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5-13 15:30:47| 人氣9,057| 回應1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14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福虎生豐:「鋼琴詩人」蕭邦

 

福虎生豐:焦元溥《聽見蕭邦》

書名:
聽見蕭邦
 
作者:
焦元溥
1978年生於台北。台大政治學系(國際關係組)學士,美國佛萊契爾學院(The Fletcher School, Tufts University)法律與外交碩士(Master of Arts in Law and Diplomacy),2008 / 2009大英圖書館愛迪生研究員(Edison Fellow),現為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音樂學博士候選人。
 
自十五歲起發表樂評、論述與散文於報章雜誌,作品涵蓋音樂作品分析、詮釋討論、鋼琴演奏技巧解析、音樂家訪問、國際鋼琴大賽報導與文學創作。著有樂評選集《經典CD縱橫觀》系列三書(聯經,2005)、《莫札特音樂CD評鑑》(聯經,2006)、《遊藝黑白—世界鋼琴家訪問錄》(聯經,2007)和專欄選集《樂來樂想》(聯經,2008)。
 
近年於《聯合報》「名人堂」與副刊之「音緣際會」和「城市角落」、《聯合晚報》之「樂聞樂思」、《今周刊》之「風尚」和香港《藝術地圖》等專欄,更讓他成為深受好評且炙手可熱的專欄作家。文字創作之外,焦元溥也擔任「遊藝黑白—世界鋼琴家系列」策劃人與「20X10國際蕭邦音樂節」藝術總監,以及「Taipei Bravo FM 91.3」和「Classical古典音樂台FM97.7」《遊藝黑白》與《倫敦Online》節目主持人。
 
內容介紹:
蕭邦誕生,聆聽的藝術也自此昇華。他是天生的藝術家,只要鋼琴在手,浪漫、悲憤、壯烈、輕鬆、叛逆、夢幻,無不從絕妙音響中奔流入耳。他是史上最少露面,卻又影響最大的「演奏作曲家」,穿越時空到今日仍然魅惑眾生──但可別看他深情溫柔,蕭邦也是大膽銳利的革命家:他的作品大多遵循既有曲式,卻讓原有格局獲得新生。重新定義又彼此融合的形式與曲類,不只是蕭邦作品的特色,更是劃時代的創意;而那創作努力是何其強悍,彈指就成音樂藝術的歷史新局。
 
只是這無所不能的浪漫王子,卻心甘情願為鋼琴貢獻一生;而鋼琴也忠實回報演奏藝術的一切秘密,將靈魂與蕭邦合而為一。蕭邦創作無法與鋼琴分離,若要真正認識蕭邦,也就必須要了解鋼琴演奏技法,輔以鋼琴發展歷史,才能清楚聽見蕭邦的歷史地位及非凡成就,以及人與樂器之間的心靈互通。
 
焦元溥希望接觸本書的讀者,可以「從蕭邦認識音樂」,更可以「從演奏認識蕭邦」。讓愛樂者與學琴人可以跟隨蕭邦的靈魂,讓耳朵、眼睛,甚至身、心、靈都充滿著蕭邦曠世的藝術感動。
 
 
福虎生豐:焦元溥《聽見蕭邦》
 
目錄:
前言 為何要寫蕭邦
第1章 認識蕭邦
第2章 蕭邦與鋼琴發展史
第3章 蕭邦的鋼琴演奏技巧系統
第4章 蕭邦的鋼琴音樂美學
第5章 從華沙、維也納到巴黎:蕭邦早期作品
第6章 小曲中的大師風範:蕭邦《練習曲》、《夜曲》、《前奏曲》、《即興曲》與獨立小曲
第7章 大型曲目與結構創意:蕭邦《詼諧曲》、《敘事曲》與《奏鳴曲》
第8章 歌聲舞影:蕭邦《圓舞曲》、《馬厝卡》、《波蘭舞曲》與《波蘭歌曲》
第9章 讓愛融作回憶,痛苦化成歌:蕭邦晚期作品
第10章 蕭邦評價與演奏風貌
附錄一 傅聰談蕭邦
附錄二 蕭邦年表
附錄三 蕭邦作品表
參考書目
 
《聽見蕭邦》專屬CD曲目
1.《A大調變奏曲「帕格尼尼紀念」》 Variations in A major, Op. Posth, ”Souvenir de Paganini”
演奏:齊柏絲坦(Lilya Zilberstein)
2.《升c小調幻想即興曲》,作品66*  Impromptu-Fantaisie in c sharp minor, Op. 66
演奏:尤寧斯基(Alexandre Uninsky)
3.《a小調馬厝卡》,作品59之1*  Mazurka in a minor, Op. 59 No. 1
演奏:尤寧斯基(Alexandre Uninsky)
4.《降D大調搖籃曲》,作品57*  Berceuse in D flat major, Op. 57
演奏:尤寧斯基(Alexandre Uninsky)
5.歌曲《春天》,作品74之2  “Spring,” Op. 74 No. 2
演唱:辛姆特嘉 / 女高音、馬替諾 / 鋼琴伴奏(Elzbieta Szmytka, Malcolm Martineau)
6.《降A大調第三號敘事曲》,作品47  Ballade No.3 in A flat major, Op. 47
演奏:李希特(Sviatoslav Richter)
7.《c小調波蘭舞曲》,作品40之2*  Polonaise in c minor, Op. 40 No. 2
演奏:戴薇朵薇琪(Bella Davidovich)
8.《降A大調華麗圓舞曲》,作品34之1  Valse brillante in A flat major, Op. 34 No. 1
演奏:馬卡洛夫(Nikita Magaloff)
9.《g小調大提琴奏鳴曲》第三樂章,作品65  Sonata for Cello and Piano in g minor, Op. 65 III
演奏:傅尼葉 / 大提琴、傅達 / 鋼琴(Pierre Fournier, Jean Fonda)
10.《g小調波蘭舞曲》  Polonaise in g minor, KK 889
演奏:哈拉雪維契(Adam Harasiewicz)
11.《降G大調練習曲「黑鍵」》,作品10之5  Etude in G flat major, Op. 10 No. 5
演奏:馬卡洛夫(Nikita Magaloff)
12.《升g小調練習曲「三度」》,作品25之6*  Etude in g sharp minor, Op. 25 No. 6
演奏:普雷特涅夫(Mikhail Pletnev)
13.《降D大調夜曲》,作品27之2*  Nocturne in D flat major, Op. 27 No. 2
演奏:季弗拉(Gyorgy Cziffra)
14.《升c小調前奏曲》,作品28之10  Prelude in c sharp minor, Op. 28 No. 10
演奏:波哥雷里奇(Ivo Pogorelich)
15.《升c小調第三號詼諧曲》,作品39  Scherzo No.3 in c sharp minor, Op. 39
演奏:波哥雷里奇(Ivo Pogorelich)
16.《f小調鋼琴協奏曲》第三樂章,作品21*  Concerto for Piano & Orchestra No. 2 in f minor, Op. 21 III
演奏:戴薇朵薇琪 / 鋼琴,馬利納指揮倫敦交響樂團 / 協奏(Bella Davidovich, Sir Neville Marriner &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記號 2、3、4、7、12、13、16 軌為絕版錄音,市面無售。
 
福虎生豐:焦元溥《聽見蕭邦》
 
前言 :為何要寫蕭邦
鋼琴大師魯賓斯坦(Artur Rubinstein)曾說:「世界各地聽眾音樂喜好不同,對作曲家各有偏愛,唯有蕭邦放諸四海皆準。」或許至今再也沒有一位作曲家能像蕭邦一樣,不只故鄉波蘭引以為傲,法俄兩國也搶著沾光,從南美到東瀛皆為之瘋狂。論知名度與通俗性,這世上還有巴赫、莫札特、貝多芬、柴可夫斯基等少數作曲家能和蕭邦競爭,但若考慮到他的相對少產,以及幾乎只創作鋼琴作品這二項「限制」,那麼我們幾乎可以斷言,蕭邦魅力堪稱絕無僅有。
 
伴隨高知名度而來的就是高話題性。蕭邦作品不但頻繁出現在音樂廳與唱片錄音,就連蕭邦本人的故事也是熱門話題,特別是他和喬治桑(George Sand)的九年情史,更是作家爭相寫作的題材。關於蕭邦的書已經非常豐富,傳記尤其眾多。當2010蕭邦兩百歲誕生年到來,可以想見我們會有滿滿一整年的蕭邦。
 
那麼,您現在正在翻閱的這本蕭邦書,究竟有何必要?又有什麼獨特性可言?為何要花費時間再寫一本有關蕭邦的書? 答案是—《聽見蕭邦》是一本主要為音樂愛好大眾和鋼琴學子而寫,從音樂作品與演奏角度討論蕭邦詮釋各種面向的蕭邦書。
 
從蕭邦認識音樂;從音樂認識蕭邦
無論蕭邦在世人心中印象為何,他的名聲都來自於音樂創作。了解蕭邦的作品,其實是認識他最好的方法;而作品可以獨立於作曲家的人生外,這也是本書討論蕭邦創作所持的觀點。畢竟,世事沒有理所當然,人生更無法按圖索驥。我們可以設想,蕭邦真的是在聽到波蘭淪陷後滿懷悲憤,在鋼琴上揮灑出壯烈的《革命》練習曲;但在他最黯然神傷,身心俱疲的日子,他也出版《小狗》圓舞曲等輕鬆作品——難道如此歡快活潑的樂曲,也是蕭邦失戀的心得?在《聽見蕭邦》中,筆者會論及蕭邦各種作品背後的影響,以及他所處的時代背景,看看這位作曲家何時跟隨潮流,何時又刻意反叛,但不必然以蕭邦人生故事來解釋作品創作。
 
若能了解蕭邦作品以及他的創作思考發展,愛樂者自能在感性主觀偏好外,也能以理性欣賞不同詮釋。以蕭邦《B大調夜曲》(Nocturne in B major, Op. 32 No. 1)為例,1970年蕭邦大賽冠軍歐爾頌(Garrick Ohlsson)的演奏可謂「嚇人」,充滿怪異的突強與中斷——「難道這也是蕭邦《夜曲》嗎?」許多愛樂者乍聽之下必然有此疑問,甚至認為鋼琴家故意作怪。然而這全是蕭邦寫在樂譜上的刻意指示,整首夜曲的結構與段落編排,更無一不呼應如此古怪設計。許多鋼琴家受制於夜曲似是而非的「優美形象」,不敢真的照樂譜演奏,反而才是違背作曲家想法。當然就純欣賞的角度而言,就是喜歡這樣被「整理」過的演奏也沒什麼不對,但若能進一步了解樂曲,知道「夜曲」這個曲類的歷史背景和沿革,知道蕭邦常不按牌理出牌的個性,應能從演奏中得到更多心得,認識更真切的蕭邦。
 
同理,如果能夠注意到蕭邦的特殊和聲運用,比如《第二號鋼琴奏鳴曲》開頭或《第二號即興曲》中段,再回頭聆聽許多名家的演奏,就能知道某些聲部(甚至某些關鍵音符)以不同音色或音量演奏的道理。為何齊瑪曼(Krystian Zimerman)演奏的蕭邦《平靜的行板與華麗大波蘭舞曲》和兩首《鋼琴協奏曲》,樂句就是比其他鋼琴家「聽起來」通順?如果能夠知道蕭邦「裝飾性變奏旋律」的寫法和特色,也就能客觀分析齊瑪曼傑出詮釋背後的原因。最重要的,是透過認識樂曲,愛樂者當能建立自己的欣賞美學,而非人云亦云。蕭邦是創造美妙旋律的絕世聖手,但他所創造的並不只是美妙旋律。鋼琴大師各有所長,但樂曲就在那裡:音樂理解並無秘密,也沒有捷徑。愛樂者對樂曲認識越多,聆賞樂趣也只會更多——這也是筆者寫作《聽見蕭邦》的最大心願,希望愛樂者能樂在欣賞,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但任何一首作品若要深入了解,幾乎都可寫成一本小書(甚至大書)分析,如何取捨自然難以拿捏。《聽見蕭邦》旨在寫給一般愛樂大眾,因此本書將不會觸及「過分專業」的和聲學知識與分析,出現專有名詞時也盡量予以解釋。但筆者也不低估讀者的學習熱忱與能力;曲式與結構其實如同作文,段落安排可以透過分析或圖示了解。因此除了和聲學術語外,筆者仍會加入曲式分析,希望愛樂者能盡可能獲得扎實知識,並以此增進自己的音樂想法與藝術思考。此外,即使沒學過鋼琴,或已經把國、高中樂理還給老師,看到本書中的譜例,可千萬不要害怕!本書譜例的作用,往往僅是讓人看得更清楚的「照片」。你不用認真讀出每個音符,卻可更了解蕭邦的想法。
 
至於蕭邦樂曲在本書的介紹順序,筆者首先將討論早期作品,看看這位音樂神童如何從學習中成長,當時音樂環境如何影響他的創作,以及他又如何成為獨當一面的作曲家與演奏家。對於進入成熟期的蕭邦,筆者將先討論他的小型作品,我們將看到作曲家如何自《練習曲》超越當時盛行的「華麗風格」並提出系統化的技巧心得,如何自《夜曲》學習「倫敦學派」的抒情歌唱又能創新形式,以及如何藉《前奏曲》和《即興曲》重新為此二曲類定義。小曲看完則看大曲,我們要看蕭邦如何在《詼諧曲》、《敘事曲》與成熟期《奏鳴曲》中展現創意,透過這些作品提出新曲類、新結構、新想法。而在審視大小兩類作品之後,接下來的兩個章節我們將同時看大又看小,看蕭邦如何在《圓舞曲》、《馬厝卡》、《波蘭舞曲》和波蘭歌曲中展現不同結構設計,並在晚期作品中展現新的寫作風格。《聽見蕭邦》將提及蕭邦所有可供演出的創作;雖不可能每曲皆深入分析,但重要作品皆有詳細介紹。
 
但無論解釋有多麼詳細,一如之前所提到的諸位演奏名家和他們在錄音中所呈現的蕭邦,隨著音樂會與唱片錄音普及,現今絕大多數愛樂者都是透過演奏而非樂譜認識蕭邦的作品。筆者從不忽視如此客觀事實,因此--《聽見蕭邦》也是為鋼琴學習者而寫,一本討論鋼琴演奏技巧發展與演奏風格變化的書。
 
從演奏認識蕭邦
那麼多人學習鋼琴、聆聽鋼琴演奏,但對這個樂器的沿革和其演奏技法的發展,認識卻又那麼少。討論蕭邦作品的演奏與詮釋之前,我們必須先認識蕭邦本人的演奏。而對這位站在鋼琴音樂歷史轉捩點上的絕代奇才,《聽見蕭邦》在第一部分導論中將正本清源,既討論蕭邦的技巧系統與演奏美學,更從鋼琴演奏發展史來定位蕭邦的成就。第二到四章閱讀之後,不但可以深入了解鋼琴技巧發展,也可對當時鋼琴性能有相當認識,而如此知識可助於了解所有鋼琴作品與演奏。在個別曲目中,第二部分介紹蕭邦作品的章節皆附「延伸欣賞與錄音推薦」。前者讓愛樂者觸類旁通,了解蕭邦的時代與他的影響;後者則以演奏水準與易購程度為考量,簡要嚴選經典錄音(由於唱片改版頻繁,推薦演奏僅附唱片公司名稱而非唱片編號;年代久遠的錄音由於版權消滅,出版公司往往不只一家,因此亦不附唱片公司)。在第三部分則就實踐面加以剖析,簡述世人眼中的蕭邦形象,也討論蕭邦詮釋和演奏風格從古至今的變化。
 
最後為了查閱對照之便,本書附錄包括蕭邦年表以及蕭邦作品表,編號與創作日期以目前通行最廣的柯比蘭斯卡(Krystyna Kobyla ska)編號和目錄為準。若是想要對照本書聆賞蕭邦的愛樂者,擁有一套蕭邦作品全集錄音自為必要。為迎接蕭邦年,各大唱片公司幾乎都推出「蕭邦全集」應景,但演出水準卻不見得曲曲優秀;若想省事而一網打盡,英國唱片公司hyperion重發的歐爾頌蕭邦全集是筆者最為推薦的錄音。雖然少了《馬奇斯跑馬曲》(Galop Marquis in A flat major, Op. Posth)和兩首《布雷舞曲》(Two Bourrees in g minor, A major, KK 1403-4),但缺此二曲對欣賞蕭邦音樂藝術並無影響(加起來不到兩分鐘),無傷蕭邦全集的完整性。愛樂者也可收聽筆者在「Taipei Bravo FM 91.3」和「Classical古典音樂台FM97.7」所製作的「遊藝黑白蕭邦特別節目」,將會一一介紹蕭邦所有作品,也歡迎您上網收聽(好家庭聯播網www.family977.com.tw/)。至於想現場聆賞蕭邦作品的讀者,筆者擔任藝術總監所策畫的「20X10蕭邦國際鋼琴音樂節」,將在2010年,從3月至12月由十一位鋼琴家、十二套曲目,為愛樂者呈現蕭邦百分之八十以上的鋼琴獨奏作品,歡迎大家共襄盛舉!
 
有唱片、有廣播、有音樂會,還有這本仍是豐富扎實的《聽見蕭邦》:萬事俱備,更不能缺少您的參與;希望拙著能書如其名,帶領您走向鋼琴詩人深邃美麗的藝術世界——現在就請打開第一章,讓我們一起「聽見蕭邦」!
 
聽見蕭邦:訪波哥雷里奇
 
焦元溥
叛逆?不,我一點都不叛逆……不向權威看齊,難道要向無知學習嗎?…… 
─波哥雷里奇(Ivo Pogorelich)
 
出生於克羅埃西亞的鋼琴大師波哥雷里奇,大概是近三十年來國際樂壇最奇特的風景。他十一歲至莫斯科學習,進了莫斯科音樂院卻覺得老師一無是處;正想休學返鄉,卻在晚宴中偶遇一位外交官夫人。他從來沒有想過,眼前看似平凡的婦人,竟然傳承李斯特晚年弟子西洛第(Alexander Siloti)一派的演奏絕學。最後他不但拜婦人為師,更把老師娶回家──如此武俠小說中才會出現的劇情,一旦在現實生活中上演,那可比小說還要精采萬分。
 
潛心學習下,波哥雷里奇修練出驚人技巧,二十歲就贏得義大利卡薩格蘭德大賽首獎,兩年後又獲蒙特婁國際音樂大賽首獎。同年十月他參加蕭邦鋼琴大賽卻未入決賽,不僅輿論大譁,身為評審的鋼琴名家阿格麗希更辭職抗議,讓波哥雷里奇聲名大噪。隔年他於卡內基音樂廳舉行個人獨奏,以巨大成功奠定其巨匠聲望,從此頻繁登上全球各大舞台。
 
鋼琴皇帝與鋼琴貴族
波哥雷里奇一向以自己所承傳的李斯特學派自豪,對李斯特也有無上的崇敬。對蕭邦和李斯特這相差一歲的兩大天才,波哥雷里奇如何比較?「蕭邦和李斯特曾是非常親近的朋友,但他們也彼此嫉妒對方。蕭邦希望能有李斯特的超絕技巧,李斯特則羨慕蕭邦的創意與靈感。就所受的音樂教育而言,李斯特可說更『全面』──他的創作類型更豐富,寫鋼琴音樂也譜管弦樂作品。我們在李斯特身上也看到明確的貝多芬傳統,把貝多芬精神以新方式延續。」
 
和李斯特日後一呼百應的樂壇盟主地位相比,只活了三十九歲的蕭邦,始終是抗拒人群的音樂家。「蕭邦把自己完全投身於鋼琴。他為世人揭露了這個樂器的所有奧祕,讓鋼琴自成宇宙,創造出完整的聲響世界。這個建築在鋼琴上的世界看似狹小,實是無限,深刻啟發了法國作曲家德布西、西班牙作曲家阿爾班尼士(Isaac Albeniz),以及包括史克里亞賓、拉赫曼尼諾夫在內的諸多俄國作曲家。」如果真要波哥雷里奇為二人下評語,他認為:「在李斯特之後,沒有人能夠脫離他在鋼琴上的影響,他是絕對的鋼琴皇帝;在蕭邦之後,鋼琴音樂脫胎換骨,他是永恆的鋼琴貴族。」
 
最危險與最困難
但即使身處李斯特傳統,波哥雷里奇對蕭邦作品仍有絕對的尊敬。雖然彈法往往大膽出奇,但對波哥雷里奇而言,正是要直指蕭邦音樂本質,才是詮釋蕭邦的正確方式:「我認為蕭邦詮釋中最危險的錯誤,就是以『浪漫』的方式表現他──蕭邦雖然身處浪漫時代,但他本質上是革命家,他的音樂在當時是全然的前衛大膽。如果不能表現蕭邦的革命性,卻把他和其他浪漫派作曲家以同樣的浪漫方式表現,我認為那根本背離了蕭邦的精神。」那如果以「浪漫」方式演奏,是一般詮釋蕭邦最危險的錯誤,什麼又是演奏蕭邦最困難之處呢?「我認為是演奏者必須真心且誠實。畢竟,蕭邦的音樂容不得一絲虛偽,而這也是我永遠努力的方向──我從不演奏自己不相信的音樂或彈法。」
 
叛逆其實傳統
聽眾覺得詮釋新奇,但鋼琴家本人卻自評真心誠實,這其實正是波哥雷里奇最受人誤解之處:他的音樂或許大膽,卻無一音無出處──至少,那是他真心相信的詮釋手法。無論旁人聽來可能覺得多麼奇特,對波哥雷里奇而言,一旦他從樂曲中讀出那些隱藏聲線或曖昧旋律,他就是堅持要把自己所見,作曲家的所有構想全部披露。這是無比艱辛的選擇,他也始終對自己刻苦苛求,追求音樂的表達完整與技巧的嚴謹全面。「無論是唱片錄音或音樂會演出,我的最高目標就是演奏的清晰明確。而達到清晰明確和靈感與天分無關,只能靠夜以繼日的努力。有人問畢卡索他相不相信靈感,他回答:『是的,我相信靈感。這是一位很難邀請的客人,通常在我工作八到九個小時之後他才會出現。』天分當然很重要,但天分絕對無法替代苦功。」
 
而支持如此苦功的,其實不是前衛反叛,反倒是服膺傳統與相信權威:「叛逆?不,我一點都不叛逆。事實上我可以說,我所受的家庭教育和音樂教育,都相當尊重權威。不向權威看齊,難道要向無知學習嗎?」和他的外在形象相反,波哥雷里奇其實真心信奉傳統,尊重他所學到的知識與學問,而他也用一生努力學習:「民主社會中雖然人人平等,但在知識面前,哪裡有人人平等這回事?我知道今日許多人對權威毫無尊重,心中只有名利。如果知識學問不能讓他們在短期內獲利,他們就不屑一顧。我認為那只不過是顯示自己的懶惰,以及不肯按部就班下苦功鑽研罷了。」
 
重回華沙
但話說回來,這樣相信傳統與權威的鋼琴家,當年究竟為何在蕭邦大賽上掀起巨大爭議?對波哥雷里奇而言,「我覺得當年比賽所發生的事實,至今外界仍然未真正理解:阻攔我進決賽的不是我的音樂詮釋,而是來自評審的政治因素。那時蘇聯評審代表多倫斯基(Sergei Dorensky)給我打了零分(滿分二十五分),其他來自受蘇聯掌控的共產國家評審,也都給我零分或一分,但西方評審卻不是如此。」即使現在是名滿天下的鋼琴大師,想起當年遭遇他還是餘怒未消,不僅從不在莫斯科演奏,也要求大賽還原真相:「二月我很榮幸地受邀在華沙蕭邦生日音樂會上演奏蕭邦《第二號鋼琴協奏曲》。在之後的記者會,我要求蕭邦大賽公布當年每一位評審所打的分數。三十年過去,我想現在也絕對是時候了,不然世人對蕭邦大賽永遠會有疑慮。」
 
音樂是無須翻譯的語言
在全球熱烈慶祝蕭邦誕生二百周年之際,波哥雷里奇也將再度來到台灣,演奏蕭邦、李斯特、拉威爾等經典作品,透過精心設計的脈絡,呈現鋼琴演奏技巧的歷史沿革與表現藝術。許多人都很好奇,他這次又會彈出何等特別的詮釋,特別是音樂會包含數首他三十年前的成名作。然而,鋼琴家卻希望大家無須多想:「就以這次我要演奏的拉威爾《加斯巴之夜》(夜之惡魔)來說,這是作曲家以白特朗(Eloise Bertrand)詩作所譜寫成的奇幻作品。想了解詩文,法國人可以直接讀原作,台灣人就必須透過翻譯。但音樂卻是無須翻譯的語言,台灣人與法國人皆能直接感受並欣賞拉威爾的創作。我期待回到台灣,和大家分享我對音樂的愛。」無論傳統或反叛,只要有心,你會聽見波哥雷里奇,以及他永遠令人驚奇的藝術。
   
福虎生豐:「鋼琴詩人」蕭邦
 
弗雷德里克·弗朗索瓦·蕭邦
法語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1810年3月1日1849年10月17日,原名弗里德里克·弗朗齊歇克·蕭邦波蘭語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有時拼作Szopen),波蘭作曲家鋼琴家,他是歷史上最具影響力和最受歡迎的鋼琴作曲家之一,是波蘭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歐洲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
 
蕭邦父親是法國人,母親是波蘭人,真實出生日期目前仍有爭議,其拉丁文出生文獻(出生證明和教堂受洗紀錄)上記載為1810年2月22日,但其父母與家人均以3月1日作為蕭邦生日,目前音樂史學界的考證,傾向3月1日為其正確出生日期,而2月22日為當年他的父親在報戶口時,誤算了出生週數所致(比實際出生日期提早整整一星期)。自幼喜愛波蘭民族音樂,7歲時就創作了波蘭舞曲,8歲登台演出,不足20歲已出名。蕭邦39歲時英年早逝,後半生主要生活在法國,創作了大量鋼琴作品,如4部敘事曲、十餘部波蘭舞曲包括《軍隊》、《英雄》,26首鋼琴前奏曲包括《雨滴》,27首鋼琴練習曲包括《離別》、《革命》,4部諧謔曲、3部鋼琴奏鳴曲,至少32首多夜曲,59首馬祖卡,兩首鋼琴協奏曲幻想曲大提琴奏鳴曲等。蕭邦一生的創作大多是鋼琴曲,被譽為「鋼琴詩人」。
 
早年
蕭邦1810年出生在波蘭中部小鎮熱拉佐瓦-沃拉(Żelazowa Wola,位於波蘭首都華沙附近)。他出生的時候,波蘭由於被俄國、普魯士和奧地利瓜分,已不復為一個統一主權國家(參見瓜分波蘭)。蕭邦的母親是波蘭人,父親Nicolas Chopin(1771年—1844年)是波蘭籍的法國人,原本居住在洛林的一座從父輩繼承下來的葡萄園,1787年移居波蘭並加入波蘭籍,參加過1792年的俄波戰爭和1794年的科希丘什科起義科希丘什科,Kościuszko,1746年—1817年,波蘭人民英雄),第二次瓜分波蘭後在貴族家庭當法語家庭教師,認識了一個僱主的親戚也就是後來蕭邦的母親Justyna Krzyżanowska,他們在1806年結婚,蕭邦的父親也得到了一份在中學教授法語的工作。蕭邦一家在1810年搬到了華沙。
 
蕭邦在波蘭被視為神童,1816年6歲的時候開始學習鋼琴,相繼由他的姐姐和母親教授鋼琴演奏。蕭邦是個音樂天才,從小就展現出他驚人的音樂天賦,7歲時便能作曲,他的第一首作品B大調和G小調波蘭舞曲創作於1817年,體現出蕭邦不同尋常的即興創作能力,他在華沙被譽為「第二個莫扎特」。
 
第二年也就是1818年,8歲的蕭邦在一次慈善音樂會上演奏了阿達爾伯特·吉羅維茨(Adalbert Gyrowetz)的作品,這是蕭邦的第一次登台演奏,從此躋身波蘭貴族的沙龍
 
1822年起蕭邦師從約瑟夫·艾爾斯內(Józef Elsner,1769年—1854年)學習音樂理論和作曲,一年後公開演奏了德國作曲家費迪南德·里斯(Ferdinand Ries,1784年—1838年)的作品。1826年從中學畢業後,蕭邦在音樂學院繼續跟隨約瑟夫·艾爾斯內學習鋼琴演奏和作曲。蕭邦作曲相當勤奮,他發表的第二部作品是B大調鋼琴和管弦樂變奏曲(Là ci darem la mano,Op. 2,1827年),來自莫扎特的歌劇唐·喬望尼Don Giovanni),幾年後在德國引起了轟動,1831年羅伯特·舒曼作為音樂評論家在萊比錫的一份19世紀最重要的音樂報紙中,以《作品二號》為題(德語:Ein Werk II.)寫道:「先生們,向天才脫帽致敬吧」,對蕭邦的作品給予極高的評價。
 
他十九歲時已經創作了兩首鋼琴協奏曲。1829年至1831年間,蕭邦在華沙、維也納和巴黎各地舉行了多場音樂會,他的演出受到了專業報刊的高度評價,「柔和的演奏,難以形容的流暢,能夠喚起最深感受的完美演繹。」,他是「音樂地平線上最閃亮流星中的一顆」。1829年蕭邦愛上了音樂學院的女同學Konstanze Gladkowska,但是這段秘密的愛情無疾而終。因為1830年波蘭爆發了反對外國勢力瓜分波蘭的起義,蕭邦無法回國,而蕭邦的父親也建議蕭邦暫時先留在國外,1831年蕭邦最終忍痛離開故鄉波蘭移居到了法國巴黎,開始以演奏、教學和作曲為生。
 
巴黎生活
移居到巴黎後,蕭邦很快愛上了這座城市,巴黎的建築和大城市氛圍深深吸引著蕭邦,他在一份寄回波蘭的信中寫道,巴黎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城市」。他在巴黎先是拜他的偶像法國籍德國鋼琴家和作曲家卡爾克布雷納(Friedrich Kalkbrenner,1785年—1849年)為師,繼續學習鋼琴,但是他感覺受到了教學方式的限制,課程只進行了不到一個月。蕭邦在巴黎參加音樂會的演出以賺取生活費,起先蕭邦還未出名,收入僅夠糊口,後來一位極具影響力的資助者帶蕭邦參加了銀行家羅斯柴爾德家族的一次接待活動,蕭邦的鋼琴演奏打動了客人,轉眼間贏得了一大批的鋼琴學生,其中的大部分是女學生。蕭邦通過音樂會、作曲和教授鋼琴課,從1833年起便有了穩定的收入,經濟上沒有了後顧之憂,蕭邦甚至有一輛私人馬車和隨從,他的衣服都是高檔的材料製成。而相比之下,19世紀的其他音樂家如理察·華格納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則還需要指望著資助者的贊助。
 
在巴黎期間蕭邦做了多次訪問,1834年,他和費迪南·希勒共同訪問了在亞琛舉行的的萊茵河畔音樂節。蕭邦、希勒還有門德爾松三人在此次音樂節中碰面並一起去了杜塞道夫科布倫茨科隆,他們三人彼此欣賞對方的音樂才華,並互相學習和切磋了音樂技藝。
 
蕭邦交友廣泛,他的好友包括詩人繆塞巴爾扎克海涅亞當·密茨凱維奇,畫家德拉克羅瓦,音樂家李斯特費迪南·希勒,以及女作家喬治·桑。蕭邦在李斯特家第一次見到了身著男裝、抽著煙的喬治·桑,並對她一見傾心。
 
與喬治·桑的戀情
1837年蕭邦因為與18歲的Maria Wodzińska一段不幸的戀情,陷入了生活危機,正在這時,他邂逅了比他大6歲的喬治·桑,這使得他又重拾了精神上的信心。第一眼見到喬治·桑,蕭邦就感受到了她與Maria Wodzińska的截然不同,Maria Wodzińska是個典型的大家閨秀,而詩人喬治·桑看上去卻是十分高傲和極具自我意識。但是蕭邦與喬治·桑的戀情卻是具有傳奇色彩的,一方面,喬治·桑是一個熱情似火的女人,受到許多年輕才俊的追求,另一方面,喬治·桑後來銷毀了大部分寄給她的信件,使得人們無法確定蕭邦同她之間的真正關係。
 
1838年11月喬治·桑帶著她的兩個孩子Maurice和Solange移居西班牙馬洛卡島上的法德摩薩鎮,Maurice患有風濕症,喬治·桑根據醫生的建議,希望西班牙的氣候可以有助於Maurice健康狀況的好轉。而蕭邦也一同搬到了馬洛卡,蕭邦一生患有肺結核,他也希望溫暖的氣候能夠緩解他的病痛,但是事與願違,Maurice的病情有了明顯好轉,而蕭邦的肺結核卻因為房間條件差,加上糟糕的天氣,發展成了肺炎。98天後蕭邦和喬治·桑離開了馬洛卡島,這段旅程雖短,但是對蕭邦和喬治·桑都印象深刻,喬治·桑將這段經歷記錄在了她的小說《馬洛卡島上的冬天》中。
 
1839年1843年的夏天,蕭邦都是在喬治·桑位於家鄉諾昂(Nohant)的莊園里度過的。這是一些寧靜的日子,蕭邦創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包括著名的波蘭舞曲《英雄》。
 
蕭邦和喬治·桑的戀情在1847年畫上了句號,兩人都沒有公開分手的原因。當時喬治·桑的女兒Solange愛上了貧困潦倒的雕刻家August Clésinger,這引發了喬治·桑一家的家庭矛盾,喬治·桑變得非常好戰,當蕭邦得知Solange和August Clésinger秘密訂婚的消息後,非但沒有反對,還表現出來贊同,這使得喬治·桑大為惱火。
 
英年早逝
蕭邦1848年在巴黎舉辦了他的最後一次音樂會,此後他訪問了英格蘭蘇格蘭,本打算11月在倫敦在舉行幾場音樂會和沙龍演出,但由於肺結核病情嚴重不得不放棄這些計劃返回巴黎。1849年他的病情加重,已無法繼續授課和演出,最終於10月17日在巴黎市中心的家中去世,時年39歲。
 
蕭邦曾希望在他的葬禮上演奏莫扎特安魂曲,但是莫扎特安魂曲的大部分是由女性演唱的,舉辦蕭邦葬禮的教堂歷來不允許唱詩班中有女性,葬禮因此推遲了近兩周,最後教堂終於做出讓步,允許女歌手在黑幕簾後演唱,使得蕭邦的遺願能夠達成。有將近三千人參加了10月30日舉行的蕭邦葬禮,演唱者還包括Luigi Lablache,他此前曾為1827年貝多芬的葬禮演唱安魂曲,為1835年貝利尼的葬禮演唱Lachrymosa。
 
根據蕭邦的遺願,他被葬於巴黎市內的拉雪茲神父公墓,下葬時演奏了奏鳴曲Op. 35中的葬禮進行曲。雖然蕭邦被葬在巴黎的拉雪茲神父公墓,但他要求將他的心臟裝在甕裡並移到華沙,封在聖十字教堂的柱子裡。柱子上刻有聖經馬太福音6章21節:「因為你的財寶在哪裡,你的心也在哪裡。」。拉雪茲神父公墓裡的蕭邦墓碑前,總是吸引著許多參訪者,即使是在死寂的冬天裡,依然鮮花不斷。後來蕭邦在波蘭的好友將故鄉的一罐泥土帶到巴黎,灑在蕭邦的墓上,使蕭邦能夠安葬在波蘭的土地下。
 
作品
蕭邦的作品以鋼琴曲為主,雖然他不少作品技巧頗為艱深,但是他從來不會以炫技為最終目的,蕭邦的作品更注重詩意和細膩的情感。
 
獨奏曲
作為一個波蘭作曲家,蕭邦為故鄉的波蘭舞曲瑪祖卡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貢獻。其中最早的作品是1817年的G小調波蘭舞曲(K. 889),那時蕭邦才剛7歲,蕭邦一生都在作波蘭舞曲,年輕時候的許多波蘭舞曲作品最後都沒有發表,因為他認為這些作品過於單調。蕭邦先是專註於先驅卡爾·馬利亞·馮·韋伯約翰·尼波默克·胡梅爾的作品,此後在巴黎完成的作品中充滿了蕭邦對家鄉波蘭的渴望和思念,他所有現存的波蘭舞曲(從Op. 26 No. 1開始),都有一段華彩樂章作為開場。
 
瑪祖卡與波蘭舞曲不同,在19世紀初還是一個相當嶄新的音樂形式,但很快就風靡了全歐洲。蕭邦不僅在城市沙龍中聽瑪祖卡,也在波蘭聽民俗原始形態的瑪祖卡,15歲時完成了他的第一部瑪祖卡(B大調瑪祖卡,891年—895年),最具特色的是對變音階的精彩運用和五度音階的低音,從Op. 6(1830年—1832年)起的瑪祖卡多使用循環的形式。
 
總的來說,蕭邦的這些作品並不適合於舞蹈,因為它們大都節奏過快,他的華爾茲作品也是如此。蕭邦的華爾茲是為沙龍譜寫的,大都使用大調,因為大調比小調更加歡快,其中著名的有《一分鐘圓舞曲》,作品節奏極快,而且充滿激情,其實它並非人們經常所聽到的那樣,不是為了讓人盡量在一分鐘內演奏完畢,蕭邦本人或其他鋼琴家是否能夠在一分鐘內完成作品的演奏也不得而知,之所以取名《一分鐘圓舞曲》,是要表達「把握瞬間」的意思;這部作品的靈感來自一條追逐自己尾巴團團轉的小狗,所以這部圓舞曲也被稱為《小狗圓舞曲》。
 
另一類蕭邦所發展的音樂形式是夜曲,蕭邦共有21部夜曲作品,他的夜曲作品很大程度上受到愛爾蘭作曲家和鋼琴家、夜曲的發明者約翰·菲爾德的影響,而蕭邦的夜曲作品聽上去更加地和諧,充滿變換的韻律,曲調也更加靈活,有美聲唱法的風格。24首鋼琴前奏曲創作於蕭邦在馬洛卡的短暫旅程中,按順序對應著五度音階,從C大調開始,到A小調結束,大小調交替。
 
奏鳴曲
蕭邦大量的鋼琴作品中只有3部奏鳴曲,當時維也納古典主義音樂對音樂形式的嚴格要求,使得蕭邦無法自如掌握,或者蕭邦可能是根本不願意受形式所約束。蕭邦的第一部奏鳴曲是早期創作的,獻給了他的老師Józef Elsner,他的第三部奏鳴曲(op.58,1844年)是一部紀念作品。
 
最受歡迎的是鋼琴奏鳴曲2號B小調(Op. 35,1839年),其中的第三樂章是著名的《葬禮進行曲》(Marche Funèbre),這個樂章與之前的Grave – Doppio Movimento和詼諧曲(Scherzo)樂章,以及之後Finale的節拍,初聽起來前後沒有關聯,但是音樂學的研究卻發現之間聯繫緊密。蕭邦的這部鋼琴奏鳴曲作品在當時便引起了爭議,第一,奏鳴曲的所有樂章都是用小調寫的,這在當時是不同尋常的,小調奏鳴曲習慣上至少應當有一個樂章使用大調;第二,各個樂章的主題令人憎惡,這引起了舒曼的抗議,第一樂章Grave – Doppio Movimento令人喘不過氣來,第二樂章Scherzo詼諧曲近乎粗暴地激烈,第三樂章葬禮進行曲被舒曼形容成「殘暴」(德語:grauenhaft),而第四樂章則缺乏曲調,所有這些在當時都是不合時宜的。
 
除此之外,蕭邦還作有4首敘事曲和4首詼諧曲,都是相當精緻的作品。蕭邦的練習曲op.10、op.25和另外三首蕭邦去世後才發表的作品,對彈奏技術的要求很高,同時又非常適合於音樂會上的演出,代表作品有C小調《革命練習曲》(Op. 10 No. 12)。蕭邦將練習曲帶入了一個新的境界,此前的練習曲,比如卡爾·車爾尼的練習曲,大都只專註於教學目的,而後來的弗蘭茲·李斯特亞歷山大·斯克里亞賓克勞德·德彪西也都對練習曲做出了發展。蕭邦的即興曲作品中,代表作品是升C小調《幻想即興曲》,它是在蕭邦去世後才發表的,因為蕭邦在作曲完畢後才發現,作品的中段與波希米亞作曲家Ignaz Moscheles(1794年—1870年)的一首鋼琴作品驚人地相似,所以蕭邦不願意將其發表。

台長: 讀.冊.人
人氣(9,057) | 回應(10)| 推薦 (14)| 收藏 (0)
全站分類: 音樂賞析(音樂情報、樂評、歌詞、MV) | 個人分類: 人生:人物風采 |
此分類下一篇:閱讀愛情:善藏青絲,早結白頭;
此分類上一篇:懷念身影:永別 ! 克強

讀.冊.人
波哥雷里奇鋼琴演奏會:
5/15於台中圓形劇場;
5/16台北國家音樂廳;
5/18高雄至德堂舉行。
2010-05-13 15:31:21
讀.冊.人
《聽見蕭邦》
作者焦元溥 希望接觸本書的讀者,可以「從蕭邦認識音樂」,更可以「從演奏認識蕭邦」。讓愛樂者與學琴人可以跟隨蕭邦的靈魂,讓耳朵、眼睛,甚至身、心、靈都充滿著蕭邦曠世的藝術感動。

蕭邦誕生,聆聽的藝術也自此昇華。
他是天生的藝術家,只要鋼琴在手,浪漫、悲憤、壯烈、輕鬆、叛逆、夢幻,無不從絕妙音響中奔流入耳。他是史上最少露面,卻又影響最大的「演奏作曲家」,穿越時空到今日仍然魅惑眾生──但可別看他深情溫柔,蕭邦也是大膽銳利的革命家:他的作品大多遵循既有曲式,卻讓原有格局獲得新生。重新定義又彼此融合的形式與曲類,不只是蕭邦作品的特色,更是劃時代的創意;而那創作努力是何其強悍,彈指就成音樂藝術的歷史新局。

只是這無所不能的浪漫王子,卻心甘情願為鋼琴貢獻一生;而鋼琴也忠實回報演奏藝術的一切秘密,將靈魂與蕭邦合而為一。蕭邦創作無法與鋼琴分離,若要真正認識蕭邦,也就必須要了解鋼琴演奏技法,輔以鋼琴發展歷史,才能清楚聽見蕭邦的歷史地位及非凡成就,以及人與樂器之間的心靈互通。

《聽見蕭邦》專屬CD演出陣容包括:
大賽得主:
第二屆蕭邦大賽冠軍尤寧斯基(Alexandre Uninsky)、第四屆蕭邦大賽冠軍戴薇朵薇琪(Bella Davidovich)、第五屆蕭邦大賽冠軍哈拉雪維契(Adam Harasiewicz)、第十屆蕭邦大賽特別獎波哥雷里奇(Ivo Pogorelich)、第六屆柴可夫斯基大賽冠軍普雷特涅夫(Mikhail Pletnev)、1987年布梭尼大賽冠軍齊柏絲坦(Lilya Zilberstein)。

世界名家:
俄國巨匠李希特(Sviatoslav Richter)、法國大提琴泰斗傅尼葉(Pierre Fournier)、蕭邦權威馬卡洛夫(Nikita Magaloff)、匈牙利超技大師季弗拉(Gyorgy Cziffra)、波蘭著名女高音辛姆特嘉(Elzbieta Szmytka)。

皆為世界頂尖名家或蕭邦鋼琴大賽得主演奏,並含多首罕見絕版錄音,極具收藏價值。曲目類型包括敘事曲、詼諧曲、前奏曲、即興曲、協奏曲、奏鳴曲、練習曲、夜曲、圓舞曲、馬厝卡舞曲、波蘭舞曲、歌曲、室內樂與鋼琴獨立性格作品,幾乎涵蓋蕭邦所有曲類,更包含蕭邦最早(七歲所作波蘭舞曲)與最後(大提琴奏鳴曲)出版作品,具體而微呈現蕭邦一生創作。作品順序按蕭邦時代音樂會風尚編排,將室內樂作品穿插於鋼琴獨奏之間,最後以鋼琴和管弦樂作品結束。
2010-05-13 15:35:38
天佑
給您鼓掌,種田人,喜歡讀冊人;也羨慕讀冊人。
2010-05-14 18:58:39
魔彈射手
這本書我有想買,但得等六月了。
2010-05-14 22:54:55
位子
看為你寫的...大概很多人不會去買書來看。因為可能都被你寫完了!哈!
2010-05-16 16:43:21
csming
家中有許多不同演奏者版本的蕭邦,每當面對著滿架的CD卻不知該取出哪一片CD來聽時,就會很自然的取出蕭邦的夜曲。阿胥肯納吉的夜曲,魯賓斯坦的夜曲,波里尼的夜曲……,不管由誰來演奏,全都是優美悅耳的,只是蕭邦的身世本身並不非像這樣的優美呀!

我在蕭邦的鋼琴曲中聽見一些旋律上的優美,查覺到空氣散播著陣陣柔美,當然,還有感受著心頭上一些的淒美。

http://mypaper.pchome.com.tw/csming/post/1299387862
2010-05-17 02:43:06
(悄悄話)
2010-05-17 12:00:51
(悄悄話)
2010-05-17 20:42:57
七彩雲端的精靈-歐陽夢
我也非常喜歡蕭邦的音樂,
充滿細膩和寧靜的美麗旋律,
謝謝你PO這一篇文章與我們分享喔~
2010-05-19 13:52:46
讀.冊.人
蕭邦大賽冠軍歐爾頌(Garrick Ohlsson,1948-,美國鋼琴家)
蕭邦獨奏會:

第一場:
7月7日19:30於台北國家音樂廳;
第二場:
7月8日19:30於台南市立文化中心。
2010-06-29 16:31:11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