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3-05 00:01:15| 人氣3,372| 回應3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8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少年台灣:一生之書,永遠少年

  

少年台灣:一生之書,永遠少年

――專訪蔣勳談《少年台灣》(聯合文學出版)
台灣早期從大陸渡台的移民,大多為少年,一無所有,但是天不怕、地不怕,勇於吃苦犯難,一踏上這塊土地,便努力扎根,開花結果,這就是他認為的「少年台灣」精神……
 
這是啥人的某?
近些年來,蔣勳已經成為一則傳奇。
他不斷以一己之力,近乎移山,破除存在學院與大眾之間關於藝術、關於美的高大隔閡。
他介紹西洋古今繪畫、舞蹈,闡述中國傳統詩歌書畫,選用最簡單易懂的語言,傳達最精緻複雜的美好感受,截然迥異於學院裡的姿態與腔調。──之所以萌發跨出學院、面向大眾的自覺意識,蔣勳特地提及一件罕為人知的往事。
 
1971年,他赴法國留學,課餘在旅行社打工,當導遊。當時能到歐洲旅行的台灣人,大部分是七○年代冒出頭的中小企業家,有點財富,也想孝順父母,於是帶父母同來。這些父母大多農村長大,對西方文化完全陌生,當他們看到〈米羅的維納斯〉雕像,非常驚訝,完全無法理解一個幾乎裸體的女人,何以大家會包圍著看、會覺得美,簡直和他們所理解的倫理完全相反?當蔣勳講解起維納斯的故事,突然有位歐巴桑拉著他問:「這是啥人的某?」剎那間,蔣勳愣著了,直到現在蔣勳仍記得那個歐巴桑充滿惶惑的表情,她是那麼渴望想要知道,為什麼你們會欣賞這個東西?光溜溜的,和她的倫理世界完全相反(或許問題背後還有「沒有丈夫管她嗎」的意涵)。──那句話,後來變成蔣勳最大感觸,他說:「我能不能和這些人講美是什麼、講藝術是什麼。如果我沒有辦法和這些人講,那麼我在巴黎大學所學到的藝術知識、專業辭彙,都是假象、都是空的。頂多,我只是自鳴得意而已。」──蔣勳更驚覺到:「我居然沒有辦法跟一個一生在台灣土地上踏踏實實生活的人,講我所謂的藝術世界。」
 
這個感觸,一直等到蔣勳從大學教職退休,忽然得到解答與解放,因為再不用面對知識分子的詢問。他很清楚知道自己所要講述的對象,是大眾,如何讓大眾懂一張畫、懂一個畫家,成為他講述或寫作上最大的課題。他逐漸領悟到,為何唐朝詩家白居易寫詩期望「老嫗能解」,為何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那個「損」很可能就是「拿掉」,敢於把常人不懂的東西拿掉,而拿掉的東西正好就是自己最得意的。蔣勳發現只有把那些東西拿掉,回到美的原點、回到人的原點,所有學問才能有人的意義和價值。

台灣,非常年輕
也許必須在這個「美的原點」、「人的原點」脈絡下,我們才更能理解蔣勳的《少年台灣》。
在《少年台灣》裡,蔣勳藉由台灣各個鄉鎮裡成長的少年,述說了一個又一個結合地方風土、歷史、物產及少年成長的故事,表現出少年的熱情、執著與奮發,也表現少年的衝動、迷惘與情執,經由自我覺察的省悟,發現了自己,也發現自己與原初土地的關聯與情感。
 
將書命名為《少年台灣》,是蔣勳一直認為台灣,非常年輕。他回憶起1988年,首次回到母親故鄉,西安。在西安古都,他驚覺自己從小生長的台灣實在非常年輕,自然山川完全不像大陸的古老樣貌,也不像大陸早已被古往今來的文人們讚嘆歌詠、畫家們驚奇描繪。台灣是一片處女地,足以在各個方面好好開墾的大塊河山,此後他便常說台灣「眼前即是如畫江山」(2000年即以此語為書名,撰成一書)。蔣勳還提到,台灣早期從大陸渡台的移民,大多為少年,一無所有,但是天不怕、地不怕,勇於吃苦犯難,一踏上這塊土地,便努力扎根,開花結果,這就是他認為的「少年台灣」精神──這本書,就是要把台灣的少年意象、少年精神,重新呼喚出來。
 
很想重拼一張台灣地圖
蔣勳覺得「少年台灣」的意象和精神,似乎逐漸從年輕一輩的身上流失了。
他們被譏為「草莓族」,對土地沒有感情。蔣勳說:「我和年輕人談紐約、巴黎、東京,他們都不陌生,很小就出過國了;但當我談起彌陀、野銀、望安,他們都很疑惑,問在哪裡。」這讓他很想重拼一張台灣地圖,那是他從巴黎回來後,自己一塊塊拼起來的。
 
他回憶起1976年夏天,人在巴黎香榭麗舍大道,空氣中忽然有種氣味,非常熟悉,他想不出來是什麼,但被氣味逼得直想哭。他向同行的法國同學說,身體不太舒服,需在路旁休息。不久,才終於懂了,那氣味是廿二歲時第一次離開台北,到鳳山當兵,出操時,南部酷夏豔陽,曬得人發燙、土地發燙,一陣午後雷雨磅礴降下,逼出的土地的氣味。法國同學拍拍他的肩膀說:「那是鄉愁,我想你應該回台灣了。」這年十月,蔣勳就回到台灣了。
 
回到台灣,他最常做的事,就是背個背包、坐上客運車,隨意進台灣各地小鎮去看、去素描、去和老人談天。他到現在還清楚記得,到了莿桐,整個空氣瀰漫大蒜的味道;到了西螺,整個空氣都是做醬的味道……「這是我和台灣這塊土地最親切的記憶。」他終於懂了:「一個地方之所以會讓人回去,是身體裡有忘不掉的記憶,有了記憶,人無論走到天涯海角,都會回來。」
 
於是蔣勳寫出《少年台灣》,他期望台灣人重新找回積極冒險、勇往直前的少年精神,也期望台灣人重新找回自我與土地的記憶──身體裡陽光燙烈的感覺、鼻腔內海的鹹腥的氣味……於是,《少年台灣》變成一生之書:既鼓舞出發,也召喚回家,它是少年揚帆時的祝福,壯年他鄉奮鬥的依戀,也是老年歸魂的安慰。

http://www.books.com.tw/exep/assp.php/Johnsonkuo/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29901

 

目錄:
自序
少年集集
少年水里
少年南王 少年望安
少年白河
少年野銀
少年九份 少年月眉 少年鹽寮 少年八里
少年苑裡
少年扇平
少年龍坑
少年西寶
少年鹿港
少年東埔
少年古坑
少年笨港
少年通霄
少年豐山
少年梓官
少年觀音
少年彌陀
少年龍峒(一)
少年龍峒(二)
少年龍峒(三)
少年龍峒(四)--紀念我的小學好友陳俊雄
少年龍峒(五)--蝙蝠
少年龍峒(六)
少年龍峒(七)--防空洞
少年芹壁
少年南竿
少年水頭
附錄:《少年台灣》蔣勳的少年與少年的蔣勳 謝旺霖
 
自序:
一九五○年,三歲的時候,父母帶我在馬祖白犬島照相館拍了一張照片,用來申請進台灣的入境證。
 
在拍攝那張照片之前,我的人生完全空白,沒有絲毫一點記憶。
一九五一年隨母親在基隆上岸,踏上生命中宿命的島嶼,開始了此後成長成少年的歲月。這個少年,成長的過程中,父親常談起故鄉福建,母親常談起她的故鄉西安。父母都有他們的鄉愁,然而,少年自己,全部的記憶都是台灣。
 
最早落腳的地方是松江路,在遠房叔公的公家宿舍,母親帶著五個孩子,打地鋪,窩居在一間小小屋子裡,鼻腔裡有許多小孩球鞋穿久了的濕臭鬱悶的氣味。然而院子裡夏天夜晚的扶桑花和一些蕨類野草,釋放出清新混合著辛辣香甜的芬芳,我常常深深吸一口氣,像是要把一個季節花草的香都吸到肺裡去。
 
父親晚一年到台灣,我們搬出叔公宿舍,在當時的中正路和建國北路交叉口鐵道邊租賃了一間日式木造的小房子。我開始有很清晰的記憶了,火車定時駛過的空咚空咚的聲音,氣笛長長的嗚嗚的聲音。隔壁吳家鄰居小女孩在門口洗澡時的裸體,水晶肥皂的泡泡和她身體的氣息。(她不時會跑來我家,沒有原因地坐在我旁邊很久。)
 
小我四歲的弟弟不斷哭泣抽咽的聲音,直到母親回來,一手解開衣襟給他餵奶,一手打開報紙裹的溫熱饅頭,遞了一個給我。(我記憶著一種飢餓,肚腹裡空空的慌張,那也是襁褓中弟弟死命哭叫的原因嗎?)
兩年以後我讀了中正國小,是不足歲的入學生。
 
再過一年,賦閒兩年的父親找到糧食局的工作,可以配給到一棟在大龍峒的宿舍。
母親帶我坐二號公車,在最後一站「大龍峒」下車。
 
車站緊靠孔子廟南面的紅牆,孔廟西側是屋頂有許多彩瓷裝飾的保安宮。
保安宮前有一大水池,水池四周許多垂鬚的大榕樹。那天,我跟母親走過,池邊聚集一群人,我鑽進人群看,是一具淹死的屍體,用草蓆蓋著,一個和我同樣大小的孩子,用石頭丟擲屍體裸露在草蓆外的腳。
 
母親走過保安宮,在保生大帝神龕前合十拜拜。
穿過保安宮西側的窄巷,一畦一畦的菜田、稻田,遠遠看到一排新蓋好的黑瓦平房,母親說:「這就是家了。」重慶北路三段295巷21弄2號,那幾個數字,好像成為少年時記憶裡的密碼。我的腦海裡常常閃過這幾個數字,記憶的盒子就打開了。一直到我二十五歲,第一次離開島嶼,去了巴黎,我持續只用了這一個密碼。
 
「少年台灣」是我許多揮之不去的青少年歲月的記憶,這裡面的人物很少是知識份子,他們在島嶼各個角落的底層生活著,嘉義月眉,笨港,雲林古坑,台東南王,南投集集,高雄彌陀、梓官,花蓮鹽寮,澎湖望安,蘭嶼野銀,金門水頭,馬祖芹壁--1999,五十年來島嶼第一次政黨輪替之前,好像有一種莫名的盼望,我開始寫「少年台灣」。
 
2000,政黨輪替之後沒有多久,「少年台灣」停筆了,一停就是六年。(為什麼停了六年?我在疑惑什麼嗎?那些生活在島嶼各個角落的人物沮喪失落了什麼嗎?)六年後,「少年台灣」重新開始,「少年台灣」應該有比「政黨輪替」更重要的事吧。島嶼上習慣談論政治,我聽多了,常常悄悄離開那些喧囂的聲音,揹起背包,搖晃去一個安靜小鎮或村落,去看一看島嶼上沉默生活著不善談論政治的一些人。
 
那一段時間,在台北、高雄、台中,這些大都會,初見到一個人,我習慣問:你從哪裡來?
那個人如果說是「高雄」,我會追問,高雄哪裡?旗津?鹽埕?燕巢?岡山?路竹?鼓山?六龜? 
那個人如果說:「台北」,我會追問:台北哪裡?萬華?三張犁?芝山?廈門街?永康街?汐止?大稻埕?木柵?我想追問的是身體裡最初的記憶嗎?小小的地方,有氣味,有色彩,有聲音,還沒有大到像「台北」、「台中」、「高雄」那麼抽象或空洞,還有很具體的人的踏實生活,--生活還沒有只剩下一堆吵鬧空洞囂張的語言。
 
為一個奇特沒有聽過的地名出發吧,揹起背包,隨意坐車,搖晃去一個沒有去過的地方。
台灣的少年,應該可以這樣在島嶼上四處流浪,習慣在孤獨裡跟自己對話吧。
 
坐在路邊,坐在小火車站,看午睡流口水的黃狗,聽夏日午後一樹蟬聲,廟口有打瞌睡的獨眼老人,欖人樹大片葉子墜落,風吹過,像屋角貓伸懶腰的一聲嘆息,遠遠有油炸紅蔥頭的酥香的氣味,一陣一陣,在坫板上剁碎肉的「哆-哆-」--
 
如果風裡是一陣一陣濃鹹香郁的醬味,我大概知道到了西螺。如果風裡是一陣一陣剛採收的辛
烈的蒜味,我大概知道是在雲林莿桐。
 
我用嗅覺記憶我的故鄉。
這幾年我住在八里,南邊是「龍形」,北邊是「米倉」,「龍形」是因為觀音山在這裡像龍轉了一個彎,「米倉」是山腳下一塊小小的河岸腹地,有稻米堆積。
 
我不為什麼,寫了「少年台灣」,那些長久生活在土地裡人的記憶,那些聲音、氣味、形狀、色彩、光影,這麼真實,這麼具體,我因此相信,也知道,島嶼天長地久,沒有人可以使我沮喪或失落。
 
這不是一本閱讀的書,這本書闔起來,就可以揹起背包,準備出發了。
你,當然就是書中的「少年」。
 
2011年12月2日蔣勳寫於八里鄉米倉村
 
 

台長: 讀.冊.人

葉狼
蔣勳老師這幾年真的很用心
在推薦平民藝術水平
辛苦他了!
我有幾位朋友超迷他的!
2012-03-05 10:29:14
(悄悄話)
2012-03-07 20:33:45
(悄悄話)
2012-03-08 00:30:24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