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 名: 《大明王朝1566》 片 長:四十六集 編 劇:劉和平 總 導 演:張 黎 主要演員: 陳寶國 飾 嘉靖帝 黃志忠 飾 海 瑞 倪大宏 飾 嚴 嵩 王慶祥 飾 胡宗憲 鄭 玉 飾 王用汲 王勁松 飾 楊金水 王雅捷 飾 芸 娘 郭廣平 飾 裕 王 閆 妮 飾 李 妃 張志堅 飾 嚴世蕃 張子建 飾 李時珍 趙立新 飾 沈一石 王 宇 飾 譚 綸 陳之輝 飾 戚繼光 郭東文 飾 張居正 肖 竹 飾 徐 階 徐 敏 飾 趙貞吉 劉毓濱 飾 高 拱 徐光明 飾 呂 芳 劉立偉 飾 陳 洪 徐成峰 飾 馮 保 趙 雍 飾 黃 錦 譚 凱 飾 高瀚文 晉 松 飾 齊大柱 甘 雨 飾 鄭泌昌 王 戎 飾 何茂才 祝希娟 飾 海瑞母 胡靈靈 飾 海瑞妻 林海韻 飾 海瑞女 三浦研一 飾 井上十三郎 46集歷史劇《大明王朝1566》在湖南衛視獨家播出。《大明王朝》濃墨重彩地刻畫了嘉靖、海瑞、嚴嵩、戚繼光、李時珍等人物,並通過一係列權力之爭來講述歷史。講述明朝嘉靖年間,嘉靖皇帝(陳寶國飾演)所統治的大明朝開始走下坡路,由奸臣嚴嵩(倪大宏飾演)父子掌控的內閣、太監呂芳(徐光明飾演)掌權的司禮監以及裕王(郭廣平飾演)為首的皇族之間的爭鬥更是此起彼伏、波瀾四起。一項“改稻為桑”的政策,居然引出了江浙大員的巨額貪污案,以海瑞(黃志忠飾演)為代表的正直官員毅然奮起抗爭。男女情、家國淚、忠奸鬥……都在風雲飄搖的大明王朝中上演。 「大明王朝1566」共46集,有三奇,第一奇,收視率奇差,但口碑奇好,網路上對此戲探討熱烈,媒體形容幾乎和當初「超女熱」一樣,但,收視率僅0.41%,媒體以「冰火兩重天」形容兩者的嚴重落差。第二奇,劇情奇嚴肅,俊男美女奇少,顛覆一般連續劇套譜。第三奇,對貪官批判奇犀利,審播過程奇順利,推出時機奇神準,但,編導都否認以古諷今,若有相似處,「那是歷史本身的問題」。 十年磨一劍,「大明王朝1566」和在台灣曾掀旋風的「雍正王朝」,都是同一個編劇劉和平,兩劇相隔正好十年。「大明王朝1566──嘉靖與海瑞」是從嘉靖39年(1560)講起,直到45年(1566)嘉靖去世,當時大明已走下坡,嘉靖沈迷煉丹不上朝,嚴嵩掌權20年,貪官橫行,國庫空虛,閹黨囂張,此戲第一幕就是一個進諫的士大夫被宦官廷杖,活活打死,天地嚴寒。海瑞一身布衣,清廉耿介,以一個區區六品小官對抗龐大的貪腐集團。他成功了,但,不是清廉贏得勝利,他只是另一個集團運用的一個小棋子。 「大明王朝」雖獲一面倒的讚賞,仍然有一些批評,尤其是劇情主軸從國策「改稻為桑」開始─明史上根本沒有這事─有人認為這是此戲的「硬傷」。作者劉和平不以為然,他說,他深刻思考過「歷史劇」和「歷史」的關係,如果想看歷史,大可去看史書,他寫歷史劇是要「傳歷史之神,不是歷史之史」。 閱讀映像: 《大明王朝1566》 書名: 《大明王朝1566》 一共四本書【壹 芻狗江南】【貳 碩鼠家國】【參 青詞朝廷】【肆 陰陽君臣】。 作者: 劉和平 祖籍湖南邵東,長於湖南衡陽,生於一九五0年代,自認是最後一代漢人。幼輟學,從父讀書,好從字裏行間讀史。編有《甲申祭》、《雍正王朝》、《滄海百年》等劇作,為國家一級編劇、南開大學兼職歷史教授。 其創作的舞臺歷史劇《甲申祭》曾獲得戲劇界最高獎「曹禺文學獎」和「文華獎」;其編劇創作的四十四集電視連續劇《雍正王朝》於當年囊括兩項電視劇最高獎「飛天獎」與「金鷹獎」的最佳編劇獎,該劇播出後,在中國引發「雍正熱」,並且熱播海外,引起轟動。計畫創作續集《大明王朝1587》,這是萬曆十五年,也正是海瑞去世的一年。 在劉和平的工作室裏,醒目地設著一個香案,牆上供奉海瑞和嘉靖皇帝的畫像。畫像的下方,貼著海瑞著名的《治安疏》,和海瑞去世時萬曆皇帝親賜的祭文,以及當時北京和南京的官員聯名的祭海瑞文。劉和平每天寫作前和寫作畢都會焚香禮敬。 內容介紹: 《大明王朝1566》寫嘉靖39年到45年去世這段歷史,1566年就是嘉靖去世的那一年。 當時一心沈迷修道煉丹的嘉靖皇帝,20多年不上朝,首輔嚴嵩把持朝政,貪官橫行,清廉絕滅,民不聊生。本書一開場就是一位進諫的官員被宦官廷杖,活活打死。而海瑞以區區的六品小官對抗整個龐大的貪腐集團,甚至將矛頭指向皇帝…… 本書內容廣闊繁複、氣勢磅礡,生動刻畫嘉靖、海瑞、嚴嵩、嚴世蕃、徐階、高拱、張居正、胡宗憲、戚繼光、李時珍等歷史人物,如何在困境中掙扎求生,從官場的政治搏殺,到官商勾結的危害之深,寫的是四百年前的明朝歷史卻處處觀照現實。本書是作者暌違十年的最新小說創作,完美結合歷史與小說,文字視覺感強烈,故事緊湊,筆法細膩,人物形象鮮明,令人彷彿重回歷史現場。 延伸閱讀:明世宗朱厚熜 朱厚熜 世宗即位之初,頗有作為,他說:「今天下諸司官員,比舊過多。我太祖初無許多,後來增添冗濫,以致百姓艱窘,日甚一日。」下令革除先朝蠹政,誅殺明武宗時期的佞臣錢寧和江彬,裁革錦衣衛三萬餘人,節用寬民;不過明世宗為了祭祀生父興獻王的問題,與楊廷和等朝臣引發嚴重衝突,即大禮議事件。 后妃 孝潔肅皇后陳氏,初諡悼靈,後改諡曰孝潔恭懿慈睿安莊相天翊聖肅皇后,合葬帝陵,祔廟。 孝烈皇后方氏,繼後,葬永陵,諡曰孝烈端順敏惠恭誠祗天衛聖皇后,世宗遺命祔廟,但穆宗以孝潔元配故,未祔太廟,移主弘孝殿。 孝恪皇后杜氏,穆宗生母,初為康嬪,後為康妃,崩,諡榮淑康妃,後穆宗即位,尊諡為孝恪淵純慈懿恭順贊天開聖皇后,遷葬永陵,祀主神霄殿。 子 哀沖太子朱載基,只活了兩個月就夭折了,母貴妃閻氏。 太監 黃錦:初任朱厚熜伴讀。世宗期間掌司禮監、東廠。稱其為"黃伴",頗受信任。權勢強大,但能自我約束的一個太監。 延伸閱讀:明穆宗朱載垕 朱載垕 穆宗是世宗第三子,嘉靖十六年(1537年)出生,母康妃杜氏。明世宗迷通道教,根據「二龍不相見」,嘉靖十八年(1539年)封裕王,不為世宗皇帝所喜。 在位 世宗晚年,國家千瘡百孔,外患包括「南倭北虜」。穆宗即位後,改革世宗弊政,為世宗朝因直言獲罪的大臣平反,「存者召用,沒者恤錄」,把世宗寵信的道教方士治罪,罷除齋醮,並且釋放海瑞,重用高拱、陳以勤、張居正等大臣。明穆宗期間開放國門,恢復海上的海外貿易,倭寇被滅,韃靼被平。庚戌之變後采內閣大學士高拱、張居正的建議,與蒙古俺答汗議和。又調戚繼光、王崇古、譚綸等修築長城,沿線防禦。 穆宗本人庸碌無能,對朝政毫無所知,每次上朝都要由大學士代答,經筵也經常不發表意見。再加上沉湎酒色,貪圖享樂,寵幸塞外美女花花奴兒,導致早逝。大明隆慶六年(1572年)五月二十五日春天,皇帝病危,召高拱、張居正及高儀三人為顧命大臣。第二天,死於乾清宮。明穆宗的陵墓是明十三陵中的昭陵,距明神宗的定陵約一公里。 評價 萬曆二年(1574年),張居正修纂《穆宗實錄》評價:「上(穆宗)即位,承之以寬厚,躬修玄默,不降階序而運天下,務在屬任大臣,引大體,不煩苛,無為自化,好靜自正,故六年之間,海內翕然,稱太平天子云。」 《明史》對穆宗的評價也不錯,說他「端拱寡營,躬行儉約」,「繼體守文,可稱令主」。 家庭 孝懿莊皇后李氏,裕王妃,生憲懷太子朱翊釴,諡曰孝懿貞惠順哲恭仁儷天襄聖莊皇后,合葬昭陵,祔太廟。 孝安皇后陳氏,裕王繼妃,皇后,無子,尊為仁聖皇太后,居慈慶宮。諡曰孝安貞懿恭純溫惠佐天弘聖皇后,祀奉先殿別室。 孝定太后李氏,貴妃,神宗生母,尊為慈聖皇太后,居慈寧宮。諡曰孝定貞純欽仁端肅弼天祚聖皇太后,合葬昭陵,別祀崇先殿。 子 憲懷太子朱翊釴,出生五歲殤,贈封裕世子,母孝懿莊皇后李氏 太監 延伸閱讀:明神宗生母「孝定太后」 李氏,明穆宗朱載垕之貴妃,明神宗朱翊鈞之生母,漷縣人。穆宗為裕王時,李氏就已在王府裡侍候他。隆慶元年三月(1567年),封貴妃。神宗即位,上尊號曰慈聖皇太后。 生平 本來舊時的制度,天子立,尊皇后為皇太后,如果先皇后不是新任皇帝的生母,則同時尊生母為太后,而給先皇后加上徽號以示區別。而在這時,太監馮保欲討貴妃的歡心,跟大學士張居正說起並尊,張居正上議,尊陳皇后為仁聖皇太后,李貴妃為慈聖皇太后,從此嫡庶無區別矣。陳太后住在慈慶宮,李太后則住在慈寧宮。張居正又請李太后視皇帝起居,因而太后徙居乾清宮。 李太后教神宗頗為嚴格。小皇帝如果犯了錯,太后召他長跪,數其過,有一次甚至幾乎要將神宗廢位,萬曆六年(1578年),神宗大婚,太后返回慈寧宮。六年三月,加尊號曰慈聖宣文皇太后。萬曆十年,加尊號曰慈聖宣文明肅皇太后。萬曆十二年,與陳太后一同謁山陵。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加尊號曰慈聖宣文明肅貞壽端獻皇太后。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加尊號曰慈聖宣文明肅貞壽端獻恭熹皇太后。萬曆四十二年二月崩(1614年),上尊諡曰孝定貞純欽仁端肅弼天祚聖皇太后,合葬昭陵,別祀崇先殿。 由於神宗即位時年紀尚幼,由母親李太后代為處理朝政,而李太后堪稱有識人之明,萬曆初期,重用張居正,綜核名實,幾於富強,太后之力居多。太后父李偉封武清伯。李太后也從不會縱容自己親屬胡作非為,家人嘗有過,命中使出數之,而抵其家人於法。 延伸閱讀:嚴嵩「青詞宰相」 嚴嵩 嚴嵩喜一意媚上,竊權罔利,專擅國政近20年。士大夫側目屏息,不肖者奔走其門,行賄者絡繹不絕。戕害他人以成已私,並大力排除異已。他還吞沒軍餉,廢弛邊防,招權納賄,肆行貪污;激化了當時的社會矛盾。晚年,以事激怒世宗,為世宗所疏遠,抄家去職,兩年而歿。著有《鈐山堂集》40卷。 生平 嚴嵩自幼聰穎好學,其父是位久考未成,而又醉心於權力的人,自然把一切的希望都放在兒子身上,於是便悉心的栽培、教導。五歲在嚴氏祠啟蒙,九歲入縣學,十歲縣試拔擢超群,十九歲中舉,二十五歲時,嚴嵩終於完成父親的心願,於弘治十八年考中乙丑科進士,被選為庶吉士,後被授予編修,直在他雄心壯志的時候,嚴嵩得了一場大病,迫使他退官回籍。在嚴嵩的退官10年,正是宦官劉瑾權傾天下之時。 及後劉瑾與其黨羽被滅後,嚴嵩北上順天,正式復官。在往後的十多年內,嚴嵩先後工作於北京與南京的翰林院。明世宗時,沉迷於道教,好長生不老之術,對政事莫不關心,朝中事務皆交由朝臣處理。禮部尚書夏言得到世宗的寵信,又是嚴嵩的同鄉,於是嚴嵩拚命討好夏言。 一日嚴嵩在家中設宴,並邀請夏言,但夏言辭不赴宴,於是嚴嵩跑到夏言家門前,撩起衣袍,跪在夏府前。夏言不好意思再三謝絕,便到嚴嵩家中赴宴。自此以後,嚴嵩成為了夏言的知己,並向多方推薦嚴嵩。有了夏言的引薦,嚴嵩自此步步高升,並深得世宗喜愛。嘉靖十五年(1536年),夏言升任內閣首輔,嚴嵩被提拔為禮部尚書。 夏言自視甚高,漸不為明世宗所喜。一日世宗將沉香水葉冠賜予夏言、嚴嵩等大臣,夏言並不戴上;但嚴嵩每次出朝都會戴此冠,還特地用輕紗籠住以示鄭重。世宗見狀,越喜嚴嵩而嫌夏言。 嚴嵩晉陞為太子太傅,羽翼已豐,開始攻擊夏言,嚴嵩又慫恿世宗罷黜夏言。夏言被罷後,嚴嵩為所欲為,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吏部尚書許贊、禮部尚書張璧與嚴嵩一同參與機務,但世宗遇事只召嚴嵩。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十二月,許贊以老病去職,張璧去世,世宗再度起用夏言。這時夏言知道嚴嵩的為人,處處小心防範。嚴嵩表面上對夏言謙恭,但懷恨在心。日後嚴嵩再以青詞奪回世宗的信任。 後來,嚴嵩握著韃靼入侵中原的機會,迫害夏言。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韃靼入侵河套(今寧夏和內蒙古境內賀蘭山以東,狼山和大青山以南),陝西總督曾銑發兵奪回河套,並上呈奏疏,建議從府谷黃甫到定邊修築一段邊牆,再水陸並進,逼韃靼退兵,此舉得到夏言的支持。夏言向朝廷舉薦曾銑,並與之商討計劃。 明世宗決心奪回河套,並褒揚曾銑。此時嚴嵩買通皇帝近待,稱其「輕啟邊釁」,並指使邊將仇鸞誣稱曾銑掩敗不報,剋扣軍餉,賄賂首輔夏言。嚴嵩更在世宗面前說兩人奪回河套別有用意,世宗果然相信。嘉靖二十七年三月,曾銑被殺,妻子流放兩千里,夏言下獄,後來嚴嵩利用傳言,使世宗「得知」夏言毀謗自己,嘉靖二十七年十月,夏言被斬首,夏言的親信或貶或罰。 父子權傾天下 夏言死後,嚴嵩獨攬大權,所有政事悉由嚴嵩裁決。此時除了嚴嵩、道士和左右近待外,基本上沒人見過世宗的一面。嚴嵩成為首輔後,繼續討好世宗,世宗賜「忠勤敏達」銀印。後來,嚴嵩年老,提拔其子嚴世藩協助掌權,嚴世藩成為工部侍郎。嚴世藩收買世宗左右近待,把他的日常生活、起居飲食、一舉一動都匯報嚴世藩。大臣乾脆叫他們為「大丞相」與「小丞相」。有大臣譏稱「皇上不能沒有嚴嵩,嚴嵩不能沒有兒子。」 嚴嵩父子權傾天下二十年,嚴嵩甚至在家中寶庫內大笑說「國家都沒有我富有啊!」眾多大臣加以彈劾,皆賴世宗包庇。嘉靖四十一年,有山東道士藍道行以善於扶乩聞名於京師,徐階將藍道行介紹給世宗,一日藍道行在扶乩時稱「今日有奸臣奏事」,剛好嚴嵩路過。世宗對嚴嵩開始產生厭惡之感。最終,嚴氏父子的權勢被藍道行的幾句話推倒,嚴世藩被判斬首,在行刑前大哭一番,而其父嚴嵩被沒收家產,削官還鄉,無家可歸。兩年後病卒。 歷史爭議 《明史》把嚴嵩列為明代六大奸臣之一,說他無他才略,「惟一意媚上,竊權罔利」。透過戲曲和文藝作品,嚴嵩的奸臣形象已深入民間。 然而多年來,有關嚴嵩是否大奸臣,仍然爭議不休,這些爭議主要圍繞著他專國擅政,逼害忠良與及鉅貪惡富的指控。另外來自嚴嵩故鄉分宜的學者,包括嚴曰文、嚴小平等人卻對嚴嵩的評價採截然不同的觀點。認為他也具有忠君愛民,知人善用的一面,而且政績卓著。 文藝成就 清潘德輿《養一齋詩話》卷一云:「王元美(王世貞)云:『孔雀雖有毒,不掩其文章。』 謂嚴嵩也。」明史·王世貞傳"稱嚴嵩:「始與李攀龍狎主文盟,攀龍歿,獨操柄二十年。才最高,地望最顯,聲華意氣籠蓋海內。一時士大夫及山人。詞客、衲子、羽流,莫不奔走門下。」清紀昀編撰《四庫總目提要·集部·別集類存目》時,評嚴嵩詩集《鈐山堂集》:「嵩雖怙寵擅權,其詩在流輩之中,乃獨為迥出。王世貞《樂府變》云:『孔雀雖有毒,不能掩文章。』亦公論也。然跡其所為,究非他文士有才無行可以節取者比,故吟詠雖工,僅存其目,以昭彰癉之義焉。」清張廷玉於"明史"說嚴嵩「無他才略,惟一意媚上,竊權罔利」的同時,也不得不承認他「為詩古文辭,頗著清譽」。 著名史學家曹國慶認為嚴嵩在書法上成名,是他初入翰林院的時候。明代的翰林院網羅了天下的科舉人才,相當於中央的智囊團和書記處。嚴嵩的經義文章每每列為首選,他的詩詞唱酬之作也常在宴集中力拔頭籌,於是,人們在欣賞他的文章的同時,又領略了他的書法技藝,觀其文便可獲雙重享受。此後,由翰林院而及其他任上,由京師而及地方,士林中便多有以得其墨寶為榮者。鈐山歸隱的八年間,嚴嵩又精研了許多書法字貼,書法造詣更有精進。至今在北京還留有他的書法遺迹「六必居」等題額10多處。山海關的「天下第一關」、山東曲阜的「聖府」、杭州西湖岳飛廟的「滿江紅」(但被更名)一詞等全國知名景點20多處還保留了他的書法遺迹。北京鶴年堂的大匾,相傳是嚴嵩題寫。「平生報國惟忠赤,身死從人說是非」—嚴嵩遺言 「青詞」又稱綠章、青辭、綠素,是道教舉行齋醮時獻給上天的奏章祝文。一般為駢儷體,用紅色顏料寫在青藤紙上。書寫青詞「不拘字數,前空一掌,後空兩掌為則。可漏用黃紙三寸套封,外用方函。」。唐人李肇《翰林志》:「凡太清宮道觀薦告詞文用青藤紙,朱字,謂之青詞。」南宋呂元素《道門定製》卷一:「青詞,止上三清玉帝,或專上玉帝為善……蓋青紙朱書以代披肝瀝血之謂也」。王惲《玉堂嘉話》卷四:「青詞主意,不過謝罪、禳災,保佑平安而已。」 在明朝嘉靖時,由於嘉靖帝愛好青詞,使善寫青詞者能夠得到重用。《明史·宰輔年表》統計顯示,嘉靖十七年後,內閣14個輔臣中,如徐階、顧鼎臣、嚴訥、夏言、郭樸、嚴嵩、袁煒、高拱,李春芳等,有九人是通過撰寫青詞起家的,其中狀元出身的顧鼎臣又是第一位倡導青詞者,嘉靖十八年(1539年)正月,嘉靖皇帝舉行「尊天重典」,嚴嵩作青詞頌德,加太子太保,時人譏為「青詞宰相」。 延伸閱讀:胡宗憲 生平 三十三年(1554年)任浙江巡按御史,嚴嵩黨人趙文華指示胡宗憲疏劾張經「糜餉殃民,畏賊失機」,後張經被斬於西市,胡宗憲則連升三級,本職由正七品的監察御史,一跳而成為正四品的右僉都御史。 三十五年(1556年),宗憲多次出戰,東南沿海倭寇患稍定。時倭寇為患南方沿岸,宗憲聘用徐渭以定計謀,主要拉攏倭寇的頭目,設計殺死誘捕徐海、陳東、麻葉等治罪。還招撫了汪直,但朝廷將汪直殺死,造成倭寇失控。 三十九年(1560年),明世宗論擒獲汪直之功,以「宗憲矢心為國,殫竭忠謀,勞績殊常,宜加顯擢,以示激勵。」遂加擢其為太子太保。都察院左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總督如故,三月之後被擢升為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 四十四年(1565年)朝廷獲得嚴嵩之子嚴世蕃給胡宗憲的親筆書信,辯誣無望,於是宗憲被捕入獄,十一月三日,乃吟「寶劍埋冤獄,忠魂繞白雲」詩,引刃自盡,死於獄中。 評價 萬曆十七年(1589年),明神宗為他全面徹底平反,肯定他的抗倭功績,將他的官銜盡數恢復,並賜予御葬榮譽,追諡襄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