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10-16 11:44:22| 人氣5,555| 回應7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18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與書為伍:著書豈在求名利;提筆總為益世人

 

大師心法:杜書伍《打造將才基因》    

書名:打造將才基因
 
作者:杜書伍
出生於教師家庭,名字是爺爺取的,期許他能「與書為伍」。
畢業於建國中學、交通大學計算與控制系,原來人生的規劃應是與書本無緣的電腦工程師;詎料卻因為加入神通電腦推廣英特爾微處理器的機緣,讓他白天當工程師推廣晶片,晚上當總編輯推廣科技知識。
 
職涯三十年,杜書伍雖以成功的將聯強國際經營成為亞洲第一大、全球第三大的高科技通路商著稱,但私底下更像一位酷愛觀察與思考,以洞悉事物原理與根源為樂,並好與人分享觀念的校長。 
 
內容介紹:
職涯,只有努力,才能爭氣;
工作,要有方法,才有章法!
杜書伍,1976年加入神通電腦,推動台灣第一顆微處理器;三十歲即升任集團子公司總經理;又四年,晉升集團總管理處副總經理;現為聯強國際總裁,是營收超過五千億、亞洲第一大、全球第三大通路集團。從一名電腦工程師,到馳騁通路產業的大將軍,杜書伍的職涯看似一則傳奇。 
 
但當他自我剖析職涯歷程,企圖找出培養將才的法則時,他真切的體悟到:
將才不需要萬中選一的天賦異稟,但也絕對沒有速成的方程式,它需要的是,正確認知職場的良好素質,扎實打造將才實力,等待戰場的出現。若是一味冀求速成,長歪的樹長不高;短暫的成功也只是一閃即逝的流星,無法獲致長久的功業。杜書伍將三十年來體悟將才的營造心法,集結於「聯強EMBA」專欄,每週固定18萬名白領細細閱讀。
 
目錄:
推薦序 殷允芃
作者自序
Cheers雜誌專訪文 
第一部 對職涯的正確認知
豆芽現象
人兩腳,錢四腳
年輕人的資產與負債
公車理論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大者恆大
簡單就是美
自卑與超越
職涯成長的認知與突破 
 
第二部 對能力的正確認知
過度依賴優勢,讓人疏忽能力培養
資訊過多,讓人膚淺
聰明人,容易不務實
老鳥,也會墜機
知識與常識
能力的內涵
能力養成的五個等級
學習能力
學習與應用
系統習慣的養成
連結閱讀才能學以致用
整合閱讀才能提升整合能力 
 
第三部 制度是know-how還是束縛?
無能者的藉口:簡答「公司規定」
橫柴入灶?
本能叛逆與理性叛逆
要理解才去做,但無法理解也要去做
不是制度僵硬,而是人僵硬
形期無形
生活中訓練井水、河水分清楚
到隔壁便利商店買東西,不要開車!
懶而美的文明 
 
第四部 將才的條件
每個人都是管理者
每個人都要有會計觀念
主管格局的自我培養
獨立人格的行為特質
善用旁人提醒,減少個人盲點
溝通能力的基礎
衡量個人成熟度的四個指標
觀念改變是突破現狀的關鍵
壓力管理
到底是將,還是士?
 
大師心法:杜書伍《打造將才基因   
 
推薦序:人才競爭的世紀
殷允芃(作者為天下雜誌董事長兼總編集長)
問今日台灣的領導人,無論是企業負責人或政府高官,他們最關切的問題是什麼,答案可能都是人才斷層,將才難找。 
 
根據最新國際人力公司的調查,台灣企業找不到合適的人才,困難度高列世界前茅。
原因很多。天然資源缺乏的台灣,卻忽視了全球化對台灣最珍貴的資產──人才的虹吸效應。忽略了全球人才大遷徙的趨勢威力,也未曾以國家的層次,來建立台灣的人才戰略。  
 
三萬白領、中高階、中產人士的跨海西渡中國大陸,留下的人才空檔並未及時有效填補。
不像新加坡,雖有新加坡人在外爭戰,同時也建立了打開大門、積極向全球吸取人才的戰略。效果立即可見,新加坡工作人口中,有三分之一是來自外國,包括來自世界的頂尖生醫人才、愈來愈多的台灣工程師,以及三萬名中國大陸留學生。 
 
對內,台灣則深受放任自由主義思潮的影響,「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的文化蔓延。台大開學日,校長在台上諄諄相勸,希望學生早睡早起,不要深夜仍掛在電腦上玩遊戲或聊天,台下的大一新生卻睡成一片,形成極為諷刺的畫面。青年人對未來,似乎失去了目標方向。 
 
但企業、政府和民間團體,需要有源源不斷的新血加入,才能持續向前。
杜書伍先生的《打造將才基因》,正是一本解決人才困境的好書。與其不斷抱怨或是哀嘆人才短缺,企業組織不如積極的自己動手培養人才,或者年輕人自己積極的立志,學習磨練,使自己成為人才及將才。  

這本書沒有學術著作的長篇大論,每個輕鬆讀來的短篇,卻都是一位誨人不倦的企業領導人,由多年的實戰經驗中提煉出來的培育人才的方法與道理。 

譬如,「豆芽現象」是職場新人常有的現象,很快地就覺得自己「學會了」,而其實都是學到該行的常識,真正要用時不堪一擊。主管的「豆芽現象」則是急著再往上升,不用過問基層業務,以分層負責的名義,交給部屬完成,久而久之對基層運作生疏,也無法輔導員工。這都是求速成的後遺症。 

他也提到了能力養成的五個等級──不會、會、熟、精、通。要有動力和耐心的去學習,才能達到「通」的境界,打造成將才。 這本書,充滿了貼切的實例與比喻,每篇還有討論與思考的提示,很值得送給同仁,共同學習。天下已經送給每位同仁一本。感謝杜書伍生生,無私地將他的打造將才祕訣,與大家分享。

http://www.books.com.tw/exep/assp.php/Johnsonkuo/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49478 

大師心法:杜書伍《打造將才基因   

自序:
杜書伍
或許是因為出身於教師家庭,或許是求學時期擔任補校老師的兼差歷練,也或許是企業主管長期輔導下屬養成的習性。回顧我的一輩子,雖然沒有從事過教職工作,卻似乎與「如何教」脫不了干係。
 
我的祖父與外祖父都是校長,父母分別是中學及幼稚園教員;雖然家中四兄弟無一人繼承父母衣缽,但回想起來,我的成長過程中倒有兩段機緣與「如何教」有關。一是還記得高中時父親在自家開設數學家教班,我會去幫忙擔任小助教,當時還頗受學生歡迎。另一是大四時我在補校教高三數學,後來服完兵役到神通電腦上班時,校長又來找我,希望我白天工作晚上還去兼課,鐘點費很誘人。雖然我終究沒有去當兼職教師,但當時的口碑可能還算不錯。
 
非教師的實質教導工作
我在交通大學主修計算與控制(即今日的Computer science),當時整個台灣沒有幾部電腦,而且多半隸屬於政府部門或學術研究機構;所以考上大學時我懊惱不己,擔心自己連找到電腦工程師的工作都很吃力。沒想到陰錯陽差下我只當了一年的工程師,爾後三十年實際上做的多是「教導」的工作。
 
兵役結束前兩個月我看到報上一角的報導,一個叫英特爾的公司成功開發出能將整座房間大的電腦運算功能微縮到一小片晶片的產品;我直覺這樣的產品必然可以普及,所以我決定加入神通電腦,推廣英特爾微處理器。當時整個台灣絕大多數企業為傳統產業,科技知識非常貧乏,推廣工作十分困難;後來我索性創辦「微電腦時代(台灣第一本科技資訊雜誌)」,白天推銷晶片晚上當總編輯,這個雙重身分維持了五年之久。
 
另外,我三十歲就被拔擢擔任聯通電子的總經理,一個「少年總經理」如何輔導部屬,進一步要考驗我「如何教」的能力。從一開始不免跌跌撞撞、到揣摩各種方法,我逐漸體悟到最有效的輔導,在於從根源改變員工的認知;當員工具備正確的職場觀念與做事方法後,自然而然就能透過任務的賦予與歷練的累積,穩健成長。所以,我非常注重員工的觀念與認知,花費很多時間在觀察員工、找出盲點、溝通觀念,而且不厭其煩。
 
打造將才基因:「聯強EMBA」的由來
我是一個很喜歡觀察與思考的人,我每天看著公司的運作,看到人員面對難題時是如何面對、思考時有什麼盲點、部門間的摩擦如何弭平…點點滴滴中,我感覺這些運作的背後都有其共通的規律;洞悉其運作原理,就可以事半功倍有效解決。而且如果每個同仁在做事之前,就能掌握這些對的觀念與方法,整個公司的運作效能,不就能夠成倍提升嗎?
 
正因為想要把對的做事觀念與方法「普及化」到每一個同仁身上,我把我的思考心得,盡可能的說與同仁知曉:這些內容有些是針對初入職場的年輕人容易產生的迷惑,有些是可以減少部門摩擦的小觀念,有些是普遍存在企業制度運作的盲點…大多數是經營企業的柴米油鹽醬醋茶,但不去點出與釐清這些認知盲點的話,整個組織的運作就會力不從心、無法產生「如臂使指」的靈活度與通暢感。所以當我觀察而得出體悟後,一有機會我就講,一而再再而三的講,直到同仁認知、認同到內化為止。這些講述的主題,就是「聯強EMBA」的前身。
 
直到約莫十年前,我意識到當公司規模愈來愈大後,有愈來愈多的同仁無法直接聽到我講,容易造成認知的隔閡,才嘗試改用書寫的方式記錄這些觀念認知,並透過電子郵件寄發給內部員工。
 
從小數理是我的強項,但語文卻是我的罩門;但後來我逐漸體悟到文字很美,而且是最好的溝通工具。因為文字的用字簡約,可精準的傳達我的想法,而且對接收對象而言,若是聽我演講,他被迫要用我說話的速度理解;閱讀則不然,讀者是依循自己的節奏在吸收,可快、可慢,還可「倒帶」、重讀。再加上電子郵件可大量、快速傳播的特質,還有什麼比文字結合電郵更完美的觀念傳播工具?
 
「聯強EMBA」對外傳播的歷程
當同仁習慣於閱讀文章後,有業務同仁開始想到,若是客戶透過閱讀聯強EMBA文章而能提升經營管理能力,不也有利於公司業務的推展?便陸續轉寄給經銷商,沒想到獲得頗大的迴響。爾後我們進一步將文章分享給公司新成立之網站─聯強e城市的訂戶,讀者更廣泛普及到各行各業意想不到的對象。根據我們初估,少說有五十萬人看過聯強EMBA的文章。
 
還記得那段時期,公司的公關部門陸續收到許多演講邀約,一般企業的訓練單位自是不在話下,但也接到來自縣市政府、大學行政單位、醫院管理部門、文官訓練中心等機構的邀請,當詢問邀約緣由時,對方竟能隨口說出某一篇聯強EMBA的標題。對於這套原意作為內部訓練用文章竟不可思議的引發不同型態組織的共鳴,我雖然無法一一回應和參與,卻也深感組織型態雖有不同,面臨的管理議題卻有本質上的共通性。
 
而這樣的回響,也改變了我原來無意出版此書的初衷。
我對「觀念普及化」所能產生的力量感受很深,因為觀念若能深入多數人的思惟,就會形成一股無形的氛圍,使身在其中者自然而然的被潛移默化,這是最自然的改變與提升方式。好比這幾年我愈來愈喜歡台北,因為她業已形成自動排隊、有禮、自制的文化,外來人口來到這個城市也會受到感染,自然而然跟著排隊、守秩序,這就是所在環境對人的無形渲染力。
 
而台灣近十年來有許多企業在國際上大放異彩,若能將其長期體悟而累積出的知識與經驗,分享回饋到企業之外,就能使良善的觀念加速擴散於整個社會,形成向上提升的無形力量。我認為以這個形式回饋社會,遠比金錢或物質的贈予還來得有意義及有貢獻。
 
回過頭來,近年來我看到很多年輕人初入社會三到五年頻繁轉換工作,就像「隨機碰撞」的「碰碰球」一樣,隨性所至、無所定著;三、五年後當他最終認清職場生態願意安定時,往往已年過三十,短少了至少五年的紮馬步的時間,這對個人、企業與國家都是很大的虛耗。因此,倘使這本書的付梓,能使職場正確觀念與認知得以「普及化」,職場年輕人能及早建立對職涯、職場倫理與企業組織的正確認知,減少摸索與虛耗的時間,豈非個人、企業與國家的三贏?
   
一本打造將才基因之書
從2000年寫就第一篇文章開始,幾年下來陸陸續續的累積,統計下來竟有近百篇的文章;不過,由於文章所涵蓋的主題甚多,此次僅收錄與職場相關的文章。這些文章大體涵蓋了幾個面向,但有一個共同的精神,可說是針對有志成為專業經理人、如何從基層「打造將才基因」的自我鍛鍊手冊。
 
我一向不相信天底下有一步登天的美事,所有的成就必然都是一步墊著一步、厚實的積累,才能從組織基層的「兵」、逐漸提升為帶兵打仗的「士」、最後茁壯為運籌帷幄的「將」。否則長歪的樹長不高,即便一開始成功也容易半途夭折,終究無法獲致長長久久的功業。
 
更何況大將不是「藍波」,不能僅靠一、兩個特異功能就想要力挽狂瀾;大將是要具備全面的能力、成熟的人格特質,並已將擴大思考範疇與主動積極負責內化成為一種習慣,這是需要長時間能力的淬煉與任務的賦予,才能逐步養成。所以,想要成為「將才」是沒有捷徑的,必須踏踏實實的打好「將才」的根基,等待戰場出現、累積戰功。
 
所以,將才是具備完整的能力與人格特質、萬中選一之人,而有志成為將才的年輕職場工作者,若能預先認知將才的條件與特質,不就能及早打造自己的將才基因、等待機會公車的到來?
 
如何正確「讀」與「用」,自我養成將才實力
最後,對於有心成為將才的職場工作者,我想談一下如何讀這本書。
近年來,我對腦神經科學日新月異的發展深感興趣,投入不少時間鑽研。因為腦神經科學的研究解開了人的能力、人格特質是如何形塑,甚至也發現了學習是如何發生的,這些發現對於企業如何做好選才、育才,有莫大的幫助。因此,我要求公司用人主管必須對大腦運作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而聯強學院也開設多門「腦的結構與運作」課程,教導大家認識能力、人格特質的形塑歷程,幫助大家更認識自己、更了解部屬甚至自己的小孩。
 
對大腦運作的涉獵過程,也解開了我過去多年的疑惑:為什麼很多人很積極的閱讀,學富五車卻發揮不出來?我發現問題就出在閱讀的方法不對,讀進去的知識在大腦裡面無法與既有經驗形成「連結」,導致讀進去的資訊都只是一堆用不出來的資料,無法對現實環境面臨的問題產生解答,而且很快就會淡忘(請見「『連結閱讀』才能學以致用」一文)。
 
所以聯強學院也以大腦理論為基礎,開設「閱讀學習訓練」的課程,教大家如何正確閱讀。簡言之就是要用「連結閱讀」的方式來讀書,亦即閱讀時需一邊咀嚼文中的意涵、模擬文中提到的場景,一邊連結到自己的工作。而聯強內部在推廣聯強EMBA文章時,會附上三到五個「導引思考問題」,引導同仁作連結閱讀;這次出版的文章中同樣附上這些導引思考問題,希望有心透過此書學習的讀者,「知」而後真正能「行」,真正轉化為工作實力的提升。
 
後記:
在此次出版的過程中,當我整理與重讀這些文章,讓我感到十分欣慰的是,這些文章寫作時間前後跨距最長有七、八年之久,但不同時期寫就之文章,立論與邏輯並未隨著環境的物換星移而有矛盾之處。我想,這是作為一個業餘的寫作者的小小成就感吧!
 
最後,特別感謝天下雜誌殷發行人的熱情邀約,以及天下雜誌同仁為出版此書所作的努力。本書版稅所得將全數捐贈「聯強文化藝術基金會」,作為文化藝術教育推廣之用。
       
大師心法:杜書伍《打造將才基因   
 
書摘:聰明人,容易不務實
聰明人擁有很多優勢。
首先,聰明人的邏輯強、思路靈活,理解事物很快,因而經常很有創意。聰明人本身,也因為經常感覺到自己「快速理解、時有創意」的特質,認為沒有什麼事情難得倒他。漸漸的,在看待任何事物時,「容易的認知」即油然而生。

聰明人因為覺得事情很容易,覺得自己學得很「快」,因而跟同僚、部屬合作、共事時,無形中就會顯得別人學得很慢,感覺別人「很笨」。甚至在跟上司、外界互動時,有時也會流露出輕蔑、不耐煩的態度。久而久之,甚至會「打從心裡瞧不起別人」,顯得「趾高氣昂,不可一世」。

聰明人的優勢,主要來自於邏輯推理能力高人一等;然而,
邏輯推理與實務運作間,卻有很大的鴻溝。
首先,邏輯推理是「靜態的」,是假設外在環境不變;但真正的實務會牽涉到「環境」與「人」的因素,兩者皆不可捉摸,因而是「動態的」。而且,人性的因素又遠較環境複雜。因為,不同背景的人,其心理、情緒、行為都千差百遠;而同一個人在不同時點對同一事物的反應,也經常前後有別;更何況,人還會有非理性的時候,這就更難預測、掌握了。因而,
邏輯上可行的事物,若再加上「人」與「環境」的變動因素,就會變成非常複雜,難度大為增加。

然而,動態的實務,究竟要如何掌握呢?
事實上,它是透過點點滴滴的觀察與經驗,所累積而成;體驗的時間不夠久、經歷的案例不夠多,深度與火候就不夠。也就是說,實務必須要靠「務實的」「親身」體驗、觀察,而這些都需要時間,無法速成。

有些聰明人,確實認知到自己存有「容易的習性」,也亟欲加強實務世界的磨練。然而,卻因為「容易的習性」根深蒂固,加上凡事求「快」的習慣,以至於「實務世界」的累積還不足,一旦覺得學會了,不自覺又縮回擅長、習慣的「邏輯推理的世界」,以至於能力的火候總是難以堅實。

要避免上述狀況,想要務實的聰明人,不妨嘗試建立一個提醒機制。學習事物時,一旦出現:「我懂了」的念頭,就將其視為一個警訊,提醒自己,「應該沒有那麼容易」、實際上可能還不夠。進而,刻意延長實務歷練時間兩、三倍,去體會真正長期涉獵實務後的扎實感,改善不自覺偏重邏輯推理的習慣。

不務實的聰明人,頂多只有中等成就,甚而有非常落魄的;若能既聰明又務實,則肯定為人上人。個人不妨留意自己學習時,是否經常停留在純粹的邏輯層次?並刻意要求自己投注更多的心力於「人」與「環境」。如此一來,邏輯推理與實務歷練可逐步趨於平衡,這也將是聰明人不斷推升能力高度的憑藉。
大師心法:杜書伍《打造將才基因》   
 
書摘:公車理論
世界變動的腳步極其迅速,商機四起,你看到在這永無止盡的變化過程中,有人掌握了轉動的時機而迅速致富,催使另一群人萌生急迫致富的念頭。然而從個人職涯或經營事業的角度來看,最終追求的應該是永續發展
,因此,如何成為最後的贏家,避免輸在最後一點,而不致到了中、晚年以後,徒嘆事業或財富成就不保,陷入「白頭宮女話當年」的窘境,對於看似機會蓬勃的新時代工作者來說,相形重要。

所有的機會都是給有實力的人,也只有實力堅強的人,才有機會成為最後的贏家。因此建立實力、培養實力,就成為所有事情的核心,也是任何人都應該要積極修習的課程。我經常用等公車來比喻實力和機會的關係。你一定要走到公車站,車子來了,才搭得上去。我們遇到的情況,大都是到了公車站,必得等候片刻,車子才會來;另一種幸運的情況是,到了公車站,車子隨即過來,這樣的機運相對微小;還有一種狀況是,離公車站只差6、7公尺,車子來了,你當下跑步追上公車;而如果你和公車差距20公尺,那班公車你是搭不上的。

這樣的比喻,是提醒每個人都必須認清「培養實力、等待機會」是最基本的贏家法則。機會是所有人的公車,不會為了獨獨等你一個人而停下來。大部分的人都是蓄積好實力,伺機而動;少數幸運兒則是實力一到,機會就來;或者實力本來未到,但是加把勁,及時揪上機會;如果實力相距甚遠,通常是沒有機會搭上列車的。

如果企圖及早搭上公車,那麼在前往車站的途中,就必須自始至終全速前進,而不是眼見公車沒到,就逕自踱方步,因為車子比人快,當你發現公車駛來,想要追趕,已經慢了一步。因此,不能因為還沒看見機會,就磨蹭度日,應該要全速努力,才會搭上最早的機會列車,比別人早一步成功;也不要奢望沒有實力,還可以取巧地莽撞上車,因為沒有實力,機會就是別人的賽局,
即使勉強上車,到底還是會半路出局,而且遍體鱗傷。

堅強的實力都是來自於紮實的基礎建設,這裏面包括受良好的教育、在專業化的環境裏,從最基礎的工作歷練開始努力建構。不過全世界沒有一件事情可以永久打包票,更何況還有其他許多的變數在左右結果。可以確定的是,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是不努力一定不會成功。
因此,如果實力豐沛、蓄勢待發,機會卻遲遲未到,也不要輕易失去耐性。愈專業化的東西、愈有價值的能力,學成的困難度愈高,必須投入的時間也愈長。當你需要比別人高一等的實力,就必須比別人更有耐心去歷練。有的人耐心只能持續3個月,他就只有3個月能歷練成的能力;有的人可以耐心熬上5年,就有5年才能歷練成的能力。當你準備就緒,對事物擁有通透的了解,才不會在未來的判斷上產生盲點,如此距離最後的贏家那一站,又靠近了一大步。
大師心法:杜書伍《打造將才基因》
 
書摘:豆芽現象
大家都吃過豆芽菜吧!豆芽生長的速度之快,令人嘆為觀止,短短一夜之間,竟能抽長六、七公分,且外表看起來既壯碩又飽滿。然而,豆芽的質地卻異常脆弱,稍遇外力便應聲斷裂。邁入資訊科技時代,事物的變化極為快速,個人與組織為因應外界環境,追求短期績效而忽略實質內涵的「豆芽現象」,也俯拾可見,值得警愓。


第一種豆芽現象,出現在個人能力的培養上。職場新人初學一項專業,由不會到熟的階段,大致能掌握專業的「形」,學得快的話,很快就會覺得「學會了」,隨後,即急於轉進其他領域,卻同樣只學到「形」就急於轉換。表面上看來學了很多,其實都只學到該行業的「常識」,真正要用時便不堪一擊。(請參考「知識與常識」一文)

第二種豆芽現象,出現在主管的部門管理上。有些人自基層擢升後,忽略了身為主管,一方面要精通部屬所負責事物,以輔導、協助部屬,一方面則要學習了解人的行為,以及組織人才團隊作戰的技巧,才能展現出部門績效。還不夠融會貫通,就急著想再往上提升,不再過問基層業務,以分層負責的名義,將大部分的工作交由部屬完成,久而久之卻對基礎運作愈形生疏,也無法輔導員工,同樣是犯了「豆芽現象」的毛病。

在業績的拓展上,豆芽現象也十分普遍。比方說,為求短期內提出漂亮的業績表現,在未建立產品或客戶基礎前,即以導入少數幾樣明星產品、服務少數幾家重量級客戶的方式,很快建立起亮麗的業績。然而,倘使未能及時建立有系統的經營方法,一旦明星產品需求驟減,或者是客戶轉移採購時,業績即會大起又大落,豈不也是一種豆芽現象?

觀察大多數發展快速的事物,或多或少存在著「豆芽現象」,原因何在?豆芽的質地脆弱,內裡纖維含量不高,之所以能夠在短期內抽高,並非內裡堅實,實為充斥大量水份,一彈即破。相對而言,一年才成長一、兩公分的植物─檜木,質地十分堅韌,內裡的纖維既粗壯又密實,長得雖慢,卻以深耕密植之勢,依序逐步成長。因此,即便是狂風大雨,也不易折損其枝幹,且愈長根基愈顯穩固,與豆芽的脆弱,恰成鮮明對比。

但是,檜木長的雖慢,並不代表可以放緩腳步、虛度光陰。檜木的「慢」是不躁進,針對事物的細節仔細琢磨,隨著經驗的累積淬煉火候,且學習到新領域時,仍同步在思索如何以新的、更高的角度改進舊領域。如此一來,向上成長時,才能同步增加下層的扎實度。

社會經濟情況會起起伏伏,產業變化、科技進展極速,新的經營模式不斷在挑戰既有的經營方法,因而,不論是組織或個人,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都會不斷面臨挑戰。如果實力不夠堅實,遇到環境遽變時,就可能慘遭滅頂,所以扎實的實力是永續發展的不二法門。

但是,在講求扎實、漸進的原則下,並不是要抺煞速度,而是兩者要能拿捏得宜。因此,一旦感覺事物的發展出現「豆芽現象」時,可將之視為一個警訊,提醒自己要詳加檢視成長背後的內涵、穩健程度,並設法在速度之外力求其穩健度與扎實度,維持一個「成長而不紊亂」的成長步調,將能在高度競爭下兼顧成長與內涵。
 
大師心法:杜書伍《打造將才基因
 
書摘:過度依賴優勢,讓人疏忽能力培養
優勢是幫助人突破障礙、困難的利器;所以人要懂得善用優勢,以利事物的推動。
但是,當優勢一再的助人成事,人會不自覺滋生「事情沒甚麼困難」「只要這招萬事OK」的錯覺;甚至會誤認為自己很行,不用太努力,樣樣事物就能做的比別人好。

每個人在職場上,或多或少都接觸過這類「過度依賴」優勢的人,最常見者為具有「先天優勢」者:
一、「俊男美女」或「溫文儒雅者」,因為外型討好,與人互動時易獲得好感或信任,辦事無往不利;因此,就容易因過度自信而自滿,又因長期疏忽培養內在實力,更易顯得華而不實。

二、能言善道者,說話頭頭是道,讓人如沐春風,輕易就達成說服的目的;卻也因為如此,更想要用心於操控詞藻、表達技巧,忽略強化內容的深度,而失之輕浮、淺薄。

三、記憶力強的人,從小考試一路過關斬將,不自覺養成凡事「背了再說」的習性;回過頭來,便顯現不習慣動腦的習慣,反而導致理解體悟力普遍不足。還有一類是屬於擁有「外部優勢」,譬如:
一、公司的產品強勢,業績能輕鬆達成,員工便不會致力於能力的提升;當產品優勢不再,業績便從雲端跌落谷底,且束手無策。

二、企業的制度、專業分工與訓練完善,員工的績效很快展現;但若未認知其優勢來自於背後的「招牌」,若未刻意培養能力的話,一旦離開其羽翼,昔日英雄也易折翼。
優勢反為人帶來「以為自己能力很強」假象的原因,在於擁有優勢者,是不勞而獲就嘗到甜頭,因而會想要一用再用,想再強化這個優勢,而忽略去建構真正的能力。然而,優勢不是能力,優勢只是「單點突破」,頂多是起步時的有利籌碼;但要能夠持續維持領先,必須具備能力,而且是多方面的能力,才會扎實而長期有效。

更何況,能力與優勢的最大差別,在於能力是要經過努力、相當時間的磨練,才能打造出來。它通常是因為遭遇了某個困難(issue),才會激發人去思考解決方法,並經由嘗試的過程,從中摸索、體認出一套真正能解決問題、困難的方法或技能。長期依賴優勢者,也因為未經歷過此一歷程,學不到建構能力的方法,長期而言,更容易被有實力者遠遠拋在其後,殊為可惜。

個人應認知到,擁有優勢者會不自覺依賴優勢的「自然律」。因此,假如你具有先天優勢,恭喜你,上天對你有特別眷顧;但應深思你是否陷入此自然律的陷阱,刻意提醒自己不要去「依賴」它。而遭遇困難時,也要認知到這是培養能力的好機會,而去嘗試建立出一套培養能力的方法,真正 更全面的培養出能力優勢。

身為主管者,也要特別注意,切莫被「表象的優勢」所誤導。遇到某些優勢明顯的部屬,應該特別警覺去注意其內在的實力,才能正確的識人;同時,也更能夠發崛這些部屬的盲點,而能真正給予正確與有效的輔導方向。
 
大師專訪:耐心踏實造就牢靠的成功
 
時間回到四十多年前,聯強國際總裁杜書伍十六歲、剛考上建國中學那一年。

一堂公民課 讓他警惕「少年得志不好」
開學第一堂公民課,台上走進來一位五十多歲、臉色沉鬱的老師,面對台下一群跩得不得了的建中學生,他劈頭便說,「你們要記得,少年得志不好。」四十多年後,這句話依然被杜書伍牢牢記住,成為他人生最佳忠告。「其實老師二十七歲就在中國當縣長,但老來只是個窮教員。他是拿自己的感慨,警告我們這群目中無人的建中學生。」杜書伍說。

但,杜書伍對這句話有自己的解釋。他解釋,「少年得志不好」,是警告年輕人不要成功得太快太早。應該在前期注意所有的事情都該做得非常踏實,像累積金字塔一樣,到後來就會成為牢靠的成功,而不會只是一時的成功,然後到後面栽下來。

「當你自視很高,能力又不錯,往往沒有耐心;因為你想得很快,但做事很花時間,所以腦筋動得快的人往往不務實,因為沒有耐心做。我也會這樣,」杜書伍說,「這句話就會穩住我,比較有耐心把事情踏實做好,不會躁進。」

然而妙就妙在,杜書伍職涯一帆風順,幾乎每個職位的升遷都比他想像中來得更快;得志的誘惑也越多。杜書伍入職場第四年,擔任聯強的業務經理,沒隔多久,一家競爭對手要用雙倍薪水挖角他,杜書伍當時很心動,但事後想到「少年得志不好」這句話,立刻冷靜了下來,拒絕了對方。兩年後,杜書伍被破格拔擢為副總經理,而當時,那家挖角他的公司已經消失了。

成為總裁,杜書伍面對發展更小心翼翼;前衝和保守,他往往選擇後者。好比跨國發展策略,許多同業都是美國、歐洲、中國,多國市場並進,但杜書伍只打算認真經營中國單一市場;「中國已經夠大,好好經營就等於多了好幾個市場,因為有那句話拉著我,就不會躁進、想東想西。對我來說,這句話已經被延伸運用到各種事情的拿捏;衝太快?還是太保守?」 高中老師一句話,讓杜書伍體悟踏實造就牢靠的成功;但另一個影響他很深的忠告,卻很「戲劇性」的來自八○年代一齣肥皂劇。

一齣肥皂劇 讓他體悟不能自怨自艾
一九八○年,當時杜書伍擔任業務經理,每週日放鬆自己最大的娛樂,就是晚上看台視的單元劇集《星期劇院》。有一次,劇情描述一位高中畢業的職業婦女為了要謀求家計、半工半讀,結果家裡發生一連串事故,包括先生入獄、婆媳關係緊張、小孩叛逆、好朋友又是老公的外遇。面對一個個壓力,女主角不知該如何是好,最後選擇默默承擔所有;沒想到一陣子後,外遇主動離開老公,小孩變懂事,婆婆也不怪罪;接著先生出獄,而她也完成學業。最後喜劇收場。

這齣八股的肥皂劇,竟讓杜書伍在面臨職場壓力的時候,非常受用。他的體悟是:壓力一個個來,但壓力也會一個個走。贏家,就是有足夠的耐力撐住、堅持到最後一分鐘的人
。「職場上隨時都有壓力,也不用太自怨自艾,就硬撐把它撐過去;只要努力解決壓力,壓力就不會存在。」杜書伍說。這齣戲讓他得到了「氣要長」的哲學。

杜書伍突然停了下來,欲言又止。「其實我真的很想對年輕人講一句話:『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給年輕人的話 把握黃金十五年,打好基礎
這句話也許有點老掉牙,但杜書伍卻是語重心長的分享給年輕人。所謂的「少壯」,根據杜書伍的定義,是從大學時期到出社會後十年,前後加起來約十五年,是人生最重要的十五年,是學習跟建立基礎最重要的時間;「如果你在這段時間不投入,你這一生就毀了,你就等著做萬年科員吧。」

杜書伍認為,大學是職場先修班,在學校學到的專業跟學理,會提升眼界並激勵志向。接著出社會後,你到怎樣的公司,就形塑你的職場觀念,所以是最重要的時間點,要努力打好基礎。「我們看履歷表時,常會說『啊,怎麼到三十歲只是這樣?』那代表這個人的能力有問題、不能用。否則的話,經過時間的歷練,能力應該要達到某個水準。」

杜書伍直言:「有人說要玩趁年輕,讓人生是彩色。如果急著把人生最重要的十五年揮霍成彩色,我敢說你接下來全都是黑白。」
 
與書為伍:張敏鈺《平凡中創新機
 
推薦序:二十世紀的寧波籍台灣企業家 
張忠謀   
張敏鈺先生是我的叔輩同鄉。他出生於一九一三年的鎮海,與我的一位叔叔同年。鎮海離寧波極近,很多鎮海人稱自己為寧波人。而我也出生寧波,只是晚敏鈺先生十八年。  
 
寧波人素有善於經商之譽。山西商人以「晉商」自豪,但在二十世紀上半期中國最繁華,商業最發達的大都市---上海,寧波商人和企業家最普遍,也最有影響力。敏鈺先生在二十幾歲到三十幾歲時,就已是上海相當成功的寧波企業家。  
 
二十世紀上半期在中國是怎麼樣的時代?政治混亂,戰事頻繁(革命、民國成立、軍閥割據、北伐、中日戰爭、世界大戰、內戰、人民共和國成立),人民貧窮,教育不普遍─真是個「民不聊生」的時代!然而敏鈺先生就在那萬分困難的時代成長、發跡,他出生於貧窮家庭,沒有受過正式教育,但他在二十二歲就開設了自己的第一家紡織廠,二十六歲時為母親在家鄉買了田地。是怎麼樣的性格和能力,使他能出類拔萃呢?  
 
他勤奮、好學:在這自傳中可以看得出來他一生勤儉,刻苦耐勞,沒有正式教育的自學。他有不可阻擋的創業精神:他不靜等機會,從年幼賣西瓜起,爭取了每一個創業機會。他創新:在這自傳中,最使我自引為敏鈺先生同知的是「搖身一變,報廢布成自由布」中的一句「只生產一些大家都有的東西,是賺不到錢的!」他挫折後再起:敏鈺先生三十六歲時因國共內戰,逃離到台灣,這位在上海已是相當成功的企業家,帶到台灣的「剩餘財產」只有「三千多匹布以及一千兩黃金」,在台灣又是人地生疏,台灣話也不會講,但他很快的重新起來了。到台灣一年後,就在三重開了紡織廠,三年後又創立了「嘉和麵粉廠」,之後又創立了「嘉新麵粉廠」,再後更跨出一大步,進入重工業,成立「嘉新水泥」。中年以後,敏鈺先生決心「根留台灣」,創辦了醫院、學校、基金會… 
 
我來台灣太晚!因此無緣結識敏鈺先生,但我熟識他的三公子安平及他的美麗賢慧夫人懷如。這次安平寄敏鈺先生自傳給我,並囑為序。我很慶幸有此機會知道敏鈺先生的一生。敏鈺先生以後的一代、兩代、三代,得到了比敏鈺先生多得多、好得多的教育、創業、就業、成功機會,但是我們可以從敏鈺先生自傳中學到許多東西!
 
書名:平凡中創新機
 
內容介紹:張敏鈺
嘉新水泥創辦人!
張敏鈺字兆慶,民國二年生於浙江省鎮海縣霞浦鎮。畢生逆勢創業,早年發跡於上海紡織界,旋遭對日抗戰,虎口營生;待事業規模粗具,卻又遭逢國共戰亂,因此被迫流離遷台,泰半資產沉沒於台灣海峽之中。
 
此後定居台北,浴火重生,不僅紡織廠復土三重,甚至跨足麵粉業、水泥業。其主要事業嘉新水泥的資產,現今已達百億之多。其一貫經營風格,儼然近代上海商賈──由剝而復、精明強韌的典型。
 
一甲子的風雨奔波,一甲子的公益熱忱。張敏鈺始終認為,企業財富的累積,終究只是在數字上創造出更多的「O」罷了;唯有公益事業的永續經營,才是企業成長的不朽延續。
 
目錄:
自序 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張敏鈺
撰者序 輕舟已過萬重山∕唐小山
推薦序 二十世紀的寧波籍台灣企業家∕張忠謀 
 
第一部 霞浦鎮歲月
棉布店前的暗自起誓
家道中落,窮到只剩下一個水桶
賣西瓜換學費,生平第一筆交易
佛寺賣素糕,生意經突飛猛進
猴子也能供佛,凡事都有可能
黑衣小銅匠,困苦的童年歲月
雪地裡的赤腳囡仔 
 
第二部 揚帆穿山碼頭
緒元「小趙雲」,文武兼備
獨吞臭田螺,唯恐能力遭到質疑
擔心工作不保,文旦皮煎藥汁、治病
十里洋場小跑街,走出自己的業界人生
跑街的門檻,做生意的藝術
廢紙變五塊,悟出人性的真實面
忍一口氣,賺五十匹布
搭電梯交朋友,自我推銷的好機會
坐上私家包車 
 
第三部 辛酸創業史
不要遣散費,我要工廠
單勾獨釣金鱉,生平首次創業
「小」老闆與「老」工人的一場戰爭
沒米吃?那就改吃麵吧
零本錢發跡記
搖身一變,報廢布成自由布 
 
第四部 烽火家園
征戰連年,廠房流離失所
急中生智,巴士調頭開
倉促成軍,碾米機當發電機使用
不可能的任務~深入敵營偷紗料
老闆的肩膀,即便天塌下來也要撐住
劫匪搶財物,當鋪贖大衣
織出事業網,生意越發興隆
師父出馬,消彌突發狀況
重返穿山碼頭,興建霞浦醫院
圓菜的啟示 ~付出越多,獲得更多
即便碰上通貨膨脹,公司依舊轉虧為盈
絕不苛刻員工,有錢大家賺
揮別故鄉,立足台灣重新再起 
 
第五部 異鄉的天空
偏安台灣,重整旗鼓
開放軍眷來上班,工廠活像是婦聯會
金錶失竊記
一席建言,轉投資開設麵粉廠
麵粉袋成了花衣裳 
 
第六部 投身重工業
絕不用獨木,去強撐大廈
只要有心解決,再大的錢坑也難不倒我
流沙中打地基,我就是要成功
與「懷特」交手,幾經波折
急中生智,三十噸機器順利進廠
磨煤機燒掉了?開工過程一波三折
成功殺價,香蕉還比黃金貴
包下頭版廣告宣告,決心根留台灣
一夫當關,談判過程毫不手軟
小蟲給予的啟示,路是會越走越寬的 
 
第七部 根留台灣
留個清白在人間
一千萬獎金IBM蓋大樓
紅葉少棒隊的旅費
一個小孩,名叫嘉新
苦牛卸犁,終有休息的一天
富有的菩薩 中國的諾貝爾 
 
第八部 自律律人,成就齊家典範
管教與慈愛並重,嚴格中見創意
家規恬淡自持,尊長扶幼
大道無言說,以嚴謹育兒,教化無悔
養生哲學,以簡單與自律為經緯
戒菸的果斷與真情  
 

台長: 讀.冊.人
人氣(5,555) | 回應(7)| 推薦 (18)| 收藏 (0)
全站分類: 財經企管(投資、理財、保險、經濟、企管、人資) | 個人分類: 人生:管理春秋 |
此分類下一篇:師父開講:世界因你不同
此分類上一篇:牛轉乾坤: 燈火夜深書有味;墨花晨湛字生光

讀.冊.人
演講活動:打造將才基因
主講人:杜書伍
時間:10月22日(星期四)晚上07:30
地點:工務人力發展中心卓越堂
(臺北市新生南路三段30號)
報名:一律採網路報名.
詳情如下:ttp://www.cw.com.tw/book/du/intro5.jsp
2009-10-16 11:46:47
謝謝大哥大分享^^
覺得有的基因能夠被改造
有的惰性基因卻如頑石 難以活化
家教 校風 企業體制.... 影響成果甚巨
所以制度很重要
然................. 不得不感嘆
台灣有制度嗎 ? 是國家嗎 ? ....
前輩们真是蓽路籃縷啊

晚安 (我換新聞台了,原台當機 )
2009-10-18 00:11:19
牧羊座的可人兒
謝謝讀冊人大哥,
連我在小混都被發現了,
今天下班回家會好好地寫,
認真地寫,希望籍著文筆的分享,
真的能夠達到大哥所言的魔力神奇世界...
2009-10-19 17:16:39
星軍寬
拿筆的人,責任其實更重,


因為影響的層面更廣。
2009-10-20 12:46:27
小義
真詳細

謝謝分享

每次都有收穫
2009-10-20 21:52:53
楊風
早安
2009-10-21 10:46:45
X96
受益良多 謝謝 ^^
2009-10-24 08:44:05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