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3-31 13:31:48| 人氣10,600| 回應15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32 收藏 1 轉貼0 訂閱站台

慎終追遠 :風落梨花雪滿庭,今年又是一清明

   

慎終追遠 :清明

「清明」,二十四節氣之一。《歷書》:「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太陽到達黃經15度時,是「清明」節氣的開始。「清明」在「春分」之後,「穀雨」之前,國曆約4月4日或5日。

清明幾乎是唯一和節日連接的節氣,春光明媚,清明懷人,古人有清明踏青的風俗,此時宜多親近大自然,但天氣變化大,也要小心不要著涼。 清明時節,草木繁盛,百花齊開,處處給人清新明朗的感覺。《淮南子‧天文訓》有云:「春分後15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帝京歲記勝》記載:「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淨明潔,故謂之清明。」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倣傚,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由於中國廣大地區有在清明之日進行祭祖、掃墓、踏青的習俗,逐漸演變為華人以掃墓、祭拜等形式紀念祖先的一個中國傳統節日,在仲春與暮春之交,寒食節的後一天。

清明節的習俗南方和北方地區的規模、方式不盡相同。由於清明節是根據節氣而定的,故清明是少數與西曆大致吻合的中國傳統節日。清明為香港、台灣等地唯一根據節氣而定的休假日,而大陸從2008年起也將清明列為公眾假期。

在台灣,由於不同的祖籍(閩南泉州、閩南漳州、客家、外省人等),掃墓習慣迥異,民眾並不一定會在這一天掃墓(例如客家人春節結束後即可掃墓,不少漳州人則流行在上巳節掃墓。)現在由於清明節被訂為「民族掃墓節」,放假一天,而現代人工作忙碌頗須配合假期,愈來愈多依其祖先習慣本非於清明節掃墓者,改選在清明節掃墓。

閩南並不一定只在清明節掃墓。
掃墓日期一般有兩種,泉州習俗是在清明節當天,漳州則有部分人士會選在三月初三的上巳節掃墓,客家人則在元宵節之後。方式是,清理完墳墓環境後(如雜草、樹木),先祭拜土地神,然後祭拜祖先。祭拜完後在墳墓上,用小石頭壓上「墓紙」,代表已經將墳墓修繕完畢。清明節當天一般是不煮食物,只喫冷的潤餅,這是源於寒食節的習俗。

清明節掃墓
可分成兩種儀式,即「掛紙」及「培墓」。
「掛紙」,在臺灣的習俗中稱為「壓墓紙」。掛紙時,先要將生長在祖先墳墓上的野草,用鋤頭或鐮刀整理清除,在用小石頭或磚塊將墓紙壓在墳上,表示這個墳是有後嗣的,否則很容易被人誤以為是無主的孤墳,而受到破壞。墓紙分為白色、紅色、黃色的古仔紙以及五色紙(紅黃藍白黑)兩類,現在則多用五色紙,其用意是蓋厝瓦或表示子孫已祭拜過。至於傳統的客家人掛紙時比較慎重,先用鋤頭挖一塊綠色的草皮,並把帶來一疊滴有雞血的黃紙,用草皮壓在墳上,然後在墳地四周擺上十二張銀紙,除了掛墓紙的目的外,還有血祭的象徵。

「培墓」,也就是「掃墓」,又叫墓祭、祭掃或上墳,就是修墓與祭拜。
一般俗信,祖先的墳墓和後代子孫的興衰有很大的關連。此,富有的人家年年「培墓」,而一般的人家除了吉凶葬的前三年要「培墓」外,其他則視情況而定。「培墓」的時間多利用清明節前夕,將墳上的雜草清除,並加以培土整修,如果墓碑上的字體模糊不清,則必須用銀硃重新加以描寫,使其煥然一新。

祖墳整修完畢後,開始祭拜。祭拜時,在墓前供奉牲禮 、刈金、壽金、燭等、或十二道菜蔬和粿類(紅龜粿、鼠麴粿或草仔粿)及刈金、銀紙、往生錢、燭等;若是新墳,則必須供奉牲禮,祭品擺好後,點香向后土祭拜,婦人要在新墳前哭號,禮拜完畢,先燒刈金、壽金給后土,再燒銀紙等給祖靈,紙錢燒完後,在紙灰上灑酒(稱為奠酒),最後鳴炮禮成。在收供品離開前,要將雞蛋、鴨蛋在墓碑上打碎,將蛋殼丟在墳上,象徵「脫殼」或「蟬蛻」,表示新陳代謝

從前,還有將紅龜粿、麵粿分給當地的小孩子吃的習俗,稱為「揖墓粿」(又稱乞墓粿、印墓粿),象徵「祖德流芳」。臺灣民間習俗若是家有長子如娶媳婦、添丁生子或置產等,一定要培墓,往昔在培墓時都要點「姓氏燈」,在祭拜之前於墓前燃燭祭祀後,不要熄火,將它小心的放在燈罩內,沿途不可使其熄滅,一到家裡,立刻把燈放在祖先的靈桌前,相傳這種小燈,具有「添丁發財」的含義,如果在回家途中一路不熄,則表示子孫繁茂的吉祥徵兆。

「插柳」,民間在清明節有插戴柳枝的習俗。
在祭墓踏青時,人們往往還折幾枝柳枝帶回家,插在門楣上或用柳枝編成柳帽戴在頭上,俗諺說:「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後便黃狗」,似乎說明了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因為清明是中國的三大鬼節之一,為了防止鬼的侵擾迫害,再加上正值柳枝發芽的時節,於是人們紛紛戴柳條以辟邪了。

關於插柳的習俗由來,還有許多不同的傳說,說是紀念介之推。介之推被燒死和埋怨在柳樹旁,第二年寒食節,晉文公率領臣子來祭拜介之推的時候,只見那棵被燒毀的柳樹竟然死而復活,晉文公情不自禁地折了幾枝柳條,戴在頭上,以示懷念,以後群臣紛紛仿傚相沿成襲;有的說是唐高宗在渭水舉行祭祀儀式時,曾把柳枝編成圓環送給群臣,說是可以辟邪,於是相沿成襲;更有人說是宋朝著名詞人柳永生前留戀於秦樓楚館為與不少歌妓結下不解之緣,深受歌妓愛戴,柳永死後,每年清明節都有不少歌妓來到墳前祭掃,祭拜完後在路邊折柳插簪髮,以為悼念,於是成為後世插柳之俗。  

 

慎終追遠 :清明養生

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
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
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生離死別處;
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
醫師建議清明時節,多吃蔬菜。中醫認為春主肝,而風為春之主氣,又多襲於肝,飲食要以「平肝息風、滋養肝陰」為主,中藥可選用扶助正氣的補品,如山藥、大棗等;烹調食物以清淡為宜,多食甜、少食酸,以補益脾胃之氣。新鮮蔬菜,如菠菜、萵苣、芹菜、蘿蔔、白菜、蔥、薑等,不妨多吃,以補充各種營養素,避免口腔炎、口角炎等春季常見的疾病;也可多吃溫補陽氣的食物,如大蒜、韭菜等,以順應春夏養陽的原則。

清明春回大地,但大陸長江以南一帶經常陰雨綿綿,唐朝杜牧詩云:「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細雨紛紛,也是清明時分常見的情景。

春天,低氣壓裏,雲快,風大,雨急,每當低氣壓經過,天氣就陰沈、多雨。春寒料峭,乍暖還寒,陳潮宗建議,穿著應以寬鬆舒展、柔軟保暖為主,宜「下厚上薄」,有養陽又收陰之意。當天氣稍微轉涼或起風時,要立即加穿衣服,以防病邪侵入人體。

防病邪有兩重點,一是防濕邪,氣候溫暖多濕,有利微生物等生長繁殖,須留心結膜炎、腦炎、麻疹等傳染病;多補充蛋白質、維生素C及鋅,預防感冒;老人家或關節疾患容易感受濕邪,誘發關節疼痛,應多注意保暖防濕。另外也要防過敏,清明百花盛開,溫暖多濕,容易誘發過敏疾病,過敏體質者宜注意溫差變化、穿棉質衣服,忌梨、西瓜、蕃茄、椰子、香瓜、哈蜜瓜、大白菜、白蘿蔔、冰品、冰涼飲料等生冷食物,少吃核桃、魚乾及其他海鮮加工品。

杜甫《麗人行》: 「3月3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清明踏青由來已久春光明媚,但民眾不論是郊外掃墓還是出遊踏青,宜盡量穿著長袖衣物,塗抹防蚊液;避免接近野花叢生處,並佩帶口罩;在草地或灌木地帶行走,應避免受到蛇類攻擊,使用手杖或竹竿隨時撥弄幾下,使牠們能迅作迴避,以免引起無謂的傷害;並隨身攜帶雨具,以備不時之需。
   

    

慎終追遠 :人面桃花,千古佳話

唐崔護《題都城南莊》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作者:崔護,字殷功,唐代博陵人。 出身於書香世家,天資純良,才情俊逸,性情清高孤傲,平日埋頭寒窗,極少與人交往,既使偶而偷閒出游,也喜歡獨來獨往。唐貞十二年登第,官至嶺南節度使。 崔護詩風精練婉麗,語體清新。《全唐詩》收錄其詩作六首,皆為佳作;其中,以《題都城南莊》流傳最廣,《本事詩》中還記載有這首詩的一段佳話。 
 
《本事詩》曰︰
清明日,護獨遊都城南,得居人莊。一畝之宮,而花木叢萃,寂若無人。扣門久之,有女子自門隙窺之,問曰:『誰耶?』以姓字對,曰:『尋春獨行,酒渴求飲。』女人以杯水至。開門,設床命坐。獨倚小桃斜柯佇立,而意屬殊厚,妖姿媚態,綽有餘妍。崔以言挑之,不對,目注者久之。崔辭去,送至門,如不勝情而入。崔亦睠盼而歸,嗣後絕不復至。及來歲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逕往尋之。門牆如故,而已鎖扃之。因題詩於左扉曰:『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祇今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後數日,偶至都城南,復往尋之。聞其中有哭聲,扣門問之。有老父出曰:『君非崔護邪?』曰:『是也。』又哭曰:『君殺吾女。』護驚起,莫知所答。老父曰:『吾女筓知書,未適人。自去年以來,常恍惚若有所失。比日與之出,及歸,見左扉有字。讀之,入門而病,遂絕食數日而死。吾老矣,此女,所以不嫁者,將求君子,以託吾身。今不幸而殞,得非君殺之邪?』又特大哭。崔亦感慟,請入哭之,尚儼然在床。崔舉其首枕其股,哭而祝曰:『某在斯,某在斯。』須叟開目,半日復活矣。父大喜,遂以女歸之。」 

這首「題都城南莊」詩流傳甚廣,至今仍有不少人能朗朗吟誦。詩中還隱藏著一個動人的愛情故事。故事中飽含著才子佳人的純真之情,情節曲折神奇,人們稱之為「桃花緣」。《人面桃花》,發生於清明時節,詩人崔護與佳人絳娘,一段傳頌千古的人間佳話。 
 
  
 
慎終追遠 :風落梨花雪滿庭,今年又是一清明
 
唐杜牧《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唐溫庭筠《清明日》
清娥畫扇中,春樹鬱金紅;
出犯繁花露,歸穿弱柳風。
馬嬌偏僻口,雞駭乍開籠;
拓彈何人發,黃酈隔故宮。   
 
唐張繼《閭門即事》   
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項田;   
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唐顧非熊《長安清明言懷》
明時帝里遇清明,還逐遊人出禁城;
九陌芳菲鶯自囀,萬家車馬雨初晴。
 
唐來鵠《清明日與友人遊玉粒塘莊》
幾宿春山逐陸郎,清明時節好煙光;
歸穿細荇船頭滑,醉踏殘花屐齒香。
風急嶺雲飄迥野,雨餘田水落方塘;
不堪吟罷東回首,滿耳蛙聲正夕陽。
 
唐孟浩然 《清明即事》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車聲上路合,柳色東城翠。
花落草齊生,鶯飛蝶雙戲;
空堂坐相憶,酌茗聊代醉。
 
五代馮延巳《鵲踏枝》
六曲闌干偎碧樹。楊柳風輕,展盡黃金縷。誰把鈿箏移玉柱。穿簾海燕雙飛去。
滿眼遊絲兼落絮。紅杏開時,一霎清明雨。濃睡覺來鶯亂語。驚殘好夢無尋處。 
 
宋黃庭堅《清明》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塚只生愁;   
雷篤天地龍蛇蟄,兩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餘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封侯,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邱。 
 
宋王安石《清明輦下懷金陵》
春陰天氣草如煙,時有飛花舞道邊。院落日長人寂寂,池塘風慢鳥翩翩。
故園回首三千里,新火傷心六七年。青蓋皂衫無復禁,可能乘興酒家眠。 
 
 
宋吳文英《風入松》
聽風聽雨過清明,愁草瘞花銘。
樓前綠暗分攜路,一絲柳、一寸柔情。
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曉夢啼鶯 。
西園日日掃林亭,依舊賞新晴。
黃蜂頻撲鞦韆索,有當時、纖手香凝。
惆悵雙鴛不到,幽階一夜苔生。 
 
宋張先《青門引.春思》
乍暖還輕冷,風雨晚來方定。
庭軒寂寞近清明,殘花中酒,又是去年病。
樓頭畫角風吹醒,入夜重門靜。
那堪更被明月,隔牆送過秋千影。
 
宋晏殊《木蘭花》
玉樓朱閣橫金鎖。寒食清明春欲破。
窗間斜月兩眉愁,簾外落花雙淚墮。
朝雲聚散真無那。百歲相看能幾個。
別來將為不牽情,萬轉千回思想過。
 
宋晏殊《破陣子》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
日長飛絮輕。
巧笑東鄰女伴,採桑徑裡逢迎。
疑怪昨宵春夢好,原是今朝鬥草贏。笑從雙臉生。
乍暖還輕冷,風雨晚來方定。
庭軒寂寞近清明,殘花中酒,又是去年病。 
樓頭畫角風吹醒,入夜重門靜。
那堪更被明月,隔牆送過鞦韆影。 
 
宋柳永《木蘭花慢‧清明》
折桐花漫,乍疏雨洗清明,
正艷杏燒林,湘桃繡野,芳景如屏。
傾城盡尋勝。
維幰出郊垌,風暖繁弦脆管,萬家競奏新聲。
盈盈斗草,踏青人艷,冶遞逢迎。
向路旁,往往遺簪墜珥,珠翠縱橫。
歡情對佳麗,地化金壘罄竭玉山傾。
拼卻明朝,永日畫堂,一枕春酲。 
 

台長: 讀.冊.人
人氣(10,600) | 回應(15)| 推薦 (32)| 收藏 (1)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閱讀:墨墨傳情 |
此分類下一篇:閱讀親情:幸福滋味,緬懷親恩
此分類上一篇:福虎生豐:書之歲華,其曰可讀;

讀.冊.人
寒食節,清明節之前的一天。
寒食節為了紀念介之推。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避開內亂,歷盡艱辛。一次,他挨餓難熬,百般無奈時,介之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給他吃。後來重耳當晉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去找和母親一起躲在深山中的介之推。遍尋不到,便下令放火燒山,想以此逼出介之推,但最後發現介之推與其母被燒死。晉文公十分後悔,便規定每年此時不得生火,一切吃冷食,稱為寒食節。

其實,寒食節的真正起源,是源於古代的鑽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節不同,用不同的樹木鑽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後,就要換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們生火,這是當時的一件大事。中國過往的春祭都在寒食節,直到後來改為清明節。雖然不知道寒食節在甚麼時候被清明節取代,但從唐代多首與寒食節有關的詩來看,至少在唐朝時,中原人仍然有紀念寒食節的習慣。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2010-03-31 13:40:52
讀.冊.人
關於介子推:
西元前636年,一作介之推,春秋時期周晉(今山西介休)人,晉文公重耳的輔臣,驪姬之亂發生後,他跟隨重耳出奔,歷盡艱辛,忠心輔佐重耳得以返國,介子推卻淡泊功名,歸隱鄉間。曾有名言「是非審之於己、毀譽聽之於人、得失安之於數」。

割股奉君
介子推的出身事迹見諸文獻的極少,僅有奉公子重耳出亡一事。「驪姬之亂」後,晉公子重耳為了躲避禍害,避難奔狄,隨行賢士五人,介子推即是其中之一。此後,介子推一直追隨重耳在外逃亡19年,輾轉周折,備歷艱難險阻。重耳最終能返回晉國,成為日後的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介子推也盡了犬馬之勞。

另據《韓詩外傳》記載,重耳逃入衞國國境時,頭須偷光了重耳的資糧,逃入深山。重耳無糧,飢餓難行,介子推毅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供養重耳。在重耳落難之時,介子推如此肝腦塗地,忠心耿耿,也成就了他的忠義之名,史稱「割股奉君」。

功不言祿
據《史記》記載,在重耳得到秦繆公相助,得以返國時,與介子推一起追隨重耳19年的咎犯擔心先前出奔在外,多有犯冒犯重耳之處而假意請辭。介子推認為晉君歷盡艱險,重返王座,乃上天相助,咎犯身為臣子,攜功要君,惺惺作假,早有歸隱之意的介子推恥與其為伍,於是藉此機會歸隱鄉間。

晉文公登基後,按功績對臣子一一封賞,卻唯獨漏賞了介子推,「推亦不言祿,祿亦不及」,有人為介子推的遭遇抱不平,將一首詩掛在宮門口:

龍欲上天,五蛇為輔。龍已升雲,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獨怨,終不見處所。
晉文公見後,派人召介子推,得知介子推已攜老母隱入綿山,於是將綿山之地封與介子推,並改名「介山」。

另據一些史書記載,和一些民間傳說,得知介子推隱居綿山後,晉文公非常懊悔,親自去綿山尋找,但介子推始終避而不出。於是晉文公下令焚山,企圖逼介子推出山,不料介子推卻堅不下山,最終抱在一棵柳樹上死去,晉文公悲痛萬分,將一段燒焦的柳木,帶回宮中做了一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此後,「足下」成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於此。

傳說文公為哀悼介子推,下令全國介子推被焚的三月五日為火禁日,禁止煙火,僅食寒食,並從此形成了中國古代一個著名的節日「寒食節」。雖然寒食節的真正起源並非來自於此,但將紀念介子推作為寒食節起源的說法卻更為流行,甚至後來寒食節逐漸被清明節取代,許多人又把紀念介子推作說成清明節的起源。
2010-03-31 13:41:15
忘月
記述詳細
長知識了
2010-03-31 14:09:31
莎賓娜
好久不見~
2010-03-31 21:28:37
(悄悄話)
2010-04-02 17:05:13
楊風
清明時節雨紛紛...

假日早安
2010-04-04 10:01:26
好攝客-------小煌
很棒的分享

可以更清楚清明~
2010-04-04 16:18:28
旅人
周一快樂
晚安
2010-04-05 18:55:47
(悄悄話)
2010-04-06 10:19:56
鯤鴻
一個清明日
詩人詠不同
足見天地顯道理
人人見識皆不同
您真是道地讀書人
幾乎將清明時令相關資料
全部給收羅齊全
這篇看完後
沒有它篇可再讀
2010-04-07 21:22:29
讀.冊.人
唐杜牧《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作者: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出身於唐朝顯赫的官宦世家京兆杜氏,為西晉軍事家杜預的十六世孫。曾任中書舍人(中書省別名紫微省),人稱杜紫微。

晚唐著名詩人和古文家,擅長長篇五言古詩和七律。
其詩英發俊爽,為文尤縱橫奧衍,多切經世之務,在晚唐成就頗高,時人稱其為「小杜」,以別於杜甫;又與李商隱齊名,人稱「小李杜」。

但是二人的交往有記載的只有一次。大中三年,與杜牧同在長安做官的李商隱寫過兩首詩給杜牧,而且表達了對杜牧的讚賞之情,詩中說:「刻意傷春復傷別,人間惟有杜司勛。」。但是杜牧回贈李商隱的詩卻找不到,可能沒有作,也可能已經亡佚。

杜牧的詩文都收錄在《樊川文集》。
樊川是杜牧家族在長安南下杜樊鄉的別墅旁的一條小河的名字,杜牧非常一生都非常喜歡這個地方,不僅自己的詩文集叫做《樊川文集》,他的號也是「樊川」。

晚唐文人大多喜作律詩、絕句,不擅長於長篇五言古詩。但這正是杜牧最擅長的,他的長篇五言古詩氣骨遒勁。晚唐的張為在《詩人主客圖序》中將杜牧的詩歸為「高古奧逸」類。]杜牧自稱作詩「本求高絕,不務奇麗,不涉習俗,不今不古,處於中間。」他注重「感怨刺懟,言及君臣理亂,以激發人意」。杜牧也擅長七律,是晚唐時期最擅長七律的詩人之一。他的七律善用拗峭之筆,見之俊爽。

杜牧生平很佩服韓愈、柳宗元,曾寫詩「李杜泛浩浩,韓柳摩蒼蒼。近者四君子,與古爭強梁。」。雖然不知道杜牧是否與他們有過交往,但是杜牧的古文和長篇五言古詩明顯受韓愈的影響。

作為古文家的杜牧,深受韓愈的古文影響,筆力健舉,但不免強造文句,但是在晚唐時還是相當傑出的。他認為文章應當注重思想內容,文句詞藻的華麗是次要的。主張「凡為文以意為主,以氣為輔,以辭採章句為之兵衛。」

杜牧詩文皆所擅長,在唐朝也不多見。洪亮吉稱「有唐一代,詩文兼擅者,惟韓柳小杜三家。」此外,杜牧也是一位書法家。清朝葉奕苞評論其書法:「牧之書瀟灑流逸,深得六朝人風韻,宗伯雲:『顏柳以後,若溫飛卿,杜牧之,亦名家也。』」。目前唯一流傳於世的杜牧手跡《張好好詩》收藏於故宮博物院。
2011-03-30 13:11:53
讀.冊.人
杜牧【歎花】
自恨尋芳到已遲,往年曾見未開時;
如今風擺花狼藉,綠葉成陰子滿枝。

杜牧 泊秦淮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杜牧 江南春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杜牧 贈別
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尊前笑不成;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杜牧 秋夕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杜牧 山行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杜牧 遣懷
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
十年一教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
2011-03-30 13:12:15
寒冰
讀君之文章.勝過一本書.好久不見.向你請安
2011-03-31 13:39:43
讀.冊.人
蘇軾《寒食詩》兩首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
臥聞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闇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鬚已白。
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
小屋如漁舟,濛濛水雲裏。
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濕葦。
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
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
也擬哭塗窮,死灰吹不起。
「寒食帖」包括兩首詩,是蘇軾是蘇軾被貶黃州第三年(1082年)的「寒食」 ,於東坡雪堂寫成的遣興詩作,詩意蒼涼,傳達了惆悵孤獨的心情。蘇軾身遭大難,對人也有一種感慨,因此文學的詩句平白自然,沒有任何造作,同樣的,書法的用筆也返璞歸真,一任率性自然,看來隨意自在,毫不用力,卻是中國書法最高的意境。《寒食帖》帖中書法豪宕秀逸,第二首在字跡上寫得更為隨意流暢,「銜紙」二字完全懸腕中鋒,筆勢峭厲,和「破灶」的鈍拙形成對比,出神入化的表現,是蘇軾行書的代表作,被譽為繼《蘭亭序》、《祭侄文稿》之後的「天下第三行書」。
2012-04-02 12:39:06
讀.冊.人
唐韓翃《寒食》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唐盧綸《寒食》
孤客飄飄歲載華,況逢寒食倍思家。
鶯啼遠墅多從柳,人哭荒墳亦有花。
濁水秦渠通渭急,黃埃京洛上原斜。
驅車西近長安好,宮觀參差半隱霞。

唐李崇嗣《寒食》
普天皆滅焰,匝地盡藏煙。
不知何處火?來就客心然。

唐李餘《寒食》
玉輪江上雨絲絲,公子游春醉不知。
翦渡歸來風正急,水濺鞍帕嫩鵝兒

徐凝《寒食》
嘉興郭里逢寒食,落日家家拜掃歸;
只有縣前蘇小小,無人送與紙錢灰。

唐孟雲卿《寒食》
二月江南花滿枝,他鄉寒食遠堪悲。
貧居往往無煙火,不獨明朝為子推。

唐盧象《寒食》
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
四海同寒食,千秋爲一人。
深冤何用道,峻跡古無鄰。
魂魄山河氣,風雷御宇神。
光煙榆柳滅,怨曲龍虵新。
可歎文公霸,平生負此臣。

唐宋之問《途中寒食》   
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   
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   
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唐張繼《閭門即事》   
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項田;   
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唐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
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
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生離死別處;
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

宋楊萬里《寒食上塚》   
逕直夫何細!橋危可免扶?  
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  
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  
梨花自寒食,進節只愁余。
2012-04-02 12:42:10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