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紹:
【德曼公主】李瑤媛 飾
新羅第27代君主、真平王的二女兒。所有的權力都掌控在美實手中的政治局面下,真平王和摩耶夫人之間誕生了雙胞胎姐妹。當時王室裡有著一個傳聞,王如果生了雙胞胎,聖骨(新羅時期實行骨品制,是代表身份階級的制度,聖骨是骨品中最高的身份,只有王族才可以擁有。) 男人就會絕後,可想而知這對雙胞胎的出生是個大凶兆。父親貞平王決定把雙胞胎中的妹妹德曼送出宮外,但是遭到了美實一派的阻撓。幾經面臨危機的德曼在傳奇人物花郎國仙文弩的幫助下奇跡般活了下來。德曼把真平王的侍女昭火當成了母親,在中國塔克拉瑪干沙漠的一個旅館長大。後來德曼在與美實的奪權鬥爭中把敵人的勢力一個個拉到了自己這一邊,最終成為新羅第一個女王。
【美實】高賢貞 飾
用美色迷惑貞興王, 銅倫太子,、真智王、真平王等人的後宮,是善德女王最大的對手。用美色把王和花郎玩弄於手掌,具有天生的政治感覺和能力。用美色迷惑貞興王之後第一次嘗到了權力的甜頭。貞興王死後廢除了真智王,把年幼的真平王推上了王位,從此掌控了王宮裡的實權。看到真平王生下雙胞胎姐妹後想親自執政,但是在國仙文弩和昭火的智謀下失敗。之後計劃把丈夫世宗推上王位,自己夢想成為王后。警惕自己最強有力的對手天明公主。
【天明公主 】樸藝珍 飾
德曼公主的孿生姐姐,真平王的大女兒。與德曼公主一樣在不吉利的氛圍中出生,但是與受盡苦難的德曼不同,從小在華麗的宮裡長大,成為美麗高雅的公主。明白美實時時戒備自己,因此養成不輕易出面的性格,但是其實是個天資聰明、懂得權衡利益的女人。嫁給龍樹並生了兒子金春秋,但對把自己從危機中拯救出來的金庾信產生感情。知道德曼對庾信的愛意之後內心充滿矛盾。
【金庾信 】嚴泰雄 飾
新羅的名將大臣,新羅政治勢力中屬加耶派。母親萬明公主和父親金舒玄在王室的極力反對之下私奔,後來生下的兒子就是金庾信。從小練就武術,擁有領導才能並遵守原則,因此給人一種信賴感。帶領郎徒在深山裡修煉的時候救出被美實派來的人攻擊的天明,隨後來到慶州,其能力得到世人的認可。後來偶遇成為郎徒的德曼,知道她的公主身份之後,庾信始終扶助和支持她,最終得到德曼的信任。
【真平王 】趙敏基 飾
新羅第26代君主,德曼公主和天明公主的父親。真興王的大兒子銅倫太子的兒子,真興王死後,15歲的時候被美實推上了王位,但宮裡的實權其實被美實掌控。在美實一派的操縱之下失去了全部可以繼承王位的兒子,不料原以為死去的德曼突然活著回來,他看出德曼身上具有王的資質,於是為了德曼第一次對美實展開了反擊。
真平王
姓金名白淨,是新羅國的第26代君主。真興王孫,真智王侄。元年(陳太建十一年)八月封同母弟金伯飯爲真正葛文王,金國飯爲真安葛文王。六年二月改元建福,八年置禮部,他在位時期建立和完善各種新羅官制,在位五十四年,諡真平,無嗣子,女善德女王繼位。
在位建立花郎,由報良法師創立。624年受唐高祖冊封為樂浪郡王、新羅王。 家庭
父:銅輪(太子,真興王33年卒)。
女
根據《三國遺事》中記載,武王為寡母之子,池龍交通而生。小時以賣紅薯為業,因此國人皆稱其為薯童。聽聞新羅真平王的女兒善花公主美艷無雙,造《薯童謠》畢並命城中孩童傳唱,中傷善花公主。後於公主流放途中拜伏於地,欲做公主侍衛。公主讓其隨行,後知其為薯童,相信童謠的靈驗,便和薯童回百濟。其後薯童以神力將黃金輸至新羅宮中,因此得到人心,即位為百濟王。後武王與善花公主於一大池邊,見彌勒三尊出現於池中,公主便和武王說應興建一寺於此,此即為彌勒寺。
「花郎道」
又稱郎家、風流徒、國仙徒、風月徒,是朝鮮新羅時代一種訓練青少年的制度及其精神。此制度源於部族社會,讓青少年一起過團體生活,學習各種當地傳統道德、禮儀規範,之後又混合了中國傳入的儒家等思想。在新羅真興王時成為國家正式的教育機構,其徒眾被稱為「花郎徒」。花郎徒精神充分表現在「世俗五戒」之上,其內容為:「事君以忠、事親以孝、交友以信、殺生有擇、臨戰無退。」相關內容亦出現在壬申誓記石等歷史遺物上。花郎道在唐與新羅滅亡高句麗的戰爭和新羅與唐朝的戰爭中起到的很大的力量。
根據中國一些零散的資料所記載,「花郎」的其中一個定義是指穿著華麗衣服,從事遊藝、歌舞表演的生活,樣貌俊美的男性的一個族群或組織。《巫俗考》載:「我(新羅)南道之俗,謂男巫為花郎,而西北兩道,以花郎為賤遊女別稱」。另外,《海東高僧傳》引唐代令狐澄《新羅國記》述:「擇貴人子弟美者,傅粉妝飾之,名曰花郎,國人皆尊事者也。」宋代李光《芝峰類說》又載:「新羅時取美男子妝飾之,使類聚,觀其行義,名花郎,時謂郎徒,或謂國仙。」這些記載,都與花郎一些資料相當吻合(如多數花郎都是年青的美男子,組織中有「國仙」、「郎徒」等稱號)。可見歌舞巫覡之說,的確可以視為是「花郎」的其中一個形象原型。
花郎道的發展源遠流長,由於年代久遠,學者對於「花郎」組織的實際性質一直有所分歧。最常見的說法是歌舞組織、宗教組織及軍事組織,當中「軍事組織說」曾一度成為理解「花郎」的主流說法。據研究,花郎曾是古高麗時代的軍事組織,或者是非主要的軍事機構。這說法很有可能是基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韓國人為了加強宣揚民族主義,因此大力讚頌具有強烈儒家主義的「花郎」精神,強調忠君愛國的思想下,「花郎」就更被堅信是為國效命的軍事組織。
可是,「軍事組織說」其實只是在7世紀中頃時,因為世人誤會了數個「花郎」成員的軍事事跡,以為整個「花郎」組織都像那幾位人物般以軍事活動為主,因此才錯誤向「花郎」組織投射了軍事形象而已。事實上,流傳至今關於「花郎」的零落資料中,絕大部分的記載都與軍事沒有關係。除了數個花郎成員是以武人的身份傳世之外,大部分花郎成員的活動都與古代「花郎徒」所信奉的五戒精神沒有直接的聯繫。其中有兩名著名的武人花郎,對於「花郎」的整體形象有比較重要的影響。
斯多含:
尚存的記錄裡最早與軍事有所聯繫的花郎成員,是一位名為斯多含的少年。 據載,斯多含在562年9月曾跟隨新羅將領異斯夫出戰討伐大伽耶(高靈伽耶),並在該戰役中擔任副將。這位少年作戰勇猛,多建戰功,而且重視友情,是一位忠義雙全的花郎,可惜英年早逝,年僅17歲便撒手人寰。他的行為體現了「花郎」的精神,因此更令花郎成為了與軍事牽上關係的組織。
金庾信:
對「花郎軍事組織說」的成立影響最深的人物,是新羅時代的首席英雄金庾信。 金庾信是花郎成員之一,在34歲時擔任統率軍隊的將領,一直以來都活躍於軍事活動。他的軍事成就,被普遍擴張到整個花郎組織之上。而且由於金庾信擅長劍術,這同時亦令人認為花郎組織中的成員有修練劍術的需要。
關於花郎勇武善戰的記載,主要來自《三國史記》之中。《三國史記》中指花郎是「賢佐忠臣,從此而秀。良將勇卒,由是而生」的軍事人才,這只是引用自另一本古書《花郎世記》的簡單記載而已。不過花郎被吹捧為戰士的情況,在當時新羅統一戰爭時期來說,是合理不過的民族風氣。
二戰之後,韓國總統李承晚開始大力宣傳「花郎精神」。1949年學者李瑄銀發表了《花郎道研究》,鼓吹花郎精神,主要目的是為了建立國民的愛國情緒。朴正熙執政期間,仍繼續進行對「花郎」的政治利用。強烈的政治氣氛,令「花郎」逐漸成為一種神話式的尚武標誌,如韓國陸軍的精銳部隊稱為「花郎部隊」,韓國陸軍士官學校有「花郎台」的稱號,而韓國武功勳章的第四等級則稱為「花郎武功勳章」。
在韓國受到日本的侵略及支配期間,「花郎精神」成為了日軍統治朝鮮人民時極佳的宣傳品。日軍以「花郎精神」代替武士道精神,向韓國宣稱「日本武士的原型就是新羅花郎」,基於民族自信心的驅使之下,這種手法或多或少能動搖韓國人民對日軍的敵意。
韓國人對於「花郎神話」的尊崇,更加表現在韓國的武術運動之上。在國際跆拳道聯盟ITF的設定中,「花郎」是其中一套套路的名稱。另外,韓國有一支由合氣道所衍生出來的武術支派,稱為「花郎道」,主張實踐新羅時代的花郎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