頭盔:英國的圖坦卡門,真實的貝武夫 48莫希戰士形狀陶壺:與羅馬同時期的南美強國 49高麗屋瓦:中國龍、北京狗,韓國展開黃金時代 50傳絲公主畫版:史上最大科技竊案 第十一篇 殿堂深處:宮廷的祕密(西元七百年~西元九百年) 51馬雅王室放血浮雕:巨大城市為何被遺忘在叢林深處 52後宮壁畫殘片:一千零一夜與快活之城 53洛泰爾水晶:國王也不能誣陷王后的貞操 54斯里蘭卡度母菩薩像:身材曼妙的慷慨救度者 55唐墓葬陶俑:生前訃聞自吹捧,死要排場貪無厭 第十二篇 朝聖者、劫掠者和經商者(西元八百年~西元一千三百年) 56約克郡河谷藏寶:信奉聖伯多祿也信雷神索爾的維京人 57聖海德薇的寬口大酒杯:清水變美酒,真的 58日本青銅鏡:看過源氏物語,拋進神聖水池 59婆羅浮屠佛頭:媲美希臘羅馬的爪哇雕像山 60坦尚尼亞基盧瓦瓷鍋碎片:千年前的印度洋,有如地中海 第十三篇 身分地位的象徵(西元一千一百年~西元一千五百年) 61路易斯西洋棋:印度發明,在北歐配備狂戰士 62希伯來星盤:西班牙限量版衛星導航器 63奈及利亞伊費頭像:比羅馬人更精湛的西非雕塑 64大維德花瓶:青花瓷.元朝 65加勒比海泰諾人儀式用座椅:躺在這張男椅子上,嗑藥起乩 第十四篇 面見諸神(西元一千兩百年~西元一千五百年) 66聖荊棘聖髑盒:耶穌戴過的荊棘冠冕,切下一小段 67東正教凱旋聖像畫:拜占庭帝國因此敗暫停 68濕婆與雪山神女石雕:神會結婚,有肉體愛慾 69墨西哥瓦斯特克女神雕像:淨化汙物與淫亂 70復活節島雕像「荷瓦」:巨石像背後,刻著無力的補充說明 第十五篇 現代世界的開端(西元一三七五年~西元一五五○年) 71土耳其蘇萊曼大帝的花押:大帝國的長壽竅門,官樣文章 72明朝紙鈔:想發行鈔票得先減少文盲 73印加黃金駱馬:幾百個騎兵就滅了世上最大帝國 74帖木兒的翡翠龍形杯:我留名在月球表面 75杜勒的犀牛木刻畫:全憑想像,竟畫得如此逼真 第十六篇 第一次全球化經濟(西元一四五○年~西元一六五○年) 76奧格斯堡的機械式大帆船模型:神聖羅馬帝國國家機器縮影 77奈及利亞.貝南雕飾版:打開妳的國門,我的軍隊就不打來 78墨西哥雙頭蛇雕像:阿茲特克帝國灰飛湮滅之謎 79日本柿右衛門大象(瓷器小塑像):這是一種風格,不只一個人 80西班牙的八里亞爾幣披索:舉世第一枚全球發行貨幣 第十七篇 宗教的寬容與不寬容(西元一五五○年~西元一七○○年) 81什葉派宗教遊行儀杖:他們為何能在伊朗當權幾百年 82印度蒙兀兒王子小畫像:統治印度的伊斯蘭帝國 83印尼皮影戲偶「比瑪」:你信了伊斯蘭嗎?總之我是信了 84墨西哥手抄本地圖:一張記載族群融合的土地謄本 85宗教改革百年紀念大報:沒有印刷術就沒有馬丁路德 第十八篇 探索、剝削與啟蒙(西元一六八○年~西元一八二○年) 86阿坎族的說話鼓:不只是樂器,更是武器 87夏威夷羽飾頭盔:用意不明的貴重禮物 88北美鹿皮地圖:如何從印第安人手中掠奪土地 89澳洲樹皮盾牌:澳洲怎麼城了罪犯流放地 90中國玉璧:美麗事物遇上乾隆的低級趣味 第十九篇 大量生產、大眾宣傳(西元一七八○年~西元一九一四年) 91小獵犬號的航海天文鐘:標準時間和進化論都從它開始 92維多利亞時代初期的茶具:我們需要清醒的勞工 93葛飾北齋的浮世繪版畫〈神奈川沖浪裡〉:日本最有名的浮世繪,有歐風 94蘇丹的裂縫鼓:召喚國人為獨立而戰 95英國.爭取婦女參政者所毀損的一便士硬幣:抗爭行動的典範 第二十篇 我們製造出來的世界(西元一九一四年~西元二○一○年) 96俄羅斯革命紀念瓷盤:蘇維埃式的商業手段 97霍尼克的〈平淡的村莊〉蝕刻版畫:同性戀,這是我的一部分 98莫三比克.武器寶座:槍桿子出政權的經典作品 99匯豐銀行守約信用卡:合乎伊斯蘭律法,我不是高利貸 100 太陽能燈具與充電組:廉價且讓人類愉悅的解決方案 作者序:不可能的任務 用文物說歷史,正是博物館存在的理由。大英博物館二百五十多年來持續蒐集全球各地的文物,因此,如果你想用文物訴說世界歷史,大英博物館是個不錯的起點。事實上,你可以說,一七五三年英國國會設立大英博物館、下令館方應該「力求普及」並對大眾免費開放後,這一直都是館方努力的目標。本書是二○一○年英國廣播公司第四廣播網系列節目的記錄,同時也是大英博物館自開館以來不斷在做、或是企圖做到的努力中,最新的成果。 《看得到的世界史》用一百件文物說歷史,遊戲規則是由第四廣播網總台長馬克.達瑪瑟(Mark Damazer)制定,十分簡單明瞭:大英博物館和英國廣播公司的同仁,要從館藏中選出一百件文物,涵蓋的時間從兩百萬年前人類史的發端到現代,涵蓋的範圍囊括全世界最遙遠的地方,而且力求公平。工作人員試著呈現人類經驗中的各種面向,讓我們了解整個社會,而不只是權貴階級的生活,因此文物當中要有普通的日常用品,也涵括藝術傑作。 由於每週要播出五段節目,我們必須把文物分成五件一組,把地球快轉到不同時期,利用該段時期的文物,簡介五項當時的世界情勢。由於大英博物館的館藏囊括全世界,英國廣播公司的廣播亦遍及全世界,我們決定邀請世界各地的專家和評論家參與。這樣一來,儘管每則文物的介紹都只是世界史的一部分,但整體上卻依舊是全世界一起促成的歷史(基於著作權的關係,參與者所說的話,大致上就是印在書上的文字。) 這項計畫從很多方面來看,顯然都是不可能的任務,但是有一點曾經引發特別激烈的辯論:這一百件文物都不是在電視上介紹、而是在廣播中呈現,聽眾必須透過聆聽來想像,無法看到文物。本來我以為博物館同仁習慣仔細端詳文物,會被這種方式難倒,但英國廣播公司的小組卻信心十足,他們知道想像一樣東西,是用非常特殊的方式把東西變成自己的;他們知道每位聽眾都會把節目討論的文物,變成自己的文物,從而把這些歷史變成自己的歷史。 為了方便一定要看到文物、卻不能親赴大英博物館的人,館方把所有文物的照片放在大英博物館《看得到的世界史》的網站上,而現在又以這本圖文並茂的精美書籍,來呈現這一百件文物。 大英博物館館長 尼爾.麥葛瑞格(Neil MacGregor) 謹識於二○一○年九月 推薦序:博物館,應該這樣參觀! 文 / 周志宇 大家應該都參觀過博物館,你還記得參觀的內容嗎? 一件件的文物陳列在博物館的玻璃櫃中,前面標著器物的名稱、時代、作者(如果有的話),有時可能還有一些簡短的說明,導覽人員的陳述比解說板略多一些,不便宜的導覽手冊比導覽人員的內容又多一些。然則,總是覺得那些文物離我們很遠,與我們沒有關係,所以參觀歸參觀,多半說不上有什麼實質上的收獲,這也許是多數人參觀博物館後的最大感受。其實每一件文物背後,都有非常複雜的故事,只要找到適當的方法,這些沉默了上千年甚至萬年的文物,都會說出很精彩的故事。 台北外雙溪的故宮博物院幾乎是所有學校都會安排的參觀處所,其中的藏品既多且精,也是所有觀光客必到的朝聖地點。三樓銅器展示區中,一件件泛著或綠或褐的色澤,以它們特有的身形訴說著自己的故事,這些故事常常很隱諱,你得多用些心。有一個區域放置幾件晚商到西周初期製作的青銅器,它們有很大的比例是方形器,這些銅器上多半有相同的方形符號,由「亞、醜」兩個字組合而成,所以被館方命名為「亞醜器」。商周青銅器的鑄造方式與中國以外的地區不同,是獨有的「塊範法」。這些以塊範法鑄造的方形器困難度比較高,這說明「亞醜」家族擁有非常高明的匠師,同時也顯示這個家族的財力與生產能力都很高。事實上,這個主要分布在山東半島的殷商大貴族勢力,直到商亡之後都不肯向周人屈服,一直到成王時,才被周人攻滅。顯示周人取代殷商,花費了一段相當長的時間,這也可以間接說明西周在滅商之後,必須東征的理由。 展件中有一件「亞醜方尊」,高三十九.一公分,口徑二十九.九公分,四個正面崁鑄了鹿首,四個角落則崁鑄了四個象首,大象高舉鼻子,雙耳扇張,象牙由嘴兩側伸出,模樣十分傳神而寫實。寫實的表現手法說明當時的人一定見過大象,但北方為何會有大象呢?我們再搜尋一下館中,會發現依照另一種熱帶動物形象製造出來的青銅酒器,在館中被命名為「犧尊」,犧的原義是古代供宗廟祭祀用的純色牲畜,多半指白色的牛。但犧尊的外形特殊,明顯不是牛,而應該是一種「貘」科的動物,而且,在許多博物館還收藏了「象尊」、「犀牛尊」,象、貘、犀牛這些熱帶動物存在的事實,說明當時中國北方的溫度和溼度都比今天高,而那些熱帶動物都是當地的原生動物,在華北考古出土大量碳化的竹子也支持這個說法。 青銅是銅與錫的合金,這兩種金屬礦都非當地所產,必需由千里以外運來,顯然他們有高效能的運輸貿易系統,一般人難以擁有如此的條件,能夠生產並擁有這些昂貴器皿的人,大概只有統治階層的貴族。而這些既精緻又笨重的器皿,在日常生活領域使用起來顯然非常不便,所以,它們多半可能只有在特殊場合,諸如祭祀或典禮的時候使用,所以它們在「禮」的意義上可能比「器」的意義更大,這個由器走向禮的過程,也許可以反應禮制發展的某些面向。另外一件值得留意的,商代青銅器中,用在飲酒功能的器皿明顯的多(與周代的青銅器比較),小件的如爵、角、觚、斝、觶、尊、卣,大件的如鑑、罍、壺等,幾乎都與酒有關。酒器眾多反應飲酒風氣的興盛,就像現在流行喝咖啡,稍微講究的人,家中常常會擁有磨豆機、濾杯、美式壺、摩卡壺、義式壓縮咖啡機……其中的一種或兩種,甚至更多。商代擁有多類酒器,說明飲酒風氣很盛,飲酒風氣之盛說明殷商時代酒的普遍,這可以反應一件事實:殷商的農業十分發達,因此有大量多餘的穀物可以用來釀酒。當然,繁榮的農業生產說明了這個王國的富裕與強大,他們能夠培養出這麼多傑出的工匠也就可以理解了。 下次再去故宮看那些商代青銅器時,會不會有比較不同的感受呢?想想,自己與友人坐在充滿音樂的餐廳,手中拿著英國製的骨瓷咖啡杯,烘得正好的耶加雪夫咖啡冒著略帶酸味的香氣衝鼻而來,咖啡尚未入口,兩頰已經微微滲出津液。那種感覺,就像三千兩百年前的殷商貴族,莊重地舉起手中金黃色的銅觚,酒的微溫透過青銅杯傳遞到掌心,酒香淡淡地散在空氣中,於是虔敬無比地向祖先說出心中的想望,就像在與坐在鄰座的親人聊天一般。其實,三千多年的時空,距離今天並沒有想像中遙遠。 我設想中的博物館參觀,應該是在這樣的情景下進行。歷史不該只是課堂中的知識,更不該只是一種考試的內容,透過博物館的文物,我們可以更清晰、更具體地感受到千百年前發生過的事,只要我們有適當的引導。 開心看到一本這樣的書。出版社詩婷小姐問我願不願意為這本名為《看得到的世界歷史》寫推薦序,她說:「這是大英博物館出的一本書,很精彩的。」我完全同意她的說法,而且必須承認,作者大英博物館館長尼爾.麥葛瑞格先生的博學令本書變得格外動人。 本書的原始書名是《從一百件文物看世界歷史》,大英博物館收藏超過八百萬件文物,無論質或量在世界上都無出其右者,要從其中選出區區一百件文物來描述人類的歷史,也就是說平均每八萬件文物中只能選取一件,那真是件無比艱困的任務。而要藉著這一百件文物來描繪人類兩百多萬年來的發展軌跡,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作者以其無比淵博的知識、動人的文筆,透過文物本身的解析、歷史背景的鋪陳、相關事件的勾連,清晰地畫出一幅幅鮮活的歷史圖像,這些原本毫不起眼,靜靜地躺在博物館某個角落的文物,因此有了鮮活的生命。作者不只告訴我們在那些地方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更精彩是,他示範了正確的博物館參觀方式。當然,我們期待下一次參觀國內博物館的時候,能夠遇上這樣精彩的引導,更期待國內也能看到這樣的著作。 周志宇 二○一二年二月二十日於汐止 本文作者周志宇,為建國中學歷史科教師與歷史社指導老師,亦擔任歷史博物館與故宮博物院導覽志工。 推薦序:看得見的物件,看得見的文明 文 / 謝哲青 一七五三年四月,大不列顛王國及愛爾蘭國王喬治二世(George II of Great Britain),於西敏宮議會(Palace of Westminster)熱情支持,以英格蘭著名收藏家漢斯.史隆(Hans Sloane)的藏品為中心,承購並改建倫敦市區附近的蒙塔古大樓(Montague Building),歷經長達六年的籌措準備,終於在一七五九年一月十五日正式對公眾開放,並堅持「博物館應該是全體人類共享的教育殿堂」的營運理念,直到今天,仍對絡繹不絕的旅客不收分文。 今天,你從大羅素街(Great Russell St.)極具庶民風格的前門進入,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讓人聯想到雅典帕德?神殿的壯麗立面。一八五三年由官方印行的《大英博物館概要》中寫道:「……文明大幅度的進步,三角楣飾的東角傾斜的象徵是數學,暗示著追求永恆的科學原則;西角傾斜的主題側是戲劇、詩、音樂與美術,整體雕刻主題的呈現在於強調科學與人文精神之間的平衡 … 全體物件以雕刻為主,因為這是最有力的表現形式。……」許多人不了解,精緻莊嚴的三角楣飾雕刻,隱含著「文明帶動世界向前」的人文主義思維。 穿過希臘愛奧尼亞風的幽暗門廊,就好像歷經了智識的闇瞽蒙眛,緊接而來的,是宏大開闊的中央大廳。這座正式名稱為「伊莉莎白二世大庭院」(Queen Elizabeth II Great Court)的明亮空間,洋溢著後現代的藝術感動。參與這座中庭建築設計的兩位大師:諾曼.佛斯特爵士(Sir Norman Foster)與艾德蒙.哈波德爵士(Sir Edmund Happold),透過自由輕盈的空間,向我們傳達了學術無國界、學海無涯的開放訊息。更特別的是,伊莉莎白二世大庭院雖是後工業時代的前衛設計,卻一點也?有減損它古老而美好的維多利亞時代氛圍。 除了充滿知性與美的公共空間外,大英博物館高達八百萬件的收藏品,更為整個空間增添深厚雋永的故事性與藝術性。除了大家所熟知羅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雅典帕德嫩神廟(The Parthenon of the Athenian Acropolis)的大理石雕刻、波特蘭花瓶(Portland Vase)、埃及法老阿蒙霍特普三世(Amenhotep)的頭像、清宮祕藏的《女史箴圖》長卷、復活節島的荷瓦巨石像之外,還有許許多不為人所知的典藏,正在角落等待你來發現、了解。 我個人有幾件特別偏愛的物件,都充滿了濃厚的?事性與傳奇性,像是由英國最傳奇的數學家、天文學與占星學家約翰.迪伊博士(John Dee,一五二七-一六○八)所製作的蠟製圓盤與水晶球就相當有趣。約翰.迪伊同時也是出色的地理學家,更是伊莉莎白女王的首席顧問。傳說他可以能與天使對話,並從水晶球裡看出伊莉莎白女王的命運,畢生都奉獻給煉金術、占卜、以諾魔法(Enochian magic)及赫耳墨斯哲學(Hermeticism)。 約翰.迪伊的學術成就穿梭於科學與神祕之間,並試圖透過數學公式與邏輯辨證將兩個世界合而為一。他熱衷於推廣數學,曾經以弱冠之齡在巴黎大學的講授高等代數。篤實的研究態度更讓他成為一個受人尊重的天文學家,在英國海外探險與殖民墾荒也是一名專家,為英格蘭海外人員提供教育訓練。我們所熟悉的「大英帝國」(British Empire)一詞,就是約翰.迪伊創造的。 按照歷史文獻的研究,約翰.迪伊與同時代稍早的李奧納多.達文西,米開朗基羅,都是典型的文藝復興人。他與丹麥的天文學家第谷.布拉赫(Tycho Brahe)是好朋友,也相當熟稔哥白尼(Copernicus)的學說,即使不曾公開擁護,個人卻篤信日心說並透過數學計算證實;同時,也是神祕學家的約翰.迪伊透過星占推演,為伊莉莎白女王擇定登基,甚至對抗西班牙無敵艦隊的宣戰、出征日期。約翰.迪伊所遺留下來的魔法用品與個人研究筆記,是英格蘭從蒙昧的中世紀進入文藝復興的歷史標誌。 即使只是一件小小的蠟製圓盤,背後都有如此豐厚的故事存在,那大英博物館典藏的八百萬件精品,更是超越了八百萬這個數字所蘊涵的意義。人類文明從發端,歷經漫長的時間進程,從東非大裂谷到大洋洲的海中孤島,從撒哈拉荒漠到墨西哥的熱帶雨林,從穴居到城市,從聚落到大帝國,每一個物件,都帶來過去的訊息,訴說著被時間所遺忘的故事。想要了解大英博物館,了解人之所以為人,您手上的這本書,正時通往歷史學與考古學殿堂,最好的叩門磚。 作者謝哲青, 擁有歷史學與外國文學學士學位,並於倫敦亞非學院(SOAS)取得藝術史暨考古學系碩士學位。他曾任大英博物館、倫敦國家藝廊研究助理,佳士得拍賣會策展人員,目前擔任飛碟電台《哲青遊天下》主持人、東森新聞台《關鍵時刻》固定來賓,以及各大藝術、歷史文物展覽策展顧問。 引言:從過去發給現在的訊息 我們將在本書穿越時空、走遍全球,看人類二百萬年來如何形塑這個世界,又如何受這個世界所影響。本書將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告訴你世界的歷史——我們將破解物品穿越時空對我們傳達的關於人類、地點、環境與交互作用的訊息,關於歷史不同時間點的訊息,還有關於我們現代如何反思歷史的訊息。 這些來自過往的訊息——有些很可靠,有些是推測,很多還有待我們去發掘——不像我們可能碰到的某些證據,它們說明的是整個社會與複雜的進程而非個別事件;它們說明了這些物品是什麼世界所製作、後來變成什麼樣子或被搬遷到哪裡,偶然地產生了某種遠非原始製作者企圖達到的意義。 《看得到的世界史》試圖使這些人類製造的器物、精心塑造歷史的來源,從其引人好奇的千萬年旅程甦醒過來。書中包含的各種物品,經過仔細的設計、然後被拿來賞玩、保存或使用,最後破損並被丟掉;它們的範圍從烹飪用的鍋碗瓢盆到黃金大帆船、從石器時代的工具到信用卡都有,而且全是大英博物館的館藏。
一般人對製作這些物品的歷史背景可能不太熟悉,書中少有知名的時間、戰爭或事件,經典歷史事件如羅馬帝國的誕生、蒙古人摧毀巴格達、歐洲文藝復興、拿破侖戰爭、廣島遭原子彈轟炸等,並不在本書的中央舞台,但還是會透過個別物品折射出來。
例如一九三九年的政治情勢決定了薩頓胡(SuttonHoo)遺址的挖掘與世人了解它們的方式(見第四十七章);羅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和許多物品一樣見證了英國和拿破侖時期法國之間的鬥爭(見第三十三章);至於美國獨立戰爭,在本書則是從美國原住民一張鹿皮地圖的獨特觀點來觀察(見第八十八章)。我所挑選的,都是能說明很多故事、而不是見證單一事件的物品。
文字記錄一半事實,用詩意重建真相 如果你想要講述整個世界的歷史、不過於偏袒人類某一族群,就不能光靠文字史料,因為世上只有若干地方擁有文字,多數地方在多數時間裡都沒有文字。書寫是人類比較後期的成就,一直到相當晚近,還有很多有文字的社會記錄他們關心或渴望的事情時,都不只訴諸文字,也會以物品的方式來記錄。
理想的歷史應該結合文字和物品,本書有些章節能做到這一點,但大部分情況下我們根本做不到。文字與非文字歷史最不對稱的例子,可能是庫克船長(Captain Cook)的遠征軍和澳洲原住民在博坦尼灣(Botany Bay)的第一次接觸(見第八十九章)。在英國方面,我們有科學的報導,也有船長航海日誌對這個重大日子的記錄;可是在澳洲方面,我們只有一名男子第一次經歷槍擊逃跑時丟下的木質盾牌。如果我們想重建那天到底發生了什麼事,這面盾牌勢必得像文字報導一樣,受到盡可能深入、嚴謹的檢驗和詮釋。
除了對彼此的不了解,還有勝利者會有意無意扭曲事實的問題。我們都知道歷史都是由勝利者書寫的,而當只有勝利者會使用文字時更是如此。失敗的一方無論是被征服還是被摧毀的社會,往往只剩他們的器物能夠述說他們的故事。加勒比海地區的泰諾人(Taino)、澳洲原住民、非洲貝南人(Benin)和印加民族都會在本書現身,如今他們訴說過往成就最強而有力的方式,就是仰賴他們製作的東西——透過器物來說歷史,能幫助沒有文字的社會為自己發聲。遇到這類有文字的社會與無文字社會的接觸時,我們會考量到所有的第一手記錄一定會有所偏頗,只能算是對話中的一半,如果我們要找到對話中的另一半,除了必須閱讀文字史料,也要解讀文物。
這一切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我們早就習於以研究文字史料的方式來書寫歷史,我們有好幾百年的參考資料協助我們評估文字記錄,也學會如何判斷文字記錄的坦白、失真程度和扭曲手法。當以物品來說歷史時,我們當然必須建立各方面的專業能力,包括考古學、科學和人類學,使我們能提出關鍵問題;但此外我們還得加上相當多的幻想,才能還原物品最初的生命,對此我們必須不吝於發揮詩意、運用想像力,以期能看出物品所欲傳達的深遠意義。
對許多文化來說,如果想了解它們,這是唯一的方法。例如祕魯莫希(Moche)文化,現在完全是靠考古記錄延續下來,如果要了解這是一個怎樣的民族、他們怎麼生活、如何看待自己和世界,戰士形狀的莫希水壺(見第四十八章)是少數可以著手進行的起點。
這是一個複雜而不確定的過程,因為現在許多物品只能透過層層的文化轉譯,而這必須接受嚴格的詳細檢查,再重新想像。例如西班牙人征服阿茲特克人(Aztec),使我們無法了解阿茲特克人如何征服瓦斯特克人(Huastec):因為這種歷史巨變,現在我們必須隔著兩層,也就是經由阿茲特克人告訴西班牙人的說法,找回瓦斯特克人聲音。
瓦斯特克人自己怎麼想?他們沒有留下文字記錄告訴我們,但瓦斯特克人的物質文化確實透過五英尺高的女神石雕像(見第六十九章)延續了下來,這種女神雕像的身分起初大致相當於阿茲特克人的大地女神特拉左特奧拓(Tlazolteotl),後來又相當於聖母瑪利亞。這些雕像是瓦斯特克人宗教思想的主要記錄,但我們至今還不清楚這些記錄的真正意涵,不過這些神聖雕像的存在,卻讓我們得以用新的觀點與更內行的問題,重新探討阿茲特克人和西班牙人的二手記錄,但最終還是要靠我們的直覺,在這種與神祇的對話中,感受其中的爭議之處。
在所有透過物品解說歷史的做法中,這種運用想像力來詮釋、並捍衛己方說法的行為,都是不可或缺的。大英博物館的創辦先賢熟悉這種理解歷史的方式,認為還原過去的文化,是了解共同人性的重要基礎。啟蒙時代的收藏家和學者帶來了以科學方法為史實為排序的任務,以及罕見的以詩意重建歷史的能力。 與此同時,世界的另一端對此亦極富冒險精神,與十八世紀中葉英王喬治三世(George III)幾乎同時代的乾隆皇帝,也忙著蒐集、收藏、分類、探索過去,編纂字典、《四庫全書》,而且跟十八世紀歐洲的學者諸公一樣,會寫下他的發現。他的收藏中有一件名叫玉璧的扁平狀環形玉器(見第九十章),很像大約三千五百年前商朝墓葬發現的玉戒指,我們至今不知道玉璧的用處,但可以確定是貴族的用品,作工非常精美。
乾隆嘉許玉璧奇特的美感,開始推敲玉璧的用途。他的做法和學者一樣深具想像力:他看出玉璧歷史悠久,回顧他所知道一切類似的東西,卻還是困惑不已,因此他依照一慣的作風,寫了一首詩說明他試圖了解玉璧的過程,然後,對我們來說可能非常糟糕的是,他令工匠把詩刻在這塊寶貴的玉璧上,詩中他斷定玉璧的用途是碗架,因此他將在玉璧上放一個碗。
雖然乾隆判斷的玉璧用途是錯的,但我得承認我很欣賞他的方法。透過思考過往的歷史或遙遠的世界,一直是充滿詩意的重建過程。我們承認我們真正了解的東西很有限,因而必須以不同的方式設法理解;我們知道這些東西基本上是由我們這樣的人製作出來的,所以應該能揣摩出他們為什麼要製作這種東西、有什麼用途。這麼做不只能了解過去的世界,有時也是了解現代世界大部分現象的最好方法。我們真的能夠了解別人嗎?大概可以,但也只能透過詩意般的想像力,再加上嚴謹習得和整理過的知識。
乾隆皇帝不是本書唯一登場的詩人,英國詩人雪萊(Shelley)的詩作《奧茲曼迪亞斯》(Ozymandias)[英文斜體]是他對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Ramesses II)的回應,詩中沒有半點有關古埃及製作雕像的知識,卻告訴我們十九世紀初期,歐洲有很多人沉迷於這個消逝的埃及帝國。
在薩頓胡船葬的重要遺跡(見第四十七章)中,就有兩位詩人發揮了作用:貝武夫(Beowulf)的史詩故事在歷史的現實中得以還原;現代詩人薛莫斯.奚尼(Seamus Heaney)談到戰士的頭盔,為這具著名的盎格魯撒克遜盔甲,增添了迫切的話題性。可見用物品訴說歷史時,怎麼能少了詩人呢?
來趟穿越之旅,歷史其實一以貫之 我在序中說過,你可以把地球快轉到不同時期來看當時的全球情勢,但通常歷史不是以這種方式敘述或教學的,我猜我們做學生的時候,很少有人要我們考慮一○六六年諾曼人入侵英國時,日本或東非情況如何,但如果我們注意特定時間的全球狀況,結果往往會出人意表,而且令人深思。
例如西元三百年前後(第四十一章至四十五章),全球似乎不約而同地出現令人困惑的現象,佛教、印度教和基督教都促成了今天仍廣泛利用的代表性規範,而且都開始聚焦在人體形象上。
這真是令人震驚的巧合,為什麼會這樣?這三大宗教是否都持續受到希臘雕像傳統的影響?是否全是富強、擴張版團的帝國,有能力大力投資新的圖像語言的產物?當時是否出現形成共識的新觀念,認為人神之間從某種角度來看是不可分割的?我們不可能提出最終的解答,但只有用這種方式來觀看世界,才能提出如此尖銳、核心的歷史問題。
在某些例子中,我們的歷史間隔好幾千年後,會或多或少地重返原點、觀察到同樣的現象。但在這些例子中,其相似處和巧合比較好解釋。塔哈卡(Taharqo)法老王的人面獅身像(見第二十二章)、米羅(Meroe)出土的奧古斯都(Augustus)頭像(見第三十五章)和喀土穆出土的裂縫鼓(見第九十四章),都說明埃及和今日的蘇丹之間發生過激烈的衝突。每一次,從南方蘇丹上來的人都贏得短暫(或一百年)的勝利;每一次,埃及的統治力量最後都會重整旗鼓,重新確立邊界。法老王時代的埃及、奧古斯都時代的羅馬和維多利亞女王時代的英國最後都不得不承認:在尼羅河洪水最先氾濫的地區、在地中海世界與非洲黑色大陸接壤的地方,有一條世俗的地緣政治斷層線,不管統治者是什麼人,地球板塊總是在這裡碰撞,地方性的衝突也總是在這裡形成,這樣的歷史可以解釋許多政治現況。
我認為,把地球快轉到不同時期來看當時的全球情勢,也顯示歷史會出現多麼不同的樣貌,端看你是什麼人、從什麼角度看歷史而定。因此,雖然我們把所有物品放在同一本書裡,卻特意採納很多不同的意見和觀點。本書彙集了大英博物館各館館長、維護專家和科學家的集體知識能力,同時也會介紹世界各地重要學者的研究與分析,並囊括所探討的歷史中專門處理類似物品的專家所提出的評估。
例如,我們邀請英國行政首長評估現存最古老的美索不達米亞行政管理記錄(見第十五章)、邀請當代諷刺作家檢討宗教改革百年慶宣傳文件(見第八十五章),邀請印尼皮影戲大師說明今天這種表演的內容(見第八十三章)。還有許多鑒賞家、藝術家、諾貝爾獎得主、宗教領袖、陶藝家、雕刻家和音樂家,都慷慨襄助,利用他們的專業經驗提供對物品的真知灼見。
我很樂見本書讓製造出這些物品的社會或國家發聲,我認為這種聲音不可或缺,只有他們能解釋這些物品在當時所代表的意義:只有夏威夷人說得出當年祖先把羽飾頭盔、送給庫克船長和船員(見第八十七章),又經歷歐洲人與美洲人入侵二百五十年後,這頂頭盔對現在的夏威夷居民代表什麼意義;奈及利亞人現在看到大英博物館裡的貝南銅器(見第七十七章)時,沒有人比沃爾.索因卡(Wole Soyinka,非洲的莎士比亞)更善於說明這種情形對奈及利亞人有什麼意義。
透過重新解讀自己的歷史,全世界的國家與民族社會的輪廓愈來愈清晰,而這些歷史經常依附在物品上。大英博物館不只是收藏物品的地方,也是經常以全球的角度辯論物品的意義與身分的競技場,有時辯論甚至激烈到劍拔弩張,但這樣的辯論是詮釋這些物品的現在意涵不可或缺的要素,有關這些物品應該展示或收藏於何處的辯論也是如此,這些觀點應該由和物品密切相關的人來說明。
文物的限制與想像力多麼真實 所有的博物館都期望、也相信物品的研究,可以促使大家更了解世界,這正是設立大英博物館時希望達成的目標。史丹佛.拉菲爾斯(Stamford Raffles)爵士曾經強力表達這個觀念,他把自己的收藏捐給大英博物館,以大力宣傳和說服歐洲人,爪哇擁有足以傲視地中海多種偉大文明的文化。婆羅浮圖的佛陀頭像(見第五十九章)和皮影戲偶比馬(Bima,見第八十三章)顯示要倡導這種觀念時,這些物品多麼具有說服力,而且我不可能是唯一一個見到這些物品、完全接受拉菲爾斯主張的人。這兩件物品帶領我們進入爪哇歷史上大許多不同的時刻,展現這種文化的悠久和活力,而且說明人類兩種截然不同的努力──獨自尋求精神上的啟發,和公眾狂歡的樂趣。透過這些物品,我們可以看見、了解和欣賞整個文化。
這個目標或許最能延續本書以至大英博物館的雄心:企圖想像與理解一個世界,我們不曾直接經歷、只能靠著別人的記錄和經驗來理解。有一個絕佳的例子,就是杜瑞爾(Durer)的傑作《犀牛》(見第七十五章)。他從來沒看過犀牛,卻能畫出犀牛的樣子。
一五一五年,他聽說有一隻印度犀牛從印度古加拉特(Gujarat)送到葡萄牙獻給國王,於是對照許多流傳全歐洲的文字敘述、努力蒐集相關知識,再設法想像這隻奇妙野獸可能的長相,這個過程和我們蒐集證據、然後建立對過去或遙遠世界的想像,是一樣的。
杜瑞爾的犀牛令人難忘,牠抑鬱的巨大身影、皺折的皮膚上布滿堅硬的鱗片,是頂尖藝術家的驚人成就。《犀牛》突出、令人難忘、而且如此真實,幾乎要讓你害怕犀牛會馬上從紙頁上逃出來。真正的犀牛當然不是長這樣——這一點是令人興奮、煩惱,還是寬慰呢?(我不知道是哪一種)——但到最後,這已經不是重點了,杜瑞爾的《犀牛》已經成為里程碑,見證了我們對無法理解的世界永無止盡的好奇心,也見證了人類多麼需要探索並努力了解這個世界。http://www.books.com.tw/exep/assp.php/Johnsonkuo/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36430 http://www.books.com.tw/exep/assp.php/Johnsonkuo/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364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