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概敘 中華民國於西元一九一二年開國,民主理念下,將帝王所屬收歸全民共享。民國元年先在國子監成立歷史博物館;三年,集中遼寧盛京、熱河行宮文物,成立古物陳列所;十三年遜清皇室出宮,隨即點收紫禁城收藏,並於次年國慶日成立了故宮博物院,開放供參觀;一個公眾博物館的展覽、研究、典藏、教育、推廣等功能於焉展開。其後,為避戰火,文物幾經精選裝箱、輾轉播遷;民國五十四年,以古物陳列所與歷史博物館文物為主的中央博物院,和以紫禁城文物為主的故宮博物院,在臺北外雙溪共同組成國立故宮博物院,成為舉世知名的中華文化寶庫與藝術殿堂。 因此,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主體來自清代朝廷,亦即其所承襲宋、元、明、清的宮廷典藏,可謂歷代國家府庫所藏「國寶」概念的總和;並加上民國以來捐贈、購藏的新增文物,煌煌然有六十八萬餘件之多,是八千年文化中器物、書畫、古籍的瑰寶,也涵蓋清代朝廷督導的美術、工藝與典章檔案之菁華。在臺北開館後,透過常態的通史型或專題性的展覽,並配合出版、演講、研討會等活動,本院提供了民眾視覺的饗宴、研究鑽研的一手史料,並繼續推廣為現代生活創意的泉源。 百年以來,考古發掘揭露了古代文明的多樣面貌,世界各地公私收藏與文獻史料也多陸續公開,此刻品讀故宮的典藏,益發珍惜其中價值。例如好禮尚古的傳承裡,收藏了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修長多節的玉琮、龍山文化雕琢最精美的玉圭,見證著遠古的精神內涵與技術成就;雖說是盛清帝王所未能理解的時代,銘識間卻顯然與跨越時空的藝術美感共鳴。又如明清時期以國家資源長時間動員人力編纂成的永樂大典、龍藏經、四庫全書等多套叢書,抄錄校讎,保存經典,堪稱人類重要偉業。至如書畫史上開創典範的王羲之、孫過庭、顏真卿、范寬、郭熙、李唐等名家的鉅作,筆墨揮毫,粲然胸中丘壑,綿延出漢字文化圈中共同的藝術傳統。而歷代帝王督責匠師,降樣造作的各樣工藝,如宋代官窯、明永樂漆器、成化鬥彩、清宮琺瑯彩、松花硯等,都激盪出當時代最精湛的匠藝成就。至於精巧雕刻,如翠玉白菜、橄欖核舟之類,則博得博物館觀眾的讚嘆與永恆回憶。 國立故宮博物院的發展,與民國的運命緊密相繫;值此國家百年之慶,本院特就文物之具歷史性、重要性、稀少性、藝術性、人氣性者,精選百件共呈,說明博物館文物的流傳有緒及多樣特色,並以為國運永昌的祝福。 書畫國寶作品分三期展出: 第一期(A檔)展出時間為2011/09/23 ~ 2011/10/27 第二期(B檔)展出時間為2011/10/29 ~ 2011/12/01 第三期(C檔)展出時間為2011/12/03 ~ 2012/01/03 丹青瑰寶 中國繪畫的發展在不同時代人物、花卉翎毛、山水等畫科典範的交織下,譜出了一部高潮迭起的藝術交響詩章。 晉唐之際(265-907),講求形神兼備的人物畫典範,經由顧愷之、吳道子等人的努力已逐步確立。五代時(907-960),荊浩、關仝、李成畫華北的崇山峻嶺,董源、巨然寫江南水鄉的面貌,奠定了日後山水畫發展的基礎。而黃筌的精謹富麗和徐熙的瀟灑野逸,也在花鳥畫壇上各領風騷。 北宋(960-1127),范寬、郭熙、李唐等人樹立了主峰堂堂、巍峨雄壯的新山水畫典範。由於重視寫生,故黃居寀、崔白等的花鳥畫作往往生趣盎然。徽宗建立畫院制度以來,追求詩趣又成為繪畫的重要目標。直到南宋(1127-1279)末,此類畫風仍盛行不衰。而文同、蘇軾等不以形似取勝的藝術表現,又開展了中國繪畫的新局。 元代(1279-1368),趙孟頫、黃公望、吳鎮、倪瓚、王蒙等人強調氣韻和筆情墨趣,確立了文人畫屹立不搖的地位。明代(1368-1644),戴進、吳偉等浙閩畫家為主的「浙派」,將南宋的典範變成粗放的水墨;沈周、文徵明、唐寅等世居蘇州的「吳派」畫家,在元四家的基礎上,又開創了溫潤秀雅的新文人畫風格。明末董其昌與清(1644-1911)初的王時敏、王鑑、王翬和王原祁等人,集古代典範的大成,以筆墨再造自然,形成影響深遠的「正統派」。 五代南唐巨然層巖叢樹圖B 巨然(西元10世紀後半葉),南唐鍾陵人,開元寺的和尚。南唐被宋滅亡(西元975年)後,巨然隨李後主降宋,而遷至汴梁。擅畫山水,畫法學自董源。繼承其師之披麻皴(如麻布纖維散開來一般的筆觸表現)而自創山巒陰鬱層疊情景之畫格,被稱贊為造化之神。
此幅畫山徑曲折縈迴,穿過樹林深入山中。除林麓間、峰巒上有俗稱「卵石」或「礬頭」之群石之外,山石多以披麻皴法細膩描繪,筆筆沉著而帶潤澤之意。山間由下到上配以蒼鬱的樹林,巧妙地表現出深山沈潛的景觀。如董其昌「巨然真跡神品」題識所示,堪稱巨然畫中絕佳珍品。 宋郭熙早春圖A 郭熙(活動於西元十一世紀),河南溫縣人,神宗時為宮廷畫師,早先曾經為京師幾個重要的宮殿與寺廟繪製大型的屏風畫或壁畫,深受皇帝賞識,後來升遷為翰林圖畫院最高職位的「待詔」,製作了許多大型山水畫。他擅長巨障長松,煙雲變滅之景,山石用「卷雲皴」,樹木作「蟹爪」狀,創為一派。
此圖作於神宗熙寧五年(1072),是存世最著名之作。畫上自題「早春」,顧名思義,畫的是初春瑞雪消融,大地甦醒,草木發枝,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主要景物集中於中軸線上,近景大石與高大的松樹,銜接中景「S」形的山石,隔著雲霧,再起二峰,主峰居中,下臨深淵,溪澗從谷間潺潺流下,深山中有宏偉的殿堂樓閣,懸崖上有草亭,背後襯以遠山。左側平坡委迤,遂覺有千里之遙。筆墨清潤,構圖綜合高遠、深遠、平遠法,呈現了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理想山水。 宋李唐萬壑松風圖A 畫幅左側山峰有「皇宋宣和甲辰(1124)春河陽李唐筆」的款署。李唐(約1049-1130後),字晞古,河陽(河南孟縣)人,活動於兩宋之際。
山間幽谷,松林鬱鬱茂生,泉水潺潺流動。山體雖層疊緊密,卻有空間深度。以小斧劈皴擦山石,再用深淺青綠烘染,形塑山石堅實又具潤澤感的獨特效果,深淺設色的松針則營造出繁盛動態之效果。近景松林與背後泉水山石重疊,顯示深遠表現的畫法。 宋范寬谿山行旅圖A 此畫右下山林枝葉間有「范寬」的款署。范寬(活動於11世紀初期),字中立,華原(今陝西耀縣)人,擅長山水,初學李成、荊浩,因長年觀察自然而獨創一家面貌。
本幅構圖簡潔,近景為下方中央處巨石,中景則是驢隊所在,遠景是一聳立主山。其山腰下藉雲霧留白,凸顯空間遠隔之效。全幅以方折線條勾勒輪廓,再藉短筆皴畫土石質感。龐大山體與畫中行旅騾隊相映,展現出攝人的雄壯氣勢。 宋黃居寀山鷓棘雀圖B 黃居寀(西元933-993年以後),為四川成都人。字伯鸞,五代花鳥名家黃筌之子,繼承其父雙鉤填彩的風格。黃筌父子之畫且成為宋初圖畫院比較畫藝優劣的標準。
此幅中景物有動有靜,配合得宜。像山鷓跳到石上,伸頸欲飲溪水的神態,就十分生動。另麻雀或飛、或鳴、或俯視下方,是動的一面;而細竹、鳳尾蕨和近景兩叢野草,有的朝左,有的朝右,表現出無風時意態舒展的姿態,則都予人從容不迫和寧靜的感覺。下方的大石上,山鷓的身體從喙尖到尾端,幾乎橫貫整個畫幅。背景則以巨石土坡,搭配麻雀、荊棘、蕨竹,布滿了整個畫面。畫的重心在於畫幅的中間位置,形成近於北宋山水畫中軸線的構圖方式。而具有圖案意味的佈局,有著裝飾的效果,顯示作者有意呈現唐代花鳥畫古拙而華美的遺意。 宋崔白雙喜圖B 崔白(活動於11世紀後半),字子西,安徽鳳陽人。宋熙寧初,恩補畫院中圖畫院藝學。結合工細和放逸的筆法,展現個人面貌,為北宋花鳥名家。
本幅為崔白代表作,樹幹上有「嘉祐辛丑年(1061)崔白筆」的款署。全作充分掌握灰喜鵲捍衛地域的本能和野兔的及時反應,呈現自然界精采的一瞬間,並結合構圖上弧型走向的律動美感,以及隨著物形變化的豐富筆墨,為形神兼備的典型北宋院畫作品。 宋徽宗蠟梅山禽B 宋徽宗趙佶(1082-1135),是一位詩、書、畫三絕的藝術家皇帝,建立完備畫院制度,以詩句為畫題選取人才,重視對實物的觀察,這種結合詩畫和寫生的繪畫觀念,對中國繪畫的發展深具影響力。
此幅可能即《宋中興館閣儲藏圖畫記》中徽宗八扇屏之一的〈香梅山白頭〉,兼具詩情畫意,精練筆墨表現景物特性,構圖簡潔,設計S型弧線,在寫生之外,又著意營造具造型美感和冬日清疏氣氛的理想境界。
元吳鎮墨竹譜AB 吳鎮(1280-1354),嘉興人,字仲圭,號梅花道人,又嘗自署梅沙彌。工詩文,擅書法,善畫山水、竹石。 此作是至正十年(1350)吳氏七十一歲時,為佛奴所作的畫譜,費時一個半月完成。共計二十二開,前兩開書蘇軾文,後二十幀畫竹,每幅又以草書題寫畫墨竹的要訣、心得與詩句等。全冊畫竹不但諸態悉備,法度嚴謹,同時吳氏又運用草書筆法入畫,行筆縱橫生動,與他款識草書跌宕的筆勢互相輝映,二者相得益彰,誠為一件書畫合壁的佳作。 元吳鎮雙松圖C 吳鎮(1280-1354),浙江嘉興人。工詩文,善草書,畫作多寫墨竹或漁隱的理想山水,與黃公望、倪瓚、王蒙合稱「元四大家」。
平遠的空間中,兩株樹頂枝幹盤屈的古檜(舊籤誤為松)擎天而立。畫中樹的枝幹形貌仍保存了李郭遺風,溪岸、坡陀以淡墨層層渲染,遠近層次分明,又具董、巨筆意。全作筆力雄勁,墨氣淋漓。本幅作於泰定五年(1328)春,是吳氏傳世畫蹟中,署有年款最早的一件作品。 明唐寅山路松聲圖C 唐寅(1470-1523),字子畏、伯虎,號六如,江蘇吳縣人。明四大家之一。二十九歲鄉試中舉,後參加會試罹禍,被謫為吏,恥不就,以畫業為生 。 本幅是為吳縣知縣李經贈別之作,畫於正德十一年(1516)。畫中的山體主次分明,結構嚴密,畫風變化自宋代李唐風格。松姿偃仰盤曲,又變化斧劈皴為長皴,山石皴法筆調靈活。人物沉浸於磅礡山水之中,以無聲畫作表現有聲詩境。 明董其昌夏木垂陰圖C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松江華亭人。董氏由鑑賞家吳廷處觀覽董源同名之作,後追仿此畫,並加入黃公望的筆意。全幅山石樹木上下相對,左右開合,濃墨留白強烈對比。成功運用水墨濃淡乾濕及點線技法,呈現江南山水秀潤華滋之態,觀者亦可感受夏日樹蔭的涼爽清幽。董氏由臨摹仿古入手,終至「集其大成」,塑造出諸元素重組的「胸中丘壑」。此軸為其中、晚年佳構,如此巨幅山水極少見。 明戴進春酣圖C 蒼松翠壁,杏花點綴其間,士人會飲,醉意醺然,呈現出民間百姓歡樂的氛圍。繪山石大斧劈粗細轉折多,連皴帶染,具有強烈筆勢與墨色變化效果;人物衣摺線條勁健灑脫。 本幅無名款,舊籤稱此乃開創「浙派」山水風格的戴進(1388-1462)所為。然據畫中嶙峋的山石結構和空間景深來看,其可能出自十六世紀浙派畫家之手。不過此軸筆墨精良,且為高近三百公分,實為一件具代表性的浙派山水鉅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