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江戶後期的畫師葛飾北齋(1760-1849)的畫作〈凱風快晴〉。江戶時代的民眾對富士山的信仰極為虔誠,在這樣的風潮下,葛飾北齋從文政六年(1823)起陸續創作出以富士山為主題的四十六幅版畫《富嶽三十六景》。天保二年(1831)畫作刊行後,受到人們的好評。其中的〈凱風快晴〉,描繪由夏入秋時富士山外貌轉紅的自然現象,被人稱為「赤富士」。此幅和另一幅以「黑富士」呈現夏季富士山之躍動感的〈山下白雨〉,同是三十六景中廣為人知的傑作。北齋筆下的《富嶽三十六景》,畫出日本人心底的風景,提昇了風景畫的境界。不論什麼時代,都是日本人心目中富士山形象的代表)
【作者簡介】
大町桂月(1869-1925),明治時期的詩人、隨筆家、評論家。高知縣人。本名芳衛。東京大學畢業。到東京後,拜入歌人落合直文(1861-1903)的門下,參與淺香社的成立活動。就讀東大時,在《帝國文學》上發表新體詩、隨筆和評論。明治二十九年(1896),和鹽井雨江(1869-1913)、武島羽衣(1872-1967)出版擬古詩文集《花紅葉》,被人稱為「大學派」(或「赤門派」)。明治三十三年(1900)進入東京的博文館工作,在《太陽》上撰寫文藝時評及紀行文。以優美的紀行文和在各地尋幽訪勝的事蹟出名。另著有評論集《文學小觀》、紀行文集《奧羽一周記》等。
〈一萬尺的山嶽〉(註一)
青年期之前的我,常聽人說日本最高的高山是富士山,第二高的是白山,第三高的是立山。不過後來經過實地測量,得知富士山為一萬二千四百六十七尺,白山為八千九百十七尺,立山為九千八百九十三尺。富士依舊是本島第一高山,排行第三的立山雖然接近一萬尺,仍有不少比它還高而超過一萬尺的山嶽。甲駿信遠(註二)的交界處有叫做「赤石山系」的群山。其中,赤石山為一萬二百九十六尺,荒川嶽為一萬一百七十五尺,白根山為一萬五百三十五尺。飛信越(註三)的交界處,有叫做「飛驒山脈」的群山。其中,御嶽為一萬一百零九尺,穗高山為一萬一百九十八尺,槍嶽為一萬四百八十九尺。九州第一高山是連接豐後和日向(註四)、高五千八百尺的祖母嶽,四國第一高山是位於阿波(註五)、高六千四百五十二尺的劍山,中國(註六)第一高山是位於伯耆(註七)、高五千六百五十三尺的大山,奧羽(註八)第一高山是位於羽後(註九)、高七千三百五十九尺的鳥海山。關東有名的筑波山為二千八百九十尺,箱根的神山為四千七百四十八尺,日光的男體山為八千百九十九尺,淺間山為八千三百八十九尺。總之八千尺以上的山才是高山。本島八千尺以上的山,以信濃為中心,集中在這附近一帶。一萬尺以上的高山,除了富士山以外,只出現在赤石山系和飛驒山脈。這兩大山脈總稱為日本阿爾卑斯山脈,若再細分,則稱飛驒山脈為北阿爾卑斯,赤石山系為南阿爾卑斯。雖然名稱無關緊要,但日本原本是個語言的靈性會帶來幸福的國度。用阿爾卑斯的名稱,恐怕山神不會同意。富士山以外的萬尺高山只出現在這兩處,因此可用南萬尺代替南阿爾卑斯,北萬尺代替北阿爾卑斯,總稱就稱為日本高峰。
(大正五年)
註一:(譯注)尺,日本的長度單位。一尺約30.3公分,一萬尺約3030公尺。
註二:(譯注)甲駿信遠,皆為日本昔日的地方行政區。甲斐(甲)相當於現在的山梨縣,駿河(駿)相當於現在的靜岡縣中部、東部,信濃(信)相當於現在的長野縣,遠江(遠)相當於現在的靜岡縣西部。
註三:(譯注)飛信越,皆為日本昔日的地方行政區。飛驒(飛)相當於現在的岐阜縣北部,信濃(信)相當於現在的長野縣,越中(越)相當於現在的富山縣。
註四:(譯注)豐後和日向,都是日本昔日的地方行政區。豐後相當於現在的大分縣中部、南部,日向相當於現在的宮崎縣。
註五:(譯注)阿波,日本昔日的地方行政區之一,相當於現在的德島縣。
註六:(譯注)中國,指本州西部的「中國地區」,轄有岡山、廣島、山口、島根、鳥取五縣。
註七:(譯注)伯耆,日本昔日的地方行政區之一,相當於現在的鳥取縣西部。
註八:(譯注)奧羽,指「東北地區」,轄有青森、岩手、宮城、秋田、山形、福島六縣。
註九:(譯注)羽後,日本昔日的地方行政區之一,相當於現在秋田縣的大部分和山形縣的北部。
譯自:大町桂月,〈一萬尺の山嶽〉,收入氏著,《桂月全集 第二卷 紀行一》(東京:興文社,1922),頁692。
圖片來源:http://www.oldphotosjapan.com/ja/photos/491/shizuoka-izumi-kara
文章定位: