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5-13 00:21:39| 人氣3,085| 回應18 | 上一篇 | 下一篇

審時度勢(1/4精簡版)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審時度勢-校友于善祿專訪記錄

【按:這篇記錄是我日前接受台北藝術大學學生諮商中心的專訪,由工作人員所整理成的記錄,轉貼此處,讓大家知道我對目前北藝大學生的期許與建言。】

◎主講╱ 于善祿(本校戲劇碩士班82級校友,現為本校戲劇學系專任講師)
◎採訪╱ 邢芃玉、鄭林佳
◎文字╱ 安琪拉
◎攝影╱ 安琪拉

山坡上的學習

北藝大畢竟是以術科為主的大學,跟一般以學科為重的大學不同。不管是思維和表達方式、論述能力、團隊合作的能力、活動統籌跟執行、價值取向、時間分配、體力和精神的調適等,甚至作業的方式,跟對未來生涯的認知,都不一樣。

外界對術科大學會有一種好奇:我們到底每天在忙什麼?以戲劇系來講,他就是要去排練,他就是要跟其他人的時間全部綁在一起。一般大學生的作業比較可以個人獨力完成,你可能熬夜或泡幾天圖書館,就可以完成作業,跟其他人的互動與牽扯比較少。當然,自己獨力完成,它牽涉到…你有沒有能力去很好地分配時間?如果沒有,你的生活和學習,還是會一團亂。如果可以很有效率地去掌握進度,而多出來的時間…就能再去自我進修或充實,比起我們術科大學生,可能有更多的機會。但反過來說,北藝大學生花了那麼多的時間、精神跟體力在精進術科,專業可以變得愈來愈專,所以我覺得這個部分是有利有弊。

恐怖平衡

北藝大的硬體設備跟環境好,是大家公認的優勢。這裡的學生一直被外界看成是天之驕子,我們也有很多學生用這樣的態度自詡。其實,這種眼高手低的現象一直都有,如果說我們是跟更強的競爭對手做比較的話,那就是繼續往上;如果是在自我感覺良好的一個藝術環境裡…眼高手低,會使我們跟台灣這個業界或藝術圈…產生體質上或是就業上的嚴重不適應感。

這十幾年來,學校的教學跟行政體系不斷擴張,業務量、學生量、老師量都變多,包括硬體建築、設施、圖書館藏也變多,但同時間,我覺得有另一個指標是往反方向在發展的。學生變多了、系所多了,展演量也就變多了。展演量多,有好有壞,我講比較負面的部分,展演多就是活動多,活動量變多就等於是學生在準備這些活動背後…所要花下去的心力是愈來愈多的,那連帶就是課餘時間所剩無幾。這些東西一層綁一層之後,學生每天被困在這個小山坡上,沒有額外的時間去跟外界做接觸,大家總是被時間追著跑,很多創作或展演背
後的美學思索深度都變薄了。量多不一定質精,活動多是否真有衍生什麼新的美學活動,或新思維的可能性?太多case把學生的時間和專注度分散掉,在兩極之間,是我們要去思考的問題。

人文為體‧專業為用

在這個機會多,同時挑戰也多的恐怖平衡底下,我們要如何抓好這樣的時間點?如何儲備自己的競爭力?談到能力跟特質,我覺得是八個字「人文為體,專業為用」,而不是「西學為體,中學為用」。這個時代需要的是人文跟創意,我覺得創意可以突破很多侷限,再結合你的專業,把它應用出去,才有辦法在這境內市場、資源有限的小國家裡…走出去,然後連結更多其他的一些資源。

別的系不講,我們自己戲劇系的學生,走出校園…去看別人的作品這件事情,在過去這十年,真的是愈來愈少。有太多藉口跑出來,我沒有時間看戲、我沒有錢、臺北市區的表演場地太遠了等。現在大概只有大一學生,還可能被導師或課程教師要求去看戲,隨便抓一兩個大三、大四的學生來問,一個學期去外面看幾齣戲?可能一隻手的手指頭就數得出來,非常離譜。

大多數學生只是留在自己系上、實驗劇場、排練教室,或戲劇廳裏,看學長姊和同儕的演出,然後不斷地…我說你好,你也說我好,故步自封,自體(同時也可說是「滯體」)繁殖。另一個有趣的現象卻是,我們自己的戲,它校學生還蠻常來看的。我們不去看人家的戲,人家來看我們的戲,知己不知彼,久而久之,就會被人看破手腳,缺點盡露。

不要小看一些口耳相傳的網路流言,這會影響到很多同學看戲與否的抉擇,如果還沒有買票,如果還在決定要不要去看,啊!太好了,它正好幫我找到一個藉口,我可以不用去看。最近讀到一句話:「如果你決心要完成一件事情,你一定會找到一個方法;如果你決心不想完成一件事情,你一定會找到一個藉口。」我覺得這句話蠻值得玩味的!就看你要找什麼?你是要找方法?還是找藉口?完全是一念之間。

現在學生選擇多了,有一些客觀環境會擋住他去看戲,比方說:人跟電腦之間的關係越來越緊,要看Lion King,就去買DVD,或是上YouTube,我就算是看過了。這件事情當然可以被討論,但對於戲劇系學生的學習來講,某些其實是現場的狀態,你還是得到現場去感受整個場的氣氛,怎麼樣的一個現場互動。有些東西在畫面上,或在DVD裡是不容易感受到的。

為自己定位

洪蘭教授和曾志朗教授,他們一直在提倡「閱讀力」。閱讀對自己歷史跟人文的涵養,它不是一種被要求,它應該是一個自主養成,而且是恆久持續的一種閱讀習慣。人很像電池,有電沒電的時候,其實外表看不太出來,只有被擺到…人家要測試你的內涵有多少的情境底下,有電沒電一測便知。我覺得閱讀是一個不錯的充電方式,當然它只是方法之一,有人利用其他一些更偏向身體經驗的方式…去累積自己,比方說旅行,或是實務工作,都很好,但我覺得閱讀是其中一種比較省時、省力、省錢的方式。

文化是累積的,它不像科學,科學是取代的。我們並不會因為出現一個歌德,然後就不需要莎士比亞,或者將荷馬棄之如敝屣,但是一個太陽中心說的出現,卻可以取代地球中心說,因為它是新的科學典範。文化是愈積愈多,愈雜亂、愈龐大,它裡頭才會去醞釀出更有意思的東西!還是要閱讀,你要知道別人在做什麼,你要知道歷史是怎麼來的,你才有辦法知道自己在哪裡,然後怎麼往下走,這是我一直在強調的。

舊瓶裝新酒

我們不應該用同一副眼鏡、同一種方式,看待現在的七年級生,或是接下來的八年級生,他們還是有個別的特殊性。只是我們會期望好的核心價值要被傳承下去,他們有沒有能力去判斷…什麼是好的價值?什麼是不好的價值?這就是每一代要告訴每一代,不然教育就沒有用了。當好的價值遇到一個新的時代,我覺得那撞擊度是必然的、是有趣的。因為它等於是一個舊瓶,裝了新酒進去,它會產生一些化學效應,那才是文明繼續發展的一個可能性。

現在我系上的學生,大概就是七年級的尾巴,接下來入學的是1990年以後出生…所謂的「後解嚴世代」。「戒嚴」、「解嚴」對他們來講,就像他在讀希臘神話或史詩一樣,完全是文字資料上的,你給他看紀錄片都沒有用,他甚至會在很奇怪的時點嗤笑,難怪李家同教授之前要對一群高中生發怒:「該有人來教你們,什麼叫嚴肅。」因為現在學生的成長經驗裡沒有那個身體的記憶。在這樣的世代當中,會衍生出何種不一樣的文化景觀?未來文化創意的可能性又是什麼?我們這個好像做什麼事情,都要有一點點社會責任跟使命感的世代,如果拿掉使命感之後,他還剩什麼?他可不可能回到純美學創作上面?我覺得純Art for Art’s Sake(為藝術而藝術)這樣也好,而不要是Art for Nothing,那就會開始虛無。但偏偏這和沙特那種存在主義式的虛無,已經很不一樣,那種重量感都不見了,然後就開始飄移,然後無根,找不到方向,我覺得這樣很可怕。

吊一點書袋,當年德國的哲學家班雅明,對逐漸消逝的靈光在感慨,其實到現在,我覺得這個感慨依然適用。我們已經離開手工感、身體感、歷史感、人文感那個時代越來越遠了,慢慢地被輕薄、平板、大量複製、統一性、標準化、規格化的東西所取代。所以,未來臺灣學生跟大陸學生可能在某一個表面上看起來是一樣,甚至全世界年輕人交換的訊息,或他們的臉孔,也愈來愈相像,越長越一樣。這個狀況就很像《一九八四》那本小說所書寫的,所有一切在某一個老大哥的掌控底下。這個老大哥不是以前極權時代那種老大哥(意識形態),我覺得現在這個老大哥,其實就是全球化,或網際網路這樣的東西。

這是一個挑戰,我們要想辦法去運用它(網際網路),借力使力,這是HOW的問題,跟人文這一塊最相關。它(人文)就像火種,或是說活水源頭,沒有那個東西去燃燒後,剩下的東西就是不斷COPY人家,山寨人家,抄襲人家!也許再過個幾年,他們就會認為:對!我們的文化主體性就是山寨、就是抄襲。當這樣的認知變成主流價值,整個社會就是turn up side down。

自我啟蒙

不要故步自封,把眼光打開,審時度勢、做中學、學中做,隨時注意、隨時提醒自己是怎麼來的,現在是怎樣?然後你接下來是要幹嘛?你要有自我啟蒙的可能性,不是永遠都是人家告訴你。只有自覺,然後自我啟蒙,隨時察覺週邊人事物的可能性和變化,否則全球化之後,所有東西都一樣,沒什麼了不起。

我常常跟學生講,你去做research,可能找了100筆資料,裡面只有1個能用。但那並不代表另外99筆資料沒有用,另外99個是在練內功,內功不一定要外發,它是涵養,你是在蓄積你的能量。你以後要出招的時候,那就是你的內力與自信,出對了,就會to the point,那就夠了!

很多時候,我們會被潮流帶著走,很難跳脫出來,像葡式蛋塔、Hello Kitty,很多東西都是一陣子一陣子。所以,我一直強調說:要去了解歷史,在一個新的時代裡,我們要如何把新的內涵物,放到傳統的古典價值,或是說…激發某些撞擊,這才有意思。一直抱著老東西,那叫「食古不化」,不過,一直追逐新的,就像電腦的軟硬體不斷更新、不斷升級,你砸再多錢也追不完。

不斷書寫下去的過程

有些人把大學教育當作是學生的職前教育,我覺得這個概念可能要修正一下。很多校友在職場裡頭打滾了五年、八年、十年,闖出一片小天空,他們會認為那些東西是自己在社會打滾來的,北藝大都沒教過這些東西。所以回過來就希望學校應該要教學生,最好從大一就開始教,教他們社會職場是甚麼樣。可是,不是所有行業類別都要完全等同於學校科系別(難不成大學裡頭也要設立總統系、立委系?),也不應該是單一系別裡要開設所有課程,那這樣就不要有大學啦!

人的知識技能養成不是僅靠大學這四年(教育),還包括家庭教育、社會教育還有其他各種各樣的…,人是一個多重複雜書寫而成的結果,而且會不斷一直書寫下去。北藝大這四年,我覺得基本上學校還是屬於專業術科的養成教育,它只是達到一個基礎而己。當然,在這個過程當中,有任何機會,若時間或體力許可,學生可以參與一些所謂的建教合作,這絕對是良性的,但絕不能本末倒置。

台長: 于善祿
人氣(3,085) | 回應(18)|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林泓瑜
老師你好,我是戲劇系92畢那屆的學生,不知道你還記不記得我? 很喜歡你這邊文章請准許我轉貼到我們新設立的舞蹈戲劇班網站,謝謝!!
2010-05-15 12:50:59
于善祿
沒問題,請轉貼

其實這次諮商中心找我談
我一則以喜,一則以憂
喜的是,終於有個機會和管道可以這些年來對於學校和學生的觀察,一次說個清楚,講個明白
其實訪談的全文篇幅不只如此,這差不多只是其中的四分之一而已
憂的是,擔心現在的學生一個不小心,很容易就失去了競爭力
就是因為愛之深,責之切,所以這次的訪談講了許多實話與重話,但那也表示我對學生還是有所期待的
我仍未放棄
2010-05-15 13:21:14
廖淯竣
老師 我是劇設系的校友 請允許我轉貼這篇到我的FB上 謝謝你!
2010-05-15 15:31:06
陳慶龍
老師,我也來轉FB- -
2010-05-16 02:09:10
謝莘誼
善祿你好,看完對我有很大的啟發和反省喔~欽敬欽敬
2010-05-16 11:19:56
于善祿
for all,歡迎轉貼。

如果這篇文章能夠引發一些省思與討論,進而有所改進與行動,那就善莫大焉了!

最可惜的是,至今我尚未看到或聽到校內及系上的學生有任何反應。是不在乎?無所謂?我行我素?無力與無奈?還是有其它原因?

反倒是畢業生和部分師長、朋友更關心這個問題。
2010-05-16 20:47:19
(悄悄話)
2010-05-17 00:57:19
陳芓錂
善祿老師:
真的很謝謝你的建言,對於文章提到「大三大四生看的戲一隻手數得出來」,完全屬實,沒有一點誇張。學校的封閉性,是大家早有自覺卻不改進的惡習,課業繁忙真的只是藉口。幾次學畢製進劇場接觸學弟妹,會回想自己當初剛進北藝大的模樣,是否夠積極、肯學習?看到說不動的學弟妹,也真的了解到學長姐之前對我們的苦心。常說「一屆不如一屆」,或許也是我們這些學長姐不夠努力,沒給學弟妹好榜樣。下山離開北藝大,去碰撞不屬於這山裡的人事物,真的真的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2010-05-17 04:55:44
柳春春阿忠
借轉貼到柳春春網站囉~~~
(善祿兄,這篇算是之前您提到過的系列文之序篇囉?)
2010-05-17 18:16:33
于善祿
阿忠

請轉貼,感謝!
也不算是什麼序篇啦,反正關於戲劇教育的看法及想法,我會不定期地發表在lulusharp這邊;至於在柳春春那兒怎麼排順序,就尊重你囉。
2010-05-18 13:21:06
柳春春阿忠
謝哩。
2010-05-18 17:45:48
旻荏
老師:
我是您西劇史課堂的學生。
您這篇專訪讓我思考很多,其實我在去年準備參加研究所考試時亦別校戲劇系考生與我討論過相同的問題,但並非針對學校,而是對於科系的取向進行討論。
請老師允許讓我轉寄,謝謝。
2010-05-18 20:07:00
黃麗珍
老師
你這一篇寫得太好了
2010-05-18 20:53:24
(悄悄話)
2010-05-19 18:21:12
黃蘭貴
善祿,借轉貼到FB喔。謝謝~~
這學期擔任關渡講座協同主持,第一次接觸到大學部學生,也觀察到一些你談到的現象。
2010-05-20 01:47:30
吳碧容
諸多啟發,謝謝!
借轉貼到FB,分享給我的朋友們。再謝~:)
2010-05-20 16:28:32
夢筠
好多戲劇系畢業的同學們,
也許因為生計或者另外的規劃,
而都轉行從事不同的工作了,這我都可以理解。
但奇怪的是,當初那麼多人抱著熱情踏進校門,
打算一展抱負,燃燒熱情。
為什麼離開後,
反而有時候卻再也不願走進劇場看戲,
反而變成最難掏錢買票的一群人呢?
如果這些離開的人,
都不能夠成為藝文環境的潛在支持者、消費者,
不願意成為將藝文欣賞習慣,變成生活中必需的一部份的推廣者,
我一直很好奇,那麼到底問題出在哪裡?(sigh~)
2010-05-20 19:26:24
老虎桑
雖然我不是唸戲劇的,也不是從事相關工作,
但是我一年看的演出,可能比戲劇系的還多,
我贊成老師的說法,多聽多看才能打開眼界,
然後內化成自己的想法,才是比較好的方式。
2010-05-25 10:23:10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